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推荐5篇]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81-749016 其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14 19:15: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构建新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心得体会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心得 体会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要建立城乡困难群众数据库,精准把握救助需求;建立医疗救助机制,为困难群众看病提供方便;大力培育社区慈善组织,为困难群众提供全面救助;建立社区心理抚慰机制,为困难群众排解消极情绪;建立社区互助与协同机制,推动社区救助共建共治。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和兜底民生保障精准扶贫的关键。在实践中,社会救助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亟须解决的重点内容。为破解社会救助以及精准扶贫等现实问题,要从五个方面着力,形成“物质帮扶与心理抚慰相结合、基本救助服务与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相补充、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

建立城乡困难群众数据库,精准把握救助需求。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需求呈“多元化、分层次”的特点。一是依托城乡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或相关领域的专业化服务组织,深入走访困难群众,认真核实各项情况并进行信息登记、统计,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等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城乡困难群众“数据库”或“困难人群系统”。二是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将城乡特殊困难群众依据年龄、收入、家庭困难类型、家庭患病类型、困难原因等进行精确分类,如可分为偶尔困难家庭、阶段性困难家庭、长期性困难家庭等,按季度、年度或月度定期跟踪帮助,同时

精准掌握其家庭变化情况和社会救助需求。尤其要特别关注城乡居民中的“低保边缘家庭”、低收入家庭以及支出型贫困家庭。三是建立困难群众信息共享机制。打通民政、妇联、残联等部门针对各自服务对象在社区开展的相应社会救助工作信息,整合政策类的社会救助资源,共享统一的城市特殊困难群众数据库信息,精准有效开展社会救助工作。

建立医疗救助机制,为困难群众看病提供方便。由于收入较低,所以城乡困难群众的家庭“收支失衡”“收不抵支”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性困难”家庭中,“因病致困”是主要影响因素,因而有必要建立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机制”。一是在社区建立困难群众“社区互助基金”,主要解决其临时性的、急难性的就医、急诊费用;可通过节假日慰问,给予长期困难家庭生活日用品或低额货币化的基本生活方面定期救助,其他困难家庭给予基本生活救助。二是同有重大疾病或慢性病科室的医疗机构开展合作,采取病患去医院就诊以及“家庭医生”主动上门等形式,给予“因病致困”家庭人员以医疗帮助或赠与部分必需药品等,帮扶城乡特殊困难群众。三是通过给“因病致困”家庭病患提供医疗救助,减轻其就医上的经济压力,进而逐步合理扩大医疗救助的保障范围,提高其保障水平。四是开展健康帮扶,实行“片医”制度,为社区困难家庭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和慢性病档案,为困难家庭中 60 岁以上老年人办理免费体检卡,为其健康护航。

大力培育社区慈善组织,为困难群众提供全面救助。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在社会救助制度完善过程中,拓宽救助的深度和广度,亟须大力培育社区慈善组织。一是支持城乡社区慈善型社会组织的创立和发展,搭建五级联动的城乡社区救助网络体系。该类型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于三部分:各级政府层面的支持、相关社会基金会的支持、市场主体的支持以及社会个体力量。二是鼓励已有的公益类社会组织开展社区救助服务业务。既现有的社会组织如各地的老年人协会、爱心组织、心理援助组织等在相应社区深耕多年,掌握社区家庭相关信息,开展社区救助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同时,建立相应公益类社会组织间的衔接、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协作救助特殊困难群众。三是培养、发展一支稳定的、有爱心的社区救助志愿者队伍和社工队伍。以基层社区为单位,在每个城乡社区发现、培养、发展社区救助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工的选择以了解社区家庭信息的人员和有爱心的人士为主,负责收集、跟踪所在社区的困难家庭的信息,以及对其开展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帮扶。

建立社区心理抚慰机制,为困难群众排解消极情绪。在传统的社会救济、救助或帮扶中,精神情感方面的支持往往不被重视,而这也往往会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家庭遭遇困难,一般对个人心理、家庭关系产生消极影响,甚至因此产生新的家庭矛盾。如果没有有效的排解方式、渠道,得不到及时的社会救助,容易对家庭、社会产生非理性的偏激认识,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威胁。所

以,统筹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必须建立心理抚慰机制。一方面,加强对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工作队伍的心理服务培训,使这些人员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困难家庭给予心理抚慰。另一方面,在重点社区或有条件的区县建立心理咨询室,免费为有心理障碍或消极情绪的困难群众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心理疏导或情绪释放。同时,通过购买服务,让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服务的专业团队为有心理问题的困难群众提供心理服务。

建立社区互助与协同机制,推动社区救助共建共治。整合社区资源,以社区互助方式对特殊困难群众进行精准帮扶,不断创新社会救助工作的思路和途径。一是建立社区互助机制,营造互助友爱的社区精神。如,开展社区居民结对帮扶,建立由帮扶组、社区、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的问题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问题解决方案,落实工作成效;鼓励困难家庭参与到社区活动中,增强困难家庭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培育社区互助精神。鼓励社区其他成员通过自我服务形式,解决社区困难家庭的问题,以互助来交流情感,营造团结互助的社区文化。二是建立社区协同机制,增强社区之间的互动性。社区之间针对共同面临的问题进行互动合作,医疗救助落后的社区之间可就医疗救助改进方面展开共创共建活动。社区之间还可搭建救助网络,利用网络使社区之间快速实现信息的交换,让附近社区的困难家庭和困难群众通过共同平台,得到快捷、便利的救助。三是建立跨社区救助组织,进行救助联合。跨区救助组织是由几个社区通过协同治理,自发成立或通过购买服

