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理想国观后感
编辑:青灯古佛 识别码:77-998841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5-17 21:59:3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理想国观后感

理想国读后感

柏拉图的《理想国》世界公认的的一部永不过时的经典,对于伟大的作品,我们应该怀着一种敬畏的感情去阅读。这也是我们对于极其敬仰的人或事物,总是爱说敬若神明。我十分欣赏唐豪瑟的这句话“敬畏是从一个伟大的的心灵所写下的伟大作品中学到教义的必备条件。”

所以在阅读《理想国》这部书之前,了解柏拉图这个人和著书的背景很有很大的必要。柏拉图早年的生活被笼罩在政法杀戮的阴影之中,在战争动荡年代,伯来图亲眼目睹了希腊雅典的陷落与收复,同时也经历了雅典政治的衰败与沉浮。其中有几件事对其影响十分深远;一是公元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以雅典战败斌无条件投降告终,二十斯巴达等人建立的“三十僭主”临时政府,他们实行暴政,推翻民主政体,屠杀民主人士,三是民主政体恢复后,原本以为会给希腊带来转机,谁知当局者与议会残暴昏庸,竟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受人尊敬的哲人苏格拉底。

当时雅典的政治生活中,推崇僭主政体的专制派和标举平民政体的民主派,结党营私,形成两大集团,彼此势不两立,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雅典的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闹剧。城邦的政治已经败坏,道德标准难以确立,权力斗争司空见惯,柏拉图对这种政治腐败的现象的洞识,加之他离开雅典的游历经历,推动了他的学说的发展,促使他完成了《理想国》。既然柏拉图写此书的主要动因是政治的败坏,那么他写此书的目的就是想要纠正时弊,为希腊的的政治生活提供一种解救的方法。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除了阅读《理想国》,我还看了一些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对这本书写的主要内容有人认为是主要是国家建设,有的人认为是探讨个人完善的事,这或许是许多读此书人的分歧所在。而我认为这本书其实不应该只看作是部政治哲学,只是宣传如何治国的观点,我更觉得其实《理想国》体现了柏拉图的基本哲学思想,或许是体现了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它可以用于治国,但是它的作用远不止治国,中国有句话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智慧之书一旦脱稿,便以独立的生命继续存在,它的作用会远超作者的想像。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建立了一个理想国的模型,他认为在未来的世界里会实现这样的一个模型,至少接近这个模型是可行的。那么这个国家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这是一个哲学王国。在这个国家里最高的统治者是哲学王,以理性治国,远离愚昧

迷信。这个国度的子民多接受教育,热爱哲学,于是这个国家始终运行在正义的轨道上。这个国家奉行平等正义的原则,男女平等,所有人接受统一的教育,培养国家的统治者与护卫者。一般群众可自由选择职业,各司其职。

这个国家有简约的政府机构和极高的工作效率,奉行廉洁政治,存在两大阶级:有国王和护卫者组成的统治阶级和由劳动者组成的被统治阶级。但两阶级不存在压迫与剥削,不由自立于财产决定,没有世袭,仅由天赋和品德决定。国王在生活上也没什么特殊之处,要给其他人做榜样。

我们都知道经济是基础,政治文化是上层建筑,没有相应的经济政策和稳定的财政收入,我们很难想象理想国会怎样正常的运行并维持下去。尽管柏拉图鄙弃财富,但是真想建立一个这样的国家,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个基本的问题。之所以《理想国》容忍了这个漏洞的存在,是因为柏拉图不在意国家,而在人的灵魂。但也正因如此,好多人都认为理想国就是一个乌托邦,一种虚幻的想象,难以企及。

在多数人把理想国看做乌托邦而加以忽视的时候却在自己的实践中不知不觉的按照柏拉图所指的方向前进,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一种理论在普遍被忽视的情况下,忽视他的人却在实践中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它。这只能归结为理性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理想国中的统治者是哲学王,他要有良好的记忆力,深刻的分析理解能力,正义勇敢,豁达大度,亲近真理。换言之,国家的统治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天赋而且爱国的最优秀者担任。自文艺复兴后,大多数国家都是这样做的。各种形式选举,由各个地方推举候选人,通过竞选和选举确定最优秀的人,让他拥有最高的权利治理国家。当然由于一些社会弊端,许多选举产生的人并非最优秀的人,甚至有时让希特勒这样的恐怖分子当选,但是从整体和长远上来讲,是朝着柏拉图所指的方向前进。

