第一篇:《少年的你》最新观后感_少年的你观后感影评
电影《少年的你》是《七月与安生》原班团队回归再升级之作,包括导演曾国祥、监制许月珍、编剧林咏琛、李媛、许伊萌,摄影指导余静萍、造型指导吴里璐、声音指导黄铮等,主创们经过了前作的磨合,再次合作不改初心,力图还原最真实的青春本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_《少年的你》观后感
由周冬雨和易烊千玺主演的少年的你这部电影预售票房就已经过亿了,口碑也是非常爆棚,可见大家对于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关注的,不过很多人也表示从这部电影当中可以看出易烊千玺的努力,所以这部电影确实引发很多人的期待。
少年的你这部电影虽然还没有正式上映,但是预售票房就已经过亿了,对于这种题材的电影来说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据了解这部电影是烊千玺和周冬雨主演的一部校园青春题材,在这部电影当中也反映了校园霸凌的很多的社会问题,在两个小时的电影当中,易烊千玺和周冬雨两个人都是素颜出镜的,虽然两个人素颜出镜。
但是依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可以看到两个人颜值也是非常高的,而且这部电影的结局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其实从这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抓住了观众的心,不少人可以看到易烊千玺在这部电影当中的演技也是非常好的,虽然易烊千玺还不到20岁,但是在演艺圈当中已经经历了很多年的磨练,他的演技也受到了大家的认可。
据了解,易烊千玺在这部电影当中演的是一个叛逆的学生和他自己本人有非常大的差异。但是他在这部作品当中的角色演绎地还是非常好,因此很多人都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出道多年来易烊千玺都没有什么负面的新闻。
所以和他合作过的人都说他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优秀的人,而且在一些综艺节目当中也可以看到跟他合作过的一些前辈都非常喜欢他。因此也可以发现,未来易烊千玺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途还是非常大的,如果他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演技的人,以后一定会在演艺圈有更加大的发展。
202_《少年的你》观看有感
猫眼9.7分,淘票票9.6分,豆瓣8.7分。毋庸置疑,“仓促定档”的电影《少年的你》,在上映首日,便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截至发稿时间,票房成绩已经累积1.3亿,稳居单日票房冠军。业内甚至有人给出总票房超10亿的预测,作为一部华语青春片,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
那么,电影《少年的你》到底如何呢?
小电君一早跑去了影院,阅毕之后,决定必须第一时间把这部电影安利给大家。
在电影宣传前期,大家不免被“校园欺凌”和“易烊千玺主演”这两点吸引,但是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发现影片就像是一个包装精美的盲盒,这两个卖点如同精美的包装,在拆开之后,里面还有更大的惊喜。
必须肯定的是,导演曾国祥胆子太大了,他敢直接把镜头怼到了演员的脸上,让演员尽可能地用表情去把戏一点点表露出来。周冬雨继《七月与安生》之后,演技再次大爆发,很好地诠释了陈念身上的脆弱但又隐忍的复杂性格,但又把这一切藏在了她好学生的外壳下。
易烊千玺作为新人演员,更为难得。他几乎抛开了偶像的身份,彻彻底底把自己藏在了小北这个角色里,内敛但不失张力。两位演员互补的戏份,好学生和小流氓的反差人设,反而成就了这部电影。
《少年的你》实际上讲的主题是关于“保护”——保护弱者,保护爱的人以及保护自己。
事实上,在面对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去年上映的《悲伤逆流成河》,那同样是一部关于校园欺凌,讲述残酷青春的电影,它把对欺凌者的控诉,不断地通过主演易遥的咆哮来抒发。
《少年的你》则在这个维度下,更为直接。同时导演曾国祥用影像把这个意图延伸给观众,作为被欺凌者,你该怎么做。
(下文略有剧透,请谨慎阅读)
“欺凌”和“保护”
在电影定档的前一天,“中国拟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话题曾登上热搜,修订草案中,就是针对当前频发的校园安全和学生欺凌问题,进行一定的防治工作。
其实这点非常微妙,大家习惯谈及校园暴力,常常忽略了校园欺凌,甚至把两者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并不相同。前者是更为直接的犯罪行为,而后者往往是某种失范行为,可能并没有前者那么过激,后果比其来得更为猛烈。
《少年的你》就像是一把刀,稳准狠地把“校园欺凌”这块“脓包”挖出,必不可少地会见血,但这种最直接的方式往往最见效。
我们在电影中能看到什么?言语上的侮辱、行为上的排挤,甚至是肢体的冲突,而这丑恶的一切都藏在了那些看似纯洁善良的笑脸之下。
直接,残酷,但是现实。
如果只是这样就完事了的话,那对于导演曾国祥而言,就太小儿科了。他把“这把刀”插得更深,直击这颗“脓包”的诱因。
我们成长面对的是什么?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三位一体缺一不可。《少年的你》在讲述每个角色的时候,或多或少地都展现了他们的家庭。在社会和学校近似平等的教育下,家庭则成为了最不可缺失的一环。
陈念(周冬雨饰演)出生在单亲家庭,母亲沉沦在传销组织,而小北(易烊千玺饰演)则是从小被父母抛弃。所以他们自强,他们有足够的信念去相信未来,同时面对施暴者的欺凌,他们有隐忍,也有相应的反抗。
反观魏莱(周也饰演),作为一个优等生,家庭环境优越,同学也都围着她转,但反而在这种环境下,成为了一位欺凌者。
问题出现在哪里?问题便是她在家中实际上是一位被欺凌者——因为她的复读,父亲一年都不和她说话了。她试图在学校中寻找家中的缺失,她在同龄人面前,永远扮演着胜利者,用高傲的一面去弥补那个缺口。
奇怪吗?并不!研究数据早就指出,50%的施暴者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
面对这一切,被欺凌者得到的回复是什么呢?“你为什么不报警呢?”“你以后可以告诉老师”,但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电影给出的解决方式是什么?让欺凌者退学。这并不是简单的戏剧设定,在过往现实的新闻中,我们看到的解决结果就是退学或者转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就如同电影里陈念的好友胡小蝶说的,“她们一直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那么,做点什么呢?电影到最后其实给出了答案,或者说,至少给出了一个想法。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故事发生了高四,主角们的年纪恰巧徘徊在18岁。对于大家而言,那是少年的年纪,也是最美的年纪。
电影故事在编排时,其实做了非常讨巧的对比。除了放大描写陈念和小北,镜头同时对准了案件的追踪者警察郑易(尹昉饰演)。在陈念第一次报案之后,郑易在车上和她说了很多关于成人世界的话语,那些话语背后的现实,可能更为残酷。
但对于陈念和小北而言,他们都还太过纯粹,太过真实。即便他们正在面对着和大部分少年不一样的生活,但他们依旧带着某种自我防御,去应对遇到的欺负。
结束完高考,他们很快就会进入成人世界,可是他们到底以什么姿态成为成年人呢?
陈念说,“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这句话似乎成了注脚,变成大人,好像就会失去保护,就不再会那么简单。就像当女警官不认为小北为了陈念而背上那么重的罪名时,郑易却说,“我和你不会,但他们会。”
因为他们还是少年,更因为小北坚持他的那句承诺,“你保护全世界,我保护你。”
最后,影片结束,字幕出现,我们想和陈念、小北说一句,“欢迎光临,这个美好,但更现实的成人世界。”
202_《少年的你》观看心得
《少年的你》,一部出乎我意料的电影。
可以明显地看到,曾国祥在这部作品中对前作《七月与安生》的继承与改变——仍旧是大段的手持、人物大特写,仍旧是在层次复杂的大胆反转中揭示人物最深的情感。但不一样的是,《少年的你》将一切都处理得更为极致,无论是前半部中的校园问题,亦或是后半部中与成人世界对抗的纠葛,都共同构成了一幅生猛的社会面貌。《七月与安生》中的“走出去”,与《少年的你》中的“走出去”,已然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之前在看预告的时候就已有心理铺垫,会有大量怼脸的人物大特写镜头。但没有想到,这种拍法在成片中几乎被贯穿到底,70%+都是如此。无论是题材,还是拍摄手法,这都是一次疯狂的赌博。在摄影机前与银幕凝视的两位演员,他们的表现不仅是电影成败的关键,甚至可以如此形容——他们表现出几分,电影直接就是几分。
曾国祥赌赢了。周冬雨和易烊千玺演得过于出色,禁得起聚焦,双双供出了极度锋利、痛彻心扉的表演。这两张脸演绎出了复杂的情感层次,极富洞穿力,令人不自觉地就代入到他们黯然的生活中,想起自己人生的细碎过往,宛如一次对青春档案的再度“调档”。
18岁的陈念,是备战高考的高三优等生。还有60天就要高考,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是她唯一的念头。同班同学胡小蝶不堪重负坠楼,从而将她裹挟入一个更复杂的境遇之中。曾国祥和他一贯的编剧团队再次书写了一个有着真实生活厚度的成长情感故事,它既是刺痛人心的,也有着较为深刻、丰富的社会性。
很难数清楚,这是周冬雨第几次表演少女。不过,陈念这个陷入绝望与无助中的乖女孩,在我眼中是她表现最好的一次,甚至要胜过《七月与安生》中性格更加外放的安生、《后来的我们》中跨度长达十年的方小晓。
陈念和周冬雨之前的银幕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生是她把自己演到最好,同时也是她之前许多角色的固定方向,鲜活、开朗;方小晓的形象介于安生与陈念之间,那次出演强调的是同一角色在两个时空中的差异感;而陈念不一样,她的阴郁、沉默、外弱内刚,如角落里的“壁花”,更为“边缘化”,也更难诠释。
而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由于悲惨的身世,从小就要学会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人物的“外壳”势必要比实际年龄大一点。小北相对陈念而言更为定型,情感外露得更少、更内敛。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人物在戏的空间上是受到压制的,相反,易烊千玺的表演在限制之下仍旧显得非常锐利,在演法上和周冬雨有差异。两者的对戏,有些遇强则强、互相抬戏的意味,一如当年的《七月与安生》。
在电影中,我们能看到很多她的背影跟拍,她一步一顿不平衡地走着,微微低头,仿佛时刻在躲避伤害的脆弱猎物。这是小北的尾随视角,也是陈念被折磨到对这个世界都已漠然的心理外化。
也正是这种即便有所防备,却依然无力招架的脆弱,让她在胡小蝶死后成为了“THE NEXT”。校园暴力并没有因为如此惨烈的事件发生而终止,而是汇聚成一系列猝不及防的新的悲剧,被用排球疯狂砸、还击后被推下楼梯,直到发生在校外、渐趋严重的人身羞辱……这些也不过只是电影中的冰山一角,没有任何对青春期的美好幻想,只有一次又一次血淋淋的伤痕逼到你必须直视。
像陈念这样的女生,自己其实并不愿去引发关注,但仍然成为了丑闻与伤害的中心——即使她足够善良、足够勇敢,与小北的初遇便已说明了这一点。但人们对她的遭遇习惯了视若罔闻、大事化小,或不予她尊重,或轻轻拂去一切,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只要一件不合常规的事发生,人们往往不会质问是谁在出错,只会把矛头指向制造了“麻烦”的受害者,以“一个巴掌拍不响”之类的理由搪塞。而真正不懂得分寸的人,却逃脱了惩戒。《少年的你》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凛冽展开,哪怕是炎炎夏日,也始终包裹在萧瑟和冷峻之中,只是偶尔有几丝残存的温暖底色。
陈念并不单纯,她聪明得令人心疼。她不是以往同题材影视作品中,那类“全然单纯”的被动女主,而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在电影的前半部中,她也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这样保护,因为之前的隐忍与懦弱,因为母亲的欠债而身陷舆论中心。而在电影的后半部中,更是有着令人惊异的几次反转,从而要面对人性的最终抉择(在此就不再过多剧透)。
