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学校管理
关于小学语文68合集[大全]
编辑:独影花开 识别码:73-3948 学校管理 发布时间: 2022-10-25 16:37:0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小学语文教案[大全]

关于小学语文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设计思想

古诗词教学应该提倡“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需熟练背诵。首先,古诗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只有出声诵读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妙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还有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其次,要阅历肤浅的现代儿童去深刻理解古代诗人在特定情境中表达的情感志趣,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了解大概诗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再次,教材中选编的古诗都是古诗中的精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经典性。不仅需要熟练背诵,而且应该在以后任何时候都能脱口而出。基于以上“三要”,在古诗教学中,我把诵读贯穿始终,并且层层推进,第一个层次要求“会读”,第二个层次要求“读懂”第三个层次要求“吟诵”。在诵读中读熟诗句,在诵读中理解诗意,在诵读中体会诗韵,在诵读中感悟诗境。

二、教材分析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静”是全诗的血脉,“独”是全诗的诗眼。诗中写了许多鸟高高地飞走了,单独漂浮在天空中的一片云彩,也悠闲的越飞越远。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整首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孤寂的心声。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要夸这首诗是“传‘独坐’之神”了。

《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忆江南》是古诗词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思念眷恋之情。然而,江南之春,无所不在,美不胜收。“江南好”,“好”在哪儿呢?并不是“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所能概括的。词中的一个“好”字,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个“好”字,才能欣赏到真正的江南之春。

三、学情分析

根据四年级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应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通过读去感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理解词的意思。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合作能力。根据诗的描述进行想象,在脑海里浮现画面。在这些环节中,学生可能对古诗的意境感悟需要老师点拨,因为诗人写诗的心境生无法理解,这需要师适当介绍诗人当时的背景,朗读方面可能没真正把诗人的心情溶入情境中,可能交流时有的学困生被冷落,教师重要的是要生通过反复读,想像画面,体会意境。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生字“亭”“庭”“螺”“谙”“潭”等五个生字。,理解诗中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古诗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感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五、重点难点

重点:能通过想象和朗读理解古诗大意。

难点: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七、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李白吗?(知道)那你能给我们来介绍一下李白吗?(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师:李白的诗我们已经学过不少了,谁来背一首?根据学生的背诵相机点拨。《望庐山瀑布》——寄情山水的诗人。《静夜思》——乡愁满怀的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重情谊、珍友谊的李白

评析:[上课伊始,教师通过和学生聊李白,背诵李白的诗歌,让学生认识了一个丰富的,丰满的李白,同时也为学好新课打下了基础。]

二、会读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是古诗百花园中一朵清新、雅致的小花。谁来读一读题目?(生读)

1、学写“亭”字

师:这个“亭”字是我们今天要求写的字。看到过亭子吗?跟我们的这个字有没有联系呢?(生答)

师边简笔画亭,边说“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生写)

评析:[“亭”字是本课中唯一要求要写的字,这个字学生虽早已认识,但不一定了解该字的字理,教师采用字理识字法,既让学生牢牢地记住了该字,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表意作用。中高年级的语文课堂同样不能少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时间。]

2、介绍敬亭山

师:知道敬亭山在哪儿吗?(生答)

师:我们通过预习已经知道了。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郊。大诗人李白一生七次到过宣州,多次登临过敬亭山。在李白之后,白居易、杜牧、苏东坡等等这些大诗人也都先后去过,并且在那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所以敬亭山后来被称为“江南诗山”。好,谁再来读题目?注意敬亭山前面还有“独坐”两个字。(生读)

3、学读诗题

师:知道题目的意思吗?这又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课件出示课文画面)这座山就是有“江南诗山”之称的敬亭山,山边的这个人肯定就是大诗人李白了。诗人如此观望着敬亭山。看着这幅画,请你再读一读课题

(1)(生读,读得比较轻)教师可以说:“老师听出来了,你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诗歌带给你的那份静寂。”

(2)(一生读,读得比较慢)教师可以说:“你把后面几个字拉地比较长,仿佛李白一个人在那儿已经坐了很久很久!”

(3)齐读

4、学读诗句

(1)师范读古诗

多好啊!咱们眼前似乎浮现出了一座敬亭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我们一定要吟诵,这不同于一般的读,先听老师吟一吟(师范读)

(2)生读古诗

同学们自己也轻声地吟诵两三遍,把它念到自己的心里去。(学生试读古诗)

师:读得很流利!如果你能理解、体会诗的意境,那样你会读得更好。(再请一位学生读)

师:静幽幽的,让这首诗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继续请一生读)

师:听出来了,你已经对这首诗有了自己真实的体会。现在让我们把自己看作诗人,试着用这样的语气一起吟一吟!(师生齐读)

评析:[刚才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读贯穿,要求学生“会读”全诗。教师范读以后,先是学生自己“轻轻地吟,要念到自己的心里,念上两三遍”;然后是指名学生诵读;最后是全班一起诵读。这一组诵读设计,时间不长,但学生连听带读有10遍之多,学生对这首古诗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读到会读,有效性应该是很高的。]

三、读懂

1、这首诗一共20个字,古诗下面还有注解。借助注解,请同桌之间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生同桌交流)

2、老师提几个问题好不好?如果都能回答出来,证明你真读懂了!第一个问题:“独坐”是什么意思?

3、第二个问题:四句诗里面哪几个词也能看出李白他只有一个人?拿起笔,认真地一句一句地读,圈出能证明他只有一个人的词。(生边读边画)

(1)从“众鸟高飞尽”中可以看出当时李白是一个人的。

师: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生:很多的鸟都已经飞走了(板书:鸟飞尽)

(2)从“孤云独去闲”这句话中看出来

师:“孤云”是什么意思?(“一朵云”)“闲”呢?(悠闲)这句话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朵白云飘地很悠闲。

师:在解释这句话时我们应该调换一下语序,可以说成“一朵白云很悠闲地飘去。”(板书:云去闲“)

4、山里的鸟群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连影子都看不到了,万里碧空没有一朵云彩,那该是怎样的景象?(安静的,寂寞的)

带着这种静寂的感觉,谁来读一读这两句?(2生读)

师:读得很寂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5、第三个问题“相看”是互相看的意思,就是你看着我,我也看着你。那么李白明明只有一个人了,他和谁在看呢?

生:李白和敬亭山互相看着

师:我们在解释这一句的时候可以说成:“李白静静地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静静地看着李白。”“厌”我们知道是“满足”的意思,那“不厌”是什么意思呢?

生:“不厌”是不满足。

师:“两不厌”可以说成是“彼此总是看不够”。“相看两不厌”我们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李白,彼此总是看不够

6、第四个问题:“看”原本是人的动作,这里诗人想象成敬亭山也在看着诗人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呢?(拟人)

师:是啊,此时此刻的敬亭山已经不再是一座山,而变成了诗人的一位……

生:(好朋友)板书:(以山为伴)

师:李白在敬亭山上静静地坐着,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怎么看也看不厌,就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谁来读三四句?(2生读)李白看着敬亭山,敬亭山也在看着李白,人山相望,人山融合在一起。请再读!(2生读)

四、诵读

1、好一个“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呀,你一生游历了那么多名山大川,一座小小的敬亭山你也多次地去过,为什么现在要久久地坐着,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

他把敬亭山当作是自己的朋友,向他来倾诉自己心中的……

2、说得好。你又从哪些诗句感受到了李白的孤独呢?(板书:孤独)

生: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中感受到的。

师:在李白的眼里,那只无情的鸟儿飞了,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些高傲的白云也……(离他而去)

师:多么孤独的李白呀!来,再读前两句。(生读)

师:鸟儿飞了,云儿去了,只有敬亭山。老师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背景。《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在公元753年,那时离李白被罢官逐出京城长安已整整10年的时间了,在10年期间,李白一直过着流离失所、颠簸不定的生活,他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于是,某一天当他独自一人登上敬亭山时,心中就涌上了无尽的孤独和寂寞。谁再来读读前两句?(生读)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那该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人看着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相看两不厌”——

生:(齐)只有敬亭山。

五、体验

1、李白就这么久久地坐着,静静地看着,他是不是想对敬亭山说些什么呀?敬亭山呀敬亭山,你这样久久地、静静地陪伴着李白,是不是有些话想对李白说呢?拿出你的笔,把自己心中想说的写下来。

课件出示: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生写感受,师巡视)

2、李白呀李白,连鸟儿都飞走了,你怎么还不走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师生:(齐)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3、敬亭山啊敬亭山,连云儿都飘走了,你怎么还在陪这李白啊?不用问,不用答,一切都在“相看——”

六、积累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李白他向我们委婉地道出了心中无可奈何的孤寂心声,现在我们再来补充一首,这首诗是《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这次我要求你们:我写完这首诗,你们就背下来,行不行?(师板书古诗,生背诵。)

望木瓜山

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

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2、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谁能来读一读?

3、刚才我们学的两首诗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李白的孤独与哀愁,同学们你想安慰他吗?你想怎么对他说?

3、背诵《静夜思》,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

▲背诵《赠汪沦》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

▲背诵《望庐山瀑布》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

▲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桌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 和:和谐 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 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1)作者在什么时候望洞庭?(2)刘禹锡是在哪儿望洞庭呢?(3)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诗中这样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呢?(比喻)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总结: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忆江南》

一、调起来

1、一说到春天,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然后用一两个词语来描绘。

在音乐中回味、想象春天后,交流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春花烂漫、百花盛开、百鸟争鸣、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春意盎然……

春天真是太美了!此时此刻,你还想起了哪些有关春天的诗词?生吟诵春天的诗词:《咏柳》、《春夜喜雨》、《春晓》、《江南春》……

[评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教例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回忆对春天的感受,并用词语、语句来描述,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了他们对春天的兴趣,调动了他们感受春天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也就自然而然地调起来了。

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教师小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4、教师范读录音机播放古筝曲。

【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二、沉下去

1、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

2、指名读,指正读音。

3、全班齐读。

【意图: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

4、指导学法。回顾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5、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分句理解诗句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你领略到了什么样的意境,能描述下吗。(这首词写得是江南清晨日出时的美景。初升的太阳很红,把江南的花映衬得更红艳,红得胜过了火,而江水绿得如蓝草染过一般,我怎能不怀念江南呢?)

