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学校管理
借物喻人小学作文(大全)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73-227003 学校管理 发布时间: 2023-03-28 04:01: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借物喻人小学作文(大全)

借物喻人小学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借物喻人小学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借物喻人小学作文 篇1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了灯。我正准备打开书包做作业的时候,突然间没电了。这个时候,我想起了被我嫌落在角落的半根蜡烛。

蜡烛十几厘米长的东西,在别人的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但它却能给我们带来好处,在没电的时候,蜡烛能给我们带来一丝光明、一点浪漫、一些温馨,每次想到蜡烛就会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想蜡烛不仅是给我们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一种奉献、牺牲自我的精神。就像老师一样把他一生的知识毫不保留的灌输给我们。

老师们是一枝不起眼的蜡烛,在关键时刻默默奉献的蜡烛,他们牺牲了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然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材。老师是无私的,他们配受一切赞美。

借物喻人小学作文 篇2

说起蜡烛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大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圆柱体的身体有粗的也有细的。颜色大部分是白色,也有红色和其它彩色的。

别看它很不起眼的外表,它的作用可多了。停电了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过生日了当然也少不了它的身影,衣服的拉链锈了拿它也能大显身手。

一天晚上我正在写作业,突然停电了,小小蜡烛挺身而出,小小的火苗顿时照亮了整个房间。我埋下头继续写我的作业,等我把作业完成时才抬头注意到小蜡烛的样子,它的火苗一闪一闪的好像在对着我笑,又像是在夸奖我。可当我看到它那本来长长的身体变得矮小了许多,看到它流泪的样子,看着那本来光滑的躯体变得疙疙瘩瘩,像个小丑。不禁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大家敬爱的老师,随着大家一天天的成长,他们的青春靓丽不也一天天在消失吗?

你燃烧着自己照亮了别人。蜡烛我爱你!老师我爱你们!!!

借物喻人小学作文 篇3

竹子刚劲、清新、生机勃勃、从古到今都是我们的好友。

竹子生长分为发芽、长叶、成林、换叶四个阶段。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时,新笋就悄悄在地里萌发了;当春雨一下,它就破土而出,活像一座座绿色的小塔。

竹子大约长到三米多高,它就让春风拂去层层笋衣,逐渐换上一身嫩绿的新装。活像天真活泼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一片春光中,竹子长到一丈多高,就开始长叶了,刚出的叶子是翠绿的,十分鲜嫩。

到了盛夏,正是竹子成林的时候,它舒展开长臂,抖走一片浓郁的清纱。远远看去像一个成熟的姑娘站在那里。

我爱竹子,爱它的挺拔,爱它的顽强生命力和无限生机。

借物喻人小学作文 篇4

现在人们生活都富裕了,都用上了电灯,几乎都把蜡烛这个名字忘记了。可是一旦停电了,人们就想起了它,便翻箱倒柜找到它,点亮它,默默无闻的.蜡烛毫无怨言地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

在大家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具有蜡烛精神的人们,他们就是大家的老师!每天老师站在黑板前面,教大家知识,教大家怎样做人。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无闻地吃了多少粉笔灰,流了多少汗啊!

他们没有得到任何报酬,他们得到的只是大家每天工整作业,每次考试优异的成绩。如果没有他们的淳淳教导大家就不能积累一点一滴的知识,就不能为祖国效劳,长大以后也就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老师就像蜡烛那样有着无私奉献的品格,老师传授知识给大家,自己却默默地牺牲着,这就是蜡烛的精神。想着想着,仿佛有一个小小的烛光在我心里燃烧着,越来越明亮……

借物喻人小学作文 篇5

中国有许多种花,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梅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天、夏天的时候才开花。但梅花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花开的越精神、越秀气。

如果你在冬天的时候上山上玩,你会发现许多梅花;如果当时还在下雪你会闻见阵阵的清香!

梅花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

记得有一天,我6:30起床了。我以为我是起床最早的,当我走出家门时,发现有一名清洁工正在扫地。她不畏严寒每天早早的起来扫地,装点着城市。

这种梅花精神不正值得我们学习吗?

