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又见敦煌》观后感
编辑:诗酒琴音 识别码:77-922214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2-23 21:41:0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又见敦煌》观后感

《又见敦煌》观后感

到敦煌给我的第一大震撼,是观看了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看浸入式的舞台剧,采用流线式表演方式,边走边看,头上脚下,东南西北都是表演区,情景融入仿佛身临其境,汇入历史长河里的点点尘埃,带我们回到千年之前。

就是这样一种舞台表现形式,让我觉得很意外和惊喜。

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敦煌历史人物从T台上向我们走来,名字被深情呼唤时,他们举起右手,掌心朝外,回答的那一声“我在”,眼睛瞬间就红了。

神秘莫测而又美丽慈悲的飞天,从窟中走出又隐去,对于王道士的背叛,她们选择原谅。演员演绎的极为精彩,搞得我一直在抹眼泪。

妃子们盛装打扮,对镜梳妆,一声声问着,我美吗? 我美吗? 可是因为逐年风化,人们保护不够,她们精心抹的胭脂,擦的陈粉,都在风沙中被逐渐抹平,消逝……

最后一幕是坐着看的。十多人马,为传丝路畅通的口信葬于大漠,仅仅生还一人,眼看着唐、宋、明、清、晋王朝从繁华热闹逐渐埋没于沙间……

每一幕的场景都设计的很巧妙,在行走中感受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历史瞬间在这一刻,汇聚重生。从入场,到落幕,仿佛走过了千年,又仿佛才经历了一瞬间。

看完出来的时候,我和云姐都忍不住对王潮歌这个天才型的导演啧啧称赞。

要不是这场剧,以前对于丝绸之路只停留于教科书上的这四个字,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现在才真切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才明白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容阔了多少故事,背后曾有过多少鲜活的生命化作黄沙沉寂在这片土地之上……

越走,觉得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越走,对这片土地越是敬畏。

第二篇:大梦敦煌观后感

大梦敦煌观后感

化学化工学院1150401120吴国斌 《大梦敦煌》熔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民间舞等种种表现样式,以画工莫高、公主月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音乐、灯光、服饰、幕景营造出晶莹璀璨的敦煌韵味;舞蹈们的动作行云流水,干净利落;而幕与幕的转换轻俏而自然。《大梦敦煌》是一部富于传奇色彩的四幕舞剧,以敦煌艺术宝库的千百年创造历史为背景,以青年画师莫高与大将军之女月牙的感情历程为线索,演绎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二十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这是一百年前的一个平常的素日,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偶然发现一个藏满经卷的洞窟。当他在浩如烟海的遗书中打开一幅画卷的时候,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梦般地展开了......时光倒流至远古时代,西北戈壁沙漠中天地旷远,大漠苍茫。自中原西行而来的年轻画师莫高,身装满画工工具的小布包,怀揣一只绘有“飞天”的画轴,挣扎跋涉在通往敦煌路上。在饥渴劳累的煎熬中,他的眼里始终亮着朝圣者虔诚而执着的光芒,并且小心翼翼地保护好他视若生命的“飞天”画像轴。极度的衰竭,让莫高眼前出现了幻觉。大片的“飞天”从沙海中飘然而起;五色的神鹿在绿洲中驰过。突然,一支在沙漠中奔袭而来的军团路过这里。士兵们发现这个执迷而现瘦弱的青年画师,便粗俗地围住他嬉戏逗弄。女扮男装的少年将军月牙拨开众人,好奇地查看这个沙漠中孤身一人的年轻画师。之后,他喝住士兵,甩给莫高一只羊皮水囊,却又任性地抽走了画师背上珍贵的画轴,任莫高生死听天由命.....三危山前。众多的工匠与当地的市井百姓,商贾官吏,民间艺人以及出资建窑的供养人等,熙攘往复,一派喧闹景象。凭着那只水囊走出沙漠的莫高,终于找到了他神往以久的敦煌。疲惫与喜悦交织在一起,他似乎要向每一个人表达心中的激动。不料却与沙漠里的那位少年将军再度相遇。二人心中似有所感,却又擦肩而过.洞窟内,莫高面壁冥想,他要把自己虔诚的信念与全部的才华倾注与笔尖,勾勒出心中最神圣的艺术境界。又想起从中原一路带来的飞天画像被人抢去,不知下落,只剩下那只救了他一命的羊皮水囊,心中不禁怅然若失。

褪去铠甲,一身女儿装束的月牙带着画轴,由乳娘陪伴着来到洞窟里寻找莫高。二人相见,莫高大为惊异。继而看见了月牙手里的画轴,又不禁喜出望外。调皮任性的月牙,渐渐地为外表朴实憨厚而内心情感丰富的莫高所吸引;

