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樵夫廖俊波》有感_献礼70周年电影《樵夫廖俊波》观后感心得
《樵夫廖俊波》根据廖俊波书记真实撼动的事迹进行了加工改编,以记者探寻廖俊波 “樵夫”的微信名由来、廖俊波生前在南平政和脱贫攻坚为民解忧的光彩睿智的工作经历,两条故事线索交叉的平行蒙太奇艺术手法,将主人公廖俊波的大爱、永远的微笑及他的初心和坚守,生动地还原了真实质感和朴实情感,亲情化的叙事视角一改以往说教式窠臼,人性探索超越以往主旋律电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_《樵夫廖俊波》观后感
在建国70周年的当下,什么样的影片才能给民众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让全国人民一条心朝着更好的未来奔赴,显然,《樵夫廖俊波》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跃然于银幕的“人民公仆”
当廖俊波同志荣获202_“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当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时,我们脑海中很难构建出一个“人民公仆”的鲜活形象。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人民公仆”?总书记给出了他的答案:
不忘初心 扎实工作 廉洁奉公
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
而电影《樵夫廖俊波》就是用影像的方式将这位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的人民公仆带入到全国人民的视野中。当“人民公仆”的面纱被一点点揭开,一位伟大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便跃然于银幕上,廖俊波本人用生命奉行的准则,便镌刻在我们所有人的内心深处。
电影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以一名记者的视角,通过其探寻廖俊波书记为何一直用“樵夫”作为微信名的契机,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通过倒叙和交叉叙事重新构建了廖俊波为人民奉献的后半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电影中的廖俊波骑着自行车背着女儿行驶在拿口镇的街道,全镇民众热情的跟父女俩打着招呼。当女儿问廖俊波是不是全镇最大的人时,廖俊波笑着回答:“不是,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镇长就是要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的那个人。”
之后的廖俊波,作为荣华山的拓荒者大力发展经济开发区,当好不容易谈好的化工厂准备入驻时,廖俊波却决定放弃这个纳税大户。摆在他面前的是自己的政绩指标与子孙后代未来所拥有的环境的天平两端,而他选择了后者,他放弃了自己的政绩指标,选择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方好水,在他看来,自己的那点成就是远不能与整个市的未来所相提并论的。
当廖俊波被任命为政和的县委书记时,被外界戏称为“省尾书记”,但他毅然决然放弃了两百万年薪的高薪挖角,力求带领政和人民脱贫致富,将人民利益远驾于个人利益之上。
他亲自走访调研,不顾他人非议,将用于修建政府大楼的四千万资金用于民生建设。
电影还通过呈现廖俊波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展现其与妻子与女儿生活的视角,还有现实中与廖俊波共事过的人的采访来多维度还原廖俊波这个有血有肉的“人民公仆”。
对于为什么微信取名“樵夫”,电影最后也给出了解答:所谓樵夫,就是薪火相传的砍柴人,把自己燃烧照亮世界的人……
202_《樵夫廖俊波》观看有感
上学时看人物传记电影《焦裕禄》时,被李雪健老师诠释的焦裕禄感动得稀里哗啦,心想如果这天下都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中国人的日子怎么过,都是好日子。后来看同类型的电影《孔繁森》,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有担当的好干部,除了无私,还会永不停歇地奉献……
最近又看了一部相似的人物传记电影,这部叫《樵夫·廖俊波》的电影,以“感动中国202_年度人物”廖俊波的生平事迹为蓝本,同时对这个人物进行了全新的加工改编,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新时代干部为百姓谋福利和开拓与坚守的一生。
可以收,影片《樵夫·廖俊波》,与之前几部人物传记片的叙事风格截然不同……影片刚开头,福建省南平市原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原党工委书记、政和县原县委书记廖俊波就因为雨夜的意外车祸,离开了人世。随后,影片深刻回顾了廖俊波从老师到干部的工作经历,以及他的微信名“樵夫”的来历,以两条故事线索交叉的平行蒙太奇艺术手法,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积极、有大爱,更有干劲的好干部。
作为新一代人物传记类型电影,《樵夫·廖俊波》有一定风格化印记,但总体上还是围绕廖俊波的情感展开的。廖俊波对百姓群众有一种天然式的关切和爱护,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廖俊波上小学的女儿问父亲,“您是全镇上最大的人吗?”廖俊波笑了笑回答道:“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要为全镇的人服务。”
廖俊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镇长到县委书记、副市长,廖俊波始终把百姓的安居乐业放在第一位,他的一生,就是为百姓谋福利的一生。所以,廖俊波的微信名叫“樵夫”。那“樵夫”究竟代表着什么?实际上,影片也在探寻“樵夫”的真正含义……我倒觉得,读懂了廖俊波,自然就明白了“樵夫”一名的由来。
影片对于廖俊波的人物塑造非常用心,不同时空的穿插,让廖俊波的工作、家庭、情感,更加立体,也更能走进观众的内心。于我而言,廖俊波的积极和原则性让人印象最深刻,我觉得那就是他的“樵夫精神”。
廖俊波的一生,是积极的一生,他从当镇长开始,就积极、永不停歇似的为百姓探寻过上好日子的门道。遇到困难,他积极;遇到自然灾害,他更是积极冲到第一线。而到了互联网时代,廖俊波积极改变思路,顺应时代潮流,招来了积极的投资和企业落地,可谓是有大智慧的干部。
廖俊波积极,同时也坚守原则。他努力为本地招商,但破坏本地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的招商,他坚决不做。在社会大踏步前进的当下,能够保持清醒头脑和原则坚持的干部,弥足珍贵。
整体来看,影片《樵夫·廖俊波》既走心也感人,而我个人觉得同样走心感人的廖俊波式的“樵夫精神”,迟早会在我们如今的社会落地生根。
202_《樵夫廖俊波》观看心得
纵观导演宁敬武以往的作品,从小人物到大时代,他总能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和朴实的镜头语言,融汇出一段段感人和真切的情感故事,以及刻画出主人公特有的气质和魅力。特别是这一部《樵夫·廖俊波》中,在传记片叙事工艺特有的写实基础上,加入了其个人对角色魅力的理解,从廖俊波初入职场的激情澎湃到服务于民的渐入佳境,与此同时,还将其与妻子、女儿以及家人们的情感线也丝毫不落且颇带些写意之感地表达出来。这写实加写意的双管齐下,不仅将廖俊波的个人魅力愈发鲜活地展现于大银幕之上,更表现出何为时代楷模,何谓优秀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笔者当时还是小学生,第一次看大银幕上的好书记——《焦裕禄》,同学们都被感动哭得稀里哗啦,偷偷看后排的老师也在隔着眼镜在默默擦眼泪。到后来高中毕业时,看电影《孔繁森》,再次被大银幕上的好书记催泪、感动!终于,工作多年后,再次在大银幕上看新一代的好书记“樵夫·廖俊波”的事迹,除了收获难得的感动之外,更有对新时代的感慨,当然还有感恩!