借物喻人小学作文 篇6

粉笔,一个在学校常见的东西。它是我们上课的必备物。老师在黑板上刷刷地写字,写出来的东西就是贡献给我们的知识,但是也很容易擦掉。就这样,粉笔一点点变短,一点点接近死亡。

对粉笔来说,它每天该干的是写写画画,没什么趣味。可它却勤恳地工作不会因为没有收获而放弃。粉笔在黑板上工作着,自己的身体却化为粉末在空中一点点消失,却教会了我们识字及做人的道理……粉笔陪伴着我们学习,最后,化为对我们学业加油的红光——这就是它的一生。

粉笔,它的精神一直鼓励了人们。粉笔,它默默无闻地把知识交给了数位渴望知识的孩子。是的,它就如同我的老师,从来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教师。

让我们一起爱护粉笔,爱我们的老师。让我们努力学习,不要辜负了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让我们成为祖国最耀眼的星星吧!

借物喻人小学作文 篇7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我从来未见过开的这样优美的荷花,只见一片粉白色的荷花在我面前出现,淡绿的莲子,张开的荷花,和碧绿的荷叶,展现在我眼前。它们像一支优秀的舞团,加上正午的阳光照在河面,就像在为他们喝彩,也好像与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就算再美,也没有人赏花,这虽然是一个小池子,但是,也有这样,美丽的景面啊。隐隐约约阳光照在了我脸上,让我回想起以前家门口,也有一个小池子,那里开满着荷花,是多么的靓丽啊!可是因为开发体育馆,只好把小池埋了,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荷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我又看见了这一幕。荷花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的莲藕,不断的长着长着,长向人们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在这桃花池边,我掉下了眼泪。

第二篇:借物喻人

落叶赞

有人赞美青松,说它有不畏风霜,傲然挺立的姿态;也有人赞美绿叶,说它扶持了红花;更有人赞美腊梅,说它能在风雪中争奇斗艳,香气四溢;还有人赞美太阳,说它光芒四射,温暖人间。可是很少有人为落叶咏唱过。

是的,落叶它没有挺直高洁的姿态,没有芬芳的气味,也没有绿叶扶持红花那样显而易见的功劳,更没有太阳那样的光辉形象。可它们有谁不是不断地向大地索要养料,才会有如此的辉煌呢?只有落叶最能理解大地母亲的苦衷。每当秋天来临,寒风逼近,落叶总是默默地飘落在地上,化作养料供根吸收。使树干树枝能够抵挡住风雪的侵袭,因为他深知大地母亲为使秋天硕果累累已耗尽了心血。而寒风的侵袭又使树干必须吃得更饱才能存活。

落叶啊,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你总是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活着是为别人活得更好,死了也要以自己的身躯去滋养新的生命,为了来年枝繁叶茂,草长莺飞。落叶从不悲伤,秋风一来,便从容的告别枝头,那般坦坦荡荡,潇潇洒洒。落叶啊,你甘当配角,不计名利,不计得失,多么坦荡的胸怀。你化生命为硕果,无私奉献着,你被任意践踏却好无怨言,都么顽强的韧性。这就是落叶的风格,这就是我赞美落叶的原因。

朋友,你仅仅只为落叶的精神而感动吗?你怎么不为向落叶一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父老乡亲,人民教师,戍边战士而激动呢?早古代,人们赞美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赞美背刺“精忠报国”的岳飞,赞美“为天下谋幸福”的林觉民,就是因为他们与落叶的风格相似。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多少革命者宁愿牺牲自己而保全局啊!邱少云,董存瑞,刘胡兰等。这多与落叶的风格相似。

今天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孔繁森、吴登云、林俊德等,同样具有落叶一样的风格。

“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赞美落叶,更赞美那些具有落叶风格的人!让那些一切向钱看,为个人名利而不择手段的人自惭形秽去吧!

