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秦腔观后感
编辑:翠竹清韵 识别码:77-844295 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3-12-22 22:28: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秦腔观后感

《秦腔》观后感

火红色的封皮,两个苍劲有力的黑色大字“秦腔”,让我立时感到它的厚重。在众多灰白色的书影中,红色的《秦腔》仿佛一位迎接新年的老人带着他沧桑的历史吸引我去读黄土高原的故事:我隐约看到了舞台上身着颜色夸张的戏服的各种人物在唱着古老的秦腔,看到了黄土高原上的古老民风。

《秦腔》并非写戏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笔触,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新时期农民的生存状态,解读中国农村20年历史。读这本书不可以在充盈着整台阳光的窗下,而是一定要在叆叇的日子里坐在暖暖的“土炕”上细细地、慢慢地品,静静地嚼。无数细小、琐屑的寻常事,在反复的品读中越来越生动起来,就像咀嚼馒头,要咀嚼过几十次才能够发现原来还会有甘甜的存在。他不清新,容不下一丝阳光的隙入;可他浓郁,浓得抹不开的民风民俗渐渐袭入心田。自己称这本书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的贾先生,丝毫不吝情地在字落之间,给予自己对那清风街的热爱。

对于生活,更是不恨只爱,“疯子”的人生两大 最丢人的事,却都是因为自己爱的那个白雪,那个夏天义。可在“疯子”的眼里,却从来没有恨过他们。也许,在“疯子”的眼里从来就没有分清过“爱”与“恨”。无爱无恨,也许就是作者想要的,他只是想把故乡最原始的东西呈献给我们,他的故乡生活充满着依恋。

“疯子”对秦腔艺人白雪的“爱”,也许只是因为那“秦腔”,字里行间参杂着各种“秦谱”,那是作者最喜欢听的故乡的腔调,我却

唱不出来。

《秦腔》中,清风街的人们,每个人都有一张极富秦地特色的脸谱,或善良、或质朴、或狡诈、或浅薄……正是这些小人物,让我们感受到《秦腔》中民间古朴的土。夏天义,把土地看做自己的根的人;夏天智,一位痴迷于民族民间艺术的呐喊者;村干部们,为了让村里人能用上水和电而耗费心思的当家人;还有那个 “疯子”引生,他不是不是真的疯子,他的思路比较清楚,还可以写东西。但他又有灵性,对色彩和形状等的外界感觉特别敏感,他处于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类似于所说的“人精”。……他们操着带点土气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唱着秦腔,把作者的乡土情结展露无遗。

用“水尺兴波,纵横捭阖”来形容这本书最适合不过。在秦腔的平仄意韵中,分明能感受到清风街的古韵,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分明蕴含着自己的小时代。《秦腔》中描写的清风街,在最初就像世外桃源一样,但最终它还是要解体,跟秦腔这种戏曲一样不可挽回地没落了,只留下无奈感伤的记忆。字里行间更是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对故乡的爱,温暖了整部书。

第二篇:秦腔

《秦腔》第1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5.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几段秦腔的段子,让学生对秦腔有感性的认识。

2.简介秦腔

——秦腔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中最古老、最丰富、最庞大的声腔体系,它的覆盖面极为广阔,流行遍及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晋西、豫东、河北;东北大庆、东南的广东、福建,宝岛台湾

等地以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同时也是我国最大地方剧种,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它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秦人的血性。

3.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

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还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贾平凹在散文领域颇有建树,早期的《月迹》、《一棵桃树》,书写儿童眼睛中美丽单纯的世界,注重诗意境界的酝酿。在80年代中期,他转而写陕西的风土人情,展示当地的人文风景和生活情态。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

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废都》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因而遭到很大毁誉参半的巨大争议的奇书,《废都》中,贾平凹写出了一部社会风俗史,以主人公庄之蝶为中心巧妙地组织人物关系。围绕着庄之蝶的四位女性——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她们分别是不同经历、不同层次的女性,每个人的际遇、心理都展示着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1993年,由北京出版社推出《废都》,下半年即遭禁。17年间,关于《废都》的话题从未间断。202_年7月28日,《废都》解禁了,它将与贾平凹的《浮躁》、《秦腔》组成《贾平凹三部》。

《202_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疏理结构

1、识字辨音

2、初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3、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秦腔的有关内容?

三、研讨课文

(一)第一部分研讨

1.读第一、二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秦腔----高亢激昂,沧桑悲凉,秦人----“二愣”粗犷,朴实豪放

2.思考讨论: 请你找出课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现秦腔与秦地秦人关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⑴ 你立即就会明白了:这里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维妙维肖的一统!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辽阔、厚重而悠长,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妙维肖的一统”。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正如西方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一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导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

⑵ 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秦腔互相交织,冲撞,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籁”本指古代一种三孔乐器,后引申为从空穴中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音。此处“天籁”“地籁”指的是自然环境,“人籁”则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说话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这些条件孕育了秦腔。

⑶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尤其是在这块平原上,生时落草在黄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是秦人“最高的艺术享受”。

⑷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运用了夸张,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3.文章开头极力描写秦川大地用意何在?

