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心得体会范例[合集五篇]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81-749540 其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15 01:59:48 来源:网络

第一篇: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心得体会范例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沉下心来做一件事情太难太难了,无论是达芬奇画鸡蛋,还是天鸣日复一日的练习肺活量,这种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即便没有天赋,但是也加倍的努力,太难能可贵了。下面是由小文档下载网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一】

一个事物能流传很久是因为它拥有价值,历史的迭代中它没有被时间与空间淹没,所以能流传至今这是时间选择。讲到这,不得不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没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摄的电影,其实在13年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才在电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资方,因为这部片子被他们认为没有所谓的市场竞争力,时下社会庸俗化严重,还好后来有一些比较有审美能力的投资方赞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鸟朝凤》。

人是爱贴标签的动物,动不动就给这部片子贴上,“大师的绝唱”,“吴天明——电影真正的巨人”等等这样的标签,我不针对吴天明,他或许是好导演,这部片子不管从取景,还是构图,以及演员都体现了导演的独到的,我也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站在拍摄水平和演员的角度上来看,简直是无可挑剔。

影片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和我们所理解的,以及一些无法回避的价值观中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读者你是看过此影片的)“唢呐”作为一种民间乐器,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是应该得到传承,可它毕竟还是太过小众了,不是大众皆喜欢的,尤其是这个时代。你可以试试,如果听一遍唢呐曲你兴许还能接受,那让你听十遍二十遍呢?你愿意吗,反正我不愿意,让我听一遍也不愿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纯正中原文化的古琴,我就十分愿意,因为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

因为“唢呐”它本身就诞生在黄河流域,大多描述着黄土高坡的凄凉与悲伤,与纯正的中原文化的“雅言正声”有所区别。到今天世界音乐的广泛交流,使它渐渐的在被人遗忘,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这点有点像西域的乐器“箜篌”失传一样,是历史作出的选择,如“箜篌”一类的乐器,有专家这样说道几乎没有恢复的必要,这与唢呐的命运如出一辙。在历史的潮流中,它没有用了所以渐渐的就被遗忘,试想现在婚礼还会请唢呐戏班子吗,就算丧礼也被现代化,即便是在殡仪馆里,都用的是管弦乐。因为但它显然是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

在中国,也是有很好听的.乐器,例如古琴,现在学古琴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礼上汉式婚礼上都会出现古琴,它也是符合当代审美价值观念的,也是符合大众视听习惯的。总有一天还有许多事物也会消失,因为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变迁。

其实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视觉很接地气,体现了八十年代的风情,热烈、变迁和当时人们的执着,以及无知,也揭露了以前和当今社会的矛盾,父母老是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干自己想干的事,让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这部电影拍出来注定就是褒贬不一的,说它好的人会把他顶上天,说它不好的人会把他说的跟烂泥一样。而以上内容只是我主观所认为的,我并不能说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说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透过故事,透过镜头让观众看到导演的立意,犹如文章没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团锦簇的文字也是肤浅的。

总之我总结一下我看完电影的感受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过滤,人们便会透过现象看清,经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么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好的都会流传下去,该逝去注定也会逝去......”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二】

见过人生如戏,以为阅过沧桑,却总有不经意间的感动在某个瞬间。

电影如潮中,本来没有注意《百鸟朝凤》,只为方励那一跪,知道的,重点关注了;不知道的,赶紧去看简介。业内的,一个情分;槛外的,一份唏嘘。

是的,一个不悲哀却无法欢笑的故事,一位极有建树的第五代导演鼻祖的遗作,拍此片的时候,他也许并没有预知,自己也如同焦三爷,时日无多,会凤来泣血。而我的感动,却是不知名的,甚至自己很惊诧,有多久没有感动到落泪?为天鸣第一次吸上来的手心儿里的那捧河水;为天鸣去而复返时师傅留在桌子上等待他的唢呐;为天鸣接过的祖师爷的那一尊三百年传承的宝贝;为一个半途而废的唢呐手捍卫儿时的未竟事业大打出手;为混战中被践踏碾压的老一代艺人视若珍宝的断管残花;为师兄弟同仇敌忾的累累伤痕;更为老班主毕生绝唱“百鸟朝凤”时从喇叭口倾泻的拳拳热血,昭示着恪守忠诚,承载民间绝学的一代艺人,殚精竭虑,油尽灯枯!血花绚烂,血色斑斓。这些并不风姿矍铄的镜头竟然让我和游天明一样泪眼婆娑。我只能解释为,这些“傻傻”的泪,触动了我们天性的纯良,和不曾失去,却一直被压在心底的精神世界。原来焦家班班主选徒弟时就心明眼亮:只源自天鸣扶起爹爹,抚摸爹爹额头的伤口时,那一颗晶莹珍贵的泪滴。

影片没有宏大的气势,包括传说中《百鸟朝凤》的曲子也没有美如天籁,绕梁三日,更没有真的引来百鸟,也没有凤凰的存在,那只是一个行业的至高点,如同围棋的最高段位,习得此曲,即是下一任班主的象征。电影表现手法很娴熟的吴天明特色,主人公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有所暗喻:游天鸣,由天命,听天由命,难不成天明导演预见了自己的无力回天,亦或预见了快餐时代这部戏的厚重与残缺?反正《百鸟朝凤》的情节很现实,结局更现实。专业的影评留给诸多名家,我暂取一瓢饮,除了感动和遗憾,还有爱与哀愁。

我看到了焦师娘很爱很爱爱她的丈夫,以及她丈夫的事业。她没这样说,她只做了自己分内之事:锄地,做饭,安慰小徒弟,照顾小徒弟。但是她风吹日晒的脸,会在丈夫吹起唢呐时,满面荣光。哪怕是丈夫醉酒时顽童一样的表演,她仿佛心领神会,带着崇敬,认可,爱恋,宠溺。而天鸣爱情的空白,不得不说,也许,他缺少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因为他把唢呐爱在骨头缝里了,也要有一个接纳这份执着的姑娘才好。

天鸣在师傅暮年做了接班人,却在他手艺如日中天时,遭遇民间绝学的没落,就像西安街头,唢呐人在沿街乞讨;就像文化局的正傅局长确立了唢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没能感召回八台唢呐;就像尽管称之为遗产,却不能兑换成金钱赚的金玉满盆,甚至没有改变游家班班主放了妹妹自由,没有了换亲的资本便要打光棍,而他的师兄弟们风餐露宿,拼却一根手指也不足以养家糊口;就像片尾焦师傅的墓前,天鸣一腔悲愤,双泪横流,无语对苍天,只能鼓足勇气为师傅吹一曲杜宇声声,师傅却用一个转身告诉他,不如归去,如何来兮?