师:诗人白居易一开口就用这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这个“好”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旧曾谙”是什么意思?一个“旧曾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1)我认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写得非常好。(这句用火焰与江南的红花作比较,写出了江花的红艳,用蓝草的蓝来形容江水的绿。太阳很红,原来花就是红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所以红花就更红了,胜过火。)

师:江水又怎能绿如蓝啊?这个“蓝”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个“蓝”字感受到了这不是平常的绿,绿的很纯净,很美。)

师:这“绿”在“红”的映衬下……你来说

(由于江花是红的,太阳是红的,在红色的映衬下,江水就显得更绿了,如同蓝草染过一般。)

师:于是就出现了─

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这是何等的一种境界啊?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红花更红得耀眼。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师:好一个红得更红,绿得更绿啊!请你读出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美!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

8、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9、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吟读成诵。

【意图: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三、放出去

1、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忆江南

鸟飞尽 湖光秋月两相和,江南好,云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风景旧曾谙。

相看两不厌,遥望洞庭山水翠,日出江花红胜火,只有敬亭山。白银盘里一青螺。春来江水绿如蓝。

十、作业设计 能不忆江南?

(一)《独坐敬亭山》作业

1、抄写学过的古诗词一次,并默写一次。

(二)《望洞庭》作业

1、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2、词语积累

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蒙蒙胧胧、宁静和谐

3、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三)《忆江南》作业

1、背诵《忆江南》,并能想象所描绘的景色。

2、了解并尝试背诵白居易的另外两首《忆江南》。

[问题研讨]

1、古诗词教学中,古诗的意思是否需要学生完整的背诵?

2、古诗教学中引领学生体会意境是否恰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这节课着重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改变以往教师牵着学生演教案剧的现象,变硬性设计为软性设计,一切预设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来定,但教师绝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把握文章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及时给予引导。本课极力体现“美、新、实”的特点。美指教师的语言以及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美的愉悦;新指设计新颖,实指教学不能仅仅为了体现美而流于形式,要将学生的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同时,着眼于学生,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着重体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选择学习伙伴。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审美意识及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以诗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语言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运用自制课件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四、重点难点

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教学方法与手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展开丰富想象,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学习方式:本课给学生充分的发展空间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探讨。

七、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桂林山水录像,自制课件

2、学生准备:搜集桂林山水资料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早在一百多年前,清代诗人金武祥曾这样写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样的好地方,你妈愿意去吗?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设计意图]“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人人皆知的古代名句,而对它的出处人们却知之甚少,点名出处,能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

二、观看录像,整体感知

1、播放《桂林山水》录像片,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集中积累资料,初读感受

三、小组合作,自学交流

1、自由朗读课文

2、在桂林的山水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重点朗读,再声情并茂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3、小组内,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组内成员解决,组内解决不来的,拿到全班解决(教师巡视、参与)

4、小组内初步交流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话行为,放手让学生用各种方式 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获得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组内合作是为后面的组间交流做准备。

四、择其所好,全班交流

师:刚才,小组内的同学已经自学了课文,谈出了初步的感受,现在,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其他小组针对其发言提出问题或补充意见。

1、如果有学生谈漓江水,就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1)读出写漓江水的段落

(2)谈收获,并提出组内解决不来的问题

(3)梳理问题,集中讨论:既然是写漓江的水,作者为什么要拿大海和西湖做比较?这样写有审美好处?

小结:这一段先同大海和西湖做比较,然后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目的是要突出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中心。通过大海和西湖的衬托,使人对漓江的水产生锦上添花的美感。

[设计意图]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甚至是经不起推敲的,教师既要放的开,又要收的拢,把问题集中到一个点上,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鉴赏。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漓江的“静、清、绿”,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提示:朗读、简笔画、语言描述等方式。)

(5)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排比句,其中“啊”的变音应重点强调。)

(6)给画面做配音朗读。教师提出两点要求,第一,朗读内容要与画面内容一致,第二,朗读速度尽量与音乐节奏一致。(播放漓江水录像)

(7)小结写法。这段采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向我们展现了漓江水的平静、清澈、碧绿,真是名不虚传。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配音演员,是心、眼、口、耳多种感官并用的一种能力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如果有学生汇报桂林的山,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1)朗读桂林的山这一段

(2)谈自己学到的收获

(3)朗读排比句

A.对比读,有“啊”和没“啊’进行对比,体会啊表达的感情色彩(‘啊’能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B改换字词读,把“真”换成“多”字来读,体会真字的作用(“真”更能体现漓江山的特点)

C教师引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体会每个分句的写法,先概括,后具体。

[设计意图]运用多种方式的读,使学生更能体会汉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师生合作读是一种美的展示,心的升华,将文章精妙尽情领悟。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体现桂林的山的特点

A.学生依据课文中的语言描述,板画老人峰、象鼻山、骆驼山

B.展示课外搜集的有关赞美桂林山的诗句

(5)播放桂林的山的录像,学生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全体参与,把讲台变成学生展示才能、自主发展的舞台,使得黑板变成师生共同创造的美的世界。学生口、动脑、动手,调动诸多感官,将作品静态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有声言语的形式形象化、动态化、审美化。

六、引读学习最后文本

师:从课文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桂林的水以它的“静、清、绿”闻名于世。桂林的山又以它的“奇、秀、险”闻名遐迩。重要的是山美得不孤独,水美得不寂寞,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相依。正如课文最后一段所说的——(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听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感觉。

七、课外拓展,语言实践

教师导引:近年来,桂林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成千山万名中外游客,相比之下,旅游人才紧缺,为此,桂林市旅游局像招聘导游,应聘的同学必须为桂林山水设计一段导游词

(1)小组合作创编

(2)作品展示,学生评价、鉴赏

[设计意图]学做导游是一种语文实践活动,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能培养学生凝练语言能力和审美意识。

十、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十一、作业设计

1、导游表演,训练口头表达呢你能力

2、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一个景物。

3、作业本练习

【问题研讨】

如何让方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而不只是所谓形式上的自主,如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做到真正的以学论教。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2、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3、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3个生字,学会8个生字。

2、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导学过程:

一、导课:

任何一封信中都表达着自己的美好愿望,看看这首诗歌中的信中都写了写什么?

二、初读课文,解决文中生字。

1、自渎课文,想办法解决文中生字。

2、检测字词:对照一类、二类生字条,同桌一起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诗歌,看看作者都给谁写信了?指名板书。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2、你对哪封信最感兴趣?用心读,说说信都中写了些什么?表达了什么感情?

(1)指名回答,谈感受。重点体会“让我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知道信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诗歌。个别读、比赛读、分组读、齐读。

3、每封信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所以说写信时要用心去写,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写信热情。

2、完成语文天地D2、笔下生花。

3、指导写字。

导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背诵诗歌。

二、你想给谁写信?写些什么?

(1)学生畅所欲言,给亲戚、朋友写。

(2)结合语文天地笔下生花,看看这些小朋友给谁写?你还想给谁写?写些什么?学生仿照课文编写诗。(展示学生作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2、抄写生字。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教科书”带给作者的感悟,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进一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热爱生活。

3.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片段训练。感悟课文内容,写读后感或展开片段训练。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展开片段训练。准备有关成长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导入

1.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许多老师。在家里父母是我们的生活启蒙老师;课堂上有向我们传播知识、启迪智慧的老师;大自然也是我们最忠实的老师,当然,虫子也能成为我们的教科书。板书:大自然的教科书

2.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二、指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设计问题,引导读文

1.同学们有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2.交流: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助?全班交流。

3.通过刚才“质疑——解疑”的过程,在学习方法上你有哪些收获?(我们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就在我们阅读的课文中,边读文边思考才能读懂课文。带着问题读书,是最有效率的读书方法。)

4.小组合作学习。现在我们把刚才的过程反过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然后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概括性,能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

5.检查反馈,比一比谁的问题最有价值?梳理主要问题:大自然的教科书给作者什么启示?这种启示怎样来的?这些启示的作用是什么?

6.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三、了解写作特点,展开片段训练。

1.学生读文。了解写作特点。(课文采用了“叙述+议论”的方法回忆了与虫子有关的四个生活片段,完整地表达了“大自然的教科书使我从稚嫩走向了成熟”的体验。)

2.学生交流感受:你从生活中得到过什么启示?是怎样来的?这些启示对你有什么促进作用?

3.指导学生写作。采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个小的片段,要求真实、生动。

4.片段展示与交流。

四、总结这篇课文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

五、作业

1.继续完成片段练习。

2.指导阅读“学校教育”主题的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一、活动激趣,导入新课

1、价值大拍卖活动

课前进行简短的价值大拍卖活动,拍卖品为:真挚的友情、好的学习方法、健康的身体、成为首富、F4演唱会门票等,《比金钱更重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然后请拍卖真挚的友情、健康的身体的同学谈谈想法。

2、引言:从刚才的拍卖会来看,许多同学追求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那些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这节课,我们一起到课文

二、通读全文,连词明意

1、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划出难理解的词句和问题,联系上下文进行初步理解。

2、出示词语,检查字词掌握情况:驾驶、故障、超出、环顾、联系、陌生、道歉、诚实、信任

(1)读准这些词语。(个别字词强调音、意)

(2)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中感受一位司机身上的比金钱还重要的品质。

(3)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比金钱更重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三、细读全文,初步挖掘内涵。

过渡:让我们把时光倒推到那天深夜,然后去看看那天深夜所发生的事情,感受感受文中的“我”身上的诚实和信任的品德。

1、听课文1—3自然段,思考那天深夜发生了什么事,并用“——”划出发生这件事的原因。

(1)边听录音边完成老师的要求。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成立交警小分队,讨论事故原因,并请队长作总结性发言。

(3)交流讨论。

天气环境的原因——天黑、有雾、能见度差

小汽车车主原因——车头超出停出线二三十厘米

“我”的原因——归心似箭

2、在没有交警的情况下,文中的我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请找出相关语句,用波浪线划出。

(1)关于想法

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②讨论:方车的车头超出了停车线二三十厘米,为什么我会认为事故的责任在我呢?(体会“毕竟”、“应该”)

(2)关于做法

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②讨论:从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我”的什么品德?(重点体会“空无一人”及电话内容)

(3)用“尽管……还是……”赞赞作者的所作所为

3、如果你遇到了这类事件你会怎么做呢?与文中的“我”比较一下,并对他的行为作出评点。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2、播放课件:德国风光片。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是呀,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有神秘的黑森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进一步感受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师述: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所作。

3、谁来读读课题?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初读感知

1、问题提得不错。翻开书,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等会儿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2、这篇课文短小精美,咱们一起接力读读课文吧。(指名分节读文)

示词卡:莞尔一笑 莞尔一笑是怎样笑?

