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关于《突破乌江》观看心得体会范本[精选合集]
编辑:紫陌红颜 识别码:81-570154 其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07-10 18:30: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突破乌江》观看心得体会范本

乌江以天险闻名于世,两岸刀削的峭壁,江中翻滚的浪潮,使得这里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但是,红军战士凭着一股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最终渡过了乌江,取得了长征以来的第一场大胜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突破乌江》观看心得体会范本”,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关于《突破乌江》观看心得体会范本【一】

70年代在历史长河中是暂瞬即逝的一朵浪花,而对于一场改革战役而言,却是春华秋实的隽永篇章。70年前的跋山涉水,70年前的无怨无悔将中国推向了令一个高峰。革命胜地延安、瑞金留下了多少红军烈士的深深足迹。他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论前方有多少坎坷,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70年前,红军们背井离乡,踏上了这条悠悠漫漫长途,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距离并未使红军们畏惧退缩,反而使他们决心更大,毅力更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越草地,爬险山,等峰顶,这一个个困难与坎坷,红军面对这些,毫无怨言,挺身向前。“天险乌江”只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小小困难,同样它也是红军战利的见证。乌江曲曲折折,惊险的波涛并未使红军恐惧,错综的礁石也未能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

突破乌江时,一个个英雄形象在人们心中矗立。人民、国家、社会,红军们各个放在心头,而惟独少了他们自己的安危。因为他们坚定而有力的步伐,勇往而无畏的精神使中国更上了一个台阶。因为红军,国家强盛了,人们富裕了,社会发展了……

70年后的今天,上海的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些成功与发展离不开红军的坚持于忍耐。今天,我们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锦罗绸缎,而当年红军啃树皮,穿补丁,惨不忍睹。这痛苦与煎熬他们默默忍受,无怨无悔,为的是将来人们生活更美好,更富裕……

70年过去了,红军精神依旧存在,他们形象永远屹立于天地间,永远屹立在这广大的神州大地上。他们的精神是我们这一辈所应沿承的。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红军精神伴我走向成功的远方,一路上为我加油鼓励!

关于《突破乌江》观看心得体会范本【二】

《突破乌江》是一部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与中国国民党抗战的战争片。影片开头便交代了其背景: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了蒋介石匪军四道封锁线来到川湘黔边境,准备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师,蒋介石在发现我军的企图后,即调集数十万大军在红军前进的路上前堵后追,妄想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在这危急的关头,毛泽东同志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师的企图,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前进。而这部影片讲述地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团甩掉了敌军的薛岳兵团——中国红军长征史上最大的劲敌,然后不惧牺牲地准备抢渡乌江,直攻贵州的侯家军。在第一次抢渡失败的情况下,陈连长他们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抢渡了乌江,并成功过江。他们机智巧妙地捣毁敌人的一个碉堡后,并协助整个团一举歼灭了侯家军的一个旅,最后取得了胜利。<一>情节的安排   《突破乌江》有两条线索贯穿着整个故事情节。一个是以罗小光,陈连长他们为主线,从团长命令他们连抢渡乌江到罗小光请求上级让他加入突击队,至他们第一次抢渡失败后再次抢渡取得成功。辅线则是长工黄大爷的儿子黄大发被侯家军抓走然后逃脱,巧遇罗小光与之成为朋友,并协助他们抢渡乌江歼灭敌人到最后光荣地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这一主一辅二线相辅相成贯穿整部影片,使其故事情节得以发展。影片的开端,他们团都向着贵阳前进,赶着会师,整个团都洋溢着喜悦、振奋,比如挑着两个桶的战士和另一个战士嬉戏,还有陈连长他们脸上的笑容以及罗小光说他们可以赶到那里吃早饭。直到他们召开会议准备渡乌江,都是影片的开端部分。该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环境、背景。让观众对整个故事的梗概有了基本的了解。发展是表现乌江险峻地势和江面上恶劣的环境,到政委召集整个团准备抢渡乌江进行战斗这部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罗小光他们两次渡乌江,并在第二次成功地渡过了乌江。辅线黄大发从侯家军手里逃脱到加入抢渡乌江突击队员,帮助突击队渡了乌江。每一次渡乌江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最后我军和侯家军激烈地炮兵相接做了铺垫。所有发展中的情节都为高潮做好了准备。而高潮部分我军与敌军直接作战的整个过程,直到黄大发用手榴弹炸死了敌营长,既是黄大发报了仇,也为观众解了心头之恨。敌营长的死显然就意味着侯家军的失败,我军的胜利。结尾部分,黄大发加入了红军,我军军团也与乡亲们作了告别,继续着他们的征程。<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的刻画   在《突破乌江》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导演在演员的选配上下了番功夫。例如,我军政委、团长、陈连长等人均是五官端正,面部线条清晰,棱角分明型,并且体型都很均衡,是典型的英雄、正义之士的“化身”。还有,黄大发、罗小光这两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勇敢、冲动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而黄大爷他们这一批穷苦老百姓的形象也都相当符合人物的需要。相反,敌方角色则形态各异,丑态居多。如敌旅长的秃头、八字胡,张营长的口吃,替死鬼王连长的矮胖,以及麻脸班长,他们首先就从本质上给予了观众怀印象,再加上导演从他们的语言、姿态、摄影造型手段等的“加工”,敌军的丑恶形象便跃然荧屏上了。敌方旅长是国民党军队大家之长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持有一定的权利却和下属一样愚昧无知。在得知共军要渡乌江时,他和下属一起抽卦算命。卦上写着:犹如大龙入海,任其所游,有吉无凶,百事如意。他们便自慰道:是说我们有江防天险,又有金兵把守,保险没事。并且还有贵人蒋介石的相助。参谋长还说,楚霸王项羽当年被三面围困,最后自刎乌江,共军这次渡乌江,要让他们四面被围困,前后被夹击。而当一旁的官兵指出“此乌江非彼乌江”时,旅长便喝道:“别打岔了,管他哪个乌江呢,反正都是乌江!”既反映了他的愚昧无知,也说明了他的自欺欺人。这一卦,说白了,就是给共军抽的,而这“大龙”当然指的是共军。导演在此处用了隐喻的手法。在我军第一次渡乌江被结巴营长击退时,他们便举办了庆功宴。在敌旅长发言时,他显然连他们国民党民国几年都不知道,还需一旁的参谋长提醒是民国二十四年。可笑而又可悲,正是因为无知的领导,最后酿造了他们的失败。而“立见大人,立有忧亡,无主”这句,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的失败。敌旅长他们在对共军的态度上是既轻视又害怕。在共军离他们仅200多里时,他除了等待薛岳兵团的赶到,便是抽卦,没有采取任何作战计划。直到来电说共军距他们仅40里时,他还在说不可能,显然是低估了对手的能力。尤其是前线战报共军制造了许多竹筏企图渡江,他依然还是不相信共军能在一夜之间造那么多竹筏,最后战败时以一句反问“这是共军吗?”悲凉地收场。虽说,敌旅长轻敌,但他心里也是害怕的。在参谋长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时,他就一直在关注薛岳兵团到了哪里。说薛岳兵团依然还是杳无音信时,他厉声道“这块肥肉老子独吞了”。实则,他心里相当害怕,他害怕薛岳兵团没能及时地援助。如果不害怕,他也不会愚昧地去抽卦,这纯属心理上的安慰。当然,不单单是他害怕,还有他的下属。参谋长一收到共军直奔乌江而来的电报时,他便下令迅速赶回。额头上,帽子里无不渗透着着急害怕的汗水。抽卦后,旁边的官兵担心地问道,万一薛岳兵团不能及时赶到怎么办?抽完大烟的麻脸班长被告知,江面上有动静时,他无不紧张地问在哪,然后还呵斥下属是不是被共军吓怕了。几句简单的话语,便将他们对共军的恐惧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敌旅长不是个实事求是之人,他包庇自己的小舅子,自欺欺人,喜欢下属拍马屁。在共军试探敌情“那一战”后,他问是谁开的炮,其实他明知是自己的小舅子,却和参谋长一起惩处了王连长,也不听他辩解,还说要他“好汉做事,好汉当”。虽说都是参谋长说的话,但作为和自己沆瀣一气的下属,他显然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庆功宴上,结巴营长醉酒后说自己打死了共军151人,而不是121人。他也亲信“自己人”,还问参谋长怎么少报了30人,叫他以后一起补上,一起奖励。在小舅子已经醉酒的情况下,他也仅听他一面之辞,而不去做任何证实。坐在旁边的参谋长除了附和他又能怎样呢?这一战下来,我想,不仅仅是我军有伤亡,敌军也应有伤亡。而他们报喜不报忧,自己死了人却不说,纯粹是自欺欺人。参谋长说他会升官,会被蒋介石亲自召见,他就乐得哈哈大笑,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处于一个什么情况下。敌方参谋长是个复杂的角色。他是个聪明的人,能识出共军奔乌江的真实意图,也知道共军的实力,一句“共军一向用兵神速”向我们证实了这点。相比他的“主子”,他至少是知道对手的战力的。陈连长他们第二次渡乌江那一场景,参谋长巡岗时,命令结巴营长多派些人坚守渡口处,可见他的聪明。一旁的官兵说楚霸王自刎的那个乌江不是这个而是安徽的乌江时,他也能够接受,并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说明他也是能够听从手下对他的“忠言”。但他也是老奸巨猾、阿谀奉承、讨好上级之人。敌旅长问谁开的炮,正当结巴营长准备说是自己下令开的时候,他把后面的话一接,说成了“是不是你手下的人私自开的炮”。在共军集体用竹筏子渡乌江时,他对旅长说,等共军到了江心再开枪也不迟。可见其奸诈狡猾。在对待敌旅长的态度上,他是一味地奉承、讨好。讨好地说旅长会官运亨达,还有蒋介石的亲自接见,还帮助旅长包庇结巴营长等等。然而也正是他的这些奉承,才使得旅长被蒙蔽了,而他的聪明似乎最后也和敌旅长的一句“这是共军吗?”一起幡然醒悟了。罗小光是一个多才多艺、勇敢、倔强、坚持、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中国红军战士。他快板打得好,自编的一番话鼓足了战士们的士气。他不畏牺牲,尽管年龄小,个子小,可他毅然要求陈连长让加入突击队。尽管陈连长拒绝了他,他还是没有放弃,最后在战友的帮助下,他如愿地成为了抢渡乌江突击队员的一员。他耐心地教黄大发如何扑倒,怎样丢手榴弹。在黄大发的鞋子烂了的情况下,他把自己母亲给父亲生前做的一双鞋子送给了大发,也许这是他唯一的一双新鞋了,可是他也没有吝啬,可见他的热心。黄大发是个和罗小光同般年纪的小伙子。他们有着近乎相似的痛苦经历,这也是他们两个合得来的原因之一。他机智、勇敢、顽强、倔强、冲动。被侯家军抓了后,他巧妙地逃脱了,尽管他负了伤。在他受伤爬到岸上,碰到罗小光,并误以为他是侯家军的情况下,他奋劲地和罗小光撕拼,最后晕倒,可见其顽强和勇敢。他协助罗小光他们渡江,也体现了他的勇敢。小刘在给他包扎伤口时,我军团长给了他一碗水喝,他本是想喝的,可是他还是倔强地拒绝了。尽管自己误会了罗小光,可他还是不好意思先主动开口。他和罗小光他们一起渡乌江后,看到了杀害他母亲的结巴营长,他冲动地出了声,差点暴露了。而后来他还是独自地离开队伍,准备去报仇,幸好最后被陈连长拉了回来。足以表现了他血气方刚,冲动的一面。而政委、团长、陈连长他们则是一批沉稳冷静、指挥有方,关心下属的上级。我军成功地突破乌江与他们的领导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还有两个特别值得提起的人物,一个是罗小光的爹,一个是黄大发的娘。他们的戏份都很少,却向我们展示了革命时期两种不同身份却都很伟大的人。身为赤卫队的队长,罗小光他爹在被别人抓获并枪毙时,他也是条汉子。他和中国众多帮助共产党,为国牺牲的烈士一样,都是英雄。被抓的时候,他将他最后的温柔给予了自己的妻儿,他万分的不舍,都融入了最后看他们一眼。在死的时候,他是坚挺着,不向敌人低头,身中了两枪,他依然没有倒下,而是坚强地转过深,狠狠地盯着敌人。他的眼神只有面对敌人的时候,才是那么的凶狠,那么的慑人。黄大发的娘是中国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她没有更多的细腻和柔情,在自己丈夫被打伤时,她是一手抓着他的衣服,一手托着他的头,而不是扑上去放声大哭。她的动作不够温柔,不够细腻,但是她爱夫护子心切,她勇敢地冲上去保护自己的儿子,与敌营长进行斗争,丝毫不妥协,而在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三>摄影造型手段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各种景别,而这些不同景别的运用,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视野、空间范围、视觉韵律和节奏。首先是远景的运用。影片中多处用远景表现了乌江地势险峻、江水湍急。我军前进时和准备渡乌江战斗时,用了远景,以及战争场面也采用了远景。这样就表现了战争的宏观形象、规模和气势,给了观众整体的视觉信息。作为叙事性的描写的中景,片中大量的采用了。如影片开头部分,宣传员在石头上写字时用了中景,既交代了环境,也表现了他手写字的动作以及脸上的神情。还有开端部分介绍我军陈连长,罗小光他们时,也是用的中景。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罗小光打快板时的喜悦和回忆父亲被杀害的痛苦,敌旅长得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的紧张,陈连长发现手电筒掉入江里的那种悔恨和自责,以及黄大发看到娘被杀的那种愤怒和伤心等等均是通过近景表现出来的。他们肌肉颤动,目光的流转,眉毛的挑皱均被刻画得形象而又生动。黄大发一个人悄悄地离开突击队准备去报仇时,有一个对他脸部的特写,表现了他的仇恨和小心翼翼。用特写给影片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导演在运用光线造型手段时,大量的使用了侧光和前侧光,重在表现我军战士的刚毅、英勇的形象。在政委召集众连长开会时,导演还专门用了人工光照在陈连长的脸上,以突出他是主要人物。在刻画敌军形象时,多使用脚光、顶光、逆光、侧逆光等,如参谋长向敌旅长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时,用了脚光和顶光。参谋长等人奉承说敌旅长会升官惹得敌旅长开心地大笑时,也运用了脚光,将他丑恶的形象表现得酣畅淋漓。在《突破乌江》中,还运用了动态造型手段。罗小光和黄大发滚在一起时的运动,在我军和敌军战斗时,战士的运动。敌军烧毁老百姓的房子时的运动,这些都是人物的运动。还有机位的运动,如乌江地势和江面上情况的空镜头,摄像师就用了很多摇移镜头以表现我军所处环境的恶劣。小刘和政委谈及长工黄大爷边走边说时,便用了跟镜头。罗小光向黄大发讲述自己父亲被害时,摄像师便用了推镜头,由中景推到特写上,以详细地刻画罗小光的表情。影片中动态造型手段的结合,一方面响应人们眼中全面、详尽的事物,一方面克服平面造型局限,并且单一镜头中的信息量也大于固定镜头。<四>悬念的设置   悬念的设置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给影片增加了趣味性,让观众兴味浓厚。第一个悬念的设置是在开端的部分,陈连长被团长调去,然后罗小光他们问班长发生了什么事,他说国家大事。这一悬念会让观众猜到底是什么国家大事,有继续看下去的念头。第二个悬念是敌参谋长在接到电报后,紧张的神色以及他催促手下快点回去,加上音乐制造的紧张气氛,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罗小光要参加突击队,陈连长说他年龄小不让他参加,同班的战友小声地告诉他怎么办以及他们渡江后,陈连长发现了敌军一个仅有几个人的碉堡时告诉大家他的打算,都是悬念的设置,都推动了剧情,任其合情合理地发展。黄大发从侯家军手中逃脱,逃到岸上时,用音乐进行了渲染,制造了悬念,人们也跟着紧张的音乐一起紧张,担心黄大发是否会被侯家军发现,是否还能见到他的父亲。<五>音乐   《突破乌江》中有二十几处响起了音乐。第一处是影片的开端,我军振奋地赶着会师,便运用喜悦的音乐。而第四处也是战士们走在路上,只不过是奔向乌江的路上,那种激昂的音乐伴随着战士们激昂的情绪,恰到好处。片中第二处音乐的响起,是乌江的那几组空镜头。大号的沉闷,带有哀婉,突然紧凑的节奏似像人们诉述了危险,而乌江的险峻、江水的湍急,在音乐中变得更具挑战性了。敌参谋长在收到电报后,神色马上变得慌张,这时音乐适时地响起,既增添了悬念,也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更烘托出了人物的情绪。陈连长他们在第一次渡乌江时,音乐一直持续了近四分钟,其中音乐随着情节的变化,时而缓慢轻巧,时而紧促激烈,陈连长他们在乌江里拉线时,音乐跟着紧促,观众也跟着紧张,都在担心他们是否能成功渡江,最后绳子被炸断时,音乐也缓慢下来,团长一声“撤”,音乐也近戛然而止。敌营长被黄大发炸死的时候,振奋的音乐中还有喇叭的鸣叫,仿佛向人们昭示我军的胜利。黄大发的娘被敌营长用枪打死时,音乐悲壮而又愤怒,正体现着此时此刻片中人物的心情,也与观众意外、悲愤的心情产生了共鸣。战士和老百姓一起制作竹筏时,音乐轻快活泼,既体现了军民一起合作的欢快心情,又表现了劳动的喜悦。<六>声音   影片中的声音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除了人物的同期声,战争的环境音,乐器的声响,还有一些音响的效果音等等。出现多次的号角声,每种号角声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有召集战士集合的,有开始战争的,有召集准备出发的。渐近渐大的马蹄声,表现了声音的透视,拓展了大景别的表现力,逼真形象。江水的咆哮,狂风的呼叫,枪支炮弹的轰鸣,灭火的水声,挂电话的声音,敌参谋长打开电报的声音,鞭子抽人的声音,轻微的转头砸人的声音,电话摔掉的声音等等,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该片中还有一段快板,活泼,富节奏感,配上罗小光的说段,给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也让观众耳目一新。<七>伏笔   导演在片中也运用了埋伏笔的手法。如描绘乌江的险峻湍急的空镜头,说明渡江的难度,为第一次渡江失败埋下了伏笔。地主和地主婆的出现,为后面小刘说有一户地主人家做了铺垫,他们说没有带走粮食和财产,也解决了后面被毁了房子和粮食的老百姓的食住问题。罗小光的一段快板,配上说词“咱们一天走了一百八,敌人三天才走了九十九”,以及我军战士们快捷的步伐的特写,都证实了后面敌旅长说“共军怎么一下子就从200多里走了只有离乌江40里的距离了”是完全有可能的。还有最大的一个伏笔就是前面所有表现敌方性格特征的场景、画面,均为他们的失败埋了伏笔,说明了他们失败的必然性。伏笔的运用也给影片增添了一定的悬念感,辅助了剧情有条不紊地发展。<八>对比的运用   影片中有人物性格的对比,也有氛围的对比。如敌方对待老百姓的残忍和共军的友善,敌军的胆小和我军的勇敢,都是人物性格上的对比。而气氛的对比,最典型的就是陈连长他们渡江失败时,敌方在热热闹闹地开庆功宴,每一个人都兴奋至极,但我军却很沉闷,有唉声叹气的,有耷拉着脑袋的,都各有所思,用政委的话说,“白天没渡过江,大家都憋了一股劲”。正是运用了这种对比的手法,影片中人物的对立、敌我两方的矛盾才得以融入影片,人物的情感才能够升华,主题才得以深化。