万卷归宗,百鸟朝凤,可惜,天明时节,凤隐山林。不知天明导演可曾瞑目,天堂途中,可曾听到影院增排的消息,可曾看到他的同行们为他奔走跪求。愿爱与忧愁不再,天明与天鸣开怀。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三】

《百鸟朝凤》是我国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的绝唱之作。2019年2月,《百鸟朝凤》完成剪辑制作,仅一个月后,吴天明导演就离世了。

说到吴天明,往往许多年轻观众比较陌生。但提到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这些大咖,不少影迷都会了然地点头——吴天明就曾是这批重量级电影人的伯乐。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的电影不仅书写了一个时代:《人生》《老井》《变脸》……在电影票两毛钱一张的年代,他导演的电影有过亿票房。而他之所以名垂影史,更是作为幕后推手,为影坛培养了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周晓文、田壮壮、何平、顾长卫、芦苇等一批蜚声国内外的电影人,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教父”。

《百鸟朝凤》由陶泽如、李岷城主演,5月6日正式公映。

电影讲述了一个坚守信念的励志故事,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这部影片在行业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全国九大影业大佬自发集结,发布手书表示将为电影保驾护航;冯小刚、黄建新、徐克、黄渤、范冰冰、王珞丹等多位电影人也纷纷为影片发声支持。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也对吴天明导演和《百鸟朝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百鸟朝凤:一个时代的老去,一个时代的坚守

“他们不屑于拍我那样的电影,就像我不屑于拍他们的电影一样。”——张艺谋的伯乐、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吴天明,2019年3月逝世,留下对娱乐至死的中国电影的无力与叹息。

两年后的近日,他的遗作《百鸟朝凤》终得搬上荧屏,一杆唢呐,吹出匠人对传承的执着,面对外来文化的流行,三秦大地的龟裂里依旧蕴藏的生机。

就如去年春晚上的华阴老腔,几位老人一声吼,划破了经济泡沫后看似浮华的流行艺术,让习惯欣赏“表面完美”的观众重新发现遒劲的美,来自土地的美,没有科技与搞笑包装之下的本来的美。

关于《百鸟朝凤》,看了豆瓣,看了影片的预告,又看了张艺谋冯小刚贾樟柯徐克众多影界大腕摇旗呐喊的新闻,发自心底的感动,为文化娱乐界的舵手们的责任感而感动,然而结果呢?

其他城市的情况不知,仅代表深圳,这样一个汇聚“有为青年(各种层面,不下定义)”的一线城市,如今《百鸟朝凤》在中心区的火爆院线还没有宣传的踪迹,而同一天上映的《美国队长3》,广告已经铺天盖地。

如果有人说商业片与文化片,没有可比性也就不必比较,因为娱乐是大众的,而文化意识是小众的,目标不同,影响力自然不同。这种理解,实在不敢苟同,关于新一代受众,关于影片本身,说两句个人观点。

首先,关于新一代的受众。

当初饱受非议的80后、独生子,其中年长者已经奔向了不惑之年,就连90后亦开始生儿育女,教育后代,8090,已然扮演着社会的中坚力量。回顾他们形成思想的时代,中西双轨文化环境、互联网的丰富资源,使得他们眼界更为开阔,人生的主题已不再只有“生存与尊严”,向内求索的人们也拥有了交流的平台,如“豆瓣”和“知乎”。而就是这样一代人,却在“国际化”初期的“崇洋运动”中,身体跟上了国际脚步,精神世界陷入了迷失。当所有的年轻人都在看着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连续剧,群体的极端状态到达了临界点,否极泰来,他们开始重新在熟悉而陌生的本土文化中寻找,血脉里亲近的感受与形式,从中寻求新的共识。至此,有了捍卫汉服的90后社团,有了品茶代替咖啡的白领丽人,有了为《大圣归来》的票房推广奔走相告的万千网友。这些现象,说明了一点,新的一代,需要接受更纯粹的文化,娱乐之上的文化,与他们的根有关的文化。

其二,关于电影本身。

我以为只要是一种精神内容的载体,一本书,一幅画,一部电影,不论商业行为还是文化行为,都理所当然存在着受众。至于影响程度的深浅,取决于内容本身的共识性,与引发共鸣的方式。《美国队长》能够将保护地球的大主题与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观,借以科技、幻想与暴力的形式,实现影响力的深度,商业成功的同时,影响着世界年轻人的价值观。反观我们本土文化的中国电影,内容上的深度与责任感、表现形式上的引人入胜,若要同步实现,就如此困难吗?

面对新一代的受众,他们的水平不同了,诉求升级了,如果创造来源于需求,避开某些限定因素不谈,中国电影做到这一点,并不会遥远。当下满眼的泡沫,单纯娱乐导向的文化产业开发,总有一天作为过程,回头看时,只是经济荷尔蒙过剩的产物。

相信只待时日,如《百鸟朝凤》一样的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传承主题的文化作品,会影响新的一代中国青年。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心得体会范例五篇【四】

看《百鸟朝凤》,自始至终,一种沉痛的感觉,出了影院,广场上的广场舞音乐更显得格外刺耳,有一种想马上逃离的感觉。片中的影像历历在目,回家路上分享感悟和收获,我说:“天鸣不如蓝玉聪明,但割麦子很认真,失火了他先想的是唢呐,他的师傅收他做徒弟是因为他爸爸头磕流血了他心疼的哭了,他很孝顺。”

爸爸分享说:“我们爷爷也是唢呐匠那时候可是很高贵的职业,村里没有几个人会的,村里人很尊重,现在都被遗忘了。”

早上到学校,跟老师说:老师,你会不会吹唢呐?我想学。么非这小子想传承这门艺术?影片展现出一种传承,师道和孝道的传承,主人翁游天鸣开始不愿吹唢呐,为了爸爸的一个愿望,去学吹,为了师傅的,一句誓言,去传承唢呐。焦师傅,挑徒弟也是观人的根基,是否有孝道有担当,都是做人做事的方面去观察一个人,包括是否能耐的住。