评议,正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二生答)

三、朗读感悟

1、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到文中找到语句说一说)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2、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读一读。(指答)

3、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咱们也在下面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读)

你读出了什么?(花多)从哪读出来的?(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生边说师边点击词语变红。

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一路风景优美,看都看不过来。现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来。)

还有谁从哪读出了什么?

来,通过你的朗读把花多的这种感受带给大家。

他读出了花多,你读出了什么?(花美)从哪读出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说明什么?(颜色多、鲜艳)

示课件: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示词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如没读好)再读一遍,想着词的意思,想着画面读。

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走过任何应接不暇)三生读,齐读。

能背吗?我们合作背一背:(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4、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走在街上的时候(引读后一句)

好一派奇丽的风光!

5、可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指答)

你从哪知道的?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你们读出了什么?从哪读出来的?(1、家家户户德国人爱花;2、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案[范文模版]

《长城》教学设计 新街镇高级小学

胡坤雄

教材说明: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结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幅图片是从远处看到的长城,画面展示了长城随着起伏的山势蜿蜒盘旋的雄伟其实,给人的突出印象是长而壮观。第二幅图片是从近处拍摄的长城。图片清楚地显示了长城的结构:城墙外延有垛子,垛子上有瞭望口和射口; 城墙顶上有方形的城台。一眼望去,就感觉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课文一、二自然段描写的是两幅彩图的内容,突出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第三自然段抒发作者由看长城而展开的联想。

教学重点:

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0个。正确读写“崇山峻岭、蜿蜒盘旋、城砖、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趣

学生们对长城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不少学生去过,对其 有感性认识,还有的学生通过阅读、通过电视,对古代历史、对长城的修建有一定的了解,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有关长城的有哪些?通过谈话的形式导入,使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指导看图,直观感知

让学生观察两幅彩图,注意两幅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两幅图都描绘了长城的景象。不同的是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通过观察让学生形成对长城的直观印象,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观察要有序,而且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会观察到不同的景象,从而对学生进行遣词说话的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效的训练。

三、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图文对照,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语句通顺,想象课文

中哪些内容是图中描绘的?学生回答:第一段与第一幅图对应,第二段与第二幅图对应。

2、读了课文,说说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是怎么样描写长城的?分别对照图,尽量用书中的语言描绘图中的景象,这样既可以做到对文本中语言的积累,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3、学习了一二段内容,由此引发作者联想。教学三四自然段。(1)作者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他联 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四自然段,划出你有感受的句子。(2)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3)除了这些,你还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 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4)正是这雄伟的长城,正是这伟大的劳动人民,让作者激动、感慨。

(5)围绕作者联想的语句,让学生多读熟读,交流感受,进行有 感情朗读的训练。在此过程,训练学生抓重点字词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联系生活实际或课外阅读理解课文等多种学习方法。同时感受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力量的敬佩以及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贯穿始终。

四、小结

勤劳勇敢的古代人民,用他们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了这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不能不让我们中华儿女为之自豪和骄傲。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感再把这篇课文读一读,然后

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五、练习作业,巩固新知

基础字词;仿写片断,由观察到的所联想到的;设计导游词。

板书设计:

远看

长龙蜿蜒盘旋

近看

高大坚固 —— 气魄雄伟 奇迹

联想

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模版汇编(精选)

【本知识讲解依照考试大纲要求,参照教师招考的权威教材,符合学生学习和指导教学的特点,注重教案的实用性,旨在为考生节约宝贵的复习时间。更多的教师招考信息要即时关注面试公告】

范文一: 观 潮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图片。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第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1)导入。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2)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2)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范文二:小小的船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2. 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3. 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 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5. 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6. 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 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用听读法识字。

三、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四、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五、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3.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

字理识字:月

数笔画:在、见

编儿歌:只、尖

猜谜语:月

【说明:“宝宝”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使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前提下合作记字。】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说明: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说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他是谁? 【说明:游戏的魅力在于激趣。】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说明: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变句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说明:由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突破难点。】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6.学生练写生字。

【说明:基本书写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 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 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 2遍。)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中着重读第 5、7、10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从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先以 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结果。)【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8.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答复。)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9.类比感受,体验“引力”。(让学生以 4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10.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11.练习分角色读课文。(以 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表演读。)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

五、板书设计

范文四: 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二)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如:“移、脉、卉、罕”等)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1)„„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2)„„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3)„„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三)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1.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范文五: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3.词语卡片。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1)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2)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3)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4)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六、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

【此篇教案是教师面试中试讲的一个常考点,适用于教师资格,事业单位教师,普岗教师,昆明教师,特岗教师面试考试面试试讲】

3(3)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三)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2.晶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 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四)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范文七: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第一课时

(学习《题西林壁》)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一)导语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板书课题,读诗题。

(二)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

(三)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边读边参阅课文中的注解,试着串讲。教师巡回倾听,发现难点。2.指名试讲。(要求把每句诗的大致意思说清楚)3.理解“莫笑、足”的意思。

三、深入体会

1.读前两句,想象意境。诗人会在什么地方?他当时有什么感受?(想象诗人在农家做客,受到农家热情款待)2.读后两句,体会意境。

这时诗人是在哪里?他当时遇到了什么景象? 诗人可能正走在山间小道上,眼见前面被大山挡住了,怀疑无路可走;行至山前,忽见柳荫深深,鲜花簇簇,惊喜地发现又是一个村庄。

四、品味对偶的表现手法 1.有节奏地朗读后两个诗句。

2.引导发现两行诗句中相对应的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3.美读,读出节奏、音律美。

五、体会名句的引用

提供下列句子,供学生阅读。

1.我们走到山前,顿觉山路已尽。忽然间,山路一转,前面又出现了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时,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句。2.李叔叔正在搞一次实验,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因此失去了信心。后来在一位教授的帮助下,他豁然开朗,很快攻克了难关,实验获得了成功。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老师在指导我们作文时,常常用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名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教我们写作时不要说人家常说的话,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

读后教育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能恰当地引用这些语句,使自己的作文变得更精彩。

六、板书设计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1)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1)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2)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六、板书设计

范文九: 蟋蟀的住宅

学习目标:

1.认识“蔽、搜”等7个生字。会写“掘、抛、倾”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随遇而安、慎重、骤雨”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养成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6种途径搜集有关蟋蚌生活习性,特点等图片文字资料。2.每生准备橡皮泥一盒,白纸一张。3.课外准备《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题,设疑铺展

1.有个小家伙,小名“蛐蛐/旷大名“蟋蟀”,这不起眼的小东西居然有人称它是昆虫王国的建筑工程师。不信,我们到蟋蚌的住宅里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看看蟋蟀

一、广告链接 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学生的精彩广告词,感情朗读。

(1)舒适的平台,温暖的阳光,绿色家园,这就是我们蟋蟀的住宅。

(2)蟋蚌的住宅,给你一个清洁宽敞的环境,让你拥有一生的幸福。

(3)精心打造,享受生活,一流的建筑。2.读到这儿,老师情不自禁地想大声地说上一句:

一流的住宅来自一流的建筑工程师,没有建筑师的精心打造,辛勤劳作,哪有这么温暖舒适的住宅。

二、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蟪蚌的工作艰苦

1.在昆虫王国里,如此一流的住宅,这位建筑工程师是如何挖掘的呢? 2.研读第七、八、九自然段。

(1)哪一处使你感触最深?(2)划出蟋蚌挖掘动作的词。3.汇报交流。

4.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三、升华课文,谱写歌词

1.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还知道了它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蟋蟀爱唱歌,蟋蟀的歌声也很动听,现在,请同学们先听一首歌,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

2.师生用课文展示《蜗牛与黄鹂鸟》的歌词,蟋蟀和蝉都是歌唱家,现在请同学们模仿《蜗牛与黄鹂鸟》,创作一首《蟋蟀和蝉》的歌词好吗?

四、生创作交流

师生伴着《蜗牛与黄鹂鸟》旋律,齐唱改写歌词《蟋蟀和蝉》。(附歌词)啊门啊前一只小蟋蟀,啊造啊造啊造住宅。

工具柔弱又简单,一点一点往下挖。

啊树啊上有两只蝉,阿嘻嘻哈哈在笑它。

洞穴随处可以找啊,何必辛苦整天挖。

啊蝉啊蝉啊不要笑,自己造住宅才舒服。

五、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蚌的声音)。2.选做题。

(1)《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

(2)用以下几个小动物编个故事

蚂蚁 蜜蜂 蟋蟀 蝉 蝗虫 螳螂

2.教师小结:是啊,童话世界真吸引入。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童话世界。(播放本课录音至第;自然段。)激趣:这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王尔德作品《巨人的花园》,有人称是童话中的“完美之作”。这是花园里是不是一直洋溢着笑声呢,那里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好吗?