之所以称这是一款大银幕上的好书记3.0,不仅从电影情节中表现出的真实事迹让人倍感真切和动容,更可以从三代“好书记”以及相应的电影作品中,看到我们中国的巨大变迁,小人物也好,大人物也罢,在大时代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变,心思在变,目光在变,视野在变,可“中国式好书记”的“硬核”始终没有变,做官为民,服务一方,甘心奉献的热情始终没有变。
电影很好地把握住了“好书记”的核心,并在两位前辈作品的基础上,极大融入了符合当下观众欣赏的角度。不仅有前面提到的写实和写意相结合,还通过对廖俊波本是福建家乡人的描写,将一股浓浓的家乡情感汇入其中。
作为感动中国202_年度人物,更作为中宣部追授的“时代楷模”,福建人廖俊波其实有着南方男人特有的“细致”和专心。这一点通过大银幕的讲述,不仅在他年轻时与女友谈情说爱时的温婉有所体现,更在成家立业后对妻对女儿的关心关怀简直到无微不至、事无巨细可以概括的了。再忙碌的书记甚至副市长,也该是一个好男人好丈夫好爸爸。买东西、做饭,甚至有时还会自我检讨,唠叨家常……每一次出现在家人面前的廖俊波,都是21世纪超级大暖男的形象。
有一段妻子为廖俊波洗头的戏份儿,搭毛巾、涂洗发水、边按摩头皮边用这世上最温暖的目光看着廖俊波日渐稀少的头发……既像一对儿青年情侣在寻找机会制造浪漫,又似一对儿老夫老妻畅谈过往思绪将来……好书记也该是位好丈夫,但奉献更多,必将亏欠更多。就像廖俊波冥冥中知道自己将来会发生不测一样,对妻子那一段似告白又似决绝一样的说出,“我欠你的,你都那账本记下来。将来等我退休了,一起算总账……”
而作为父亲的廖俊波,对于女儿的亏欠,似乎更多,但对于下一代的影响却是深远。“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从小,身为爸爸的廖俊波就用自己的言行,告诉他挚爱的宝贝女儿,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要做怎样的事。虽然在女儿成长的道路上,最需要陪伴的小小心灵,却怎么也得不到老爸最该给予陪伴之爱,但廖俊波也在用着如同“樵夫”一般的热忱,燃烧自己,奉献人民的同时,感染着孩子成长的每一步。电影也多次用重笔墨,在刻画一家三口难的一聚的温馨时刻的同时,表现出父女情感的真与爱的温暖。和女儿拉勾许诺,一家三口手挽手有说有笑的回家……作为爸爸,陪伴虽少的可怜,却在孩子的生命中如同那燃亮天边的美丽烟火,即便是生命短暂,也要发热发光!可以说,电影《樵夫·廖俊波》在父女情的表现上俨然最感人版“爸爸去哪儿”,让人看了动容连连。
9月6日,看电影《樵夫·廖俊波》,有质朴的感动,有无华情感,并能真正理解当代“樵夫精神”的深刻。樵夫,是兢兢业业的打柴人,默默无闻的背柴者,更是燃烧自己照亮世界的人!
202_《樵夫廖俊波》观看体会
樵夫这一词汇其实不算很常见了,就算偶尔提起樵夫,脑海中浮现出的也是个身负柴枝、在幽静山野中孤独前行的农人形象。不由得慨叹世道果真不一样了,樵夫这一职业也变成了古早的记忆。
在当下这个时代,还有真正的樵夫吗,樵夫还有存在的价值与必要吗?9月6日上映的《樵夫·廖俊波》给观众提供了一个富有新意且意味深长的答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时代,总需要一位人民公仆肩扛一把柴,燃亮一团火。
电影《樵夫·廖俊波》根据福建省政和县廖俊波书记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来。首先,影片在叙述方式上就不落窠臼,从一开始就摆脱了不少主旋律作品为观众诟病的平铺直叙、难以感同身受等缺陷,而选择以记者调查廖俊波“樵夫”微信名由来这一事件作为切入点,既符合情理又不显突兀。最重要的是给观众提供了一种相当真实的观察视角,带着好奇心去深入探寻“廖俊波,何许人也?”这一问题的解答。
大风大浪缺乏具体的现实感,反倒是寻常小事和微小细节里最见人心。《樵夫·廖俊波》的成功之处,恰在于把握住了每一件小事和每一处细节,让观众透过光影看到一位有血有肉真实的人,并且为之深深感动。从廖俊波和女儿“小大之辩”的简短对话里,就能体会到他的谦卑与无私:女儿说他最大,他却说自己最小。也许只有真的将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很低,才能真正体察到人民最现实的需要。由此观之,“樵夫”这一微信名也自然就容易理解:没有甘愿燃烧自己的心态,又如何为他人释放光和热?
