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五篇材料]
编辑:浅唱梦痕 识别码:65-747123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13 18:27: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随着社会的发展,多数学校已经配备了信息技术有关设备,具备了信息技术环境,使得学校教育资源多样化,课堂教学能够以不同方式展开。以下是本站分享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一】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二】

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很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非常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实用性很强。

比如创建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新颖有趣,着力培养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特别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有趣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迅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很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讨论和辅导老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助,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所任教的学科进行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了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掌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平等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老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老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热烈的学习气氛。如果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会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现了自己身上许许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一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三】

学习信息化教学环境之下的教学设计一课,我觉得收获大大超过了我以前所学的,我对于教学设计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姑且抛开信息化环境这个大背景不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教学设计,在没有学习这一课时,教学设计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一个老师写下自己在个课时之下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达到的教学目标,在我脑海中形成了粗略的备课方案(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虎门销烟》为例):首先教学目标,让学生知识和能力:1、正确认读本课十四个生字,读准三个多音字的读音,会写田字格里的九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自读、勾画、感悟、交流、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文本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受到情感的熏陶,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在心中埋下坚决不碰毒品的种子。学习了这一课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不科学,这样的备课老师而言,它的实用性是多么的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上课伊始,通过视频观看,便借助录象这一直观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本节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文所构建的“世界”中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语文能力和语文基础知识有所提高,还能从中受到情感上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环节就是要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课文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丰富多彩的画面,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中以读为基本方法,把读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和对语言的积累,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这个过程中,力求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达到既真正地走入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做加法的艺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把课文读厚,善于读出文章背后隐含的东西,善于想象出文章可能牵连着的意蕴。“围观的群众又想到了什么?”以及“你想说点什么?”这两个问题都为学生放飞思维搭建了一个自由的平台。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将静止的文字描绘成鲜活的画面,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从而使学生既真正地走入了文字之中,又自由地抒情于文本之外,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心灵的激荡,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件能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此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录象中,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从视觉上直观地欣赏虎门销烟的壮举,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使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由此将课文的情境继续延伸,并将课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重视课后的积累。

所以我们想要成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或者是一位优秀的学习者,是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理论的。教学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我们想象中的过程,而是由一系列的过程组合起来的,如:学习需要分析,我们在教学之前了解学习者的需要就会对安排的内容有取有舍,学习目标的阐明,作为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具体化的,现在的新老师们往往会犯一些共同的毛病例如:把学习目标写得过于笼统,用一些大而空的词如:理解、了解、掌握等概括性很强的词,导致的后果是学生不能清除有效的判断自己是否学懂了。所以我觉得蒋老师介绍的两个方法十分有效一个是A,B,C,D编写法,清楚易懂,一个是内外结合的编写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在以后的实习或者从教之中必定会带了巨大的帮助。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四】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x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范文五篇【五】

近日,我认真聆听了x师范大学傅钢善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正如傅教授所说面对当今复杂的教学和多样化需求,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智慧,更是学生的所获;它不是教学的全部,但却是全部教学的核心保障,体现教师的基本理论功底和水平(在各类赛教活动中都需要提交,占整个赛事活动20%评分比例,教师往往现场表现彼此差距很小,而在教学设计上确能表现出较大差距)。

傅教授首先阐释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以学为本、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学习产出为导向(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关注学生毕业5年后的预期),做到因需而学、学有所获、依需而教、教有所成。其具体体现为:教书育人,全面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德才兼备);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知行合一);关注国家需求与发展(国家需要,行业需要,复合人才);关注学生现状与需求(因需而教,互动交流,体验参与),以学生的认知组织教学,层层递进、步步有景、处处有新。要将课程与创新融合,专业与创新融合,加强“金课”建设。“金课”的基本特征是指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创新性包括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形态创新、过程创新、评价创新、服务创新;挑战度包括内涵、深度和难度;高阶性是指不仅培养学生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应注重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信息化教学设计还要做到民主开放:教学过程完整:导课、讲授、交流互动(学生思维活跃,师生互动充分:内容必要、过程合理、走心入脑,参与有深度)、归纳总结;媒体使用合理:多媒体与板书恰当使用,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培养人才做到接受新的知识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多种方法,关注前沿热点多种观点,交流互动做到走心入脑。信息化教学设计还要注意生成性内容和目标的实现,做到积极应对、及时调整、因势利导。总之,新时期课堂的要求就是建设走向生活的课堂、走向智慧的课堂、走向未来的课堂,提升课堂的内涵与层次。

