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活着》观后感_观后感体会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3篇_观后感体会1
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一向以来我都认为这是一种很消极的人生观,甚至我会鄙视这种没有志气的人。而很多人也跟我一样都比较崇尚那种英雄般的壮烈的牺牲。看完《活着》这部影片后,对于这句话我却有了不一样以前的理解,其实,不管怎样活着、活得怎样样,能够活着,便是一种幸福。
《活着》这部电影给我最深刻地印象是它跨度的时间之长,人物的经历和遭遇都深深的刻上了时代的印记。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动荡的30年:从40年代的小赌场、国共对峙的大战场,到50年代的祖国山河一片红,再到60年代末的浩劫结束。无论是小到一盏茶杯、一本赌帐,还是大到战场上的军车、大炮,都给我们留下了很真实可信的印象,从这印象中很自然的衍生出来了一种很切合电影主题的沧桑感,一种有些悲伤、有些凄凉,还有些怀旧的沧桑感,这种沧桑感是微妙的、不易察觉的萦绕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过程中,很自然,却给人很真实、很深刻的感受。
虽然电影《活着》在原着的基础上改动了许多,可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不但很好地贴合了原着的精神,同时也不缺少导演独特的理解。这也是使得电影同样感动人的一个关键之处。能够说导演张艺谋很深刻地理解了余华这部小说的内涵,他用他自我的方式演绎了他心目中的活着。看着电影,我不知不觉地被感动了,我开始思考什么是人,什么是活着,为什么要活着。
电影里,故事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嗜赌如命的纨绔子弟,把家底儿全输光了,老爹也气死了,怀孕的妻子家珍带着女儿凤霞离家出走,一年之后又带着新生的儿子有庆回来了。福贵从此洗心革面,和同村的春生一齐操起了皮影戏的营生,却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之后又糊里糊涂的当了共产党的俘虏。他们约定,必须要活着回去。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平安回到家中,母亲却已去逝,女儿凤霞也因生病变哑了。
一家人继续过着清贫而又幸福的日子。在“大跃进”中当上区长的春生不慎开车撞死了有庆,一家人伤痛欲绝,家珍更是不能原谅春生,她说:“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命。”春生遭到迫害,妻子自杀,一天半夜他来到福贵家,把毕生积蓄交给福贵,说他也不想活了。这时家珍走出来对春生说“外面凉,屋里坐吧。”春生临走时,家珍嘱咐他,“春生,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哪,你可得好好活着!”
之后凤霞认识了忠厚老实的二喜,两人喜结良缘。然而不幸总是不肯放过福贵一家。不久凤霞生下一子,自我却因难产而死。凤霞的儿子取名叫馒头,聪明可爱。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而从原着来讲,作者是经过福贵的回忆来叙述的。作者在一个穷极无聊的午时,碰到了福贵和他的牛。然后一段故事从这个看似平凡的老农嘴里讲出来。国民党抓丁,疾病,死亡。福贵的亲人一次次离开他,最终只剩一头老牛。凤霞先聋哑,然后有庆因输血过多而死,凤霞大出血死了。女婿也被砸死。老婆家珍是被饿死的。孙子苦根是被豆子撑死的(太饿了)。经过一次次死亡的考验,老人以一种超脱的姿态活在世上,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寻死觅活,他心里的亲人没有死,都陪伴着他,他在回忆,继续努力欢乐地活着。他把他的一生,讲给作者听,竟然有些像一个哲人,但他的的确确是一个普通德再也不能普通的农民。
能够说电影里的活着远没有小说里的凄惨,可是张艺谋加入了一些讽刺的东西,却同样让人看了心寒。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电影最终讲到凤霞生孩子的情节,那些没有经验的小红卫兵变成了医院的主治大夫,而真正有经验有技术的却被判为“反动学术权威”而关进牛棚,最终凤霞大出血,而小红卫兵却不会处理,会处理的王教授又因为被馒头噎着而不能动手术,而福贵一家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凤霞死去。这种讽刺性的情节还有很多,例如,大跃进期间,镇长到福贵家收铁,福贵的儿子有庆把福贵心爱的皮影箱拉出来,说要把那木箱上头的几根铁钉还有皮影上头的几根铁丝都拆出来。还有有庆那一句“那不解放台湾啦”,连天真无邪的孩子说的话都印上了时代的烙印。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一向在琢磨“活着”这两个字,其实不管怎样活着,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只要活着,对家人、对朋友就是一种安慰、一种支撑。电影中,有好多个情节都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只要活着,能见到自我的家人、朋友,就是已经很幸福了。
第一次觉得活着好是在福贵被国民党捉丁后,在一次战役上战友们都死光了,吃的穿的什么都没有了,福贵只想快点回家,看看自我的母亲、老婆和孩子。他把手高高地举起的时候,我是多么地替他担心,心里不禁替他祈祷,只要能活着就好,不管怎样活着,都要回家看看。
第二次心里被活着感动是在龙二被枪毙的时候,听到那响彻街巷的五声枪响,福贵吓得尿了裤子。要明白当初如果他不是把家产都输给了龙二,那么那五枪就是福贵的了。虽然福贵那时候活得很艰苦,可是能活着看到老婆和孩子对他来说就已经很好了。
第三次是在有庆被区长的车撞倒的墙压死了。福贵看到血肉模糊的有庆时失声痛哭,家珍悲痛欲绝。区长春生也所以无法原谅自我的过错,之后春生受到迫害,老婆也自杀了,他把毕生的积蓄交给福贵,一来是当作补偿,二来他觉得在世上已经没什么好留恋了,他想把钱交给福贵后就自杀。这些都被家珍听到了,她最终原谅了春生,并叮嘱春生说“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质朴的感情啊!虽然儿子死了,可是善良的家珍和福贵却不期望看到自我的朋友也死去,春生能好好地活着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啊!