周冬雨素颜的脸,从头至尾被“毁”得这么惨,流下那么多的眼泪,叫人不忍心直视。无论是被折磨后留下各种伤痕,还是被迫只能剪成寸头,都如此写实地出现在银幕上,直觉的观感就是生理上的疼。在那么多场戏里,她的孤独、绝望都随着眼泪满溢出来,是悲伤到了不得不哭泣的地步。
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她听到小北身世时的那滴默然的泪痕。这也是《少年的你》里最打动我的,就是他们两人之间的不言自明,他们共同构筑了对抗世界的同盟。无需语言,就能懂对方心里在想什么,就能为对方感同身受,即使自己已经蒙受了极大的不幸,仍旧不失去共情的能力。
这是只能属于少年的爱,他们在彼此身上都看到了对方的影子。和当年的《七月与安生》一脉相承,两部电影都是关于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交叠与轮转,只是《少年的你》来得更猛烈、更决绝。
“演得难受”,是周冬雨在许多关于《少年的你》的采访中反复提到的话,“我与陈念完全不像,也找不着人物支点,也没能提前体验生活。前半个月我就觉得我要得抑郁症,真的太难受了。”
周冬雨的难受,也许恰恰是她这次演陈念演得如此铭心刻骨的原因。她的不确定、茫然、纠结,直到最终审讯室里的爆发,每一步都踩得人心碎。通过她,我们投射的是自己,看到的是自己。
想要完成陈念这个角色,不是只靠方法派技巧或简单地体验生活,就可以达到所谓的“正确表演”。恰恰相反,她需要来自于直觉,需要带着对人物的不自知的、下意识的摸索与发问。正因如此,周冬雨在短短几个月的影片时空中,就能演出各种复杂的情感流动,让整个人物始终处在破碎与不确定的转变之中,从未陷入模式与窠臼。而这份表演,毫无疑问构成了影片真挚、动容的原因之一。
《少年的你》是一部需要被我们、被社会关注的电影。我认为去年对《我不是药神》的评价,可以原封不动地搬到此处——它的出现,不仅是一次敢于发声,更是对我们身边每个普通人的理解与关怀。希望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我们社会不同的角落。
202_《少年的你》观看体会
目前为止片子的评分是8.7分,但我相信不止一个人觉得它不值这个分。
片子以校园暴力作为选题,比较新颖,符合当下的校园问题。但校园暴力只出现在影片的前半段,后半段基本在演一场刑事案件,除了镜头和音响在提醒我这是一部电影,我差点以为在看普法节目。
影片的特点在于镜头时长都非常短,配合大量特写。导致电影越来越赶,到最后基本成了快闪,结局愣是没看懂。要不是通过最后荧幕上打下的字才知道陈念自首了,我都搞不清楚发生了啥,比上课听老师讲ppt还云里雾里。
而且电影的重心不知道在哪,说是爱情片又不是爱情片,说是校园暴力结果霸凌别人的被杀了,说是刑侦片又不是刑侦片。要说探索人性吧…女主角考了632,结果回去自首了,这本是很纠结的一个事,但因为周冬雨在片中哭戏太多了,直接弱化了她在这段的情绪,看上去很干脆的就同意警察去自首了,根本都算不上对人性的阐述。
影片还有Bug,陈念在高考时矿泉水瓶放在桌上,还拧开喝,要知道高考矿泉水瓶是不能放桌上的。
有些地方说教意味太浓了。黄觉演的警官本身作用无多,出现几次基本都在说教,第一次吃火锅他说“人长大了才学会同情…(校园暴力)不只是那么简单”,影片最后还要加一段易烊千玺对制止校园暴力的呼吁。
电影对于青少年暴力事件刻画十分细致,可在片中的另一些方面,却遮遮掩掩含混不清。含糊其辞的解释了魏莱的家庭影响了警方和校方,却没有阐述这就是社会的黑暗面,掌握在一些成年人手中的权利间接成为了校园暴力无法解决的屏障。
我看到这部电影排名前几的高赞评论谈到的都是对校园暴力的感想,即使结合自身经历,也只能算是观后感,与电影无关。只能说让你产生共情的是校园暴力,不是这部影片。
导演是想把片子拍好,可是太刻意了。太刻意了。导致影片的故事都没有讲好。
202_《少年的你》观看感想
走进电影院之前,本以为这是一部青春疼痛片,会着墨于他们无关痛痒的少年时期。但当我坐在厅内才发现,这个故事,其实离我们很近,大概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会经历过的,每个人都曾有过逆境,也曾像他们一样勇敢地迈了出来。
在正好的年华里,陈念与小北经历了本不应承受的痛苦与折磨。男女主演技都在线,让人能很快的融入角色产生共情,小黄鸭一个女生能剃寸头真的很敬业了,还有这次也确实被千玺弟弟惊艳到了,小孩真的不错,看过十二时辰,这次又看了少年的你,两种角色跨度很大,并且也都驾驭的很好,希望弟弟以后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加油呀。
说说感想吧,我曾经也有类似的经历,直到现在仍然不愿回忆的痛苦,陈念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她有小北,可是我没有……
还好一切都过来了,我毕业了,我有了自己的工作,我有了爱我的人,我养了三只狗狗,我现在很好,我也能坦然地和那段不美好的回忆说再见。我一直在努力生活。
无论身处于怎样的逆境中,却依旧心怀希望,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所带给我的感动,心怀希望,黎明终将到来。
无论是陈念,还是小北,还是屏幕前的你我。
惟愿一生顺遂。
戏里戏外,皆是人生,是戏中的角色,好像也是戏外的我们,时而融合时而分离,世间变化万千,初心始终如一。
第二篇:《少年你》观后感
《少年的你》观后感
“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我想,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少年的你》的意旨,这句话再合适不过。《少》这部影片一扫以往青春片“青苹果”的荷尔蒙的暧昧,而是直言不讳地径抵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径抵校园欺凌这一核心话题。就其脱颖于同质化的青春片而言,这句话也是这部影片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作品的现实主义一直是许多作家倚重的追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屈原的嗟叹。“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这是杜甫的嗟叹。“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的写作主张。《我不是药神》《我不是潘金莲》《我是余欢水》《少》等能火,证明了什么?受众欢迎的都是什么样的作品?但愿这样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会越来越多。
《少》整部影片是光影错乱的,是灰暗低沉的,是被眼泪和血腥涂抹的。这是一部悲剧。因为校园欺凌,胡小蝶跳楼自杀了。扛把子魏莱被陈念失手退下了台阶摔死。陈念与自己惺惺相惜的小伙伴小北一起走进了监狱。把校园欺凌的真实恐怖的一面揭开来,把人性善恶赤裸裸地抖漏出来,把阴沟里的少年与社会撕裂碰撞,引发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一问题的关注。
胡小蝶:“他们一直在欺负我,为什么你们什么都没做!”
这是跳楼自杀的小蝶的一句话。小蝶面临的不仅仅是校园扛把子的暴凌欺侮,还有一群麻木无情冷酷自私的“看客”。小蝶跳楼了,这帮子学生不是心灵的震颤自省,而是拿着手机拍视频发朋友圈。何异于鲁迅笔下的被卡了脖子的鸭子似的“看客”?陈念仅仅是给好朋友小蝶盖上了衣服,就招致了扛把子的欺凌。那么,当陈念变成了第二个受欺侮的小蝶,等待她的是什么呢?只不过陈念学习比小蝶好,她心里还有一个考上大学尽快逃离的理想。她以泪洗面忍气苟且。最后也成了少年犯。
“在这里不需要交朋友!”多么冷冰冰的话语,这正出于陈念之口。整部影片的大背景是火药味十足的让人透不气来的高考,仿佛所有的关系包括师生母女父子同学等都无条件地屈从于高考。学校像一个运转不息的满是传送带的工厂,学生像是一个个没有情感的唯分是图的产品。许多学校的桥段在影片里再现,六月飞雪的撕书场面更是把考生内心深处积久的压抑毫不掩饰地宣泄,把一些教条的价值纷纷扬扬地消解。
陈念:“读书,考试,上好学校,想变成最聪明的人。如果可以的话,保护世界。”
这是陈念的理想。“学而优则仕”“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底层人想改写人生的最有用的办法。她只想考一个好大学,她只想尽快逃离扛把子的欺凌,她不想任何的事情来打扰了她的学习,来影响她的高考。高考成了她的生命之柱,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后来,她失手推死了魏莱,竟默许小北替她来背锅。她自私执拗得近乎于一架高级的高考机器。
“寻求保护”,在影片里多次出现。由于校园欺凌的存在,寻求保护成了被欺凌者的基本诉求。陈念邂逅了刘北山(小北),小北开玩笑地要小北交保护费,让陈念记住“欠”他的情。又一个被扛把子踢出群的新的被欺凌者,跟着陈念想寻求保护。陈念曾好几次拨通了郑警官(郑易)的电话求助。想寻求警方的保护。但是,经过小蝶事件之后,她选择了自我隐忍。甚至被被人打得遍体鳞伤,被拍视频,都没有报警。所以,她希望通过高考的门径走向北京,变得强大,继而可以有能力保护世界。
小北:“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这是小北对陈念说的。陈念曾经打电话报警解救过小北。后来,两位成了最要好的朋友,小北担负起了保护陈念的责任。小北是单亲家庭,她的母亲为了要嫁一个好人家,为了自个的所谓的大好前程,给了小北一顿肉包子和鞭打,然后,丢下这个十四岁的拖油瓶,走了。小北成了弃儿。自此后,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成了打架斗殴逞豪争强的“小混混”。小北和这个世界,彼此恶心着。
陈念走进了他的灰暗世界,是第一个问他身上的伤疼不疼的人。他觉得自己是毁了,但他对干干净净好好学习的陈念动了恻隐之心,决定要保护陈念,保护陈念的高考。陈念被扛把子剪去了头发,他也推短了自个的头发。本质上讲,两个人同是天涯沦落人。只不过,小北是被父母家庭抛弃的。陈念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后来,为了陈念,他义无反顾地去“背锅”。他要用最扎实的行动兑现一个男子汉的诺言。小北虽玩世不恭,但有恻隐之心,守信用重然诺,也算一条硬汉子。
陈念的母亲:“你再咬咬牙,等到大学毕业了,咱就算熬出头了。”
这是陈念母亲对陈念的教诲。陈母是一个卖三无产品的小生意人,欠着高额的债务,总是被债主围堵,家的外墙被人贴满了大字报。一个苦命无助却又咬紧牙关离家躲债的家庭妇女,一个刻苦学习被人凌辱却又不敢言语的三好学生,俨然一个破碎的单亲家庭。陈母没什么本事,有也只能算是有点市井生意人的小骗术。她送给陈念一个“熬”字诀。
好一个“熬”字诀,不知道有多少人多少家庭是在“熬”生活!陈母一脸的苦楚,像一颗被苦水泡肿的南瓜。身背债务的她是在熬生活,她的世界里应该是悲苦黑暗的,她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寄托在女儿能考上大学脱离苦海的纯朴的盼望上。女儿继承了她的顽强和隐忍,她从没有把欺凌这些事告诉过自己的母亲。与小北相比,她是幸福的。
魏莱:“因为我又复读了一年,所以我爸已经一年没有跟我说过话了。”
魏莱就是学校里的扛把子,她有一个原生的家庭,她家的经济条件不错。家里有几个糟钱,自己又是复读生,自己又有一个恨铁不成钢的父亲,所以,心里
有点畸形的魏莱,成了学校里的扛把子。她把自己的快乐建在了别人的痛苦之上。
魏莱以自己的凶恶残暴完成了扛把子的角色,不知道内心潜藏的这份“恶”是从何处来?魏莱多少继承了父亲的偏狭冷酷的脾性。小蝶的死,间接的与魏莱有关。多行不义必自毙,魏莱最后被愤怒的陈念推下了台阶,意外地结束了自己的性命。魏莱的尸体在停尸房里,她的父亲甚至连凑近看一眼都没看,只余下了一个嚎啕大哭的母亲。施暴者最后成了受害者,北大梦就此终结,魏莱没有“未来”。
郑易(谐音“正义”):“成年人不会,但他们是少年。”
校园欺凌是隐性的,被欺凌者除了找老师告家长,再就是寻求终极保护——报警。为什么陈念放弃了报警?她先前是报过警的。她知道,有时报警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遭到更残酷的欺凌。她躲在垃圾桶里拨通了郑警官的电话,又挂断了电话。报警有没有用?当然有用,当有了事实证据之后,魏莱害怕陈念报警,跪下来哀求陈念。
法律是惩治校园欺凌的最有力的武器,施暴者最终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的斗殴欺凌,只会互相伤害,只是有的人暂时沾了光占了上风。魏莱还是死在了陈念的手里,即便是无心的愤怒一推。郑警官明察秋毫,刺穿了陈念与小北的“哥们义气”,说服了两个懵懂摇摆的年轻人。警车晃动的光影里,陈念与小北平平静静地聊着天,两个生命被“正义”救赎。
《少》直面惨淡,发人深省。那么,如何来避免校园欺凌呢?