关于《突破乌江》观看心得体会范本【三】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突破乌江》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年10月,为了接应红军大部队的到来,遵义的军团要突破乌江,第一天,红军打算从黄家村的岸口渡乌江,可是天寒水冷,架桥用的竹绳又被敌人炸断了,第一次渡乌江就这样失败了,红军就开始做竹筏渡乌江。第二天晚上,他们就开始行动,可是由于天太黑,不好联络,竹筏又难以控制方向,只有少数人抵达了对岸。第三天,部队派了红军中的精英划竹筏渡乌江,敌人的追兵也赶过来了,红军面临着险境,英勇奋战,冲破了敌人好几道防线,吓得敌人举手投降。

我想,红军强渡乌江是要很大勇气的,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怎么能勇敢地往前冲,怎么能面临险境,在水流湍急的江上镇定自若地划着竹筏,躲开敌人的子弹。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红军们还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经历了几次失败都没有退却,而是更加努力,冒着生命危险,躲过敌人的“子弹雨”。

我这个人,就是胆子小,缺乏勇气,每次遇到了困难就退却,我一定要学习红军这些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真正的21世纪接班人。

关于《突破乌江》观看心得体会范本【四】

观《突破乌江》有感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突破乌江》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年10月,为了接应红军大部队的到来,遵义的军团要突破乌江,第一天,红军打算从黄家村的岸口渡乌江,可是天寒水冷,架桥用的竹绳又被敌人炸断了,第一次渡乌江就这样失败了,红军就开始做竹筏渡乌江。第二天晚上,他们就开始行动,可是由于天太黑,不好联络,竹筏又难以控制方向,只有少数人抵达了对岸。第三天,部队派了红军 中的精英划竹筏渡乌江,敌人的追兵也赶过来了,红军面临着险境,英勇奋战,冲破了敌人好几道防线,吓得敌人举手投降。我想,红军强渡乌江是要很大勇气的,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怎么能勇敢地往前冲,怎么能面临险境,在水流湍急的江上镇定自若地划着竹筏,躲开敌人的子弹。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红军 们还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经历了几次失败都没有退却,而是更加努力,冒着生命危险,躲过敌人的“子弹雨”。我这个人,就是胆子小,缺乏勇气,每次遇到了困难就退却,我一定要学习红军这些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真正的21世纪接班人。