“我一直在想,我廖俊波,能不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干出一番事业,能不能为这个世界,多干点事?”就是抱着这样朴素的愿望,廖俊波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了过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一点无人不知,可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只有自己知道。镇里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时,廖俊波临危受命扛下了镇长的职责,而他的决心就是“死都要干好”。纵使岁序迁流,可廖俊波的初心和坚守从不曾改变,这种变与不变的鲜明对比,有着大音希声一般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为献礼的主旋律影片,《樵夫·廖俊波》既做到了真实还原人物形象,让“樵夫”廖俊波其人为更多观众所知晓、所铭记,也充分把握住了时代脉搏,提升了影片的真实度与可看性,摒弃了缺乏吸引力的平铺直叙,而是从真实生活场景切入、在平实小事和微小细节中观照人性的良善与无私。从廖俊波抗洪、救火、为村民谋福利的热心身影,到他一字一句、身体力行践行人民公仆的使命与职责,我们看到,“樵夫精神”和廖俊波其人终于如血肉般紧密相连,难解难分。
202_《樵夫廖俊波》观看影评
描写人物传记的大电影一般在票房上都不占便宜,就算拍了又拍的《乔布斯》,不管以何种方式作为切入点,讲述他哪段时期的故事,都无法在票房上体现出这个人物的含金量。所以所长认为传记类电影更多的意义在于还念与记录,影像是最直观的一种还原,让后世的人们不要忘记他。
如果以这种角度来看待一部人物传记电影,相信你就会变得宽容很多,而且当你从中发现一个或许你不了解的人物身上那些闪光点的时候,相信你也会被鼓舞和感动。
电影《樵夫·廖俊波》就是以前南平市委、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廖俊波的事迹为题材的电影。有观众可能会认为它就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电影,没错,电影弘扬的是一种大爱,是一种无私的精神,只有拥有这样的精神的人越多,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而这部主旋律电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把真实的纪录片形式结合到其中,既有可看的故事性又有强烈的真实感,让人感受到了这个人物的立体与鲜活。
电影以其生前微信名“樵夫”为线索,从工作和家庭两个方面还原他的真实经历。在廖俊波生前工作过的邵武市、政和县和南平市,观众可以看到不同的城市风貌,还有在他工作期间,城市的逐步变化。这些都是他能给当下的人留下回忆的地方。影片中穿插了不少他工作上的领导、朋友的真人采访。结合剧情的转折,很自然,也让人从工作履历和成长史多方面了解到他,是个很接地的人物。
影片除了展现廖俊波的工作经历,也展现了他生活中的一面,他爱他的妻子和女儿,业余时间也会背着相机一家三口去爬山,当他拍下妻子的照片,当他拍下女儿的照片,那定格的一刻定下的是浓浓的爱意。其实,最让所长最有感触的是电影里对廖俊波与妻子女儿在景点合影那一刻的定格,那是无数个三口之家都会随便翻出的这样一张照片,平凡无奇,司空见惯。作为小家的一份子,我们要给家人全部的爱,作为家国的一份子,我们都是平凡岗位上的一员,就像廖俊波所说的,“我廖俊波,能不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干出一番事业,为这个世界多做点事”,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理想。有了这样的理想,才能更有目标,冲劲更大,廖俊波对待理想与事业的态度对当下青年是一种鼓舞,也是一种启迪。
电影用平行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主人公的初心和坚守,生动还原了这位时代楷模的真实质感和朴实情感。廖俊波的故事和一系列事迹也让观众看到,“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并不只是一句口号,他把利国利民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并最终牺牲在前往第一线的途中。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长久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但精神和所创造的历史是永存的,这才是对自己对世界来说最宝贵,最永恒的财富。
第二篇:《樵夫·廖俊波》观后感[范文模版]
《樵夫·廖俊波》观后感(1)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的事迹广为宣传,让人们深受感动。故事影片《樵夫·廖俊波》以纪实的风格把这位县委书记的故事展现在银幕上,让观众更亲切、更生动地了解廖俊波的生平经历和所做出的感人业绩。
所有场景都是在故事的发生地、基本都是实景拍摄的,这是电影《樵夫·廖俊波》的一大特色。塑造英雄模范人物形象的影视作品中,像《樵夫·廖俊波》这样全部忠实地运用故事发生的真实环境进行拍摄,几乎很难找到相同的例子,甚至连大型纪实性人物专题片,也很难进行这样的创作。
这当然也得益于一个条件:廖俊波的毕生工作足迹所及都在闽北地级行政区范围内。这样的生活与工作经历,可以说更让廖俊波对这片土地感情至深,也贯注了自己的全部心力。
电影在大量业务工作的情节中,创作者也都用带有感情的艺术语言来呈现主人公的形象。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不免会有常规化的特点,廖俊波在闽北山区的近三十年工作,在银幕上的展现却实实在在地让观众感受到基层工作生机蓬勃的一面。
影片的一个重点剧情发生在政和县。影片很细致地表现这段“政和传奇”。廖俊波亲历亲为、察看地点、联系厂商、规划方案、创办一个个工业园区。短短的四年时间,根本性地改变了政和的面貌,使全省发展倒数第一的政和县,一跃进入全省发展前十。
与传奇故事题材、惊险战斗题材的影片不一样,这部影片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没有尖锐的人物冲突,而是靠充满“地气”的纪实环节与场面来呈现人物形象,来吸引与感动观众。
《樵夫·廖俊波》,“樵夫”是廖俊波微信所署的名字。影片所努力表现的主人公气质、所营造整体气氛,也富有“樵夫”的风韵情致,展现廖俊波在为党的事业、国家建设大计、改革开放大业中克尽职守、奉献自己的同时,又在艺术处理上对人物的形象加上一点“樵夫”的韵味。
一个真实平凡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可以感动很多观众的生动形象。
把真实的英雄模范人物搬上银幕,在电影中塑造英模形象并推动向模范人物学习的热潮,这是我国电影创作的一个有卓著成果的建树。这些影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在观众的心目中就是具体的、真实的人物。通过纪实性的再现手法运用,影评有新的追求与新的效果。
《樵夫·廖俊波》应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具有启发意义的感受。
《樵夫·廖俊波》观后感(2)
电影《樵夫·廖俊波》是根据廖俊波同志真实人生改编的院线故事影片,讲述了他从政20多年,为官一方、尽心竭力、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直至因公殉职的先进事迹。该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廖俊波同志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塑造了一个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新时期好干部的艺术形象。
但在创作之初,摆在创作者面前的,至少有两个难题。
一个是,如何实现理想的精神内核与时代的影像表述方式的结合,在银幕上塑造一个崭新的共产党员艺术形象。一个是,要写好真人真事题材,创作者的器识与胸襟决定了作品所能达到的情感深度与思想高度,才能让观众与人物在相当的精神高度上沟通、对话。