傅教授接下来给我们讲解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而基本方法。首先要对学生(当前学习情况、学习需求和效果反馈)、教学环境(教材、最新研究成果、辅助学习资源、信息传递途径)和教师本身进行总体分析,重构教学内容。信息应受学生喜欢,便于学生的加工,知识含量丰富,学生通过“习”的环节,掌握、内化知识。教师应具有系统观,整体规划和考虑。其次,信息化教学和设计不是对“信息化”进行教学设计,而是对“信息化教学”进行设计,突出学生的“学”,其目的是影响学习的内部过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为了促进学习,依据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需要,将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环境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以达到过程最优化而编制的教与学的实施方案,其结果是通过视觉形式传达活动过程。其三,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学员、资源、环境、教法、学法、活动和评价的设计。其四,信息化教学设计既包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分层实施)又包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顶层设计)。

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基本构成包括:课程信息(课程名称;授课对象;选用教材;参考书目;课程性质;如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必修、公共选修、通识课等;学时;选用的资源等),学情分析,课程目标(要针对本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学情来确定,而不是照搬和复制;课程目标要可实现、可测评,具体包括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重、难点,教学环境与资源(多媒体、线上教学、实践实训教室),教法、学法(策略)、学业评价、学习建议、课程特色与创新(如,与线上课程相比,你的特色是什么,体现本课程的存在价值)。课程目标的表述可参照下图(陕师大《信息教育技术》):目标接地气,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支撑、可达成。

课堂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构成包括:教学内容分析(课程名称、学习对象、选用教材、参考书目,本节课内容具体章节选取,学时数,本节课课程性质是理论课还是理实结合还是实践课,相关资源的要求;后面有一句简洁扼要的话交代清楚本节课的内容),学情分析(组织本节课的重要的基础和出发点,客观、全面准确地分析,相当于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医生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的再分析、再判断),教学目标(客观、具体、可达成),教学重、难点(及措施),教学环境与资源,教法学法(策略),思政元素切入点(在那个知识点切入的),教学过程(不同于教学思路,要写得系统、完整、全面,通过让别人看了你的教学过程的描述,相当于听了你的课),创新与特色,教学反思(课后完成),其中的逻辑顺序不可打乱。

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法)包括:授导式、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式、现象教学、任务驱动、问题递进、目标导向。课堂教学模式有: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协作式学习、项目化学习、情景化学习、场景式等等。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遵循信息表征方式的多样性(不是教材内容的重复表达,而是换一种方式)、色彩构图的简约原则、适时适用的有效原则(不需要复杂的工具和技术手段),做到构成元素适度、信息容量适度、技术手段适度,有利于问题解决、学员认知、视野开阔。

最后傅教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了方法探讨。他尤其强调翻转课堂在具体应用中,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再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地进行效果测评、了解学生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还存在困惑和问题,结合学生存在的困惑和问题准备课堂内的教学内容。

接下来,傅老师重点向我们介绍了基于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递进式的引导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最后,傅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尝试失败和模仿别人成功行为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类的学习行为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和导向性。因此,当学习者因受到某个学习目标牵引而产生学习行为时,这种学习方式便被赋予了一定的目标导向性。将一学期的学习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最终达成最高阶段的目标,使学生在实现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成就感。目标设计的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学习者为中心,目标可实现、可测量,具有时限性,内容具有开放性,媒体优化选择。