首先,我们不要赋予高考太多的负累,我们的教育要关注活生生的人。毛坦厂、衡水……现实中不乏高考的工厂,我们不能用太多的言语消解高考的价值。但是,我们要为高考减负,要关注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分数。
其次,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宽松的成才环境。有人说高考一过,离婚
率蹭蹭地上飚。估计此言非虚。现在人们固然生活节压力大,但是不要轻易地把这份焦虑转嫁给孩子。魏莱的家庭、小北的家庭、陈念的家庭,都是出了问题的家庭。孩子是自己生的,为人父母的就要把“爱”拿出来。问题家庭自然会产出问题学生。
再次,学校要加强与警局联合育人的力度。一方面要适时地加大校园欺凌等青少年犯罪的法制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巡逻,避免欺凌。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教育学生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尊严,要留心学生的日常举动,一发现不好的苗头,要立马调查清楚,将欺凌事件息止在萌芽状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跌爬在城市高速运转的传送带上,许多人的生活不尽如人意。“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人依然仰望星空。”艰辛是生活的实质,奋斗是生活的要义。身后虽然有成团的阴影,但是我们眼中有光,心中有爱,身上有精气神。——这才是生活的伟大所在!
第三篇:最新《少年的你》观后感影评
《少年的你》是《七月与安生》原班团队回归再升级之作,包括导演曾国祥、监制许月珍、编剧林咏琛、李媛、许伊萌,摄影指导余静萍、造型指导吴里璐、声音指导黄铮等,主创们经过了前作的磨合,再次合作不改初心,力图还原最真实的青春本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_《少年的你》观后感
10月22日下午,电影《少年的你》片方突然宣布定档10月25日全国公映。这一定档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预售票房势如破竹。此时距离影片原定的6月27日上映日期已经过去了近4个月。
两年前,曾国祥的导演处女作《七月与安生》一鸣惊人;两年后由原班团队再度打造的《少年的你》,是流量巨擘易烊千玺的银幕首秀,万众瞩目。固然当时的撤档令人感到遗憾,此次的突然定档也让它拥有了极高的爆发力,映前7小时37分,预售总票房已破亿元,市场前景可观。
残酷青春与现实基因
《少年的你》是一部残酷青春题材的电影,涉及了敏感的校园欺凌议题,因此整个定档过程一波三折。
我们总习惯于讴歌青春,提及青春,联想到的都是美好、清纯、明丽、白衣飘飘等形容词。但青春不总是如此。米兰·昆德拉就曾说,“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化妆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他们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写过不少残酷青春小说的中国作家金仁顺也如是谈到她对青春的理解,“我看不出青春有多少美妙之处,相反,青春期就像莽林一样,埋伏着陷阱和危机,充满了暴力和死亡。一步行差踏错,一生满盘皆输。”
青春的确如同莽林,它是少年与成人的过渡地带,是孩童化与社会化的交叉口,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顺利穿过莽林走向大道,也有一部分人会迷失其中或坠入泥淖。这是青春残酷的一面。残酷青春电影,主要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处于青春阶段少男少女们的呐喊、彷徨、迷惘、痛苦、无措、慌乱,甚至也包括暴力、犯罪和死亡。
“残酷青春”是华语青春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脉络。从台湾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1983),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到中国大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贾樟柯的《站台》(202_),王小帅的《扁担·姑娘》(1998)、《十七岁的单车》(202_)、《青红》(202_)……这些大导演不约而同关注青少年的生存状态,以他们的残酷成长反映转折时代的阵痛,将社会、国家、时代紧密融入青春故事的讲述。
当然,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进步,讲述青春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02_年赵薇执导的《致青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青春依旧残酷,但青春抛开了社会、时代、历史等重大议题的负荷,将关注点聚焦于青春内部的龃龉与裂变,凸显了青春的主体性。之后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秘果》等,都是这一路数。
短时间内大量同质化的作品扎推,这一类残酷青春电影也渐渐显露其它的问题。除了套路化、狗血化(比如大多有堕胎、车祸情节)外,它的残酷更近乎“为赋新词强说愁”。残酷与社会、时代无关,也因为离奇无法投射到普通观众身上,不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意义。如今,这种架空、狗血的青春故事已不受市场欢迎。
另外一种既突出青春主体性,同时也注入现实基因的残酷青春叙事,成为新的创作趋向。它们虽没有杨德昌、侯孝贤的电影有那么强烈的历史感,却也以相对轻盈的方式扎根现实的土壤。比如去年上映的曹保平的《狗十三》《悲伤逆流成河》,今年3月上映的《过春天》,残酷青春与现实困境相互交缠、难解难分。
“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少年的你》改编自玖月晞的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陈念(周冬雨饰)性格内向,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头,却因校园欺凌而陷入漩涡。
小北(易烊千玺饰)是个小混混,辍学后便开始混迹街头,日子浑浑噩噩,对生活失去信心。在一场霸凌中,陈念被迫与小北亲嘴,从而相识。因为种种机缘,小北成了陈念的保护者。
只是小北保护陈念的方式,除了默默守候外,也只能选择“以暴制暴”。这并没有根绝校园欺凌。在一次他人对陈念失控的欺凌后,意外的悲剧发生,两个少年的命运由此发生改变。
校园欺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显性问题,其指涉的是,“在校学生之间发生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侮辱性身心攻击,并通过重复实施或传播,使受欺凌学生受到身心伤害的事件”。侮辱性的身心攻击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小团体的孤立和排挤)、网络欺凌、性欺凌等。
在舆论中,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常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概念,实际上它们的指涉并不同,校园暴力是犯罪行为,校园欺凌往往只是失范行为,因此它更普遍,更隐蔽,更难以被发现,危害人群也更广泛。有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一般均在80%以上,而国内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下文为了论述方便,一并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统称为校园欺凌。
青春电影一直不曾缺席这一主题的讲述,比如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曾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大象》,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科伦拜校园事件》,松隆子主演的《告白》,韩国电影《韩公主》等等。相较之下,大陆电影这一题材比较罕见。
《少年的你》的首要意义是,它较之于之前关注校园欺凌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更进一步,更全面、更深入也更尖锐地聚焦了校园欺凌。虽然正片中少了不少预告片中曾出现的涉嫌欺凌的片段,但单单就正片而言,尺度已经有极大的突破。肢体上的殴打,语言上的侮辱,行为上的排挤,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等,均有很直接的呈现。
《少年的你》更直接地呈现了校园欺凌
少年们的恶从何而来?或者这么问,少年是如何成为欺凌者的?