廖俊波同志生前所用的微信名叫做“樵夫”,他为何以此自居?相信每个人都会对此有疑问。影片抓住观众的这个疑问,不刻意营造戏剧冲突,而是采用散淡的叙事手法,由一个记者追踪报道“樵夫”微信名的由来,通过采访廖俊波同志的妻子、女儿、同事等,力图还原一个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人生轨迹,诠释素朴的“樵夫精神”和坚定的公民情怀。
在人物表现上,该片没有脸谱化、漫画化,而是站在一个更加理性与客观的角度,冷静地解读人物。不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从不同的视角展现廖俊波同志的精神世界。
这样一个人物,没有被过分拔高,在坚守信仰的同时,被赋予了朴素的道德原则和个性化的行为方式,成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艺术形象。
廖俊波同志短短49载的人生,从走上工作岗位到主政一方发展,他始终牢记入党誓词,夙夜在公、勤政为民,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耕耘、无私奉献,完美诠释了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纯正本色。《樵夫·廖俊波》用影像的方法诠释了廖俊波同志的”樵夫“精神,与观众产生了共鸣,引发更多对于人生信仰、生命意义的思考。
该片能否成为新的主旋律经典电影,答案在每个观众的心中。
《樵夫·廖俊波》观后感(3)
近30年后,我的一位同学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看电影《焦裕禄》时,哭得稀里哗拉的情景,如见亲人或邻居去世,让我们终于想起平日里那些亲切而温暖的细节。
《焦裕禄》为什么感动人?我想,一是焦裕禄的事迹感人,二是编剧、导演和演员等主创人员认真挖掘细节,艺术地再现了焦裕禄。
根据“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事迹改编的电影《樵夫·廖俊波》讲述了曾任政和县委书记的廖俊波从政20多年,“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直至因公殉职的先进事迹。
这又是一部广受观众喜爱的主旋律精品力作。
首先,廖俊波的故事契合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好官”的期望。尚学的地域文化,让廖家有了良好的家风。廖俊波的父亲在儿子出任政和县委书记时曾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对人要有礼有节,要想人家尊重你敬重你,首先要尊重敬重别人;第二,不管是对人还是做事业都要有热情,说话要让人家听着舒服,人家才会帮你;第三,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小利益损害了别人的利益。
不仅如此,新时代党的优秀领导干部廖俊波,做到了为大家,也不舍小家,他不仅是一个好官,也是一个父亲心中的好儿子、妻子心中的好丈夫、女儿心中的好爸爸。
如何艺术地完美再现廖俊波故事,需要一个优秀的主创团队。
《樵夫·廖俊波》作为主旋律电影,坚持精品标准,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三者缺一不可,密不可分。电影工作者要像习近平同志在今年两会时会见文艺界、社科界政协委员时所要求的那样,“除了天赋以外,确实要去积累、去挖掘,很多事情都是在细节,演电影、写小说都是细节,细节感人,细节要真实,而真实要去挖掘。”
《樵夫·廖俊波》主创团队对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对白进行反复推敲,主演郭广平更是探访了廖俊波书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和廖俊波书记的亲人、同事、领导、朋友进行了多方的交流,做了大量的功课,力求达到电影的语言真实、演员的表演真实、细节真实,更好地将“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同志的精神地传达给观众。
观其影思其人,观众能不动容?
《樵夫·廖俊波》观后感(4)
这是一部看了让人产生倾诉之心的影片。所以,我想与俊波兄交交心。
如果说,以一介樵夫来代表一个世界第一执政大党的形象,俊波兄,我想你一定谦恭推让:不敢不敢。可是,在你质朴而忙碌的形象中,在你因公殉职而万民悲怆中,我确实看到一个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受到百姓爱戴、缅怀的共产党人风采。
那是因为,你背负三重良心债:忠诚、大义、情愫。
且说忠诚。
忠诚意味源自骨子里的不拂逆、不背离、不背叛。而骨子里,满满皆为初心。可是:初心源何?初心为何?初心在何?
俊波兄,你用琐碎微小的劳作,用你不计得失、遑论商贾草民均以诚相待的磊落,与有些将公仆二字挂在嘴边却一副老爷做派的相比,你给出了最谦卑的答案:我是人民的儿子,孝而顺,是我的天职。你的初心,昭昭然,坦坦荡,你的初心,就在贯穿他生命过程的这一切。
再说他的大义。
一介樵夫,与大义担当似乎相隔甚远。可是,真正的公仆,在平凡的岗位上,不就是以勤勉、守恒、踏实、不张扬、不骄纵、不居功而累积着大义的根基吗?没有每一位基层共产党人的积跬步,何来我们党的致千里?
影片的朴实风格,与廖俊波的无言大义相得益彰,在平实的日常和默默的付出中,一笔一划书写着目标大义。
再再说他的情愫。
影片中妻子女儿叙述出廖俊波的看似无情却深情;人民群众诉说出廖俊波的一片真心在玉壶。全片的故事,还原出一位大写的共产党员对人民和对党的忠诚情怀。
所以,看了影片,我有了想与廖俊波交交心的冲动。当然,我更相信,所有看过这部影片的人,都会在与廖俊波的对话中,找到自己初心。
《樵夫·廖俊波》观后感(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党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期盼已久的电影《樵夫·廖俊波》终于与观众见面!它不仅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同时也为当前主题教育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鲜活教材。
影片生动再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廖俊波平凡而又光辉的一生,真实还原了一个新时期共产党员的人生轨迹,生动诠释了廖俊波同志的“樵夫精神”,全剧感人至深,可圈可点。
在红色题材的影片中,根据英模人物事迹改编的人物传记片有过不少成功的先例,如电影《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如何在银幕上塑造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崭新形象?
电影《樵夫·廖俊波》抓住廖俊波的“樵夫”精神,站在一个更加人性化的角度,深入发掘更具个人特质的精神内核,从多个侧面加以呈现,成功塑造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共产党人的崭新形象。
做廉洁奉公的“樵夫”,践行“忠诚、干净、担当”的诺言。廖俊波同志生前自命为“樵夫”,他曾说:“砍柴虽苦,却要迎难而上,斩破荆棘,必将豁然开朗。”影片讲述了廖俊波从政二十余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直至因公殉职,死而后已。电影《樵夫·廖俊波》没有刻意拔高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大量真实可感的细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共产党人的崭新形象。
做心系百姓的“樵夫”,诠释“甘为孺子牛”的高尚情怀。影片所着力刻画的“樵夫”精神,还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思想中,具体落实到行动上。影片以饱满的影像语言抒写廖俊波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对人民群众的深情。“爸爸,你是拿口镇最大的人吗?”“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看到这里,不免为之唏嘘!