关于《突破乌江》观看心得体会范本【五】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突破乌江》这部电影。这部影片讲述地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团甩掉了敌军的薛岳兵团——中国红军长征史上最大的劲敌,然后不惧牺牲地准备抢渡乌江,直攻贵州的侯家军。在第一次抢渡失败的情况下,陈连长他们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抢渡了乌江,并成功过江。他们机智巧妙地捣毁敌人的一个碉堡后,并协助整个团一举歼灭了侯家军的一个旅,最后取得了胜利。是什么支撑红军强渡乌江,面临险境,在水流湍急的江上镇定自若地划着竹筏,躲开敌人的子弹?是他们的勇气,不惧一切的勇气!我们的未来或许会遇到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有如红军长征那般的勇气,定能战胜一切,迎来成功。

第二篇:组织观看《突破乌江》心得体会

回首红军长征的历程,我们看到了红军战士的勇敢与坚持,看到了红军的智谋与远见,看到了农民同胞对红军无私的奉献。也许,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无需再重复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但是,我们应当把这种崇高的长征精神继承下去,做长征精神的继承者,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组织观看《突破乌江》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组织观看《突破乌江》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一】

《突破乌江》是一部关于中国工农红军对中国国民党抗战的战争片。影片开头便交代了其背景: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蒋介石匪军四道封锁线来到川湘黔边境,准备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师,蒋介石在发现我军的意图后,即调集数十万大军在红军前进的路上前堵后追,妄想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在这危急的关头,毛泽东同志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师,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前进。而这部影片讲述的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团,甩掉了敌军的薛岳兵团——中国红军长征史上最大的劲敌,然后不惧牺牲地准备抢渡乌江,直攻贵州的侯家军。在第一次抢渡失败的情况下,陈连长他们毫不气垒,毅然决定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抢渡乌江,并成功渡江。他们机智巧妙地捣毁敌人的一个碉堡后,并协助整个团一举歼灭了侯家军的一个旅,最终取得了胜利。

影片中有两个戏份不多,却给人留下深刻映像的人物。一个是罗小光的爹,一个是黄大发的娘。他们的戏份虽然不多,却向我们展示了革命时期,两种身份不同却都很伟大的人。身为赤卫队的队长罗小光的爹,在被敌人抓获并枪毙时,他也是条汉子。他和中国众多帮助共产党,为国牺牲的烈士一样,都是英雄。被抓的时候,他将他最后的温柔给予了自己的妻儿,他万分的不舍,都融入了最后看他们一眼。在死的时候,他坚挺着,不向敌人低头,身中了两枪,他依然没有倒下,而是坚强地转过身,狠狠地盯着敌人。他的眼神只有面对敌人的时候,才是那么的凶狠,那么的慑人。黄大发的娘是中国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在看到自己丈夫被打伤时,她一手抓着他的衣服,一手托着他的头,不是扑上去放声大哭。而是勇敢地冲上去保护自己的儿子,与敌营长进行斗争,丝毫不胆怯,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长征之路艰难万分,是什么指引着共产党员走过荆棘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呢?是一种不屈的精神,是一种独有的长征精神。以长征精神激励新长征,就是要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红军战胜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胜利实现战略目标,最根本的是靠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毛泽东同志指出:“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想象的。”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使命。新世纪新长征能否创造新奇迹

组织观看《突破乌江》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二】

今天由于天下着蒙蒙细雨,我只好呆在家里美美地欣赏历史片《突破乌江》。这个故事主要讲:1948年红军摔领3万大军攻打国民党。当年,红军气势庞大,誓要把国民党消灭。红军兵分四路,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一班从后面突击,二班从前面突击,三班从左面突击,而最艰难突破的是是四班了,因为他们要冒着严寒渡过这涛狂浪急的乌江,还要攀过高山呢。战斗打响了!红军使用了一招十面迷伏,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遍甲不流,这贪心怕死的国军只好在无力反击之下乖乖地投降了。这场战争红军大获全胜,虽然红军胜利了,但很遗憾在渡过乌江时,由于风急浪高的江水扑向红军,令红军伤亡惨重。真是美中不足啊!看完这场电影,我深深地受到启发,情不自禁地想起,今天我们拥有的一切来之不易,是你们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贡献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同学们,在我们无忧无虑地吃喝玩乐时,可否想起那些壮烈牺牲的战士们呢?

组织观看《突破乌江》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三】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1934年10月,为了接应红军大部队的到来,遵义的军团要突破乌江,第一天,红军打算从黄家村的岸口渡乌江,可是天寒水冷,架桥用的竹绳又被敌人炸断了,第一次渡乌江就这样失败了,红军就开始做竹筏渡乌江。第二天晚上,他们就开始行动,可是由于天太黑,不好联络,竹筏又难以控制方向,只有少数人抵达了对岸。第三天,部队派了红军 中的精英划竹筏渡乌江,敌人的追兵也赶过来了,红军面临着险境,英勇奋战,冲破了敌人好几道防线,吓得敌人举手投降。我想,红军强渡乌江是要很大勇气的,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怎么能勇敢地往前冲,怎么能面临险境,在水流湍急的江上镇定自若地划着竹筏,躲开敌人的子弹。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红军 们还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经历了几次失败都没有退却,而是更加努力,冒着生命危险,躲过敌人的“子弹雨”。我这个人,就是胆子小,缺乏勇气,每次遇到了困难就退却,我一定要学习红军这些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真正的21世纪接班人。

组织观看《突破乌江》心得体会精选模板【四】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突破乌江》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年10月,为了接应红军大部队的到来,遵义的军团要突破乌江,第一天,红军打算从黄家村的岸口渡乌江,可是天寒水冷,架桥用的竹绳又被敌人炸断了,第一次渡乌江就这样失败了,红军就开始做竹筏渡乌江。第二天晚上,他们就开始行动,可是由于天太黑,不好联络,竹筏又难以控制方向,只有少数人抵达了对岸。第三天,部队派了红军 中的精英划竹筏渡乌江,敌人的追兵也赶过来了,红军面临着险境,英勇奋战,冲破了敌人好几道防线,吓得敌人举手投降。

我想,红军强渡乌江是要很大勇气的,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怎么能勇敢地往前冲,怎么能面临险境,在水流湍急的江上镇定自若地划着竹筏,躲开敌人的子弹。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红军 们还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经历了几次失败都没有退却,而是更加努力,冒着生命危险,躲过敌人的“子弹雨”。

我这个人,就是胆子小,缺乏勇气,每次遇到了困难就退却,我一定要学习红军这些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真正的21世纪接班人。

组织观看《突破乌江》心得体会精选模板【五】

70年代在历史长河中是暂瞬即逝的一朵浪花,而对于一场改革战役而言,却是春华秋实的隽永篇章。70年前的跋山涉水,70年前的无怨无悔将中国推向了令一个高峰。革命胜地延安、瑞金留下了多少红军烈士的深深足迹。他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论前方有多少坎坷,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70年前,红军们背井离乡,踏上了这条悠悠漫漫长途,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距离并未使红军们畏惧退缩,反而使他们决心更大,毅力更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越草地,爬险山,等峰顶,这一个个困难与坎坷,红军面对这些,毫无怨言,挺身向前。“天险乌江”只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小小困难,同样它也是红军战利的见证。乌江曲曲折折,惊险的波涛并未使红军恐惧,错综的礁石也未能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

突破乌江时,一个个英雄形象在人们心中矗立。人民、国家、社会,红军们各个放在心头,而惟独少了他们自己的安危。因为他们坚定而有力的步伐,勇往而无畏的精神使中国更上了一个台阶。因为红军,国家强盛了,人们富裕了,社会发展了……

70年后的今天,上海的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些成功与发展离不开红军的坚持于忍耐。今天,我们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锦罗绸缎,而当年红军啃树皮,穿补丁,惨不忍睹。这痛苦与煎熬他们默默忍受,无怨无悔,为的是将来人们生活更美好,更富裕……

70年过去了,红军精神依旧存在,他们形象永远屹立于天地间,永远屹立在这广大的神州大地上。他们的精神是我们这一辈所应沿承的。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红军精神伴我走向成功的远方,一路上为我加油鼓励!

第三篇:2021年观看影片《突破乌江》心得体会文本

在电影中有两个细节表现了红军对农民的关心与照顾。当红军来到被侯家军洗劫一空的小村庄时,听说有一个大爷的老伴儿被侯家军打死,儿子被抢走了,他们便扛了一袋粮食去看望大爷,他们紧紧握住大爷的手,告诉他红军一定会让农民翻身,让农民都有饭吃,不再受别人的欺负。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问候,却表现了红军对农民的关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观看影片《突破乌江》心得体会文本”,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1年观看影片《突破乌江》心得体会文本【一】

一副永远被擦得明亮的眼镜下,平静的双目放射出慈祥的目光。额头上的皱纹堆积的对祖国的操劳,威严的戎装震慑住一切反对派的野心。这就是大将陈赓,矢志不渝的革命者。

少年壮志投革命

记得小时候,在小学课文中描述过陈赓将军在长征路上给小鬼让马的感人情节,当时心里思忖着,这究竟是怎样一位将军。在疲惫的征途上毅然让出自己的马匹。直到后来看过央视热播的红剧《大将陈赓》再到后来拜读《陈赓传》才得知他是一位踏着传奇的脚印成长起来的共和国大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这位湘乡的少年十三岁投笔从戎,在厉兵秣马中开始驰骋沙场。这是何等的气魄。护法战争,湘鄂作战,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脚步,陈赓迈进了戎马生涯。1921年的秋天,应该是一个雨后的傍晚,他偶然得到了一本杂志,《新青年》,书中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的批判,让他很受触,思想上激荡让他久久不能平静,陈独秀先生的精辟讲解让他看出了中国的希望,走出屋门一道绚烂的彩虹早已挂在了东方,转身望着夕阳,他似乎立即顿悟了,红色必将普照大地,共产主义的火种此刻牢牢的种在陈赓的心里,今后的无数日日夜夜,这颗火种是将成为他们最坚强的精神支柱。

于是,次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他19岁,男儿正当带吴钩。

自古英雄出少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他,在组织的号召下,投身到反帝爱国运动中去了。1923年,参加了湖南各界声援“二七”惨案的游行运动,同年有参加了为反对日本军阀六一惨案的游行。在游行中与军警冲突并负分。仅仅入党一年的他,便成为革命大潮的急先锋一浪高过一浪越涌越汹,革命意志俞磨练俞

鉴定,斗争经验越积累越丰富。

一颗赤心两行情

21岁,和我们一样同是求知欲旺盛的年龄。那一年国共合作,他考入了广东讲武堂陆军学校。5月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那是,当时的黄埔军校。随处可见意气奋发,献身革命的有志青年,在那里他结交了今后长征路上的战友,也认识了未来战场相见的对手,那绝对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畅谈革命理想,各抒壮志豪情,天天学习锻炼只为共同的目标,“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革命”。这或许就是时势造就的吧,曾经教室里的欢声笑语,谁能预料,二十年后却是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你死我活。

同年毕业后参加东征,勇猛的学生军打得陈炯明溃不成军,然而一次小小的意外,又让历史戏剧般的上演,那是一个局部的战斗,身先士卒的校长与主力部队在炮火中失去了联系,眼看叛军的炮弹就要打过来了,陈赓背起他的校长就跑,炮弹左一颗又一颗接连爆炸,可笃忠诚的陈赓抱定一个信念,“我一定要把校长安全的背回去,这一背就是几十公里山路。当时的那个校长姓蒋名介石字中正。”是玩权术的作家,把持国民政府的独裁,救活蒋介石是当时排长陈赓的本分,至于后来大革命的失败,谁也不能预料,琢磨不定的历史,总让人叹惋。没关系,最后陈赓和他的战友不照样又打败了蒋介石。就送老蒋一个人情吧!