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等一系列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与学校对孩子个性有最直接影响。电影中的欺凌者魏莱(周也饰)来自一个富裕家庭,长得漂亮,成绩好,很受学生欢迎。但诸多细节也透露出,她的家庭对她要求极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她的复读让她父亲一年都不跟她讲话。正因为她在家庭中是被压抑者/被欺凌者,在父母面前过于弱势,所以到了学校,她便成了欺凌者,在欺凌他人的快感中消弭家中高压、缺爱的不安全感。
这是欺凌者的一个普遍特征。有研究数据指出,50%的施暴者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他们本身来自于一个充斥着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从小就缺失了亲情建构的安全感,这让他们焦虑、恐慌,同时也可能对他人冷漠、敌视。
如果说家庭是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道关口,那么学校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关口,因为学校是校园欺凌的发生地。《少年的你》对成绩压倒一切的教育体制提出隐晦的批评。电影大量桥段呈现出了高考前整个学校压抑与鸡血并存的状态,人人都是高考机器上的一个螺丝,好像只要不影响高考,其他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在高度功利化的教育体制下,成绩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相关的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可能也没有落到实处。校园一旦失守,校园欺凌便会蔓延开来。
那么社会呢?那些口口声声说“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不报警”的人,可能也恰恰忽略了,整个社会构建的反对校园欺凌的防护网依旧存在太多漏洞,有时告诉老师或报警了,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像电影中的老师和警察都以“高考要到了”而轻松放过了那些欺凌者,这加剧了她们对陈念的欺凌。
《少年的你》在这一点的控诉上,有着极大的突破。在魏莱被害后,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带到审讯室的陈念,与女警员言语对峙,她问怀孕的女警员,“你敢让你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吗”(大意),让女警员哑口无言。
据导演曾国祥说,他拍《少年的你》的起因是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女生被许多人按在地上,被扒光衣服、拳打脚踢,而站在一旁的人,却无动于衷。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少年成为欺凌者,他也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因此,电影也以极大的篇幅关注了校园欺凌旁观者这一群体——他们究竟在欺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有的协助,有的附和,更多人只是事不关己的围观。包括陈念也曾是一个围观者,在同学胡小蝶因被欺凌而跳楼自杀前,她问陈念,“她们一直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陈念沉默,胡小蝶自杀,而陈念也成了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在她被欺凌后,对她有好感的男同学让她忍一忍,马上就高考了,他劝陈念“她(胡小蝶)是太懦弱,你不要被她们(欺凌者)所影响”。围观者的冷漠或许是出于自保,只是在无形中,他们也成了帮凶。
海报上“总有一个人是少年的你”看上去抒情,其实它可能是在问:在校园欺凌中,你扮演怎样的角色?
曾国祥是非常细腻的导演,《少年的你》将小北与陈念这两个置身于“阴沟中”的少年,相互庇护、相互温暖、相互拯救的爱情,拍得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周冬雨爆发了超越《七月与安生》的演技,易烊千玺与角色高度贴合,两个人的许多对手戏都令人心疼。因为太少见了,这样的爱与守护太少见了——如此纯粹,如此强烈又如此无私。他们的“攻守同盟”几乎都要骗过警察了,就像女警员说的,小北不至于为了陈念而背上杀人、强奸的罪名。
是的,他们是少年。少年的核心特征,其实是散文家周枫描述的,“只有可贵的一腔蛮勇”。“没有经验,不明白后果,青春期的勇气是无知赐予的礼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很容易‘爱你爱得要死’——没有经过价值衡量的话,一句抄袭的俗套修辞,轻巧得无需对此话负责他才随意出口。对‘死’不求甚解,他没认识到人生语法上的错用。青春敢于付出代价,在于它没有付出过代价,无知加盲目,化合之物与勇气非常相似……所谓干净的青春,指的是因毫无经验而呈现的敞亮——它还没有形成立体结构,所以没有必然的自身阴影。”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被小北与陈念的爱所感动,你被少年的美丽所感动,你也得正视,少年可以有多么美丽,少年也可以有多么邪恶。这句话很煞风景,但它赤裸地真实。
像白纸一样纯洁的少年,可能会有着超出大人想象的纯粹与善良,也可能会有着超出大人认知的残忍(联想到刚刚发生的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童)。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道德观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孩子们可能被绝对的自我中心意识带偏,也可能受到一个错误的道德权威代表人物影响,换句话说,此时的孩子是“无知”的。
正因为“无知”,所以少年会有一腔蛮勇,为爱无所顾忌,肆意挥洒;也正因为“无知”,所以少年没有经验,不明白后果,他们的作恶也不计代价,就像小说中写道的,“他们不像成年人伪善,所以他们看不起谁,讨厌谁,就光明正大表现出来,光明正大地欺压他,嘲笑他,孤立他,打击他”。
因此,当我们歌颂少年的美丽时,我们歌颂的很可能是因“无知”而呈现出的敞亮;当我们讶异于少年的残忍与血腥时,少年或许还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因为他们这张白纸恰好最先被涂抹了暴力的颜色——他们邪恶得不自知。
电影中的少年,也由此让观众觉得“矛盾”。高考前夕放孔明灯许愿的那一张张美好的脸,在另外一个场合,他们是校园欺凌的冷漠围观者;在陈念这里,小北是默默躲在身后的守护者,但在街头上,他又可能成为信奉暴力的小混混……我们明明白白地为小北与陈念的爱所打动,我们又切切实实地为那些欺凌者的恶所震惊。极善与极恶可能存乎一身,因为是少年的你啊。
《少年的你》的意义,不仅仅是唤起公众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部社会问题电影,或许也在于它对“少年”的一次重新认识。小北与陈念的相互守护也许会引来许多抒情,但且慢抒情,少年的你,可能有一张明媚的脸,也可能有一张邪恶的脸。看清我们的少年,认识他们的“无知”,让爱与善先于恶抵达他们,才能引导他们走到正途上。
202_《少年的你》观看有感
一分钟也不能等,赶着最早场看完《少年的你》。
一句话总结就是,这部片轻松把之前那些无病呻吟的国产青春片,甩出几条马路。
《少年的你》说的是其实是少年的保护,这让我一下就想到了前两天的一条热搜,「中国拟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最新提请审议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里,把监护不力、校园安全等问题都纳入了其中。
那些曾经不被大家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总算是得到了重视。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少年的你》中的这些故事,就是曾经并且正发生在许多少年身上的现实。
关于这部电影的一波三折,我们不再多说,今天只聊电影本身。它选择了一个几乎每个中国学生都会印象深刻的时间点:高考前夕。
陈念(周冬雨饰)是个性格内向的乖学生。小北(易烊千玺饰)则是个连学都不愿意上的问题男孩。
这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少年,人生本来绝对不会有交集,却因为一桩校园意外,被绑定到了一起。
你会发现,陈念和小北,其实刚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能够让很多人引起共鸣的少年生态。
陈念的内向、乖巧、成绩好,代表的就是最主流的那种优等生,靠成绩来改变命运、走出小城。考上大学是她唯一的目标,也是解决自己人生问题的唯一办法。虽然有高考的压力,但她的状态总体来说是单纯的,就像大多数好学生的少年时代。
而那场意外的发生,打破了陈念单纯的目标和单纯的生活状态,在这种意外带来的突破性视角中我们也渐渐了解到,甚至陈念自己也渐渐发现,自己并不像一开始展现出来的那么「乖巧」。
她生活状态被打破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自我和成长的过程。
小北则像是陈念的反面,如果说陈念代表了青春里A面的乖巧与服从,那小北代表的就是B面的反抗与叛逆。
在大多数人看来,小北就是个不学无术的坏学生,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干。在大多数人的青春里,要么被教育要对这种问题少年敬而远之,要么自己就是这样不被旁人理解的问题少年。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也像重新了解陈念一样重新了解了小北,导致他成为一个「有问题」的少年的,并不仅仅是他自己,更是这个世界和环境的问题。
在这样的设定下,《少年的你》也得以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青春故事,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青春里简单纯粹的那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青春里艰难成长的一面。对于这些十七八岁的少年们而言,他们一只脚站在青春的门槛里,另一只脚也踏入了成年人的世界里,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些恶意和现实,但在面对这些现实的时候,去改变它们的能力却相当有限。
就好像小北问陈念的那句话一样:「那你想怎么样?」
陈念回答说:「读书,考试,上好学校,想变成最聪明的人,如果可以的话,保护世界。」
这个「保护世界」另一层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努力去修正这个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不够好」的世界。
对于像陈念这样的「好学生」来说,通往能够做出改变的成年人世界的唯一途径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确定自己变成大人的人生节点。很多人在年少的时候,应该都这么以为过。
在这之外,片中关于高三生活的描写也非常让人有代入感,课桌上堆起来、高到几乎遮住脸的课本和参考书,为了补充体力的课间加餐,教导主任带着全校高呼高考动员口号,教室里每天减少一个数字的高考倒计时,都能迅速地将人带回到那些过往的岁月记忆里。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少年的你》不仅聚焦在了不同的少年群体上,让我们重新认识和了解了他们真实的样子,也还在时代感和生活质感上,还原了高三生活在很多人记忆中的那部分浓墨重彩。
你完全可以说它是一部写出了少年生态的青春片。
必须要说下的还有周冬雨和易烊千玺在影片中的表演,都完全可以用惊艳来形容。
即便周冬雨已经在《七月与安生》里贡献了影后级的表演,但这次的她一定会打破你的预期,因为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意外,陈念这个角色身上糅合了隐忍、脆弱和坚韧的复杂气质,而这些特质,却都是隐藏在她乖巧的外壳之下的。这就对周冬雨的表演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陈念的乖学生标签,意味着这些情感都必须隐而不发。
像这样含着眼泪的镜头,你简直能感觉到陈念努力不让眼泪落下来的那种面部的紧绷感
而在跟小北说出自己的愿望,和他做下约定的时候,你也能感觉到陈念淡漠的表情下面那种强大的坚定的力量——
如果说周冬雨的哭算是某种程度的外化表演的话,那易烊千玺的表演就是更为内敛、自我压制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和小北这个人物的设定有关。他一直成长在艰难的环境中,为了保护自己,他必须装出一副强悍的样子。就像他说的那句话一样:「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没本事被欺负的人,和有本事的坏人。」
他多数时候,都伪装成了后者。比如像这样——
但只有陈念明白,小北并不坏。
把连帽衫的帽子扣在头上,其实是某种掩饰自己和躲藏的姿态,他不想被别人,甚至是陈念看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柔软的那部分。
但在带着陈念兜风的时候,在她看不到自己表情的时候,小北才会露出久违的笑容——
这种在隐忍中偶尔流露真实情绪的表演,刚好就是最适合小北这种「少年感」的表演方式。因为,只有少年才会拥有这么强烈和纯粹的情感,但又不知道如何去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在这种丰沛情感和笨拙表达的矛盾交织之下,最终呈现出来的真实感就是小北这样,隐忍下又有着波澜壮阔的情感的样子。
《少年的你》的主题可以被总结为少年和保护。少年的部分,更多在于展露真实的少年的样子和少年的成长历程上。而保护则有着好几个层面上的意义,正是这是种「保护」让《少年的你》中这种少年情感变得珍贵又动人。