做干事创业的“樵夫”,凝聚披荆斩棘的“精神气”。影片所着力刻画的“樵夫”精神,还体现在“勇担职责使命,焕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上。剧情的一个重点发生在政和县,影片通过较大篇幅表现廖俊波亲历亲为,抓项目,定规划,下基层,创办一个个工业园区,成功演绎了这段“政和奇迹”。“廖书记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不打退堂鼓,不当太平官,把担当放在首位,率领全党员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奋、实干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廖俊波的生命在48岁戛然而止,他带着对人民群众的一腔热忱走了。在福建武夷的山山水水之间,留下的是廖俊波同志永恒的“樵夫精神”。
从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三篇:献礼70周年电影《樵夫廖俊波》观后感心得_看樵夫廖俊波有感心得
《樵夫廖俊波》根据廖俊波书记真实撼动的事迹进行了加工改编,以记者探寻廖俊波 “樵夫”的微信名由来、廖俊波生前在南平政和脱贫攻坚为民解忧的光彩睿智的工作经历,两条故事线索交叉的平行蒙太奇艺术手法,将主人公廖俊波的大爱、永远的微笑及他的初心和坚守,生动地还原了真实质感和朴实情感,亲情化的叙事视角一改以往说教式窠臼,人性探索超越以往主旋律电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优秀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202_《樵夫廖俊波》观后感
《樵夫·廖俊波》,这是一部向建国70周年献礼的影片、一部弘扬主旋律的影片、一部弘扬人们公仆的影片。说实话,这种类型影片的要想拍得好看很不容易,拍的高大全了,容易不接地气。拍的太商业了,容易流俗,弘扬的价值观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但,《樵夫·廖俊波》这部影片却将两者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在好看中传达了价值观。
廖俊波,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并不熟悉。然而对于广大党员来说,却是学习的楷模。
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及202_感动中国人物。曾被总书记习近平亲自接见,并在其因公殉职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这样一个人物,该如何体现,让普通观众也能够爱看、喜欢看,并能够领会和学习,确实是巨大的挑战。
本片的导演,是获得了很多奖项的、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中坚人物——宁敬武。他擅长发现普通人物的闪光点,并用独特的电影视角讲故事。
为了让这部影片好看,宁敬武在创作手法上进行了三个突破,打破了以往此类型影片普遍存在的缺乏地气、官腔等模式。首先,其在叙事上摆脱了过去的模式化;其次,电影的语言真实、细节真实,纪实采写和高度的写意浓缩成一个点;再次,挖掘传统文化深层的东西,追本溯源,找到文化的根,了解在闽北这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主人公。
具体反映在影片中,就是电影不落俗套的以廖俊波生前微信名“樵夫”作为线索,从工作和家庭两个方面还原他的真实经历。镜头中融入了廖俊波生前工作过的邵武市、政和县和南平市的城市掠影,因此电影的视角不仅仅关注廖俊波的工作履历和成长史,还涵盖了他留下的地方记忆。
同时,影片还以记者的视角和廖俊波生前在邵武拿口镇、政和县和武夷新区脱贫攻坚、为民解忧的工作经历两条并行的线索展开叙事,以平行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主人公的初心和坚守,生动还原了这位时代楷模的真实质感和朴实情感。亲情化的叙事视角一改以往说教式,人性的探索也超越了以往主旋律电影。既有电影纪实风格,又有传记片的饱满人物,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故事魅力。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至少发生了一个转变。
廖俊波曾说过“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赚钱的事情群众干,不赚钱的事政府干”。这样的话我原来觉得就是口号而已,但现在我认为这正是一个为老百姓着想的、具有实干精神的、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真实写照。
通过此片,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官员的辛苦和付出。一个干劲十足、青春洋溢的年轻小伙儿,不多年就变成了一个勇挑重担、睡眠不足的憔悴大叔。过度的操劳让他在车上睡着,对于即将而来的夺命车祸没有任何防备,最终因公殉职。
由此我还想到了去年11月网络上火的一位80后官员李忠凯。他火的原因是因为照片中的他头发花白,看起来岁数已然不小,由此引发了众多网友对其年龄的质疑。但最终证实照片是真实的,是工作的辛劳使其过早的头发花白和苍老。
事实上,在中国还有许许多多像廖俊波、李忠凯这样的党员干部,正是他们的付出和辛劳为我们老百姓撑起一片发展、祥和的天。
在此衷心的希望他们,别太累了,注意身体,我们理解你们!
202_《樵夫廖俊波》观看有感
首先,《樵夫·廖俊波》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
廖俊波生前是福建南平市委书记、常务副市长,曾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在202_年3月18日工作途中不幸因公殉职,年仅48岁。廖俊波是一位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好干部,体现了忠诚、实干、务实、担当、廉洁的优秀品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用实际行动彰显出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
为这样一位真实的干部人物制作传记电影,很容易成为罗列功绩、辉光耀眼的模式化作品,会把真实的人物捧得高高在上,就像相框里塑封后面难以触及到的神一般的存在。而电影《樵夫·廖俊波》并没有这样,早已离开工作岗位的那个人依然真实,一样可信,从而可亲,电影好看。
即便是电影,在角色身上要有平凡人的影子,让观众产生同理心,才会让观众产生代入感,从而从情感上接受。即便是人物传记电影,更不能完全脱离真实的事实素材基础,成为宣传工作的工具,让观众觉得脱离实际而失去对人物和事迹的怀疑。不可信的样本太多,于用影视作品宣传先进人物的初衷南辕北辙。
不管多么优秀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首先是一个真实的人。优秀,也是普通人在真实的点滴中散发传播出的闪光。他也会有七情六欲,也会有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真正让人觉得优秀,甚至高山仰止的,恰恰是在平凡环境中的点滴,在面对大是大非时的决策,是不是能够做到常人所不能。优秀人物给我们带来感动,就是在平凡中和我们相亲相近,但做到了常人所不能。
电影《樵夫·廖俊波》就是用这样的手法,忠实的记录了一份平凡,但也带来了真实的感动。