理想国还有护卫者阶层,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而且护卫者需要进行层层挑选,是国家最优秀的人才。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严格训练,战时保卫国家,平时担负具体的国家治理,他们是国家的中坚力量。而现在越练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国家的富强需要强大的中间力量,需要组建护卫阶级,即现在的军队,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军队,保卫国家,参与治理国家。日本之所以一度称霸东亚,与它的武士阶层有很大的关系。

还有理想国中的普及教育等,现在我们的国家就一直在努力完成教育的普及,回到几百年前,或几十年前,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现在越来越接近了这一目标。

或许这只不过是理想国影响的冰山一角,我能理解的部分也只能是冰山一角,作为一部哲学巨著,只有不断的揣摩,不断的回味,才能不断有新的理解,不断有新的见解。思想不朽,或许是对柏拉图最好的诠释。

第二篇:理想国观后感

《理想国》观后感

一份智慧,流传千古;一本著作,成就万代。柏拉图的《理想国》作为古今圣贤必读之书,必有其智慧的一面。读完这本书,初读时感觉晦涩难懂,无法了解作者真正所指,读到后面才有了大概的轮廓和认识。书中种种描述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三大教育学著作之一,《理想国》也是教育理论的瑰宝。在本书中,柏拉图就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由浅入深演绎式地向世人展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他的教育观点在当时的奴隶制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其中,关于女性教育方面的观点,让我深有感悟。

“没有任何一项管理国家的工作,因为女人在干而专属于女性,或者因为男人在干而专属于男性。各种的天赋才能同样分布于男女两性。”据此,柏拉图是在承认男女天赋相同的基础上,提出了让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的重要思想。同时他认为,“如果我们不分彼此地使用女子,照使用男子那样,我们一定先要给女子以同样的教育。”柏拉图认为男女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女性也应该接受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内容。拉图指出对女性要采取与男性同样的培养方式和教育内容。“为了培养护卫者,我们对女子和男子并不用两种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一向是用音乐和体操教育男子的。为了同样地使用女子,我们一定要同样地用两门功课来教育女子,并且还要给他们军事教育。”

他认为既然男女禀赋相同,又接受了同样的教育,那么女性就能够和男性一起担任护卫者。“根据自然,各种职务,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只是总的来说,女的比男的弱一些罢了。”“如果我们发现两性之间,惟一的区别不过是生理上的,我们不能据此得出结论说,男女之间应有我们所讲的那种职业的区别。”柏拉图承认女性体质确实弱于男性,但这并不妨碍女性担任和男性同等的职位。

由此可见,柏拉图完全平等的看待男女,为了同样地使用男女,就需要赋予他们相同的教育权利和内容。当然,他也承认整体上女性比男性弱些,但不影响他们同等的职位。但是他的观点也同样具有局限性,比如他这种男女平等教育只限于社会的一,二级,而且《理想国》中的思想还是无法消除柏拉图强烈的男权性质,因为他并不想放弃女性在整体上弱于男性的看法。但是他只对女护卫者感兴趣,并不是城邦中所有的妇女。在更多时候对妇女的看法依然是鄙视的口气,认为她们天性懦弱,易受情绪控制,爱慕虚荣。

柏拉图的《理想国》内容广泛,对于教育更是有独到的见解,并且很有预见性。作为女性,我对他的关于男女教育平等的观点,十分认同,并且鉴于中国现在的国情,个人认为应该向《理想国》学习其积极的一面。

中国自古,男儿继承家族的血脉,向来重男轻女。我觉得首先应该从根本上提高男女性别平等意识。但在我国,父母往往把传统的社会性别的偏见和角色定型渗透给孩子;在学校教科书、名著等书中的男性普遍多于女性,男性常成为勇敢、智慧的化身,女性则成为懦弱、无助的代名词;社会传播媒介中女性大多是家庭主妇形象,男性则与成就、财富联系在一起。对此家长要摒弃性别的刻板印象;学校要树立性别平等的理念;社会整体要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平等的环境,让他们从思想上就没有歧视和不平等,思想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我们应该从思想上入手。

其次,促进男女平等教育权利的推进.柏拉图认为男女天赋相同,应当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在我国,各种法律法规都规定了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利,对女性教育也给予高度的关注。但是现在男女不平等教育权利的现状依然存在。尤其是贫困地区,大量女童失学的问题仍很严重。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要加大对贫困女童教育的资金投入;教育政策要促进受教育的性别机会公平。