电影《活着》没有告诉我们悲惨的命运,里面的一次次死亡和不幸,没有使我们看到绝望,去控诉那个社会或者命运,相反每一次都告诉我们必须要好好活着,认真的活着,因为这两个字很重要。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3篇_观后感体会2
这次教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名叫《活着》的电影,随即我就猜到我们必定要写影评或观后感了。话说,大学没有白看的电影。可是感到庆幸的是,教师让我们写的是观后感。山川说,真正的影评人是不会带着感情去看电影的,也就是用俯视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去把握一部电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锐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释。这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观众可不就是有点难了,而是十分难。
“活着”,一看这电影名字我们也许会猜想,这影片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毕竟影名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着,还是死去。
《活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悲惨命运。影片背景是从内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大跃进最终,在这几个叫转的时期,福贵经历了命运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难和对他残忍的捉弄。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是这些磨难都没有把他击垮,他依然坚强的活着。其实福贵的命运也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政局动荡,老百姓无论是顽强斗争还是苟且偷生,目的都仅有一个,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么都好。富贵的一生虽然悲惨,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也定会表示震撼,表示惋惜。可是影片的结尾福贵依然是笑着的,因为他明白,仅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期望。只要自我还活着,就能有机会感受到生命的完美。
影片中的福贵在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富家纨绔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样喜爱赌博。他因为祖上留下的财富能够挥霍,每一天就以赌场为家。他的妻子用他们的孩子劝说了他多次,但他没有一次听进去了,还是依然嗜赌。俗话说: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头来换来的只会是一无所有。最终,福贵终究是把家产都输光了。从此,他走上了命运给他安排的轨道。加之之后发生的种植ㄕ郏使福贵变成了一个全心为家庭而奋斗的男人,也让他慢慢懂得了幸福的真谛。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候呢但无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十分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贵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从悲痛到欢喜再到悲痛……命运的苦水侵蚀着他的一生。个中心酸,各种悲痛,我想仅有福贵自我的体会才更透彻。一群人的死去到最终却是一个人的留守。我们也许不会很清楚福贵活的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经历了这么多次蜕变的福贵,也许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样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会都是尽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可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拥有信心,期望就会在前方出现。活着不仅仅是一种证明,它更是一种历练。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去应对和克服命运给你插之下来的种种困难、挫折与不幸,就会体会到幸福的甜蜜,体会到生活的完美。
电影《活着》观后感范文3篇_观后感体会3
今日,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做《活着》,这部电影使我感受深刻,更加了解了生命的意义。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在民国时期,一个叫富贵的少爷,因为赌博,把自我的家产全都输光了,妻子家珍也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过着贫穷的生活。一向到他妻子家珍回来,并得到一个皮影工作,日子才渐渐好起来。不幸的是,再一次表演中,富贵被______兵给抓走了,在国名党的兵团里,他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之后富贵又到了共产党的团队里,最终最终回到了家。在他家里,妻子家珍每一天只能靠起早贪黑地送水来维持生活。以后,生活越来越好,但不幸却不断发生在他身上:唯一的儿子被兄弟撞死了,唯一的女儿因为生产时大出血也死了,可是最终他的妻子、外孙、女婿还一向陪伴着他……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刻感受到活着是一件多么完美、幸福、欢乐的事。在富贵那时候,一刹那间就是几条人命,但即使生活在艰难、困苦,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命,永远抱着一颗求生的心。
而我们此刻的人,每一天都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没有看重生命,从来没认识到生命是多么完美的事物。
世界上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只要你有求生的心,有热爱生命的心,有坚强的心,无论是生活还是心理上的困难总会过去,幸福的大门总会向你打开。我们应当像富贵那样,用坚强应对生活。
让我们一齐热爱生活吧!