而莫高也被性格活泼,聪慧亮丽的月牙打动。二人由陌生到熟悉,进而渐生好感。在莫高对自己来敦煌虔诚心愿的诉说中,在莫高所绘壁画那神奇境界的辉映下,二人的心慢慢的贴在了起。闻讯而来的大将军带兵闯进洞窟寻找女儿,见莫高与月牙正在一处,不由大怒。将军欲杀莫高,却被月牙阻拦;随即带了月牙,留下了莫高孤独一人在洞窟中。将军行营大帐中,为断绝女儿与贫穷画师莫高的来往,大将军逼月牙招亲。左近的豪杰权贵们,闻讯之后纷纷赶来。他们在月牙面前或逞其威猛,或彰其富贵,以求女儿心。但月牙始终不为所动。心中思念月牙的莫高,得知将军大营中正在招亲,情急之下,莫高与艺人们表演的“羯鼓舞”技压群雄,震惊四座;而舞蹈中,莫高的身姿却为月牙认出。如此境地里二人见面,心中随有千言万语,却只能相对无声。

大将军发现莫高真实身份,怒不可亟。月牙再次与将军剑下救出莫高,并在混乱之中逃出大营,只身飞马驰向莫高窟,追随自己爱人而去。军营里火焰熊熊,杀气冲天;将军率人马杀向敦煌。敦煌洞窟内,青年画师莫高站立与即将完成的飞天巨幅壁画面前。他想到仅只几天的时间里,自己的人生竟陡然变迁,如沧海桑田,不由得心中波澜起伏,难以平复。突然,急促的马蹄声把心爱的月牙带到了莫高眼前。二人悲喜交加,相拥在一起。他们互诉衷肠,发誓生死一处,永不分离。

军团士兵将洞窟团团围住,月牙和莫高面对最后时刻。

大将军向莫高举起手中的利剑,却刺穿了挺身阻挡的月牙。面对女儿的鲜血,将军突然变的苍老了下来,终于放下手中的屠刀。弥留之际,月牙亲手把那幅飞天画像交与莫高手中,嘱咐他回到最初,回到他千里迢迢前来超升敦煌的真正心路之上,去最后完成眼前这幅巨大的飞天壁画。瞬间里,莫高仿佛以参透生死,了悟人生,他静静地将自己心爱之人的躯体沉入清澈的月牙泉中;同时,也将自己一生的光阴,投入到了敦煌壁画那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莫高窟千年不朽,月牙泉万年不涸,艺术与爱情朝夕相伴,直到永远......《大梦敦煌》,以出神入化的艺术手段,在舞剧的舞台上“再现”了奇美的敦煌飞天。作为一部以敦煌为背景创作的舞剧,展现敦煌文化自然是舞剧的着力点之一。而作为敦煌文化的精华所在,作为结构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线索,飞天的艺术形象也贯穿了《大梦》全剧始终。《大梦敦煌》中的飞天,源于敦煌壁画,却又高于敦煌壁画,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剧中的飞天被赋予了更多人性化的色彩,不再拘泥于佛教教义,成为了舞剧主人公不同情感经历的见证和外化的表现。

剧中,飞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神,而是与剧中人物的命运紧紧相连的有

感情和人性的形象。每一次莫高的命运变化,每一次莫高和月牙的爱情发展,都会伴随着不同色彩的飞天形象。剧中先后出现了绿色、黑色、血色、蓝色、金色等不同颜色的飞天,幻变着不同的舞姿,他们不仅仅是代表着敦煌壁画上走下来的天神,更是莫高月牙命运情感的化身。

该剧以浓烈的笔墨,刻画了青年画工莫高不断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坚韧形象,歌颂了忠贞不渝、纯洁炽热的爱情。莫高与月牙,也相互演绎出了一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凄婉爱情故事。

第三篇:大梦敦煌观后感

大梦敦煌观后感

我是一个甘肃兰州人,看到自己本土的文化瑰宝《大梦敦煌》,心中激动万分。

敦煌,对于全人类来说,她都是一个向往。如果不身临其境,即使我们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也无法去描摹她的意境。读书的时候曾看过余秋雨先生的《莫高窟》,“为什么甘肃艺术家只是在这里撷取了一个舞姿,就能引起全国性的狂热?为什么张大千举着油灯从这里带走一些线条,就能风靡世界画坛?”是的,敦煌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也给了艺术家们无限的灵感。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些俗人才能够近距离的通过《大梦敦煌》去感受敦煌所包含的艺术。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我就属于后者,因为对舞蹈的了解极其有限,要写《大梦敦煌》的观后感,只能从感性的方面,谈谈一些个人体会。《大梦敦煌》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震撼、华丽、多元。