务的方式建立的服务几个社区的常规性救助组织。它能有效地协调社区之间的救助工作,将信息、资源等进行集中整合利用,实现多主体高效的社区救助。跨社区救助组织要重视解决社区救助网络治理中多元治理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多元互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专业救助服务。

第二篇:2020年县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方案

XX县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施方案

为完善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效能,创新救助方式,构建部门联动、救急救难、便民高效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筑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有关要求,解决社会救助发展中存在的错、漏、重等问题,实现信息化、精准化、便捷化、标准化救助,到2020年底前初步构建“e家大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加快建设“强优富美”新XX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及完成时限

(一)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

在前期低保、特困人员、临时救助审批权下放的基础上,制定“一次办好”社会救助事项清单,简化优化审核审批流程,建立监督管理制度。形成“村居申报、社区审核、镇办审批、县级发放”的工作流程,运用“互联网+大救助”探索“线上办理”,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跑腿”的“放管服”改革目标。

最大限度简化申请所需材料,合并繁琐的行政文书,积极推进减证便民工作,原则上能通过信息共享获取的,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低保、特困人员办结时限缩减到20个工作日内;支出型临时救助办结时限进一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内;急难型临时救助24小时内先行救助,再事后补齐手续。实现流程再造、材料精简、提速增效的便民服务目标。(完成时限:2020年4月底前)

(二)完善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救急救难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急难对象主动发现和快速响应机制。实现社会救助工作网络与社会治理“全科大网格”融合,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发现其困难,帮助其提出救助申请,最快速度上报镇(街道),做到早发现、早申报、早核查、早救助。充分发挥救助站等机构在急难对象发现、快速响应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流浪乞讨人员、未成年人保护等对象的主动救助常态化、规范化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转介服务,为“救急难”工作提供支撑平台。县民政部门通过政府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公开县级社会救助12349呼叫平台和各镇(街道)、社区救助热线,畅通困难群众求助和提供困难情况渠道。

围绕“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目标,建立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临时救助审批权全面下放,确保备用资金充足,救助高效。形成临时救助备用金和特困家庭救助基金互补互联的“救急难”模式,打造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防止冲击道德底线事件发生。(完成时限:2020年5月底前)

(三)提高救助工作社会化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为更客观、全面、深入了解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等社会救助对象的实际情况,加大低保动态管理和特困供养人员精准识别力度,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社会救助对象的家庭收入、生活自理能力、财产状况等情况进行复核评估。积极探索委托医疗卫生机构、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开展特困人员自理能力评估,为分散特困人员定期提供照料护理服务。

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介入社会救助工作,对受助对象提供政府无法提供的专业评估和专业服务,同时对救助实施部门的救助效果进行监督,确保社会救助公信力和实效性。(完成时限:2020年6月底前)

(四)提高全县社会救助标准。

出台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文件,进一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员等救助标准,缩小城乡差距,确保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不低于上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25%-35%和35%-45%。(完成时限:2020年7月底前)

(五)梳理救助政策,健全救助制度体系。

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XX省社会救助办法》为基础,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全面梳理各类救助政策,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特困家庭救助等急难救助为辅助,以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形成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模式,实现困难群体全覆盖,切实编密织牢基本民生安全网。(完成时限:2020年8月底前)

(六)加强社会救助监督管理。

一是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力度。救助政策、救助对象等信息,县级通过政府网站等方式进行公开,镇(街道)、社区通过电子屏或公示栏进行公示,村级通过公示栏进行公示。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公开”的原则,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确保社会救助公平公正。二是建立守信承诺制度。探索建立申请申报社会救助事项守信承诺制度,由社会救助申请人对个人的财产、收入等情况的真实性进行声明,签订承诺书,并授权核对家庭经济状况,对虚报、隐瞒、欺骗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待遇的相关人员,追回个人的社会救助资金,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责任。三是容错纠错机制。探索建立社会救助领域容错纠错机制,保护社会救助工作人员积极性。(完成时限:2020年9月底前)

(七)统筹完善“大救助”信息平台。

依托原有数据平台,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和对象库,建设社会救助大数据库。整合救助政策和救助对象数据,实现救助项目与救助对象无缝衔接。建立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和信息核对平台,形成市县乡社区四级纵向互联、各部门单位横向互通的网络,实现一证申请、一门受理、一网通办、一键核对、一卡发放的“五个便民”目标。确定海丰街道、棣丰街道、信阳镇先行先试,完成信息系统调试和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底前)

(八)架构社会救助工作网络。

随着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工作的初步完成,进一步推进社会救助管理体制改革,充实社会救助工作力量,构建县、镇(街道)、社区、村四级衔接互通的“大救助”工作网络。县级成立社会救助服务中心,负责加强与各救助职能部门的政策衔接等工作;镇(街道)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平台,负责统一受理各类社会救助,审核审批社会救助事项;社区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负责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受理初审等工作;村级配备网格协理员,协助开展帮助申请、困难排查和信息报送,对高风险家庭进行定期入户走访等工作。(完成时限:2020年10月底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政府有关负责同志为主任,各社会救助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专班,制定总体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序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定期召开全县社会救助联席会议,研究解决社会救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全力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地。