第二篇:电影《活着》观后感_观后感体会
电影《活着》观后感_观后感体会1
人,一定要正直的活着,一定要,好好活着。——题记
(一)那个公子,那些辛酸
一开场的那段让人揪心的唢呐的小调,似乎在预示着这个故事的沧桑与曲折。大屏幕上赫然写着“四十年代”,那条萧索的小胡同,把我们一下子拉到了那个年代。然而画面一转,就是喧闹的赌场。赌钱的,唱戏的,算账的,就在这时候,主人公出场了。福贵,似乎命运与他作对,他的一辈子,似乎与福贵无缘。一段岁月的流逝,融汇了几多啼笑皆非的片段,交织着,就由此慢慢展开了。
无论是因为房子输给龙二才幸免于难,还是被国民党抓取充丁后来遇到了解放军得以回家却发现女儿凤霞高烧哑了;无论是因为儿子有庆的死一直怀愧于心,还是好心给王教授买了七个馒头又喂了点儿水却不想把他撑死了才导致了馒头妈的不幸去世。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悲剧,一个接一个的,就这么串起了整个故事。
而福贵,也从一个放荡的富家少爷,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最后,也老了,也踏实了。经历的生命力的坎坷与风雨,他始终记着,人,得活着,得好好活。
(二)那箱皮影,那场岁月
跟着情节一起走下来的,有一箱皮影。是龙二掌班时候留下来的。福贵后些日子讨了来,就倚它活命了。从风月情长,到落魄逃亡,皮影戏词一直在变,唱戏的人,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也在变。总觉得,有些艺人,就是把艺能当成了自己命里不可或缺的那一部分。他唱的是戏,更像是自己的命。
从传家宝似的供奉着,到差点当成四旧给拆了,再到最后,当成馒头买的小鸡们的家。这个有些过时有些落魄的东西,被从床下搬出来,草草拂去灰尘,打开盖子,让和煦的阳光洒进空荡荡的箱子。那些旧的皮影早被烧了,那份记忆似乎已经不复存在。然而随着福贵仔细的捧起一只只小鸡把它们轻轻地放进去,任凭那些毛茸茸的小家伙挤在一起,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延续,温暖和爱的传递。那是一种突然从冰冷的画面滚烫的涌上心间的感动。不知道该怎样形容,但是,我知道,这一刻的眼泪,绝不是因为悲伤流下来。
(三)那个女人,那份坚强
在这部电影里,我最忘不了的,就是家珍。
面对福贵的嗜赌如命,屡戒不止,她毅然决然的抱着小凤霞,带着还未出生的儿子,离开了这个家。而在福贵输光了所有,家败人亡,只能学着自食其力,勉强过活时,她又带着凤霞回来了,无怨无悔的照顾着婆婆和刚出生的小儿子。
有庆被春生的车误撞死了。她倔强的不要花圈不要钱不要道歉只反复说这一句“春生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人命”!这是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永远挥之不去的仇恨和悲伤。然而,在她知道春生被打成走资派已经意决自杀时,她又打开了屋门,房间里暖暖的黄色灯晕瞬间让冰冷的夜晚有了人间应有的温度。“进屋坐坐吧”,这是她在儿子去世后,第一次看着春生,温雅的说了句暖心的话。之后,所有的仇恨,都一笔勾销了。“春生,你记着。你欠我们家一条人命,你一定得给我好好活着。”声音很轻很柔,却在春生已经失去活着的信心时,给了他活下去最大的鼓励。这就是母亲的爱吧,如此坚强,如此无可替代?让自己儿子的生命,以另一种形式,在“仇人”身上,继续延续和成长,该是怎样的一种力量?
凤霞走了。她老了,病了,却依旧存着,一个历经生命各种变数的母亲,伟大的爱与坚强。她的一颦一簇,都是那样的柔中带刚。
(四)那群孩子,那种善良
说完大人了,我能说我忘不了孩子们的善良么?小凤霞哑了之后看到爸爸的那个大大的甜甜的笑,让眼泪都碎到我心里去了。有庆说那个皮影箱子有铁时那种得意的笑,和妈妈一起给爸爸的茶里倒了醋和辣椒时傻乎乎的笑,怎么能忘呢?都是那么纯真那么无邪啊。
看到她被坏孩子欺负,他一声不吭的成了一大碗滚烫的面,浇上那么多辣椒酱,然后爬上小凳子,一股脑全都扣在那个孩子头上。他肯定知道爸爸会打他的。但是,那个被欺负的人,是他姐姐。他是弟弟,但他是男子汉,无论长没长大,他都要照顾姐姐。他才那么小啊,却这样懂事了。
馒头长着和有庆那么像的大眼睛,捧着一盒小鸡,迫不及待的让爸爸给它们找个家。像他爸爸说的,他赶上好时候了,日子会越来越好的。这个和当年有庆差不多大的孩子,懂事的在凤霞坟前,说着,“有庆吃饺子,凤霞看照片”,“有庆是舅舅,凤霞是娘”,他全记着。
这是一群多么善良多么纯真的孩子啊。
结尾的一家子,都笑得那样开心。经历了生命里的生离死别,经历了时代的世事变迁,头发白了,腿脚不利索了,他们始终都没忘,这辈子悟出的这个道理:人得好好活着!这不是“好死不如赖活着”,他们绝没有对付生命,而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好。纵然命运多舛,他们也没有屈服。他们的执着与勇敢,真的一直戳到泪点。
于是,想以我最喜欢的一个艺人说过的一句话作结:人不是因为幸福了才笑,而是因为笑着才幸福。
电影《活着》观后感_观后感体会2
我是在教室和班上同学们一起看《活着》这部电影,可以从同学们的不同反应中看出他们对于这部片子的一些看法。或是笑,或是哭,或是一种不屑,或是一种震撼,我觉得这部电影教给我很多东西。
电影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的,但是相应地减轻了一些伤感的让人觉得很沉重的情节,以使看的人不会对生活失去希望。故事选择了40、50、60三个年代作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抗战、内战、大跃进、文化大革命。40年代,主人公徐富贵赌博输掉了祖业,从地主家的阔少爷沦落为了一个佃户,气死了父亲,随后被抓去当壮丁打仗;50年代,富贵一家经历了大跃进,生活艰苦,但是却在挤牙缝一般的日子中存活了下来,富贵的儿子有庆因意外事故夭折,可谓白发人送黑发人,其痛可知;60年代,文化大革命悄然而至,在**中人们的生活生命毫无保障可言,富贵的战友春生被批斗致死,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因大出血也惨死了。电影中故事到此便谢幕了,结尾是富贵夫妇和女婿外孙一起活了下来。之所以说电影的改编减轻了悲伤的情节,是因为原著中,结尾只剩下富贵一个人活着,带着一头他梦寐以求的老牛。他的妻子、女婿、外孙都相继先他而去。面对这样的影片,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伤感,又怎能不让人震撼。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姑且不去说,人只有先活着,才能去实现所谓的生命的意义。
