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教学反思汇编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劝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学反思1我们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在开始诵读阶段,我让学生分段、分层地进行,最后要求连贯地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反思2一、根据文本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学习本文,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重难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本文的重难点,以下是本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把握内容。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课堂活动:
一、导入: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同学们翻译句子(一人一句、先读后议),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实的用法注释。
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本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吕蒙是怎样的人?孙权为何劝他学习?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
3、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以下是在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出现的人物(吕蒙、孙权、鲁肃)分析可以进行拓展,多些介绍。
2、适当进行故事引导,多读。
3、举例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4、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提高学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劝“字,引导同学学以致用,劝好友学习。
个人反思:上课的时候课外知识不够,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平时的阅读量还不够,知识不够全面。授课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重点还把握不好。今后我会多学习多听课,力求有更大的进步。
《劝学》教学反思3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对字词的讲解透彻具体,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
2、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特别适合朗读,我在本节课组织学生多种方式的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读、小组分角色读、模拟白话文表演、背诵等。”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动性。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对着幻灯片上的重点词句进行字字落实翻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提炼翻译文言文的五字法“留、调、补、删、替”。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4、引导迁移,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本文的体会,特别是如何看待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有同学从中受到启发总结出这样的话语:不为偷懒找借口,只为读书找机会。最终强调学习态度的问题,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不足的地方有:
1、本文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句翻译,人物对话的揣摩、形象特点的提炼,学生情感教育得到体现,但没有时间完成课后拓展。
2、模拟白话文表演,这个环节不应放在最后环节,应放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再认知。
《劝学》教学反思4《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一百余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呼之欲出。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在人物描写方面,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时,我打破了以往传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师逐字逐句讲翻译,学生面无表情记笔记),结合我校的“ 1236”课堂教学模式,以“读”为突破口,以读促思,以读助悟,以读带写。因此在设计教学流程中我采取了“四读”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四读”即为“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通文章;三读,读懂文本;四读,读出个性”。而在读的训练中,我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听录音范读,个人读,齐读,小组合作读。本设计主要以朗读(不同形式)为主线,以学生自主感悟(不同形式)为副线,意在通过引导,学生能够疏通文意,积累一些基础的文言词句,体会传神的语言,感知生动的人物形象,习得文言文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教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习方法。在“二读,读通文章”这一环节中,我并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而是让他们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而我只是针对理解有障碍的字句进行点拨。在“四读,读出个性”这一环节中,我也没有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为了更好地让小组合作落到实处,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这个环节,让他们通过“读-品-悟”的方式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技巧提高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了,最后对本课的感悟也自然而然的渗透到心里了。在设计本节课的收尾部分,我着实用了心思,如何让学生既明确学习本文的宗旨,又能将知识从课内向课外的升华迁移。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一是课外练笔,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二是语文积累,幻灯片呈现乐府诗《长歌行》,重点突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从而进一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授课虽已结束,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读中写,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得到提高,合作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通过发现问题,探究文本,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也提升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能力。整节课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自主学习的气氛很浓,师生在平等的教与学中和谐共处。