(二)落实资金保障。

县级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保障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开发、服务大厅和窗口建设、社区工作站建设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所需资金。同时鼓励各级各有关部门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三)强化督导检查。

县政府将适时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对各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导,督促各成员单位落实责任,加快工作进度,对措施不落实、进展缓慢的予以通报,限期整改。

第三篇: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构建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构建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2012上半年公务员初任培训一期五班曹宇

前言

社会救助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源远流长,而在近年社会转型期却又变幻多样。作为国家和社会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社会救助的定位已成人们的共识。在当代社会保障体系中, 社会救助项目以其不同于其他保障项目的突出特点在反贫困和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一点在我国尤其明显。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 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从近几年的情况看, 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最近网络和媒体频频对“富二代”和“官二代”的事件大肆报道。我国著名社会学者于建嵘就指出,中国的贫富悬殊、社会不公、官民对立日趋恶化,中国民众的怨气越来越大,已构成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危机。仇官、仇富、仇警是今天中国最基本的社会心态。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脆弱群体的利益、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已经刻不容缓。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达到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城市居民间收入差距明显拉大,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8以上,突破了警戒线。据国家民政部门调查,2011年10月全国城市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者达2274.1万人,农村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者达5290.8万人,数量非常庞大。因此,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不在于“劫富”,而在于济贫。而这正是社会救助的主要作用。由于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地位,主要功能是为社会脆弱群体提供一定的支持,因此社会救助必须发挥社会保障体系中第一道防线的作用,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在竞争

起点上的差距并让脆弱社会成员分享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进而间接发挥其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作用。社会救助不只是保障无劳动能力者最基本生活,而且更进一步地保障所有困难社会成员最基本生活。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我国现阶段社会救助的不足

社会救助事业在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较早,制度比较完整,发展的非常完善,在这些国家的一些好的、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同时在对比中也可以找出我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不足和缺陷,找出问题之所在,从而加以改正和完善。

一、管理模式和资金配置

国外:由于各国实际情况不同,国际上采取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不同的社会救助管理模式。

中央政府统管: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由中央政府确定社会救助标准并负责具体管理,由中央财政拨款。地方政府负责具体事务:荷兰的救助标准由中央政府确定,地方政府负责具体事务,中央财政的补助款项达到社会救助支出总额的80%左右。日本中央政府根据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中央财政承担75% 左右的资金。瑞典由中央政府制定建议标准,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该标准进行调整。除极少数项目(如对新移民前3年的救助)外,其余均由地方政府出资。中央、地方政府分别负责制度:法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由中央政府定标,中央负责管理,部分专项救助由相应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资金来自中央政府及缴费;其他非现金救助由地方政府出资并负责管理。

欧洲的学者在研究欧洲多国社会救助不同管理模式后得出结论,认为单纯的中央集权制的社会救助和单纯的地方分权制的社会救助管理模式都有碍

于社会救助分配效率的实现;相反,中度的地方分权制优于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和高度的地方分权制的社会救助管理模式。

国内:社会救助管理体系不合理,资金配置不合理

在管理体制方面, 社会救助的主要职能集中于民政部门, 形成了各级政府牵头, 民政、社保、财政、教育、卫生、建设、司法、残联、妇联等多个职能部门和群众团体为成员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体系。这种多元型的救助体制, 由于缺乏明确法律依据和存在部门利益阻隔, 民政、财政、工会、妇联、企事业单位等多头实施社会救助, “多龙治水”的工作格局导致政出多门、标准各异。这种多元型的救助管理状况, 造成社会救助的总体无序, 增大了社会救助的管理成本, 降低了社会救助的实际工作效率, 既不现实也不利于救助对象需求的有效满足。资金安排方面, 我国社会救助资金主要源自于政府,资金匮乏仍然是当前社会救助的突出问题。城市低保所需资金至目前中央财政支出占到60% 以上;农村低保资金筹集以地方为主, 实行属地管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在地方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城乡医疗救助的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解决;灾害救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和社会捐赠。而其他社会救助如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的资金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二、救助项目和救助水平

国外:社会救助覆盖面广、救助项目科学合理、救助水平高

自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始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福利体系,社会救助的覆盖面就大大增加了,救助的项目也转变得更多元化和人性化。

英国社会救助的项目很多,甚至有些是福利式的救助。主要包括低收入家庭救助、老龄救助、儿童救助、残疾救助、失业救助及疾病救助等内容。低收入家庭救助是对收入低于官方规定贫困线家庭的救助,救助金随政府规

定的贫困标准而变化。低收入者还可以取得一部分取暖费,有子女的可取得学校免费牛奶和免费膳食以及免缴国民保险费,还可以享受房租补贴等。老龄救助主要是对年满80 岁、没有资格享受养老金或只有少量养老金的老年人给予补助。残疾救助包括残疾人的保姆补贴、活动补贴和重残补贴。英国社会救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细分救助对象,按照不同的救助对象,给予不同标准的救助。具体来说,主要是从年龄差异、家庭成员承担责任差异以及“单身户”与“家庭户”差异进行划分。

国内:社会救助覆盖面窄、救助项目叠加严重、救助水平“低层次”

