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修改版
编辑:红叶飘零 识别码:65-780520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1-02 21:30: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修改版

《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

初二备课组 赵恒美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初中生物被大家忽视,但对整个社会和学生来说生物却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对此,做为一名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更要充分的利用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下面我浅谈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些看法。

一、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二、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三、立足课堂,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而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让课堂充满文化氛围,又有生机与活力,需要教师自身研修、整合、创新、提高,作为农村一线教师,随着国家对均衡教育发展的倾斜与重视,我们要让学生敬畏而又喜欢,更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完善自己专业智慧,改进自己教学智慧,才能适应今天的教学理念与实践,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索。(一)、习读课标,研发教材。初中生物课标分成十个一级主题对本学科双基的上限下限进行分析,每个一级子课题又不同情况分散到教材各单元中,因此以人为本,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就体现学科情感发展战略,也是国家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文化渗透。课标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教材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要求,反映生物学科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在课标导向下,对人教版教材熟悉几轮后,有针对地对教材加减,对教材补充与更新,例如教材对识别当地裸子植物,就要求学生调查本校园及周边裸子植物名称及生活环境,并最终采集苏铁、马尾松等种子,用本地的马尾松去分析解决种子有无果皮问题;探究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取材不仅可使用天竺葵,还可使用我校海棠花叶子,效果也很明显,扩大取材的多样性,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变化,取材使用面包内部淀粉制成块状,粉状,掌握设计实验数量,时间控制均要自己在实践中完善与改进,优化课程资源,只要是做正确的事,都要坚守,哪怕实验不成功,也要多分析反思,我们教学智慧,思维度才能更上一台阶。(二)、教育技术合理应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网络资源,媒体音像制品,自拍素材,内容丰富形象逼真,怎样才能更有效地使用,优化组合需要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拜师学艺,读书研修培训必不可少。

1.首先自己要建立适合自己使用的媒体库。用专用硬盘分门别类,分抽屉命名各册,七八年级分开储存课件、视频、音频、flash积件,为自己制作ppt课件做好积累与铺垫,这都是自己上课资料,因此平时广纳农远网,广东生物资源网进行充实加工,在做中学,定期保存,课后反思得失并整改,再保存资源。

2.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实验教学更有挑战性,因为实验有的可证实,有的可证伪,有的既不能证实又不能证伪,有不可预见性,例如在开花结果一节教材选用桃花做观察花的基本结构,由于材料的地域性和时间性,我尝试使用百合花进行解剖教学,由于材料中花蕊结构明显,雌蕊和雄蕊结构的重点突现,学生感性认识强,震撼大,部分学生还提出雌蕊柱头有黏液对传粉受精有何作用?在解剖中学生还发现百合子房中胚珠数目极多且很小等特点,这样使师生互动,思维碰撞强烈,学生问题意识得到加强,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因地要制宜取材服务与课堂教学。只有学生有兴趣,课堂有新意,学习有成就感,就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脑参与长时记忆,达到元认知的控制过程,课堂的有效性才能提高。

3.传统教具、模型等配合使用。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体态语言,板书板画也是教师素养的体现,例如在《血液》一节有关白细胞的防御保护作用,用手辅助表达白细胞吞噬细菌,进行消化溶解甚至同归于尽的白细胞精神,体会炎症产生的原因。在学习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胸廓上下径变化与膈肌关系,笔者用汽车轮胎做膈肌,钟罩做胸廓,气球做肺进行模拟演示肺通气—— 膈肌变化 胸廓变化 肺变化 呼、吸气状态,这样使用模型,让理论知识化为感性直观意识,使重难点得以突破,再如《人的性别遗传》一节,对性染色体结合变化形成受精卵,体细胞与生殖细胞染色体关系以及性染色体在生殖细胞中进行随机组合教学,尝试剪裁x、y染色体进行组合决定性别,在磁性黑板上学生展示,动感更强,男女性别理论概率比1:1得到圆满阐析。