优秀人物起点于平凡,在电影《樵夫·廖俊波》里,面临大学分配阶段的廖俊波还是非常普通的年轻人。在90年代初期,上完大学、学校安排工作,就是很多亿万学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但为了能够和女朋友的工作单位近一点,青年廖俊波婉拒了组织上的安排,成为大山里一所学校的老师。每天要骑上三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山路,在山村里辗转,只是为了和恋人更为亲近。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对最挚爱的恋人没有真实的情感,怎么会对更多的普通百姓有真实的情感?电影《樵夫·廖俊波》就是通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情感开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心有爱的人物。为优秀的人物树碑立传,总不能让他成为高高在上的摆脱世俗的神人般的存在。他依然首先是个人。为爱情而冲动,哪一个年轻人没做过?他和我们一样,这样的设置才会让我们有亲近感。不仅如此,廖俊波为官多年后,还在为买房发愁。当老父亲拿着积攒的退休金雪中送炭时,廖俊波难掩愧疚落泪,不忍但还是收下了老父亲的辛劳血汗。这种为难,只有真实的我们才能感受到。
通过这样贴近青年人心理的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手法,让电影《樵夫·廖俊波》从电影一开始就使人产生共鸣,没有建立起疏离感,也让这部电影炯别于大多数国产人物传记电影。
门风、祖训、家教,是影响一个人个人品质的家庭因素。拥有良好家风的小家,才会为国之大家培养出有优秀品质的栋梁。在电影《樵夫·廖俊波》里,一直在廖俊波耳边谆谆教诲的就是他的父亲。正是这样一个老派的甚或古旧的老先生角色,在潜移默化中,让廖俊波成为一个正直、实干、担当、清廉的人。
在电影《樵夫·廖俊波》里的老父亲这个人物也相当真实,从而丰满。骨子里有儿子当官光耀门庭的朴素虚荣,这是老旧人物所不能避免的。看到儿子当官了,那种抑制不住的自豪,又板着作为一家之长的面孔很淡定的表情,真的让人忍俊不禁。而接下来扮作路人调查乡亲们对这个当官的民意,在收到乡亲们对这个当官的褒奖时,开心的样子真是让人捧腹。
随着儿子的升迁,这样一个老父亲深入民间对儿子执政的背调从未间断过。这样的热心,直到被媒体记者怀疑是不是来抢饭碗的同行,或是哪家高层微服私访,老爷子慌乱走开,连称“我也是自媒体码字的”,让人笑中有泪。
有这样的老父亲,在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考察着儿子在民间的官风和口碑,有着怎么样的深意?儿子是我们家的儿子,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老父才是真正的光耀门庭。家风正直,才会培养出为官清正的子孙。老爷子每次为廖俊波送过来的君子兰,正是这种在正直家庭门风中代代相传的价值精髓。
优秀的人物,自有其成长的优秀的土壤。电影《樵夫·廖俊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优秀的干部光辉的一生,但却是用一条非常朴实的方法来旁注,来为这部传记做了另一种角度的记录。优秀的家庭价值观,培养出来了优秀的青年,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的道路上,廖俊波又有着自己的忠诚和实干,他又是怎样从一名优秀的有情有义的青年,成为优秀的领导干部的呢?
202_《樵夫廖俊波》观看心得
今年新中国将迎来七十华诞,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们应感激那些为国家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劳动者,也应缅怀那些在岗位上因公殉职的英雄楷模。他们如同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在他们的身上,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自尊心与自豪感。
生前担任福建省南平市常务副市长的廖俊波,曾长期在政和县担任县委书记,任职期间,他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带领全县人民,将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老区贫困县,带到了全省中游水平,创造了一桩桩奇迹,书写了一段段佳话。优秀传记电影《樵夫廖俊波》,正是以以廖俊波事迹为蓝本的。
影片聘请了《霸王别姬》编剧卢苇担任剧本顾问,著名导演宁敬武执导,两位资深戏骨郭广平和陶红领衔主演,王双琥、魏小军、刘浩闻、洪浚嘉和戴卓凝联袂出演。
《樵夫廖俊波》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属于主旋律影片却毫不说教,并适当借鉴商业大片的表现手法,注重悬念的构建与伏笔的埋设。开篇不断变化的倒计时数字,提醒着我们生活的无常与生命的富贵。
随后,影片采取了倒叙形式,以年轻记者罗闽昊(洪浚嘉饰)为廖俊波创作特稿为线索,将与廖书记有关的见证者串联起来,并巧妙运用交叉剪辑手法,将主人公的生前与身后事情对比呈现,产生出足够的戏剧张力,吸引着观众一路前行。
《樵夫廖俊波》还营造了一个重要悬念,为什么廖俊波要将自己的微信取名为“樵夫”?随着罗闽昊见到一个个当事人,了解一桩桩事迹,这个答案也一点点清晰起来,最终水落石出。影片在最催泪的戏份中戛然而止,留给观的感动与震撼却是长久的。
廖俊波(郭广平饰)读大学的年代,公务员考试并未普及,他起初并不想从政,但却有着一种认准方向就不回头的执着。为了毕业后能和女友林莉(陶红饰)在一起,他放弃了学校看似更理想的安排;为了帮助拿口镇百姓度过洪灾后的难关,他毅然挑起镇长重任;为了证明政和县不会永远落后,他带领全县人民大奋力直追;为了让南平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市民造福,他更是妙招频出……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把奉献挂在嘴上,有人却把奉献当成一种本能。“我廖俊波,能不能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干出一番事业,为这个世界多做点事”,这是他多年孜孜以求的努力方向;“能到现场就不到会场”,是他的一贯处事原则;而“一个疯子带领一群疯狂玩命”,是他工作方式的真实写照。
影片以大量真实细腻的镜头,将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廖俊波形象展现在大银幕上,呈现在观众的眼前。洪水来袭,他带领干部群众抢险抗灾;山火肆虐,他和村民们没日没夜地扑救;为了建设开发区,他毫不犹豫地告别妻儿,以单位为家;为了引进网商人才,他不惜开罪自己的故交好友。
廖俊波并非名校出身,又长期在欠发达地区工作,但理念却一点也不落后。他紧密关注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动向,探索将新经济特别是物联网引进南平;工作之余大量阅读各类科技著作,让自己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心态。苦干加巧干,显然比只会吃苦要走得更远一些,也会赢得更多人的真心欣赏与尊重。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廖俊波并非官迷,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更不是那种没有情调,不尊重女性,不理解妻子的直男癌。
年轻时,他可以骑车几十里去看女友;人到中年,他也会在深夜迎候旅游归来的妻女,会为她们准备礼物,并向爱人承诺“欠你的你都记在账上,等我退休后还总账”。他对女儿廖子琪(戴卓凝饰)的学业,也是寄予了满腔希望。这样的丈夫,怎能不令妻子理解和珍惜,让女儿景仰和自豪呢?