父亲带天鸣去拜师的画面,父亲对师傅的尊重敬仰是百分百的,表拜师的决心。焦师傅一句:“磕什么头?这头不是谁都能磕的。”说明了传承的严谨。徒弟收七八个,其中有天资聪颖的蓝玉,却未曾教授唢呐的顶尖作品《百鸟朝凤》,要挑选什么样的人,是为中华文化的负责任。焦师傅的智慧是我们老师该具备的,识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人为了利益,或者生活所迫,曾经的信仰都移情别恋了,曾经的唢呐匠们都更改了行业,连天鸣的父亲也要求儿子改行,但是焦师傅在最后时刻想的是唢呐的传承,而游天鸣一直守着信念不改,《百鸟朝凤》只吹给德行高的人。焦师傅的德行受得住《百鸟朝凤》

沉重之余,也万分庆幸,庆幸我们伏羲教育正是从根本出发,教人伦,顺人性,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和学习的态度,只有根本好才能做传承,将来会有千万个游天鸣来改变社会,那就是我们的伏羲娃。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心得体会范例五篇【五】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随父母去观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令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民间唢呐的传承。

无双镇民间艺人焦三爷是位吹唢呐的高手,方圆几百里只有他会吹百鸟朝凤,——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的唢呐曲。但焦三爷老了,他需要一位出色的年轻人将唢呐传承下去,而淳朴踏实的徒弟游天鸣在历经辛苦,努力学艺之后,继承了师傅衣钵。可好景不长,在西洋乐器的猛攻下,唢呐逐渐被取代,让人心中十分酸楚。游天鸣在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艰难生活中仍然坚守着唢呐,强悍得令人心碎,又脆弱得让人心疼,也让我和影院的很多人唏嘘和哽咽、憋屈。

在时代的变迁下,传统艺术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更多的人选择了西洋音乐。世道变了,人心不古,时代的年轮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可似焦三爷这样的匠人渐渐走远,这样朴素有傲骨的传承文明之人,如今又有多少?唢呐,也许现在已无人愿为它奉献了,那些死死守住这份艺术的人,也只能随波逐流,或跟随他们心中的传统和傲骨,被新的潮流,渐渐冲远。

电影的最后,焦三爷临终前对游天鸣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我死后吹四台就足够了。但是,最后,在焦三爷坟前吹唢呐的竟只有游天鸣一人了,百鸟朝凤凄婉的声音伴着呜咽的风声,飘飘渺渺,悲伤与凄凉,在唢呐的笛眼中潮起潮落。

百鸟朝凤,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让我理解一个老匠人的执拗,焦三爷将唢呐看得和命一样重的精神传承,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根,永远都不能丢!

第二篇:百鸟朝凤观后心得体会

看《百鸟朝凤》,自始至终,一种沉痛的感觉,出了影院,广场上的广场舞音乐更显得格外刺耳,有一种想马上逃离的感觉。片中的影像历历在目,回家路上分享感悟和收获,我说:“天鸣不如蓝玉聪明,但割麦子很认真,失火了他先想的是唢呐,他的师傅收他做徒弟是因为他爸爸头磕流血了他心疼的哭了,他很孝顺。”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百鸟朝凤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1

见过人生如戏,以为阅过沧桑,却总有不经意间的感动在某个瞬间。

电影如潮中,本来没有注意《百鸟朝凤》,只为方励那一跪,知道的,重点关注了;不知道的,赶紧去看简介。业内的,一个情分;槛外的,一份唏嘘。

是的,一个不悲哀却无法欢笑的故事,一位极有建树的第五代导演鼻祖的遗作,拍此片的时候,他也许并没有预知,自己也如同焦三爷,时日无多,会凤来泣血。而我的感动,却是不知名的,甚至自己很惊诧,有多久没有感动到落泪?为天鸣第一次吸上来的手心儿里的那捧河水;为天鸣去而复返时师傅留在桌子上等待他的唢呐;为天鸣接过的祖师爷的那一尊三百年传承的宝贝;为一个半途而废的唢呐手捍卫儿时的未竟事业大打出手;为混战中被践踏碾压的老一代艺人视若珍宝的断管残花;为师兄弟同仇敌忾的累累伤痕;更为老班主毕生绝唱“百鸟朝凤”时从喇叭口倾泻的拳拳热血,昭示着恪守忠诚,承载民间绝学的一代艺人,殚精竭虑,油尽灯枯!血花绚烂,血色斑斓。这些并不风姿矍铄的镜头竟然让我和游天明一样泪眼婆娑。我只能解释为,这些“傻傻”的泪,触动了我们天性的纯良,和不曾失去,却一直被压在心底的精神世界。原来焦家班班主选徒弟时就心明眼亮:只源自天鸣扶起爹爹,抚摸爹爹额头的伤口时,那一颗晶莹珍贵的泪滴。

影片没有宏大的气势,包括传说中《百鸟朝凤》的曲子也没有美如天籁,绕梁三日,更没有真的引来百鸟,也没有凤凰的存在,那只是一个行业的至高点,如同围棋的最高段位,习得此曲,即是下一任班主的象征。电影表现手法很娴熟的吴天明特色,主人公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有所暗喻:游天鸣,由天命,听天由命,难不成天明导演预见了自己的无力回天,亦或预见了快餐时代这部戏的厚重与残缺?反正《百鸟朝凤》的情节很现实,结局更现实。专业的影评留给诸多名家,我暂取一瓢饮,除了感动和遗憾,还有爱与哀愁。

我看到了焦师娘很爱很爱爱她的丈夫,以及她丈夫的事业。她没这样说,她只做了自己分内之事:锄地,做饭,安慰小徒弟,照顾小徒弟。但是她风吹日晒的脸,会在丈夫吹起唢呐时,满面荣光。哪怕是丈夫醉酒时顽童一样的表演,她仿佛心领神会,带着崇敬,认可,爱恋,宠溺。而天鸣爱情的空白,不得不说,也许,他缺少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因为他把唢呐爱在骨头缝里了,也要有一个接纳这份执着的姑娘才好。

天鸣在师傅暮年做了接班人,却在他手艺如日中天时,遭遇民间绝学的没落,就像西安街头,唢呐人在沿街乞讨;就像文化局的正傅局长确立了唢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没能感召回八台唢呐;就像尽管称之为遗产,却不能兑换成金钱赚的金玉满盆,甚至没有改变游家班班主放了妹妹自由,没有了换亲的资本便要打光棍,而他的师兄弟们风餐露宿,拼却一根手指也不足以养家糊口;就像片尾焦师傅的墓前,天鸣一腔悲愤,双泪横流,无语对苍天,只能鼓足勇气为师傅吹一曲杜宇声声,师傅却用一个转身告诉他,不如归去,如何来兮?