救助形式比较单一, 主要以救灾、济贫为主, 虽然在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救助, 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 所以效果不是很明显。就是救灾和济贫的救济行动也大部分带有临时性的特点。而有些救助项目被忽视,如伦理救助和心理救助等精神层面上的。特别是当前我国社会救助中伦理救助缺失,心理救助等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也非常不健全。就业救助、法律援助制度经费不足,救助范围窄内容疏漏较多而难以保证时效。而现行的扶贫救助体系内容繁杂, 涉及到的大大小小的项目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制度、特殊群体的救助、城市临时性救助、灾害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农村临时性救助、农村定期定量救济、收容遣送、就业救助等。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 这些项目在内容上有重复, 缺乏相互的衔接配套,同时目前我国颁布并实施的各种专项救助政策, 在实际操作中是专项救助制度附加于基本性生活救助制度之上的捆绑实施, 这直接导致了社会救助的“悬崖效应”, 大大影响了社会救助的实际效率, 将会从深层次影响我国城市社会救助制度的长远发展。

构建我国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几个建议

(1)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

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保证。在完善管理体制方面:一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成立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协调组织, 改善过多的地方分权式的社会救助管理模式, 统一政策, 协调步伐, 全面管理与监督社会救助工作。二是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救助职能分工明确,中央政府制定整体规划;地方政府制定救助标准;区县级政府执行社会救助相关政策;同时三级政府分别承担各自的财政责任。三是加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及其与社会团体的沟通与合作,避免救助内容上的重复,这样才能建立综合协调机制, 理顺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 有效整合救助资源, 促进社会救助工作的良性运行。

(2)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法制保障

当前在最低生活保障中出现的诸如“人情保”、“骗保”、“低保富翁”等问题根本的是法治和文化观念的问题,是社会道德问题。社会救助法治缺失和道德风险提高了中国社会救助的运行成本,而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法制化的社会环境和人们诚信素养的养成。

在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安排中有90% 是政策性制度,《社会救助法》的制定和颁布已经迫在眉睫。在此过程中, 一要注意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程序法, 使遭遇生存风险的社会成员能够通过明确的程序, 及时的获得帮助。二要做好法律内部各子系统的有效衔接, 包括社会救助法与社会保险法的衔接, 一方面可以避免不需要享受社会救助的继续接受救助, 从而减少“福利依赖”,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应该得到救助的人无法及时地得到保障的情况出现, 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3)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消灭城乡差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 也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由于社会救助制度属于公共服务范畴, 在供给制度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原则下, 实现三个一体化: 一是实现城乡贫困居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一体化, 整合现有制度, 着重加快医疗、住房、就业扶助等制度在农村的推广普及。二是逐步实现城乡救助标准的一体化。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弱化制度安排与户籍的依托关系;改革基于生产生活方式而划分身份的城乡二元化的管理模式。三是资金保障一体化。真正改善城乡社会救助财政资源配置严重不对称情况, 把资金投入固化为正式的制度安排, 坚持各级财政合理分担的原则, 城乡一视同仁。

第四篇:关于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关于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党代表:

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开展灵武市出席银川市党代表学习培训和调研视察活动的通知》精神,现就构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做一汇报,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市设市属医疗机构20所,其中,市级医疗机构7所、乡镇卫生院8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4所。73个村卫生室。市级医疗机构设有病床314张。全市编制人员594人,各级医疗机构现有卫生人员851人,卫生技术人员758人。

二、取得成绩

1、医疗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自2009年起,我市全面启动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三个层面的建设,已基本建成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投资1400万元新建了中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投资1800万元新建了宁东急救中心,投资1300万元新建了市妇幼保健所;争取项目资金260万元改扩建了崇兴镇、东塔镇、白土岗乡卫生院;今年,又争取资金285万建设狼皮梁卫生院,目前狼皮梁卫生院正在建设中;争取宁夏爱心协会资金援建了上滩村、十里墩村、海子井村等18所标准化村卫生室,三年来共争取项目资金5500多万。二是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投入,为我市6所乡镇卫生院配备了6台价值456万元的进口彩超,为71所村卫生室配备了价 1

值30余万元的医疗设,争取自治区残联项目为我市4所乡镇卫生院和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了价值10万元的残疾人康复器材,使医院的服务能力全面提高,群众诊疗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医疗服务现代化水平跃上新台阶。三是乡村医疗服务管理不断规范。完善绩效考核分配体系,全面推行和完善人员聘用合同制和竞争上岗制,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积极探索了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使村卫生机构在服务保障方面更加规范,农村卫生服务网底得到夯实。

2.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机制,规范了基金运作,使新农合保障农民健康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有效地缓解了参保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一是参合农民应保尽保,实现了地区全覆盖。2011年,全市应参加新农合人数为12.21万人,实际参加新农合人数为11.89万人,参合率达97.38%,医疗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二是政府投入逐年加大,筹资标准稳步增长。新农合基金从2010年的人均筹资120元提高到今年的150元,政府补助占筹资总额的比例提升到80%,为新农合健康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三是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断完善,农民受益水平逐年提高。进一步完善了新农合信息系统,健全医保经办机构,实现在市内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积极开展医保基金支付制度改革,在医疗机构推行按病种付费方式。四是2011年,灵武市委、政府筹措资金750万元免费为全市干部职工及50岁以上城乡居民共45858人进行健康体检,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进一步提高了我市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切实维护了我市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截至目前,共体检32890人,其中,干部职工9280人,50岁以上城镇居民14318人,50岁以上农村居民9212人。