粉笔赞

有人赞美生命力顽强的仙人掌,有人赞美高贵典雅的牡丹,有人赞美热情奔放的玫瑰,而我,却最爱那平凡的、普通的粉笔。

粉笔是一支只有七公分长的一根全身白的圆柱体,他在野普通不过了,在每个商店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但它,却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人们。它每天辛勤地在那片黑土地上走来走去,这多么无聊乏味呀!渐渐的,它成了粉末,它变成了粉末,它变成了踏在人们脚下的粉末,从此,它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但它没有半点怨言,每天任在勤勤恳恳的工作着、奉献着,丝毫不觉得低下。看着粉笔,我想:我说学到的知识,全部是粉笔的功劳。上幼儿园时,老师用一根根粉笔教会了我aoe.......,后来上了小学。语文老师用粉笔教会了我字、词、句;数学老师用粉笔教会了我数字、应用题、四则用算;英语老师用粉笔教会了我ABCD、单词、音标;美术老师用粉笔在黑板上教会了我画画;......你,带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你,给我们传授知识;你,给我们传播了文明,让我们做一个新世纪的少年。而你,却变成了一片片白色的粉末,你这种默默无闻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赞美粉笔,更赞美我们的老师。老师像粉笔一样朴实,她用自己的心血成就了我们。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老师啊!你像粉笔一样平凡,更像粉笔一样辛勤。

多少个黑夜,您在灯光下,批改着批不完的作业;您在灯光下,备着备不完的课。而我们的作业本上却留下了一条条醒目的批语,留下了一个个红勾。每一条批语,每一个个红勾,都凝聚着老师您的心血。

老师像粉笔一样无私。但更像桥一样朴实!

我赞美粉笔,因为它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赞美老师,使他们,为培育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三篇:借物喻人

盆栽的仙人掌,它百折不挠的性格十分让人吃惊,有水、无水、天热、天冷它都不在乎。它翠绿的身体长着一块块长满硬刺的掌状茎,它么没不断向上生长,像叠罗汉似的。一片“绿色的手掌”里又长出一片“绿色的小手长”,使人产生不少遐思。

它生长在什么地方都以这个姿势矫健地挺立着。在炎热久旱的夏天里,其它盆栽都已经垂下了头,而仙人掌像勇士一样抬着头,眺望那蓝蓝的天空;在寒风刺骨的冬天里,别的盆栽早已被主人捧回室内,可是仙人掌坏顶着风霜,不惧周围的环境。

它从来不讲究,它一扎下根,就好像在说:“这地方真好,就在这里生长吧!”仙人长浑身是硬刺,什么野兽见到它都马上止步。害虫想啮食它,身子总被扎得千疮百孔。一快绿色的仙人掌折断到地面,大家都以为它枯死了,不,如果你这样任为就错了,它用身体的养份生出根,又培养出一棵青春焕发的小仙人掌,这是真正的“落地生根”。它的顽强生命力谁可比得上呢?这看起来很平凡的植物,谁料得到,它会长出美丽的小花,就像武士头盔上的彩缨。

仙人掌是热带植物,它形状像手掌,故名仙人掌。它不畏酷暑,就是气温高达摄氏40度,它几天不喝水也能坚强地活下去。就这样它日日、月月、年年经受着烈日的考验,快活地生长着。人也要有这种不屈不挠的景神,不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以坚强的意志生活着、工作着。

仙人掌也是一味好药,人们有病,它可以帮忙,比如患了腮腺炎,只要用石头把它捣成酱,再用来敷在腮边,很快就可以痊愈。

仙人掌没有使人一见就生羡慕之心的花朵,也没有多姿多彩的身躯。它浑身长满了针,使人一见觉得一股凉意涌来。它那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多么令人钦佩!