二、放手阅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互读,注意读准字音。

(3)找出生词所在的句子,反复朗读,注意体会生词的意思。

(4)指名读课文,读后相互评价,看是否读得正确、流利。2.再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并交流各自的看法。

3.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问题?(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问题,教师要注意梳理,最后把问题归纳一下,点出“巨人拆除围墙前后,巨人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布置学生课后思考。)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研究问题 1.请同学讲一下这个故事。

2.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就上节课提出的“巨人拆除围墙前的表现和花园里的情境”这个问题,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或段落来回答。

3.有感情地读这些句子或段落,边读边想象:从这些段落或句子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二、小组朗读,交流感受 1.小组分角色自读课文。

2.小组交流朗读体会,交流对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3.基于对课文认识的加深,再读课文。

三、总结交流,揭示道理

1.学生汇报阅读感受,可以是朗读方面的,可以是小组交流讨论过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读童话后想到的事情。交流的时候老师要注意小结和引导。(重点是像“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赶走了。”等含义深刻的句段。)2.播放录音或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听边想像边思考这个童话说了个什么道理。

教师总结:是,阿!任性、冷酷的心唤来的是寒冬;善良、宽容的心带来的是春天。“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板书)。

5很动人,读完后也会让我们知道一个道理,那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2.板书课题并读题:幸福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读连接语,请学生说说连接语中提出了哪些要求。(a.想想文中三个小孩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b.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2.带着连接语中的问题自读课文。3.自读课文后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三、交流讨论

1.请同学复述故事,理清故事的基本情节。2.表演故事,深化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的理解。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学习以后的收获。学习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收获呢?(“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理解是重点。)4.联系亲身经历和课前做的访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四、拓展交流

老师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读后,老师做简要点评,然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时也可以谈自己的,感受。

今天,我们共同经历着幸福的时刻,在共同拥有中,我们细心回味着什么是幸福?下面请用最精辟的话说说你对幸福的理解。

齐读“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1.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2.认读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4.再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确立本文的阅读方法

1.这篇课文对话较多,让我们主要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阅读本文。2.画出写对话的句子。

四、指导朗读第一组对话

1.过渡谈话: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他们说了些什么呢?读一读。

2.生活中,你也许经历过离别,想一想那是怎样的情景?想后再读一读。3.组内练习朗读,注意读出感情来。4.指名朗读。注意读出自己的个性。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组练习

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下面的三组对话,请同学们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练读。

二、指名朗读,读后评价

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读着读着,谁不被小鸟的这一份真情感动呢?我们一起来朗读,互相说说究竟怎样读更能反映小鸟的这份真情。

三、扮演角色,体验感知

谁来做一回小鸟。你们可以像寸鸟一样在教室里,就这样飞呀,飞呀,寻找着她的好朋友,你在谁的身边停下来,那个同学就做你的配角读。(两组同学分角色一起朗读)

四、朗读、想象,体悟主题

1.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感情。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三段。

2.引导想象。亲爱的小鸟,你看到朋友了,你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想说什么?你要走了,但你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课文中有好多话作者想说都没说出来,给我们很大的想像空间。我们来把作者没说的话说出来,行吗? 3.教师小结

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啊。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

3.教师小结:是啊!生活需要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我们看完了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对笑有新的理解。

二、交流预习情况

1.朗读课文,读后互评:生字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得通顺。2.交流:读了课文后,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小结:因为只拥有笑,小木偶受尽了委屈,漂亮的背包被可恨的小红狐抢走了,熊警察却不信;头疼得厉害,老婆婆却说是撒谎。哎!好可怜的小木偶呀!同学们,你们想亲身感受下小木偶的遭遇吗?老师有个主意,咱们分角色来演演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三、回顾方法,合作表演

1.大家回想一下,前面我们已经演过了好几篇童话了,积累了哪些好方法,交流一下。

2.在总结方法基础上,学生合作试演。

3.学生展示——观众评议、教师指导——学生再演——配乐、带上头饰表演。4.同学们,在亲身经历小木偶的遭遇中,你一定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能告诉大家吗? 5.齐读最后一句话:“笑是很重要、很美好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然后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6.小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酸甜苦辣、喜怒裒乐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四、续编故事,拓展深化

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接着编下去。1.自由准备。2.学生续编故事。

五、单元回顾,总结升华

1.本单元的童话故事,到此已全部结束了,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总结;童话让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童话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自由翱翔,想我们所想,思我们所思,憧憬美好的未来,思索生活的真谛。希望小作家们也提起笔写下你心中最美好的童话故事。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同桌或4人小组互教互查生字词的读音,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确。2.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要求读准,读通顺。

三、对比阅读,领悟方法

1.设计表格(或课件),引导对比阅读。

(1)先出示(点击)1日课内容,再读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 白公鹅 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2)从表中你发现什么?(相同点、不同点)2.抓片段,进行对比阅读。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同:傲慢、派头;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3.抓重点段,进行对比阅读。

(1)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侍候)(2)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3)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四、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1.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读一读。2.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五、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3第一课时

一、展示资料,交流信息

1.分小组展阅和简介搜集到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并确定在全班交流的小组最感兴趣的内容。

2.全班交流,分享信息。

可用多种方式交流与展示。对学生的资料和信息老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其来源作适当的追问。(鼓励学生将图片和资料整理好办展览或专刊)对于已去过长城的学生,鼓励他们谈谈自己的经历和印象。老师再概述长城的特点、影响与魅力(顺势引入书中的长城)。

二、感知课文,识写生字

1.板书课题。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背景图或插图再读课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再抓住课文景奇文美情浓的特点,从激发学生当解说员人手,引发学生与课文形成真情互动。

2.引入识字(要当好解说员,必须从正确、流利读课文起步)。

(1)识:如易读错字:“峻”不能读成jn,“峪”不能读成y,“屯”不能读成tn;能巧记字:“嘉”用形声法,“嘹”可用意合法组成“嘹望”来识记等。老师用多种形式对生字特别是难记难识字进行强化。

(2)写:老师对学生已写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即可,如“嘉”字的“吉”下不能少两点,“隔”中门字里的部分两点一横一竖不能多写一横;其次要强调把字写的工整好看;更正写字本上的错别字。

三、练读课文,朗朗上口

重点在读正确、流利、熟练上下功夫。

1.反复自读,细心琢磨,初步读出语言的流动感;同桌互读,相互指点,初步读出语言的灵动感。

2.自由展读,共同欣赏,互评提高,在难读处老师作适当点拨,同时,要关注读书发展慢的学生,多给机会他们展示自己的进步。

第二课时

四、创设情境,放开品读

1.由学生交流怎样进一步读书。老师围绕“解说”引导激发。一是要读出理解,让文本语言承载的意旨触摸学生的心灵;二是读出感悟,变话为画,让文本语言激荡学生的精神,引发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只有这样才可能当一个有魅力的解说员。2.自选方法,自读自悟。一是要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二是在自己最想读的句段上多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想象。三是注意作者几个观察点。教师融入学生之中,5

六、板书设计

范文十六:颐和园

学习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课前准备:

学生结合课文查找有关图片、音像和文字资料;教师准备好相应的图片、挂图或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初历景观

1.承前导人。由对长城和《世界遗产名录》的体验和了解人手,相机出示《颐和园》中的三幅挂图或展示相应课件。

7(1)在读中强化知的把握、美的感受。如,长廊、十七孔桥的结构与特点;佛香阁、排云殿的金碧辉煌、古色古香;万寿山的壮丽、昆明湖的静美、湖心岛的多姿等。在学生如临其境中,可这样设问:漫步长廊,你有什么感受?这时,你面对昆明湖,是什么心情?走上十七孔桥,手抚姿态不一的小狮子,想说些什么?(2)在读中关注对好词妙语的体悟品味以及学生对有关内容可能的质疑。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突出了昆明湖特有的静与美;如对“滑’’字巧妙运用;有可能学生看图发问:昆明湖微波荡漾,怎么能说水静呢? 3.回归全文,抒说心声。和作者一起细细游赏了颐和园,有什么要一吐为快的吗?(包括对作者抓特点描写景物方法的深刻感悟与欣赏)推波助澜,让学生真情喷涌——人文共振

谈话:同学们,表现自己的时候到啦!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声音把自己对颐和园美的体会、感悟和体验尽情表达出来,如何?相信你们一定行,也许可能会赛过陈铎、赵忠祥和倪萍。有信心吗? 1.选择方式,自主准备。方式由学生自己确定:可随作者移步换景的线路,看图(或播放的课件)讲解;可只凭借文本,进行美读;也可改编内容,作有滋有味的介绍,等等。要求:可选一个景点,也可选一处景物;可一人展示,也可找伙伴合作。(注意放一点优美的音乐)2.尽情展示,共享快乐。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老师注意提升式点拨、引学生推进式评价和激发学生竞争式展示。(如,谁还想诵读得更精彩?)3.从读学写,自然拓展。谈话:你们想不想也来写一篇这样的美文?那就走出教室,去公园、田野、村庄、溪边、湖畔、名胜风景区等地方,去观赏、去发现、去选择、去动笔吧!可以写一篇、可以写一段和《颐和园》比一比,相信你们一定能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六、板书设计

9的意思),再交流预读的突出感受。

2.畅谈感受,板书词语。在交流感受时,可让学生板书自己概括的重点词语,如“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世界第八大奇迹”等。从整体上基本把握课文。老师在学生充分畅谈的基础上因势点化,抓住“举世无双、世界第八大奇迹”等相关词语切人,引学生自主探读课文。

3.从读强化,检查识字。可用生字卡片了解并巩固识认。检查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多笔画字(如“瞰、率、靡、魁”)辨形认读,要求读正确。

二、以自读为重点,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精彩

1.读出理解(重在读懂):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读书,并提示学生用好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图片等信息读懂课文,注意发现并积极向自己提出问题。在充分自读中主动找同学交流互助。

2.读出见解(重在品味):点拨学生在读中注意图文结合,并在自己认为印象深刻和最能吸引自己的句段处多读多品多想,对精妙的词句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与发现。如“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句、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其中三个词点出了秦兵马俑的突出特点);又如第九自然段中的排比句;再如“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的“绝无仅有”等。

3.读出心声(重在体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声音读出自己的惊奇,用情感读出自己的赞叹。找伙伴读,互评互促,人情人境。

4.调整板书(整体构建):从总体感受人手,老师和学生一起将板书进行调整。可先将“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绝无仅有”等重点词重调于课题下面,再将“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板开(或横板或竖板),再让学生归类调整词语。重在强化学生对秦兵马俑特点的把握和对美的语言的感受。

三、以诵读为焦点,让学生直抒心中的自豪 1.自由选择,尽情诵读。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想读哪段就读哪段。读中注意引导学生精要地进行体验式点评(即评、读、悟、想相融合):听出了什么味道?还有想读出自己不同感受的吗(主要指向重点词句)?让学生充分参与:我认为他读得不够气势,请听我读这句话!这两个词突出了威武,我觉得语气可读得更突出一些,等等。

读中图文结合,多形式互动结合,同时注意对照黑板上的板书。

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兵马俑宏大的气势;第四至八自然段主要读出各俑不同特点的威武、敏捷与勇猛;第七自然段重点抓住几个排比句,读出品评的韵味,读出入境的想象。首尾段则要充分读出自己的赞美、惊叹与自豪。(如果学生选择以解说形式展示,更要鼓励。)2.自主积累,主动延伸。一是读背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和摘抄好的词句;二是准备以

(一)激趣导入

(出示几幅有关桥的图片,或课件展示桥的图景。)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桥?你们知道桥的作用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搭石》,作者没去赞美雄伟壮丽的大桥,没去描绘古老的桥梁,而想念起家乡小河里那些不起眼的石头,(出示课文插图),这些石头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呢?你们想了解吗?