万卷归宗,百鸟朝凤,可惜,天明时节,凤隐山林。不知天明导演可曾瞑目,天堂途中,可曾听到影院增排的消息,可曾看到他的同行们为他奔走跪求。愿爱与忧愁不再,天明与天鸣开怀。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2

看《百鸟朝凤》,自始至终,一种沉痛的感觉,出了影院,广场上的广场舞音乐更显得格外刺耳,有一种想马上逃离的感觉。片中的影像历历在目,回家路上分享感悟和收获,我说:“天鸣不如蓝玉聪明,但割麦子很认真,失火了他先想的是唢呐,他的师傅收他做徒弟是因为他爸爸头磕流血了他心疼的哭了,他很孝顺。”

爸爸分享说:“我们爷爷也是唢呐匠那时候可是很高贵的职业,村里没有几个人会的,村里人很尊重,现在都被遗忘了。”

早上到学校,跟老师说:老师,你会不会吹唢呐?我想学。么非这小子想传承这门艺术?影片展现出一种传承,师道和孝道的传承,主人翁游天鸣开始不愿吹唢呐,为了爸爸的一个愿望,去学吹,为了师傅的,一句誓言,去传承唢呐。焦师傅,挑徒弟也是观人的根基,是否有孝道有担当,都是做人做事的方面去观察一个人,包括是否能耐的住。

父亲带天鸣去拜师的画面,父亲对师傅的尊重敬仰是百分百的,表拜师的决心。焦师傅一句:“磕什么头?这头不是谁都能磕的。”说明了传承的严谨。徒弟收七八个,其中有天资聪颖的蓝玉,却未曾教授唢呐的顶尖作品《百鸟朝凤》,要挑选什么样的人,是为中华文化的负责任。焦师傅的智慧是我们老师该具备的,识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人为了利益,或者生活所迫,曾经的信仰都移情别恋了,曾经的唢呐匠们都更改了行业,连天鸣的父亲也要求儿子改行,但是焦师傅在最后时刻想的是唢呐的传承,而游天鸣一直守着信念不改,《百鸟朝凤》只吹给德行高的人。焦师傅的德行受得住《百鸟朝凤》

沉重之余,也万分庆幸,庆幸我们伏羲教育正是从根本出发,教人伦,顺人性,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和学习的态度,只有根本好才能做传承,将来会有千万个游天鸣来改变社会,那就是我们的伏羲娃。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3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随父母去观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令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民间唢呐的传承。

无双镇民间艺人焦三爷是位吹唢呐的高手,方圆几百里只有他会吹百鸟朝凤,——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的唢呐曲。但焦三爷老了,他需要一位出色的年轻人将唢呐传承下去,而淳朴踏实的徒弟游天鸣在历经辛苦,努力学艺之后,继承了师傅衣钵。可好景不长,在西洋乐器的猛攻下,唢呐逐渐被取代,让人心中十分酸楚。游天鸣在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艰难生活中仍然坚守着唢呐,强悍得令人心碎,又脆弱得让人心疼,也让我和影院的很多人唏嘘和哽咽、憋屈。

在时代的变迁下,传统艺术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更多的人选择了西洋音乐。世道变了,人心不古,时代的年轮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可似焦三爷这样的匠人渐渐走远,这样朴素有傲骨的传承文明之人,如今又有多少?唢呐,也许现在已无人愿为它奉献了,那些死死守住这份艺术的人,也只能随波逐流,或跟随他们心中的传统和傲骨,被新的潮流,渐渐冲远。

电影的最后,焦三爷临终前对游天鸣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我死后吹四台就足够了。但是,最后,在焦三爷坟前吹唢呐的竟只有游天鸣一人了,百鸟朝凤凄婉的声音伴着呜咽的风声,飘飘渺渺,悲伤与凄凉,在唢呐的笛眼中潮起潮落。

百鸟朝凤,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让我理解一个老匠人的执拗,焦三爷将唢呐看得和命一样重的精神传承,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根,永远都不能丢!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4

一个事物能流传很久是因为它拥有价值,历史的迭代中它没有被时间与空间淹没,所以能流传至今这是时间选择。讲到这,不得不说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没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摄的电影,其实在13年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才在电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资方,因为这部片子被他们认为没有所谓的市场竞争力,时下社会庸俗化严重,还好后来有一些比较有审美能力的投资方赞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鸟朝凤》。

人是爱贴标签的动物,动不动就给这部片子贴上,“大师的绝唱”,“吴天明——电影真正的巨人”等等这样的标签,我不针对吴天明,他或许是好导演,这部片子不管从取景,还是构图,以及演员都体现了导演的独到的,我也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这部片子站在拍摄水平和演员的角度上来看,简直是无可挑剔。

影片所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和我们所理解的,以及一些无法回避的价值观中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读者你是看过此影片的)“唢呐”作为一种民间乐器,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许是应该得到传承,可它毕竟还是太过小众了,不是大众皆喜欢的,尤其是这个时代。你可以试试,如果听一遍唢呐曲你兴许还能接受,那让你听十遍二十遍呢?你愿意吗,反正我不愿意,让我听一遍也不愿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纯正中原文化的古琴,我就十分愿意,因为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众的听觉习惯。

因为“唢呐”它本身就诞生在黄河流域,大多描述着黄土高坡的凄凉与悲伤,与纯正的中原文化的“雅言正声”有所区别。到今天世界音乐的广泛交流,使它渐渐的在被人遗忘,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这点有点像西域的乐器“箜篌”失传一样,是历史作出的选择,如“箜篌”一类的乐器,有专家这样说道几乎没有恢复的必要,这与唢呐的命运如出一辙。在历史的潮流中,它没有用了所以渐渐的就被遗忘,试想现在婚礼还会请唢呐戏班子吗,就算丧礼也被现代化,即便是在殡仪馆里,都用的是管弦乐。因为但它显然是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活习惯。

在中国,也是有很好听的.乐器,例如古琴,现在学古琴的学生越来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礼上汉式婚礼上都会出现古琴,它也是符合当代审美价值观念的,也是符合大众视听习惯的。总有一天还有许多事物也会消失,因为随着人们的审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变迁。

