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汇聚新时代磅礴力量感悟体会[范文模版]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81-562274 其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07-06 13:08:2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汇聚新时代磅礴力量感悟体会[范文模版]

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汇聚 新时代 磅礴力量 感悟 体会

百年交汇,谋篇布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10 月 26 日在京召开。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全会作工作报告,并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未来 5 年乃至 15 年中国的发展擘画蓝图,持续汇聚共识合力、汇聚理念活力、汇聚节点动力。

汇聚共识合力。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之治的重要“密码”。“十三五”期间,正是依靠前瞻性的预判与规划,依靠奋斗与实干,才取得巨大成就。5 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发展前景更广阔,中国经济活力迸发,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高起点谋划“十四五”规划,需要凝聚社会共识,立足当前,倾听人民呼声、汇聚人民智慧,凝聚起国家奋进的强大力量。需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建言献策,推动“十四五”规划编制顺应人民意愿、符合人民所思所盼。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经验、准确体察中国国情、深刻把握发展大势,审议“十四五”规划,制定中国发展蓝图,这本

身就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通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为“十四五”中国发展把脉定向,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合力。

汇聚理念活力。新理念指引新实践,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到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在“十三五”期间,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全面开启了一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对中国经济曾经出现的负增长,我们依靠新发展理念引领,果断决策、科学决策,成功控制了疫情,在经济恢复上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经济展现强大韧性和活力。从今年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数据来看,各项经济发展指标实现全面转正,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更需要用好用活新理念,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不仅仅是发展蓝图与发展路径的谋划,更是一种新发展理念的贯穿与落实。尤其是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要激发理念活力,既要让发展理念做到与时俱进,也要用新发展理念去指导伟大实践。

汇聚节点动力。今年是决战决胜之年,既要如期打赢脱贫战,交出高质量的决战决胜答卷,也要以此为发端,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走过千山万水,还需跋山涉水。面对更加宏伟的目标和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与松劲,而是要再接再厉,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越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期,越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越是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越是要保持发展定力、坚定发展自信,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第二篇:弘扬劳模精神 汇聚磅礴力量

弘扬劳模精神 汇聚磅礴力量

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度褒扬广大劳模,充分肯定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这对于全社会更加深刻认识劳模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模范一直是全社会备受尊重的楷模。一个个闪光的名字,镌刻在共和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征程上。他们身上拥有共同的精神特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种精神标注出共和国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奋斗的精神底色。今天,这种劳模精神体现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展示着推动国家强盛、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彰显着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主人翁奉献精神。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更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因此,这种劳模精神值得我们倍加珍惜,不断弘扬光大。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的支撑和引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根本上要靠广大群众的劳动、创造。这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弘扬劳模精神,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社会,用劳模的卓越贡献鼓舞士气,用劳模的优秀品质引领风尚,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激发全社会劳动热情,释放全社会创造潜能。

伟大精神来自于伟大的人民。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就是要像劳模那样,坚守家国一体、爱党报国的信念,坚定民族复兴伟大目标。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和鼓励一切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倡导尊重和鼓励一切创造,包括个人创造和集体创造。就是要求每个劳动者将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在本职工作中精益求精而非马马虎虎,诚实守信而非投机取巧,淡泊名利而非“精致利己”。尤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经济升级换挡、加力爬坡的进程中,我们更要弘扬劳模精神,汇聚强大正能量。今天,尤其需要在年轻人中大力宣传劳模事迹,唱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引导年轻人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磨炼意志、提高自己,引导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合格接班人。

荣誉是褒扬和鞭策,更是前行的起点。广大劳模要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既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要用工人阶级的优秀品格、模范行动引导和鼓舞全体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劳模的成长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爱。各级党和政府应进一步提升劳模地位,拓展劳模成长舞台,为充分发挥劳模的模范作用、为劳模的健康和幸福,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挖掘、传播更多更接地气的劳模故事,让劳模事迹四方传扬,让劳模精神感召人心。各级工会应协助党和政府进一步做好劳模管理服务工作,探索更多成功经验,让劳模的才智与能量产生更大的效应。同时,帮助劳模解除工作、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让广大劳模切身感受更多的关爱与温暖。

劳动模范永远是伟大时代的重要领跑人,工人阶级永远是中国精神的主要承载者。站在新的起点上,让我们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汇聚起磅礴力量,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书写绚烂的人生。

第三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要求。和谐,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谐,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

一、企盼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

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社会和谐的图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翻开中国古代的典籍,随处可见对于“和谐”的描述。《礼记·礼运》中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都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哪怕是最普通的百姓,也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家和万事兴。”

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把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命名为“新和谐公社”;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发展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到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共生。人心思变革,人心思发展,人心思稳定,人心思和谐。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一战略思想,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国际局势发展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和执政方式的新把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显示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和理论勇气,体现了我们党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开拓未来的能力。

二、伟大的实践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条基本特征,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理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正在神州大地回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促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亿万华夏儿女的生动实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切实体现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之中,才能促进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促进各种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有效实现,进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

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体制上、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全党全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和处理好各类矛盾,必须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地发展。同时,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立足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就要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要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放慢改革步伐,也不是改变改革方向,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就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倍加珍视、切实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要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促进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要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执政意识和政权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亘古梦想正在我们手中实现;

构建和谐社会,辉煌历史正在我们手中谱写;

构建和谐社会,千秋伟业正在我们手中成就!

回顾以往,企盼社会和谐之梦启迪良多;展望未来,构建和谐社会之路前程似锦。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奋力开拓进取,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四篇: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农村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无论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

第五篇:学习《汇聚起实现濮阳梦的磅礴力量》心得体会

学习《汇聚起实现濮阳梦的磅礴力量》

等两篇文章的心得体会

近日,我局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市委书记段喜中的署名文章《汇聚起实现濮阳梦的磅礴力量》、以及濮阳日报头版刊发的《为实现濮阳梦插上强健的翅膀》。文中系统阐述的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濮阳梦,汇聚了全市386万人民的共识和心声,鼓舞人心,催人奋进。20件大事要事集中展现了我市在“一创双优”活动的领导下,及早谋划,抢抓机遇、务实重干,干部作风持续优化,快节奏、高标准成为主旋律,主动作为、快速高效蔚然成风,奏响了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的最强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不但为濮阳梦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实现濮阳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梦想,代表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国有梦,国运才会昌盛;人有梦,人生才能出彩。梦想,也可以说就是理

想,没有梦想就谈不上理想,但要把梦想变成理想、变成现实,我们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和汗水。卫生工作是关系千家万户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工作,为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家及省、市级的要求高标准干好工作,使卫生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作为一名卫生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努力争创一流。在实际工作中,更应该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攻克技术难题;更应该勤奋工作,热情服务,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不断完善本职工作,努力为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和谐美丽新濮阳做出自己的贡献。

学习五中全会精神汇聚新时代磅礴力量感悟体会[范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