3、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成绩斐然。2007年,在全市开展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公开竞聘了8名卫生院长、92名专业技术人员、10名工勤人员,妥善安臵了18名落聘人员。2011年,通过笔试、面试、组织考察、考评补录等程序,完成了为乡镇卫生院临床、公卫、护理、药剂等八个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招聘工作,先期报名人员140余人,参加考试110人,进入面试人员106名,先期录用32名,待录13名。

4、药品“三统一”工作落实有力。继续推行三级承包工作责任制,重点开展督导检查,使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中标药品使用率、申购率及回款率均达100 %,严格执行药品“零利润”销售。全年乡村、社区共免费接诊23.76万人次,免费发放药品176.45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民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

5、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制定《灵武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设臵规划》,设臵了振兴路、谢家井等4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维修、改建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积极推行社区首诊负责制、落实药品零利润工作,强化10类43项公共卫生服务,方便了居民就近保健就医。

6、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在全市8个乡镇卫生院、73个村卫生室、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推行一至三级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73个行政村全面开展四级包基本医疗服务工作,全市各乡村医疗机构全面实施了“六为一体”公共卫生工作。使参合农民花一元钱就能看病,为全市农村居民和部分城镇居民免费提供计划免疫、妇幼卫生保健、健康管理、基本医疗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7、“四免一救助”工作落实有力。2011年,继续认真贯彻

落实自治区、银川市关于“四免一救助”政策精神和总体部署,严格落实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规范工作机制和程序,狠抓软硬件设施建设,“四免一救助”工程扎实稳步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1280人,共为其减免费用155万元;免费婚前医学检查3698人,减免费用33万;实现了城乡全覆盖。由于我市“四免一救助”工作突出,今年2月23日全区妇幼卫生工作暨“四免一救助”民生计划启动会在我市召开,同时我市荣获实施“四免一救助”工作先进市;宁夏公共频道多次对我市“四免一救助”工作进行了报道。

8、中医工作特色明显。建成了以市中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农村中医服务网络,保证我市80%以上乡镇卫生院开设中医科和中药房;70%的村卫生室都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完善自治区级重点中医专科和特色专科建设。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中医工作先进单位”和“国家中医工作先进县(市)”等。

9、传染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一是全年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20种1294例,无甲类传染病和传染病死亡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为448.97/10万;全市接种人次27280人,接种剂次70969次。二是全面开展了手足口病、流感、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监测和防控工作。有效处臵了4起传染病暴发疫情(手足口病2起、流行性腮腺炎2起),其中2起流行性腮腺炎构成突发疫情,疫情发生后,由于反应迅速,处臵得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三是加强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工作。2011年,根据《宁夏2011年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开展我市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特别是针对宁东地区强免工作的薄弱环节,抽

调专业人员和车辆,采取挨家逐户拉网式的排查。全市应补种351人,实补种351人,补种率100%,顺利通过了卫生厅和银川市的评估。四是落实了自治区重性精神病管理治疗民生工程。2011年,对疑似重性精神疾病开展诊断复核工作,并进行家属护理健康教育,共确诊重性精神疾病247例,完成任务量的81.78%,排除58例,待查57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率100.0%,规范管理率90%。

10、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全面提升。2011年,稳步推进小餐饮整治规范和餐饮业量化分级工作,目前全市已有99%以上的小餐饮符合标准要求,对全市1045户餐饮单位进行了食品添加剂专项监督检查,与餐饮业主签定《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承诺书》647份,发放宣传材料400余份,规范了我市餐饮业食品添加剂的采购、保管和使用情况。一是在全市先后开展了拉面馆、无证经营、火锅麻辣烫店、一次性餐筷餐盒、餐巾纸等专项整治工作。共查处问题33家,其中停业整顿1家,取缔1家;关停12家,限期整改10家,罚款31家;罚款4万余元。二是强化了餐饮业80人以上集体就餐申报备案制度,对申报餐厅的凉菜间严格检查,并要求餐饮单位配备了毛巾、刀具消毒机,有效的预防了凉菜间毛巾、刀具不消毒引起的食物交叉污染。三是加强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严格按标准进行审核验收,坚持合格一个,发放一个。全年共受理166家,办理卫生许可证142家。加大了对发证单位及个人的监督力度,监督检查840户次,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达95%以上。四是打击非法行医工作措施得力。为了进一步净化医疗服务市场,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全年对市区内四家开展口腔诊疗的“黑诊所”进行了取缔,并分别给予停业和1万元的罚款。