震撼首先来自于忠贞不渝,纯洁真挚的爱情,冲破世俗的藩篱,为争取爱情自由,人性平等而抗争的精神,为艺术而痴狂的强烈精神状态。二是来自音乐,时而欢快时而紧张,时而内敛时而奔放,音乐与舞蹈溶为一体,大漠中的驼铃声,沙场上的兵器声,大漠风沙的呼啸声,有着浓郁的西部民族风格,还加入了一些中国古典音乐,整体氛围烘托的沧桑古朴典雅大气。三是气势宏大,不管从舞台布景的设计上,还是从演出人员的整容上,都很有宏大。广袤的沙漠,威严的军队,高悬的飞天壁画,巨大的佛祖头像,错落有致的群舞,场面气势磅礴。

华丽来自服装,来自舞台色彩的搭配,各式各样风格迥异的服装,既代表人物不同的身份,也反映着他们迥异的个性特征和心境,色彩搭配绚丽多姿,服装美轮美奂,很像一个古代时装展示台。就单单一个飞天形象就有黑、绿、蓝、金等四五个颜色,她们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散发着轻柔、飘逸、洒脱、优美的动感,浸透着敦煌壁画《飞天》的神韵。特别最后一幕将近结束,把整个色调明快轻盈,赏心悦目。

多元主要是来自舞蹈,它不仅有芭蕾舞、现代舞还它融合了很多的西域文化,甚至莫高为壁画冥思苦想的那段独舞,我感觉有点太极的元素,呵呵。特别是三幕,比武招亲,像各民族舞蹈的集体亮相,你方跳罢,我登场,好不热闹。据说融入了党项、突厥、龟兹、波斯等多民族的舞蹈,这是别人讲的,我不认识,只感觉到有着强烈的异域气息。其实,个人认为这一段虽然营造出了比武招亲的激烈或者是热闹,嘈杂,但有些缭乱,也许太多舞蹈,太多色彩,已经让我应接不暇了。唯一有点遗憾的是,一直期待的敦煌舞似乎少了一点,呵呵。原来常常想如果没有字幕提示,我可能很难看懂一台舞剧在讲什么,因为我一直以为只有语言才能将思想感受表达的最清晰,只有受过特别教育的人,才能相对的理解舞蹈语言。但是通过这两次观看演出,我发现并不是这样,舞蹈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加上演员们精彩的演绎,丰富的感情投入,我也可以清楚的了解舞蹈所要表达的故事,所要表现的主题。

第四篇:敦煌观后感

敦煌观后感范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我们很有必要写一篇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敦煌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敦煌观后感1

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习惯了看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这些久远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精神滋养。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深的被吸引。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浮躁。读的书浮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茫和浮躁了。

最近,已经开始读有深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平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

敦煌观后感2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平却欠缺,有水平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平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平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平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近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平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平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敦煌观后感3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最近闲着,把井上靖《敦煌》的电影和书都看了遍。故事背景比较复杂,但情节其实也简单,主要讲宋朝时一个书生游历西北,被西夏俘虏、编入西夏汉人,然后跟随汉长朱王礼在西北征战,途中救下一个回鹘公主,并和她相爱、相别,最后在敦煌——当时西北最后一座还由汉人政权控制的城市——抢救战乱中的书籍文物的故事。

从演绎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电影比书好看,浓墨重彩,情绪鲜明,更有古典主义的悲壮感。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相遇、相爱,以及他们迫不得已分别,回来后赵行德眼睁睁地看着公主因不愿嫁给西夏太子而从高高的城墙上坠落,那样的撕心裂肺、万念俱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会仅仅就是这两位的情绪,而是千百年来各国文学中所有爱情悲剧的意象都涌现出来了,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许仙、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恨离愁、生离死别,这就是电影,电影当然要富有戏剧性,要猛烈地冲突。