鞠躬尽瘁报家国

挥手将军的一生。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牺牲在为祖国撰写战略论文的书桌上。1961年3越,开始带病撰写军事著作《作战经验总结》。原计划写序言、作战正被、进攻、防御、追击、转移第六章,在写完序言后由于心脏病发作,于3月16日病逝于上海享年5岁。

从投身革命那一天起,将军就注定要在枪林弹雨中度过一生,1920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9月,到苏联红军部队学习。翌年2月返回上海。

1927年3月到武汉,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与李立三一起负责政治保卫工作,后随起义部队南下,在贺龙热军长的第十二军任营长。会昌战斗中,腿负重伤,历尽艰险,潜入上海治序。

1928年4月,奉命到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化名王庸于国民党反对派进行隐蔽斗争。

1931年9月调任红四军,奉命红四军第十三师。第28团团长,11月初红四方面军成立,任第12师师长,后参加鄂豫皖苏区的反围剿任务。

1933年3月24日被反捕,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后被押送至南京。5月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营救下,逃出南京到达江西瑞金。

1934年10月任军委干部团团长,随中央纵队长征并参加了突破乌江,土城,二打遵义,夺取金沙滩等作战。1935年11月下旬,率13团参加罗镇战役,手部受伤。

1936年2月率红11师参加东征战役,5月率部参加西征战役,协同兄弟部队解放甘宁夏广大地区。

1937年2月,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0月率部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作战,夜袭长生口,伏击娘子关。

1938年伏击神头岭毙伤日伪军1500余名。连续破袭多处据点。

1940年8月参加百团大战。

1941年8月任大岳纵队司令员,后又奉命组成大岳南进支队。

1942年,参加杺源围剿战将日伪军逼出杺源。

1945年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大岳纵队司令员。

1946年参加同涌战役。

1948年率中原野战军参加淮海战役全歼黄维兵团。

1949年横扫江西。

1951年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

1953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并创立哈尔冰工业大学。

永不叛党鉴衷心

大革命失败后,陈赓一度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化名王庸,这是他结实了他心中文学大家鲁迅先生,相见恨晚两人夜夜而谈互勉革命友情,共商革命大事,憧憬名族的未来。地下工作是艰难而又危险的,营救彭湃的任务未能完成,让陈赓自责了好长时间,更不幸的还在后面。一次在火车上,叛徒正好和陈赓撞了个正面,于是陈赓被逮捕了。当得知他的校命学生被捕,蒋老校长万分激动,亲自接见陈赓而责成下属特务一定要诱降陈赓,不可动刑。老蒋心里非常清楚陈赓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能为他所用,他便在嫡系部队又多了一名悍将,可陈赓就是陈赓,生是革命的人死是革命的鬼,若是别人仅凭救过蒋介石的人情怎么也可以混个一官半职,但陈赓不为所动,他的心从未离开组织半步,早已根植在心中多年的火种,此时燃烧的更加旺盛。“我要回归组织,”他心里大声呐喊着。回归组织除了决心忠诚还要靠智慧,通过里应外合通过党组织的营救下。在剧院演了一出绝妙的金蝉脱壳。回归是严格的,到了瑞金后,组织上要对他进行层层的审查,盘问。这比严刑拷打还要残酷,可是陈赓就是陈赓,他比谁都明白,党的纯洁性有多么重要。“你们审问吧,你们怎么问我就怎么答”。

原来将军也是痴情郎

战场上将军不仅战功显赫,横刀立马。生活中,他疼爱妻子,慈祥而和蔼。我最欣赏陈大将军的革命乐观主义。无论何时,何地何事吗,何难何险,他均笑嘻嘻,由此的一绰号,军中幽默大师。“幽默大师”的表白经历也挺幽默的。当时在武汉召开党支部会议,陈赓在听报告时借机给王根英妻子写字条表白,“王根英同志,我爱你”。当时尴尬的王根英,当下就把纸条贴在了墙上,幽默大师不甘心,一连写了三次,不料王根英同志全都贴在了墙上,将军的做法多少有点胡闹却也是真心实意,最后在周总理夫妇的牵线下王根英同志与将军结合,彼此患难与共,心向革命。虽然很少在一起,但却感情真挚,挂念彼此。抗日战争时期,王根英同志在冀南反扫荡突围中,为了回村取公款而不幸牺牲。此后三年才与傅涯同志结婚。将军戎马一生却坚持每月或半月给妻子写一封信,用最简单的方式呵护着爱情。解放后,他工作依然繁重,可孩子们的作业却一直由他检查,如此醉心于家庭和爱情的形象,让我不禁想到了北非的沙漠飞狐隆美尔元帅,仔细对此发现两人如此相像,同样,沙场点兵几十载,同样对爱情专注,可惜隆美尔毕竟是法西斯的杀人工具,而我们的陈大将军却是人们的将军。

2021年观看影片《突破乌江》心得体会文本【二】

70年代在历史长河中是暂瞬即逝的一朵浪花,而对于一场改革战役而言,却是春华秋实的隽永篇章。70年前的跋山涉水,70年前的无怨无悔将中国推向了令一个高峰。革命胜地延安、瑞金留下了多少红军烈士的深深足迹。他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论前方有多少坎坷,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70年前,红军们背井离乡,踏上了这条悠悠漫漫长途,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距离并未使红军们畏惧退缩,反而使他们决心更大,毅力更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越草地,爬险山,等峰顶,这一个个困难与坎坷,红军面对这些,毫无怨言,挺身向前。“天险乌江”只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小小困难,同样它也是红军战利的见证。乌江曲曲折折,惊险的波涛并未使红军恐惧,错综的礁石也未能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

突破乌江时,一个个英雄形象在人们心中矗立。人民、国家、社会,红军们各个放在心头,而惟独少了他们自己的安危。因为他们坚定而有力的步伐,勇往而无畏的精神使中国更上了一个台阶。因为红军,国家强盛了,人们富裕了,社会发展了……

70年后的今天,上海的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些成功与发展离不开红军的坚持于忍耐。今天,我们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锦罗绸缎,而当年红军啃树皮,穿补丁,惨不忍睹。这痛苦与煎熬他们默默忍受,无怨无悔,为的是将来人们生活更美好,更富裕……

70年过去了,红军精神依旧存在,他们形象永远屹立于天地间,永远屹立在这广大的神州大地上。他们的精神是我们这一辈所应沿承的。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红军精神伴我走向成功的远方,一路上为我加油鼓励!

2021年观看影片《突破乌江》心得体会文本【三】

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突破乌江》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年10月,为了接应红军大部队的到来,遵义的军团要突破乌江,第一天,红军打算从黄家村的岸口渡乌江,可是天寒水冷,架桥用的竹绳又被敌人炸断了,第一次渡乌江就这样失败了,红军就开始做竹筏渡乌江。第二天晚上,他们就开始行动,可是由于天太黑,不好联络,竹筏又难以控制方向,只有少数人抵达了对岸。第三天,部队派了红军 中的精英划竹筏渡乌江,敌人的追兵也赶过来了,红军面临着险境,英勇奋战,冲破了敌人好几道防线,吓得敌人举手投降。

我想,红军强渡乌江是要很大勇气的,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怎么能勇敢地往前冲,怎么能面临险境,在水流湍急的江上镇定自若地划着竹筏,躲开敌人的子弹。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红军 们还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经历了几次失败都没有退却,而是更加努力,冒着生命危险,躲过敌人的“子弹雨”。

我这个人,就是胆子小,缺乏勇气,每次遇到了困难就退却,我一定要学习红军这些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真正的21世纪接班人。

2021年观看影片《突破乌江》心得体会文本【四】

坚持不懈,自强不息  ——观<<强渡乌江>>。有感浓烈的硝烟和殷红的鲜血弥漫了乌江两岸,战火不断,子弹不绝。红军在强渡多次乌江后,终于突破乌江天险,占领遵义。这就是著名的红色影片——《强渡乌江》。这部电影以1935年红军强渡乌江为故事背景,以陈水生的命运为主线。展现特殊历史背景下,兄弟情谊和和家园情怀的生死博弈......第一次渡江时,红军在陈水生口中得知用竹筏渡江,连夜赶工。第二日,红军挑选出十八个善于游泳的军人,游泳过江。八个英勇战士,赤着身子,一人携带一只枪.扑通几声,跃入水流湍急的江中,再冰冷的江水里,游水及其困难,但在红军强烈的火力掩护下,八个英勇的红军战士皆安全到达彼岸,隐藏在石崖下,等待后继部队,由于敌军火力太猛,第一个竹筏被射击翻倒了,无后继部队也无济于事,红军也只得召回入人游回南岸,第一次渡江,遂告无效。在研究情况和吸取教训之后,红军决定夜晚偷渡,但又太黑,有告无效而停止。强渡又开始了,红军战士坐上三个竹筏,一齐向敌岸划去。两岸火力酣密时,三个强渡的竹筏已经离敌岸不远了。敌人及其恐慌,拼命射击。有几个红军战士早已埋伏,蠕蠕欲动地贴近敌人哨阵地,突  然间响起射击的轻机枪,手榴弹的爆炸声,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迅速地占领了敌军的哨抵抗线。乌江两岸紧接着是一场激战,国民党势力渐退,此时,红军战士吹响了冲锋号。喊杀声,手榴弹爆炸声,把敌军击溃......不禁疑问,是什么让红军战士如此勇猛,取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机智的头脑,团结的力量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一定会向红军学习他们的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为祖国辉煌的未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做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2021年观看影片《突破乌江》心得体会文本【五】