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反思才能打造出更好的课堂。课后我的脑海里对本节课进行了回放,我个人觉得有些细节还是需要注意:
①如能将课外练笔放在课堂上练习,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②最后引导学生谈感悟时,有些操之过急。如果是学生能总结出来“开卷有益”效果会更好。
③学生对老师们听课还是有些小紧张的,我感觉学生多少还是有些拘谨,课堂上放不开。没有平时课堂上表现突出。这是值得我今后教学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④在归纳“开卷有益”的感悟时,本来备课时,我设计了补充“吕蒙学有所成后”的课外小链接的环节,结果在授课时却忽略了,这多少有点遗憾。
教无定法。通过对本课的设计,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文体探究出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如文言文我们应该怎样突破传统教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小说我们该如何整合资源跳出文本统筹安排,说明文我们又该如何另辟蹊径上出浓浓语文味来……这是新课改形势下带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新课题。
《劝学》教学反思5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采用了多读,整体感知内容,精读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从吕蒙看我的实践”联系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始通过默读,学生边读边查字,查清字义,了解字义。限时限量,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质量。朗读,让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达到流畅,结合注释,还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
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本课因为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不够准确。第二点是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精读,讨论,归纳了主题,因而没有当堂完成背诵,说明教学结构和节奏还不十分紧凑。第三个不足是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很差,教师又没有逐词逐句讲解,因而对文意把握不是很好。
《劝学》教学反思6《孙权劝学》这篇文章较为简单,初一的学生上学期接触了几篇简单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所以我设置的主要教学目标有:
1、读准字音、节奏。
2、正确翻译文言文,掌握其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以及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倒装句、省略句、古今异义词等。
3、通过人物的语言握把人物形象。并能读出启示。
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方面,我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读准字音节奏、读懂文意、读懂人物、读出启示等环节,层层推进,通过教师引导点播,通过结合句式的特点、人物的身份、及重音的读法等方面进行突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具体如下:
一、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
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解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劝学》教学反思7文言文复习一向不受学生青睐,除了枯燥,最让他们头疼的是课文背诵,而复习课的目标是要夯实基础,古诗文的背诵就是最重要的基础,当然复习课也要提升能力,更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实施。回头反思自己刚讲过的这堂复习课,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前我展示了几则劝勉学习的名言,之后明确了学习任务:储备文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背诵,探究文本、理清论证结构,积累作文素材并学以致用。然后就进行知识点的检查提问,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翻译句子,并进行“高考链接”,结合今年高考题中的“为”字进行知识迁移的练习。我觉得文言文的一轮复习,就应该紧扣教材,重点掌握文言知识,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断句还是翻译,核心都是对文意的理解,文意理解的基础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这也是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石,失去这个基石,阅读能力的养成就成了空中楼阁。
在完成探究文本层次这一目标时,我是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了文章结构思维导图,课上将思路清晰的导图投屏展示给大家,其实目的主要是想让同学们结合导图进行背诵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我带领全班根据导图提示,齐声诵读了相关段落,又给了一些时间背诵,接着以情景式默写的方式进行了检查,本来是想收上来批改,但又想到趁热打铁或许效果更好,于是让学生马上互批,我用屏幕展示了答案,并强调了易错字。
其实这里如能像以前一样推送白板,让学生拍照上传,当堂展示出错之处会更有成效,可惜这个班级没有平板。但对于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他们总能牢固掌握、准确默写。其实,默写在高考时也是很能拉开差距的,有可能是6分之差,所以在以后的背诵任务中我应该想出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得快,更要让他们背准写对。
接下来的环节是引领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积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了角度分析,以此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也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课内素材。针对这点我设计了一个小论文写作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劝学”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也可以文中的一个分论点为话题,比如谈积累或谈坚持,但不论写什么都必须观点明确、事议结合,运用上比喻或对比论证,当然,可以化用文中的语句。时间有限,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展示,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课后我看了大家的习作,林秦雪、姜尚禹等同学写很不错,有明确的中心,也能做到事议结合。
现在想想这堂课虽还算充实,但太缺少创新,也应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多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展示,特别是应该多引领学生诵读,诵读是理解文本、剖析思路、感受文章神韵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语感的必经之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多诵,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就达到了要求,就能准确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就为学生阅读课外文段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在迁移拓展这方面我也做得还不够,其实可以考虑从高考题中选取更多语段,或是与文中文言知识对应的,或是与文章主旨契合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练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方面做的也不够,《劝学》作为千古名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智慧,只有多角度透析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精髓,如果时间允许,课堂上还是要多赏析文本,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同话题素材,比如课前可以默写《论语》中一些关于学习的名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视野,积淀智慧,这也是实现了德育的目标。