富贵的母亲教育他只要活着高兴,穷也不怕。少爷时代的他只知玩乐,生活颓废。穷了以后,他反倒找到了家庭的快乐,妻儿的幸福。赌博时他没想过回家,当被抓去打仗,每天踩在死人尸体上,不知道能否活着归家时,他又是如此地想家,想着家中的妻儿老母。在那种孤独绝望的时刻,人才会如此深切地想着一定要活着,一定要活着回家去。
他们往后的日子很艰苦,生活拮据,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死。我看到当富贵和他的妻子为死去的一双子女号啕大哭时,教室里的部分女同学也禁不住地抽泣起来,这就是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对死者的惋惜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吧。电影完了,我心中想着的竟是要好好活着,莫名地想起了家中的亲人。每个人都要好好活着,因为身后都会有惦记他希望他活着的人。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家人负责,活着不只是自己的事,而是关系着很多人的感情和命运的事。
《活着》这部电影,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一个凄婉悲惨的命运。人们在自己的笑声中思考着生命这种东西,同时也在想着应该怎样活着。如同我,是无论如何不想过与片中人一样的生活,但是我却赞赏富贵面对打击面对挫折的勇气以及他在生活中勇于改过的精神。富贵的贤惠妻子或许在他人眼里有点儿傻,但是她的坚强却是我们都应该具备的。活着有很多的意义,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们不必去苛求他人与自己趋同。我们所要做的便是,好好活着,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去追寻自己活着的意义。
永远不抛弃,不放弃,珍视生命,创造价值。
电影《活着》观后感_观后感体会3
有很多人评价,《活着》是张艺谋拍摄的最好的一部影片。影片以主人公福贵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为叙述主线,运用各种电影语言,间以夹杂黑色幽默的调侃手法,在讲述主人公福贵令人心酸的过程中,以独特的角度再现了当时那个年代中国众多福贵们的生活现状。
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实在太过艰苦。在天灾与人祸的双重欺压下,福贵们贱若蝼蚁,卑似草芥。但是即使面对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却依然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和炙热的情感。
而这也正应是影片值得仔细咀嚼的经典之一。电影中虽然处处弥漫着那个特殊年代所独有的凄凉感、彷徨感,但导演依旧能够从这些死气沉沉的历史重负中揪扯出值得让人为之欣然一笑的小小感动,并携带着这份独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特定人群的“傻呵呵”热情,跨过历史的鸿沟,感染到对那段历史完全陌生身在彼岸的我们。从而令我们在观看影片之余,不由自主地与主人公一起发出“活着真好”的深切感触。
与其他同时代的影视作品相比,上述这点不得不说是导演张艺谋令人称道的高明之处。张艺谋并没有局限在对那个年代持批评态度的固有小圈子里,他跳出了这个一成不变的观点,以特殊的发展眼光,从作品中挖掘出了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
与时代相比,个人的力量固然有限,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恰巧是这一个个卑微渺小的福贵们,构成了整个时代。时代的变迁我们不能阻止,但在这随波逐流的过程中,我们却能够以个人的态度去感染并影响着整个时代。
张艺谋正是从这个令人生畏的年代中,挖掘出了所有福贵们共同的,企图以个人主观态度改变苦难的愿望——即就是用人性的光辉去温暖冰冷的现实。
在《活着》中,抛却那些特有的历史印记,最让我感动的却恰是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无私。
整部影片,除却最开始夺取福贵租屋的龙二,其他出现的人物对于富贵几乎都有帮助提携的恩义。虽然这些帮助,都没能改变福贵的悲剧(当然也不能改变他们自己的悲剧),但这些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感动,却让我们找到了福贵继续活着的原因:
即使黑暗困苦复沓而至,但“小鸡长大了就是鹅,鹅长大了就是羊,羊长大了就是牛。”虽然说“牛不能长大变成共产主义”,但等“牛长大之后”,日子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了。福贵相信这一点,我们在观赏影片之余,对于这一点,当然也会变得坚信不移。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影片的一些细节方面去看看其中所运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吧。
影片在细节方面的处理
影片从主人公福贵的年轻时代开始,一直讲述到福贵的老年。故事从40年代开始,跨越了福贵的大半人生。要在短暂的时间内讲完主人公一生的故事,是电影艺术所独有的特殊魅力。
但在这短短的130分钟里,《活着》所讲述的福贵的一生却丝毫不显单薄。
在影片中,我们能够很明显的发现导演将福贵门口的那条“街道”作为了历史变迁的印证者。每次年代的转换,都会在转换镜头开始出现一个由同一角度所拍摄的街道画面。随着街道景物以及行人衣着等细节之处的变化,观众可以很容易的明白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时代特征。这样的转换方式虽然不能称之为十分高明,却是一种很简单很有效的表现方式。每一次同一角度街道画面的出现,都能使观众之前的心情稍稍平复,缓冲之后再投入到接下来的情节发展之中去。