《突破乌江》是一部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与中国国民党抗战的战争片。影片开头便交代了其背景: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了蒋介石匪军四道封锁线来到川湘黔边境,准备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师,蒋介石在发现我军的企图后,即调集数十万大军在红军前进的路上前堵后追,妄想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在这危急的关头,毛泽东同志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师的企图,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前进。而这部影片讲述地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团甩掉了敌军的薛岳兵团——中国红军长征史上最大的劲敌,然后不惧牺牲地准备抢渡乌江,直攻贵州的侯家军。在第一次抢渡失败的情况下,陈连长他们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抢渡了乌江,并成功过江。他们机智巧妙地捣毁敌人的一个碉堡后,并协助整个团一举歼灭了侯家军的一个旅,最后取得了胜利。<一>情节的安排   《突破乌江》有两条线索贯穿着整个故事情节。一个是以罗小光,陈连长他们为主线,从团长命令他们连抢渡乌江到罗小光请求上级让他加入突击队,至他们第一次抢渡失败后再次抢渡取得成功。辅线则是长工黄大爷的儿子黄大发被侯家军抓走然后逃脱,巧遇罗小光与之成为朋友,并协助他们抢渡乌江歼灭敌人到最后光荣地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这一主一辅二线相辅相成贯穿整部影片,使其故事情节得以发展。影片的开端,他们团都向着贵阳前进,赶着会师,整个团都洋溢着喜悦、振奋,比如挑着两个桶的战士和另一个战士嬉戏,还有陈连长他们脸上的笑容以及罗小光说他们可以赶到那里吃早饭。直到他们召开会议准备渡乌江,都是影片的开端部分。该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环境、背景。让观众对整个故事的梗概有了基本的了解。发展是表现乌江险峻地势和江面上恶劣的环境,到政委召集整个团准备抢渡乌江进行战斗这部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罗小光他们两次渡乌江,并在第二次成功地渡过了乌江。辅线黄大发从侯家军手里逃脱到加入抢渡乌江突击队员,帮助突击队渡了乌江。每一次渡乌江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最后我军和侯家军激烈地炮兵相接做了铺垫。所有发展中的情节都为高潮做好了准备。而高潮部分我军与敌军直接作战的整个过程,直到黄大发用手榴弹炸死了敌营长,既是黄大发报了仇,也为观众解了心头之恨。敌营长的死显然就意味着侯家军的失败,我军的胜利。结尾部分,黄大发加入了红军,我军军团也与乡亲们作了告别,继续着他们的征程。<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的刻画   在《突破乌江》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导演在演员的选配上下了番功夫。例如,我军政委、团长、陈连长等人均是五官端正,面部线条清晰,棱角分明型,并且体型都很均衡,是典型的英雄、正义之士的“化身”。还有,黄大发、罗小光这两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勇敢、冲动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而黄大爷他们这一批穷苦老百姓的形象也都相当符合人物的需要。相反,敌方角色则形态各异,丑态居多。如敌旅长的秃头、八字胡,张营长的口吃,替死鬼王连长的矮胖,以及麻脸班长,他们首先就从本质上给予了观众怀印象,再加上导演从他们的语言、姿态、摄影造型手段等的“加工”,敌军的丑恶形象便跃然荧屏上了。敌方旅长是国民党军队大家之长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持有一定的权利却和下属一样愚昧无知。在得知共军要渡乌江时,他和下属一起抽卦算命。卦上写着:犹如大龙入海,任其所游,有吉无凶,百事如意。他们便自慰道:是说我们有江防天险,又有金兵把守,保险没事。并且还有贵人蒋介石的相助。参谋长还说,楚霸王项羽当年被三面围困,最后自刎乌江,共军这次渡乌江,要让他们四面被围困,前后被夹击。而当一旁的官兵指出“此乌江非彼乌江”时,旅长便喝道:“别打岔了,管他哪个乌江呢,反正都是乌江!”既反映了他的愚昧无知,也说明了他的自欺欺人。这一卦,说白了,就是给共军抽的,而这“大龙”当然指的是共军。导演在此处用了隐喻的手法。在我军第一次渡乌江被结巴营长击退时,他们便举办了庆功宴。在敌旅长发言时,他显然连他们国民党民国几年都不知道,还需一旁的参谋长提醒是民国二十四年。可笑而又可悲,正是因为无知的领导,最后酿造了他们的失败。而“立见大人,立有忧亡,无主”这句,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的失败。敌旅长他们在对共军的态度上是既轻视又害怕。在共军离他们仅200多里时,他除了等待薛岳兵团的赶到,便是抽卦,没有采取任何作战计划。直到来电说共军距他们仅40里时,他还在说不可能,显然是低估了对手的能力。尤其是前线战报共军制造了许多竹筏企图渡江,他依然还是不相信共军能在一夜之间造那么多竹筏,最后战败时以一句反问“这是共军吗?”悲凉地收场。虽说,敌旅长轻敌,但他心里也是害怕的。在参谋长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时,他就一直在关注薛岳兵团到了哪里。说薛岳兵团依然还是杳无音信时,他厉声道“这块肥肉老子独吞了”。实则,他心里相当害怕,他害怕薛岳兵团没能及时地援助。如果不害怕,他也不会愚昧地去抽卦,这纯属心理上的安慰。当然,不单单是他害怕,还有他的下属。参谋长一收到共军直奔乌江而来的电报时,他便下令迅速赶回。额头上,帽子里无不渗透着着急害怕的汗水。抽卦后,旁边的官兵担心地问道,万一薛岳兵团不能及时赶到怎么办?抽完大烟的麻脸班长被告知,江面上有动静时,他无不紧张地问在哪,然后还呵斥下属是不是被共军吓怕了。几句简单的话语,便将他们对共军的恐惧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敌旅长不是个实事求是之人,他包庇自己的小舅子,自欺欺人,喜欢下属拍马屁。在共军试探敌情“那一战”后,他问是谁开的炮,其实他明知是自己的小舅子,却和参谋长一起惩处了王连长,也不听他辩解,还说要他“好汉做事,好汉当”。虽说都是参谋长说的话,但作为和自己沆瀣一气的下属,他显然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庆功宴上,结巴营长醉酒后说自己打死了共军151人,而不是121人。他也亲信“自己人”,还问参谋长怎么少报了30人,叫他以后一起补上,一起奖励。在小舅子已经醉酒的情况下,他也仅听他一面之辞,而不去做任何证实。坐在旁边的参谋长除了附和他又能怎样呢?这一战下来,我想,不仅仅是我军有伤亡,敌军也应有伤亡。而他们报喜不报忧,自己死了人却不说,纯粹是自欺欺人。参谋长说他会升官,会被蒋介石亲自召见,他就乐得哈哈大笑,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处于一个什么情况下。敌方参谋长是个复杂的角色。他是个聪明的人,能识出共军奔乌江的真实意图,也知道共军的实力,一句“共军一向用兵神速”向我们证实了这点。相比他的“主子”,他至少是知道对手的战力的。陈连长他们第二次渡乌江那一场景,参谋长巡岗时,命令结巴营长多派些人坚守渡口处,可见他的聪明。一旁的官兵说楚霸王自刎的那个乌江不是这个而是安徽的乌江时,他也能够接受,并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说明他也是能够听从手下对他的“忠言”。但他也是老奸巨猾、阿谀奉承、讨好上级之人。敌旅长问谁开的炮,正当结巴营长准备说是自己下令开的时候,他把后面的话一接,说成了“是不是你手下的人私自开的炮”。在共军集体用竹筏子渡乌江时,他对旅长说,等共军到了江心再开枪也不迟。可见其奸诈狡猾。在对待敌旅长的态度上,他是一味地奉承、讨好。讨好地说旅长会官运亨达,还有蒋介石的亲自接见,还帮助旅长包庇结巴营长等等。然而也正是他的这些奉承,才使得旅长被蒙蔽了,而他的聪明似乎最后也和敌旅长的一句“这是共军吗?”一起幡然醒悟了。罗小光是一个多才多艺、勇敢、倔强、坚持、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中国红军战士。他快板打得好,自编的一番话鼓足了战士们的士气。他不畏牺牲,尽管年龄小,个子小,可他毅然要求陈连长让加入突击队。尽管陈连长拒绝了他,他还是没有放弃,最后在战友的帮助下,他如愿地成为了抢渡乌江突击队员的一员。他耐心地教黄大发如何扑倒,怎样丢手榴弹。在黄大发的鞋子烂了的情况下,他把自己母亲给父亲生前做的一双鞋子送给了大发,也许这是他唯一的一双新鞋了,可是他也没有吝啬,可见他的热心。黄大发是个和罗小光同般年纪的小伙子。他们有着近乎相似的痛苦经历,这也是他们两个合得来的原因之一。他机智、勇敢、顽强、倔强、冲动。被侯家军抓了后,他巧妙地逃脱了,尽管他负了伤。在他受伤爬到岸上,碰到罗小光,并误以为他是侯家军的情况下,他奋劲地和罗小光撕拼,最后晕倒,可见其顽强和勇敢。他协助罗小光他们渡江,也体现了他的勇敢。小刘在给他包扎伤口时,我军团长给了他一碗水喝,他本是想喝的,可是他还是倔强地拒绝了。尽管自己误会了罗小光,可他还是不好意思先主动开口。他和罗小光他们一起渡乌江后,看到了杀害他母亲的结巴营长,他冲动地出了声,差点暴露了。而后来他还是独自地离开队伍,准备去报仇,幸好最后被陈连长拉了回来。足以表现了他血气方刚,冲动的一面。而政委、团长、陈连长他们则是一批沉稳冷静、指挥有方,关心下属的上级。我军成功地突破乌江与他们的领导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还有两个特别值得提起的人物,一个是罗小光的爹,一个是黄大发的娘。他们的戏份都很少,却向我们展示了革命时期两种不同身份却都很伟大的人。身为赤卫队的队长,罗小光他爹在被别人抓获并枪毙时,他也是条汉子。他和中国众多帮助共产党,为国牺牲的烈士一样,都是英雄。被抓的时候,他将他最后的温柔给予了自己的妻儿,他万分的不舍,都融入了最后看他们一眼。在死的时候,他是坚挺着,不向敌人低头,身中了两枪,他依然没有倒下,而是坚强地转过深,狠狠地盯着敌人。他的眼神只有面对敌人的时候,才是那么的凶狠,那么的慑人。黄大发的娘是中国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她没有更多的细腻和柔情,在自己丈夫被打伤时,她是一手抓着他的衣服,一手托着他的头,而不是扑上去放声大哭。她的动作不够温柔,不够细腻,但是她爱夫护子心切,她勇敢地冲上去保护自己的儿子,与敌营长进行斗争,丝毫不妥协,而在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三>摄影造型手段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各种景别,而这些不同景别的运用,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视野、空间范围、视觉韵律和节奏。首先是远景的运用。影片中多处用远景表现了乌江地势险峻、江水湍急。我军前进时和准备渡乌江战斗时,用了远景,以及战争场面也采用了远景。这样就表现了战争的宏观形象、规模和气势,给了观众整体的视觉信息。作为叙事性的描写的中景,片中大量的采用了。如影片开头部分,宣传员在石头上写字时用了中景,既交代了环境,也表现了他手写字的动作以及脸上的神情。还有开端部分介绍我军陈连长,罗小光他们时,也是用的中景。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罗小光打快板时的喜悦和回忆父亲被杀害的痛苦,敌旅长得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的紧张,陈连长发现手电筒掉入江里的那种悔恨和自责,以及黄大发看到娘被杀的那种愤怒和伤心等等均是通过近景表现出来的。他们肌肉颤动,目光的流转,眉毛的挑皱均被刻画得形象而又生动。黄大发一个人悄悄地离开突击队准备去报仇时,有一个对他脸部的特写,表现了他的仇恨和小心翼翼。用特写给影片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导演在运用光线造型手段时,大量的使用了侧光和前侧光,重在表现我军战士的刚毅、英勇的形象。在政委召集众连长开会时,导演还专门用了人工光照在陈连长的脸上,以突出他是主要人物。在刻画敌军形象时,多使用脚光、顶光、逆光、侧逆光等,如参谋长向敌旅长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时,用了脚光和顶光。参谋长等人奉承说敌旅长会升官惹得敌旅长开心地大笑时,也运用了脚光,将他丑恶的形象表现得酣畅淋漓。在《突破乌江》中,还运用了动态造型手段。罗小光和黄大发滚在一起时的运动,在我军和敌军战斗时,战士的运动。敌军烧毁老百姓的房子时的运动,这些都是人物的运动。还有机位的运动,如乌江地势和江面上情况的空镜头,摄像师就用了很多摇移镜头以表现我军所处环境的恶劣。小刘和政委谈及长工黄大爷边走边说时,便用了跟镜头。罗小光向黄大发讲述自己父亲被害时,摄像师便用了推镜头,由中景推到特写上,以详细地刻画罗小光的表情。影片中动态造型手段的结合,一方面响应人们眼中全面、详尽的事物,一方面克服平面造型局限,并且单一镜头中的信息量也大于固定镜头。<四>悬念的设置   悬念的设置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给影片增加了趣味性,让观众兴味浓厚。第一个悬念的设置是在开端的部分,陈连长被团长调去,然后罗小光他们问班长发生了什么事,他说国家大事。这一悬念会让观众猜到底是什么国家大事,有继续看下去的念头。第二个悬念是敌参谋长在接到电报后,紧张的神色以及他催促手下快点回去,加上音乐制造的紧张气氛,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罗小光要参加突击队,陈连长说他年龄小不让他参加,同班的战友小声地告诉他怎么办以及他们渡江后,陈连长发现了敌军一个仅有几个人的碉堡时告诉大家他的打算,都是悬念的设置,都推动了剧情,任其合情合理地发展。黄大发从侯家军手中逃脱,逃到岸上时,用音乐进行了渲染,制造了悬念,人们也跟着紧张的音乐一起紧张,担心黄大发是否会被侯家军发现,是否还能见到他的父亲。<五>音乐   《突破乌江》中有二十几处响起了音乐。第一处是影片的开端,我军振奋地赶着会师,便运用喜悦的音乐。而第四处也是战士们走在路上,只不过是奔向乌江的路上,那种激昂的音乐伴随着战士们激昂的情绪,恰到好处。片中第二处音乐的响起,是乌江的那几组空镜头。大号的沉闷,带有哀婉,突然紧凑的节奏似像人们诉述了危险,而乌江的险峻、江水的湍急,在音乐中变得更具挑战性了。敌参谋长在收到电报后,神色马上变得慌张,这时音乐适时地响起,既增添了悬念,也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更烘托出了人物的情绪。陈连长他们在第一次渡乌江时,音乐一直持续了近四分钟,其中音乐随着情节的变化,时而缓慢轻巧,时而紧促激烈,陈连长他们在乌江里拉线时,音乐跟着紧促,观众也跟着紧张,都在担心他们是否能成功渡江,最后绳子被炸断时,音乐也缓慢下来,团长一声“撤”,音乐也近戛然而止。敌营长被黄大发炸死的时候,振奋的音乐中还有喇叭的鸣叫,仿佛向人们昭示我军的胜利。黄大发的娘被敌营长用枪打死时,音乐悲壮而又愤怒,正体现着此时此刻片中人物的心情,也与观众意外、悲愤的心情产生了共鸣。战士和老百姓一起制作竹筏时,音乐轻快活泼,既体现了军民一起合作的欢快心情,又表现了劳动的喜悦。<六>声音   影片中的声音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除了人物的同期声,战争的环境音,乐器的声响,还有一些音响的效果音等等。出现多次的号角声,每种号角声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有召集战士集合的,有开始战争的,有召集准备出发的。渐近渐大的马蹄声,表现了声音的透视,拓展了大景别的表现力,逼真形象。江水的咆哮,狂风的呼叫,枪支炮弹的轰鸣,灭火的水声,挂电话的声音,敌参谋长打开电报的声音,鞭子抽人的声音,轻微的转头砸人的声音,电话摔掉的声音等等,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该片中还有一段快板,活泼,富节奏感,配上罗小光的说段,给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也让观众耳目一新。<七>伏笔   导演在片中也运用了埋伏笔的手法。如描绘乌江的险峻湍急的空镜头,说明渡江的难度,为第一次渡江失败埋下了伏笔。地主和地主婆的出现,为后面小刘说有一户地主人家做了铺垫,他们说没有带走粮食和财产,也解决了后面被毁了房子和粮食的老百姓的食住问题。罗小光的一段快板,配上说词“咱们一天走了一百八,敌人三天才走了九十九”,以及我军战士们快捷的步伐的特写,都证实了后面敌旅长说“共军怎么一下子就从200多里走了只有离乌江40里的距离了”是完全有可能的。还有最大的一个伏笔就是前面所有表现敌方性格特征的场景、画面,均为他们的失败埋了伏笔,说明了他们失败的必然性。伏笔的运用也给影片增添了一定的悬念感,辅助了剧情有条不紊地发展。<八>对比的运用   影片中有人物性格的对比,也有氛围的对比。如敌方对待老百姓的残忍和共军的友善,敌军的胆小和我军的勇敢,都是人物性格上的对比。而气氛的对比,最典型的就是陈连长他们渡江失败时,敌方在热热闹闹地开庆功宴,每一个人都兴奋至极,但我军却很沉闷,有唉声叹气的,有耷拉着脑袋的,都各有所思,用政委的话说,“白天没渡过江,大家都憋了一股劲”。正是运用了这种对比的手法,影片中人物的对立、敌我两方的矛盾才得以融入影片,人物的情感才能够升华,主题才得以深化。