目的是想说明秦川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 4.为什么说秦腔是“是非最汹汹者”?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5.秦腔没有被淘汰或沉沦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 答,并对其中的因素作简要的解说。6.为什么说秦腔是秦川人大苦中的大乐?

秦川的农民是世上最苦的人,秦腔给他们辛苦劳累而刻板的生活带来了无比的乐趣。

7.在第五自然段里,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补充简介: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8.请简要概括秦腔的艺术特点与作用。特点:粗犷、震撼

作用:增添生活的乐趣,释放心中的苦闷,给人美的享受。

《秦腔》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5.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重点难点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教学过程

(二)研讨第二部分

1.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

——第一层次:写戏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

——第二层次:写看戏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痴迷。

—第三层次:写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

——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人们在去西安旅游时,曾听导游这样介绍秦川:“八百里秦川尘

土飞扬,三千万老陕□□秦腔。”根据你对文的理解,说说□□中应该是一个什么字?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A.都唱

B.全喊

C.齐吼

D.均演

2.秦川的风俗与秦腔里的风俗是否一样?各是什么? 3.第6段主要描写秦腔的什么?作用是什么? 环境描写,表现秦腔演员对秦腔的无比热爱。

4.试分析“未等戏开,台下做的,站的人头攒拥”中“攒用”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人多得就像用簸箕推豆子一样。

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喜爱秦腔的当地人人数之多,喜爱程度之深。5.有人说,文中描写观众“根不动,头身一会儿倒西,„„哭声一片”有损秦人形象,对此你如何认为?请说出你的理由。

不是。这里是间接烘托的手法。写观众的人多烘托热闹、拥挤,这样更能烘托出秦腔在秦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们对秦腔的喜爱至极。6.“全场人头也矮„„也全拉了起来。”这个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动作和神态描写。

揭示人物心理和产生栩栩如生的画面感,把人们沉醉在秦腔里的神态生动形象地再现出来。

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

⑴点面结合。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7.举例说说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8.小结: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三)第三部分研讨

1.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

——不能。“只有”表示必需的条件,“只能”指惟一的办法或出路。先说“只有”,再说“只能”有一种层层递进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对于秦人的重要性

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四)归纳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

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五)总结艺术特色: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粗犷震撼的艺术特色。

作用:增添生活的乐趣,释放心中的苦闷,给人美的享受.

第三篇:《秦腔》

上课内容:粤教版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五单元 吟咏文化 传承精神 第十六课《秦腔》阅读教学,教案正在完善中。授课人:湛江一中 胡兴桥 高级教师。

《秦腔》教学设想、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湛江第一中学

胡兴桥

524038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选修4——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是极具地域文化色彩的一篇美文。上好这节课,旨在结合本人所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研究》子课题”——“文化作文与岭南文化研究”(注:这项研究202_年刚刚获得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来展开,通过本人对该册教材的整体梳理,初步确立了以“文化阅读与写作”为基点的教学思路。比如:《五猖会》:民俗文化;《想北平》:京都文化;《碗花糕》:饮食文化;《命名记》:中西文化;《汉家寨》:历史文化;《听听那冷雨》:中华文化;《道士塔》:宗教文化;《秦腔》:地域文化,等等。以“文化”的视角切入这些名家名篇,一则可以弥补南粤学生文化底蕴的不足,二则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特质,三则可以充实粤派语文的基本内涵。

《秦腔》一文编排在第五单元,实际上,我们“文化作文与岭南文化”研究课题组从第一单元就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与文化作文的写作教学的重构,将现代散文的文化因子和文化作文的写作视角有机结合,在学生语文学习和教师研究双方面实现双效提升,取得了极大的课题效应。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想是通过《秦腔》,呈现我们课题组的阅读课教学与写作课教学融合的基本理念,借课题促教学,借教学促学生,从而实现教育教学水平的升级。

根据“新课标”对于“选修课程”的阐述,是鼓励学生“尝试散文创作”的,并且可以进一步“展示成果”、“交流体会”,同时,要求学生进行一些“文化论著的选读”,充实文化积淀,形成文化心态,体现语文的人文价值。有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主标题大胆设计为“探究文化散文的写作方式”,副标题为“精读《秦腔》”,以期以更灵活的方式,去开掘文化美文带给我们的写作本领,进而举一反三,能让学生在课外写出与岭南文化相贴近的文化作文来(实际上:我们湛江一中课题组已经组织学生围绕“岭南文化”,在授之以法的基础上,写出了《文化叙事散文》、《文化抒情散文》、《文化传记散文》等三本作文集,超过100万字),真实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当然,作为一节选修阅读课,也是允许教学内容的自由安排的。在此前提下,充分遵循新课标教学的三维目标和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是本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可以说,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即是“以教材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践行新课标”,这个“三维目标”达成,可以给年轻教师在“教材、教学、教研”三者的统一上做一点示范作用。