性别歧视,最后的表现形式就是就业中的性别歧视。柏拉图认为女性可以与男性承担相同的职务。这种不以性别来划分职业限制女性活动的观点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对现代女性就业择业也具有借鉴作用。很多单位会明确表示只招男性,更有甚者会要求女职员和公司签订合同,承诺在几年内不会结婚生育,这完全违背正常的生育规律,并且不考虑女性晚育对身体的危害。女性是孕育生命的人,没有女性就不会有新的生命,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政府应增强政策的导向性,降低性别差异在求职过程中的影响。

柏拉图在希腊没落的时期可以提出,男女教育平等这样的教育观点,具有巨大的预见性和重要性。他认为女性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应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且能够从事相同的职位。但柏拉图的女性教育思想也有历史局限性。我们要摒弃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促进中国女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第三篇:文史纵横谈,《理想国》观后感

《文史纵横谈》作业

文章出处:《理想国》 P 233.—《黑暗与光明的抉择》

作者:柏拉图

出 版 社:光明日报出版社

所属丛书:西风译丛

翻 译 人:张子菁

文章:真正属于可知的世界往往是在最后才出现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当美的事物被发现的时候,人们会认为它就是光明的父母。在可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扮演着未来神明的角色,因此可以说是智慧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源泉。

感悟:

这个作业老师布置了很久,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一直拖欠着,直到今天,在我们这门课程即将结束之时才草草开始这个让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作业。说实话,我还是很喜欢这门课程的,一方面我比较喜欢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喜欢博古通今的历史,另一方面也被老师学富五车的文史知识储备而深深折服,老师给我一种“高山仰止”的崇高感和温文尔雅的亲切感,很荣幸能够在老师门下学习。我一位高中同学,很早之前就推荐我读一下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时还为我介绍了里面一篇文章,就是我今天所发感悟的这篇文章《黑暗与光明的抉择》。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苏格拉底和格劳孔二人的对话阐释了黑暗与光明之间的关系。苏格拉底用黑暗洞穴中的人为假设对象,不断进行合乎情理的假设,在各种假设之中阐释自己的观点。读罢可谓是意寓深远,回味无穷。

“真正属于可知的世界往往是在最后才出现的,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就像书中所举的事例一样,长期生活在黑暗当中的人,当他决定走出山洞,面临他的首先不是无限的光明和引人入胜的美景,而是光线对眼睛产生的强烈刺痛,以及走出黑暗后视线的模糊。只有敢于尝试这中痛,敢于忍受这种模糊的人,才能最终拥抱光明,看到美景。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经常因为一点点小小的困难、挫折而畏首畏脚,或者因为一时看不带光明、希望就直接放弃,孰不知,如果我们多一些坚持,多一些忍耐,结果就将截然不同。

生活在洞穴外面的人永远要比长久生活在洞穴中的人更“智慧”。其实,有些时候我就会想,以前、甚至现在的我就是被固定在黑暗洞穴当中的一个囚徒,看着眼前人影攒动的墙面,自以为这就是最真实、最光明的世界,孰不知,眼前的一切只不过是光影闪变而已。当长辈们站在洞口出强迫我们向外看,向外走时,因为光线的刺眼,因为路途的坎坷而怯步不前。

走出去就能看到光明,路途中必将经历苦痛,原地不动看到的只能是虚影。

18号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202_.12.5

第四篇:理想国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一碰头就会产生不带明火的争斗,言语的打火石迅速引燃久置而成熟的思维,起初的闲谈开启了长久的争执之路。在这一场自由并非就事论事的国家构想中,大师们就跟一些诡辩家似的,表面上是满汉全席,各抒己见。其实主材料仍旧是苏格拉底,肤浅地以为与苏辩论的就跟托儿似的,再诡辩的同时代人物在苏面前都只是一些配料,他们的存在是为了给主菜加味上色,菜品自带的香味便更加呼之欲出。(渡边淳一弃医从文,所作文章便带有医药味;我不过就是做了一暑假的家常菜,这所诉之词就带有油烟味了)所以,我们很容易看到苏的巧舌利嘴,当然,这势必源自于不为我知的深厚功力,找其华山论剑无疑是班门弄斧,我的内敛与惧怕让我尚且保留了些许自知之明,而不至过分自取其辱——他会让他的敌对面“临阵倒戈”,苏的手法真的很高明。如果我的逻辑再强点,或者知识再丰富点,或者自身观点再犀利一点,立场再坚定一点,应该就不会被苏神饶得那么晕头转向的。