第四篇:观《突破乌江》心得体会

八十年前,红军长征,红军的火苗燃烧了大半个中国,长征精神也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为了重温红军长征的历史,我观看了反映红军渡过乌江的影片《突破乌江》,这部黑白影片集中展示了红军战士的勇敢和革命到底的决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突破乌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观《突破乌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一】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1934年10月,为了接应红军大部队的到来,遵义的军团要突破乌江,第一天,红军打算从黄家村的岸口渡乌江,可是天寒水冷,架桥用的竹绳又被敌人炸断了,第一次渡乌江就这样失败了,红军就开始做竹筏渡乌江。第二天晚上,他们就开始行动,可是由于天太黑,不好联络,竹筏又难以控制方向,只有少数人抵达了对岸。第三天,部队派了红军 中的精英划竹筏渡乌江,敌人的追兵也赶过来了,红军面临着险境,英勇奋战,冲破了敌人好几道防线,吓得敌人举手投降。

我想,红军强渡乌江是要很大勇气的,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怎么能勇敢地往前冲,怎么能面临险境,在水流湍急的江上镇定自若地划着竹筏,躲开敌人的子弹。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红军 们还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经历了几次失败都没有退却,而是更加努力,冒着生命危险,躲过敌人的“子弹雨”。

我这个人,就是胆子小,缺乏勇气,每次遇到了困难就退却,我一定要学习红军这些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真正的21世纪接班人。

观《突破乌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1934年10月,为了接应红军大部队的到来,遵义的军团要突破乌江,第一天,红军打算从黄家村的岸口渡乌江,可是天寒水冷,架桥用的竹绳又被敌人炸断了,第一次渡乌江就这样失败了,红军就开始做竹筏渡乌江。第二天晚上,他们就开始行动,可是由于天太黑,不好联络,竹筏又难以控制方向,只有少数人抵达了对岸。第三天,部队派了红军 中的精英划竹筏渡乌江,敌人的追兵也赶过来了,红军面临着险境,英勇奋战,冲破了敌人好几道防线,吓得敌人举手投降。

我想,红军强渡乌江是要很大勇气的,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怎么能勇敢地往前冲,怎么能面临险境,在水流湍急的江上镇定自若地划着竹筏,躲开敌人的子弹。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红军 们还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经历了几次失败都没有退却,而是更加努力,冒着生命危险,躲过敌人的“子弹雨”。

我这个人,就是胆子小,缺乏勇气,每次遇到了困难就退却,我一定要学习红军这些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真正的21世纪接班人。

观《突破乌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突破乌江》是一部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与中国国民党抗战的战争片。影片开头便交代了其背景: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江西革命根据地出发,突破了蒋介石匪军四道封锁线来到川湘黔边境,准备与红军二、六军团会师,蒋介石在发现我军的企图后,即调集数十万大军在红军前进的路上前堵后追,妄想一举歼灭红军主力,在这危急的关头,毛泽东同志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师的企图,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前进。而这部影片讲述地便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团甩掉了敌军的薛岳兵团——中国红军长征史上最大的劲敌,然后不惧牺牲地准备抢渡乌江,直攻贵州的侯家军。在第一次抢渡失败的情况下,陈连长他们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再次抢渡了乌江,并成功过江。他们机智巧妙地捣毁敌人的一个碉堡后,并协助整个团一举歼灭了侯家军的一个旅,最后取得了胜利。

<一>情节的安排

《突破乌江》有两条线索贯穿着整个故事情节。一个是以罗小光,陈连长他们为主线,从团长命令他们连抢渡乌江到罗小光请求上级让他加入突击队,至他们第一次抢渡失败后再次抢渡取得成功。辅线则是长工黄大爷的儿子黄大发被侯家军抓走然后逃脱,巧遇罗小光与之成为朋友,并协助他们抢渡乌江歼灭敌人到最后光荣地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这一主一辅二线相辅相成贯穿整部影片,使其故事情节得以发展。影片的开端,他们团都向着贵阳前进,赶着会师,整个团都洋溢着喜悦、振奋,比如挑着两个桶的战士和另一个战士嬉戏,还有陈连长他们脸上的笑容以及罗小光说他们可以赶到那里吃早饭。直到他们召开会议准备渡乌江,都是影片的开端部分。该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及环境、背景。让观众对整个故事的梗概有了基本的了解。发展是表现乌江险峻地势和江面上恶劣的环境,到政委召集整个团准备抢渡乌江进行战斗这部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罗小光他们两次渡乌江,并在第二次成功地渡过了乌江。辅线黄大发从侯家军手里逃脱到加入抢渡乌江突击队员,帮助突击队渡了乌江。每一次渡乌江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最后我军和侯家军激烈地炮兵相接做了铺垫。所有发展中的情节都为高潮做好了准备。而高潮部分我军与敌军直接作战的整个过程,直到黄大发用手榴弹炸死了敌营长,既是黄大发报了仇,也为观众解了心头之恨。敌营长的死显然就意味着侯家军的失败,我军的胜利。结尾部分,黄大发加入了红军,我军军团也与乡亲们作了告别,继续着他们的征程。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的刻画