第四篇: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融情于景”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物喻人”中的物与人有相似点,写物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的某一性格特征。如杨朔的《荔枝蜜》中蜜蜂的品质和劳动人民的品质就有相似之处,“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这和在田里插秧的劳动人民的品质是极像似的。

“融情于景”的直观对象是“景”,“融情于景”通常写一系列景物内容,“融情于景”中景物,情绪化明显,主要传递作者的情绪与感情,“托物言志”的直观对象是“物”;“托物言志”一般抓一个重点领起全篇,如“海燕”、“落花生”“焟烛”;“托物言志”中的事物,人格化明显,主要表现作者的感情与哲理。托物言志第一要着就是要努力描绘出事物所具有的外部特征,为展开联想做准备。当然,“物”的外部特征可能很多,在描绘它们时,只能选择那些对言志有用的特征,绝不能不分主次。同时,在自然界,“景”或“物”的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景物被写入了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倾向性。要揭示“物”、“志”的相通点,就要选好“形”与“神”的“结合点”。《白杨礼赞》,“物”——白杨具有坚强、挺拔的特点,“志”是抗日军民坚强、朴质,不屈不挠的精神。托物言志,用笔大多在“物”,描绘外部特点不难,关键是要由此写出内部特征,只有写出物的内部特征,才能突显出“志”。

“融情于景”也好,“托物言志”也好,都是含蓄抒情

但是,作者在具体处理的时候,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把所要说的心声倾吐出来,所以又转向了直抒胸臆。也就是说,“融情于景”实际上也有“写景论情”的时候;“托物言志”也必须经过“托物寓志”的过程。一般先“融”情于景与托物“寓”志,后写景“论”情与托物“言”志。

有人将托物言志又看成象征手法,说托物言志就是借物喻人,就是象征,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在不同层面的不同显现。这是有道理的。托物言志的思维基础是相似联想。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借物喻人自然也有一个“喻”,二者在这点上是相同的。

所不同的是范围,后者只是以物喻人,而象征则可以涵盖形象、精神、品质等范畴。如,我们可以用延安的宝塔山象征中国人民抗御外侮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就不能叫借物喻人了。

所以,象征的范围大于借物喻人,或者说是包含了借物喻人。

大家看看这种理解恰当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

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内容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文学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季羡林的《清塘荷韵》,通过记述荷花艰辛的生命历程,表达出对生命顽强、坚韧的赞美。作者寄情与物,将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一花一天国,一沙一世界”。[双调]殿前欢·观音山眠松①

徐再思

老苍龙,避乖高卧此山中②。岁寒心不肯为梁栋,翠蜿蜒俯仰相从。秦皇旧日封③,靖节何年种④,丁固当时梦⑤?半溪明月,一枕清风。

【注释】①观音山:指今扬州的观音山。②避乖:与世迕离,避离世乱。乖,抵触。③秦皇旧日封:秦始皇曾登泰山,在松下避雨,封其树为五大夫。④靖节:

指陶渊明,私谥“靖节”。其《归去来兮辞》有句:“三径就荒,松菊犹存。”⑤丁固:三国吴人,任尚书时曾梦到松树生其腹上,后封大司徒。

题目是:这首元曲整体上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赞颂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和淡泊情怀。

但学生的答案有的是象征,那么二者的异同点何在?

1、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是借助物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朴素;以“菊”象征高洁与傲霜斗雪的坚强。托物言志是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胸怀心志。

2、象征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托物言志都是整体的。

3、象征具有文化意义上的不确定性,如“海燕”,说象征“革命者”可以,说象征“春的使者”也可以;而托物言志具有文化意义的确定性,如“梅”、“菊”的意义具有确定性。

4、象征重在表现事物的客观意义和精神实质;托物言志重在言志,表现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

通过从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托物言志必须是整体的,重在表达作者的志向和情感,物也仅仅是作者言志的借代物。

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简言之,写作手法包括:叙事手法,抒情是手法,修辞手法。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观主题思想的方式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划,间接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属于作文的整体手法,是以物写人,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 的豪情壮怀。

分享

0

第五篇:借物喻人

借物喻人——写法指导

通过记叙、描写一种物体来象征某个人,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就叫做借物喻人。借物喻人要抓住所描写的物体,与所象征的人之间相通或相似的地方,抒发某种情感。