另外,影片在很多细节的处理方面也是很值得人思考的。比如,福贵的儿子有庆死后,家珍在祭坟时把儿子死前的饺子和刚做的饺子都拿到了坟前,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这两份饺子之间明显的差异,时间稍前的那份饺子明显已经有了脱水的痕迹;再比如,福贵女儿凤霞和二喜结婚前,二喜给福贵家画了一幅主席像。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观众们也能很明显的看出时间推移在这幅墙画上留下的斑驳痕迹。
影片中有很多这样值得思考的细节,这样的细节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很多方面,对于细节处理的看法,却也正体现出了导演的专业水平与对影片内涵的理解深度。曾经听人说张艺谋拍摄《红高粱》的时候,为了拍出尘土飞扬的效果,硬生生的往拍摄现场运送了好几卡车的黄土。反观现在很多所谓的大制作,却总是在这些细节方面大出洋相,虽说这些细节之处的差错并不会对整个影片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但这些差错却无疑也使整个作品失色不少。
影片在音乐方面的运用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最低层劳动者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所以影片在音乐的选择运用上并没有采用过多复杂的表现方式。除了属于那个特殊时代的红歌和宣传广播以外,影片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配合福贵皮影戏演奏的戏曲音乐以及曲调苍凉哀婉的二胡调子。这两种音乐很符合福贵这个人物的特点,而且带给观众的听觉感受也非常相同。
福贵一出场时,就是在茶馆赌场赌博,赌博之余,他还配合着二胡调子嚎了一嗓子。这个时候,二胡音乐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福贵颓废糜烂的封建少爷生活;福贵被共产党俘虏,最后踏上回家的路上,这时背景二胡音乐所传递出来的则是福贵历经艰险终于得以回家与老婆孩子见面的迫切欣喜之情;而在凤霞出嫁,富贵和家珍望着女儿和女婿的背影时,背景里的二胡却又向观众传递出父母和儿女分离时一方面欣喜另一方面却又舍不得的矛盾心情。
总之,你可以看出来,影片所选音乐的表现手法虽然单调(主奏乐器只有二胡),但是二胡却都能很好地与故事发展的场景和人物的心态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也就能使影片中的音乐自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主线,从而将故事主旨表达出来。
另外,富有时代气息的红歌和广播宣传也复合的很好。影片是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原著小说中有讽刺文革的情节表现,可是如果不加思索的就把小说情节搬上银屏的话,就很难表现出小说中所渲染的气氛。因为电影属于和小说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对情节心理的表现手法也大相径庭。
因而在这里,导演选用了很具有时代气息的红歌和广播宣传,以电影所擅长的手法表现出了小说里叙述的情节背景。另外,在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配合着宣传广播所出现的,往往还有镇长等一系列群众对于“共产主义”以及“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
“村里办了食堂,砸了锅,谁都用不着在家里做饭了,省出力气往共产主义跑,饿了只有抬腿往食堂门槛里放,鱼啊肉啊撑死你们!”这些话语现在听起来很是好笑不可思议,但是配合着那些特定的红歌背景,却很好的表达了导演对那个时代的批判:
共产主义真的会这么容易实现吗?影片在代表实物的运用
影片中,几乎贯穿整个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实物恐怕要数福贵的皮影和皮影箱子了。
皮影道具的出现并非偶然,它象征着属于那个年代的福贵们属于自己的小小的理想与希望。在电影中,这种运用现实存在的物体传递作品主旨的表现方式就相当于文字写作时所运用的“借代手法”。
影片中,福贵少爷最开始以看皮影戏作为消遣;之后福贵以表演皮影戏为生;战争开始以后,福贵就将保护皮影顺利回家作为他的一个小小的愿望;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也就是在所谓的“已经看到了共产主义黎明曙光”的前夕,福贵的这箱皮影却是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我想,在这里,导演在讲述一箱皮影命运的同时,也讲述了那个年代福贵们的命运。
这里对于大革命的讽刺,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有镇长在一旁告诉他“共产主义即将到来”的美好愿景,但福贵看着皮影在他面前被燃烧殆尽,依然有些不舒服,因为,他再也不能唱皮影戏了。被作为反革命老旧文化烧掉的皮影,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当时高压政策下人们被压制扼杀的文化信仰。导演在这里,特地给了皮影被烧时的一个特写画面,这个画面也足以让我们深思。
不过,幸运的是,皮影烧了,却还剩下个皮影箱子,剩下的皮影箱子,还能装小鸡,当然也可以再装其他别的东西。另外,导演在影片结尾再次提到皮影箱子,也正是表现了导演对以后乐观的愿景。毕竟,文化大革命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这个特殊,肯定终会有结束的一天。
影片在光线布置方面的运用
就影片整体的画面风格而言,是偏于清新明快的格调。这样的画面看起来很干净,当然也会使观众产生很舒服的视觉享受。影片在很多场景的表现方面,都很好的运用了光线的布置,从而使画面在和谐之余,也配合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