【教学实录】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做一点深度探究,课题是“探究文化散文的写作方式”,呵呵,是一个很大不着边际的课题,别急嘛,我们还有一个副标题呢,(“精读《秦腔》”,教师放投影。)《秦腔》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文化力作,原文较长,我们的课文是节选,大家课外预习了没有?(生齐答:没有)呵呵,也别急,来来来,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教师接着放投影。)

显示:

一、玩游戏,加定语。“秦腔是

、、„„的戏剧艺术形式。”大家先翻开课文,迅速浏览全文,尝试着给“秦腔”加定语。

生速读课文3分钟左右。师:好,大家的定语时什么呢?

生1:我加的是:历史最悠久,文武最正经,是非最汹汹。第一段的第三行。生2:我的是:产生于秦地 生3:由秦人创造的

生4:说“秦地”太宽泛,准确地说是“秦川的西府”,主要是第三段。(掌声)师:说的好,还有吗? 生5:高亢响亮 生6:悲凉 生7:震撼人心„„

师:从秦腔的“唱腔”和“情感”角度去归纳,好!生8:深入人心

生9:最受当地老百姓欢迎

师:从秦腔的影响去思考,好。老师把大家的定语整合一下,我们可以这样给秦腔下一个定义:秦腔是产生于八百里秦川、由当地劳动人们创造的、历史最悠久、文武最正经、是非最汹汹、高亢响亮、沧桑悲凉、震撼人心、最受当地人欢迎的戏剧艺术形式。(投影)大家齐读一遍。

师:现在的问题出来了,上面我们归纳的是“秦腔”的文化概念,那么,贾平凹是怎样将这一文化概念演绎生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化美文的呢?换句话说,作者贾平凹,围绕“秦腔”这一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着重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呵呵,大家看看课文,再分组讨论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可以看出来。(学生再读课文,讨论)

生1:我们小组觉得,贾平凹在写秦腔的时候,主要写了产生秦腔的“陕西这块土地”,可能作者认为“这块土地”很重要。(笑声)

生2:“这块土地”很辽阔厚实,应该是在强调秦地“厚重的空间”。

生2:我们觉得土地上的“秦川公牛、叫驴”、“白杨、苦楝、紫槐”都极富象征意义。生3:有句话说“一方水土一方人”,我突然想到“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热烈掌声)生4:这种水土的特点是生机、苦涩、厚重、粗犷的,很特别。(掌声)

师:我归纳一下,大家说的是不是“环境很重要”呢,我也突然记起美学家丹纳的一句 2

话:“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大家说对不对呢?(掌声)

生5:我们小组认为,贾平凹在写秦腔的时候,还着重写了“秦地的人”,这些人很有特点,特“二楞”,也很丑!(笑倒一片)

生6:我们不这样认为,其实“高个、眼与眼间间隔远、手脚粗大、肌肉结实、蹲着卧着吃饭”,其实很酷很帅呆!(笑声、掌声)

师:我提示一下,文中有“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滚蛋!”(第六段);第七段中“宪兵”如“凶神恶煞”一般,也很酷吗?

生7:文化程度低,不文明,很垃圾!(嘘声一片)

生8:应该可以这样理解:作者贾平凹笔下的秦川人,是和秦腔这种戏剧艺术形式的特点一脉相承的,这里的秦人,应该要理解成“豪爽、敦厚、粗犷”,不能贬义的理解!(热烈掌声)

生9:我们还注意到,秦人“生时落草在黄土坑上,死了被埋在黄土堆下”等等内容,应该说秦人还具有“质朴、苍凉”的一面!(掌声)

师:同学们通过讨论,发现了“人的环境”非常重要,这正如大作家茅盾所说:“如果作品涉及到的地点是世界上实有的地方,作家就应该写出该地方的个性,该地方人物的个性”。人事有创造力的,精神文明产品离不开人的创造!同时,我们通过讨论发现,什么样的人就会创造什么样的艺术!

生10:老师,我突然发现,文章的第6、第7、第8三段写得特别精彩,但不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呵呵,你想到老师前面去了,大家看看这三段,精不精彩?(生其答:精彩),那为什么作者会不厌其烦地来展开呢?