(二)质疑定标

“搭石”这个词对绝大多数同学一定都感到陌生,看了这个题目,你一定想弄明白一些问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适时引导,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如: 1.什么是“搭石”? 2.搭石是怎样铺成的? 3.人们是怎样过搭石的? 4.为什么搭石留给作者这么深的印象? „„

二、个性自读,自主感知

1.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多读几遍,想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语。2.第二遍:试着从课文中寻找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答案,并提出自己通过努力但没能解决的问题。

3.第三遍,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段并写上旁注,说明为什么喜欢。

三、合作交流,释疑解难

1.同桌对读课文,互相欣赏、评价。

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相互帮助解决。3.全班交流,反馈。

解决几个问题,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1.什么是“搭石”? 2.作者围绕着搭石描绘了哪几个生活场景? 3.作者为什么要写家乡的搭石?

四、练习

1.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特别注意俗(su)、绰(chuo)、序(xu)的读音。

(2)交流识记方法,写字经验。(“涨、衡”左中右结构的布局;“惰”右上角是“左”;“序”里面勿写成“矛”。)(3)练习书写生字。

1.读一读,把你认为“美”的语段,高声诵读,把你体会到的情感表达出来。2.评一评:指名朗读,让学生在评议中增强语感。

四、创美,抒情。

1.有个作家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其实,你我的生活也处处有美的存在,你发现了吗? 2.学生交流平凡事物中的“美”。

五、课后延伸,拓展

六、板书设计

范文十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此篇教案,是事业单位教师面试,昆明教师,教师资格试讲的一篇真题,考试公告出来后,考生就积极准备面试的专业知识,抽到题目后从容的写出教案之后就开始熟悉教案,面试试讲顺利通过,也祝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8个,会写“峡、桂、移”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海峡、桂树、移植、台湾、彼岸、袭击余震、满怀、空旷、暂停、同胞、血脉”等12个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感受生命的珍贵和爱心的无价。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两岸骨肉同胞的血脉亲情。课前准备: 1.收集两岸同胞互相关爱帮助的故事。2.一张中国地图(或制作课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搭石》的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了人间的真情。今天要学习的却是从挽救生命的大事中去赞美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

2.揭题。出示地图(或课件),引导学生理解“台湾海峡”,适当讲解一些两岸现状,突出两岸同胞的亲情。指导写“湾、峡”。

二、整体感知

5(2)李博士和青年难道不怕余震吗?(3)李博士是怎样“奔波”的?(想象“奔波”的情景)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七、升华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七自然段(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2.小练笔(或口头填空):联系课文内容,用“终于”写(说)一句话。

小钱几经辗转,终于。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终于

。经过两岸同胞的全力救助,小钱终于。,终于。(完成练笔(或填空)之后,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3.理解结句的含义。(“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1)想象: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2)4人小组交流课前收集的材料,再向班上汇报,畅谈两岸的血脉亲情。4.朗读背诵全段。

八、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小作文:以小钱的名义,给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写一封感谢信,表达你对李博士和那位青年的感激之情,表达两岸骨肉的血脉亲情。

九、板书设计

1.出示“导读提纲”,学生自读课文。

(1)当知道卡罗纳所遭遇的不幸时,老师是怎么做的?(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3)“我”和同学们是怎样传达对卡罗纳的关爱的?(4)当“我”跑过来扑进母亲的怀抱时,她为什么把“我”推开了?“目不转睛”是什么意思? 你从母亲的“目不转睛”里读懂了什么?“我”恍然大悟了什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2.学生读读、画画、议议。

3.提供范例,指导交流。(以第2个问题为例)小黑板出示三个句子,理解卡罗纳的伤心。

(1)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脚站不稳,好像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2)他的脑海里一下子闪现出往日的情景。那时候,母亲差不多每天都来接他。要考试了,母亲总是俯下身来向他千叮咛万嘱咐。

(3)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起来。

4.学生交流。(要求: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评议。)

四、欣赏评价,延伸教育

1.面对遭遇不幸的卡罗纳,大家以不同的方式传递一种相同的关爱,假如你当时也在场,你会怎样去宽慰卡罗纳呢? 2.你对卡罗纳身边的人们是怎么看的,请选择一个作一番评价。

3.师小结: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褪的。爱,让人间充满温馨。同学们,让我们有空多读读《爱的教育》D巴,她将提升我们每个人爱的浓度。

五、布置作业 1.积累9个词语。

2.摘抄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3.谈谈自己对本课课题的理解,这个标题好吗?若不好,你能给它换一个更好的课题吗?并用文字将自己的想法记述下来。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案

《山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古诗出现的生字“径”“霜”,并理解“坐”“红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进行背诵。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进行背诵。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

课件、书写纸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提问: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对,秋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觉得秋天什么景色最美?

2、导入:我们今天来看看,在诗人杜牧笔下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呢?

(介绍一下杜牧)

让我们翻开课本,开始学习这首《山行》。(介绍下“山行”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画出生字词。

2、小组讨论,查字典结合注释,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请同学上前默写“径”“霜”,其他同学在纸上默写,讲解应注意些什么。

(三)、精读感悟、逐句讲解

1、请同学起来朗读,并回答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晚、霜叶红)

2、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来领略秋天的风光。通读第一句,理解“寒山”“石径”“斜”的意思。

(1)提问:为什么称为“寒山”?

(引导:深秋时节,天气渐凉,山上草木枯黄,阵阵秋风向诗人吹来,诗人会有何种感受?)

(2)解释“石径”“斜”的意思

请同学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是什么意思。

4、诗人在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上走着,往远处看看到了什么?通读第二句,理解“白云生处”的意思。

重点理解“生”,不要写成“深”。(“生”可以理解为形成白云的地方)

请同学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二行是什么意思。

5、诗人突然停下了车,这是为什么呢?通读第三句,理解“坐”“爱”的意思。

请同学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是什么意思。

6、诗人是看到了什么才停下车来的呢?通读第四句,理解“霜叶”“红于”的意思。

提问:(1)诗人为什么说是“霜叶”呢?

(引导:这首诗描写的是深秋的景物。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就是“霜叶”。)

(2)那“红于”是什么意思呢?

请同学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第四行是什么意思。

(四)、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同学们,二月花是如此的美丽,但是诗人却说“霜叶红于二月花”,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艳,诗人将霜叶与二月花作比较,可见霜叶是有多美啊,诗人是多么的热爱这景色啊!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带着赞美、热爱的语气朗读。那么下面,请几位同学来想象着秋天的美景带着饱满的情感来朗读一下这首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

2、找一找其他诗人关于秋天的古诗

《黄山奇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和“饱经风霜”造句。

3、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黄山松的“奇”。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景色秀美宜人,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去游览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领略黄山风光的独特奇妙之处。(播放黄山的相关图片)

2、刚才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欣赏了黄山风光,看完你有什么感受?(指名学生回答)

3、老师在中秋节的时候去过黄山,也觉得黄山实在是太美了。难怪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哪“四

绝“闻名于世?(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黄山四绝)人们对奇松的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为何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现在让我们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板书:黄山奇松)(学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小组交流预习情况并汇报。

2、读生字词并重点指导“誉、屹、卧”的写法。(请同学上黑板书写)

(三)、精读课文

1、第一自然段

只要我们来到黄山,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课件播放)

指导朗读:黄山奇松由于其“潇洒、挺秀”备受人们喜爱,朗读时就要读出赞美、喜爱的感情。

自由朗读

2、第二自然段

玉屏楼是黄山最妙的观松处。(课件播放玉屏楼)提问:(1)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学生回答后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2)它们到底“奇”在什么地方呢?用不同的符号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并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奇在什么地方?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交流:(1)指名学生读写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并回答迎客松的“奇”表现在哪儿。

①朗读句子:“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从“姿态优美”感受到了迎客松的美;从“枝干遒劲”体会迎客松的雄健有力。从“饱经风霜”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一千年,它会经历什么样的磨难呢?(指名回答。指导学生用“饱经风霜”造句)

②朗读句子:“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提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拟人)

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

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

(2)、陪客松

(课件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什么松?请同学们仔细看看图,再读读描写它的句子。

“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绿色的巨人。”

提问: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板书:绿色的巨人(比喻,体会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3)送客松

(课件出示送客松图片)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提问: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①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从这儿我们感受到了它的神奇。

②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从“依依不舍”体会它的热情。

指名学生朗读,读出送客松的热情。

3、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玉屏楼前的三大奇松是最有代表性的,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的松树,真是数不胜数,咱们再去看看其他的奇松。朗读第三自然段。

提问:(1)黄山松还“奇”在哪儿?(千姿百态)

(2)到底有哪些姿态呢?(引读第二句)

发挥自己的想象,想想还有什么词可以形容黄山松? 再次朗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请同学起来总结黄山松的奇特与美。

(五)布置作业

1、当一次小导游给自己的爸爸妈妈讲解一下黄山松。

2、画出你心目中最奇特的黄山松。

诸葛玉洁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总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模板汇总8篇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张衡其人,知道他从小爱科学,喜欢钻研,长大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2、学会本堂课的7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数”和“撒”,理解“无数、珍珠、碧玉盘、钻研、天文学家”等词语。

3、能用“著名”说话、写话。

二、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难点:

理解第一段的第一句话,体会这个比喻句的妙处。

四、教学准备:

幻灯片或课件或小黑板(课文句子、比较音节、当堂练习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切题。

1、唱《小小的船》。

2、从歌中“月儿”引出“星星”。(板书课题)

3、读课题,正音:数shǔ。“星星、孩子”读轻声。

(二)、初知。

1、比较拼读音节:

zhēnhéngsǎshǎkàoràozǔchǔyángyánmànhàn

珍---衡撒---傻靠---绕组---楚仰---研慢---汉

2、分组分段读通课文。

(三)、赏析课文最后一段。

(出示此段: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名叫张衡,是汉朝人。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1、刚才大家读通了课文,知道课文主要讲谁?(板书:张衡)

讲他干吗?(数星星——板书)

2、指名读最后一段,问:张衡是什么时候的人?(板书:汉朝)简介张衡。

3、衡取得了什么成绩呢?请找出有关词句读读。

他长大以后刻苦钻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板书:天文学家)

(1)、学习“著名”:闻名、有名。并用“著名”说话、写话。

(2)、简要讨论“天文学家”。

(3)、谁知道他怎么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的?

