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其他心得体会
规矩和爱读书心得[精选多篇]
编辑:青苔石径 识别码:81-753418 其他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17 06:25:0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规矩和爱读书心得

最近,阅读了钟老师推荐的王涛着作《规矩和爱》,对书中提出的有关孩子的教育观点深有感触。针对书中提出的教育理论,对照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有些地方做的比较贴近作者的观点,有些地方做的和作者的观点出入较大。不同的做法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有益的做法要继续坚持,同时,要不断修正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一些方式方法。

对书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是《规矩和爱》里的中心思想,通俗的讲就是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最不缺的就是家长的疼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好吃、好玩的先给孩子,孩子喜欢什么玩具,想去哪里玩都尽全力满足。按照古代“孔融让梨”的思想要求孩子已经不太现实,首先家长就不可能这样要求孩子。但爱不是放纵,否则爱就变成了害,在有关孩子个人品德、学习习惯、性格培养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是必须有一定的规矩的。当然,规矩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平时一点一滴习惯的养成。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要求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会再做其他事情,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所以在作业方面基本不要我们家长操心。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适当的惩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孩子很小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了挤眉弄眼的坏毛病,怎么讲也改不掉,一次又在挤眉弄眼时,我们上去就是一巴掌,孩子当时委屈的哭了一会,但从此再也不挤眉弄眼了。当然,在教育过程中一定也有许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做事拖拉、不注意个人卫生等问题,一直没有更好的办法去纠正孩子的这些坏毛病。

作者认为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我们认为这就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必须做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好与不好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刚上小学时,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兴趣比较大,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但不玩这些又会让孩子与社会脱节,就与孩子约定平时大家都不看电视,玩电脑,周末可以多玩一会。家里人也都比较配合,平时基本上不开电视和电脑,孩子自然养成了好习惯,只在节假日才看看。

书中提到了情商与智商的关系,认为情商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更多的作用。中国的父母往往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智商情况,孩子是否比别人家的聪明,就算是现在意识到了情商的重要,也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在老师的教育培养下,我家的孩子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但明显感到孩子小小年龄就有了不应该有的压力。比如每次考试前孩子都很纠结,担心考不到100分,担心别的同学考试超过他,担心当不上班长了。缺少男孩子应该有的大度和洒脱。作为家长,我们只能尽量开导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不是为了得100分。只要应该会的学会了,考试不要粗心,考不到100分也没什么。但要通过考试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能够经历一些挫折教育对现在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

总之,规矩和爱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方面,爱为规矩之根源,规矩为爱之保障。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但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位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这需要每位家长做好与学校老师的配合工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第二篇:《规矩和爱》读书心得

《规矩和爱》读书心得

最近,阅读了钟老师推荐的王涛着作《规矩和爱》,对书中提出的有关孩子的教育观点深有感触。针对书中提出的教育理论,对照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有些地方做的比较贴近作者的观点,有些地方做的和作者的观点出入较大。不同的做法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孩子有益的做法要继续坚持,同时,要不断修正对孩子成长不利的一些方式方法。

对书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是《规矩和爱》里的中心思想,通俗的讲就是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最不缺的就是家长的疼爱。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是好吃、好玩的先给孩子,孩子喜欢什么玩具,想去哪里玩都尽全力满足。按照古代“孔融让梨”的思想要求孩子已经不太现实,首先家长就不可能这样要求孩子。但爱不是放纵,否则爱就变成了害,在有关孩子个人品德、学习习惯、性格培养等大是大非问题上,是必须有一定的规矩的。当然,规矩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平时一点一滴习惯的养成。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就要求孩子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然会再做其他事情,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所以在作业方面基本不要我们家长操心。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适当的惩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孩子很小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养成了挤眉弄眼的坏毛病,怎么讲也改不掉,一次又在挤眉弄眼时,我们上去就是一巴掌,孩子当时委屈的哭了一会,但从此再也不挤眉弄眼了。当然,在教育过程中一定也有许多做的不好的地方,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做事拖拉、不注意个人卫生等问题,一直没有更好的办法去纠正孩子的这些坏毛病。

作者认为学做父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我们认为这就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必须做到。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好与不好的习惯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刚上小学时,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的兴趣比较大,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但不玩这些又会让孩子与社会脱节,就与孩子约定平时大家都不看电视,玩电脑,周末可以多玩一会。家里人也都比较配合,平时基本上不开电视和电脑,孩子自然养成了好习惯,只在节假日才看看。

书中提到了情商与智商的关系,认为情商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更多的作用。中国的父母往往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智商情况,孩子是否比别人家的聪明,就算是现在意识到了情商的重要,也不知道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在老师的教育培养下,我家的孩子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但明显感到孩子小小年龄就有了不应该有的压力。比如每次考试前孩子都很纠结,担心考不到100分,担心别的同学考试超过他,担心当不上班长了。缺少男孩子应该有的大度和洒脱。作为家长,我们只能尽量开导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不是为了得100分。只要应该会的学会了,考试不要粗心,考不到100分也没什么。但要通过考试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能够经历一些挫折教育对现在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