最后,傅教授指出了评价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注点:方案结构完整、目标明确具体、重难点准确清晰、活动设计科学合理、环境和资源使用有效、内容丰富,表征多样、语言表述严谨规范、目标可测评(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总之,傅教授的讲解是我明晰了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我会在仅够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第二篇: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随着学校硬件设施越来越好,配备更多教学设备,丰富教学交互行为,使课堂具有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环境指的是物理教学环境与社会文化心理环境,前一种环境又包含了设施环境(如教学场地、教学用具等)、自然环境(地理方位、气候要求等)、时空环境(班级人数、座位安排等),而后一种环境指的是班级学风和课堂氛围以及师生关系。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精选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精选模板【一】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程。过去的计算机课程侧重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以应用软件操作技术的学习为主要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和示范操作,学生记忆和模仿练习的方法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知识,在生活和学习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树立在信息化社会生活中健康的伦理道德等,在这里,计算机和网络等被视作学生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和资源。

世界各国进行的信息教育改革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问题解决。学生组成小组协同学习和工作,进行社会调查、实地研究、模拟戏剧活动、阅读、网上搜索和发表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安排要符合学生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规律,从学生身边的信息谈起,逐步远及全球和未来,并与学科教学的内容相融合。

作为从事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走出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套用其它学科的教法的境地,迈向充满希望、充满探索、大有用武之地的新时期。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不断完善信息技术课教学,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作为从事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走出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套用其它学科的教法的境地,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世界各国进行的信息教育改革实践表明,新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或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探索、问题解决。学生组成小组协同学习和工作,进行社会调查、实地研究、模拟戏剧活动、阅读、网上搜索和发表等。

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精选模板【二】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精选模板【三】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

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

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精选模板【四】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学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精选模板【五】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

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我们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

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美术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二、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对九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使美术课堂知识在网络中延伸、拓展。在讲授《面具》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搜索,小组讨论交流,知道了面具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欣赏到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面具,网络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面具艺术,使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新课标中对美术价值的要求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原则。综合性即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美术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如结合语文诗歌单元的学习,在电脑中用美术的手法表达诗句意象,制作解读诗歌意境的诗配画尝试,如用Painter、Photoshop制作“竹锁桥边卖酒家”等,有些作品还被语文老师所采纳用于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Powerpoint制作校园风景的幻灯片;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制作化学实验图解、模型,物理物体受力分析示意图等等,把各科学习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愉快的多途径的学习,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交叉巩固了学科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但是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同时,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师的整合能力。

主要包括:

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2.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分享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程。下面是小文档下载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分享,供你参考!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分享篇1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触,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知识现把学到的知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任何老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须愿意学习,而且努力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为止。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5篇。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老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似乎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希望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句古话说,如果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准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很多事先无法预知的情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就应当肯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用了现在比较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出发来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强烈的冲突,矛盾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矛盾才会有改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分享篇2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学习心得。下面我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从教学整体上看,多媒体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扩大了教学规模,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从教学系统上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甚至教学体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融入教学领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单纯强调了现代信息技术要为教学服务,而没有研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内涵,所以造成只强调教育技术有形的媒体技术,而不重视教育技术无形的系统技术,忽视了数据处理及媒体资料利用等功能,违背了教学规律。

因此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内涵,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使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教学效率,突破重点难点,甚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也就是课程整合的问题,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将成为我国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信息技术给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多种手段,为我们美术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都提供了更深更广的可挖掘潜力。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

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更好地达到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提高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一、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将成为新世纪美术教育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它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而且能有效地唤醒人的兴趣、情绪和思维,营造美的气氛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从而最大限度地作用于人。教学课件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学课件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图象,还能呈现音频、动画、视频等。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交互性,为个性化、自主化、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实施的舞台,使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得以进行,使终生教育、持续发展的构想得以实现。利用信息技术,美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美术教师应多从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考虑,根据需要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也可以利用身边的所有美术资料,如录像、图片等进行整理传输到计算机上转化为数字信息。