4、学习生字:

(1)、衡:指名读,说结构、偏旁。教师故意板书一个极差的“衡”字,请学生说说该怎么写,并上台板书。

(师述:三部分要紧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才好看,也就是说大家团结起来才有力量。写字如此,学习也应该互相帮助才能学好。希望大家团结一条心搞好学习。)

(2)、汉:指名读,比较:汉——汗。给“汉”组词。

(3)、研:指名读,换偏旁:研——形(研——妍、刑)

5、齐读最后一段。

(四)、赏析课文一段。

过渡:张衡长大以后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他小时候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学习第一段课文。

1、自由读此段,先说有几句话,再上台来标序号。

2、指名读第一句: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的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1)、大家晚上去看过星星吗?像什么?

(2)、讨论“满天”和“无数”。

(3)、学习此句的比喻含义:

(4)、学习这个句中多音字:

(5)、张衡把看到的星星写得这么美,说明他心里对星星的()之情。

(6)、用“喜爱”的语气齐读此句。

3、学习第二句: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着头,指着天空数星星。

过渡:看到星星这么美,张衡是怎么做的呢?

(1)、请多生读此句:

(2)、请圈出数星星的动作的词:坐、靠、仰、指、数。

(3)、学生表演数星星的动作。同座互演或上台表演。

(老师或其他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4)、从这些动作当中可以看出张衡数星星的时候做得怎么样?

(据回答板书“认真”或“仔细”)

(5)、有感情地齐读这一句。

4、学习第三句: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1)、喜欢读的都读此句。

(2)、数星星要仰着头,多累呀!回去睡觉好了,张衡这样做了吗?

他“一直数到了几百课”,这说明什么呢?(他不怕烦、不怕累。)

(3)、比较句子:

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一颗,两颗……数到了几百颗。

(让学生自由阐述,讨论。)

(4)、齐读第三句。

5、教学生字:

珍:提醒右下部三撇的写法。同音字比较:真、针、珍。

靠:告+非。用“靠”组词。

仰:换偏旁“迎”。“仰—卵—柳”比较。

百:独体字。给“百”组词。

6、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小结本堂课。

(六)、当堂练习:

1、猜字谜:

①天真热,一连三杯水,我喝了又喝。(汉)

②我不断地用力,终于推开了一块石头!(研)

③这事太有趣了,我非告诉你不可。(靠)

④白娘子被一根扁担压住了。(百)

2、改错字:

一个孩子座在院子里,造着奶奶,仰着头,只着天空书星星。

3、补句子:

(七)、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3次。

2、每位同学夜里去看看星星,下堂课我们一起交流一下看到的情景。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认真观察,了解本课生字的特点,借助形声字的规律正确识字。

3、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有关树木的知识。

教学重点

会认1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课生字的特点,借助形声字的规律正确识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相关树木的彩色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了解学习内容

请大家把书打开,翻到12页,请你试着读读这课中的词语,不会的可以借助拼音,或者请教身边的同学、老师。

二、认一认、读一读

1、出示8种树木的图片。

你认识图上的哪种树,能不能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完,教师要及时贴出相应的词语卡片。)

借助图片读词语。

(学生不了解的,教师要及时介绍)

2、认识5个生字。

出示生字:杉、棉、柏、梧、桐

认真观察,同桌讨论一下,这些汉字有什么特点?

请你想想,这几个生字拥有共同特点的原因是什么呢?

你是怎么快速记住这些汉字的?

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3、出示8个树木所做成的物品图片。

你认识图片上的物品吗?

(学生每说一个,教师都要及时贴出相应的词语卡片)

4、熟读卡片上的词语

4、盖住词卡上的熟字,只出示生字:材、板、棍、柴、柜、桌、椅、架、枕

再请你认真观察,找到这些汉字的规律。

(带木字旁、形声字)

识记生字。(引导学生既可以结合形声字的规律,也可以借助图片识字。)读生字卡片。

三、指导书写:

1、观察虚宫格中的所有生字,有什么特点?

(都有木字旁,左窄右宽,木字旁写得窄一些,只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一,左右两部分要写得紧凑一些。)

2、指导书写“杨”

①引导学生注意,右半部分4笔完成,两个撇的长短不同。

②学生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读一读木条上的词语:

木已成舟、独木不成林、原木、木柴、木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枕木、木棉

2、读读手中的小生字卡片。

二、书写

1、复习带有木字旁汉字的书写规律。

2、学生独立观察虚宫格中的生字的具体位置,独立练习书写。

拓展练习:你还知道哪些带有木字旁的汉字?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小节,完成有关的作业。

2、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3、理解“新的跨越”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新的跨越”的含义,体会文中一些用词较精彩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本文的生字词并知道了这则消息的主要内容。请一位学生说说本则消息的主要内容。

2、读一则消息的方法是什么?(先读标题,再读开头,最后想这则消息的作用。)

二、学习2-3小节。

1、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则消息向大家叙述的呢?请学生轻声读2-6小节,想想火箭把卫星送上天,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从哪些词中可以体会出来?

2、反馈之后,板书:清晨、6时30分、7时正、20分钟后

3、让学生读读2-3小节,想想这两节介绍了火箭的什么?(外形)

4、你觉得文中哪些词句描写火箭的外形写得非常好?为什么?请学生讨论。

5、反馈:

1)一座摩天大楼似的发射塔塔架的活动部分,沿着四条铁轨,缓缓向西移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突出了什么?

2)矗立在发射架的环抱中。矗立是什么意思?写出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读之后有什么感觉。

3)箭体的底部,四个两米多粗的助推器像神话中的巨人,随时准备一跃冲天。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助推器与神话中的巨人有什么地方相似?了解助推器的作用:推动火箭起飞上天。从而体会这个比喻句的两个事物的相似点。再让学生找一找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还体现了火箭的威武、雄伟。(四个两米多粗、一跃冲天),并请学生谈谈体会。

6、请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火箭威武雄伟的样子。

三、学习4-6小节

1、自读课文4-6小节,填写火箭发射过程的表格。

时间卫星发射过程

6时30分准备起飞

7时正点火、起飞

7时44分冲出、直刺、飞向

11分钟后星箭分离

20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2、体会描写比较精彩的语句。

1)山谷里亮起一道闪电,滚来一阵雷鸣。

与“山谷里亮起一道光芒,传来一阵巨响”比较。

你认为哪句好,好在哪里?(文中写出了火箭上天时,发出的光芒很亮,点火时声音很响)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说出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读后说说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怎样?威力巨大

2)44秒钟后,火箭冲出翻腾的烟雾,直刺霞光满天的苍穹,飞向东南天际。

这句话中哪些词用得特别好,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火箭发射的速度极快)

这句话中的“冲出、直刺、飞向”能换吗?为什么?

感情朗读这句话,给你的感觉是什么?(准确无误,威力巨大)

3)20分钟后,传来澳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的喜讯。其的“准确”能换成“正确”吗?

准确比正确更为精确。突出火箭发射很准确无误,安全可靠,我国的航天技术比较发达。

有感情地读一读。

3、齐读4-6小节,共同归纳出火箭的特点。(威力巨大,准确无误)

四、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四、五题。

2、从近日的报纸上抄录一则国内外的重大消息。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对照插图读懂例文《我的自画像》,了解主要内容,结合习作提示,明白写人的要领: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性格、兴趣等展开介绍。

2、画好自画像,在自我观察和相互提示下,写一段关于自己的话,注意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外貌特征,通过神态的描写反映一个人的性情。

难点:写出个性特征。

课前准备:

1、课本插图投影片。

2、例文录音。

3、用来画自画像的卡纸和小镜子。

4、好词语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你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儿吗?拿出你的小镜子,欣赏一下镜子中的自己吧!杜小虎真逗,他对着镜子给自己画了张像呢!画好了,还写了篇作文,题目就是“我的自画像”,想读吗

二、读懂例文

1、指导看图。

(1)小朋友,你看杜小虎给自己画的自画像,哪些地方画得特别像啊?指名说。

(2)你能看图说说自己对杜小虎的印象吗?

说给小小组的同学听。

指名说。

(3)小结:小朋友说得都很准确,他抓住了自己主要的外貌特征来画的,瞧那笑眯眯的眼睛,大大的脑袋,多可爱啊。

2、学习例文。

(1)学生自由读例文。

请小朋友自由地朗读杜小虎写的《我的自画像》,想想他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的。

(2)对照插图,再读例文。

小朋友,我们再来看看杜小虎的自画像,从这张自画像上,你能看出杜小虎是个怎样的孩子?

我们再来读读杜小虎的习作,他把自己的特点写出来了吗?

三、指导习作

1、学生给自己画像

2、同桌互相欣赏,提出修改意见。

3、自由地把画张贴在黑板上,学生做“猜猜看”的游戏。

(1)愿意展示自己的小朋友请把自画像贴在黑板上,其他小朋友把眼睛闭起来。

(2)睁开眼睛,让我们来“对号入座”猜猜看,他们都是谁,把名字写在相应的画像旁,并说说你猜出的理由。

(3)学生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并说出理由。

4、学生练说。

(1)请小朋友拿着自己的画像,就像杜小虎一样给同学们做一个自我介绍,如果小朋友觉得你说得不像,那就要请你唱歌儿啦。

(2)出示“好词语花篮”,供学生写作时选用。

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美丽大方帅小伙

愣头愣脑憨厚

5、学生练写。

(1)学生写草稿。

(2)指名读。

(3)师生评议。

(4)学生誊写。

(5)习作和画像展览。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有别于其他传统课文,它由小学生张国强和大作家柯岩的信构成,形式新颖活泼,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由于这篇课文属于略读课文,因此本人在设计和对学生实施指导时,充分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自读和指导的重点放在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中。在学生自读理解的同时,引导、提示学生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自读课文。通过自读,知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并明白其中的道理。

2、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掌握书信的格式。

4、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柯岩的资料(包括多媒体的'图片材料),收集其他名人志士给少年儿童的书信。查字、词典并结合课文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导入和简介柯岩

1、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写过信吗?给谁写信?为什么写(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没写过信的同学,可让其说说“你或者父母收到过别人的信吗?信中都说了些什么?”