在《突破乌江》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导演在演员的选配上下了番功夫。例如,我军政委、团长、陈连长等人均是五官端正,面部线条清晰,棱角分明型,并且体型都很均衡,是典型的英雄、正义之士的“化身”。还有,黄大发、罗小光这两个涉世未深的小伙子,勇敢、冲动都表现的淋漓尽致。而黄大爷他们这一批穷苦老百姓的形象也都相当符合人物的需要。相反,敌方角色则形态各异,丑态居多。如敌旅长的秃头、八字胡,张营长的口吃,替死鬼王连长的矮胖,以及麻脸班长,他们首先就从本质上给予了观众怀印象,再加上导演从他们的语言、姿态、摄影造型手段等的“加工”,敌军的丑恶形象便跃然荧屏上了。

敌方旅长是国民党军队大家之长的一个典型代表。他持有一定的权利却和下属一样愚昧无知。在得知共军要渡乌江时,他和下属一起抽卦算命。卦上写着:犹如大龙入海,任其所游,有吉无凶,百事如意。他们便自慰道:是说我们有江防天险,又有金兵把守,保险没事。并且还有贵人蒋介石的相助。参谋长还说,楚霸王项羽当年被三面围困,最后自刎乌江,共军这次渡乌江,要让他们四面被围困,前后被夹击。而当一旁的官兵指出“此乌江非彼乌江”时,旅长便喝道:“别打岔了,管他哪个乌江呢,反正都是乌江!”既反映了他的愚昧无知,也说明了他的自欺欺人。这一卦,说白了,就是给共军抽的,而这“大龙”当然指的是共军。导演在此处用了隐喻的手法。在我军第一次渡乌江被结巴营长击退时,他们便举办了庆功宴。在敌旅长发言时,他显然连他们国民党民国几年都不知道,还需一旁的参谋长提醒是民国二十四年。可笑而又可悲,正是因为无知的领导,最后酿造了他们的失败。而“立见大人,立有忧亡,无主”这句,似乎也预示着他们的失败。

敌旅长他们在对共军的态度上是既轻视又害怕。在共军离他们仅200多里时,他除了等待薛岳兵团的赶到,便是抽卦,没有采取任何作战计划。直到来电说共军距他们仅40里时,他还在说不可能,显然是低估了对手的能力。尤其是前线战报共军制造了许多竹筏企图渡江,他依然还是不相信共军能在一夜之间造那么多竹筏,最后战败时以一句反问“这是共军吗?”悲凉地收场。虽说,敌旅长轻敌,但他心里也是害怕的。在参谋长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时,他就一直在关注薛岳兵团到了哪里。说薛岳兵团依然还是杳无音信时,他厉声道“这块肥肉老子独吞了”。实则,他心里相当害怕,他害怕薛岳兵团没能及时地援助。如果不害怕,他也不会愚昧地去抽卦,这纯属心理上的安慰。当然,不单单是他害怕,还有他的下属。参谋长一收到共军直奔乌江而来的电报时,他便下令迅速赶回。额头上,帽子里无不渗透着着急害怕的汗水。抽卦后,旁边的官兵担心地问道,万一薛岳兵团不能及时赶到怎么办?抽完大烟的麻脸班长被告知,江面上有动静时,他无不紧张地问在哪,然后还呵斥下属是不是被共军吓怕了。几句简单的话语,便将他们对共军的恐惧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敌旅长不是个实事求是之人,他包庇自己的小舅子,自欺欺人,喜欢下属拍马屁。在共军试探敌情“那一战”后,他问是谁开的炮,其实他明知是自己的小舅子,却和参谋长一起惩处了王连长,也不听他辩解,还说要他“好汉做事,好汉当”。虽说都是参谋长说的话,但作为和自己沆瀣一气的下属,他显然是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在庆功宴上,结巴营长醉酒后说自己打死了共军151人,而不是121人。他也亲信“自己人”,还问参谋长怎么少报了30人,叫他以后一起补上,一起奖励。在小舅子已经醉酒的情况下,他也仅听他一面之辞,而不去做任何证实。坐在旁边的参谋长除了附和他又能怎样呢?这一战下来,我想,不仅仅是我军有伤亡,敌军也应有伤亡。而他们报喜不报忧,自己死了人却不说,纯粹是自欺欺人。参谋长说他会升官,会被蒋介石亲自召见,他就乐得哈哈大笑,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处于一个什么情况下。

敌方参谋长是个复杂的角色。他是个聪明的人,能识出共军奔乌江的真实意图,也知道共军的实力,一句“共军一向用兵神速”向我们证实了这点。相比他的“主子”,他至少是知道对手的战力的。陈连长他们第二次渡乌江那一场景,参谋长巡岗时,命令结巴营长多派些人坚守渡口处,可见他的聪明。一旁的官兵说楚霸王自刎的那个乌江不是这个而是安徽的乌江时,他也能够接受,并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说明他也是能够听从手下对他的“忠言”。但他也是老奸巨猾、阿谀奉承、讨好上级之人。敌旅长问谁开的炮,正当结巴营长准备说是自己下令开的时候,他把后面的话一接,说成了“是不是你手下的人私自开的炮”。在共军集体用竹筏子渡乌江时,他对旅长说,等共军到了江心再开枪也不迟。可见其奸诈狡猾。在对待敌旅长的态度上,他是一味地奉承、讨好。讨好地说旅长会官运亨达,还有蒋介石的亲自接见,还帮助旅长包庇结巴营长等等。然而也正是他的这些奉承,才使得旅长被蒙蔽了,而他的聪明似乎最后也和敌旅长的一句“这是共军吗?”一起幡然醒悟了。

罗小光是一个多才多艺、勇敢、倔强、坚持、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中国红军战士。他快板打得好,自编的一番话鼓足了战士们的士气。他不畏牺牲,尽管年龄小,个子小,可他毅然要求陈连长让加入突击队。尽管陈连长拒绝了他,他还是没有放弃,最后在战友的帮助下,他如愿地成为了抢渡乌江突击队员的一员。他耐心地教黄大发如何扑倒,怎样丢手榴弹。在黄大发的鞋子烂了的情况下,他把自己母亲给父亲生前做的一双鞋子送给了大发,也许这是他唯一的一双新鞋了,可是他也没有吝啬,可见他的热心。

黄大发是个和罗小光同般年纪的小伙子。他们有着近乎相似的痛苦经历,这也是他们两个合得来的原因之一。他机智、勇敢、顽强、倔强、冲动。被侯家军抓了后,他巧妙地逃脱了,尽管他负了伤。在他受伤爬到岸上,碰到罗小光,并误以为他是侯家军的情况下,他奋劲地和罗小光撕拼,最后晕倒,可见其顽强和勇敢。他协助罗小光他们渡江,也体现了他的勇敢。小刘在给他包扎伤口时,我军团长给了他一碗水喝,他本是想喝的,可是他还是倔强地拒绝了。尽管自己误会了罗小光,可他还是不好意思先主动开口。他和罗小光他们一起渡乌江后,看到了杀害他母亲的结巴营长,他冲动地出了声,差点暴露了。而后来他还是独自地离开队伍,准备去报仇,幸好最后被陈连长拉了回来。足以表现了他血气方刚,冲动的一面。

而政委、团长、陈连长他们则是一批沉稳冷静、指挥有方,关心下属的上级。我军成功地突破乌江与他们的领导是息息相关,紧密相连的。

还有两个特别值得提起的人物,一个是罗小光的爹,一个是黄大发的娘。他们的戏份都很少,却向我们展示了革命时期两种不同身份却都很伟大的人。身为赤卫队的队长,罗小光他爹在被别人抓获并枪毙时,他也是条汉子。他和中国众多帮助共产党,为国牺牲的烈士一样,都是英雄。被抓的时候,他将他最后的温柔给予了自己的妻儿,他万分的不舍,都融入了最后看他们一眼。在死的时候,他是坚挺着,不向敌人低头,身中了两枪,他依然没有倒下,而是坚强地转过深,狠狠地盯着敌人。他的眼神只有面对敌人的时候,才是那么的凶狠,那么的慑人。黄大发的娘是中国农村妇女的一个代表。她没有更多的细腻和柔情,在自己丈夫被打伤时,她是一手抓着他的衣服,一手托着他的头,而不是扑上去放声大哭。她的动作不够温柔,不够细腻,但是她爱夫护子心切,她勇敢地冲上去保护自己的儿子,与敌营长进行斗争,丝毫不妥协,而在最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三>摄影造型手段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运用了各种景别,而这些不同景别的运用,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视野、空间范围、视觉韵律和节奏。首先是远景的运用。影片中多处用远景表现了乌江地势险峻、江水湍急。我军前进时和准备渡乌江战斗时,用了远景,以及战争场面也采用了远景。这样就表现了战争的宏观形象、规模和气势,给了观众整体的视觉信息。作为叙事性的描写的中景,片中大量的采用了。如影片开头部分,宣传员在石头上写字时用了中景,既交代了环境,也表现了他手写字的动作以及脸上的神情。还有开端部分介绍我军陈连长,罗小光他们时,也是用的中景。近景是表现人物面部神态和情绪、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景别。罗小光打快板时的喜悦和回忆父亲被杀害的痛苦,敌旅长得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的紧张,陈连长发现手电筒掉入江里的那种悔恨和自责,以及黄大发看到娘被杀的那种愤怒和伤心等等均是通过近景表现出来的。他们肌肉颤动,目光的流转,眉毛的挑皱均被刻画得形象而又生动。黄大发一个人悄悄地离开突击队准备去报仇时,有一个对他脸部的特写,表现了他的仇恨和小心翼翼。用特写给影片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导演在运用光线造型手段时,大量的使用了侧光和前侧光,重在表现我军战士的刚毅、英勇的形象。在政委召集众连长开会时,导演还专门用了人工光照在陈连长的脸上,以突出他是主要人物。在刻画敌军形象时,多使用脚光、顶光、逆光、侧逆光等,如参谋长向敌旅长报共军直奔乌江而来时,用了脚光和顶光。参谋长等人奉承说敌旅长会升官惹得敌旅长开心地大笑时,也运用了脚光,将他丑恶的形象表现得酣畅淋漓。

在《突破乌江》中,还运用了动态造型手段。罗小光和黄大发滚在一起时的运动,在我军和敌军战斗时,战士的运动。敌军烧毁老百姓的房子时的运动,这些都是人物的运动。还有机位的运动,如乌江地势和江面上情况的空镜头,摄像师就用了很多摇移镜头以表现我军所处环境的恶劣。小刘和政委谈及长工黄大爷边走边说时,便用了跟镜头。罗小光向黄大发讲述自己父亲被害时,摄像师便用了推镜头,由中景推到特写上,以详细地刻画罗小光的表情。影片中动态造型手段的结合,一方面响应人们眼中全面、详尽的事物,一方面克服平面造型局限,并且单一镜头中的信息量也大于固定镜头。

