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讲话致辞 > 讲话稿
在全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编辑:花开彼岸 识别码:88-961382 讲话稿 发布时间: 2024-03-25 15:54:26 来源:网络

在全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建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掌握了解全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有关情况,理清思路,强化措施,持续深化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切实补齐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短板弱项,不断推动全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下面,我简要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总结经验成绩。

近年来,我县不断探索创新,从组织领导、组织构架、工作机制、队伍建设、共驻共建、基础保障等方面下功夫,有效推动基层党建与城市建设发展双融合、双促进。一是深化机制促融合。立足促进联动高效、条块结合紧密,健全责任落实、融合推进机制,完善挂钩联系制度,每个社区安排xx名处级领导挂钩联系,选派xx名县直单位主要领导兼任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挂钩领导、联建单位每年至少为社区落实xx元经费,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二是深化保障强信心。立足人力财力支持、更好服务群众,构建重心下移、支持基层的运行机制。社区主干平均每月基本报酬提高至xx元,其他两委成员至xx元,招聘xx名城市基层党建专职工作者,为社区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县财政下拨社区各类办公经费提高至每年xx元。致力解决社区活动场所问题,为xx个活动场所每个社区安排补助xx元,每建立一个红色驿站奖补xx元。三是深化党建补短板。着力加强优化各类基层党组织设置,织密基层组织之网,强化党组织功能。社区两委成员xx人中,大专以上学历xx人,占比xx%,其余均达到中专以上学历,xx个社区全部实现一肩挑,全部建立

“一站式”党员便民服务中心,推行“网格化”、“智慧社区”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建立县级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构建社区党组织与流入城区党员共建共管的桥梁。

二、坚持问题导向,正视短板弱项。

当前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为引领,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夯实党在城市的执政基层,不断提升党领导城市工作水平。但是也存在一系的问题。一是工作任务繁重。虽然街道作为县委县政府派出机构,但承担着与乡镇同等的工作任务,街道、社区承担的工作任务过于繁重,社区职责任务也不少,每个社区在做好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着县直有关部门下达的就业人员登记、失业人员困难认定、城市综合治理、信访维稳等近多项任务。二是人员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县城市化进程,街道、社区工作任务越来越多,街道、社区基层工作力量跟不上形势变化,无法满足工作要求。不少街道干部反映“体制内的配不齐,体制外的没人干”。街道在许多工作的人员分配上显得“捉襟见肘”,干部兼职多、任务重,有的街道在编人员不够用,不得不使用临聘人员“顶岗”。三是共建机制不健全。城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整体推进,统筹协调,需要发挥各方面的作用。但是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社会组织团体、各类自治组织等在街道社区集聚,虽有关联,却大多

“各自为政”,街道、社区党组织缺乏有力抓手,对辖区内各类党组织无法真正做到统筹协调。部分在职党员忙于本职工作,缺乏主动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进社区存在“走过场”的形式化现象。四是工作开展不均衡。近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注重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督查通报等制度,倒逼责任落实,推动资源下沉。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有的就党建抓党建,将党建和经济、民生工作割裂开来;有的抓党建工作“上热下冷”,制度落实不到位;有的抓党建以活动、形式替代,以点带面,应付了事;有的认为党建工作难,不去探索研究,导致“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五是基础保障不充分。近几年来,我县在不断提高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干部报酬待遇,逐步推进社区活动阵地建设。但社区基础保障方面还不够充分,一定程度影响了社区工作的开展和服务水平,仍然存在党群活动场所设施不完备、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三、压紧压实责任,狠抓工作重点。

城市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举足轻重,是各级党委工作的重要阵地。将以加强城市党的建设为核心,以加快推进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在街道赋权减负、增强基层组织功能、深化共驻共建机制、强化基层基础保障等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

一要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力。要坚持把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一是聚焦街道定位标。聚焦街道核心职责,做好

“加减法”,推动街道履职重心从抓招商、抓项目向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转变,着力构建事权明晰、重点突出的城市街道职责配置体系。按照贴近基层、就近管理、服务便捷的原则,突出新时期街道职责“四个重点”,即基层党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推进街道“赋权减负”让街道有更多“话语权”。二是聚焦事项准入。着眼于为街道履职尽责提供制度依据,避免县级职能部门对街道“层层加码”、“条条干预”,根据街道职责定位,进一步细化街道具体职责权限,制定街道行政权力清单、程序清单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实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凡没有列入社区准入事项的工作,社区一律不作为责任主体。让街道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三是聚焦机构设置规范化。要着眼于解决基层人员队伍众多、身份复杂、管理多头、政出多门、忙闲不均、统筹不佳等问题,整合街道辖区内派出(驻)机构人员、协管员、政府购买服务人员等各方面资源力量,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统筹调配,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充分发挥综合管理效能。在选优配强领导班子上发力,注重把党建工作能力强、城市治理能力强、服务群众能力强、有街道或社区工作经历的干部选拔进班子,注重提拔重用优秀的街道党工委书记。四是聚焦行政执法。在街道设置城市治理联动工作日常管理机构,按照“县属、街管、街用”的改革思路,积极探索街道综合行政执法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县级行政执法力量向街道下沉,强化街道统筹协调作用。五是聚焦督查考核。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科学确定街道的绩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专门设置针对街道的考评指标,适当降低经济工作指标权重,重点考核其社会服务、社会治理方面的举措与成效,有效发挥考核评价对工作的引导作用。