《梅香正浓》就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好文章。课文以不畏严寒的梅花象征英勇不屈的史可法,结尾处点题之笔水到渠成,英雄的浩然正气、大义凛然也永远留在读者心中,作者赞美梅花,也即赞美英雄。

也有这样一类作文,我们把它看作记事写人类,有完整的故事,生动的情节,只是以某一景物结尾,如《春天的雨点》,课文叙述的是乌汉娜老师给上课走了神的学生达丽玛认真补课并护送她回家的事,按理文章就此嘎然而止也是恰如其分,作者却笔锋一转,两次写到春天的雨点,不但给人诗情画意的享受,同时又给读者腾出了遐思的空间。春天的雨点滋润着大地,乌汉娜老师也是“润物细无声”啊。

同学们在作文时也可运用这种方法,使你的习作锦上添花,但运用这种写法关键是要找到事物的相似之处,所以要时时刻刻做个有心人,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敏锐,让自己的习作迈入意境丰富,含蓄深刻的境界。

同学们,你能从生活中找到能够象征哪个人哪种特征的事物吗?黑板擦?小石子?牵牛花?„„你一定能找到!

看到红色的康乃馨,想到妈妈浓浓的爱了吗?看到仙人掌,想到了努力奋进的同学吗?看到火红的三角梅,想到过曾给予过你帮助的人吗?看到辽阔的大海,想起了心胸广阔的谁呢?看到洁白的雪花,想到了哪位纯洁的伙伴呢?看到老水牛,想起了憨厚勤奋的谁呢?看到傲霜的秋菊,想到过不畏困难的谁呢?

“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展翅的雄鹰可以搏击万里的风暴,你又想起了哪些人呢?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中有房舍屋宇,小到花鸟虫鱼,皆可以成为文人描摹的对象,都能够寄托自己的心志。只有丰满的形象才能承载作者情感、志向、情操、爱好、愿望之重,才能很好地背负形神契合的责任。

春夏秋冬、日月山川、庭台搂阁、花鸟虫鱼„„都可成为我们“所托之物”的主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通过我们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将自我的志趣情操通过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作文的魅力所在。

佳作赏析:

与栀子花结缘

白色的花瓣,嵌在湛蓝的枝叶里。

初夏的时候,是最美丽的,满山的栀子花像是一夜间变成了天使的翅膀,全都绽放了。那浓郁的芳香,久久地萦绕着古老的房子,似潺潺的溪水流淌在小河里。枝子花点缀了所属的苍穹,抓住了春天的尾巴,渲染出一个清新的春天。

每一朵栀子花,都努力地成长,它知道自己的生命很渺小,但它想当它绽开笑脸时,人们会接受它的美丽。看,孩童的发缕间,恋人的指环间,老人的衣襟前,都有它俏丽的身影。在栀子花开的季节里,人们立下了海誓山盟,从此,他们翻越千山万水,立经风雨磨难,直到白头偕老。它默默得付出着,也默默地享受着。即使它的生命短促,但它也得以延续,所以不断地发散,努力地付出„„

它是一朵栀子花,别人接受了它,它将付出美丽,直到那一天,它消散在空气中,消失在葱葱的绿野上„„

栀子花开,有淡淡的清香,微风拂过,落英缤纷,美不胜收。栀子花又重复着轮回的命运,太阳也开始循环着升起,再循环着落下。

无论经过多少年,儿时初夏的记忆依然炽热,旷野的风吹过窗棂,仿佛又闻到栀子花的清香。一朵朵洁白的花儿,密密地缀在绿叶之间,在清风中散发阵阵清香,如此醉人。

栀子花是美丽的,我不愿摘下它,因为我想将它珍藏在我心中。那是我年少时的梦想与憧憬,重回身边,缠绕心田。

走过四季,我想起过去的黄昏以及即将来临的清晨,我只是在等待那些,记忆里在夏天散落了一季的栀子花。想起,我心里留下了一缕缕无限延长的香味和一片片洁白无暇的倩影。

点评:小作者借栀子花淡淡的清香和美丽的倩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美好情怀。文章娓娓道来,温婉细腻的语言传达了关于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所托之物和所言之志完美融合,真正做到了形神兼备。