11、食品药品保障能力不断加强。一是加强了卫生餐饮知识培训力度。3月25日,在宁东镇鼎圆大酒店召开了全市餐饮业卫生现场观摩会。4月1 日,在金帝宾馆三楼会议室,召开了餐饮业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知识培训班,先后共有400余名餐饮业业主和厨师长接受了观摩与培训。通过培训与观摩进一步规范了我市餐饮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提升了我市餐饮业管理水平。二是健全食品安全市场监管长效机制。严厉查处和打击不法商贩人为添加色素及食品添加剂加工、销售毒馒头等违法行为,检查馒头加工经营户7户,未发现“有色馒头”加工经营行为。强化了全市1478家食品经营户、76家食品批发企业、个体批发部食品准入和配送监管,“保证“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标志”。三是强化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放心消费在餐饮,卫生监督在行动”的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加工及食品原料采购索证、贮存、凉菜制作、餐具洗消等环节。检查餐饮单位2421家次、取缔9家无证单位、实施行政处罚6家,立案处罚17家;开展中小餐馆食品卫生监督检查。检查餐饮单位187家,开展露天烧烤和小吃业炭火烧烤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市区80家露天烧烤和小吃业的专项整治力度,取缔了所有炭火烧烤炉,规范了户外烧烤行为,入户率达100%。四是加强药品专项治理工作。2011年,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药店等进行了集中整顿。共检查涉药单位364家(次),下达监督检查意见书360份,责令整改通知书45份,立案4起,罚没款12688元。同时,严厉惩治群众反映强烈的虚假药品广告违法宣传、擅自夸大功能疗效等非法经营行为,发现两起均已移交工商局处理。针对问题较为突出的“药师不在岗”现象,采取突击式专项检查,当场行政处罚两件,罚款1000元。

12、健康灵武全民行动有序开展。一是进一步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我局与市广电部门联合开设了卫生与健康栏目,配合宁夏艺术团完成了在我市各乡镇开展的“健康宁夏”文艺节目8场次的巡回演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20余场次的健康教育巡讲及健康大课堂,发放了38459本《健康100》知识读本和宣传画册,进一步加强全市健康教育宣传工作;二是积极筹集资金制做下发了健康服务包、宣传画、体温卡、健康教育宣传折扇各3万个(把),健康教育宣传口杯5万个,购臵下发盐匙、宣传围裙、毛巾等各1万个(条);三是积极开展慢病普查工作,共查出高血压患者10512人,开展管理9846人,规范管理6906人,规范管理率65.70%;查出糖尿病患者1928人,开展管理1757人,规范管理1464人,规范管理率83.32%;四是15元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提取1元配套资金到位230613元,每服务人口配套0.5元资金到位115306元,累计受教群众达20余万人次。

13、医改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一是调整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9类43项增加到10类43项。自开展10类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以来,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9.53万人,建档率为84.91%。二是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农村妇女孕早期补服叶酸2324人;农村妇女乳腺癌筛查2077人,查出乳腺良性肿瘤2例,未查出乳腺癌患者。完成白内障复明术38人;农村改厕完成2000座。三是国家基本药物工作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全部采购并使用了国家基本药物,基本药物覆盖率100%。2011年,全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总金额1145.48万元,其中,国家基本药物1028.53万元,占总金额89.79 %;宁夏增补基层基本药物116.95万元,占总金额10.21%;零差率销售341.87万元,为患者减少药费支出17.09万元。实施基本药物后,全市各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分别上升了36.23%和23.78%,门诊次均药费和住院次均药费分别下降了22.46%和25%。

14、党建和行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为进一步强化全系统两个素质和医德医风建设活动,近年来,我局在全系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活动。一是每年投入5万元左右在全系统开展拔河、乒乓球、跳绳等职工体育活动;二是去年我局投入10万元左右,在全系统开展了职工文艺汇演活动,通过演出局党委在全系统筛选出10个优秀节目参加了全市广场职工文艺汇演,通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强化了全系统职工两个素质的建设,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三是今年,我局为庆祝建党90周年,按照全市开展的“心中的歌儿献给党”等建党系列庆祝活动精神,我局积极组织全系统各单位党员及干部职参加了全市“红歌”大合唱,通过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努力,我局在全市20多个单位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对全系统职工的士气起到极大的鼓舞;四是认真开展了“六好一满意”活动。按照自治区卫生厅、银川市卫生局《关于在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精神,我局结合卫生系统实际制定了《灵武市卫生系统行风整治“六好一满意活动”》暨:“服务好、质量好、行风好、医德好、医风好、环境好,群众满意”的六项活动,各医疗卫生单位积极组织,层层安排,“六好一满意”活动得到了有效落实。通过活动的开展各单位行业作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服务质量的到了进一步提升,服

务态度和工作环境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卫生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市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的历史欠款(一是药品欠款,二是建设工程欠款)较多。

原因:

1、由于体制机制问题,医疗卫生推行市场化运作,各医疗机构采取自收自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营模式。经营过程中,拖欠药品款支付职工工资,造成历史拖欠药品款。据调查,各医疗机构共欠药品款1618万元。

2、市委、政府决定改善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差的现状,先后新建市人民医院、中医院、疾控中心和7所乡镇卫生院。但因建设规模大,争取项目资金少,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加之新建医疗机构均为差额预算单位,自身积累较为困难,工程项目中,市人民医院欠款130万元,银行借款1600万元;市中医院欠款114万元,银行借款125万元;疾控中心欠款25万元;

对策:

1、医疗机构制定自身债务化解计划,每年从医疗机构收入中结余资金来偿还欠债,化解债务以减轻自身发展压力。

2、随着财力增强,政府要同步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支持,每年给予医疗机构一定数额资金,用于化解市级医疗机构的债务、欠款,解决制约其发展中的经费困难问题,促使其更好为广大群众服务。

(二)市级医疗机构核定编制少,现有人员不能适应全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原因:一是市医院、中医院、保健所现有人员编制都是1992年核定的,分别为:228个、120个、43个(当时,全市人口为

15万人)。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市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不断出台,门诊、住院患者急剧增长,但人员编制十几年来没有增加,妇幼保健所现有编制都无法补充(保健所现有人员为33人,核定编制43人)。