影片中,有两处离开的背影最让人难忘。(凤霞结婚离开是白天,所以在这里不讨论光线布置的问题)第一处是家珍乘着黄包车离开的背影,另一处则是春生离开的背影。
很巧合的一点是,这两处背影的大背景都是那条表现时代变换的街道。两人离开时,导演偏偏却给两处街道打了比较强的光线,从而使得人物背影的剪影很清晰的呈现在画面中。再加上特地留给这两处场景比较长的镜头展现时间,使得画面极富纵深感。
这样的安排,可以留给读者充分的时间去体会看着这个背影的人物此刻的心情。这一电影的表现手法就十分高明了,一下子就把观众“拉”到了电影里,并将影片中人物的感觉赋予到了观众身上。说得夸张点,就好像实现了3D电影的效果。
第三篇:电影《活着》观后感体会
电影《活着》观后感体会3篇精选1
今天我认真地看了一遍电影《活着》,这个电影是我的一个好朋友去年就给我推荐的,现在才记得起看看。
这个电影的剧情大致是这样的。富少福贵(葛优)嗜赌成性,妻子家珍(巩俐)屡劝无果后带着女儿凤霞离开了他,当夜,福贵输光所有家产气死父亲,被迫靠变卖母亲首饰租间破屋过活。一年后,家珍手拉凤霞怀抱刚出世的儿子有庆回到家中,福贵痛改前非,开始靠演皮影戏过起安份守己的日子。但好景不常,1949年内战时期,福贵被国民党抓去当劳工,一番辗转终回到家乡与一家人团圆后,凤霞因病变成哑巴,而在后来的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他虽获某些小福,逆境却也一直与他如影相随。
看完这个电影,我沉默了许久。首先,我想到了现在的社会,有钱有权就是“爷”,没钱没权就是“混蛋”。当然这不是绝对的,不排除特殊情况的存在。在富贵少爷还没有把他的家产输完之前,电影中的龙二和赌场的 谢老板对富贵少爷是毕恭毕敬,像爷一样伺候着。但是,当富贵将自己的家产输完的时候,他们又是另外的一副 嘴脸。其实在我看来现实社会也是这样!
我家从盛到衰,我亲眼看到了这些巨大的变化。自从我爸爸从老板沦为农民工;自从我家欠了巨额的外债;自从好多人从我们家已经捞不到好处......我家的亲戚少了,因为好多亲戚 怕我们家借他们的钱;来我们家串门的人也少了,因为他们现在捞不到好处了;我们家的债主都开始疯狂地来我 们家讨债了,因为再不讨的话,这些钱就没得救了(曾几何时我爸不敢呆在家里,因为讨债的人闹地我们家不得安宁)。现在我们还都是学生,也许我们还不能体会到这一点,同学们之间的关系相对还是比较单纯的。到了社会上也许我们都会更明白这些。
富贵的女儿凤霞命很苦,从小要跟着妈妈干活,起早贪黑的和妈妈一起忙,后来虽然找了一个好老公,但是生孩子之后 还是不料因大出血而离开人世。富贵的儿子有庆命不好,上小学的时候不小心被汽车撞死!当孩子的父母听到孩子 死去的消息,那个悲痛欲绝的表情让我一下子毛骨悚然,伟大的父爱和母爱感染了我,让我都差点哭出来了。所以 我们活着的每个人没有理由不去爱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的父母。当我看到两个孩子死去的时候,很伤感!我们活着地每一个人都要好好地活着,生命是父母给的而且只有一次,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富贵的一生很曲折,在那个水生火热的革命年代,他享过一些福,吃了好多的苦头。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毕竟 我们的生活比那个时代好多了。
电影《活着》观后感体会3篇精选2
在大的历史背景、大的社会形势下,人都是渺小的,尤其是底层的平民百姓,即使是有头有脸的上层人物也是如同蝼蚁般脆弱的不可一击。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在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中又要经历什么,又要承受什么,难道紧紧是“活着”两个字就能说明白的吗?活着,是最低的需求,也是最高的奢望,需求跟奢望之间的转换有时候是一时意念间的转变,有时候却会是终其一生难以企及的目标。
拥有大宅院的福贵,天天赌博为生,终于输光了家里的财产,老婆家珍带着女儿凤霞和儿子有庆回了娘家,亲爹也给他活活气死。走投无路之下去找龙二借钱,钱没借到却得了个营生的家伙事——一套皮影戏器具,凭借着这些东西勉强养家糊口,可是在一次演戏的过程中被国民党给抓了壮丁,然后由于天寒地冻到死尸上扒国军衣服御寒又被解放军抓了俘虏,虽然足够狼狈,但是似乎运气还算不错,由于给解放军拉大炮、唱皮影戏,福贵总算也是革命队伍里面混过的人了。
因为输掉了大宅院的原因,福贵的阶级成分定的是城市贫农,设计赢走他家产的龙二却被打成了地主阶级,最后还因为防火烧屋破坏革命而被枪毙。偷偷跑去看公审大会的福贵看到了绝望的龙二,在枪毙龙二的五声枪响中死活解不开裤腰带而彻彻底底尿湿了裤子,匆匆跑回家后,赶紧在家珍的提醒下把解放军开的证明从泡在水中的脏衣服口袋里找出来烤干,后来家珍又用相框裱好挂在了墙上。
可是命运还是捉弄着福贵,由于大练钢铁,四天没怎么睡觉的福贵的小学生儿子有庆到学校参加完炼钢铁后在学校围墙下睡着了,结果被春生倒车撞倒的围墙给活活压死,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在家珍的哭喊中显得更为凄惨。这让我想起了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得白血病去世的发小宇波,那是什么东西那么的残忍,夺取了他那么幼小的生命,让他的父母那么悲伤难过。对于我来说当时是悲伤的,我悲伤的原因是我失去了一个非常好的玩伴,可是随着时间的慢慢逝去我的悲伤确实是逐渐逐渐地减少了的,而且肯定比给他父母造成的悲伤减少地要快很多。这也不是我自己冷血,而是那时候还真的是年幼无知,忘记事情忘记的太快了,同时又很快被许多新接触的事情给占据了自己狭窄的大脑思维。
我们活着是为了更好地延续走好已走的人还没有走完的路,替他们好好地看这美好的世界,替他们完成他们想要完成而又没有完成的事情,实现他们的梦想,坚守他们的信念,守护他们的信仰,甚至是为了创造更为美好的世界而给他们贡献应该由他们来贡献的力量,只有如此,才能让已走的人安心,也才能更好地体现活着的意义吧。
电影《活着》观后感体会3篇精选3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
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