(三)、研究学生,激发问题意识。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理念的双主体,二者要能和谐融洽,必须要有尝试理解,交流反馈,倾听对方意见。对于农村一线教师,学生生源状况不是很理想,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基础状况,家庭生活状况,周围文化熏陶氛围,备好学生基础经验,平时多与学生交流聊天,倾听他们所思所做。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和谐发展,在课堂上设计问题,必须切合他们生活实践经验,符合思维最近发展区,有共同语言才得以展开教学,而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乐于提问的有几种策略。

1.贴近现实生活。注意设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的认知目标、学习内容,自然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认知结构。如“植物细胞在什么条件下发生渗透吸水?”这类问题使学生发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若换个角度:“为什么卖菜的人经常给蔬菜洒水?”这样提问,学生就感到特别新鲜,进而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完成对知识的巩固和深化。2.引深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具有真实直观的特点,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动手实验等途径直接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过程及现象,从中会产生诸多疑问,并产生对寻求答案的冲动和情感。所以每次实验后,我不仅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的结论,还要求写出自己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探究。例如,在演示“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有的学生就问到:“为什么要用37℃水浴?”在结束“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实验后,有些学生:“对种子萌发是否受光影响?”例如制作甜酒,部分学生家里有酿红酒,布置学生回家先调查酿造全过程,汇报交流后在实验室完成实验带回观察,最后再反馈交流,学生实践中体验曲霉的分解作用。从苦学枯学中捉,适当放大,松紧适宜,让学生的矛盾、新问题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解决,这样学习才是持久发展,教师学生充满智慧的碰撞,学生动手实验时,能提出许多问题,经过教师正确引导,他们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加强,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有极大推动作用。3.情景动画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同丰富图、文、声、动画等鲜活情境,多渠道展示生物奥秘学学生多感官受刺激,思维活跃,问题火花由此迸发,例如比较兔子和人消化道解剖图,学生一对比提出:“为什么兔子盲肠如此发达?这与兔子生活有什么关系?” 4.依托课程改革。传统课堂没有给学生留下思维空间和时间,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在课堂上灵活地采用自学、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及时对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肯定或指导,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提问的习惯。

生物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探究问题,必须关注全体学生,调动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释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师生互相倾听,教师只有研透学生,才能让更多学生理解教师,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课堂文化容量也得到扩大,氛围才会浓厚。因此,要能积极稳固地推动学生学习发展,必须关心他们身心发展,只有师生教学和谐相长,拧成合力,才能更好、更快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转到好学乐学活用。同时对于课堂上或课后的反馈问题,都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适当放大,松紧适宜,让学生的矛盾、新问题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解决,这样学习才是持久发展,教师学生充满智慧的碰撞,学生动手实验时,能提出许多问题,经过教师正确引导,他们的问题意识就会逐渐加强,这对有效教学将有极大推动作用。

第二篇: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是可模仿的成功案例。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联系听课评价体系表)。

区别:观察的主体目的性不尽相同;观察的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作需要(如:每学期要求业务领导听课60节,中层干部40节,教师30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规范化程度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解题(今天有的部分内容就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公主岭)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如: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学会课堂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二是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强化互动。三是学会教学: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对学校而言)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怎样进行课堂观察(方法)

观察者要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必须明确以下10个问题。1.明确课堂观察,观察什么。2.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4.明确课堂观察的程序 或步骤 5有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6.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7.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8.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9.课堂观察的类型。10.课堂观察局限性 1.明确课堂上观察什么(观察主题)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交错互动,浑然一体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观察的 “支架”。研究人员通常把课堂观察设计为四个度。即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课程性质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Ke课堂文化维度(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

这四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每个维度又由分为5个视角,共计20个视角,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视角。如教师教学维度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5个视角。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计68个观察点。如学生维度的达成视角由3个观察点组成。分别是:1.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吗?2.预设目标有多少人达成?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2.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约有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而且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课堂观察和记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我们常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这里重点说课堂观察记录表。(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点击下载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这个合作体由观察者被观察者组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的意义在于:(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

(2)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专业化。合作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对课堂观察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个成员都默认组织归属,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而有序的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有动力,更加持续。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是“持久战”,不要期望一两次观察就能实现各自的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双赢。

4、明确课堂观察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主要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1)、课前会议。是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3)说学情。(4)说教法、说学法。(5)说教学设计即教学流程。

第二、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第三、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第四是准备观察工具等相关事宜。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2)、课中观察。指进入课堂,依照课前计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观察现场后,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部分。

(3)课后会议。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

第一 被观察者进行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2)主要的教学行为都有效吗?