可是书却不是如此,书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书,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书中赵行徳对回鹘公主从来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热烈,他爱她甚至及不上汉长朱王礼,哪怕是冲突最强烈的公主坠楼,他也不过是远远望见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连坠落的是谁都不知道,还是朱王礼同他讲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即便如此,回鹘公主于他依然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缘罢了,他来不是为了她,他走亦不是为了她。哪怕这一连串故事都是这么的波澜壮阔、血色浪漫,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汤寡水、对谁都爱答不理、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生死由天,命运带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看书的时候我会怀疑他甚至从未爱过她,可是她那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从此永远刻在了他脑海中,他不会时常记得她,却也永不能忘记她,直到最后,在沙州(即敦煌)城马上沦陷,在那兵荒马乱、火光冲天的世界末日,他默默地抄下经文,并发愿祈祷天下太平,可是他的甘州小娘子,那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也挥之不去地出现了,“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有一首已经烂大街的诗,用在此处却是恰如其分: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愈淡,愈是浓郁,就像年少时校园的桂香,不经意间沁人。

敦煌观后感4

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年。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只是看热闹。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探险者来了》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心寒啊。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

《千年的营造》

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

《藏经洞之谜》

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道真和尚,为了补全和增加经书,到处去乞经。那时好像都是靠步行哦,小小身躯,在浩瀚的沙漠中前行,忒崇高了。后来雕刻印刷的出现,终于不用手抄了,所以现在技术的运用还是很有必要的,呵呵!

当时因为缺乏纸张,所以严格要求节约用纸,正反面书写,写错还要写个“兑”字才好兑换。反观我们,唉,就拿我们医院,我们科来说吧,这每天浪费的纸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偏远地区的孩子还么有纸来写,想到这里,愧疚啊。

《无名的大师》

“工匠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身是自来奴,妻是官家婢。”看到现在,觉得那些工匠,画匠,木匠好伟大哦,风餐露宿,吃不饱,穿不暖,却为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史小玉为了能有幸留下自己的壁画,住在莫高窟长达6年,学习各个朝代的各家画法。试想哦,如果这当中,他放弃了,不等了,那也就没有《千手观音》这幅画作了。“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放弃而失败。”所以,这6年,是在磨练他的画技,考验他的意志,真正的梦想,是不该被放弃的。

第五篇:《又见一帘幽梦》观后感

巴黎的第一次相遇,因为特殊的见面方式,给彼此留下深刻的印象,汪紫菱那一脸的强说愁,对费云帆来说很是好奇。

四年后,二人再度相遇,是在汪紫菱父母的银婚宴会上。

费云帆完全是为了想再跟汪紫菱见面才参加这场宴会的,费云帆对汪紫菱的好感的种子,早在四年前就已种下,只是二人的身份悬殊,再加上当时彼此的心思都在别处,所以擦身而过。

汪紫菱天生敏感,其实她并不逊色,而是她有一个太出色的姐姐,相形之下,显得她没有那么亮眼,所以她多愁善感,而就是这一种嘴巴笑笑、内心潇潇,却被费云帆一眼看穿。

至于费云帆,他本来就是个不为世俗的眼光所羁绊的人,加上无意间发现了汪紫菱的秘密,他明白她想逃离的心情,所以他一次又一次的带着她离开那些让她不快乐的场合。

在一次又一次的逃亡中,费云帆越来越喜欢汪紫菱,他也由着汪紫菱越来越依赖他。

后来发生车祸,汪紫菱跟楚濂的爱情彻底无望,迫使费云帆全面性的转守为攻。

汪绿萍以为自己喜欢楚廉,楚濂因为大家的期望,跟汪绿萍在一起,而汪紫菱善解人意的个性又在不经意间打动了楚濂的心,这三个人的纠结非常难解,而且因为他们都年轻,所以处理不好是必然的事情。

原本费云帆是不想插手的,因为他是信奉“相爱就必须在一起”的信念的人,最早汪紫菱决定跟楚濂在一起,他不是难过,他只是失落,这时的他还可以微笑以对,直到后来,一系列的事情发生,紫菱的心碎,让他在心痛之余,也看清楚了楚濂根本没有能力守护紫菱,而汪紫菱太年轻也太脆弱,她根本无法承受这接踵而至的压力。

费云帆强势的向汪紫菱求婚,他给汪紫菱三天的考虑时间,三天后汪紫菱推脱拒绝,费云帆马上针对汪紫菱的理由一条一条的瓦解,直到汪紫菱哑口无言。

费云帆在说服汪紫菱的过程中,完全是用哄的语气,像哄着小孩子般的宠溺,他很后悔五年前没抓住汪紫菱,让二人错过,彼此经历了一身伤痕,他将责任归咎于自己不够当机立断,这次他绝对不会放开汪紫菱,错过的遗憾,他不容许再次发生。

汪紫菱一答应,费云帆马上开始着手对付汪紫菱的父母,一得到汪父的支持,他根本已经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不管汪母同不同意,他还是会娶汪紫菱,汪紫菱并不快乐,费云帆想让她快乐,其他的人,他根本不在乎。