其实这部电影的优点在于导演的镜头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视觉很接地气,体现了八十年代的风情,热烈、变迁和当时人们的执着,以及无知,也揭露了以前和当今社会的矛盾,父母老是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干自己想干的事,让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这部电影拍出来注定就是褒贬不一的,说它好的人会把他顶上天,说它不好的人会把他说的跟烂泥一样。而以上内容只是我主观所认为的,我并不能说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说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透过故事,透过镜头让观众看到导演的立意,犹如文章没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团锦簇的文字也是肤浅的。

总之我总结一下我看完电影的感受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过滤,人们便会透过现象看清,经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么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好的都会流传下去,该逝去注定也会逝去......”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5

《百鸟朝凤》是我国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的绝唱之作。2019年2月,《百鸟朝凤》完成剪辑制作,仅一个月后,吴天明导演就离世了。

说到吴天明,往往许多年轻观众比较陌生。但提到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这些大咖,不少影迷都会了然地点头——吴天明就曾是这批重量级电影人的伯乐。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的电影不仅书写了一个时代:《人生》《老井》《变脸》……在电影票两毛钱一张的年代,他导演的电影有过亿票房。而他之所以名垂影史,更是作为幕后推手,为影坛培养了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周晓文、田壮壮、何平、顾长卫、芦苇等一批蜚声国内外的电影人,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教父”。

《百鸟朝凤》由陶泽如、李岷城主演,5月6日正式公映。

电影讲述了一个坚守信念的励志故事,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这部影片在行业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全国九大影业大佬自发集结,发布手书表示将为电影保驾护航;冯小刚、黄建新、徐克、黄渤、范冰冰、王珞丹等多位电影人也纷纷为影片发声支持。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也对吴天明导演和《百鸟朝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百鸟朝凤:一个时代的老去,一个时代的坚守

“他们不屑于拍我那样的电影,就像我不屑于拍他们的电影一样。”——张艺谋的伯乐、中国电影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吴天明,2019年3月逝世,留下对娱乐至死的中国电影的无力与叹息。

两年后的近日,他的遗作《百鸟朝凤》终得搬上荧屏,一杆唢呐,吹出匠人对传承的执着,面对外来文化的流行,三秦大地的龟裂里依旧蕴藏的生机。

就如去年春晚上的华阴老腔,几位老人一声吼,划破了经济泡沫后看似浮华的流行艺术,让习惯欣赏“表面完美”的观众重新发现遒劲的美,来自土地的美,没有科技与搞笑包装之下的本来的美。

关于《百鸟朝凤》,看了豆瓣,看了影片的预告,又看了张艺谋冯小刚贾樟柯徐克众多影界大腕摇旗呐喊的新闻,发自心底的感动,为文化娱乐界的舵手们的责任感而感动,然而结果呢?

其他城市的情况不知,仅代表深圳,这样一个汇聚“有为青年(各种层面,不下定义)”的一线城市,如今《百鸟朝凤》在中心区的火爆院线还没有宣传的踪迹,而同一天上映的《美国队长3》,广告已经铺天盖地。

如果有人说商业片与文化片,没有可比性也就不必比较,因为娱乐是大众的,而文化意识是小众的,目标不同,影响力自然不同。这种理解,实在不敢苟同,关于新一代受众,关于影片本身,说两句个人观点。

首先,关于新一代的受众。

当初饱受非议的80后、独生子,其中年长者已经奔向了不惑之年,就连90后亦开始生儿育女,教育后代,8090,已然扮演着社会的中坚力量。回顾他们形成思想的时代,中西双轨文化环境、互联网的丰富资源,使得他们眼界更为开阔,人生的主题已不再只有“生存与尊严”,向内求索的人们也拥有了交流的平台,如“豆瓣”和“知乎”。而就是这样一代人,却在“国际化”初期的“崇洋运动”中,身体跟上了国际脚步,精神世界陷入了迷失。当所有的年轻人都在看着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动漫、韩国的连续剧,群体的极端状态到达了临界点,否极泰来,他们开始重新在熟悉而陌生的本土文化中寻找,血脉里亲近的感受与形式,从中寻求新的共识。至此,有了捍卫汉服的90后社团,有了品茶代替咖啡的白领丽人,有了为《大圣归来》的票房推广奔走相告的万千网友。这些现象,说明了一点,新的一代,需要接受更纯粹的文化,娱乐之上的文化,与他们的根有关的文化。

其二,关于电影本身。

我以为只要是一种精神内容的载体,一本书,一幅画,一部电影,不论商业行为还是文化行为,都理所当然存在着受众。至于影响程度的深浅,取决于内容本身的共识性,与引发共鸣的方式。《美国队长》能够将保护地球的大主题与追求自我实现的人生观,借以科技、幻想与暴力的形式,实现影响力的深度,商业成功的同时,影响着世界年轻人的价值观。反观我们本土文化的中国电影,内容上的深度与责任感、表现形式上的引人入胜,若要同步实现,就如此困难吗?

面对新一代的受众,他们的水平不同了,诉求升级了,如果创造来源于需求,避开某些限定因素不谈,中国电影做到这一点,并不会遥远。当下满眼的泡沫,单纯娱乐导向的文化产业开发,总有一天作为过程,回头看时,只是经济荷尔蒙过剩的产物。

相信只待时日,如《百鸟朝凤》一样的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文化传承主题的文化作品,会影响新的一代中国青年。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

第三篇:艺术电影百鸟朝凤的观后心得

《百鸟朝凤》讲的是两位唢呐艺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产生了一些师生情,这部电影展现出我们不知道的唢呐文化。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百鸟朝凤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1

艺术处处都有,时时感染着我们。音乐的美就像只百灵鸟儿,谱写出一首首美丽动人的乐章,使我们聆听着经典之作。

《百鸟朝凤》,也称《百鸟朝王》、《仪凤图》等,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也是用唢呐演奏的传统经典曲目。它以奔放热情的旋律和用唢呐模拟百鸟争鸣和唱的欢腾情景,表现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抒发人们美好欢乐的心情。一般在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演奏,代表吉祥、幸福!乐曲开始,由唢呐吹出一个长音后,接着是呈现百鸟齐鸣的引子,然后是一段欢快的旋律,接着便是在固定曲调伴奏下各种鸟的争相鸣叫声,情趣盎然,形象鲜明。使用快速双吐的演奏技巧,和气息长时间不断的长音衬腔,音乐高潮迭起。尾句再次百鸟齐鸣,与引子相呼应。用心去感受,使人陶醉!