(3)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报告观察结果,要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二要有依据;三要有回应;四要避免重复。

第三 形成几点结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三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第四结果呈现形式:口述、文本(形成观察报告)。

5、课堂观察的类型(方法)有哪些?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是目视法。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及资料本身属性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2)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

再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和对他人的观察。例如:观察老师风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情感升华;课堂组织的能力。(3)根据观察者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4)根据观察对象的选择,可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

(5)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

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1)它只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2)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3)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作保障,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1、定义: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执教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法。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目前已发展为较为普遍的教研方法。可以从五个方面加以理解。

(1)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的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的情景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索等,记录相关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2)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观察主体可以是研究人员,也。可以是教师。有明确观察目的(一方面要谋求学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另一方面还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指向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选择观察对象(是课堂运行状况)、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信息、呈现观察结果(观察方法和要求)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3)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共同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改进策略。

(4)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团队成员: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课堂观察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团队成员多向互动的过程。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借助共同的课程观察,进行专业对话,促使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5)课堂观察是一种新型的听评课范式。所谓范式是指特定的学科共同体从事某一科学活动所必需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认性,是可模仿的成功案例。课堂观察与传统的听评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课堂观察是在听评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的和作用是相同的。(联系听课评价体系表)。

区别:观察的主体目的性不尽相同;观察的的目的性更强,是为了研究而观察,课堂观察使老师在听课时更有目的,更有研究性,而听评课有时是出于常态工作需要(如:每学期要求业务领导听课60节,中层干部40节,教师30节,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了解教情和学情等)。

规范化程度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科学,更专业化。课堂观察需要根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来确定观察行为,设计观察量表,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将课堂中的复杂教学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这样的听课不再盲目、随意。通过对教学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对观察结果的反思分析推论,这样的评课研讨也不再是模糊、粗略的,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实证分析,对课堂诊断更准确,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堂观察更利于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解决教学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改进策略或方式,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是集约型和粗放型的区别)。

关注的内涵有所不同。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执教者与听课者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形成合作分享的学校文化。课堂观察包括课前会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时执教者谈班级学生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设计思路和重难点的解决策略等,使听课者对研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围绕研究问题合作设计观察量表,这样可以带着自己的思考听课,呈现听课→观课→思课的转变;课中观察时听课教师分工对多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课后会议时执教者围绕目标反思学生课堂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听课教师则围绕观察点进行分析、反思、推论,这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是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受益,每位老师都能从自己的观察点进行分析,课前课中课后进行分析,教研活动氛围浓了,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关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与以往的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更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堂观察的观察核心在学生,最要紧的是观察全体,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多元目标的达成等。

2、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并为专业研究人员运用,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课堂采集相关信息,观察课堂现象,进行课堂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揭示教学规律。广州市在十一五期间作为省级课题进行研究,并且解题(今天有的部分内容就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目前,这种研究方法也正在为一线教师青睐,一些学校和教师也开展了课堂观察的本土研究。(公主岭)

3、实施条件

一是对观察者的观察技能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技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二是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如: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等。

4、基本步骤(三步:课前、课中、课后)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解决认识问题)

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对学生而言)

在真实的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观察者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教师而言)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使教师学会课堂研究:课堂研究能力的改变。二是学会上课:教学实践能力的改变。课堂观察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如:通过长期的“提问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就善于提问;通过长期的“师生对话有效性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长于“师生对话”,强化互动。三是学会教学:课堂观察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进一步指向“有效”,追求“有效”,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实现改变。