总之,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迈入课堂之前确实需要教师精心打磨,复习课更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时时鞭策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
《劝学》教学反思8“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从出生以来,就与学习结下了不解之缘,不论通过什么方式,他总是在学习中得到不断地完善,继而让自己的生命丰富和充实起来。可以说,学习对提高每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境界都有着巨大的作用。离开了学习,人生就成为了一片空白。自古以来,苦口婆心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的大家层出不穷。从孔子“学而时习之”到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再到王安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都饱含著名家大师语重心长的激励。古有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焚膏继晷”之发奋图强终成一帮宰相,近有童第周夜不眠寐廊光下苦读,终成一代大师的典范??所有这些都有共同的指向性,那就是“学不可以已”的谆谆教诲。而将这一主张全面,彻底,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人,那是荀子。他的《劝学》成为千古名篇,也成为几经变革的教材中一直得到保留的佳作。原因在于它独特的魅力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实质经久不衰。在完成教学之后,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我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也只有语文教师注重教学语言和表达的高度概括的能力以及影响,才能透过语文教师自身的学识与人格魅力影响一拨又一拨的求学者追求卓越。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此次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凡事都应该追求精益求精,不能因为一些随意性的语言影响对文本的深刻意义的解读和感悟。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只有沉浸在其中,才能把祖先传承下来的身后文化底蕴通过思维的外壳彰显出来。所以,在往后的教学里,我会注意自身语言表达的严格要求,一定会三思之后,深入推敲,揣摩教育教学语言高度的概括性,在比照之后在进行流畅,有文化意味地表达,向着言简意赅的方向努力,力争让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自己的口中更美丽地凸显,将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升到更为严谨的高度。
其次就是在导学案的使用上没有能够做到圆满。这次的教学,也是响应以及贯彻落实语文新课改精神的实践,我们都盼望着取得教学效率最大限度的体现和收获。而使用导学案 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习惯与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发散学生学习时的扩展性思维。在《劝学》教学里,基本上让导学案起到了引发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有了知识的生成性,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主动质疑,大胆质询的精神以及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心里。开了一个好头,但在结束的时候,没有将未完成的部分加以安排布置,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没有了余韵。我们所追求的余音袅袅的效果自然也没有完全达到,也致使学生产生了没有吃饱的遗憾。
再次就是在知识生成性方面的处理不够完善。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渴求度非常高,它们希望和老师一起探究更为深刻的知识,它们也敢
于在挑战自我的同时挑战传统,挑战思维定势。于是乎,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里,学生能够对一些陌生知识进行质疑。我在欣赏学生这样的主动求知的习惯和精神的同时,对自己教学中知识的预设性准备不足是很不满意的。虽然当中不存在卡壳的情况,但细节性处理毕竟不够精到。一方面对学生主动求学的精神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暴露出了自己能力方面的欠缺。这就启示我在往后的教学中,需要做足充分的准备,综合考虑到教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多一手准备,便多一份内蕴,也几许从容,才能够在语文领域里自由翱翔,享受祖国文化带给每一个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第四,就是在诠释教师是课堂学习组织者的角色时有浅尝辄止的痕迹。我们主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意愿的机会与权力。学生在探讨学习的环节中,都能针对性地得出自己的结论。但在组织交流 的时候,么深刻把握教学从荣幸的特点,甚至产生不信任学生能力的杞人忧天心里,总想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到达华山之巅。因为引导不得法,所以导致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只是停留的表面上的肤浅见解。这样的状况,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得。因此,找到一条既能培养能力,又能彰显素养的有效教学途径,是我需要深入思考的迫切课题。
第五,因为时间的有限性和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对《劝学》一文中饱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处于零状态。身为教育家和思想家,荀子对芸芸众生可谓是用心良苦。在他的《劝学》里,蕴藏着他对勉励人们好好学习的真诚、真挚的激励,告诫和期盼之情。而在教学的时候,因为自己解读的浅陋,就没有引导学生体会荀子这样的期许,也就导致了没有让学生体会到我们今天的很多老师一直语重心长地希望学生努力学习的那一份良苦之心,更没有将老师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一心一意只为学生健康,茁壮成长的无私奉献的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高风亮节的精神镌刻在学生的心灵世界里。
第六,在对该文主题升华的时候,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化实现帮助人们向善的目的。而在《劝学》一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是这种主张的具体体现,也是支撑荀子“学不可以已”的关键。在当前“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搬出经典,搬出具有教化作用的知识涤荡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爱的阳光和温暖。教学中,没有将这个亮点加以呈现,不能不说是一份缺憾。这也对我产生了启示,在学习这样一些名家名篇的时候,除了理解内容以外,还得引导学生物品味当中的内涵美,教化美??