[病文升格]

▲原作亮相

被子

被子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我们谁也不能没有被子,如果没有被子为我们保暖,那么我们人类将面临死亡。(用语不当)(开篇加帽子,有点无源之水的味道)

被子我们谁也感觉不到它那么渺小却甘愿为我们牺牲。(病句)它不怕冷,它是多么大公无私(用词空泛,不恰当,主题上也显空洞)啊!

那天我们给我叔家看楼,我和弟弟一起去。我们睡在一张大床上,我们一人一个被子,我弟弟睡觉特别不老实,他一睡觉就爱打滚,而且是爱和被子一块滚下去。从床上滚到地上,把被子一块滚下去而被子却是不怕脏不怕痛地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他。(此处缺少对被子的必要描写)我们谁能感到这么小的物体也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说法不太恰当,应结合被子的具体特点加以引申)。被子即使让人类把它丢在一边(语序有问题),不要盖,可是它还是那么默默无闻地为我们贡献。被子是我们生活的用品,我不能一生气去把它丢在一边,我们应该和被子结成朋友的关系,我们不能失去它。

每当看到被子,我都会想到和被子成为好朋友,让我们更好地利用它,让它更会对我们贡献(说法不当)。我们以后要好好珍惜被子。这就是大公无私的被子。

评析:这篇文章选材新颖,来自学生的亲身感受,难能可贵。但文章没有写好。首先,“志”不够恰当,“大公无私”这个词太空泛,应结合被子的具体特点作引申,比如“送人温暖”“默默关怀”等。其次,内容少,不够生动。可以把“看楼”中有关“被子”的情节写详实,比如写一写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写一写被子的姿态、状貌等。

▲升格作文

被子

“我没有语言/我只是沉默/我是一床被子/每天我都会抱着你入睡/在夜曲中扯出绵长的情意„”这是我曾经读到的有关被子的一首小诗,作者是谁我不知道,可不知为什么这些句子却留在了心底。(由诗入题,既不突兀又有诗情画意。)

那是一个冬日的夜晚,我和弟弟去给叔家看楼。去之前,妈妈千叮咛万嘱咐叫我照顾好弟弟,说他有哮喘且与被子有仇,不是把被子蹬在床下,就是裹着被子满床打滚,叫我别让弟弟感冒了。(此处为后文对被子的感激埋下伏笔。)我承诺了妈妈。那夜我俩睡在一张大床上,叔给了我们一人一床被子。半夜,我一觉醒来,见床上没了弟弟,吓了我一身冷汗,心想,不会是夜游出去了吧?正准备下床去看,刚把腿放到床沿,只见那家伙稳稳当当地睡在地上,被子就像一个睡袋一样把他严严实实地裹在中间,头顶靠地的地方还露出被子的一角,他的头正好放在那个角上,恰似小时候妈妈抱他出去时用小棉被裹着的样子。弟弟看上去睡得很舒服,那被子一半在他的身子底下,一半在他的身上,我想,他从床上滚下去落地的时候,一定是被子先落地,给他铺好了一个温暖的落处,然后轻柔地接住了他,(此间对被子形象的描写,旨在表现被子的舍己为人,默默无闻。)才让他不致摔醒,我的心里对被子好一阵感激,要是摔伤了我该怎样跟妈妈交待?寒冷的冬夜里,能在地上睡得如此安稳,那被窝里一定还是很温暖的吧!(心理活动,表明对被子的感激与敬佩。)