此外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

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对学校而言)

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教学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三、怎样进行课堂观察(方法)

观察者要有效地进行课堂观察,必须明确以下10个问题。1.明确课堂观察,观察什么。2.研发课堂观察记录的工具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4.明确课堂观察的程序 或步骤 5有灵活有效的观察方法。6.课前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7.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的问题。8.课后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9.课堂观察的类型。10.课堂观察局限性 1.明确课堂上观察什么(观察主题)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文化,各因素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交错互动,浑然一体的。因此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观察的 “支架”。研究人员通常把课堂观察设计为四个度。即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学的怎么样),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教师怎么教,效果怎么样),课程性质维度(关注的是教和学的内容,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Ke课堂文化维度(是指教师、学生、课程三者之间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

这四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从数量上看,课堂观察的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从产生的时间上看,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适时生成的;从“重点”上看,可以教师的“教”为主,也可以学生“学”为主,还可以课堂的文化为主。

每个维度又由分为5个视角,共计20个视角,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视角。如教师教学维度包括:环节、呈示、对话、指导、机智5个视角。每个视角又由3—5个观察点组成,共计68个观察点。如学生维度的达成视角由3个观察点组成。分别是:1.学生清楚本节课的目标吗?2.预设目标有多少人达成?3.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 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共同构成了课堂观察的框架。观察点为观察者立足“点”来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而整个框架又为观察者从“面”上观察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观察者观察课堂。

2.选择或开发课堂观察记录工具

课堂约有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而且每个观察点都在变化,这给课堂观察和记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记录,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我们常用的工具有照相机、录像机和课堂观察记录表。这里重点说课堂观察记录表。(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点击下载重点介绍观察量表

3.建立一个课堂观察合作体

这个合作体由观察者被观察者组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它的意义在于:(1)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

(2)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专业化。合作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对课堂观察活动赋予了新的意义。每个成员都默认组织归属,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责任,规范而有序的进行课堂观察活动,避免了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从而使课堂观察更加专业。(3)、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有动力,更加持续。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都是“持久战”,不要期望一两次观察就能实现各自的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双赢。

4、明确课堂观察的步骤

课堂观察的主要分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1)、课前会议。是指在课堂观察之前,主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被观察者说课。主要围绕五方面展开:(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重难点。(3)说学情。(4)说教法、说学法。(5)说教学设计即教学流程。

第二、观察者提问与被观察者解答。第三、双方商议,确定观察点。第四是准备观察工具等相关事宜。为后续的行为奠定基础。课前会议最好在开课前一天举行。(2)、课中观察。指进入课堂,依照课前计划,对观察到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进入观察现场后,依据所分任务,所选择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来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通过不同的记录方式,准确地记录信息及思考。所采集信息的科学性、可靠性关系到课后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课中观察是整个观察活动的主体部分。

(3)课后会议。指观察结束后,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教学反思)针对上课的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并制定后续跟进方案的过程。课后会议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

第一 被观察者进行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2)主要的教学行为都有效吗?

(3)教学中生成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对待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 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报告观察结果,要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二要有依据;三要有回应;四要避免重复。

第三 形成几点结论和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二是个人特色,即教学风格;三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进的建议。第四结果呈现形式:口述、文本(形成观察报告)。

5、课堂观察的类型(方法)有哪些?课堂观察的方法是多样的,最常见的观察方法是目视法。

此外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资料收集的方式及资料本身属性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2)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可以分为自我观察和他人观察:观察对象主要是学生的行为,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人际间互动情况,对教师授课的反映等,以及有关学生穿著、仪容、携带的物品、课桌上下摆放的东西等非学习性行为表现。

比如: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这方面要着重观察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是否连贯流畅,回答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否跟上教师的思路,完成作业是否有困难,等等。再比如: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这方面,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中举手发言的次数、学习的速度、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听课的专注程度等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注意力是否集中,这些信息对教师控制课堂是十分有用的。