他的思维很缜密么?我不知道。用现时代的眼光,还是可以发现他的一些纰漏的。有些跟我想法一样,我会觉得不难懂,所以便不假思索。有些特别拗口别扭的,除了欣羡他的造诣外,真有百思不得其解的境地,说实话,我也不曾细思,也无从谈起百思。一些很显然经不起推敲,但这并不构成鄙夷他们的资本。正是前人铺路,后人才得以登天,这种觉悟与认识我还是不曾丢失的。

他有一些深奥的比喻来论证他的观点。我表示纳闷,他是如何判定自己的本体与喻体是否协调的;与之相辩的人,会闻着他的鼻息前行,跟苏走上同一条路子,这不就正好会被同化嘛。他可以用他的思维把你带到千丝万缕的思想境地,以致自己都理不清,然后凭一丝牵连把你带回他设定好的论题中来。苏的过人之才呀,惊叹!他有一些假设条件,先让对方承认他口中可能发生的情况确实存在后,便纵向论述,一顺到底,难免忽略了其他的影响因素。不过,也无碍,毕竟当事人自己都承认这样的国家极度理想化,在现实中还不存在。

另外,关于教育的设想的确合乎情理,他们认为教育环境很重要,与现下的主张自是一脉相承的。在个人修为上,强调理性,自然可以减少人的非理性情绪,在社工实务的运用中也相当适宜有效。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精而广的知识、领导者的素质对政府的执政能力、国家内部稳定与国际关系协调、国防人员的精选、法律的制定、男女平等的主张等都在他思想之列中有所提及。

我是健忘不擅记忆的,记录下还没有遗忘的东西总是好的。曾经那么感慨,过了就过来了。每一次的略读都会让我觉察到自己的无知,本没有修补无知的求知欲,只是凡人凡事我都还没到拒不接触的地步。

第五篇: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本书以苏格拉底为主角采用对话体形式,主要涉及哲学范畴,包括了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而其中以政治哲学尤为突出,因此《理想国》这本书有“哲学大全”之称。细的来说,这本书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还包含了很多的学科领域,涉及到伦理道德、教育和文学艺术等方面。总的来说,在《理想国》这本书里,柏拉图以理念论为基础,提出建立一个系统的理想国的方案。

看完《理想国》这本书,我被里面苏格拉底的睿智所折服,他的辩论强而有力,让对方哑口无言,他的见解独特,思维灵敏。苏格拉底的对话作为这本书的主线,柏拉图借此很自然的把自己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通过对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辩论,一步步建立出他的“理想国”的蓝图。

在我看来,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上就是封建贵族统治的奴隶制国家。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人被分为三等:贵族统治者的哲学家、武士阶层和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而这些哲学家应当是具有保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还应当关心国家利益,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城邦的正义。而武士阶层则应当维护城邦的安全,广大平民则要服从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睦的关系,被统治者要绝对服从统治者。读到这里,我心想:这不就是古时中国的封建统治吗?君主对国家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的行为、军事的君主独裁„„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的蓝图,不就是为了维护封建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吗?所以,我认为柏拉图的一些观点是无法让人接受的。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神在造人的时候,在一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此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在辅助者也就是武士的身上就加上了白银,而在农民的身上就加上了铁和铜”。为了维护贵族统治,用假话来愚弄人民,假借神意来表明人的贵贱之分。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统治的国家:特权横行、平民受压迫严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长在古希腊的大环境下,他是很有智慧,有改革思想的出色的思想家。但是,由于时代加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着封建贵族的利益,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观点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阶级服务的。因此他的思想是不客观,也不公正的,有很多观点都不见得是对的,难免有失公允,因此也没有真正做到正义。

在《理想国》里,柏拉图十分重视教育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礼仪、道德都没有制定成法律,而是希望通过小时候的教育来教化一个小孩。柏拉图所说的小时的教育,主要是音乐和体育教育。他认为音乐教育能净化一个人的心灵,而体育教育能从小培养一个健康的身体。同时,柏拉图希望监督诗人,在诗歌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又监督其他的艺术工作者,禁止描绘低俗、邪恶的形象。他希望能借此让城邦人远离罪恶的形象,在潜移默化中让小孩培养良好的性格。柏拉图的这种教育理念,是值得学习与肯定的,可以说是很有远见的。他的这些教育理念,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人类追求的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在《理想国》里,“正义”的话题是柏拉图围绕的核心问题,柏拉图对正义的向往一直贯穿在整本书中,虽然这种正义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正义,只能算是柏拉图思想上所指的正义,但他的不断追求正义的观点是正确的,这就像是书中结尾的一句话:“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那正义与智慧。”

