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结对帮扶暨“青蓝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发挥领导班子成员和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帮扶指导、示范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加快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经学校研究,决定今年继续推进实施“结对帮扶、梯队建设”暨“青蓝工程”,方案如下。
二、人员确定
帮扶人员:党员、领导班子成员、骨干教师(师傅)
被帮扶人员:新任教师(徒弟)
三、基本职责
帮扶人员职责
(一)班子成员基本职责
1.问:经常到被帮扶教师班级,了解班级情况。
2.查:定时查看班级管理状况。每周至少查看一次被帮包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学困生辅导、教学进度等情况,作好记录。
3.导:指导搞好班级安全管理、学生养成教育、小组竞学、班风学风建设等工作。
4.听:每周至少听1节被帮扶教师的课。
5.研:带头研读任教学科、帮扶教师任教学段、学科课标;积极参加被帮扶教师课堂教学和教学研讨活动。
6.督:督促教师抓好业务学习,以座谈了解、问卷测试等方式,督促被帮扶人员对课标、教材认真研读。开展集体备课,落实单元检测,提高教学质量。帮包语文教师的要抓好“经典诵读、海量阅读”、晨诵午练等指导工作。
(二)骨干教师(师傅)基本职责
1.在师德风范、工作态度、教学业务、学生常规培养等方面做出榜样。
2.研读好任教学段、学科和帮扶教师学段、学科的课程标准,指导结对帮扶徒弟认真学习课标,在教学常规和《学习常规十七条》的落实上做出表率。
3.指导结对徒弟教师做好备课工作;每学期帮助审核教案10篇以上,提出修改意见;每周为结对帮扶教师上1节示范课,并将授课时间告知教导处和结对领导。
4.指导徒弟如何上课、如何小结、如何改进提高;同时,每周至少听徒弟1节课,要有详细的评点。
5.指导结对徒弟认真做好学生作业的布批和讲评工作以及单元检测的质量分析、总结撰写、教学进度把握等。
6.指导结对徒弟积极参加研讲评思等教学教研活动,参加课题研究、各项业务竞赛和交流活动;指导撰写读书笔记、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以及教学总结。引导徒弟每学期至少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撰写读后感。
7.指导徒弟分析学生情况和班级现状,落实好《学习常规十七条》,传授班级管理的方法和艺术。
8.帮扶对象为语文学科教师的,要指导“经典诵读、海量阅读”、晨诵午练活动的开展。
9.指导结对教师做好小组竞学、学困生转化。
10.指导帮扶教师做好家长开放日活动。
(三)被帮扶教师(徒弟)的基本职责:
1.认真遵守师德规范,自觉执行师德标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认真研读学科学段课标,熟悉教材、考试要求,认真落实《学习常规十七条》,主动争取帮扶领导和师傅的帮助和指导,虚心学习,有疑必问。
3.主动邀请帮扶领导、师傅审核自己的备课、教学笔记、教学总结等材料,每周至少邀请帮包领导和老师听1节课。提前一天将授课时间告知教导处和结对领导老师。
4.有计划地听结对师傅的常态课(示范课),每周至少听1节课并写好“听课心得”。每听一节课、上一节课都要有小结、反思。同时提倡多听其他老师的课,特别是同学科的课,做到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5.认真做好学生作业的布置、批改和讲评以及单元检测分析等工作。
6.积极参加学科研活动。认真撰写好教学小结和教学反思。每学期至少学习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撰写读后感。
7.主动请帮扶领导和师傅协助分析学生情况和班级现状,制定班级管理措施。
四、培养目标
总体培养目标:徒弟要实现专业发展的“三格”层次。即半年“合格”、一年“升格”、两年形成“风格。教学成绩“二率”
和同年级第一名比对不能低于3个百分点,“平均分”不能低于3分;在街道抽测中居同年级中间位次。徒弟学年内至少要在街道、两级市教学业务评比中获奖一次。教学成绩“二率一平均”学校同年级前两名,街道抽测成绩居街道前三名。
五、奖励办法
结对帮扶领导、骨干教师(师傅)期末按成绩奖励量化分。被帮扶的教师(徒弟)同年级二率一平均居学校同级同科所代课教师的第一名者奖励5分,第二名3分,参与活动的奖励2分。
六、工作要求
1.充分认识结对帮扶暨“青蓝工程”的重要性。徒弟在课堂调控、应急事件处理、教师语言、教态等方面都可以在领导、师傅教师的指导下短时间内得到规范。新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进行观念的碰撞、实践的切磋,形成良性竞争的内驱力,并转化为教师的行为,双方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2.加强领导。学校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业务校长、教导处主任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把结对帮扶暨“青蓝工程”列入学校工作和相关的管理考核工作之中。拒绝参加该活动的老师,不得评先评优、晋升职称、提拔任用,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
3.强化措施。一是要按照方案要求,徒弟要制订自我发展规划;班子成员和师傅制订培养计划;二是学校积极为结对双方提供学习培训机会,搭建成长平台;三是帮包双方在帮包过程材料中签字留痕(如听评课、教研材料等);四是对结对帮扶效果好的双方学期末进行评比、表彰、奖励,形成“同发展、共进步”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