二、利用网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对九年级的学生,突出引导他们学会在网上浏览欣赏适合自己的艺术作品,学会在网上收藏自己喜欢的优秀作品,反复感受、认识和理解,具体内容如《民间艺术作品》、《中国建筑介绍》、《中国优秀雕塑作品》、《精美的邮票》等和通过一系列的浏览、收藏,再运用语言、文字、绘画等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达到培养欣赏与评述能力的目的。

学生通过网上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可以彼此交流观点、共享信息,相互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评价等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又利于培养学生的互助品格,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阅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进行交流,使美术课堂知识在网络中延伸、拓展。在讲授《面具》一课时,学生们通过搜索,小组讨论交流,知道了面具的历史、种类、制作方法,欣赏到充满时代气息的精美面具,网络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面具艺术,使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得到提升,这也是新课标中对美术价值的要求之一。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美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与难点,体现了美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原则。综合性即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同时也与现实社会,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的美术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教育进行整合、既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也扩展了学习的途径,大大促进了美术教育的发展。如结合语文诗歌单元的学习,在电脑中用美术的手法表达诗句意象,制作解读诗歌意境的诗配画尝试,如用Painter、Photoshop制作“竹锁桥边卖酒家”等,有些作品还被语文老师所采纳用于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课上所学的Powerpoint制作校园风景的幻灯片;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制作化学实验图解、模型,物理物体受力分析示意图等等,把各科学习融入到美术课堂中来,愉快的多途径的学习,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开拓大脑,增加学习兴趣,交叉巩固了学科知识,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使美术课堂教学让人耳目一新,具有新的突破。使教学化难为易,化复杂抽象为直观形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包括视觉、听觉、触角等多样化的外部剌激,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认知和学习途径。在有限的时间里,加大教学密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投影屏幕,丰富直观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加强了记忆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丰富了想象。但是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同时,仍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师生在网络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失控;资源的大量、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略等。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迅速发展,对师资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要具有运用现代信息工具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进行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即教师的整合能力。

主要包括:

1.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2.辩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综合教学目标的能力;分析把握学习者特征及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的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重点、难点以及各内容之间相互关联的能力;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论证信息技术的潜能和不足,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并确定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能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合理处理和应用教学资源的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施能力。例如:能利用信息技术管理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最优化的能力等。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评价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自我发展能力:教师应能利用结合校本的“整合”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以及系统科学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整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及有关资源促进持续的专业能力发展和终身学习。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并与其他学科整合已是现代化教学方式之一,它亦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想有机结合并且深入发展下去,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多种必要的条件。我们教育者必须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分享篇3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分享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

附件2

编号: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所在学校:蒲江县寿安中学 学科

生物

版本册数

北师大八年级上

任课教师

汪蓉

课目名称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共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能概述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等概念

1.2能概述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2.技能目标

2.1能描述基因分离规律

2.2能利用规律解答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是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石。因此,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性状分离这一命题,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取结论”建立起来的。该命题是由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是构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规律的基石。本节课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学生分析

同学们对性状遗传的规律初步涉及,有7个概念和分离规律要掌握,所以,很难让学生在一节课里灵活运用。例题和训练就必不可少。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7个概念的理解 基因分离规律

引导学生思维,构建遗传学知识基础

应用媒体搭建知识学习的平台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利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以例题进行知识训练

及时高效提供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使用方式方法

复习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 例题训练 课堂小结

一、性状遗传的认识

二、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三、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例题训练 总结

指导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 因的成对存在等基础知识。老师检查抽背

放幻灯,介绍性状遗传的认识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 父,是这一门重要生物 学科的奠基人。1865年 发现基因分离规律。放幻灯,给出概念

等位基因: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基因。

显性基因:等位基因中占主导地位,能够得到表现的基因(大写字母如:A表示)。显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中没得 到表现的基因(a)。

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边讲解,边板书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问:有人说隐性性状是不能得到表达的性状?

如果不能正确回答,以思考练习第3题为例题讲解。放幻灯,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性状表现 提问:有人说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如果不能正确回答,以思考练习第2题为例题讲解。提问:子女的性状为何和父母的性状相似?