总之,规矩和爱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方面,爱为规矩之根源,规矩为爱之保障。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成才,但首先要让孩子成为一位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这需要每位家长做好与学校老师的配合工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而努力。

第三篇:规矩和爱

读《规矩和爱》有感

寒假在家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真是感慨万千,这是一本特别适合家长朋友读的书,自己也从中学到了许多,虽然还没成为众多家长中的一员,但小侄女的诞生也给了自己,甚至是家人必须看这本书的理由。

1、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孩子的认字学知识,高尔曼提出情商五要素: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人际交往技能,任何一项对生活都很重要,也是通往构建一个自我快乐成长孩子的必然途径,70%归于情商。

2、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做老师的也是一样的,要有良好的心态,放下高高在上的威严,放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用爱去驱动自己的行为,用爱去理性分析自己的现状。

3、榜样的力量。想让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个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首先都要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否则就给了孩子反击自己的机会和证据,也让孩子有了养成不好习惯的理由。

4、规矩的制定。要有一套自己制定的可行性规矩,不能今天立的规矩,明天自己就将它推倒,这样老师在学生面前失去了威信,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了威严,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制定规矩让孩子执行,要在规矩中体现爱,正如书中写到: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第四篇:《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那么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说一说作者孙瑞雪。孙瑞雪,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那么什么是蒙特梭利教育呢?蒙特梭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其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儿童的生命自然地成长和完善。具体的说就是让儿童获得身体、意志、思想的独立,达到人格、心理、智力、精神的完善。有兴趣的老师可以找找这方面的书了解一下,我个人认为这个还是很有用的,尤其是对我们年轻的父母。下面我就自己读《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一些体会跟大家分享一下。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这是《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许多成人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每个孩子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说到鼓励孩子,我想说山中的一个例子:某幼儿园,老师和孩子在玩扔球,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当时看到这一幕的蒙氏老师想:这回老师没话说了吧!接着,令人惊愕的一幕发生了,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怎么着都是孩子的错!虽然这个例子有些极端,但是我还是能从这个老师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对孩子缺少耐心和鼓励。那么可想而知,经常被这么指责的孩子必然会胆怯、不自信、内向、对别人也不会宽容到哪儿去,并且对什么都没信心,也不敢去挑战自己,更不用提什么创造力了!

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有时我们会有错觉: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我们,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书中第十三章节——自由与纪律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不仅仅是对未来教学理念的启示,更是对我自身的发展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作者赞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去认识、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纪律”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老师话,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不然。事实上,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主动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像是游戏规则、卫生规则、交通规则等,但这些规则是和儿童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儿童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这样的规则基本上都符合量少、严谨、科学的要求,这样儿童才乐意去自觉遵守并感到快乐!蒙特梭利说,我们必须避免抑制孩子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了兴趣就能反复的做那件事,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就会逐渐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最早的纪律就形成了。专注是思维活动,专注可以产生智慧。智慧需要有自由的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更需要行动的自由。人的行动越多的运用智慧,人的内心就能保持内心的平静。现在的人越来越表现出浮躁的心态,可能也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强制的约束之下的结果吧!儿童和成人还不一样,把自由给成人,成人有可能就睡大觉,什么都懒得做,或者他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放纵了自己,另外,成人可能什么都不做,“懒散”多舒服!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儿童时期被扭曲了的成人。但儿童生下后有一种自然的法则,就是不断地、不停止地发展生命,儿童没有一秒会放弃这种发展,因为内在的力量在驱动着他感知周围的一切(学习),所以活动中的幼儿是最正常的幼儿!而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小时候很多的是在成人的强制下长大的,长到成人可能都不曾做过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且更多的情况是这样,习惯性的接受任务、指令,如果不给分配任务就觉得无所事事。在蒙特梭利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这是儿童期没有获得过自由,凡事都不敢去超越某个范围,无形中的禁忌使人不敢去思考,事实上我们许多人可贵的创造力就是被这些所谓的规矩、规则给抹杀了。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教育观和理念,但不是人人都赞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不过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了为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零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成人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好书总是要不停地、反复地研读,这本书我肯定会再次翻开,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非常感谢大家的认真倾听和陪伴。最后给大家提前拜个年,祝大家身体健康,幸福美满!谢谢!