2、板书课题: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封书信,一封问一封回。

(教师边说边板书课题。)

3、简介柯岩:

(如果是多媒体或图片资料,教师应进行播放)。

师: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大家拿出来看看(学生出示资料)。

柯岩,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已出版专著50余部,最著名的诗歌有《周总理,您在哪里》。

(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可以说得更丰富一些。)

4、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

尺和寸放在一起,尺比寸长(老师或者学生出示它们各自的长度),但尺和更长的东西相比就显得短了(出示比尺长的物体)。寸虽然很短,但寸和比它小的东西相比,它又显得长了(学生或老师出示比寸短的东西)。

(设计意图: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书信导入,能使学生对课文产生一种亲近感。通过展示课前准备的资料,既是对辛勤劳动了的同学的一个肯定和对大多数学生的激发,又帮助学生认识了柯岩,为深入自学作了一些铺垫。)

二、自读自悟

1、出示导读提示:

师:同学们,这是由两封书信组成的略读课文,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懂这篇课文,并有所收获。自读的时候,下列问题或要求也许对同学们会有所帮助:

⑴张国强同学为什么要给柯岩老师写信?信中他叙述了哪些苦恼?

⑵柯岩老师是怎样帮助张国强分析原因的?柯岩老师在回信中还叙述了一些自己亲身经历的事,这有什么作用?

⑶你明白了为什么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来作题目的原因了吗?

⑷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或者问题(请简要地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2、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学生自读的时候要给足时间,同时老师要参与其中并提示一些方法。

(设计意图:这篇略读课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重点在于让学生读懂信的内容。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问题的引导是不可少的,因此老师与同学一道设计了一些引导题,而且有些引导题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如问题⑷),这样,有利于满足不同的学生。)

三、交流讨论

可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再全班进行。交流中,老师要作一些精辟的概述和引导:

1、交流上面提到的几个问题:

交流时,要读(读有关的原文)和说(说自己的理解)结合,问题⑷是最能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所以要作必要的启迪和挖掘,但又要区别对待。

2、这封信对你有帮助吗?你妒嫉过别人吗?别人妒嫉过你吗?通过学习柯岩老师的回信你有什么想法?

有代表性的让学生交流,要尽可能的说得具体一点。

3、通过学习这两封信,看看书信在格式和语言上有什么要求?

(学生讨论后,教师可作适当归纳。)

⑴格式:

①称呼(顶格写,后面加冒号,怎样称呼,依人而定,称呼下面加问候语)。

②正文(将要叙述的事情和说的话写清楚,格式按常规的行为格式)。

③结语(单独一行并空两格写上祝语,内容因人而定)。

④写信人姓名和日期(信的正文的右下角,分两行写)。

⑵语言方面:

相当于与收信人进行面对面的说话,一般用你或者“您”,写给很多人的要用“你们”或“您们”。语言亲切与否,根据收信人和要叙述的事情决定。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中“交流讨论”的内容很多,但又很有必要,重点是交流对柯岩老师的回信的理解与收获。通过这个环节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认识书信的格式。)

四、质疑拓展

1、质疑解惑: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不理解或者感到疑惑的地方。

2、拓展延伸:

⑴出示冰心的《寄小读者》或《再寄小读者》,鲁迅的《给颜黎民的信》(具体的内容略)。让学生读一读内容,看一看格式。

⑵练笔:

张国强收到并阅读了柯岩老师的回信以后,对他会有什么启发?他会打算怎么做?假如你就是张国强,围绕上述问题仔细想一想,然后给柯岩老师写封回信汇报一下,注意信的格式。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疑惑在不同的学生中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安排这样一个环节。通过质疑不仅能帮助“疑”者,而且还能使大多数学生得到启迪。给柯岩老师再写封回信,既能促使学生再深入地读原文,又有益于学生实践书信的格式。)

【板书设计】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讨教:作文获奖──嫉妒、寂寞

从自身找原因

回复:

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书信格式:1、称呼

2、正文

3、结尾

4、署名和日期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同时,通过老师一笔一画的书写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美观及其书写规律。)

【特别建议】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其训练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经形成或者本单元获得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因此,我们也可以说,略读课文是课内检验或者巩固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重要凭借。所以,作为语文老师要敢于放手。针对这篇自读课文,在实施上设计者特别建议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本单元或者近几个单元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什么,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阅读的方法,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训练。二是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当然,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必要的提示和指导是不可少的。学生课内读书提倡有目标的自主性,反对无目标的自由化,无目标的“自主”不仅不能达到训练目标,还容易使学生养成漂浮的读书习惯。教师在阅读中的科学、合理的提示是阅读的方向而不是阅读的圈子。三是要进行有效的交流,有效的交流要做到四个适度:交流的内容适度,教师的指导适度,学习小组的形成适度,不同的学生目标的达成要适度。四是要注意拓展。在这个设计中,安排了读《再寄小读者》(或《寄小读者》)和《给颜黎民的信》以及帮张国强写封回信。这样安排,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因此不要作过多、过高的要求。最后一点建议是:因为书信中张国强遇到的事情在学生生活中较为普遍,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收获,以趋起到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情景说明:

《菜园里》是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看图归类识字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卜、又、心、风”和新笔画“卧钩”,认识本课所学蔬菜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特点。本课案例一开始教师就出示课件把学生带进美丽的菜园里,然后师生互换角色以“实物蔬菜”和“蔬菜卡片名”玩游戏最后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把生活和课堂相结合,让学生乐学、爱学,符合低年级语文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一个地方参观,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去哪儿呢?快看!(播放课件,展现一片菜园,各种各样的蔬菜。)大家说说,老师带你们去什么地方呢?

生:菜园里。(师板书课题3、菜园里)

师:谁来大声读一读课题。

生:大声读课题。

师:你读得真好,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读一遍吧!

生:领读课题,全班齐读。

师:大家看,菜园里的菜可真多啦!今天菜园里的蔬菜瓜果来到了我们的教室里,想和我们交朋友,大家想和它们交朋友吗?

生:想。

师:大家数一数共有几种蔬菜呢?

生:(数一数齐回答)有九种。

师:下面就请小朋友们下位去和它们交朋友,和它们握握手,摸摸它们。看看它们的名字叫什么,认识了卡片上的名字,会读了,就可以取走放在蔬菜旁的一张词语卡片。等到把九种蔬菜的卡片拿齐了就回到座位上坐好!咱们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观察得认真,认字最快,我就给哪一组插上一面小红旗,快行动吧!(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蔬菜,读认卡片,拿卡片)

师:××组最先拿齐卡片,坐好了,我奖励这一组一面小红旗。请大家坐好,把卡片摆放在桌上,老师想看看你们是不是和蔬菜瓜果交上朋友?

二、汇报交流,巩固认字。

师:我想知道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这些蔬菜的名字。我拿出一种蔬菜,你们赶快把表示它的名称的小卡片举起来。比一比,谁找得最快,我就请他当小老师领大家读两遍。

师:(出示实物蔬菜“辣椒”)大家找一找它的卡片。

(一名学生举起“辣椒”词语卡片)

师:你真了不起,这么快就找到了,你来领大家读一读。

生:(大声领读)“辣椒”!

师:呀,“辣”字边音你读得真准!(生再读一遍,全班齐读)

师:(又出示实物蔬菜“茄子”)请另一位学生领读。

生:茄子!

师:你注意到了“茄”字的韵母,再带大家读两遍好吗?

生领读,全班齐读。

师:“茄子”的“子”你们发现了它有声调吗?

生:没有。

师:像这样的音节应该怎样读?你还能读得更准些吗?

生:应该读轻声,“茄子”(生领读,全班齐读)

(认读“南瓜”“黄瓜”“白菜”三个词语的方法与认读“辣椒”一词的方法相同)

师:现在咱们来换一换,我出示词语卡片,请一位同学上讲台找蔬菜,然后带领大家读一读。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出示卡片。谁愿意上讲台找蔬菜?(指名学生上台找蔬菜)

教师出示“豆角”的卡片,让学生找出豆角的实物。

师:他找对了吗?

生:找对了!

师:多聪明的孩子呀!带领大家读一遍吧!

生领读“豆角”一词。

(认读“卷心菜、西红柿、萝卜”三个词语的方法同认读“豆角”一词的方法相同)

师相机指导“卷心菜”中“心”字前鼻音的读法,“萝卜”的“卜”字轻声读法。

师:咱们的游戏就先玩到这,我知道有的小朋友还想玩。这样吧!今天放学回家和爸爸妈妈或是你们的小伙伴玩这个游戏好吗?

三、了解特点,巩固认识

师述:小朋友今天个个都挺棒,认识了这么多的蔬菜,都和蔬菜交上了朋友。现在老师要看看谁的眼睛亮晶晶,观察得最认真!谁愿意说说它们,说说你看到的、摸到的、感觉到的,你愿意说哪种蔬菜就说哪种。(小组里讨论,各抒己见)

学生汇报交流。

生:我看到了茄子是紫色的,弯弯的像只小船。

生:我觉得卷心菜和白菜的颜色差不多。

生:萝卜有白色的,还有红色的。

师:你知道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吗?

生:白色的叫白萝卜,红色的叫胡萝卜。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

生:我还看到南瓜是黄色的,形状弯弯的。

师:(拿起另一个圆形的南瓜)那这个南瓜呢?

生:我知道了,南瓜有的是弯弯的,还有的是圆圆的。

师:你真聪明,还会用“有的还有的”说话呢!