《劝学》一文中包含着教育家荀子的谆谆教导。他在传输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的时候,避开了单纯说教的机械和呆板。时下,为了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努力学习,老师们都在不厌其烦地在和学生谈话,希望通过反复的语言教育激励学生摒弃杂念,一心一意地追求个人成长。但从收获来看,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甚至会在一些叛逆心较重的学生那里产生负面效应,不但起不到激励学生投入学习的效果,反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了一堵堵无形有形的间隔墙,阻碍了师生平等对话,甚至导致教师根本无法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工作。
但荀子很艺术,很灵动地处理了这样的问题。为了说明通过学习可以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学习可以弥补一个人的先天不足,借助外物能够扬长避短,成就自我的作用和意义,他广泛地援引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现象加以说理。这样就是抽象的说教变得贴近人心,有了亲切感觉之后,每个人都会主动去靠近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会努力伸出双手去触碰,拿捏。这样的比喻艺术,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深刻鲜明,充满磅礴的气势,不仅科学合理,而且字字珠玑,沁入心脾,吸引着求学者在自觉不自觉中汲取知识,内化知识。一旦把外在的资源装进心灵世界,将受益终身。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在知识学习的时候,构建一个高起点,相信收获也会水涨船高。恐怕这也是荀子这样一些善假于物的君子已于常人的一种鲜明表现吧。
教师影响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就是体现一个老师是否具备娴熟的教学艺术,是否能科学合理地推进教学进度的时候。回首自己走过的受教育之路,不禁为自己知识的鄙薄而悲慨。虽然念完了大学本科,完成了注定命运的自我改变,似乎是值得骄傲和庆幸的事情。但走出去以后才发现,这一切,看起来很美,殊不知当中存在着与巨人无穷无尽的距离。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钻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让我的心里隐隐作痛。自己装了一桶污水,奈何舀出清泉?如何“普渡”众生?怎样能灌溉出一簇簇光艳的未来之花???
教学基本功的习得,教学艺术的科学化,高度化,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钻研能力的极度欠缺,鞭策着我在这条修远之路上埋头苦学,
《劝学》教学反思91、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文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2、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可以分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3、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4、上好这篇文章,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非常重要。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课下的注释疏通字词,然后通过初读了解课文内容,明确中心论点,了解论述的层次。第二步,教师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这个步骤是学习的重点。第三步,在学生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反思10上完《劝学》课堂后,深刻反思,通过教学虽然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回忆起来感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现做一下总结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克服。
教学本节课在备课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对人物的介绍,详细准确。在引入课题时设计的三种方法,最后采用激趣导入法。同时本节课能注意让学生积累好的词句。例如:教学指导讲解诗意之后,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出示了格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所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砺,岁月不待人。)
古文教学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不愿意学习古文的原因除了需要识记的知识太多不易掌握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学生认为古文与时代距离太远,于实际生活无用。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到的就是如何让学生觉得古文有用。首先我设计了一个翻译的环节,把《劝学》中课文没有选取的一段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文字给学生展示出来并要求他们翻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第一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劝学》及荀子的个人思想;第二在于让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立即应用到学习中去,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收获新知的喜悦与满足。我设计的下一个环节是学习荀子的论辩语言和思维。《劝学》是荀子论辩才华的一次集中展现,这种能力恰恰也是学生在平时写作及生活中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在介绍完荀子论辩文的基本特点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命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提出这个命题的原因在于第一“人性本恶”是荀子的人性论的思想中心,这个中心恰恰与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的“人性本善论”相左。我希望通过这个命题加深学生对儒家两大代表人物“人性论”的理解;第二个原因在于这个命题曾经是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辩题,我可以通过展示当时辩论会上的精彩辩词让学生对比出自己需要提高、改进的逻辑和语言。
但是发现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课堂讲的多,对诗意理解讲得过细,耽误了时间。指导朗读,练习朗读时间也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以识字教学为主,造成时间紧张,指导写字时时间太短。
分析原因感觉在指导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利用好的方法,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为此,今后我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培养,保证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劝学》教学反思11《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教学中,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促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学习惯,学生借助注释和词句理解基本内容,教师只激发,点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读的训练中,我以读思结合的阅读原则:范读 ──速读──竞读──研读自学效果很好,大部分学生能当堂背诵全文,提高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大部分词语学生有学过,即便有遗忘,在翻译时不会再来解决,可节省时间,而不必个个点到。