但是,如果说廖俊波在这个世界还上有亏欠的人,那一定是他的妻子林莉。即使丈夫成为了常务副市长,她依然只是普通的中学教师,还住在普通的居民楼里,自己买菜做饭,还要用单薄的肩膀支撑起家庭,照顾老小。
如果林莉不是廖副市长的妻子,很可能会发展得更好,但她愿意为这份爱牺牲,愿意支持丈夫的事业。这位英雄背后的伟大女性,同样值得我们肃然起敬。而他们两人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相知相守,更让无数人深深羡慕。
高分剧《大明王朝1566》中,郭广平饰演裕王朱载垕,即嘉靖的三子,老成沉稳中略带暴躁,与一帮戏骨互飙演技,给人留下了很深印象。而以《生活秀》《风云》成名的陶红,也是无数人心目中完美女性的代名词。
不得不说,主创团队选择这两位表演功力扎实,角色拿捏准确的实力明星,确实是眼光精准。郭广平演活了廖俊波的坚韧执著、锐意进取,陶红把林莉秀外慧中、知性优雅的气质塑造得相当传神。两位年轻演员洪浚嘉和戴卓凝也有不俗表现,特别是那场母女相拥的戏份,足以把无数人当场看哭。
炎热的夏季已然过去,但电影院的火爆却一如往昔。在一众商业大片之外,《樵夫廖俊波》恰如一杯清新的政和白茶,沁人心脾,催人思考,让人落泪。能带给观众长久感动的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202_《樵夫廖俊波》观看体会
我们为什么喜欢电影?电影是一台造梦机器,因为在电影里我们可以见到或者实现现实中不能达成的事情。电影又是一台记录的仪器,通过电影,我们同样可以去了解去知道一些人或事儿,帮我们留下回忆,帮我们记下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今天看了《樵夫·廖俊波》这部传记电影,实为感慨,动人的何止电影,其背后的真实发生的故事更是为人感慨万千。
《樵夫·廖俊波》是由宁敬武执导,郭广平、陶红、戴卓凝等人主演的人物传记电影。影片根据廖俊波书记感人至深的真实事迹加工改编而来,讲述了廖俊波同志的一生。该片既有电影纪实风格,又有传记片的饱满人物,毫无刻意煽情却让人走着铭刻于心的感动,可谓是有着十足的人物故事魅力。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廖俊波书记,中共党员,生前担任南平市委、常务副市长兼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廖书记用他的一生来佐证了这几句话,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用生命和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热爱,并凭借着他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和先进的事迹当选202_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当然电影里面展现出来的,仅仅是他一生的冰山一角,尤其记得影片中廖书记与女儿的一句对话。“爸爸你是这里最大的人吗?”他平静地回答“不是的,我是这里最小的人,我为这里的每一个人服务”。简简单单的一句日常言语便足以表达出廖书记的真正内心,这不仅是他对于孩子的教育,更是他为人处世的习惯日常,无不让人油然而生一股敬畏之情。
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影片没有刻意煽情,反而是近乎平静的展现廖书记的日常工作。而且对于廖书记工作日常的展现方式也是颇为新颖,看完整部影片大多数人的第一感受一定会是“原来政府部门的工作是这样的”。想想当下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分内工作我们多少都会有一些了解,而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生活,想必很少人会去主动了解。看完这部电影你一定会被其惊讶到,我们几乎每天都能在朋友圈或者微博看到类似“我太南了”的词汇,而对比我们,他们的日常只能是更“南”,更为辛苦,譬如在一场脱贫攻坚战中,在有着自己本来的头衔上,他们还会有更多的角色,城市建设工程师、业务洽谈员、又像公司老总,甚至又是最基本的劳动者,带领着一个公司崛起,带领着一方人员致富,可以说是哪里需要哪里搬,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外,还承担着更大的责任,甚是感慨。
《樵夫·廖俊波》以较为平静方式展现出了廖书记的一生,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属于他的工作生活,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其实这也是每一个优秀中共党员的日常,他们将热血洒向了每一片我们生活的地方,他们的这份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而且同时也给了我们无限的力量,让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去积极乐观的面向未来。推荐观看《樵夫·廖俊波》。
202_《樵夫廖俊波》观看影评
事先并没听说过福建南平市副市长廖俊波的事迹,看到《樵夫·廖俊波》这个片名,万万想不到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关于这种“先进人物”的故事我从小到大看得太多,廖俊波的成就自然也不必多言,他带领无数老百姓脱贫致富,最后不幸因公殉职,被追授“时代楷模”称号。可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却自称为“樵夫”,着实是第一次见。
电影显然也放弃了同类题材里“高大全”式表达,只是通过一个记者探访追忆的视角,抽丝剥茧般,慢慢揭开“樵夫”这个名字背后的故事。
在小城镇长大的人都不会对这样的故事陌生,廖俊波本是一名出身于普通家庭的中学老师,在被调去当乡镇干部的前夕,特意跑来告诉同为教师的伴侣,问她有没有听过“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充满人情味的细节令我印象深刻。整个电影一下子从“歌颂楷模”轻轻降落下来,变为一部小镇青年的奋斗史。
后来的廖俊波,成了为领导熬夜写材料的“小廖”,成了年纪轻轻的镇长,成了一呼百应的副市长……但在骨子里,他还只把自己当一个“樵夫”。
那么,到底“樵夫”是什么意思呢?
片中有一段廖俊波与女儿的对话很耐人寻味,女儿问他:“爸爸,你是全镇最大的人吗?”
这是小孩子常常有的疑问,似乎官员在他们眼里就是比普通百姓更“大”的人,职级再往上就越来越“大”。
而廖俊波却含笑否定道:“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
表面看来,这也许是老生常谈的大道理——做官就是做人民公仆嘛——大家都明白;可是私底下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呢?