和对他人的观察。例如:观察老师风格;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对文本的开发;教学环节的设计(亮点);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处理“教”与“学”;(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学生回答)情感升华;课堂组织的能力。

(3)根据观察者的合作关系,可分为合作的课堂观察与独立的课堂观察。(4)根据观察对象的选择,可分为集中观察和分散观察。

(5)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观察、提炼性观察、专题性观察。

6、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什么

(1)它只观察可视、可感的直观现象与行为。(2)它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

(3)它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作保障,还需要一个合作共同体。

第三篇: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导入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导入

严惠

成功的教学就是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导入环节作为课堂的开端,理想的状态在于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摈弃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后续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如何在课堂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内抓住学生的兴趣,在导入话题和导入方式的选择上我们要做细致,要

实现导入话题到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把握住话题与教学内容的相关程度。一.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导入方式: 1. 快速问答 Quick-response 这项练习主要训练学生对于日常语言会话中所用句型的熟练及掌握程度。是英语考试中,听力部分必考题。训练这类题目的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对于英语常 用口语句型有所积累。2.小游戏 Small games 此处的小游戏可设计成英语单词接龙,造句比赛或者分小组进行typhoon游戏。这些游戏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输出,方便教师结合所教内容设计 复习性游戏。3.多媒体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展现精彩的吸引人的图片,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受到吸引,产生好奇,从而有效地向教学内容的自然过渡。4.每日演讲 Daily talk 这个方法是本人在教学中沿用至今的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预 先所给的话题,进行演说。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班级里受到广泛欢迎。

5.话题讨论 Free talk 话题讨论作为较为高层次的导入部分训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由于目前学生的词汇量有限,有时无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语句转换成英语流畅说出,因此,这个活动适合于作为特定话题的导入,而不适宜每日活动。

二.在导入过程中教师需注意:

1.兼顾学生个体差异,话题的展开难易适中

新课导入环节,导入内容设计的难度不易把握,任务整体性和延展性的控制也是难点。

英语课堂的小班化教学在很多地区难以实现,英语课堂绝大部分的形式是班大学生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加以充分注意,让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需要让他们听懂教师的意图和要求,能按要求加以实施,可以让他们回答较易的问题以检验其思维是否与课堂进程同步,同时也是在激发其继续跟进教师的课堂导入的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要鼓励并给予他们机会自由表达思想,或者回答较难的提问。对性格外向富于表现力的学生可以提供机会让他们做一些现场表演或形体示范,这既是对他们自身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时对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是不无裨益的。2.适当控制导入时间,力求整堂课时间分布合理

每节新课可以分配给导入部分的时间是有限的,以45分钟一课时为例,导入部分只能控制在几分钟之内,否则整堂课会是头重脚轻,主题不突出,长久以往也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3.尽可能融合英语语言文化的导入

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 也包括文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是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课前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先导环节, 虽说时间不长, 但若能在导入训练中有意识地穿插一些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内容, 引导学生把文化内容和语言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学生认识到英语与母语的区别并具备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吸收两种文化的精华, 学会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的语言, 避免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学到地道的英语, 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可以作为教学研究的试点,它虽然只占用了整个课堂的八分之一时间,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第四篇: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讨论

如何进行有效课堂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许多教师通常都会设置“讨论”这个环节。

我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确因教学内容的需要必须要让学生进行讨论的,就应当按要求正常进行,决不能含糊。但在课堂教学讨论这个环节上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 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在组织讨论的时间上“算”得太紧,“掐”得太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老师布置了讨论题后,往往是学生思维刚刚拓展开来,逐步进入讨论的佳境,或者正在认真热烈讨论的时候,教师一句“由于时间关系”的话也就使得讨论戛然而止,草草收兵。刚刚开始就很快结束,这样一种“蜻蜓点水”式的讨论完全是一种流于新课程教学形式的“作秀”。究其原因,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放心。

