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 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75-417491 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04-18 12:57: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教师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教师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一封汇报书信,引出一段精神传承。60多年前,只因祖国的一声召唤,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一群知识精英从大上海奔赴大西北,满怀豪情,义无反顾,从此扎根西部,开启一场伟大的教育拓荒,并形成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它是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

作为一名教师,我从中感受到的就是“忠诚、担当、尽责”这六个字。他们思想上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祖国、忠诚于党,工作上遇事勇于担当、做事尽职尽责。我要认真向老一辈学习,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作为后辈教师和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要贯彻实践“西迁”精神,那就必须务实、求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学识和创新求实的精神。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功能首先体现在教书,因而要求教师学识相对较为渊博,以及具备从事文化科学教育事业所必须的求实创新的良好品格。当今时代是知识信息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教师再也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和解惑,而要唤醒未知晓或沉睡中的能力,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到人们完全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快乐。过去,我总认为教师仅仅是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现在,我要更新观念,要更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重视学生对获取知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反观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既呈现分化又综合的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一系列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跨学科的学科。新时代的教师理应成为通才,通识型人才,既具备专精的专业知识,又拥有广博的宽厚的基础知识,基于教育对象成长的特殊性,教育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实践过程。所以我认为今后还得多学习,必须掌握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理论,只有按照科学育人的规律去办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具备了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所需的求实,创新的良好品格,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劳动更具自觉性,避免盲目性。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习“西迁精神”,肩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为教育事业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第二篇:“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

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国力突飞猛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

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崛起?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西迁精神”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居哪个行业,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

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无私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念,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为物质利益所奴役。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而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孜孜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8年4月11日

第三篇: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第四篇: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

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国力突飞猛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西迁精神”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他们给我们的箴言是,永远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国家的大局下思考,在民族的大局下行动。“西迁精神”是交大人的骄傲,它记录的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伟大建设史,中国高等教育顽强的拓荒史,是我们时代精神谱系中耀眼的一环。我们要让“西迁精神”浸润我们内心,推动我们内省,更要把带着前行者汗水的精神财富交给我们的孩子。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一代代人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历史成就了她的品格。我们常说,历史是深沉的教育,历史是庄严的洗礼。在历史里,有稳定我们内心的力量。“西迁精神”也将成为我们和我们孩子内心的稳定器。在教育课程上,要遵循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传统和现代衔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将家国情怀的培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建设之中。潜移默化地将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中,溶于血液,培育学生低头奋斗的智慧和抬头看天的情怀。

重温“西迁精神”,温故一段辉煌的奋斗史,那决绝的勇气,那建设者的汗水、那校园飞扬的歌声似乎触手可及。教师要真正甘于奉献,拥有教育情怀。60多年前,一大批教师“踏歌向西”,他们没有计较个人的得失,在他们看来,教育从不是追求钱和名利的事业,而是去影响人和培养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怀,而这又离不开对教师、对教育发自内心的爱、自我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对于我们这些躬身从事基础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不仅应该从这些辉煌的历史里收获感动,更应该从中激起我们奋斗的勇气,把我们的汗水流在新时代建设的“工地”上。时代厚待我,我亦要厚爱时代。“选择了清华,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这是我们内心的律令,这是我们庄严的使命:我们要从那些前行者那里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以“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启我们教育事业的新时代。

第五篇: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西迁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五中 月下枫林

1956年,党中央为适应国防形势和国家建设布局的需要,将交通大学大部分由上海迁至西安。为国家建设冲锋在前,1400多名教工把实验器材装上火车向西行进。被誉为“中国电机之父”的钟兆琳先生,妻子卧病在床。同事劝他留在上海,但他还是带头迁校,只身来到西安。老教授率先垂范,更多师生也义无反顾。

西迁开拓者们让大西北拥有了国家重点大学和一批新兴学科。西迁以来,西安交大的毕业生已近25万人,其中40%以上在西部奋斗。

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通大学党委常委会批准,“西迁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

进入21世纪,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国防国力突飞猛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了几千年来伟大的中国梦,洗刷了近代西方列强奴役中华民族的屈辱,扬起了实现富强民主文明中华的风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当代史,就是一部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突出主题的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我们中华民族为何能崛起?正是因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自古就有一股感天动地的精神,有着不屈不挠的勇气,一代一代前赴后继为中华振兴而坚挺的脊梁,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在艰难险阻的考验下奋勇向前。

建国初期,国家经济刚刚复苏,百废待举,广袤的大西北亟待开发,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急需众多的科技人才。上海交大的科技人才们,胸怀国家大局,为了祖国的前途,响应党的号召,甘愿舍弃,东部大都市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拖家带口,毅然决然,挺近大西北,将上海交大西迁西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

迁校之初蒙受三年自然灾害到“文化革命”十年**,任何风风雨雨坎坷曲折,都不能阻挡交大前进的步伐。老交大优良校风学风得以保持发扬,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新的提高,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迁校最初10年间,输送人才即达万人之多,接近解放前53年毕业生总数两倍。科学研究迅速发展,涌现出誉为全国高校“五朵金花”的重大成果。大量学术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大批人才在西部和全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骨干生力军作用。在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大西北,创造了无愧于历史的又一个交大黄金时代。

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的过程中,“西迁精神”生发出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一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再腾飞,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内驱力。我们不管身居哪个行业,都要珍爱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身体践行,将其发扬光大。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我们大家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起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工作实际中,我们要胸怀国家大局,以集体全局为重,无私奉献,乐于奉献;在工作中要坚定崇高的人生信念,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不为物质利益所奴役。弘扬传统,艰苦奋斗。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没有国的富强,哪来家的安康。我们要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那些为我们坚强挺起的脊梁!

古人曾说:知而不行,是不知也。因而我们要立足工作生活实际,认真践行熠熠闪光“西迁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孜孜以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018年4月2日

教师学习“西迁精神”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