二要提升基层党建推动力。进一步强化相融共生、共享共赢的理念,坚持以系统的思维和方法,推动街道社区党建与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融合发展。一是注重互融互动。建立健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建立可量化、可考评、可问责的指标体系以及调度通报、动态管理、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等制度;实行党建工作“三张清单”、目标管理、工作例会、常态化督查等制度,铸牢“明、查、评、问”责任落实链条,推动上下齐抓共管。二是注重建互联互通。明确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突出强化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采取“1+N”模式,吸收驻区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社区“大党委”;对驻有企业的社区,采取“社企联建”模式,吸收驻区企业党组织,组建社企联合“大党委”;对城郊型社区,采取“社村联建”模式,吸收临近村党组织,组建社村联合“大党委”。三是注重互帮互助。进一步健全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等工作机制,在规范运行、发挥作用等方面下功夫,推动驻区单位与街道社区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共建内容和相应职能,列出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建立双向承诺、双向领办、双向管理、双向服务、双向联系、双向评议、双向约束等共建机制,坚持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相互支持帮助,推动形成区域一体、共建共享的党建格局。同时,将参与共建情况作为驻区单位年度绩效、文明创建、综治平安考评重要内容,作为非公企业评选表彰、评价定级的重要依据。

三要提升基层党建内动力。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一是探索智能化模式。以“大数据”为创新引擎,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以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完善数据接口和共享方式,以促进信息和资源共享为重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方面,对居民涉及计生、医保、社保、综治等基础信息进行采集,保证每家每户信息采集的完整,对流动人口、回归人员等信息进行分析归类,做到重点户、特殊人群一目了然,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数据资源的交流,通过平台对社会治理相关领域数据进行归类、挖掘及关联分析,强化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数据支撑,构建起智能防控、综合治理的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亲情化模式。强化道德教育,制定居民《社区邻里公约》,建立社区公共精神,规范居民日常行为,和睦邻里关系。打造道德讲堂、读书分享会等平台,组织好家风家庭、好人榜等评选活动,树立社区良好道德风尚,促进居民道德素质提升。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建设,着力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营造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社区治理“齐参与”。三是推行网格化模式。适应城市网格化治理趋势,按照“城市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党的组织力量就发挥到哪里”的要求,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综合考虑地域分布、党组织和党员规模、驻区单位数量及城市管理网格等因素,调整优化网格设置。以社区为单位,以楼宇、路段、小区为标准,划分网格,全面激活城市的“神经末梢”。在网格党支部建立“党员帮办”,推行“格中有我、党员帮办”模式,在楼院党小组建立“党员集结号”“党员互助站”,实现需求在网格发现、信息在网格采集、服务在网格开展、问题在网格解决。通过点上探索面上推开,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发展。

四要提升基层党建聚合力。着眼把社区建设成为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进一步健全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公益性互助志愿服务和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相衔接的服务体系。一是推行多元共治机制。深化党建带群建促社建,健全街道社区群团组织,选优配强群团组织班子;街道社区党组织给群团组织定职责、派任务、提要求,使他们成为党组织“得力助手”和“左膀右臂”。探索小区党组织、物业公司、业委会“三方进入、交叉任职”,强化党对各类组织的领导。推行“1+1+N”(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网格党员为骨干,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驻区单位等多元群体为支撑)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工作模式,把党建资源下沉到网格一线,动员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二是推行多种形式机制。创新“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机制,在社区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干部接单、组织考单“四单式”服务,扶持居民创业创新、介绍就业岗位、解决实际问题。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围绕社区居民需求,统筹设计生活照料、家庭保洁、法律援助、文体娱乐、生活救助、矛盾调处等服务项目;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购买服务等办法,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三是推行多方共赢机制。深化在职党员社区报到服务,创设党员先锋岗、示范窗口、“承诺、践诺、评诺”等载体,把各级便民服务平台建成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坚持信息共享,建立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情况通报制度,实现各部门、各单位、各党组织信息公开共享、实时获取。坚持阵地共享,把街道社区活动阵地纳入城市公共配套建设规划,在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等设立党群活动中心,推动驻区单位场所阵地向辖区党员群众开放。坚持文化共享,通过互邀参加文化活动、举办主题文化讲座、拍摄红色教育主题微电影,以及设置“开放日”“体验日”等办法,推动社区和驻区单位、两新组织等文化交融互促。

五要提升基层党建战斗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必须抓住重点、难点问题,要进一步加大人才、阵地、经费等方面保障力度,以改进、完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一是强化人才队伍保障。社区工作者身处一线,面对群众各种大事小情,工作辛苦。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对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社会治理至关重要。要完善选人机制,抓好“入口”问题。明确资格条件,规范选聘程序,确保所选人员政治合格、能力过硬、群众公认。要完善职业化薪酬体系。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社区工作者人均补贴标准,根据岗位职责、工作年限、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等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薪酬体系。对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社区工作者给予职业津贴。按规定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社会保险,使社区工作者更有尊严感、体面感、获得感、成就感。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探索将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县(市、区)事业干部队伍管理,加大从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定向招录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择优选拔街道领导的力度,畅通晋升渠道。同时,探索从培育发展党员、推荐担任党代表、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等方面给予社区干部一定倾斜,让他们工作更有底气、更加舒心、更好作为。二是强化服务阵地保障。全力推进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整合党建、服务、治理等多种功能,更多的实现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双集成。同时要加强小区、商圈等红色驿站建设,确保到202_年每个社区党群活动服务中心面积普遍要达xx平方米以上,每个社区至少建成xx个

“红色驿站”,把党的工作延伸至城市最基层。三是强化工作经费保障。着力建立健全稳定的经费投入保障和增长机制,统筹整合上级部门给予社区的政策、资金、资源、项目,切实解决好社区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基层党建经费等问题,让社区党组织更有力量和能力服务好居民群众。四是强化制度保障。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委书记述职评议、年度绩效考评以及相关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重要内容,确保各项任务落实。梳理制定“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经常性谈心谈话等基本制度,抓好城市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

在全县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