<四>悬念的设置

悬念的设置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给影片增加了趣味性,让观众兴味浓厚。第一个悬念的设置是在开端的部分,陈连长被团长调去,然后罗小光他们问班长发生了什么事,他说国家大事。这一悬念会让观众猜到底是什么国家大事,有继续看下去的念头。第二个悬念是敌参谋长在接到电报后,紧张的神色以及他催促手下快点回去,加上音乐制造的紧张气氛,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罗小光要参加突击队,陈连长说他年龄小不让他参加,同班的战友小声地告诉他怎么办以及他们渡江后,陈连长发现了敌军一个仅有几个人的碉堡时告诉大家他的打算,都是悬念的设置,都推动了剧情,任其合情合理地发展。黄大发从侯家军手中逃脱,逃到岸上时,用音乐进行了渲染,制造了悬念,人们也跟着紧张的音乐一起紧张,担心黄大发是否会被侯家军发现,是否还能见到他的父亲。

<五>音乐

《突破乌江》中有二十几处响起了音乐。第一处是影片的开端,我军振奋地赶着会师,便运用喜悦的音乐。而第四处也是战士们走在路上,只不过是奔向乌江的路上,那种激昂的音乐伴随着战士们激昂的情绪,恰到好处。片中第二处音乐的响起,是乌江的那几组空镜头。大号的沉闷,带有哀婉,突然紧凑的节奏似像人们诉述了危险,而乌江的险峻、江水的湍急,在音乐中变得更具挑战性了。敌参谋长在收到电报后,神色马上变得慌张,这时音乐适时地响起,既增添了悬念,也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更烘托出了人物的情绪。陈连长他们在第一次渡乌江时,音乐一直持续了近四分钟,其中音乐随着情节的变化,时而缓慢轻巧,时而紧促激烈,陈连长他们在乌江里拉线时,音乐跟着紧促,观众也跟着紧张,都在担心他们是否能成功渡江,最后绳子被炸断时,音乐也缓慢下来,团长一声“撤”,音乐也近戛然而止。敌营长被黄大发炸死的时候,振奋的音乐中还有喇叭的鸣叫,仿佛向人们昭示我军的胜利。黄大发的娘被敌营长用枪打死时,音乐悲壮而又愤怒,正体现着此时此刻片中人物的心情,也与观众意外、悲愤的心情产生了共鸣。战士和老百姓一起制作竹筏时,音乐轻快活泼,既体现了军民一起合作的欢快心情,又表现了劳动的喜悦。

<六>声音

影片中的声音也丰富多彩,千变万化。除了人物的同期声,战争的环境音,乐器的声响,还有一些音响的效果音等等。出现多次的号角声,每种号角声都有它特定的意义,有召集战士集合的,有开始战争的,有召集准备出发的。渐近渐大的马蹄声,表现了声音的透视,拓展了大景别的表现力,逼真形象。江水的咆哮,狂风的呼叫,枪支炮弹的轰鸣,灭火的水声,挂电话的声音,敌参谋长打开电报的声音,鞭子抽人的声音,轻微的转头砸人的声音,电话摔掉的声音等等,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给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该片中还有一段快板,活泼,富节奏感,配上罗小光的说段,给影片增添了不少趣味,也让观众耳目一新。

<七>伏笔

导演在片中也运用了埋伏笔的手法。如描绘乌江的险峻湍急的空镜头,说明渡江的难度,为第一次渡江失败埋下了伏笔。地主和地主婆的出现,为后面小刘说有一户地主人家做了铺垫,他们说没有带走粮食和财产,也解决了后面被毁了房子和粮食的老百姓的食住问题。罗小光的一段快板,配上说词“咱们一天走了一百八,敌人三天才走了九十九”,以及我军战士们快捷的步伐的特写,都证实了后面敌旅长说“共军怎么一下子就从200多里走了只有离乌江40里的距离了”是完全有可能的。还有最大的一个伏笔就是前面所有表现敌方性格特征的场景、画面,均为他们的失败埋了伏笔,说明了他们失败的必然性。伏笔的运用也给影片增添了一定的悬念感,辅助了剧情有条不紊地发展。

<八>对比的运用

影片中有人物性格的对比,也有氛围的对比。如敌方对待老百姓的残忍和共军的友善,敌军的胆小和我军的勇敢,都是人物性格上的对比。而气氛的对比,最典型的就是陈连长他们渡江失败时,敌方在热热闹闹地开庆功宴,每一个人都兴奋至极,但我军却很沉闷,有唉声叹气的,有耷拉着脑袋的,都各有所思,用政委的话说,“白天没渡过江,大家都憋了一股劲”。正是运用了这种对比的手法,影片中人物的对立、敌我两方的矛盾才得以融入影片,人物的情感才能够升华,主题才得以深化。

观《突破乌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1934年10月,为了接应红军大部队的到来,遵义的军团要突破乌江,第一天,红军打算从黄家村的岸口渡乌江,可是天寒水冷,架桥用的竹绳又被敌人炸断了,第一次渡乌江就这样失败了,红军就开始做竹筏渡乌江。第二天晚上,他们就开始行动,可是由于天太黑,不好联络,竹筏又难以控制方向,只有少数人抵达了对岸。第三天,部队派了红军 中的精英划竹筏渡乌江,敌人的追兵也赶过来了,红军面临着险境,英勇奋战,冲破了敌人好几道防线,吓得敌人举手投降。

我想,红军强渡乌江是要很大勇气的,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勇气,怎么能勇敢地往前冲,怎么能面临险境,在水流湍急的江上镇定自若地划着竹筏,躲开敌人的子弹。那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机智勇猛,赢得胜利?是他们必胜的信心,是他们机智的头脑,是他们团结的力量。红军 们还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经历了几次失败都没有退却,而是更加努力,冒着生命危险,躲过敌人的“子弹雨”。

我这个人,就是胆子小,缺乏勇气,每次遇到了困难就退却,我一定要学习红军这些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当一个真正的21世纪接班人。

观《突破乌江》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70年代在历史长河中是暂瞬即逝的一朵浪花,而对于一场改革战役而言,却是春华秋实的隽永篇章。70年前的跋山涉水,70年前的无怨无悔将中国推向了令一个高峰。革命胜地延安、瑞金留下了多少红军烈士的深深足迹。他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论前方有多少坎坷,他们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70年前,红军们背井离乡,踏上了这条悠悠漫漫长途,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距离并未使红军们畏惧退缩,反而使他们决心更大,毅力更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越草地,爬险山,等峰顶,这一个个困难与坎坷,红军面对这些,毫无怨言,挺身向前。“天险乌江”只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个小小困难,同样它也是红军战利的见证。乌江曲曲折折,惊险的波涛并未使红军恐惧,错综的礁石也未能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

突破乌江时,一个个英雄形象在人们心中矗立。人民、国家、社会,红军们各个放在心头,而惟独少了他们自己的安危。因为他们坚定而有力的步伐,勇往而无畏的精神使中国更上了一个台阶。因为红军,国家强盛了,人们富裕了,社会发展了……

70年后的今天,上海的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些成功与发展离不开红军的坚持于忍耐。今天,我们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锦罗绸缎,而当年红军啃树皮,穿补丁,惨不忍睹。这痛苦与煎熬他们默默忍受,无怨无悔,为的是将来人们生活更美好,更富裕……

70年过去了,红军精神依旧存在,他们形象永远屹立于天地间,永远屹立在这广大的神州大地上。他们的精神是我们这一辈所应沿承的。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红军精神伴我走向成功的远方,一路上为我加油鼓励!

第五篇:乌江悲歌

你,身穿一件战甲,手执一柄长刀,凄立在波涛汹涌的乌江边上,然而两千多年前的那一天,注定你将染着血和泪永载史册。

水声,像一首哀鸣的歌,让你那本来就愁容凝聚的脸显得更加愁伤;风,轻轻地抚摸着你那银亮孤傲的盔甲,也许它也为你惋惜。你面无表情,目光锐利,傲视着前方。

你看到不远处,那个一度被你当成持戟郎耍玩的“胯夫”小子,正坐在一匹战马上,以一个汉帅的身份,向你冷笑;他旁边,那个你一向看不起的汉王,不久前还在鸿门宴上对你服服帖帖,在鸿沟界还与你兄弟相称的汉王,如今却杀气腾腾地瞪视着你;而他的妻子,那个被你擒拿关押的女人,正半怜半恨地望着你,像在劝你投降,但你堂堂的西楚霸王,怎甘心落得如此下场。

唉,罢了!你转过身来,面对着乌江,任风吹拂着你那满是伤痕的脸庞。

你闭上眼睛,回想起当年在这儿的情景。那时的你年少气盛,意气风发,所率八千子弟皆以一当百,而后在巨鹿河前,你破釜沉舟,名扬天下。在极盛之时,同样在水边,你率三万精兵,诛杀刘邦五十万大军,那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壮观,又何等的潇洒。可是那些皆是往事,正如这江水一去不复返。你从来没有想到你竟成也水边,败也水边。难道这真的是天意吗?

又想起了那个和你朝夕相伴、生死不离的女人,正是她的似水柔情使得你对她如此的刻骨铭心。也许只有那个在危难之时一直与你相濡以沫、从未背叛和放弃的她值得你如此去爱。可是造物弄人,在不久之前你亲手抚摸她冰冷的尸体,埋葬了5年来对她的忠贞和爱情。你的手虽然在埋葬她,可你的心却在为她哭泣,你恨苍天,为什么有情人却不能终成眷属。

突然间你大吼一声,惊天动地,可是你的眼里却流出即使在四面楚歌和彭城被困之时也未流出的眼泪。

你悔恨了,你恨自己当时没听范增的话,在鸿门宴杀了刘邦,以绝后患;你恨自己鲁莽地将建议你定都关中而不要定都彭城的书生给杀了;你恨自己没听钟离昧的良言,对韩信重用„„

枯草飞扬,夕阳沉沦,点点滴滴的错误铸就了今天改变不了的事实。纵使你有力拔山河的壮勇,而今也无能为力了。是啊,功名机遇,不都是失去了才懂得去珍惜,才想去拥有。而当你明白时,已经太迟了,范增去了,韩信成了你的劲敌,钟离昧也走了,那个书生被你杀了。楚国的盛世,霸王的强悍也逝去了,留下来的只 有乌江在这里呜咽。

你笑对乌江唱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唱完后,你用剑划向了自己的脖颈,刹那间,你一生的霸气凝聚成鲜血洒向乌江。

乌江的水还在流着,只是那水声仍像一首悲歌,永远地唱下去。

关于《突破乌江》观看心得体会范本[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