随着乐曲的声响-----山谷中飞出一只小鸟,它美丽动人的景象在我眼前浮现,它的羽毛是那样的光彩夺目,明亮的眼睛,婉转优雅的飞行姿态,仿佛仙女飘过。

当音乐高潮起伏时,你会觉得好像愈来愈多的鸟儿从山谷丛来直插云霄,自由的飞翔在广漠的天际,犹如在空中漂浮的小白云朵,吉祥美丽!这来自山谷的鸟儿们聚集在一起,连同捡来的食物,一同飞往西边。虽然一路坎坷,它们不畏艰险,朝着凤凰呆的地方,向鸟中之王飞去……。因为,每当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传说凤凰以前也是一只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但它非常勤劳,别的鸟儿吃饱了在玩,它却从早忙到晚,不停的采集果实,储藏食物。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找不到食物,饿的头昏眼花。这时,凤凰打开山洞,把里面的食物拿出和大家共度难关。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众鸟儿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当音乐接近尾声了,我仿佛还在回味这激动人心的美妙旋律----。是啊,百鸟朝凤唢呐演奏-----它的艺术至今达到最高的境界,也是艺术家们不断精益求精的经典佳作。

音乐是美好的,它使人陶醉向往。如果生活像美丽的项链,那么音乐就是那璀璨的珍珠,我将终身与艺术相伴!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2

《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但看过电影中令我感触颇深,几次落泪的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是我看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应该怎样”的信念的时候他的人生状态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电影,你不要想着这是一部拍中国唢呐匠的电影。你可以把唢呐换成小提琴,换成油画笔,甚至换成寿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东西,不要去从唢呐中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就仅仅是看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是一种什么状态。

电影中两个场景触动我最深,恰好体现了这种匠人和个人的精神。

第一个场景,是游天鸣和小师弟蓝玉在草房里睡着了不慎失火。天鸣从火中抢出了师弟的唢呐,但火势太大,天鸣来不及拿自己的唢呐。焦师傅闻声赶来,看到天鸣手中空无一物,蓝玉手里的唢呐完好无损,愤怒难忍给了天鸣一个耳光,厉声说道:“告诉你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呢!”天鸣老实不敢说话,蓝玉见状向师傅解释到,自己的唢呐是天鸣从火力抢回来的。焦师傅听完便消了气。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3

唢呐,在现在已不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古老的民乐逐渐被西洋乐器所取代。但是,有一首唢呐曲,在看过一部电影后,已被深深烙印在了我心里,那就是——《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讲述了游天鸣自小拜师学唢呐的故事。从电影开头唢呐的光辉岁月,到最后的逐渐没落,无不让人感动。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则是电影的尾声,一位老者,手拿唢呐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演奏着,有一对年轻女孩走了过去,还向老者身前的杯子里投了一块钱,这多么令人感到屈辱啊!

那位老者的唢呐技艺极好,可是,曾经无比光辉的唢呐技艺,如今,却只能用来像乞丐一样讨钱,这如何能不令人感到屈辱心寒呢?再回顾电影的开头,二十几年前的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为红白喜事伴奏,多么光辉,多么光荣啊!可如今,有谁还尊重我们唢呐匠?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被人给遗忘抛弃。而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那些西洋乐曲新鲜,有趣,可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我们为其放弃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对于那些赶流行,推崇西方文化的人,我想问你们几句,你们从哪里来?你们记得自己的根吗?

我认为,西方文化是非常新鲜,有趣,但是,我们要时刻记得,不能够本末倒置,不能忘记我们作为中国人,要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要像游天鸣一样,将属于我们的文化时刻记起,烙印在心头,有着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念。

唢呐匠只不过是沧海一栗,它反映了现代人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任由别人将自己的东西拿走。我们不能像电影里的那些混混,要像天鸣和他的师傅一样,将中国文化传给我们的后代。

百鸟朝凤,唯有坚持方能成凤。要学习电影里的唢呐匠们,传承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的坚持。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4

《百鸟朝凤》是我国第四代著名导演吴天明的绝唱之作。2019年2月,《百鸟朝凤》完成剪辑制作,仅一个月后,吴天明导演就离世了,《百鸟朝凤》就此成为大师绝唱。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吴天明的电影不仅书写了一个时代:《人生》《老井》《变脸》……在电影票两毛钱一张的年代,他导演的电影有过亿票房。而他之所以名垂影史,更是作为幕后推手,为影坛培养了张艺谋、陈凯歌、黄建新、周晓文、田壮壮、何平、顾长卫、芦苇等一批蜚声国内外的电影人,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教父”。

电影讲述了一个坚守信念的励志故事,表现了在社会变革、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百鸟朝凤”没那么简单

《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然而,它并不仅仅是一支曲子那么简单。据影片主演陶泽如介绍,《百鸟朝凤》原是欢快的曲子,常被用于乡间结婚喜事。然而在电影《百鸟朝凤》中,吴天明导演将其改成了哀曲,变得深沉庄重。一般情况下不吹此曲,“只有德高望重者,才配得起为他吹《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承载的是对人生的评价。”

正如黄建新导演所评价:“吴天明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个生命的消亡’交叉来表现了一种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类的。电影到了这个份儿上,才是真正的大师。”

辗转两年,上映不易

2019年吴天明导演离世后,因为缺乏宣发费用等原因,《百鸟朝凤》被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吴天明导演的女儿吴妍妍四处奔波,直到遇见了著名制片人方励。“我让方励老师看了《百鸟朝凤》,他看完之后背过身去,半天没有说话,等他转过身来,满眼都是泪水。然后他问你缺什么,我说缺资金,我现在没有足够的钱来做这件事。方励老师说你缺多少钱我给你补多少,一定要把这部电影推出去,哪怕头破血流,也要为了这部电影跟市场打一仗。让观众都看到吴天明导演这么好的一部作品,这样我们才对得起这位艺术家。”

对此方励表示,《百鸟朝凤》是“电影中的电影”,每次看片都被感动落泪,因此毅然决定亲自带领“志愿者”队伍,集结社会各方力量与业内同仁,为电影推广尽其所能。

于是,在《百鸟朝凤》制作完成的两年之后,这部影片才终于得以跟观众见面。

“大半个中国电影圈”自发力挺

作为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百鸟朝凤》在整个电影圈和业内得到了前所未见的支持。近百位志愿者不辞辛劳,为电影推广尽其所能。全国九大影业发布联合声明,为影片发行保驾护航。张艺谋、徐克、黄建新、陈凯歌、贾樟柯、张一白、韩寒、黄健中、谢飞、何平、张扬、管虎等多位著名导演齐声应援,义气相挺。