对策: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增加市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逐步解决市级医疗机构人员紧张的问题。

(三)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场所、设备一直没有落实。原因:2006年根据区市有关规定以及《灵武市社区卫生服务站设臵规划》,设立了北郊、西苑、文化路、谢家井、狼皮梁林场5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市区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为租赁式(房屋布局不合要求,房租逐年增高),医疗、理疗设备短缺。2008年,市编委会根据我市社区发展要求,按照自治区编办文件精神,为我市四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核定编制为30名,但由于各种原因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一直未能落实,暂时从市医院、中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抽调28名医务人员开展工作,造成工作人员在数量、素质及医疗技术等方面都无法按规划保障,推进“六体一体”(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康复)工作难度较大,社区卫生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对策:

1、政府要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中,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建设市区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北郊、西苑、文化路、谢家井),建设标准每个不少于200平方米。

2、政府逐步增加对社区卫生事业的投入,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B超、心电图、血糖仪、尿液分析仪各1台,以解决医疗设备短缺现状。

3、积极协调,尽快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按要求为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30名卫生技术人员,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方便居民就近保健就医,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四)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较低。

原因:一是马家滩镇、白土岗乡、宁东镇、狼皮梁等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大部分住在市区,上班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职工除工资外没有任何补助,每月仅交通费用就达150多元,给职工生活、工作带来极大不便,我局在调整卫生院人员时比较困难。二是村级妇幼保健员年龄偏大,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全市共有村级保健员78人,其中,20—30岁12人、30-40岁23人、40-50岁22人、50岁以上21人;小学学历3人、初中学历25人、高中学历21人、中专学历25人、大专以上学历4人,人员老化,业务素质低,不能适应妇幼保健工作的需要。2008年,村级保健员平均月工资为99元,最低20元,较低的收入影响了部分妇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农村妇女儿童保健工作难度。对策:

1、2009年,为解决村医和村级妇幼保健员收入低的问题,我局在划拨公共服务经费时向村级倾斜,将村级公共服务经费由原来的每人每年8元提高至每人每年10元,以便提高村级卫生人员收入。

2、建议政府参照乡镇干部和教师的交通补助费标准为卫生院职工进行交通补助和艰苦地区补助费。

3、建议政府将乡村医生纳入社保或由政府缴纳养老保险,提高乡村医生待遇,调动工作积极性。

4、是否考虑每年招聘10-20名大专以上毕业生替换年龄太大,文化水平较低的村医及村级保健员,以充实村级保健员队伍。

(五)卫生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出去容易、引进困难。原因:一是自2000年至今,全系统流失各类人才52名,其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21人,初级职称8人。流失人才中大部分为高级和中级职称人员,其中一部分人员为医疗机构学科带头人。流动的特点是:乡镇流向市级医疗机构,市级医疗机构流向区级医疗机构和大城市医疗设施条件好的医疗机构的现象。由于骨干流失,医技下滑,影响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二是自1997年以来市级医疗机构几乎没有进过新的医疗技术人员,产生了医疗技术队伍年龄老化,新一代青年人才断层,学科带头人匮乏,人才职称梯次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了生存和发展,医疗机构不得不以合同制形式面向社会聘用大量临时的医务人员。但因没有编制和相关的人事政策,这些人员的身份问题、“三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同工不同酬等问题都无法解决,造成医疗卫生事业后继乏人。

对策:

1、设立卫生人才库,对现有人才库进行管理,提高待遇,从精神上、生活上、工作上、政治上给予倾斜,留住人才。

2、出台卫生人才管理办法,制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相应政策,使他们在灵武及能安居、又能乐业。用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3、政府每年设立100万元人才培养基金,分批选拔医疗业务骨干到区内各大医院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培养一批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技术人员,改变全系统现有的人才状况,完成人才梯队建设。

(六)乡镇卫生院人员素质低、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原因:一是乡镇卫生院现有人员学历低,临床经验不足,加

之招聘时没有严把进口关,非专业人员也招进了医疗系统。降低了标准,导致人员素质低。二是老中青医疗技术骨干比例失调,后继无人现象突出,从2002年起乡镇卫生院再没有进人,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导致部分现有设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致使部分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整体不高,不能够适应医疗技术发展要求和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对策:一是强化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供血”“充电”提高技术水平;二是每年从大学生中选拔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补充,市场化运作,签订合同,拿钱买服务。三是提高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进一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七)新农合实际报销比例较低,报销缺乏信息化管理。原因:一是参合农民住院按药品目录报销,目录以外药品一律自费,加之报销时还要减去300元起伏线,致实际报销比例不高。二是新农合报销工作没有搭建信息化平台,定点医疗机构报销方式各异,乡卫生院还施行手工报销,致报销手续繁杂,给工作带来了不便。三是筹资水平相对较低,农转非人员没有纳入筹资范围。

对策:一是对定点医院强化监督管理,减少自费药品及检查费用;二是尽快搭建信息化平台,使报销规范、合理;三是进一步提高筹资水平,并将农转非人员按户口所在地,纳入当地合作医疗保险内。