生1:因为写秦腔,怎么排戏,人们怎么热情,读者是很想知道的。(师板书:排戏)生2:盼望演戏也是读者所期盼的,作者很详细地描绘秦腔开演前的场面,最能体现秦地人对秦腔的狂热程度。(笑声)(师板书:盼戏)

生3:在演戏的时候,观众对“慧娘”的态度,栩栩如生地传达了秦地人对秦腔的痴迷!(笑声、掌声)(师板书:观戏)

生4:老师,通过您的板书,我发现,作者是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秦腔的,这样读者就可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师:对啊,原来贾平凹煞费苦心啊!(笑声)大家能不能用四字短语来形容这三个环节? 生1:排戏:全家出动、全心投入 生2:废寝忘食 生3:用心经营 生4:盼戏:望眼欲穿 生5:人潮涌动 生6:争先恐后

生7:啼笑皆非 生8:一波三折 生9:观戏:如醉如痴 生10:物我两忘 生11:全神贯注„„

师:(微笑)大家的归纳能力非常强,这些词语归纳得都很好,大家发现了没有,刚才我们所有的词语都指向一个词语(师板书:爱戏),土生土长的文化之所以得到延续,原来作者简洁地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文明的延续在于人的精神渴求。多么简单却又多么深奥的道理啊!(掌声)

师:通过分析与讨论,我们同时又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文化概念要演绎生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思考:(教师放投影)文化概念怎样生成文化散文?

1、付诸于自然环境;

2、付诸于人的环境;

3、付诸于细节描写。这就告诉我们,写一篇文化散文,先要在头脑中形成文化概念,然后要善于抓住自然、人、细节等环节去演绎,如此,我们就可以(故意拖长声调)„„生接:写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啦!

师:呵呵,不全对呢,大家想想,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 生1:可能是文化的感受吧。生2:可能是生活的体验。生3:可能是百姓的情怀吧。生4:可能是作者。

师:大家的思路非常开阔,对,我们认为一个最关键的因素是“作者”,那么,大家讨论一下,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内容和本单元的结束语“交流平台”里的“文化与散文”和“问题拓展”,说说贾平凹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化美文来?

生阅读,讨论。发言。

生1:贾平凹这篇文章是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说明他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态,真正地走进了大众生活,具有深厚的百姓情怀。

生2:我在课外也读到过贾平凹的《白鹿原》、《商周初录》和《黄土高原》,发现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家乡商周的人文地理、自然风光、历史现实为创作的背景,并且越来越广阔、深入地表现着时代剧变中家乡的民情风俗、社会心理、个人命运的变迁,刻画着乡里人的性格与灵魂。他散文创作中的地域文化意识,主要是秦汉文化意识!(长时间掌声)

3、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贾平凹是从个人体验出发,将诗性、理趣、学识与历史感进行有机结合,思想性与学术性兼备,不仅充满了文化意味,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而且具备了可贵的自由开放的精神向度。(掌声)

生4:我们还注意到,文化散文要有“大境界”,应该从“小”处着眼,对人事进行精细和鲜活的叙述描绘。在描绘中,应该体验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掌声)

师小结:大家的发言非常精彩。说明同学们对文化散文越来越有见地了!刚才我们讨论的作者贾平凹,我归纳了一下,同学们的发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放投影):

1、4

故园情结;

2、文化视界;

3、百姓情怀;

4、艺术表现。这四个方面,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加以磨砺与提升。这样说来,要将一个文化概念演绎生成为一篇文化散文,还要加上一条“付诸于作者内心”。(教师补充,放投影)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秦腔》,大家知道了怎样写文化散文了,那么,老师在本节课结束之前,想问问大家,假如要你写一篇文化散文,你会怎么写呢?

生1:我想先了解了解南粤文化,嘿嘿。

生2:我最喜欢粤剧、粤菜、还有我们湛江的舞狮、飘色、雷州的石狗。生3:我想先去采访一下我们湛江的民间艺人。生4:我想写写我家的爷爷,他有一手绝活,闻名乡里。生5:我想写中国的京剧还有麻将。(笑声)

生6:我还是先上网查查,看看有哪些我感兴趣的,呵呵,我的爱好太多太泛,一下子想不好写什么呢?(笑声)

„„

师:大家的想法的都非常好,其实,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这是一个极难界定的概念,但它并不令人生畏,相反却与我们的成长发生着一衣带水的联系。我们的吃饭、穿衣、居住、出行,都有文化因子;我们的节日、盛典、仪式,活动,差不多都有当地的民风民俗;在大街上,我们可以看见做年例的、舞龙的、踩高跷的、赶庙会的;在剧场里,我们看见有雷剧、粤剧、京剧、皮影戏;打开电视,刘心武正在讲《红楼梦》研究、于丹正在讲《论语》心得、易中天正在讲《三国演义》;翻开报纸,黄山正在筹备文化旅游节、广东的开平碉楼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登陆网络,港台文化、中西放文化充斥眼球,还有网民自己炮制的种种“网络文化”;我们背着书包去上学,接受的是校园文化,把书本往课桌上一放,发现还有课桌文化,中途去洗手间,甚至还发现有厕所文化„„(笑声)这些文化,只要我们掌握了写法,懂得用心去表达,一定会写出锦绣文章!(长时间掌声)

而就我们这本《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材而言,很多篇目都与文化有关,比如:《五猖会》:关联的是民俗文化;《想北平》:体现的是京都文化;《碗花糕》:反映了饮食文化;《命名记》:体现了中西文化;《汉家寨》:表现了历史文化;《听听那冷雨》:传达了中华文化;《道士塔》:反映了宗教文化„„这些文章,文化底气十足,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文化散文范本!