同时戛然而止的讨论,实际上也是教师对自己教学不自信的一种具体体现,生怕学生“走调”,“走”不到教师自己原先预设的那些“条条”和“框框”上来,从而难以驾驭课堂。既然是讨论,除了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之外,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时间比较充裕、环境比较宽松的状态下进行思维的碰撞,不要吝啬这么一丁点儿的时间。压缩本来应该属于学生(或者师生)讨论的时间,搞所谓的“短、平、快”,看上去多做了一些事,其实却伤透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探究热情和创新精神。这种讨论的教学效果就比较差。从效益角度来说这是很不划算的。当然,讨论也并不是说时间越长越好,这里也有一个“度”的问题。但是“蜻蜓点水”式的讨论,还是不要的好。至于那些本身思维量小不具有讨论意义价值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拿出来讨论,如果硬是要追求这种形式的话,这必然是课堂教学中比较显眼的“败笔”。

第五篇:《有效课堂》心得体会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

织金 八步小学 李菊

王敏勤教授说过:“无论课程改革怎样改,钻研教材把握教材是我们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所以,有效课堂教师深入研读教材,整体把握教材布局尤其重要。

一、有效课堂要在备课上下功夫。

要想把握教材布局,在备课前教师一定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和准备,不单是写写教案那么简单,自己必须独立深入认真钻研,第一次备课可以不参照任何名家教案或参考书,第二次对准自己背的课参照别人的备课,看看哪些是别人想到而自己没有思考到的,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吸纳别人的智慧补充自己的教学设计;最后在上课后,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样的备课能促进我们教师独立思考,使能力不断提高。

另外,备课要立足两角度,紧扣两条线。

① 两角度备课。对同一教材的内容,师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都有巨大的差异,必然对教材内容的实际解读相差巨大。因此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准确理解编者意图,不但要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备课,同时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读教材,并提出疑问。首先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体察学生阅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需要具备的方法,分析应该落实的知识、训练重点,找到三维目标的交汇点,在心里和学生先期对话,彻底吃透教材,能够对教材内容举一反三,变式练习层层递进。然后再统筹安排在教学中应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

②两条线教学。教材的编排有两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一条是明线,即知识的联系;另一条是暗线,即掩藏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明线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暗线是:在本节课教学中蕴藏着深厚情感教育。在教学时,在学生根据主题质疑: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先尝试解决提出的问题。(1)理解课题。根据题中的信息,让学生动笔写一写。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引导学生理解。(2)利用情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让学生领悟课文写作全过程,就会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引升篇章结构教学

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教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例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提问的问题、要与实际相结合才行,因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一定与我们的理念完全一样。最后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安排学生能对本节课的知识牢固掌握、灵活掌握,也就是能够举一反三。

二、有效课堂要改变教师观念,关注教与学的过程。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对有效课堂关注的重点也要改变。新课程要求学生全员、全程和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学生的情绪状态要关注,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保持较长的注意,要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另外,课堂上要善于换位思考、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角色,例如:质疑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提问的方法,然后告诉老师想要弄明白什么?师相机引导与生共同完成。这样做的目的是学生以后在阅读教材时能够读中有思,思中有读。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三、规范作业书写,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

教师需要做的是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少学生重复、机械、无效的作业。教师精心地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创新作业批改形式,发挥作业批改中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师生心灵交流的激励性作用,作业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不断改进和发展的作用。

主要措施:加强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成绩的进步,更要鼓励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对学生能积极地发言、认真地练习,及时完成作业等都要及时地鼓励。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有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我心目中的有效课堂

一、要“清”。知识清、方法清、思路清、环节清、渗透点清。“清清楚楚一条线体现教学味”。

二、要“新”。内容新颖,方法创新,更吸引人,有更多探讨的价值。

三、要“活”。方法灵活,学生思维活跃,师生灵动,课堂开放。

四、要“实”。又活又实,活而不乱,该落实的知识、方法、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落实。

五、要“奇”。出其不意,与众不同,设计奇特环节,探讨有价值的教法。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我们的课堂教学变成真正人文的,灵动的,现实的,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在这里,只有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融;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每一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尊严,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成长。

《立足课堂,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的心得体会修改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