著名导演贾樟柯认为:“《百鸟朝凤》表现出对文化本身的‘在意’,这个时代在意这样事情的人不多了。只要看五分钟,就会被这部电影打动。”著名导演黄建新看完《百鸟朝凤》后大力推荐:“这部电影包含着天明导演对生命的体会,对理想的坚持,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灵魂的拷问。影片大情大爱,至情至深……我是含着眼泪看完的。这部电影富有魔力,你看了,会影响你的人生……”

百鸟朝凤观后心得5

我去看了《百鸟朝凤》,期间哭的稀里哗啦,这并不是我一个人的表达方式,周围抽咽声就一直未曾中断过。能赚取人们眼泪的片子虽不一定是好片子,但一定是触及心灵的片子,一定是令人若有所思的片子。

6号上映那天就想去看的,可在我们这样的三线城市有些电影是不给排片的,昨日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提到看了此片,我便向其询问观影场所,在得知周末有两个影院每日有一场后我果断购票,放弃了之前的一些安排。

我不想在这里评说这部影片,更不想剧透,故事是简单的,但镜头传达出来的情感却那样真实以及震撼人心。能放弃各式商业大片而选择排片率如此之低且时间又不大合理的人,他们大抵也是有些文艺气息的,或者喜欢文艺一些的生活方式,文艺的人呢,通常是感性的,所以整个影厅哭声一片也不足为奇。

人们为什么要看电影?有些人当作娱乐,有些人是无事可做,选一部文艺片来看,娱乐性几乎没有,话题性却十足,只是我又一个人去看的,无人谈起,故此才要写这一篇,算是推荐,希望有朝一日,我们相见,坐在一起聊聊传统与革新的话题。

如果不考虑盈利的话,我有许多想法,可实际上都无法实现,一旦想到生存的问题,那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时代在变,而且变得那么快,稍不留神,就成了落后分子,就成了文盲。想想以前,一个唢呐匠人,他可能就是个文盲,可这不耽误人们对于他的尊敬,每当谁家有个红白喜事,东家是要行迎师礼的,一把太师椅至于堂前,匠人独坐其中,那是何等威风。一般家请个四台,富裕户请八台,若是德高望重之辈,可奏百鸟朝凤。您说您出钱请奏百鸟朝凤,对不起,这个真不行,祖上的规矩,能享用百鸟朝凤者必是德行兼备之人。

人们常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匠人不为财,他们还是人吗?此人非彼人,意为君子,谁说君子不能是文盲呢?品行一致,即为君子,这话是我说的,我也就读了个大学本科,在不远的将来,我也得算文盲一个,那天在千山书院参加活动,一排坐了四个人,其中俩硕士,另一个北京地质大学毕业的90后美女创业者,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出口到海外。其实,她也口口声声说要钱,如果没有盈利点这个事情压根做不下去,就像办了四期的文艺小咖秀,压根没设计盈利模式,那今天会有这样的状况也不足为奇。

我呀,没有赚钱的脑子,也没赚过钱,更不懂商业经营,赔钱的事情倒是做了不少,一个人在没有任何人带的情况就独闯古玩市场,结果呢,全军覆没,工作几年的积蓄全部付之东流;一个人没把事情干成,那参与众筹吧,跟着一伙陌生人做起书吧生意,钱虽然没有投入多少,但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却是大把大把的,结果呢,大老板说我这半年变化最大,得请他吃饭,得感谢发起人。的确是这样,我真是要好好感谢他们搭建的平台,不过,我更要感谢自己,若是没有连续十个晚上的坚守,我哪里会参与这次众筹,而且我也真的为这次众筹做了许多外在的事情,我一连跑了几趟北京,还特意休了年假在北京住了几日,去了中关村的车库咖啡、3W咖啡等,去了两家单向空间,去了雕刻时光和三联书店,去了宋庄蜂蜜书店,去了国贸必帮咖啡。从12月16日塔罗社开张,一共做了20场活动,服务人次100有余,服务时长约50小时。除了给趁早读书会做活动和塔罗茶馆那两期有要求消费,其余均未达成有效盈利。

还有两周,众筹就彻底结束了,真是不到最后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做事情,累是必然的,若是有意义,那是值得的,我觉得这就是匠人精神,不在乎身体上的劳累,那一曲百鸟朝凤不是吹给人们听的,真正的欣赏者只有自己。周三我还会照常去,只是我再不做牌了。

艺术电影百鸟朝凤的观后心得

第四篇: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感

刚看到《百鸟朝凤》这部影片名的时候,并不了解百鸟朝凤是什么。甚至对于这样一部,一眼让我想起沈从文笔下边城的那个年代的电影,怎么也不可能让我兴致高扬地把它用心看完。结果完全出乎我的意料,看了影片才知道百鸟朝凤是传于鲁、豫、皖的唢呐曲,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死后才配奏此曲。这部影片讲述了看似无情却心地善良柔软的焦三爷和他的徒弟游天鸣坚持不懈地传承唢呐的献身精神。

从未有一部影片让我全程噙着泪,哽咽着看完,它的每一个情节和片段都触碰到了心灵最脆弱的那个触角,那是人性最纯洁最善良之处,是人性的体现。他以游氏父子拜见焦三爷为开篇,烈日当头,父子俩都显得有些疲惫。父亲见到焦三爷那一刻,激动得上前递烟,不料却被石阶绊倒磕破了脑袋,游天鸣心疼得用手轻轻给父亲擦拭伤口,眼里还噙着泪花。那一刻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更是被这个孩子的孝心所感动,可焦三爷依然冷冰冰,拿了瓢水考验游天鸣。天资愚钝的他并不被焦三爷看好,焦急的父亲为了把自己未完成的唢呐匠梦寄托在孩子上,更为了孩子能够有出息为家族增光,以暴打孩子的苦肉计暂且让焦三爷收下了天鸣。这是一位用心良苦的父亲,表面上父亲的冷酷残忍让人无法接受,然而他却是本着一颗为儿女有出息的心而出发的。只是方式不能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那样有技巧罢了。我们身边又何以缺少这样简单粗暴式的爱呢?看到这就该试着理解那些不被我们接受的爱了。这样一对辛酸父子再一次让我为他们心疼。