师:小朋友们观察的很仔细,你们喜欢吃蔬菜吗?我们平时吃的蔬菜可不止这些,还有更多呢!你喜欢吃那种蔬菜?为什么?

生:我喜欢吃西红柿,因为西红柿红红的,又酸又甜,很好吃。

生:我喜欢吃花菜,花菜像一朵花一样,很漂亮!

生:我喜欢吃土豆饼。

师:蔬菜不仅味道好,而且营养特别丰富,经常吃新鲜蔬菜,我们的身体会更健康!

四.自主参与,学习生字

师:我们一起认识了这么多蔬菜的名字,咱们要学的生字就藏在这些生字里面,我们赶快把它们找出来吧!请大家在课本中找出生字,作上你熟悉的记号,再读一读,看谁找的又快又准。

生:同桌、小组或自己找生字,读生字。

师:我们一起把生字读两遍。

生:齐读带音节的生字。

师:要是去掉拼音,你们还认识吗?(师擦掉音节)

生:教师随意点学生读生字。

师:小朋友们,那些字不用老师教,你们就会认了,你是怎么记住的?来教教大家吧!

生:“豆”字中间有个“口”字。

生:“角”字下面是“用”字。

生:我在“5角钱”上面见过“角”字,这样我就把它记住了。

生:《中国心》这首歌上面有个心“字”,我就认识了这个“心”字。

师: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

生:“豆角”、“萝卜”我都认识。我不喜欢吃这两种蔬菜,妈妈就教我认会了它们俩的名称。现在我就会认了。

师:那你现在喜欢吃蔬菜吗?

生:有一点点喜欢了,以后妈妈做这两种菜时,我会去尝尝。

师:真乖,希望你多吃蔬菜,身体越来越健康!

师:我们来给生字宝宝找个朋友吧?谁来给它组个词!

教师指名组词。

师:小朋友真能干!现在来势就要考考你们了。咱们在去菜园里逛逛,看看你们认识了哪些蔬菜的名字?(出示课件:点击蔬菜词语,学生读对了,词语就会变成相应的蔬菜。)

生:抢认蔬菜名称“豆角、萝卜、卷心菜、白菜”

师:老师觉得你们今天真了不起!咱们一起为自己鼓鼓掌吧!(生高兴地为自己鼓掌)

五、注重体验,写字练习

师:小朋友很努力,这么快就把生字记住了,有两个字咱们今天不光要会认,还要会写,快看是哪两个字?(出示小黑板,田字格中写有“卜”和“心”及其笔画顺序)

生:齐读生字,书写“卜”和“心”的笔画顺序。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新笔画。(师写“卧钩”)谁来说说“卧钩”像什么?

生:像个弯弯的钓鱼钩。

生:还像一个鸟窝。

师:谁能看着黑板,说说这两个字的笔画顺序?

生:书写“卜”和“心”的笔画顺序。

师:我们一起跟着它写写吧!(全班一起书练习)

师:小朋友请看老师写,仔细看,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更漂亮呢?(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卜”、“心”字)

生:“卜”字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生:“心”字的三点位置都不同。

师: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字写得漂漂亮亮的,请大家在书上描红。

(学生写字练习,师巡视指导,注意写字姿势的训练及时发现鼓励学生)

师:我喜欢他,写字的样子不错,瞧他坐得多端正。

师:他写的好认真,“卜”字的竖写得真直。

师:慢慢写,别着急,一笔一画才能把字写好。

六、小结课文,课外拓展。

师:今天,这节课咱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记住了一些蔬菜的名称,认识了4个生字,还把其中的两个字写得漂漂亮亮的,小朋友真棒!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抓“争气”,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

教师板书《一定要争气》,学生围绕题目质疑:

(谁一定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为谁争气?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

板书:什么情况下 怎么做的二、学生通读全文,找出答案。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指名读文,纠正读音。

“鄞县”的“鄞”应读“yín”,不要读成“jǐn”。

“成绩”的“绩”应读“jì”,不要读成“jī”。

“平均”的“均”应读作“jūn”,不要读成“yún”。

可采用让学生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

2、识记字形,区别形近字。

“基”上下结构,上边是“其”,中间不要多一横,“其”的最后一笔是“捺”。

“考”下面不能多写一横。

“试”左右结构,右边千万不要多加一撇。

“厕”是半包围结构,“厂”要包住“则”,不要错写成左右结构的字。

“努”上下结构,第一笔是“撇折点”,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捺”。

“需”上下结构,“雨”字的第三笔是“横折”。

“末”字与“未”要区分开。“未”字上横稍短,“末”字上横长。

区分“震”与“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也都有“动”的意思,但用法不同。“振兴、振奋、振作”用“振”。“震惊”“震荡”“地震”同“震”。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形近字、同音字组词的方法,进行巩固练习。

末()试()震()

未()式()振()

厕()努()技()

测()怒()枝()

3、理解词义。

发愤:下决心,努力。本文指童第周下决心努力学习。

资助:用钱帮助。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

尝试:做一做,试一试。

钻研:深入地进行研究。

再三:不止一次,一次又一次,文中指童第周一次又一次地请求校长让他跟班试读。

偏僻:离城市比较远,交通不便。

震动:本文指童第周的重大成就使欧洲生物学界感到惊讶。

鄞县:浙江省一个县名。属宁波市。

四、练习读书,巩固生字,了解大意。

五、作业:

生字、字词、读熟课文、查阅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两次提到的“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2、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抓“争气”,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几次讲到“一定要争气”。边读边标画出带有“一定要争气”这个词语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一定要争气”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学生读文后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经过讨论,学生弄清文中两次“争气”的事情。

(第一次是讲童第周中学时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经过刻苦努力,仅用半年时间就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得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心里想:一定要争气。)

(第二次是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刻苦钻研,成功地完成了教授做了几年都没有成功的试验,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童第周为中国人、为祖国争了气。)

板书:基础差 成绩不好

二、抓“争气”,理解重点词句。

1、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1)通过查字典理解“[再三请求]”。

(“再三”是一而再,再而三,即多次的意思。“请求”说明是诚心诚意的。“再三请求”表现出童第周当时求学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

(2)根据本句的意思,判断、选择词义。

投影出示练习:判断句中“才”字的意思。

“才”字有三种解释:①刚刚;②仅仅,只有;③勉强。

A、第周17岁才进中学。(①)

B、均成绩才45分。(②)

C、同意让他跟班就读一个学期。(③)

在上述判断带点词的连续句中,第1句“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的“才”字是“刚刚”的意思;第2句“平均成绩才45分”的“才”是“仅仅,只有”的意思;第3句“才同意让他跟班就读一个学期”的“才”字是“勉强”的意思。

通过这样的练习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当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定相同,要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词义,即据句选义。同时,也要通过反复练习朗读,来进一步体会童第周渴望学习的坚强信念。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刻苦钻研。

(3)联系下文,理解“[发愤]”的意思。

“发愤”在字典中的意思是:自己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做。

那么,童第周是怎么发愤学习的呢?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画出童第周发愤学习的句子。

(一是“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

(二是夜里在路灯下看书,被老师发现,路灯关了,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学习。)

这两方面内容就已清楚、具体地解释、说明了“发愤”的意思。

在理解了重点词句后,再理解“一定要争气”就不难体会出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一要争气,即要有志向;二要自信,“我并不比别人笨。”;三要刻苦努力,“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

板书:再三请求 发愤学习

2、读4—5自然段,理解重点句。

(1)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手术非常难做?

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两个基本方面思考:一是联系上文,童第周的老师是欧洲一位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他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二是同学们都不敢尝试。由此看出手术的难度之大。

板书:手术难做、教授没成功 同学不敢尝试

(2)童第周是怎样做成功的?

“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

文中只用一句话讲述童第周成功的经过。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刻苦钻研;二是不怕失败;三是耐心加细心,最终以顽强的精神和熟练的技巧,使手术获得成功,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

三、抓“争气”,深化中心。

讨论:童第周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深入理解童第周为祖国争气的崇高思想境界。

首先让学生自读4、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带有“争气”一词的句子,然后想一想,童第周这次成功是在什么情况下为谁争气?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认识到全文两次提到的“争气”含义是相同的。即:一是要有志向,二是要有自信心;三是要肯努力。但是第二次争气要比第一次争气更深一步。第一次是为自己争气,不甘落在同学的后边。第二次是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争气,不让外国人讥笑我们,不甘心落在外国人的后边。

四、抓“争气”,练习朗读。

这课的朗读,应该重点放在第三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童第周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刻苦学习的精神后,应集中体会他是怎样学习的,把对童第周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如,这一段的最后童第周说的话,“一定要争气”,他是说给谁听的呢?是说给自己听的,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话,应指导读书。另外,“我并不比别人笨”这个“并”字就突出了童第周下决心,要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的坚定信心,让学生把这个坚定的语气读出来。

五、作业:

1.找出描写童第周发愤学习的词句,再抄下来。

2.预习27课。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注重朗读训练。

2、了解大瀑布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变化原因。

3、了解大瀑 布葬礼情况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抱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大瀑布的资料

2、查阅身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教师首先从“葬礼”入手,质疑,解疑,再补充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找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部分。

三、知道学习“葬礼”一部分(10—13自然段)

学生轻生齐读这几段文字,弄明白以下问题:

(1)那些人为瀑布举行了葬礼?

(2)他们怎样举行葬礼的?

(3)举行葬礼 的目的何在?

四、指导学习“大瀑布变化前后的景象及变化原因”。

过度语:大瀑布沦落到为它举行葬礼的这步田地,此时此刻,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生答后,教师梳理以下问题。)

(1)昔日的大瀑布是怎样的状况?游客此的态度呢?

(2)如今的大瀑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游客此的态度呢?

(3)大瀑布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的原因呢?

1、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自主学习课文相关部分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找好词,欣赏佳句,理解内容。

(2)教师指导训练朗读(读出惊奇,骄傲的语气和悲伤惋惜的语气)

五、讨论深化,渗透德育目标

这场隆重而盛大的葬礼结束了,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参加了这次活动,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讨论或书写),抽生汇报。

六、教师总结,结束全文

七、课外拓展延伸

请你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今天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状况。

八、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雄伟壮观

如今:奄奄一息

关于小学语文68合集[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