最后,请允许我将我们学生所写的文化散文目录展示给大家,希望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像这些同学一样,以文化的视角去关注我们的社会与人生,这仅仅是因为,我们都是文化人!(长时间掌声)

老师放投影,出现目录和音乐。

文化散文目录 前言:让我们的笔头真实地切入文化„„„„„„胡兴桥/4

第一章 文化叙事散文

姜糖

„„„„„„„„„„„„„„„„„„„„„„„谢仁宁/7 奶奶·年糕

„„„„„„„„„„„„„„„„„„„„„„„符培威/10 白米乙

„„„„„„„„„„„„„„„„„„„„„„„„„„陈晓川/13 秋哥和财哥

„„„„„„„„„„„„„„„„„„„„„„„张文君/15 暖暖杂鱼汤

„„„„„„„„„„„„„„„„„„„„„„„杨

婕/18 又是清晨海螺响

„„„„„„„„„„„„„„„„„„„„„吴富业/20 清明时节雨纷纷

„„„„„„„„„„„„„„„„„„„„„谭靖川/22 难忘雷剧

„„„„„„„„„„„„„„„„„„„„„„„„谢日野/24 元宵夜花灯节

„„„„„„„„„„„„„„„„„„„„„„徐静玮/26 海魂

„„„„„„„„„„„„„„„„„„„„„„„„„„吴一智/29 香芋葱饼

„„„„„„„„„„„„„„„„„„„„„„„„秦盛艺/32 天盖地

„„„„„„„„„„„„„„„„„„„„„„„„„全天飞/34 幽幽菠萝香

„„„„„„„„„„„„„„„„„„„„„„„李

晶/38 那一碗清茶清

„„„„„„„„„„„„„„„„„„„„„„李

虹/40 忆中秋

„„„„„„„„„„„„„„„„„„„„„„„„„梁艳芬/42 沉甸甸的记忆

„„„„„„„„„„„„„„„„„„„„„„李云宇/44 端午情

„„„„„„„„„„„„„„„„„„„„„„„„„黄文辉/47 奶奶的煎堆

„„„„„„„„„„„„„„„„„„„„„„„张斯柯/50 荔枝红了

„„„„„„„„„„„„„„„„„„„„„„„陈华梅/53 萝卜田艾米乙 „„„„„„„„„„„„„„„„„„„„„„„郑贝祺/55 吴川姜饭

„„„„„„„„„„„„„„„„„„„„„„„何世杰/57 功夫小子 „„„„„„„„„„„„„„„„„„„„„„„„黄春强/59 二爷子 „„„„„„„„„„„„„„„„„„„„„„„„„戴子浩/61 悠悠艾草香 „„„„„„„„„„„„„„„„„„„„„„„李木兴/63 木担子 „„„„„„„„„„„„„„„„„„„„„„„„„方贵斐/66 酸酸甜甜 „„„„„„„„„„„„„„„„„„„„„„„„林俊贤/68 萝卜糕 „„„„„„„„„„„„„„„„„„„„„„„„„莫羡俏/70 那一条河 „„„„„„„„„„„„„„„„„„„„„„„„张

倩/72 年例 „„„„„„„„„„„„„„„„„„„„„„„„„„黄莹莹/74 一碗白粥 „„„„„„„„„„„„„„„„„„„„„„„„卢

拉/76 那迷人的珍珠 „„„„„„„„„„„„„„„„„„„„„„黄绿茵/78 妈妈的手 „„„„„„„„„„„„„„„„„„„„„„„„林冬萍/80 田艾米乙

„„„„„„„„„„„„„„„„„„„„„„„„林丽丽/83 那些令我怀念的 „„„„„„„„„„„„„„„„„„„„李欣桐/85 客家豆腐 „„„„„„„„„„„„„„„„„„„„„„„„叶蔚君/88 抬阁 „„„„„„„„„„„„„„„„„„„„„„„„„„林铁铮/90 6

雷州守护神——石狗 „„„„„„„„„„„„„„„„„„„陈俞安/92 草龙舞 „„„„„„„„„„„„„„„„„„„„„„„„„黄丹燕/94 这个人,那些事 „„„„„„„„„„„„„„„„„„„„„李宜徽/96 走西口 „„„„„„„„„„„„„„„„„„„„„„„„„陈