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在此之外,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不是他的父亲和妻子不关心他呢?答案是否定的。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富贵固执的本性。
他漠视父亲和妻子的多次规劝,执迷不悟,最终致使家境衰败、贫穷潦倒,天天过着痛苦的生活。他曾被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
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又是怎么样的人呢?现在我们来给她作个分析吧。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既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的妻子。人总是有喜怒哀乐的,家珍有时也生丈夫的气,所以她才在怀孕时带着个哑巴女儿回娘家。可是富贵那时候怎么知道家珍——一个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一个夜夜哭泣劝告丈夫不要赌博的妻子正在家乡艰难地供养着孩子,并且期盼着他早点醒悟。要是没有毅力,没有信心,说不定这个柔弱的农村妇女早已经没有勇气生活在这世上了。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这个故事说到这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剧情仍未结束。也许导演还要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的环境不断在变,人也随着不断地变。但是不论如何,不论发生什么事,活着的人还得活着,在漫漫人生路中品尝酸甜苦辣与喜怒哀乐。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友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其实春生不会开车,却自以为是,结果……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作为编剧,导演,为什么安排了这样一个情节呢?是否想通过加深富贵和家珍的痛苦,来表现他们生活的毅力?我想除此以外,他们还想提醒人们,做事时不要不懂了装懂,否则酿成悲剧再怨天尤人也无济于事了。有庆的死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啊!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富贵的女儿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我觉得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这种情节真令人悲哀愤怒。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我原以为富贵和家珍会承受不住孩子死去的打击而丧失理智和生活下去的勇气,可他们却能面对现实,承受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我深深地被他们的坚强与勇气打动。
《活着》是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人只有一勇气、毅力和信心去面对和克服种种的挫折与不幸,体会幸福的不易与甜蜜,才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种证明,是一种历练。
第四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关于《活着》主题思想的几点感受
汉语0902 孔祥昕 1501090205
对苦难的承受力
张艺谋用一只悲悯和满溢着黑色幽默的笔,在中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将小人物风雨飘摇、悲欢离合的一生展现出来。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个人的苦难和时代的荒谬像一支悠远的牧歌,没有控诉,没有反抗,没有埋怨,只是一种隐忍的生活,默默承受,努力生活。
《活着》讲述了中国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主人公福贵无论是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还是自言自语“活着真好”,更有这一家子为了生活所做的种种努力,都有一种坚韧的向上的力量。
一位诗人曾这样说过:“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真实。”尽管有许多丑恶的事物总在身边,尽管对此我们有那么多的不自觉,但希望之光却永不泯灭。明知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与苦难,但仍迈着沉重而踏实的脚步走下去,并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于是,活着就被赋予了无限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生命的张扬,不是来自于喊叫和进攻,而是一种忍受,一种踏实,关于生命的责任,关于庸俗的生活,关于千万次单调的重复,关于那些巨大的苦难和小小的幸福。
时间的方式
宋代词人蒋捷有词《虞美人》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刻舟中,江阔云低,断燕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活着》就是用“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方式来展现福贵的一生。