第五篇:《四种爱》读书心得

《四种爱》读书心得

爱常常被人们所提及,但即使是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在爱面前也只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常常把自己身上沾满尘土,有时还要使自己和别人受到伤害。

我们自以为人生的体验和阅历的增长,能够令我们对于爱的理解和感悟更加深刻,然而事实往往没有这么简单,在我们正以为要领会爱的真谛的时候,上帝总是会给我们当头泼上一盆冷水。

C·S·路易斯在他的晚年,将他关于爱与人生的思考与体验写进《四种爱》之中,帮助我们去想透爱、看清爱、体会爱。在短短百页的篇幅中,他向我们展示了爱的种种可能以及爱的误区。他的智慧不仅在于将爱分成了:物爱、情爱、友爱以及爱情;更重要的是,他在书的开头所提到的“爱一旦成为上帝,亦即沦为魔鬼”。简单的一句话,便将我们在体悟爱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概括了出来。

在序章中,路易斯提到“没有最低者,最高者便站立不住。”,爱亦是如此。在行文的过程中,路易斯一直遵循了这一原则,因而他从自然之爱着手,由物爱一直写到爱情。在最后一章“仁爱”之中,他从基督信仰的角度,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爱。

然而在读完书之后,会发现在路易斯构造他的这本书的结构时,并不完全与这句话相一致(“没有最低者,最高者便站立不住”)。如路易斯所说,“友爱”作为一种非必须的,高度灵性的爱,是最趋近于上帝的;然而作为最富灵性的爱的形式,路易斯并没有将它放在最后,而是将爱情作为四种爱里最后一个讨论的对象。难道爱情才是站在爱的最高处的那个吗?

显然不是这样,相反,由于爱情中所具有的人的本性当中生物性的一面,爱情远没有我们所以为的那样的神圣。在这一点上,真的是可以看出C·S·路易斯的智慧。他并没有否认爱情当中性的成分,相反地,他对那些柏拉图式的禁欲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对于性的严肃态度提出了质疑的态度。在我们享受着爱情滋润,好像要沐浴在上帝赐予的爱的光辉之下,他不忘提醒我们还有身体这位“驴兄弟”时时与我们相伴。所以这最低者若置之不顾,将爱情奉为宗教一般地圣神,将会给爱情中的两人带来巨大的痛苦与灾难。

说到这里,似乎与先前所提出的问题越离越远了——“友爱”作为最具灵性的爱为什么不是放在最后讨论。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了。在“爱情”(异或是“友情”这一节)这一节中,路易斯提到了异性之间的友爱与爱情的关系。异性之间的友爱是否会变成爱情呢?路易斯的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两个单身的异性之间,随着友爱的深入,必然会发展成爱情。国外有人做了一个视频,拍摄者在大学校园内的图书馆随机采访了若干青年男女,关于是否有纯粹的异性之间的友谊,结果令人惊讶。女性不约而同的果断的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而男性往往在支支吾吾的犹豫之后说他们不相信这样的纯粹的异性的友谊存在。在小组讨论时,也有人提出了对这个问题的困惑。我窃以为友爱因其过程中所具有的那种欣赏之爱正是爱情产生的前提之一(这显然与由纯粹肉欲所产生的爱情并不是那么一回事,虽然后者也是爱情产生的原因之一。),友爱使得处在其中的两人对对方产生了内在的吸引。

然而路易斯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似乎没有给我们具体的原因。之所以如此可能是他自己也没有很清晰的结论。然而他却给了我们另一种情景,就是说处在友爱中的人会尽力关注于他们共同的话题(这恰恰和爱情不同,爱情中的两人关注的是对方的本身),以避免对对方造成的伤害以及伤及大家都所珍视的友爱,尤其是异性当中的一方有配偶的情况。路易斯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给了我们一种保全的方法,这难道不是路易斯所有的人生智慧的完美体现吗?

至于爱情在四种爱的最后进行讨论,也许与路易斯自己的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看完影片《影子大地》之后我更是这么认为了。《影子大地》真的是一部很棒的影片,以至于看完之后我仍然难以忘怀。路易斯的爱情来得很晚,这也许是他的过于理性以及孤傲性格有关,因此当爱情发生在他身上之时,他甚至自己都无法正视自己的感情,直到乔伊患上绝症。影片谈到了很多深刻的话题:“上帝如果爱我们,为什么还要给我们带来痛苦?”„„影片最后给了我们关于爱带来的痛苦的思考“因为现在的痛苦,有着当时的快乐。”而且路易斯短暂的爱情在乔伊离开之后还给路易斯留下了孩子。爱人里去了而爱并没有离开,爱还要继续下去的。

所以爱情大概是一个很令人困扰的话题,路易斯自己在这一节中谈到与自身经历相关的内容虽不多,但依然可见其中的影子。通过这部影片也能够更好得使我们理解书中的一些细节。

最后一节,路易斯用了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在心灵的花园中,仅有爱并不足够。虽然他是从基督徒的生活及信仰的角度谈上帝与大爱本身的,但对于像我这样的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一样具有意义。毕竟在宇宙之中,人所要面对的困境都是相同的,而爱的迷局则是其中最难以应对的。

规矩和爱读书心得[精选多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