智/103 机粽 „„„„„„„„„„„„„„„„„„„„„„„„„„何

谋/105

第二章 文化抒情散文

客家飘香 „„„„„„„„„„„„„„„„„„„„„„„„黄国强/108 穿越千年的苦味 „„„„„„„„„„„„„„„„„„„„„钟尚桦/111 论书法 „„„„„„„„„„„„„„„„„„„„„„„„„吴一智/114 感受英伦 „„„„„„„„„„„„„„„„„„„„„„„„霍震南/116 听那琴弦 „„„„„„„„„„„„„„„„„„„„„„„„杨

捷/118 古墓记忆 „„„„„„„„„„„„„„„„„„„„„„„„许

悦/121 打破千年的沉静 „„„„„„„„„„„„„„„„„„„„„陈俊君/124 感受古铜镜之美 „„„„„„„„„„„„„„„„„„„„„周耀政/127 剑魂 „„„„„„„„„„„„„„„„„„„„„„„„„„李

晶/129平凡之处见差异 „„„„„„„„„„„„„„„„„„„„„陆洋宇/131 听那来自自然地声音 „„„„„„„„„„„„„„„„„„„詹以森/133 永不消失的中医 „„„„„„„„„„„„„„„„„„„„„周昕炜/135 汉字,我想对你哭 „„„„„„„„„„„„„„„„„„„„陈晓川/137 高山流水 „„„„„„„„„„„„„„„„„„„„„„„„朱小元/139 感受旗袍文化 „„„„„„„„„„„„„„„„„„„„„„徐静玮/141 护民神将 „„„„„„„„„„„„„„„„„„„„„„„„谢仁宁/143 论茶 „„„„„„„„„„„„„„„„„„„„„„„„„„李木兴/145 竹韵悠悠 „„„„„„„„„„„„„„„„„„„„„„„„李国勋/147 心灵的洗礼—听泉 „„„„„„„„„„„„„„„„„„„„李云宇/150 感受武侠 „„„„„„„„„„„„„„„„„„„„„„„„吴富业/152 蜀锦 „„„„„„„„„„„„„„„„„„„„„„„„„„秦盛艺/154 青花瓷 „„„„„„„„„„„„„„„„„„„„„„„„„林莹倩/156 行走在生命的荒原 „„„„„„„„„„„„„„„„„„„„李

庆/158 卒—人生 „„„„„„„„„„„„„„„„„„„„„„„„凌鸿儒/162 白族 „„„„„„„„„„„„„„„„„„„„„„„„„„李欣桐/164 玫瑰之魂 „„„„„„„„„„„„„„„„„„„„„„„„李振宇/166 斗拱 „„„„„„„„„„„„„„„„„„„„„„„„„„李宜徽/168 变脸文化 „„„„„„„„„„„„„„„„„„„„„„„„林文昊/171 曲阜孔庙 „„„„„„„„„„„„„„„„„„„„„„„„劳小婷/173 7

楼兰远去 „„„„„„„„„„„„„„„„„„„„„„„„陈

智/176 活像启示 „„„„„„„„„„„„„„„„„„„„„„„„李汉东/178 随感 „„„„„„„„„„„„„„„„„„„„„„„„„„何

谋/180 南粤韵曲 „„„„„„„„„„„„„„„„„„„„„„„„叶蔚君/182 羊城记 „„„„„„„„„„„„„„„„„„„„„„„„„陈泰东/184 客家文化 „„„„„„„„„„„„„„„„„„„„„„„„陈文博/186 雷剧 „„„„„„„„„„„„„„„„„„„„„„„„„„陈肖珲/188 华山 „„„„„„„„„„„„„„„„„„„„„„„„„„李月晖/190 中国结 „„„„„„„„„„„„„„„„„„„„„„„„„杨

怡/192 再见布达拉 „„„„„„„„„„„„„„„„„„„„„„„黄丹燕/194 佛心禅意 „„„„„„„„„„„„„„„„„„„„„„„„林冬萍/196 广东话 „„„„„„„„„„„„„„„„„„„„„„„„„陈俞安/198 茶的战争 „„„„„„„„„„„„„„„„„„„„„„„„黄莹莹/200(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以《秦腔》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文化散文的基本写法为出发点的创新课。根据教学设想,一是在精读《秦腔》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解读;二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写法解读;三是在写法的基础上进行课外拓展。这节课的“三维”目标,也一并得到落实。体现了在教学研究基础上课堂的生成,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创新性。

本节课师生双边互动活跃,体现了新课标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讨论配合比较自然,对相关问题的挖掘比较深刻,教师对教材、对文化作文有教深刻的见解,视野比较开阔,能够针对单元、甚至针对整册教材提出自己的教学视角,体现了较强的文本驾驭能力和教材驾驭能力,能够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体现了大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节课有些地方还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基础知识的落实。选修课不是架空基础知识的纯文学化的选修,至少在这篇文章中,教师对于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的理解等),落实强调不够。

二是老师将学生引入了文化作文写作的教学视角中,老师具有很强的抓手,大部分学生也感到特别新颖,但是还是没有很好地兼顾学生学习散文的其他知识,如果能够在兼顾散文教学的其他知识,或者采用另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散文阅读的其他知识,比如文体知识,选材,中心等等,那么,在进行文化散文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将具有相得益彰之效!