想起费云帆在汪紫菱试图自杀的那一晚,他崩溃地对汪紫菱道出他的心意,他放下手中所有的事业全心的守著汪紫菱,就是怕她出事,只是他没想到汪紫菱真的脆弱成这个样子,想直接一死了之,他介意的是汪紫菱在试图放弃自己生命的同时,完全没体会到费云帆要面对失去她的心情。

费云帆的浪漫让人动容,他照顾紫菱,像父亲照顾女儿般的宠溺,爱情有千万种模样,这种模式也是其中的一种,而费云帆的诠释方法很对我的胃口。

费先生每每轻唤费太太,这个称呼,实在有意思,如果还没有办法让自己爱的女人对自己当面说出“我爱你”,那就先让她习惯一个太太的身份吧!

这是一种无奈,却包含着一种万分宠爱的心情。

每轻唤她一声费太太,就是提醒她是已婚的身份,是他费云帆的妻子,每次将她抱在怀里,再轻唤她费太太,就是告诉她,她已经嫁给了姓费的男人,费这个字是烙印,深深地烙在汪紫菱的生命里,不管她是18岁、还是28岁,不管她是在中国,还是在法国,费这个字、永远跟着汪紫菱,汪紫菱是费云帆的女人。费太太这三个字,仆人们用法文叫,费云帆用中文叫,每叫一声,就是在提醒她,她还欠费云帆三个字,那就是“我爱你”。

费云帆的确颇有心机,但这心机,用的漂亮,也用得委屈。

费云帆是这样卑微的祈求着汪紫菱的爱,他不咄咄逼人的问她,他只是轻轻地拥着她,让汪紫菱习惯他身上的温度,在让汪紫菱慢慢陷进爱情里去之前,费云帆自己每一分钟都比前一分钟更爱汪紫菱。

费云帆跟汪紫菱本来就是天作之合,他明白她的才华在哪里,她享受着他对她的宠爱,他看得见她的心情,她听得懂他的话语,人群中,费云帆第一眼就发现了他的费太太,走过大半个地球,在汪紫菱翩翩出现之际,费云帆就知道上天终于让他可以圆满了了。

费云帆保持着单身的心情,是因为没人能走进他的心里,如今这样一个女孩出现了,他当然要紧紧抓住,她难过,他就带她走,她开心,他就比她更开心,他拥有所有东西,只是还没完全拥有他妻子的心。

所以费云帆等,等他的爱被她发现的那一天。

站在满是向日葵的花田里,蓝天白云,四周绿意盈盈,费云帆对汪紫菱的爱,就像是向日葵般完全包围住紫菱,汪紫菱根本跑不出去,眼前的这个男人,是她汪紫菱的男人,费云帆的深吻,叹息着他给的爱情。

假设费云帆没带走汪紫菱,自己回法国,会是什么结局?楚濂跟绿萍肯定如期结婚,紫菱还是留在自己的困境里飘摇不定,如果紫菱的自制力没那么好,一不小心介入姐姐与姐夫的婚姻里,那将会是一个多么深重的悲剧。

所以费云帆带走紫菱是唯一的出路,至少可以先救一个女人,等到紫菱爱上他以后,开解那道会造成悲剧的三角命题,这样才有机会去救别人。

回来后的费云帆,更是带着紫菱去接受父母离婚的事实,进而让紫菱去劝导她的母亲早日走出离婚阴霾,如果没有费云帆在旁边引导紫菱去救她的母亲,汪母可能就会像绿萍一样疯狂。

等紫菱的母亲平复了,最棘手的就是绿萍的问题,对绿萍来说,她被欺骗,她失去可以让她耀眼夺目的舞台,她的恨足以摧毁她所有的理智,回国后的费云帆,一直扮演着守护紫菱的角色,现在他是她的丈夫,守护她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回过头看楚濂,他其实也是在守护绿萍,但为什么绿萍却越来越疯狂,因为楚濂没有用爱,他只用同情,在他的内心里充斥着不甘,两年后再见紫菱,拥有如此美丽的身影,完全是一个优雅而高贵的女子,就像是一只天鹅,而楚濂本来就追逐着她美丽的身影,现在更是注视着她,绿萍看着这一切,只能是更气、更怨。

费云帆的态度是绝对的,他如果没稳住,将面临兵败如山倒的局面,费云帆早就带走了紫菱的心,紫菱对楚濂

编辑评语 “喜欢”是一个形容词,而“喜欢什么”则是将形容词具体化。若是爱情、肉体、心灵这三者兼得,就是最完美的婚姻关系。

《又见敦煌》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