第一个层面上的保护,是说少年们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这种保护自己不仅是生理层面的,更是心理层面的,尤其是要在外界对自己予以「偏见」的时候坚持自己,就好像陈念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和困境,都没有放弃过自己考好学校,走出这座小城的愿望。
而第二个层面上的保护,则延展到了这些少年们身边的人,虽然是他们少年,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是一个被动的,只能被保护的角色。
就比如成长在一个问题颇多的原生家庭里的陈念,也会努力想要去保护自己的母亲,这是《少年的你》从少年个体成长部分关照到的更广阔的家庭与社会的部分。
而当这些少年们学会相互保护对方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慢慢长大的时候。
小北的那句承诺就是这种相互保护的最好脚注:「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成人世界并不可怕,关键是少年以什么样的方式成长为成年人。
由此看来,片中的一句台词也就显得尤其意味深长了,陈念说:「但是,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真正教少年们这堂课的人,只能是他们自己。
《少年的你》中这种以保护自己、保护他人的方式成长为成年人的途径,就是最现实、很多人都会经历的那种成长方式,它一方面葆有了少年的单纯,一方面又接纳了成人世界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少年的你》不仅守护了它故事里的那些少年,同时也守护了观众们的少年之心。
很多华语青春片都会流于一种相似的模式——美化青春,用美好的恋爱、理想化的友情、无忧虑的未来给青春套上滤镜,当这种模式被使用太多次的时候,它就近乎形成了一种「青春误区」。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大多数的青春并非如此,它离成人世界一步之遥,也就与现实的艰难咫尺之距。
202_《少年的你》观看心得
不同于以往很多所谓的疼痛青春校园,《少年的你》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它的真实,对校园暴力现象的聚焦,是电影残酷而又写实的所在,而于此中周冬雨与易烊千玺颇为出色的演技,则将电影里这段相互陪伴,彼 此救赎的少年情愫,赋予了真挚动人的形态。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校园暴力,正如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阳光的青春,但只是要你有过青春成长的经历便不难在这部电影中收获共鸣。《少年的你》中周冬雨饰演的陈念是一个性格内向,备战高考的优等生,但一起意外却将她卷入了暴力霸凌的漩涡,而她与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一个年少便混迹街头的混混,两人偶然的相遇相知后,他逐渐成为了她的保护者,而她则逐渐成为了他最深的的软肋。
如果没有校园霸凌的残酷,那么电影的走向或许就是一部纯爱电影了,《少年的你》本身的色彩虽然是写实昏暗的,但电影在两人关系递进的过程中,却仍旧不乏青春的美好,毕竟最能动人的悲剧,便是将美好打破。陈念在校园霸凌中身份的转变,勾勒出了电影剧情的主线,从旁观者,到被欺凌者,再到“施暴者”的这 一过程,周冬雨很好的表现出了陈念这一人物从怯懦到倔强的心路历程,让人感同身受的感受到了一个原生家庭缺位,又深受暴力漩涡中少女的绝望。
除了周冬雨的表现,让人惊喜的还有易烊千玺的演技,他所饰演的小北是一个并不好演的角色,他既有混迹街头的“钢”,也有内心纯朴的“善”,而易烊千玺在电影中很好的找到了这一人物的支点,将一个叛逆而 又执着的少年小北呼之欲出,也正是得益于出色的人物塑造,才使这场本自残酷的青春,拥有了能直戳人心的温度,使人在校园暴力的黑暗中得见一股淳朴的暖流。
电影最为动人的一幕便是陈念在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后,谁来为此负责?当两人隔着探视玻璃又哭又笑之时,《少年的你》也将两人间那纯粹的感情发挥的淋漓尽致。成人的世界是复杂的,而想装成大人渴望长大的少年,他们的世界却是单纯的,却有着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的誓言,为了心爱之人不受到伤害甘愿付出所有的勇气固然令人动人,但当最初的被虐者在施虐者步步紧逼下成为了又一个暴力的施虐者,这一过程其实更耐人寻味。
校园暴力是一个并不鲜见,却常常被不少人所忽视的问题,电影最终所酿成的这场意料之外的悲剧,本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被避免,从家长到老师再到警察,电影中的这些角色并非不存在,但他们都没能成为去力挽悲剧发生的关键。校园暴力绝大多数虽并不会造成电影中如此严重的后果,但其也并不是学生间可以被选择性忽视的打打闹闹,它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很可能是毕生的,我们每个人都不应该成为校园暴力的旁观者。
面对校园暴力,并不是每一个陈念身边都会有小北的守护,但在小北与陈念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两人的共性,他们都有有着一颗向阳的心,而正如同这世界没有永恒的黑夜,所有的阴霾总有一天会被驱散,总有一天你会感谢那个年少之时,怀揣向阳之心的你。
202_《少年的你》观看体会
忘了哪一年,TFBOYS还小的时候,我和朋友看到大银幕上充满稚气的三个大男孩,本着对美的感叹,对他们的样貌赞美了一番。
那个时候的易烊千玺相比于组合中的其他两人,样貌要逊色一些,但是我说:“这个男孩子将来长开了,绝对是最有味道的那一个。”
时过境迁,某一年我看到了一张少年的杂志硬照,当他那双不同于同龄人的眼睛直直望过来的时候,我知道我的眼光没错。
而当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着少年棱角分明的脸,感觉自己从脚到头窜起的鸡皮疙瘩,我再次自夸了一下自己的眼光,十年如一日的毒辣。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我是带着强烈的期待走进电影院的,之前流出的电影剧照、预告都让我看到了这部剧题材的新鲜和两位演员之间的戏剧张力。
为了这部电影,我去看了小说,被震撼被感动,好几天才能缓过来。正如我当年看《白夜行》,看《嫌疑人X的献身》。小说有所缺陷,但是陈念与北野的相依为命的孤绝感让人久久难忘。
再来是电影撤档,JJ演唱的主题曲片花流出,里面有一段小北的台词流出,我连忙和闺蜜分享:“完了,四字弟弟这个台词功底,太让我出戏了。”
但是当我在影院里看到这一段台词时,那其中的违和感在整个片段里已经变得微乎其微,这段两人爆发的戏份让我泪流满面。
电影并不完美,导演为了兼顾各个方面做的妥协和让步在电影里可见一斑,举个例子,比如那位辞职班主任不能对上口型的配音,台词和表情的大相庭径。
电影最后呈现出来的惨烈,尚不及原著的十分之一,那么本应呈现出来的震撼效果也大打折扣。举个例子,小说里男主的名字是北野,而电影改成了刘北山,我实在是不想说在电影院听到这个名字时,我嘴里的水差点被我笑得喷出来了。
北野的名字本有一种张狂向上的生命力,这也符合他是妓女所生之子的身份,符合他极致孤绝的生命状态。
陈念是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举目无亲。
这样的两个人相遇乃至相依为命才更有力量,极致的孤绝带来极致的温情,这些才是整个故事的走向、人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存在的基础。
而电影里随着两人身世的改变,显然削弱了这份力量。也许很多没看过小说的观众很难明白,一个少年何以对一个少女至此?兴许他们只能将这归结为少年意气,而很多人都难以了解北野的动心忍性、聪慧机敏,以及他与陈念之间牢不可破的羁绊。
此外,片中对于校园霸凌遮遮掩掩、不敢放手去走真正霸凌剧情更是无奈到浪费。陈念被强暴被凌辱降级成被拍裸照、陈念捅魏莱的一刀降级为愤怒之下的推人,雨衣强暴者、北野杀人等等全部弱化。
戏剧冲突的弱化也带来了感情的弱化,所以我在看到北野和陈念在浴室剃头的那一段无动于衷,他们的眼泪完全没有原著给我的震撼来得彻底。
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你看。
最纯洁的陈念被侮辱的那一刻带来极致的惨烈和痛苦,那么紧接着小北缝补破碎的陈念的那一段显得更加动人与温情。
陈念和北野,是墙角相依为命的两朵小花,他们经历极致的寒冷和黑暗,借助对方的力量在狂风暴雨中绽放生长,他们顽强又脆弱,寂静地美丽。
极致削弱之后变成平凡,虽有感人之处,却不足以震撼灵魂。少年少了孤绝之后的狠绝,美丽逊色,脆弱得摇摇欲坠。
电影从“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变成“少年的你,如此脆弱”真的是一种遗憾。
幸好两位演员的演技贡献出了直达泪腺的精彩画面。
周冬雨的哭戏太给力,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的时候是那么纯洁又脆弱,惶惑的眼神如同被群狼环伺的小鹿,到后期的坚忍与淡漠又是让人心尖跟着颤抖。
易烊千玺的演技想比于同期流量,确实让人惊艳。影片中与周冬雨的几场哭戏和眼神都很到位,尤其是影片后面两人隔着镜子没有台词的那段哭戏,感人至深。
但是作为流量的弊端也在电影里呈现出来了,相比于周冬雨的自然,易烊千玺在某些片段则显得流于痕迹,以及几处能看出来快要憋不住的笑场。不过最好笑的是当他在电影里说着羞耻的台词撩人的时候,底下一片爆笑声。
这个年代的观众是苛刻又宽容的。苛刻在于不管你流量多大名气多响,如果演出来的东西不知所云,迎接的肯定是破口大骂,比如前段时间的某科幻片。宽容在于只要你努力一些,拿出一份合格的答卷,赞美之词也不会吝啬。
两位演员,未来可期。
影片因为种种妥协,虽有遗憾,但也有亮点,对比市面上良莠不齐的国产片,算得上良心,我期待未来的审查制度能够对我们的导演更宽容一些,让我们的导演能拍出真正美丽的少年。
202_《少年的你》观看感想
故事不吸引我,主题吸引我。画面、音乐、服化、妆发都很好很好,镜头里的重庆太美好了,和之前见过的重庆们都不一样。很喜欢电影的前半段,周冬雨视角的生活,虽然惨,但其实这才是生活里真实的一面,尤其高考发准考证到接送到考场到阅卷,太真实了,私心里的加分40%是要算在这个片段头上的。剧情不ok,电影不够真实的地方在这里,大概是因为只有十八岁的原因,中后段的台词有点中二。陈念的生活因为小北的加入有了色彩,胡小蝶的逝去给她生活带来的蝴蝶效应不起眼却重大,所以才有了意外,小北是意外。陈念孤苦无依道路上的,从未设计过的人生里的意外。有点可惜的大概是135分钟的篇幅,跟小北说“挺一会就过去了,一起去北京”的男同学变成了背景板,本来以为他会有故事,结果没有,回想起来有一点点可惜。魏来也是,一直到死去那里都觉得很好,最后揭秘为什么她没了的时候有点刻意而为之的感觉,一点点不ok吧。
最喜欢的镜头其实不是陈念和小北骑摩托车一起笑的那一长段镜头,两个人一起看鱼缸那里,光和色彩太美了(虽然这个视角似曾相识?),我幻想中的年少生活就应该是孤苦暗色中,唯一一点光和唯一一点身外的彩色,还有个人在间隙看着你,真是太好不过了。周冬雨在这个电影里面似乎除了哭还是在哭,但哭得不然人反感,哭的好真诚,但也很好看。易烊千玺意外的挺合适这个角色?乍看真的非常小混混哈哈哈哈哈,但是台词有待加强,和警官们审讯室对峙的那一顿特别好,和周冬雨接待室隔着玻璃哭也特别好,嘴唇一直在抖,大家都太难了。
是友情或者爱情吗?大概是吧,可能还有一点同病相怜的报团取暖。希望黑暗少一点,无理由的恶意也少一点。
第四篇:202_《少年的你》最新观后感影评
《少年的你》是《七月与安生》原班团队回归再升级之作,包括导演曾国祥、监制许月珍、编剧林咏琛、李媛、许伊萌,摄影指导余静萍、造型指导吴里璐、声音指导黄铮等,主创们经过了前作的磨合,再次合作不改初心,力图还原最真实的青春本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_《少年的你》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看似风平浪静的校园背后隐匿着的阴暗校园霸凌事件,以不堪受辱自杀的胡小蝶,害怕报复的曾好,被凌虐的陈念和死去的魏莱为一条长线,用此连接成的校园的暴力似乎就是一个巨大的圆圈,而欺凌事件就在这些循环往复间生生不息。
若是打个比喻,那么学校就像一座奇异的植物园,里面的每个少年都是一株植物。他们有的像葛藤和松木争夺阳光雨水,你死我活;有的像石蕊松萝互利共赢。但是,如果有些人连学校都走不出去,那以后又如何接受社会的洗礼?就像未被家庭教育好的魏莱、渴望走出去的陈念、不再相信学习的北野和懦弱胆小的曾好等人,他们不过是一群青春年少的孩子,但他们都走不出这一方小小的校园,最终全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影片的最后,当判决结果出来时,这些警官都陷入了沉默,因为成年人根本无法理解孩子世界里对于犯罪的纯粹理解。这时其中一个警官说:“我们不会,因为他们是少年。”是啊,只有少年才会那么单纯的为了自己或为了他人而轻易付出一切。
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长大的方式,可从来没有一个大人会去告诉小小的少年们如何去长大?于是,对于正常长大的大人们来说,他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那些自小就被生活抛弃的孩子的想法。那些孩子在这个残忍的世界独自成长成少年,一次又一次舔舐着世上最无情黑暗的一面。他们的生活总是那么的痛苦,于是活着活着,一不小心就活到了别人的世界里。所以,那些在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惺惺相惜,却是他们对彼此最珍贵的美好承诺。
看完电影,心中压抑不已。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两个少年隔着玻璃隔板又哭又笑。这个过程没有一句多余的寒暄和问候,也没有一句空洞的思念与爱恋,有的,只是前所未有的释放与解脱。
整部电影从未提过一个爱字,但是少年的他们却教会了观众什么是爱。少年心中纯粹的爱肆无忌惮,为了彼此可以付出一切。这份爱仿佛天地可鉴,日月可表。
“你去保护这个世界吧,我来保护你。”其实,面对欺凌事件,每个女孩都可以勇敢,只要无论什么时候她们回过头,总会有一个小北哥在身后。
“南望北野,经久不徙。” 电影中,小北在成长,陈念在成长,警官在成长。电影外,易烊千玺在成长,曾国祥的创作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
在讲述少年的电影里总有一个人会是年少的你,希望屏幕前每一个人生陷入无助和迷茫的少年,都能寻得属于自己的依托与热望;也希望,每一位少年都能坚定的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尽管光亮渺茫,依然借你以光成长!只要成长,就还有希望,不是吗?