2、分析文章内容时,问题设计有点多,面面兼顾,有很难兼顾。如本文的行文线索、本文的主旨、本文写人的方法、人物说话的心理、语气等,还应该根据当堂课教学的重点,进行适当的调整。
《劝学》教学反思12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我认为应该是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合作探究、适当运用。“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自主学习简单的文言文,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适当运用”,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运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因为本文是自读课文,因此这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知识点加以归纳、总结。
《劝学》教学反思13教罢《孙权劝学》一课,心中因教学产生的些许愉悦久久散不去。不禁自问文言文真的如大多数老师认为的那样: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全文只有119个字,但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在叙事方面,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故事性很强;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理解课文;在读中悟,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其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提问问题,教师引导探究文本,师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多媒体协助教学,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由于学生在译读环节所花时间稍多,导致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讨论不详细。而且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同时借本文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不够深入,应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联系自身学习,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劝学》教学反思14这学期,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活动,所讲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接到任务时,想到要面对学校的领导,还有那么多专业的语文骨干教师听课,心里就生出丝丝怯意。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锻炼自己的机会,因为成长对于一个新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于是我告诉自己:战胜自己,迎难而上。
确定好教学内容之后,就开始着手备课。通过熟读教材文本,参考众多资料,最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案:以读带析。为了能将课上得更精彩,组内老师先听课,那节课是第一次讲,由于自己紧张,为了完成整个教学任务,没有顾及到学生接受程度如何,效果不太理想,心里有点郁闷。但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上课不仅要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备好学生。听取了组内老师的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再次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修改,不断地修正、练习。
周三很快就到了,师生互相问好之后,我的心也随着平静了下来。按照自己的思路上课,着重注意平常不太好的细节,学生也专心听讲,特别配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我也注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效果还可以。但仍然存在失误:由于在翻译时,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多,花费了较多时间,以致于在后来人物性格分析上,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完全是在老师的带动下完成的,也使课堂拓展的亮点展示得不太充分;另外,没有能够抓住课题《孙权劝学》体现孙权的“善劝”,对于人物给学生分析的有些面面俱到,欠缺方法的传授。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改进。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文言文教学重在朗读,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进行深层次品读,而不是在课上去逐字逐句的翻译,那么就要精心的去引导学生如何在课下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能够清楚明白的知道课堂45分钟,有多少是自己知道的,又有多少是自己想知道的,到底学什么要由学生来说,老师为其服务,这样才能够打造精品课堂,也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我们的教学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参加此次“同课异构”活动之后的一些感想,我会耐心听取各位老师的宝贵建议,不断进取,不断反思,多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劝学》教学反思15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
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的朗读。朗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占较大比重。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效的扩充课堂容量,教学更直观。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第二篇:《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教学反思1教学课题:《劝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9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3、生字卡片。
4、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难点:
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意。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五课时
教学过程:
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①孟子强调“法先王”;荀子强调“法后王”,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②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②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题解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
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难点翻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1、通假字(107练习三)
①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④君子生非异也 .