我轻轻地走过去把手伸进被窝里,弟弟睡眼朦胧的擦擦眼睛,很不解地看着我。我说:“你看你睡在哪里了?”弟弟四周一瞧,不好意思地笑了,站起来拖起被子,搭在肩上,“姐,帮我拍拍。”弟说。我使劲地拍打着,怕上面沾了灰尘,拍打的地方冰凉冰凉的。我说:“弟弟,睡我的被窝里去吧,你的被子好凉。”弟说:“才不是呢,姐,你摸,暖和着呢。”他拉着我的手,往他肩上一放,是啊,热乎乎的。我的心里更加感谢这被子了,弟弟全身都暖暖和和的。我赶紧半推半裹的把弟弟弄到了床上,重新给他盖上被子,那被子又平平整整服服帖帖地铺在了弟弟的身上„„(被子不计得失,一心为人的品格跃然纸上。)我终于知道我为什么把那诗歌记得那样久了,与其说是诗句打动了我,还不如说是诗中默默无闻用自己的体温给人温暖的被子形象烙在了我心底。是啊,被子于我们只是与碗筷杯子一般的日常用品,有它,我们往往无所觉察,觉得理所应当,无它,我们将会怎样呢?那一个一个冷夜该如何度过,那由秋到冬的距离该如何越过呢?(首尾照应,余味无穷。)

习作的升格有几个明显的变化:

①对“物”即被子的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们情感的载体更加丰满。

②所言之志的“志”没有任意拔高,形与神结合更为紧密。

③文章多处用拟人手法,显得情味十足又含蓄隽永。

名篇赏析:

荷叶 母亲 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②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③。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在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yìn bì)?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托荷赞母的散文。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山中的老杏树

杏子成熟时,正赶上农村收麦。麦收过后的一天,我才抽空儿扛着木棍儿,棍儿上挑着篮儿,上了南山。

半路碰上邻居二婶儿。二婶儿见我也去采杏,忙告诉我:“我都找遍了,只有山梁南面第二个山沟里那棵树上还有杏儿,只是杏子又青又小,还不好吃!”说完,二婶便走下山去。

我登上山梁,老远就看到了那棵树。它是那条山沟里仅有的一棵杏树。走近了才望见树上绿绿的叶子中颗颗半红不绿的杏子,成串成串地挤满枝头。随着一阵微风,杏树抖动起枝叶,像是在和我打招呼。

这是一棵老杏树,它长在沟底缺土少水的岩石旁,树干又高又曲又粗,疤痕累累,显然它已历尽沧桑。我把木棍儿插在腰间攀到树上。坐在粗大的树杈上,我看得更清楚了:枝条上,每个叶窝儿都挂着一个圆溜溜的杏子。大多杏子又都长着“阴阳脸”——一面绿中透黄,一面黄里带红;个头儿也不小,个个儿都像个小苹果儿。望着这绿叶间压串枝的杏子,我比喻不出它们像珍珠、像宝石,还是像翡翠、像玛瑙。捏开一个一看,哎呀,金色的果肉浸满果汁,放到嘴里,酸溜溜,甜滋滋,沁人心脾。

一抬头,无意中发现两个树杈之间卡着一块石头。哦!我全明白了:二婶儿说这杏子又青又小不好吃,是因为树太高,她看不见结在上面的杏子,只摘些下面小的。她不会上树,够不着,用石头又砸不下来。显然,她着实冤枉了这棵老杏树。

望着满树伸手可及的果实,再俯视一下这棵饱经风霜的老杏树,一种敬慕之情油然而生。老杏树啊老杏树,你不怕寂寞,不畏艰难困苦,独自扎根于这深山岩石之中,老而不衰。一年又一年,你为人们结下多少杏子?可你对人却无半点所求。当你受了委屈或遇到冷眼、非礼时,脚跟仍是那样坚定,胸怀仍是那样坦荡、无私。多么可敬的老杏树啊!

我轻轻地取下石块,抽出腰间的木棍儿,可怎么也不肯打下去,唯恐因打杏儿而折损老树的枝叶,伤害它的身心。于是,我下了树,挎上篮儿,再爬上树,坐在老杏树的怀抱中,尽情地摘着杏子,尽情地享受着它奉献的果实。

借物喻人小学作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