在此,希望天下所有的饱受欺凌的少年都可以勇敢站起来,不再只仰望星空,而是在前往星空的路上奔跑!
202_《少年的你》观看有感
今天观看了《少年的你》,虽然感觉有点沉重,但是也充分表现出来了少年时候的爱情。可能不会轰轰烈烈,但是也是默默的喜欢,每个人可能少年时候都有一个想要保护的人,但是我们就是从少年一路走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这样一句出自少年口中的话,听起来倍觉真诚和可贵。这份真诚和可贵,多么干净。
少年,字典上解释:指十岁左右至十七岁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一定型式的自我价值观和自我认识能力。
而即将迈入18岁的少年,幼稚着也成熟着,冲动着也自觉着,迷茫着也坚定着,独立着也依赖着,用他们在成长岁月中所积累的认知,努力想要看清并且融入这个世界。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有洒满阳光的少年时期,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从少年到成年,从充满棱角到被磨平,从少年到青年,从青涩到成熟,我们也许会失去很多东西,也会得到很多,这就是成长吧,影片中表现了每个学校都会出现的现象,小编个人感觉是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家庭教育问题,也是每个人,都会出现的,影片中一句话很触动人心“我没有朋友”值得深思!最后结局,如果再来一次你会怎么选择小北说:“没有如果”是啊,时间一去不复返,曾经只是曾经,没有如果,这就是成长,从无畏然后遵守规则。
202_《少年的你》观看心得
电影的定位是反映校园欺凌问题,让观众认识到校园欺凌带来的巨大危害,它不但会改变人生,更会索人性命。
什么是校园欺凌?就是指由少数人组成的群体,对个别人进行围攻、羞辱、孤立、毁谤,并对其身心进行持久的伤害。那么,被欺凌的为什么会是ta?不知道,或许ta太漂亮,或许ta学习太好,或许ta太懦弱,或许ta出身卑微,或许ta怎么都叫人看不顺眼,但是,这都不是ta的错。
陈念在受审时曾质问怀孕的女警官:“我是被欺凌者我有错吗?我寻求过帮助,可是有用吗?如果是这样一个不安定的社会,你忍心把你的孩子生出来吗?”这些话掷地有声,然而,也说到了关键点上,那就是家庭教育!
反观魏莱何以成为校园欺凌者,她家境富裕,她的妈妈言语中带着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她认为自己的女儿是最优秀的孩子,她给她规划好了一个光明的未来。因为高考失利,魏莱的父亲一整年都不跟她说一句话,她来到这个学校复读,她要成为她父母期望中的人上人,她不允许别人比她强,她靠着自己的美貌和金钱,无所不用其极的欺凌成绩优秀的胡小蝶,胡小蝶不堪受辱跳楼自杀后,她不但一点都不追悔,转而继续欺凌成绩好的陈念。她像恶魔一样狠狠地捅人一刀,又像天使一样带着笑容去安慰,她不知道什么是犯罪,她冷血,而她的内心,是不是也在渴望真正的关爱呢?这难道不是父母教育的失败吗?为什么女儿内心那么阴暗,而父母就一点都没有察觉呢?魏莱欺凌团的另一个女生,父亲接到处理女儿的通知来到学校,二话不说就是暴打自己的孩子,这难道不是家庭教育的失败吗?
再来看看学校方面,只注重升学率,一个生命不在了,只赔了些钱就了事。警察到学校调查,当上课铃响时,学校领导居然说:“让她去上课吧,她们高三的时间耽误不起。”难道一条逝去的生命真的不及几节课重要吗?
还有警方,在校园欺凌事件中,取证不足、缺少直接证据,所以即便陈念报了警,警方也无法对欺凌者给予惩处,尤其是这些未成年人,只能交回学校给予相应的处罚。可是,为什么取证不足?因为学校的无关痛痒,因为学生们的冷漠。高考,也是一场竞争,这就是现实。
其实,不只是学生们的冷漠,还有群众的冷漠。陈念在小巷里被欺凌的时候,那么长的时间,那么大的动静,没有一个人发出一声正义的呐喊,没有一个人打一下110报警,只在最后时刻,从一扇窗子后面,传来一声“再闹就报警了”的低喊才算制止住了这场暴行。
再看看那些被欺凌的对象,几乎毫无例外的,生活在底层社会,有一个不健全的家庭,自身弱小,性格自卑懦弱,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保护,沦为被欺凌者时不敢声张。这不也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吗?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十七八岁,本该是最美的青春年华,那些即将成人的少年本该在阳光下大声歌唱。然而,在阴影里,藏着什么谁知道呢?不要因为一时的欺凌,而成为一生的影响。
校园欺凌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需要家庭、学校、警方以及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共同努力,关爱他们,让他们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已经足够,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想起了东野圭吾《白夜行》里的这段话,想起了雪穗和桐原。
202_《少年的你》观看体会
这场电影围绕着校园欺凌事件展开,女主陈念是学校的三好学生,学霸级人物,但是常常受到魏莱等人的欺负,她的妈妈在外打工并欠下很多债务,所以,陈念只身一人生活着;男主张北山是一个社会混混,整天打架斗殴,但重情重义,用自己的方式去保护他爱的那个女孩——陈念。
电影以一个胡小蝶的女生的坠楼事件引起,之后展开电影情节。讲述了由校园欺凌事件引起的种种后果,胡小蝶的自杀,同学们的嘲讽,陈念与大学失之交臂及陈念和张北山的坐牢,故事情节中复读学校的压力,紧张的高考,给人们以触动。小北对陈念的爱,那种有人在背后保护着的感动,两个人 很喜欢那句话——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陈念是小北的希望,小北是陈念的希望,两个人一起变成大人,陈念在前面走,小北在后面保护着她,大概,这是许多女生的梦想吧,很喜欢陈念写在自己书上那句——生活在阴沟里的人,仍要仰望天空!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临,所以,过好每一天,不管多艰难,都要相信阳光总会眷顾自己!
我喜欢你,所以不想牵连到你。
我喜欢你,所以只想远远守护你。
我喜欢你,所以我可以付出一切,换你一世长宁。
我喜欢你,仅此而已。
202_《少年的你》观看感想
先讲讲故事情节吧!影片的开始就是同学胡小蝶跳楼自杀了,在其他同学拍照起哄的时候,只有陈念走上前去为已经逝去的一条生命披上外衣,她说“胡小蝶肯定不希望别人看到这个样子的她”。
面对警察的盘问,她没有说实话,她知道胡小蝶为什么自杀,她也知道胡小蝶想和她做朋友,但是,她还是什么也没说。就算是什么也没说,她还是遭遇了同班三个女生的霸凌,遭受着因为母亲卖假面膜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班上三个女生的霸凌,她越来越感到绝望。
也许是感同身受,当她看到几个小混混围殴小北时,她打了110,然后被抓住了,被逼着亲小北,从此也开始了和小北的缘分。在又差点被霸凌后,她求小北保护她,小北总是在她后面走着,默默保护她,小北说“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
百密总有一疏,就是那一次,陈念被扒了衣服并拍了裸照,几乎快要崩溃了的她抱着小北哭。霸凌她的女生头头道歉说玩过了,请她不要告诉警察,说可以给她钱,陈念不想理她,她却越说越来劲,陈念失手把她推下楼梯致死。小北埋了尸体,并想办法担了全部的罪名。在面对审讯的时候,他们十分有默契,都说不认识对方。最后的最后,陈念被警察唬了,认罪并且被判刑四年,影片的彩蛋中,陈念走在路上,小北还是跟在后面,十分温馨。
最触动我的一个画面是小北为了替陈念脱罪假装强奸她,含着泪说:“只要你赢了,我就不算输”。然后撕扯陈念的衣服,狠狠的吻上了她。真的太不容易了,被霸凌这么久,这抹曙光让他们都为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虽然是装作强奸才吻的她,但我想小北想吻陈念已经很久了吧。
校园霸凌很常见了,甚至还有学生知道自己未成年,做什么也不用坐牢就肆意妄为,对同学做各种各样恶劣的事情。在学校或者在社会上,我们都要勇敢对霸凌说不,只有大家不再冷漠,才能减少霸凌,多一些温暖。
最后分享影片中我最喜欢的的一句台词——生活在阴沟,也要记得仰望星空!