2、一词多义(107绝、强、假、望、闻)
生: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一:骐骥一跃(一,数词)
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
3、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4、古今异义词
①蟹六跪而二鳌蟹腿,跪下
②蚓无爪牙之利爪子和牙齿,帮凶、走狗;感情色彩变化
5、特殊句式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作用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组句子阐述一个道理
《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的一篇议论性散文。自流传以来广泛的受到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是人们了解先秦文化、儒家思想重要材料,是人们激励自己、不断提高的力量源泉。在中学课本中,它是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勤奋学习的一篇力作。因此在授课前做了认真的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荀子基本的“人性恶”的观点,提出问题荀子是如何劝世间人学习的,疏通文句,整理积累重要的实、虚词的意义与用法,、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学习本文严密的谋篇布局特色;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这节课我很重视古诗的朗读,让学生听范读 正音,理解大意,划分节奏,全班集体朗读解决字词,自由读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最后熟读成诵。通过这节古诗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古诗的朗读津津乐道,很有兴致,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诗歌学习以及朗读都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能据已学、据课注、据语境准确解读文句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自主与合作相结合探究问题能力等等。
在情感方面,在合作探究中让学生体会和谐合作、双赢进步的成就感,激发主动、自觉学习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学习之于教养和人生的重要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习惯。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但也有不足,比如课堂的节奏偏慢,课堂掌控能力不强,在后面讲比喻论证的时候,讲的较浅不够深入。通过这次参加课堂教学大赛,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自己也将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段努力,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劝学》教学反思2《孟母断织劝学》是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讲的是孟子逃学回家后和孟母的一段对话,孟母知道孟子逃学回家不想读书后,没有骂他也没有打他,而是以剪断快要织好的布来激励他,告诉他,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个没有出息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弟子规》导入课文,孩子们背完一段后,讲述人物故事,借助视频引出“孟母三迁”的故事。接着我就告诉孩子们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就是这样一位大教育家,也逃学了呢?这时孩子们就特别的好奇了,于是我就引入课题《孟母断织劝学》。
这是一篇剧本课文,是孩子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我以提问让孩子们发现什么是剧本,对之前所学课文进行区别。然后让孩子们品读剧本中的对话,引导孩子们体会剧本中孟子和孟母对话时的心情和说话语气。
教学过程在开始时很顺利,但是到表演时就比较难控制课堂了,没有有效安排时间。因为孩子们对表演比较感兴趣,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表演、品读。
上完课后细细想来,有几个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需要反思。首先这是一篇剧本,首先主题导入的时间太长,没有恰当合理分配时间。其次,在引导学生品味剧本时,每一句话都去品味了,但不应当作习题去练,而是以此为重点内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教授。接着,板书的设计过于简单化,没有选、重点句子来详细品读、重难点不够突出、详细,然后就是在孩子们表演时,课堂准备没有做好,如果老师准备了一块布给孩子们表演时剪断,那么学生会感受到织布的辛苦和艰难,课文理解才会深刻,能更好的体会“剪断了的布是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孩子”;最后就是在课堂练习没有组织好,应该多留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在练中懂得所学知识。这是我上完这一课的体会,我觉得教学也是需要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任何一次的反思和总结都会让我有所收获,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动脑筋多花心思去设计教学,才能把课上得更好。
《劝学》教学反思31、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文知识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2、要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可以分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3、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4、上好这篇文章,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非常重要。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结合课下的注释疏通字词,然后通过初读了解课文内容,明确中心论点,了解论述的层次。第二步,教师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阐述的道理,这个步骤是学习的重点。第三步,在学生熟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背诵全文。
《劝学》教学反思4文言文教学一向费时费力而在检查学习效果时又往往不尽人意。所以常有不少人产生为难情绪,甚至少数学生厌学文言文。我对此也深感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中央电视台《东方小故事》,深受启发,其中那些形象的小故事让人过目难忘。这不正是形象大于理性的体现吗?因而我把它用于教学中,尝试者把抽象的枯燥的讲解融于直观的故事演绎中,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以期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下面以教学《孙权劝学》为例作探讨:
《孙权劝学》一文篇幅短小、文字简约,且以对话为主,简短的对答中,突出了人物的心理与性格。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一定让他们熟读成诵,再借助注释,课文的意思也就容易理解。本文的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先讲故事,再启发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分成两大块:前期是以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点拨为主的自学活动;后期是以学生形象的表演为主兼以朗读、评议的巩固阶段。前期重在知识的输入、学习与吸收,训练其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后者重在知识的输出,展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其语言表演等综合能力。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司马光的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三、检查预习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历史人物。
⑴ 司马光,宋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故事:① 砸缸,表现其聪明、机智。
② 圆枕,表现其勤奋、惜时。
总结:正因为有这两点,司马光才创作了《资治通鉴》这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历史巨著。
⑵ 文中的历史人物:
孙权,东吴国君,少年英主形象
吕蒙,权之大将
鲁肃,孙权的谋士,著名的大臣
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活动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总结:作为一代英主,劝学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对吕蒙的器重、期望、关心和爱护。况且他句句中肯,字字真诚。
2、再找出劝的结果:
蒙乃始就学。(吕蒙听劝求学的行动,表现他知过能改、坦诚豪爽的武将风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惊叹,表现他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的豪爽和儒雅的风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学而大有长进后的得意对答。)
总结:吕蒙由一员不爱学习的武将到愤而求学并学得卓有成效,以致连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鲁肃都惊叹不 已,结友拜别。可见孙劝之善劝。全文围绕孙权劝学组织材料,详略得当、性格鲜明、中心突出、语言简练。写作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在重点学习、反复朗读上面七个句子之后,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全文,贯通文意。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按剧幕、场划分的原则可以分为几幕?怎么安排?
第一幕(地点)孙权的宫中(人物)孙权与吕蒙
第二幕(地点)吕蒙军帐中(人物)吕蒙与鲁肃
把故事分作两幕,分四个小组来表演。
1、第一轮 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2、第二轮 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
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身的想象力及表演才能,也可发现他们在古代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
六、体验反思
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
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
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
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
七、最后,齐声诵读,试背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教学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或许有一定的启示性。但是,当堂的即兴表演,对于上课思想集中、程度较好的学生能记住故事大意和文言句式,表演起用语自如,效果较好;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则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而对于文言句式就显得有些吃力。
《劝学》教学反思5《劝学》这首诗以短短的28个字,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青少年时期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如果虚度光阴,就只能是“老大徒伤悲”了。可以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教育的一篇好文章。
因此,教学本节课时,我在备课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对人物的介绍,详细准确。在引入课题时设计的三种方法,最后采用古诗导入法。指导朗读时,方法也比较灵活,如:自读,领读,同桌互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拍手读等,因此,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空间内就能将古诗当堂背诵下来。同时本节课能注意让学生积累好的词句。例如:教学指导讲解诗意之后,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出示了格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所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砺,岁月不待人。)然后,我又适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该怎样珍惜时间,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虽然感觉有一些成功之处,但也发现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学生对诗意理解不是十分好,明白意思但说不到位。分析原因感觉在指导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利用好的方法,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为此,今后我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培养,保证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劝学》教学反思6上完《劝学》课堂后,深刻反思,通过教学虽然在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中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对本节课的教学,回忆起来感到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现做一下总结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克服。
教学本节课在备课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对人物的介绍,详细准确。在引入课题时设计的三种方法,最后采用激趣导入法。同时本节课能注意让学生积累好的词句。例如:教学指导讲解诗意之后,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出示了格言警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所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砺,岁月不待人。)