【市教研员评述】

该教师对新课程标准把握准确,并能够创造性理解和编辑教材,将文化散文的阅读教学与文化散文的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该课最大的亮点是以课题研究促教学,以教学丰富课题研究。胡老师主持的“文化作文与岭南文化研究”子课题属于国家级课题,起点高。本节课内容丰富,将课文讲得深入浅出,师生双边活动轻松有效,将课 8

文的精彩充分挖掘出来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值得推荐!

湛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教研员:陈卫东

第四篇:秦腔《西京故事》心得-观后感

《西京故事》观后感

“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

在那低沉悠扬的钟声后那粗犷、豪放、阔达的唱腔,把我们带到西京城斑驳的城墙根,带着我们来看发生在西京的一个大杂院中的故事。

《西京故事》是一部大型秦腔现代剧,是陕西高校庆祝建党90周年组织大学生集体观看的一场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戏剧专场。讲述了怀揣“西京梦 ”的一家四口来到了一个租住着数十位农民工的大杂院中,一家之长罗天福,因一双儿女先后考上重点大学而领着妻子一道,用打“千层饼”的手艺,支撑起了儿子罗甲成,女儿罗甲秀在西京城的“求学大业”。从此儿女的学业就成了罗天福夫妇所守望的一个梦,他们起早贪黑的奔波、守望。

主人公罗天福作为一家之长,当他面对困难生活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坚强和执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以及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劳动,勤勤恳恳地工作的中国传统美德深深触动着我。同时,老罗对儿女的期盼和无微不至的关爱也充分征了天下父母心:盼子成龙盼女成鳯。还有老罗自始至终坚持守候的有六七百年历史的两颗老紫薇树,也象征着中华民族知恩感恩的传统美德。老罗的这样的一个高大的形象,让我感受到更加懂得了父母对我们的期盼,对我们无私的爱,更使我懂得了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脚踏实地的奋斗,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老罗的女儿罗甲秀的孝顺和自强自立令人感动。虽然从山村贫寒的家庭走进城市,可她没被眼前的繁华世界而迷失,反而更加自强,同时她疼惜父母的付出,不把所有的负担都让父母扛,边认真学习边勤工俭学、做家教、捡垃圾帮父母减轻负担。她的孝心让我顿生惭愧,她的自强自立让我觉醒。所以她最终的成功让我觉得那是必定的。

还有那贯穿始终的辛勤劳动、淳朴善良的农民工们。他们是为整个人类一直默默奉献的最可爱的人。当老罗的儿子甲成离家出走的时候和房东西门锁家电线老化着火的时候,他们体现分别出来的是乐于助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他们最辛苦,但他们的收入却是少之又少,他们凭诚实劳动安身立命,但他们却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和排斥;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城里建起了一座座的高楼大厦,但他们却只能住在低矮、潮湿、阴暗的窝棚里。农民工的大爱无疆的精神使我肃然起敬!

现在一些年青人忘记了自己身为学生的重心是什么,因为自己在物质上的满足感或者落差感而浮躁,迷失自我,虚荣心,叛逆心增强。像故事中的罗天成,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太强,觉得姐姐在校捡垃圾帮父母减轻负担会使自己颜面无存,而不会去学习姐姐的那份孝心和自强自立的精神;对物质的渴望使他逼得他的家人精神精神几近崩塌。老罗教育儿子使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的我们学会了该如何去树立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该如何去戒骄戒躁,去把握住自己,去要求自己,确立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告诫我们,要好好学习老一辈们勤勤恳恳、矜矜业业、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把中国的明天建设的更好!

看完《西京故事》后,我被震撼了,沉浸在舞台上那支贯穿始终的秦腔民谣“我大,我爷,我老爷,我老老爷就是这一唱,慷慨激昂,还有点苍凉。不管日子过得顺当还是恓惶,这一股气力从来就没塌过腔”之中,久久不能自拔。

这是一部寻常的戏,因为它真真切切来自于生活;这是一部不寻常的戏,因为它轰轰烈烈让生命张扬。从最初的兴奋、感动到最后的沉重。使我想起爸爸妈妈因操劳过度而日渐苍老的身影和两鬓日益增多的白发,再回想一下自己大学两年来的收获,我不知道该和父母说什么,说我那平平的成绩,还是自己那迷茫的前途。心里的愧疚和深深的自责油然而生、、、、、、每个孩子都是父母执着守望的一个梦,有多少父母为了子女起早贪黑,不辞劳苦的奔波着,而又有多少子女能够体谅到父母的艰辛。作为子女的我们更应该坐下来好好地反省一下,我们该怎样回报父母的这份恩情。