第五篇:《少年的你》观后感_《少年的你》影评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少年的你》观后感_《少年的你》影评大全精选5篇,希望你喜欢。
《少年的你》观后感1
这绝对是一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原著被爆抄袭东野圭吾,被迫退出柏林电影节,上映前又火速撤档,在经历了不知多少次的修改、审查和妥协后,又在前几天草草定档10月25日。电影市场如此动荡的一年,这片也只是一个稍显可惜的牺牲品罢了。光就自我审查开始,这部电影,就注定是一部“残缺品”,就算舞姿多么优美,镣铐依旧存在。这就是我战战兢兢地走进电影院的原因,一想到我没法看到创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这就会让我极其纠结。但《少年的你》非常特殊,我看得见它的妥协,它的殷勤,它的讨好,它的“支离破碎”。但在这些不完整背后,我却依旧看见了主创团队想要表达的东西,他们的坚持,以及那种埋藏于影像之间,永不消散的生命力。
一开场,是属于周冬雨的个人秀。英语课上的playground被翻译成乐园,在“曾经拥有”与“曾经失去”的两种语法间,陈念看到了自己的缩影,也看见了过去,在连续两个极具张力的面部特写后,影片正式开始。这个开场的设计已经足够出彩,但全亏周冬雨,因为她在这短短几十秒的表演,我已经完全被带入了电影,然后在接下来的134分钟里,再也没有脱离出来过。
既然讲到了周冬雨,那肯定也要讲易烊千玺。当然,在讲这两人的表演之前,还得讲讲本片一个极其突出的影像特点——大量使用面部特写。从本质来讲,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粗暴的去拉进观众与角色的手法,演员与摄像机的距离,就代表观众与这个角色内心之间的距离。这是对角色长相、神态、表情和心理变化的赤裸裸的直观展现,不带任何掩饰。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对这两位新生代演员表演实力的挑战,实在是太大了....本片的面部特写甚至都将下部与额头排挤出画框外,只留下最细微的面部表情
但另一方面,抛去影像运动啊场面调度什么的漂亮话,导演曾国祥所要做的,就是把全片最好看最精华的部分呈现给观众(《小丑》也差不多是这个道理)。那么,这两人完成的到底如何呢?
大量特写聚焦于演员的面部表情,是一种极其冒险的做法
先说周冬雨吧。怎么说呢,如果当时本片在去柏林参展的路上不出意外的话,如果本片可以进主竞赛单元的话,那么咏梅的柏林影后很可能就真的不保了。周冬雨真的不负众望,让我非常讶异的一点就是,片中陈念这个角色和她平时生活中的性格几乎是完全相反的,这同时也就意味着,周冬雨很难去依靠单纯的“体验”去领悟这个角色,而是要靠自我揣摩,推测,以及片中彻底的自我重造。
在如此考验面前,周冬雨做到了,她完全变成了陈念这个角色。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她在片中所表现的“高级哭戏”。由于角色特质,周冬雨在片中有十几场重要的哭戏,每一场哭戏,其背后所承载的环境,心境都不同,那种细微的情绪承接,她真的演出来了。这其中最深刻的一场哭戏大概还是陈念被人用排球砸的那场,当周冬雨在荧幕上竭尽全力去压制那种从咽喉里涌现的痛苦时,我完全被折服了。
那,易烊千玺的表现又如何呢?这么说吧,在这之后,他可以被称作是一个演员了,一个优秀的演员。真的很难去描述到底是周冬雨给我的惊喜最多,还是易烊千玺给我的惊喜更大。与周冬雨老练的经验不同的是,易烊千玺这一次的表演基本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无论是两者性格经历的贴合,还是演员年龄与阅历的恰到好处,这些都组成了易烊千玺的表演,这些东西,是随着演员所共同成长的。这一次,易烊千玺向观众证明,他有着一张非常高级的“电影脸”。
至于角色,有一个点我要说一下:在面对外界的各种暴力时,陈念和小北身上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措施。一个是隐忍的哭泣,另一个是毫不屈服的暴力。在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部分上,共同代表着他们对于成人世界那种幼稚的试探与反抗。而这种特性也成为了角色心理外在表现的最大化,所以周冬雨与易烊千玺是真的值得所有赞赏,他们真的让这种特性成为角感表达的重要部分,而非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噱头。
真的,怎么赞赏都不为过。尤其是在影片最后两场极其重要的对手戏,只要稍微错那么一点,整部电影的情绪就真的整个垮掉。但他们做到了,他们撑起了整部电影,让每一场对手戏都如此惊艳,甚至那些极度失真的台词也被他们的表演所掩盖。我在座位上的所有叹息、哀伤与战栗,全是属于他们的。
但若是只有表演,是没法撑起本片“华语最佳”的资格的。那么,接下来我要着重去表扬曾国祥,和他背后那个用尽心思的电影团队了。
影像,其实说到底,还是影像意识。我在今年华语电影里,从来没有见过影像意识如此强烈的电影(哪怕让娄烨来可能都不占上风)。手持摄影的晃动,惊悚类型的融合调度,极度压抑的建筑空间,高度浓缩的蒙太奇片段,还有那种无懈可击的影像叙事意识。早些年还在拍二流烂俗喜剧,近些年拿出了一部较为不错的《七月与安生》,结果今年就拍出了一部在10s华语影史留名的《少年的你》。曾国祥的成绩,我想也只能用开挂来解释了。
开场女学生跳楼的设计就已经提醒了主创团队的野心所在:先是通过英语听力隔绝外界声音,然后只通过视觉传递信息。在陈念下楼查看那一段简直是标准的惊悚片调度模式,俯拍与仰拍的切换,加深个体与群体的对抗,人物与建筑的关系暗喻,快速切换的聊天信息(我竟然看到了德尼罗的微信头像),通过手机这个媒介所放大的面部特写,照片在我们眼前飞速闪过,而这时,“少年的你”片名出现。可以说,这是我今年在电影院所看到过最具力量的电影开场了。
除去我在开头所讲过的面部特写手法,本片在建筑空间的关系展现也是相当值得一提。曾国祥在这一点上充分暴露出了HK出身的特质(我怀疑取景重庆也是这个原因,两地的城市建筑风格太像了),那些城市间的楼房,封闭的教学楼,垂直延伸的台阶,景深对比的高架桥,这些建筑元素共同构建出影片压抑逼仄的情感氛围,也在很大程度上暗示了陈念与小北在这个社会共同的处境。而灯光则再度加强了这类元素的运用:陈念与小北对手戏时的霓虹光线,座位上红墨水的冷光特写,加强景深的空间光效,以及最后押运车上柔光的流动。也许是今年华语电影圈最棒的光线处理。
然后是剪辑,同样,华语最佳剪辑,没谁了。尤其以蒙太奇叙事为例,最能体现剪辑的功底:第一场蒙太奇关于陈念和小北的生活对切,考试与麻将,庄严宣誓与地下斗殴,这是一种极其优秀的内核影像表达,极度失衡的社会,就这么藏于技巧之下(在这之后也多次用到本手法,比如拆高考试卷后立马剪挖掘机那里)。而后在高考结束之后那场交代人物状态的蒙太奇也是极尽老辣的技法表达。至于审讯室的那场交叉剪辑,可以算作华语电影高光时刻,真正的“影像——表演”至高荣光。
摄影,主要以手持为主,可以说深得娄烨精髓,精确的用那种晃动去捕捉到人物最为真实的状态所在。当然本片的手持还是要比娄烨的要温和许多的。音效,极其出彩,声音作为情感传递媒介在本片的价值被最大化,表扬黄铮(好像这人还是《金陵十三钗》的音效设计师)。至于配乐,这么说吧,优秀的配乐永远不会喧宾夺主,自然而然地流露感情,只消片刻,就将观众彻底拉入电影的氛围中。
曾国祥,周冬雨,易烊千玺,许月珍,贝尔,余静萍,黄铮,还有在幕后工作的众多人员,他们各自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到了肉眼可见的最好,而后又共同让电影变得如此优秀且完整,哪怕是在其删改后。那些妥协,那些无奈,那些倔强,还有他们所要喊叫的,爆发的,都留在了他们的电影里。那些珍贵的部分到最后,都凝结成了蓬勃的生命力。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礼赞。
争论会过去,而影像将永恒。
《少年的你》观后感2
走进电影院之前,本以为这是一部青春疼痛片,会着墨于他们无关痛痒的少年时期。但当我坐在厅内才发现,这个故事,其实离我们很近,大概是每个人生活中都或多或少会经历过的,每个人都曾有过逆境,也曾像他们一样勇敢地迈了出来。
在正好的年华里,陈念与小北经历了本不应承受的痛苦与折磨。男女主演技都在线,让人能很快的融入角色产生共情,小黄鸭一个女生能剃寸头真的很敬业了,还有这次也确实被千玺弟弟惊艳到了,小孩真的不错,看过十二时辰,这次又看了少年的你,两种角色跨度很大,并且也都驾驭的很好,希望弟弟以后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加油呀。
说说感想吧,我曾经也有类似的经历,直到现在仍然不愿回忆的痛苦,陈念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她有小北,可是我没有……
还好一切都过来了,我毕业了,我有了自己的工作,我有了爱我的人,我养了三只狗狗,我现在很好,我也能坦然地和那段不美好的回忆说再见。我一直在努力生活。
无论身处于怎样的逆境中,却依旧心怀希望,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所带给我的感动,心怀希望,黎明终将到来。
无论是陈念,还是小北,还是屏幕前的你我。
惟愿一生顺遂。
戏里戏外,皆是人生,是戏中的角色,好像也是戏外的我们,时而融合时而分离,世间变化万千,初心始终如一。
《少年的你》观后感3
不多说废话,先说优点,再说缺点。
第一:“脸部”
面部,是人类情绪最集中的地方,这部电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1.周冬雨给胡小蝶披上校服,回头凝视正在拍照的学生,那个瞬间被一个手机屏幕定格,下一个镜头,“少年的你”四个字出现在屏幕上。
2.四字被群殴,周冬雨被混混的手下抓住,让二人亲吻,面对面贴紧唇部,是二位主人公的初次相遇。
3.周冬雨没有固定的住所,原因是她的母亲被骗去做传销,她售卖的劣质产品,恰恰是“面膜”。
4.片中虽然不乏打架和欺凌的戏,但每一次受到的实质伤害都体现在面部,也正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让男女主人公二人更加贴近,结尾审讯室里的对视和玻璃里的面部倒影是全片的高光时刻(但我并不清楚为什么这个时候还有一些女生在笑)。
第二,镜头(指前半段)
1.胡小蝶跳楼,周冬雨下楼时,镜头猛地一推,从全景变成特写,再跟着周冬雨的脚步不断后拉,我的视线一下就被调动,不由得坐直身体。