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我很喜欢以对话形式展开整本书的内容,柏拉图的很多观点可能不见得正确,但是我认为他的智慧以及认真思考的态度以及很多思想的创新都是很值得我去敬佩与学习的。

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正义真的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有时想与其长期的在屋里思索理念上的正义还不如做一件正义的事,为一些不公发发自己的声音来的更为实际。也许这是浮躁也许这也是心虚,因为正义千百年来许多人都未明白,仿佛自己能恍然若悟的几率也很小。但我却相信自己和柏拉图一样,对正义有着强烈的憧憬与向往!可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作为一个唯心主义者这是一个很好的答案。而对于自己甚至对于整代中国人来说缺乏信仰总是让我们有时候焦虑、孤寂、无所适从,不知未来、过去,甚至不明白现在。柏拉图最后说“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我很喜欢,也许理解不同但真的很喜欢因为有了自己别样的感触。

在哲学上,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唯心主义,成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始祖。他建立了以理念论为核心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在阅读《理想国》这本书时,柏拉图的一个主导的观念及其对话的起点就是:理念本身是实在的,感知、具象与经验的都是虚幻的。比如说,在书中就柏拉图与大家辩论的缘起正义而言,什么是正义?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正义的多种解答,诸如传统的仰或当时流行的:正义是有话实说、欠债还钱、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等,这些都是正义的具体事例,正如现在问我们一样我们总会回答成正义的人或正义的事。因为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是理念,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而其哲学观点可以简单的总结为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永恒不变的“范型”,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感性的具体事物是不真实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

在近代的中国哲学里我们真正的几乎全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而历史上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哲学家大都是唯心主义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也许敢于和自己心灵对话的人,能和一些虚无的只靠感知存在的东西达到心灵交汇这样的人总是特别敏感与聪慧的吧。读《理想国》常常感觉之间隔了很多东西,无法理解柏拉图的一些想法,也许除了自己的浅陋知识之外也许我们真的很难在心底里和一个唯心主义者想法一致,能理解其心底的独特感悟,对生命对生活的一点涟漪泛起的独特波痕。

我认为,哲学就是教你“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是最重要的一门学问。而对于正确的理解我们似乎与许多的东西一样与世界相隔了太多东西,缺乏共同的理解,我们中国人太不擅长弄清什么是正确的方法?什么是正确的事?所以才会出现近年来中国哲学的衰落,学哲学似乎也成为别人的笑柄而不是聪慧的象征。在刚看到的最新的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好感度排名中,中国位于倒数第八仅仅先于俄罗斯、伊拉克、伊朗等国家。在9月28日,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师节、美国加州的教师节、马来西亚的教师节以及中国台湾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教师节的日子里,我们这个自称为儒家发源地的国家,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天皆为孔子诞辰日。我是一个思维能跑很远的人,凭着自己一时的文字欲,写了这些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太偏离了《理想国》,但仔细一想却也紧紧相关。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哲学家可以从可见的世界上升到可知的世界里去的,智者可以透过影像发现实在的“自在之美”。柏拉图写到他“懂得区分美的自身与美的事物,既不把分享者当作美自身,也不会把美自身当作美的事物。”哲学家拥有智慧来界定正义、美善才能把城邦治理好的,一般的百姓、士兵等只拥有勇敢、节制等,并不具备发现真实的理念世界的能力。因此哲学家就拥有了自己的道义与责任,需要关心与维护其他公民的主张也是公正的。就如一句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是一个美好的寓言,正如理想国的名称一样,脱离了许多东西,过滤了众多现实的羁绊,实现起来充满了理想的味道还是多些。正如在书中柏拉图不时的体现出对幸福、快乐的理解,及其理性主义世界观和幸福论一样有时候想起来总是那么具有不确定性,甚至带有一些脱离了实际的虚无气息。

我认为全书最抽象、最难理解、也最有“哲学味”的部分,就是关于洞穴理论的部分。苏格拉底把洞穴囚室比喻可见世界,把火光比喻太阳的能力,并把人从地穴到上面世界并在上面世界看见东西的过程和灵魂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的上升过程联系起来,得出下述结论: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的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

理想国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