游天鸣就这样入住师傅家,天资愚钝的他几次不能完成师傅交代的任务而遭到师傅的冷落。师娘担心天鸣被罚没吃饱,把一大碗红薯送到天鸣房里,天鸣不禁觉得备受关爱,感动得热泪盈,之后的日子便奋发努力终于实现目标。这样的母爱,紧紧系着我的心弦,感动,泪水,勾起我对母爱的回忆,顿时一种共鸣由然而生。随后蓝玉的出现,他们之间纯粹、干净的友情,让我脑海里更是时时出现天鸣冒火为蓝玉抢唢呐,蓝玉为天鸣辩护的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是直面人心,就像焦三爷说的“这是吹进人骨头缝的曲子”,没错这是深入骨髓的动容。

重点当然是焦三爷这个对吹唢呐要求极高的焦班主了。为了找出德行兼备的接班人,他设置了重重考验,最终选择了游天鸣,这位天资不高却善良勤奋踏实的孩子,作为接班人。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焦三爷更是上演了亦师亦友的角色。在焦三爷的细心耐心教导下,游天鸣果然不负众望正式成立了游家班。好景不长,面对西洋乐队的传入,唢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不那么高了,渐渐没有人会在意唢呐四台、六台还是八台的吹奏阵势,请游家班吹奏的人也越来越少。尽管在焦三爷的极力挽救下,迫于生计,游家班的人还是解散另谋生路了。最令人感动的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焦三爷仍旧为唢呐献身,是的,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由从前坐在太师椅上受子孙崇拜的焦三爷到最后人们无视唢呐的存在,对唢呐匠的尊重更是无从说起。片中的主角游天鸣说了这么一句“凭啥不吹,我们又不是来添他鸡巴的!”这句话骂得好,这是他敢于对抗西方乐队勇气的体现,当时,内心一股民族文化的危机感和保护欲也油然而生。片中结尾以游天鸣为焦三爷吹奏百鸟朝凤收尾,他们师徒二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精神再一次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模糊的视线中渐行渐远的是焦三爷因唢呐得到继承欣慰离去的灵魂背影。

《百鸟朝凤》能给我们带来什么?也许我们对唢呐不感兴趣,甚至在这部电影前也不了解百鸟朝凤是什么,也许我们对民俗甚至文化都无心过问,但至少这部电影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最真挚的师徒感情,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继承的献身精神。这正是他独有魅力、扣人心弦的地方。

原创:思政1401 罗雅怡

第五篇:电影第一书记观后心得体会

7月号,单位组织我们去看根据沈浩同志事迹改编的电影《第一书记》,这部片子属于主旋律影片,看完电影后,我被沈浩同志的事迹深深感动的同时,又发现这部影片与以往主旋律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不刻意的去煽情,真实的去塑造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符号,通过导演与演员专业的表演,沈浩同志的真实形象展现在了我们眼前,让人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

随和。

《第一书记》的原型就是国优秀共产党员沈浩同志,2月,沈浩同志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直到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虽然很多人已经看过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迹,但是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所有观影的人们都安静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与以往的宣传资料不同的是,电影真实客观的记录了沈浩在小岗村的工作与生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基层工作者的形象。从电影的序幕一拉开,我已觉不出自己是在电影院看电影,就好似走进凤阳小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乐一同起伏。

这是一好电影,一个由好演员、好导演、好团队用心演出的好电影。我为沈浩自豪,为正在奋战在农村基层的人们自豪;为自己曾是一名基层干部而自豪,也为没能用更执着的行动留在需要的农村而深思。

安徽凤阳小岗村优秀村干部沈浩,在小岗村工作6年时间,写下了厚厚29本民情日记,每一页都记载着他对群众的深情厚意,每一页都流露着他情系人民的拳拳之心。在其中一篇日记里,沈浩这样写道:“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爱无声。人们在整理沈浩的遗物时,发现他床下有七双已半旧的鞋,鞋底全部沾满了泥土——那是村民责任田里的泥土,那是全村108户村民院子里的泥土,那是即将竣工投产的1000亩农产品深加工高科技园的泥土,那是刚刚动工的小岗敬老院的泥土,那是五保户们庭院里的泥土……

为了解民情,沈浩初到小岗村一个多月时间就对全村108户跑了两遍,男女老少他没有不认识的。谁家缺粮,谁家少柴,谁家收入低,谁家有困难,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并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小岗人说:“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亲近”,小岗人最喜欢他“嗓门大,老远就跟人打招呼”。6年时间,小岗村处处留下他的足迹,他熟悉小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乡亲们在想什么,怕什么,爱什么。

了解了民情民意,更重要的是要多做顺民心的事,让群众得实惠,沈浩就是这样干的。他在小岗村6年里,始终坚持夜以继日地工作,废寝忘食地奋斗。在他的带领下,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开始生产了,漂亮宽敞的村民小楼盖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沈浩的点点滴滴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了解民情,扎扎实实、充满感情地去读懂民意,进而用是否“真为群众办好事、真为基层办实事”的标准衡量工作的得与失,不断用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喜不喜欢”来校正工作标准。

平心而论,有些干部也想把工作干好,也想为群众多办实事,也想当沈浩那样的好公仆,但往往苦于不了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什么,群众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所以,常常是工作不知从何处下手,分不清主次矛盾,干了不少出力不讨好的事情,虽然自我感觉汗没少流,心思没少用,可群众还是不满意。症结所在,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沈浩那样的调查研究,没有沈浩的“民情日记”,没有沈浩那七双满是基层泥土的鞋。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应像沈浩那样,用心体察民情,时时刻刻想着群众,多做顺民心得民意的好事,只有这样,群众心里才会真正有你的位置。

时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沈浩,个人生活很简单,可以说“不讲究”:穿5块钱一双的老棉鞋,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到小岗村不久,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浩在个人生活上一点也“不讲究”,却在履职尽责上一丝也不含糊。他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心里装的全是群众,他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村民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岗村树立新形象的6年。他说,党员干部不把自己当“客人”,群众才不把你当“外人”。

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沈浩的“不讲究”启示我们:越是在个人生活有条件“讲究”一点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越是要保持艰苦简朴的作风、淳朴的本色,与群众唇齿相依、冷暖同心。

电影《百鸟朝凤》观后心得体会范例[合集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