2.周冬雨给胡小蝶盖上衣服之后,俯拍回眸特写,接教学楼上学生纷纷拍摄视频的仰拍镜头,个体和群体的对抗和压抑瞬间被展现。关于“人”和“建筑”的空间呈现,在压缩空间的逃跑戏中也有运用。
3.冷光座位上的红墨水特写⇒ 暖光(回忆)胡小蝶脸部特写环绕镜头,手机屏幕周冬雨面部特写⇒ 胡小蝶面部特写很有意思。
4.女二号小团体的审讯戏,以太阳和云层的空镜头作为过渡镜头,之后审讯室内的打光是自下而上的光,审讯戏结束之后,有以太阳和云层的空镜头作为过渡镜头结尾,审讯室内的冷光和自然太阳暖光的对比很出色,非常厉害的情绪营造。
5.和警察老师的谈话戏,以周冬雨背对几个大人的镜头作为开场。周冬雨虽然在前景,但她的部分却是被虚化的,说明权力主体在后景的大人们身上,之后的几个正反打镜头里,周冬雨和“大人们”都没有交集,唯一形成双人镜头的是周冬雨和班主任同框,但即使是同框,班主任还是处于虚化状态,说明周冬雨对他并未产生信任关系。
6.周冬雨和四字的关系递进:从相遇的面对面正反打,到接触的四字想侵入周冬雨画框但并未成功,再到前后行进的同框虚化,到受伤后同床的真正的two shot,虽然没有用台词明说,但二人的关系确实是清楚地展现了出来。《忠奸人》里德普和阿尔帕西诺的关系递进的人物镜头和本片有些相似,但那部更高级。
第三,情绪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评价《少年的你》,我可能会说“只有情绪,没有人物”。这并不是在否认周冬雨和四字的表演,而是导演的意图就是这样。第一部分我说过本片一直在强调“面部”,其实还有一个部分,那就是“脚部”,“面部”是集中展现情绪,“脚部”则更多的是为了调整情绪的节奏而出现。面部和脚部,一个是情绪的爆发点,一个基本上看不出明显的情绪,二者的交叉配合,像音乐一般美妙。
优点说的差不多了(其实主要是我只能记得这么多,不像有资源的电影可以随时拉片),简单说说缺点。
第一,前后两部分割裂太大,前半段是优质电影,后半段沦为三流悬疑片;第二,台词实在有够恶心,我在金羊群里说“如果这部电影改成无台词默片,我一定会给五星”,这种抄袭东野圭吾的矫揉造作的十八流女频网文台词让我一阵阵反胃;第三,铺设的主题太多太杂,结果哪一个都没有真正弄好,有些可惜。
结语
作为初中时代被欺凌过的肥宅,看这部电影的时候的确有一些共鸣,也会突然出神,想起一些并不美好的回忆,但还好已经过去了。这种电影的出现无疑是很好很好的,但今天看电影的时候,满场的欢笑和屏摄一下就把我拉进现实。是啊,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少年的你》观后感4
目前为止片子的评分是8.7分,但我相信不止一个人觉得它不值这个分。
片子以校园暴力作为选题,比较新颖,符合当下的校园问题。但校园暴力只出现在影片的前半段,后半段基本在演一场刑事案件,除了镜头和音响在提醒我这是一部电影,我差点以为在看普法节目。
影片的特点在于镜头时长都非常短,配合大量特写。导致电影越来越赶,到最后基本成了快闪,结局愣是没看懂。要不是通过最后荧幕上打下的字才知道陈念自首了,我都搞不清楚发生了啥,比上课听老师讲ppt还云里雾里。
而且电影的重心不知道在哪,说是爱情片又不是爱情片,说是校园暴力结果霸凌别人的被杀了,说是刑侦片又不是刑侦片。要说探索人性吧…女主角考了632,结果回去自首了,这本是很纠结的一个事,但因为周冬雨在片中哭戏太多了,直接弱化了她在这段的情绪,看上去很干脆的就同意警察去自首了,根本都算不上对人性的阐述。
影片还有Bug,陈念在高考时矿泉水瓶放在桌上,还拧开喝,要知道高考矿泉水瓶是不能放桌上的。
有些地方说教意味太浓了。黄觉演的警官本身作用无多,出现几次基本都在说教,第一次吃火锅他说“人长大了才学会同情…(校园暴力)不只是那么简单”,影片最后还要加一段易烊千玺对制止校园暴力的呼吁。
电影对于青少年暴力事件刻画十分细致,可在片中的另一些方面,却遮遮掩掩含混不清。含糊其辞的解释了魏莱的家庭影响了警方和校方,却没有阐述这就是社会的黑暗面,掌握在一些成年人手中的权利间接成为了校园暴力无法解决的屏障。
我看到这部电影排名前几的高赞评论谈到的都是对校园暴力的感想,即使结合自身经历,也只能算是观后感,与电影无关。只能说让你产生共情的是校园暴力,不是这部影片。
导演是想把片子拍好,可是太刻意了。太刻意了。导致影片的故事都没有讲好。
周冬雨穿监狱服那一幕我看到了。但是闪得太快了,让人云里雾里。说我傻就傻吧,再傻也不跟你们撕逼,就这样。
对不起大家,我必须要在这里挂一个人,因为他太可怕了,我都不认识他他上来骂我sb,关键还跑去我其他影评里骂我。所以他骂我我要在这光明正大骂他傻B
顺便给他点建议。他要是能把翻我空间这个精力放在他的工作中,就不会隐藏在网络背后,活得那么悲哀了吧。
《少年的你》观后感5
终于看到《少年的你》了。
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我与这个电影擦肩而过了两次。一次是在今年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三部最期待的华语影片最终只看到了《地久天长》,《少年的你》和《一秒钟》一齐失踪;另一次是今年6月,满心期待上映时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却在临近几天传出撤档的消息。
所以这一次,我买了全国最早的9点场的票,生怕再有什么闪失,又错过这部片子。因为这是一部粉丝向的电影,按照我写评论的惯例,在文末晒出电影票,证明确实是亲自走进影院观看,没有刻意吹,也没有故意黑,会保持一个比较中立的态度。
看完《少年的你》走出电影院,我感觉有点恍惚,不清楚这是不是想看到的《少年的你》的样子。它很真实,又有点生硬。真实在于它对暴力、人性和迷茫最直观的展现,虽然在看预告片时就已经提前感受了电影写实风的质感,但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还是会令人心惊。
生硬在于电影片头片尾求生欲极强的“和谐导语”,以及一看就是后配上去的美化教育和法律制度的台词。我实在是太讨厌现在电影结尾处非要来上一段宣传片了,这可能都是为了过审的无奈之举,但我还是想对审片室里的那帮人说,谁惯出来你们的臭毛病?想把每一部电影都变成公益广告?真恶心。
《少年的你》最终还是妥协了,我相信原来的版本会更加灰暗,也更加令人心疼。至少目前版本中很多人的表现还是太热情了,比如那个大多数镜头中都被模糊处理的班主任,很多台词都对不上口型,我相信他在原版中会是一个很冷漠的人,如果他对学生有哪怕多一丝的关心,事情也不会变成最终这个样子。
陈念问小北:你可以保护我吗?同样的问题问自己,我们其实根本没能力保护这样一部电影,戏中从头至尾呈现的无力感也带到了戏外。我们没办法改变校园欺凌现象仍然存在的现实,甚至没办法完整看到一部讲述这个题材的电影。
到最后,陈念和小北还是用自己坚持的方式改变了现状,也同时改变了彼此的生命。曾国祥在尾声部分做了很多诗意化的处理,可能也是想淡化结局的惨烈。与国内同类型的一些讲述校园霸凌题材的作品相比,《少年的你》无疑更绝望,也更现实。
可是这一切又能怪谁呢?怪那个婊里婊气的魏莱?可她同样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还是怪在孩子成长中近乎于缺席的陈念母亲?可她在生活中同样是一个失败者,甚至不敢光明正大地走在街上。每一个人都活得不容易,内心压力的积累只能化作怨气、嘲讽与愤怒,施加给身边的人。
这个时候,就凸显出了小北的可贵。他没什么文化,但是有一颗想要学习的心,有还一股倔强和狠劲。也许是从小太缺少爱,所以当他获得哪怕一点点温暖,都会永远记在心上。陈念问她:疼吗?她是第一个问小北疼不疼的人,也是第一个值得小北去牺牲的人。
易烊千玺表现的很好,他为小北赋予了一种在成熟与稚嫩间徘徊的少年感,而这正是这一角色最重要的特质。其实启用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带给影片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将影片打上了“粉丝电影”的标签。粉丝电影大多数都会崩盘,除非爱豆的表现获得大众认可。
但至少在这一部中,易烊千玺的表现还是蛮令人惊喜的。我特别喜欢的一幕,不是一些声嘶力竭的场景,而是小北睡在沙发上,陈念问她:“硬不硬”?这句台词其实并没有开车,小北一开始是理解错了。这时候易烊千玺有点笑场,但还是忍住不笑,这微妙的表情让我觉得他很可爱,也很有灵气。他在诠释小北的过程中没有一味地突出人物的悲痛,反而增添了一些可爱的瞬间,使得小北这个人物更加地鲜活。
周冬雨的角色我倒没有太多感觉,基本上是平稳发挥。倒是尹昉演的警官戏份不少,其实刻画他的心路历程,同样应和了影片成长的主题。他代表着刚刚从少年过渡到青年的群体,虽然身为一名执法者,但还是会有少年人的意气,在二者之间纠缠,行事逻辑可能会有点奇怪,但确实比较真实,我相信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执法者存在。
其实《少年的你》在原著阶段就有很大的争议,作者玖月晞据说是融梗,主人公陈念和北野不论是性格身世还是经历,都和《白夜行》的雪穗和亮司有着皮不似骨似的关联。后来北野献身替罪的时候又会让人想到《嫌疑人x的献身》天才数学家为心中的白月光替罪。
不过作为一篇电影评论,我暂且不去理会原著的融梗行为,这一点之后会得到大众更公允的评价。单纯从电影本身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改编的还比较成功,虽然还是有点散,当中很多场景会令人觉得有冗赘的感觉,但一些核心场景的爆发力还是很强烈的。
曾国祥的野心挺大的,他一方面希望展现一段独特的情感故事,一方面又希望展现少年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一方面希望为拒绝校园欺凌现象发声,一方面又希望全景式地展现高三学生从备考到高考的全过程。
这么多的内容放在一部电影里面,比例很难协调,最后的效果也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如果能就当中一条线和两条线讲的更紧凑,应该会更好。当然作为曾国祥的第二部独立导演作品(其实《妖铃铃》也是他导演的,吴君如只是来充数),而且是第一次脱离陈可辛的调教来完成拍摄,有现在这样一个完成度已经不错,值得鼓励。
小北在成长,陈念在成长,警官在成长,易烊千玺在成长,曾国祥的创作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
只要成长,就还有希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