第五篇:秦腔教案最新

秦腔教案 教学要点:

1、体会文章的大气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

3、习文章将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机结。

4、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5、体会作者在场面细节描写上的出神入化。

6、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从而对象征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民间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了解秦地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统一。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课时 导入课文:

俗话说:五千年地上文明看山西,五千年地下文明看陕西。提起陕西,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秦始皇兵马俑、黄土高坡、陕北民歌信天游,以及陕西特色风味羊肉泡馍。黄土地不仅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秦腔”就是灿烂民族文化中的一株常春藤。

一、秦腔作者简介

又名秦声, 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是我国最早形成于秦地的一种梆子声腔剧种,它发端于明代,是明清以来广泛流行的南昆,北弋,东柳,西梆四大声腔之一。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

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202_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

介绍作者: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贾平凹的散文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二、速读课文,把握内容,:

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分(1-5):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第二部分(6-11):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梳理第二部分的内容分成四个层次,并归纳大意。第一层次: 写农民唱秦腔,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热爱。第二层次: 写演戏的情景,突出秦人对秦腔的痴迷。

第三层次: 写看戏的场景,秦腔演出的同时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剧。第四层次: 写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部分(12-13):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三、课文分析

1、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与秦腔有关的内容? 明确:——与秦人一样死不离窝的秦腔 ——与八百里秦川地理构造一统的秦腔

——与秦地百姓息息相关,抒发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秦腔(村村有戏班,人人会清唱,听戏时的痴迷……)

2、从文中找出能表现秦腔特点的语句,并加以概括。

①外地人——尤其是自夸于长江流域的纤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撼。②评论说得委婉的是:唱得有劲;说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正面表现)③你不渐渐感觉到了南方戏剧的秀而无骨吗?(侧面)(言下之意是:秦腔粗犷、朴实)====> 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

3、在文中,作者认为秦腔高亢激昂,朴实粗犷的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作者认为,秦腔的形成与秦地的风土人情(秦地的地理构造和秦人的特点)密不可分。具体内容有: ①几百年来,秦腔没有被淘汰……其解是有的,就在陕西这块土地上。②这里的地理构造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秦腔与秦地的关系)③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秦腔与秦人的关系)

4.秦地有什么特点?它与秦腔如何“惟妙惟肖的一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加以概括。“一抹黄褐的平原;辽阔的地平线上,……迎风正反翻覆……” ====> 秦地:空旷平坦,厚重实在。

秦地与秦腔,二者在“粗犷豪放”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统一。5.秦人有什么特点?秦人又如何与秦腔达到“惟妙惟肖的一统”? “再去接触一下秦人吧,……的人群是多么‘二楞’的民众!” ====> 秦人:二楞粗犷,朴实豪放。

秦人与秦腔,二者在“朴实粗犷”方面达到了“惟妙惟肖的一统”。

6、(读1—4段)分别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点。明确:秦地:辽阔、厚重、生机勃勃 秦腔:高亢响亮、震撼人心 秦人:粗犷、朴实、豪放

7.作者贾平凹也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那么,作为一位作家,他对秦腔又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情呢?这说明了什么?(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并加以理解和概括。)

作者将从高高的土屋窗口飘出的雄壮的秦腔叫板,置于“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饿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的背景之下,使得秦腔充满了苍凉而厚重的历史感,难怪作者由此感叹:“猛然发现了自己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因为在作者看来,“秦腔”不仅仅是秦地的剧种,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的象征。

8、作者为什么“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补充简介:13个王朝建都在此,历史悠久,气势雄壮,政治文化厚重。

9.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也可以这么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的文化。那么,作者笔下的秦人对秦腔又有着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①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

②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③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痛苦了……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 一句话: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用“痴迷”来加以概括。

10.那么,文章是如何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那种痴迷的呢?举例说说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文章第6——第8自然段的场面和细节描写,并略做分析。)①戏班排演 ②搭建戏台 ③看戏时的盛况④来客看戏招待

⑴点面结合。⑵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⑶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11、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从秦地人对秦腔的拥护,到听戏时的痴迷,以及对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为它以浓烈的曲调抒发了老百姓的悲情与欢快,所以才会如此让人人心入骨地迷恋,它就如陕北的信天游一样,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12.结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第二课时

四、归纳主题。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现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

五、总结艺术特色:

秦腔生长的地方是苍凉、辽远、空廓和悠长的,它是贾平凹的文字底色,这种浑厚的文风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气厚重的艺术特色。

《秦腔》的字里行间充溢着散文的大气,试举例分析之。

——如作者写自己听到土屋的窗口飘出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由于这一情景置放在“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这样一个背景下,便使得飘出的秦腔充满了苍凉和厚重的历史感,难怪作者由感而发:“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

六、黄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产生过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文化”当然也包含了秦腔在内,那么“秦腔”象征了什么? ——象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

秦腔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