(八)市医院、中医院体制、机制不健全。

原因:一是按照政策的规定,“两院”在体制上都属差额拔款单位,政府按核定的编制人员补助30%的工资,其余工资开支

等自行解决,迫使医院为了生存而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于是就形成了“以药养医”的现象。每年两院工资除政府补助部分外还需1120万元,而医院则将这块费用实实在在的转嫁到了患者身上,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二是由于编制卡的太死,“两院”没有用人自主权,人才流动渠道不畅,为了生存和发展,“两院”不得不以合同制形式面向社会聘用近200名临时的医务人员。聘用人员政府没有补贴,工资福利全部由医院自己解决,加上设备、后勤、建设等每年各种费用近3000万元,大大加重了医院的负担,同时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鉴于以上原因,便出现了开大处方、开搭车药、开高价药、开目录外药品,化验、检验名目多等现象。出现了医院一手从政府兜里掏钱,一手从患者兜里掏钱的现象。

对策:一是按国家要求重新给两院核定人员编制;二是增加政府对医院的补贴标准,达到国家标准60%,要求医院降低患者医疗费用,让利于百姓;三是加大对医院的监督与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遏制不合理的用药和不应该检查的项目;四是结合新医改方案的推进与实施,逐步转变体制和机制,逐步向公立医院过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九)“四免一救助”政策与现有一些政策不符。

原因:一是一些农村孕产妇,虽有农村合作医疗,因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如:超生、生育间隔期不到而不能享受四免一救助政策;二是对有严重内科合并症或产科并发症的费用很高,医院负担过重;三是对孕产妇急救的,民政部门只给低保户的贫困孕产妇给与救助,但农村孕产妇有低保的极少。

对策:一是建议市政府将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孕产妇纳入到“四免一救助”政策范围内,使这一部分人也充分享受到“四免一救助”的惠民政策;二是进一步提高对有严重内科合并症或产科并发症的孕产妇补助,减轻医院负担;三是对农村非低保户但需要急救的孕产妇,建议由民政部门按照低保户的标准给予救助。

(十)社会上对医疗卫生共工作认可度较低,行风评议居中。原因:一是大多数群众对卫生行业工作的特殊性不了解,救了多少人,送了多少锦旗,授到多少表扬没人去宣传,一次医疗事故,一次就医时不顺心,就把我们说的面目全非;二是我们部分工作人员自身医德医风较差,自我教养差,自身素质差,在工作过程中伤害了患者及家属的感情或利益,引发了社会的不满意。

对策:一是加大卫生工作宣传的力度,大力弘扬全系统的好人好事,全力打造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宣传和表彰,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二是对败坏职业道德医德医风差的人和事严肃处理;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狠抓行风廉政建设;四是在全系统聘请行风监督员随时随地对各单位的工作进行跟踪督查。

(十一)村级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弱,不能适应群众和新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

原因:一是村级医疗机构卫生服务环境差。村级卫生室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最底层,保障全市60%群众的卫生健康。近年 15

来,我局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先后建设了18所“标准化”村卫生室。目前,全市还有55个村卫生没有“标准化“建设。大部分村卫生室都是有村医租赁或自建或出现房屋陈旧已不能适应群众的需求,影响了村医的积极性。二是村卫生室人员老化。随着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村级卫生室承担着大量的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医疗保障等工作,需要填写大量的表格和电子健康档案的录入等工作,由于部分村医年龄大,精力不足,已不能从事现有的卫生工作。

对策:一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逐步完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工作。二是逐步将60岁以上的村级卫生人员纳入社保,并办理退休。

第五篇: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来源: 金华日报

关键字:养老 养老产业发表时间:2011-05-04 09:48

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在东阳调研养老服务时强调: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金华日报消息(通讯员 史莹 报道组 刘小红)4月14日下午,副省长陈加元带领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东阳调研养老服务工作。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徐加爱,市委常委、东阳市委书记张仲灿,市政府秘书长傅利常参加相关活动或陪同调研。

近年来,东阳市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创新养老服务形式,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2003年至2010年,该市新建、改造、扩建福利院、敬老院16所,其中市财政投入2385万元,镇乡街道投入910万元,民间投资达3.59亿元。目前东阳市共有25个养老机构,床位5021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5.6张,提前三年实现省政府确定的养老机构建设目标。

陈加元一行首先来到歌山镇林头夕阳红乐园。这里有106个房间,可入住老人200名左右。来自千祥镇的83岁老人卢峰登和老伴入住夕阳红乐园已经3年,两位老人告诉陈加元,居住在这里比家里还舒适,子女们也很放心。随后,陈加元一行来到南市街道亲乐园公寓,这里一期工程约6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2亿元,可容纳1500名老年客人。自2009年11月交付使用以来,已入住老人200多名。陈加元先后察看了这里的居住、护理、医疗、娱乐、健身设施,对该中心按照现代养老的国际标准进行配套设施建设表示赞赏。陈加元一行还考察了位于江北街道的喜洋洋康乐中心,这里入住老人360多名。陈加元与入住老人和护理人员亲切交谈,并详细了解了中心的运营情况。

陈加元说,东阳市养老服务机构、特别是民办福利机构在投入、规模、档次上走在了金华市乃至全省前列。东阳市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坚持理念创新、思路创新、模式创新,多途径、多形式引民资、聚民力,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业,大胆探索公、民混合型养老机构建设的路子,其经验和做法值得推广。

陈加元要求,进一步强化政策扶持、规划引领和法制保障,吸引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努力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养老服务发展新路子,进一步推进东阳养老服务上新台阶。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心得体会[推荐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