一切故事都在时间的延宕中展开,也可以说一切都是被时间创造。时间创造了诞生和死亡,创造了幸福和痛苦,创造了记忆和感受,创造了生命和激情。就像那首小诗和那个美丽苍凉的故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有说服力,因为它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创造一切。对此,余华曾说:“《活着》表达了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短暂,时间的动荡和时间的平静。时间的方式就是福贵活着的方式。福贵一生窄如手掌,但也宽若大地。” 还记得余华在散文随笔集《灵魂饭》中的一段话,似乎可以拿来阐释主题:“我十岁时展望202_年,我显然是奢侈了|而现在回忆十岁时的情景,我充满了伤感|这是时间对我的迫害| 同样的距离|展望时是那么漫长,回忆时却如此短暂。”这段话也是在讲时间的力量,时间对人的迫害正是在它对生命对人生对世界的创造,时间是意味深长的雕刻家。或许爱与生活不是热情,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不过是时间,年深日久成了生命的一部分。
一种苍凉汩汩而来,似乎并不想惊动谁,但这部电影偏就如此震撼着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情分,父亲的老态,儿女的坟茔,妻子的背影,孤灯之下的乡村。这种苍凉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悲悯的情怀,一种处世的哲学,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感受到了中国人这几十年是怎么熬过来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在影片结尾,当孙子问福贵“小鸡长大后变成什么”时,他不再像当年回答儿子有庆的问题时那样回答“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是由家珍改为“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这一细节可以说是导演的一种暗喻:告别激情岁月的宏大理想,回归踏实的生活。但这,是对于整个中国而言的。对于福贵一家,其实一直都是在踏踏实实地生活,挣钱养家,生儿育女,洗衣做饭,偶尔唱唱皮影,在简单的重复中知足的活着。活着,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活法。
第五篇:电影《活着》观后感
电影《活着》观后感
一口气看完了一个家庭几十年的风雨变迁,感慨短短的人生路上竟然充满这么多的变数,上帝总是设置了种种未知的障碍和磨难让你措手不及,无从招架,在不断的冲刷、打磨之下,引发人到底该怎样的活着。下面我谈谈我从这部电影中的所得所感。
电影以小见大,从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见证了我们国家从解放战争到大跃进再到文化大革命这几十年的变迁,以及这个年代人民生活的真实生活状态。
说真的,看完电影我的最大感受就是自己太幸运了,生活在这个和平理性,适当自由的年代。然而主人公一家的命运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经历了那个红色暴动的年代,在这个年代,很多人被扣上“走资派”、“修正主义分子”、“黑五类”的帽子,遭到污蔑和打击。电影中也是,昨天还腰缠万贯的龙二今天就被毙了,昨天还是镇长的第二天就由于成分问题被撤职察看。昨天还是区长的春生明天就成了走资派。时代变了,人们为了自保都会主动避嫌划清界限。人情冷暖着实让人心寒。看着那些“热血青年”们批斗那些所谓的走资派的时候,我感到很悲伤,人们的理智去哪了,随便什么都可以引发成为口号。群众的思想好像被掏空了,上面说什么就是什么,精英决策吗?完全没有了主见和立场,在这样一个专制的年代,思想文化是不会有成就的,只是做了某些野心派的利用的棋子罢了。
影片中还有几个场景给我印象很深。其一是,当凤霞生产的时候竟然由几个还是学生的年轻姑娘负责,理由是资格老的教授都被批
斗了,最终导至凤霞的死亡,这样的悲剧让我难以接受,感到痛心疾首。想到了许多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很多优秀的学者专家被关进牛棚,受尽凌辱,有的甚至迫害致死。这些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实际就是当时政治的真实写照。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的很大干部,各界知名人士受诬陷的无计其数,在**最厉害的时候,最为人民民主专政基石的人民军队、公安、监察、法院等受到严重冲击,民主法治被肆意践踏,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持续不断的动荡之中。
第二就是凤霞结婚的场景,结个婚大家唱的还是红歌,照相还得一人拿一本毛主席语录,还被摄影师要求把本子举高点,到底是谁结婚啊,还有二喜对着毛主席像说我把凤霞接走了,我差点笑出声来,同时还感到一些后怕,个人崇拜达到这种境界真的是太可怕了,当然领袖的决策如果是正确的,的确应该受到人民的爱戴,但这种爱戴并不是过分的崇拜,甚至是神化。它应该是理性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想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发展好教育,高度的文明,才不会导致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惨剧。
经历了这么多时代的变迁,一家人的生活不断的变化,它既是一个家庭的成长,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成长,尽管他在成长初期犯了很多的错误,让自己深受其害,但经历了这些磨难之后,懂得总结和反省,最终顿悟继而采取行动去弥补改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成长需要代价,不能只是为了活着,要将磨难转化为动力鞭策自己珍惜,内心更加强大和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