提问:父母的基因(如耳垂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给子女的? 如果不能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人生命的开始。引出: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解释:配子是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细胞。放幻灯,给出分离规律

规律:生物(人类)进行有性生殖时成对基因随成对的染色体分离而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传给她的后代。

例题: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且基因型都是Aa则子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哪些? 在幻灯上讲解解题过程

强调:子女的基因型不是指一对夫妇生四个孩子,一个为AA、两个Aa、一个为aa;而是指每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为AA的机率是25%、为Aa50%、为aa是25%。子女的表现型不是指一对夫妇生四个孩子,三个为有耳垂、一个为无耳垂;而是指每生一个孩子,有耳垂的机率是75%、无耳垂的机率是25%.进行情感教育: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我们应该孝顺父母。给出例题并分析

例题:如果没有告知你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无耳垂是隐性性状;而只知道一对夫妇有耳垂,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子女。如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请指出哪个(有无耳垂)是显性性状? 讲解活动(略)

结论:有耳垂是显性性状

例题:小明能卷舌,母亲也能卷舌,但父亲不能卷舌.仅此,是否能推断能卷舌基因是显性基因?为什么? 讲解活动(略)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的成对存在和性状、相对性状等知识 回答老师抽背的问题

认真观看幻灯,听孟德尔的简介,并做好笔记 认真观看幻灯,在书上勾出等位基因的概念

在书上勾出显性基因的概念,并注明用大写字母如:A表示 在书上勾出显性性状的概念

在书上隐性基因的概念,并注明用小写字母如: a表示 在书上勾出隐性性状的概念 抄写概念之间的关系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错误。做题,聆听。

在书上勾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对两个概念加以理解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不一定。做题,聆听。

思考回答:因为有遗传 思考,回答:受精卵 聆听

观看幻灯,理解分离规律 聆听,阅读,理解

在书上勾出分离规律并将“有性生殖、成对基因、成对的染色体、分离、独立地遗传”做上重点符号 思考例题 聆听

聆听、理解

心思澎湃,感恩父亲和母亲 聆听 讨论

在本子上做题 聆听

学生上讲台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多媒体展示复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孟德尔的简介

展示等位基因的模拟图,给学生形象的认识。

把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和隐性性状5个概念用幻灯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充分理解

及时给学生思考题,可以加深理解

把基因型和表现型2个概念用幻灯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并以图象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充分 及时给学生思考题,加深理解

利用幻灯片模拟了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形象记忆,加深了理解 利用幻灯片将解题过程进行讲解

利用幻灯片将基因传递的机律进行理解

利用幻灯片将例题和解题过程进行展示,节约了时间 利用幻灯片将本节课学的知识全部展示,使学生及时回顾

板 书 设 计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孟德尔发现了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之父 二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等 位 基 因

三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课 后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利用了远程教育,在网络上广泛共享教育资源,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本节课共有7个概念和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础;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本节课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使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地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

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资源和知识的整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思、设计教学过程。从教学目标的研究和目标的实现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教师要精心选择和利用资源,实现教学和教育的目的。本课不足的地方,在处理例题时应增加“反推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初探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初探

寿光市纪台二中 朱炳明

[摘 要] 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进入教学活动,为当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挑战和机遇。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交互性、整合性、系统性、探究性,比传统的数学教学设计更具优势。信息技术环境下,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有效整合,可以实现课堂创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我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及教育工作者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含义、优势、面临的问题及主要策略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有所裨益。[关键词] 信息技术环境 数学教学设计 优势及策略

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在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指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要把信息技术从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是教育教学手段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必将有力促进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革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实现课堂创新。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将信息技术环境与数学教学有效地整合,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有机地把握信息技术与课堂设计的关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是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将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内化到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最终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利用网络作为基本媒介,进行的教学设计活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实质就是借助网络这个新兴的媒体,把我们的课堂教学变的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课堂内容更加紧凑,节奏更加明快,更加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优势