要知道,有很多男人在外面就算混得不如意,也至少能在家里关起门来做皇帝。但廖俊波连在自己女儿面前都可以放低姿态,强调自己是一个“最小”的人,这胸襟绝不一般,同时也足以证明,廖俊波首先是个小家庭里称职的丈夫和父亲,然后才是外面的好官。
亲情的桥段总是最打动人的,电影很少直接描绘廖俊波如何如何关爱群众,如何舍己为人,反而着重展示他在家庭的日常,比如和妻子屡屡讨论到《射雕英雄传》,廖俊波向来以郭靖自比——笨拙、不聪明,不那么会为自己的利益考量,却独具一股子豪气冲天的爱国情怀,是金庸笔下最受读者欢迎的角色之一。
他不是一出生就成为大侠的,他身上有我们熟悉的中国传统男人的许多特质,从毛头小子到一代豪杰,郭靖一路上勤勤恳恳,摸爬滚打,历经磨难才成长起来,摇身一变为江湖之中最理想的模范式人物,他所具备的种种优良品德都是有迹可循的,他的人生符合我们普通中国人对于伟大侠士成长进程的所有想象。
《樵夫·廖俊波》同样是生动记录下了一个平凡人变成“时代楷模”的成长历程,有著名编剧芦苇把关剧本创作,以一个个真实的细节让人相信,廖俊波正是当下社会的所有天时地利人和集合之下能养育出的最好的人,我们这个世界还有希望。
电影没有平铺直叙列数廖俊波的光辉事迹,而是以情感线索为轨迹,层层递进地烘托出人物的不同侧面;在故事的尾声,廖俊波立于窗前,面对着生前的最后一场大雨,并不知道前方要来临的是什么,他年轻时就险些丧命于巨石之下,他一直都是把自己的安危往后放的,他只知道他有个会要去开,他还有一些事可以为市民们做……
这时画面里浮现出童年的廖俊波,他是年轻的樵夫,单薄的身体背着一筐柴,从绿水青山中走出来,原来樵夫正是他的初心,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变;他的肉体可以离开,可他的精神不朽,因为樵夫的精神就是永远薪火相传,照亮世界。
第四篇:廖俊波永远的樵夫
《廖俊波永远的樵夫》心得体会
日前,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廖俊波同志任职期间,牢记党的嘱托,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荣耀为民服务,带领当地干部群众扑下身子、苦干实干,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他确实无愧于“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称号。从学校教师到人民公仆,他始终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实际行动体现对党忠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品质。生前的廖俊波以“樵夫”自诩,形象的把自己比喻成一名终日爬山涉水、磨刀砍柴的“樵夫”,实则展现出他踏实苦干、干净干事的工作态度,有如鲁迅般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樵夫”般的“魔力”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他务实肯干、敢于担当。廖俊波用自己实际行动给我们做出了生动诠释: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有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的态度,要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干事创业精神,更应该有担当的责任意识,负起应尽之责,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真正做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真心实意地为人民造福,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他深入一线、服务基层。俗话说得好,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我们要学习他“身体力行,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把“坐着开会”变为“做在一线”的工作理念。“群众之事无小事”,对涉及老百姓关切的信访、民生问题,不能“纸上谈兵”,以会办公,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而是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走进田间地头,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他激情创业、干净做人。当前,仍存在个别党员干部把主要时间精力浪费在“找关系”“走后门”的“歪门邪道”上,腐败行为“狼狈不堪”,却鲜有时间为人民群众利益真抓实干,这是理想信念严重缺失,干净干事、清白做人的价值取向缺失的表现。反观“樵夫”廖俊波,他从基层干部到主政一方,始终坚持工作在一线、服务在一线,始终坚守“踏实苦干、激情干事、干净做人”的价值取向,坚守清政廉洁的政治底线,经得起诱惑、经得起考验,是我们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第五篇:《樵夫廖俊波》观看心得
《樵夫廖俊波》观看心得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并不知道什么是樵夫,那是在缺乏机械和科技,天燃气和电饭锅还不普及的时代,人们要吃饭就得烧柴煮米,米由农民伯伯在田里耕种收获,柴就是由一些樵夫在山上砍取枯木和废枝,一斧子一斧子的砍下来再送往千家万户,很辛苦也很光荣。
由宁敬武编剧并执导、芦苇担任编剧顾问、韦廉担任艺术监制,郭广平、陶红主演的人物传记电影《樵夫·廖俊波》讲的就是一位“樵夫”的故事,可故事的主人公不是一位真正意义的樵夫,而是已经逝去的人民好公仆廖俊波,他先后担任拿口镇镇长、政和县原县委书记、南平市常务副市长、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在任职期间亲力亲为、鞠躬尽瘁,从洪灾来袭临危受命当上镇长的那一天起,就撸起袖子带领群众一起抗灾,战斗在第一线,而后一直致力于发展商业和经济,切实的让一方水土实现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变。
他是闽北大山里长大的孩子,他用一生的辛勤奉献,无畏艰难,奋力开拓,体现了“**”的人生信条,赚钱的事让老百姓干,不赚钱不好干的事自己干。然而,要把这一个简单而又纯粹的人物搬上大银幕,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为廖俊波的一生是短暂的,却又波澜壮阔,质朴无华,却又熠熠发光,在他工作过的拿口镇、政和县、南平市,几乎每个老百姓都对他念念不忘。
有人说他像阳光,有人说他像老黄牛,也有人说他像领头雁,带领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往前飞,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不同的廖俊波,而在他的微信名“樵夫”来看,他多年来一直执着地做一位樵夫,只砍枯枝当柴烧、留下青山护水清。
怎样还原这头老黄牛或领头雁的风雨历程,怎么塑造这位生命不息砍柴不止的樵夫,《樵夫·廖俊波》给所有人物传记电影做出了一个成功的典范,不熬鸡汤不说教,全凭真情实感来打动人,影片一开场就显现了娴熟的叙事技巧和精密的戏剧结构,以倒计时的方式展现大雨夜的一宗车祸,然后从两个时空不断的交错呼应,一条线描写廖俊波的青年时代,从满腔热情的知识青年如何在抓住机遇,成为一镇之长;另一条线则是他主抓武夷新区建设期间,不断协调规划设计、招商。
随着两个时空的不断交错,观众会感到这个人物和以往印像中的领导不一样,不像有些影视剧里表现的领导,仪表堂堂,风度翩翩,说起话来都是哲理,而本片很敏锐地捕捉到了廖俊波作为普通人的平凡一面,比如说他在年轻时恋爱的模样,也一样的浪漫且感性,也爱读武侠小说曾自栩是不聪明的郭靖,在步入中年之后,官越来越大之后,他还像普通人一样,也有妻儿老小的甜蜜和苦恼,也会铁面无私的拒绝老朋友的项目,也会开会忙到都没时间看一眼年迈的爹妈。
在影片中,有几个比较感人的瞬间,像廖俊波做镇长这一段,为了给村民赈灾不辞劳苦一户一户的跑,为了重建房屋的土和村民做思想工作,一跑就是好几天,连夜里做梦都喊着砖,透过这几个鲜活的细节,一个活生生的优秀领导形象已经印在了观众的心里。
廖俊波用一生的心血去恪守忠诚与信念,诠释了公仆的真正含义。因为意外,现在廖俊波已经离开自己的岗位,但是他把樵夫精神永远的留在了这个世界,所以说《樵夫·廖俊波》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电影,更是一篇励志铭,是一封告白信,会继续激励所有后来人继续奋斗,去完成廖俊波未竞的事业。
总结人:
202_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