教学设计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更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比传统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具有更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更富交互性 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借助信息技术环境,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学生与知识的交互。

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软件及多媒体教学工具,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间的交互,使教师就可以实时地与学生建立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据此来调控教学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多媒体,可以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合作探究来解决数学问题。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环境,教师、学生可以灵活地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声、像、图、文、视频、工具等教育信息和资源,教师的教学方式、内容更丰富,学生则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富有整合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够将数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整合。信息技术强大的数学作图、运算、演算功能等,可以将数学知识、各种教育资源等原本在传统教学下不能整合,不好整合的内容,轻而易举的整合在一起,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过程更紧凑,教学方式更合理。网络技术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在数学教学内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教师首先要具有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所教内容合理地整合在一起,力求实现数学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最优化。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具有系统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利用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各个子系统更好的整合在一起,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使教学过程更系统、更条理、更有针对性,更适合学生思维与认知习惯,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数学教学本身的规律,也要考虑信息技术环境的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全局性、系统性,全面考虑,系统设计,使教学的各个要素能够组成优秀的教学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要富有探究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提前预设的,教师对教材的认识过程代替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教师的讲解传授过程取代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机械化、程式化,师生的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主动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实效性低。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更为开放,把教学内容化静态的知识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单调为丰富。为数学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设计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通过直观的体验和深入的合作探究,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理解,促进学生数学认知水平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教学大大促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成了教育改革的热点。我国的信息网络技术、网络教学技术与国外相比,起步晚,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在发展过程中,部分教育工作者急功近利,生搬硬套,出现了很多误区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设计的程序化的操作模式使教学设计流于形式,传统说教式的教学顺序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创造发挥。

2、我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过分强调技术的支持作用,忽略教学设计理论的更新与研究。现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难以促进高层次的学习目标、学习模式及策略的实现。

3、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缺乏行动研究的探索,多数人注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的构建,忽视了对教学设计实践的反思性教学探索,难以走出理论研究的层面,难以发现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设计的主要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对数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赋予了新的内涵。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所进行的教学设计也应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更好地体现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思想,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课程内容要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层次的完美整合。

数学教育的灵魂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教育,在思想与方法的层面上的整合,才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层次的整合。教师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本身内在的特点相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具有思维层次的问题,提供问题解决活动的理想的工具与环境,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进行数学实验,探究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从而达到彻底改变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使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数学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其主体是数学课程,应以课程目标为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数学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要变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递讲授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把教育过程变成单纯的“知识继承者”的加工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思维,桎梏了学生的思考方式,导致课堂气氛的窒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结构较传统的教学结构有了改变和完善,教师由原来的中心变成教学活动引领者,学生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教学内容由课本变为教材及各种信息资源的综合体。教师要变革教学模式,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设计。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把数学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个性、情感相结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传授,转变为自主互助、合作交流的协作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应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利用包括网络在内的各种媒体、信息资源等方式来呈现数学知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和实际应用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发生与应用过程。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勿忘对教学评价进行设计。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对于教育教学具有诊断、激励和调节作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将教学评价抛之脑后。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更有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既要有形成性评价,也要有总结性评价。教师要把握和利用网络教学中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要建立多种教学评价系统,不断反思、总结、改进、完善,从而客观、公正地对学生、教学质量进行跟踪、监测、考核,提高网络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颖峰,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 2005.10 [2]杨开城,李文光,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初探,《中国电化教育》,2002.1 [3]金建生等, 构建生命发展生态课堂[J].成都:《教育科学论坛》,2005.12.[4]王光生, 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2011.10 [5]骆魁敏,洪育平等,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中国电化教育》,2002(6)[6]杨开城,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几点看法.[7]百度百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http://baike.baidu.com/view/428083.htm [8]百度百科,教学设计,http://baike.baidu.com/view/428083.htm [9]百度百科,教学模式,http://baike.baidu.com/view/290597.htm [10]百度百科,教学评价,http://baike.baidu.com/view/429190.htm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五篇材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