古文教学还要让学生学以致用。学生不愿意学习古文的原因除了需要识记的知识太多不易掌握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许多学生认为古文与时代距离太远,于实际生活无用。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到的就是如何让学生觉得古文有用。首先我设计了一个翻译的环节,把《劝学》中课文没有选取的一段短小精悍寓意深刻的文字给学生展示出来并要求他们翻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第一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劝学》及荀子的个人思想;第二在于让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立即应用到学习中去,希望他们能感受到收获新知的喜悦与满足。我设计的下一个环节是学习荀子的论辩语言和思维。《劝学》是荀子论辩才华的一次集中展现,这种能力恰恰也是学生在平时写作及生活中需要掌握的一种能力。在介绍完荀子论辩文的基本特点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命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提出这个命题的原因在于第一“人性本恶”是荀子的人性论的思想中心,这个中心恰恰与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的“人性本善论”相左。我希望通过这个命题加深学生对儒家两大代表人物“人性论”的理解;第二个原因在于这个命题曾经是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辩题,我可以通过展示当时辩论会上的精彩辩词让学生对比出自己需要提高、改进的逻辑和语言。
但是发现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课堂讲的多,对诗意理解讲得过细,耽误了时间。指导朗读,练习朗读时间也多,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以识字教学为主,造成时间紧张,指导写字时时间太短。
分析原因感觉在指导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利用好的方法,有利于教学任务的按时完成。
为此,今后我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上下功夫,循序渐进,耐心指导培养,保证教学任务的胜利完成。
《劝学》教学反思7文言文复习一向不受学生青睐,除了枯燥,最让他们头疼的是课文背诵,而复习课的目标是要夯实基础,古诗文的背诵就是最重要的基础,当然复习课也要提升能力,更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中的实施。回头反思自己刚讲过的这堂复习课,确实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课前我展示了几则劝勉学习的名言,之后明确了学习任务:储备文言知识、翻译重点句子、背诵,探究文本、理清论证结构,积累作文素材并学以致用。然后就进行知识点的检查提问,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翻译句子,并进行“高考链接”,结合今年高考题中的“为”字进行知识迁移的练习。我觉得文言文的一轮复习,就应该紧扣教材,重点掌握文言知识,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所以设计了这个环节。高考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断句还是翻译,核心都是对文意的理解,文意理解的基础就是掌握文言知识,这也是文言阅读能力的基石,失去这个基石,阅读能力的养成就成了空中楼阁。
在完成探究文本层次这一目标时,我是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了文章结构思维导图,课上将思路清晰的导图投屏展示给大家,其实目的主要是想让同学们结合导图进行背诵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我带领全班根据导图提示,齐声诵读了相关段落,又给了一些时间背诵,接着以情景式默写的方式进行了检查,本来是想收上来批改,但又想到趁热打铁或许效果更好,于是让学生马上互批,我用屏幕展示了答案,并强调了易错字。
其实这里如能像以前一样推送白板,让学生拍照上传,当堂展示出错之处会更有成效,可惜这个班级没有平板。但对于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而言是没有差别的,他们总能牢固掌握、准确默写。其实,默写在高考时也是很能拉开差距的,有可能是6分之差,所以在以后的背诵任务中我应该想出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不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得快,更要让他们背准写对。
接下来的环节是引领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积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名句进行了角度分析,以此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也要求学生在写作中可以灵活运用课内素材。针对这点我设计了一个小论文写作的环节,要求学生以“劝学”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论文,也可以文中的一个分论点为话题,比如谈积累或谈坚持,但不论写什么都必须观点明确、事议结合,运用上比喻或对比论证,当然,可以化用文中的语句。时间有限,课堂上没有太多的时间让学生来交流展示,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课后我看了大家的习作,林秦雪、姜尚禹等同学写很不错,有明确的中心,也能做到事议结合。
现在想想这堂课虽还算充实,但太缺少创新,也应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多注重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展示,特别是应该多引领学生诵读,诵读是理解文本、剖析思路、感受文章神韵的必由之路,也是培养语感的必经之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多诵,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就达到了要求,就能准确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就为学生阅读课外文段奠定了深厚的知识基础,也在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在迁移拓展这方面我也做得还不够,其实可以考虑从高考题中选取更多语段,或是与文中文言知识对应的,或是与文章主旨契合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如果课堂时间不够,就留作课后练习,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反复训练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方面做的也不够,《劝学》作为千古名篇,字里行间都流淌着智慧,只有多角度透析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精髓,如果时间允许,课堂上还是要多赏析文本,也可以展示给学生更多的同话题素材,比如课前可以默写《论语》中一些关于学习的名句,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开阔视野,积淀智慧,这也是实现了德育的目标。
总之,一堂好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迈入课堂之前确实需要教师精心打磨,复习课更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必须时时鞭策自己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不断探索。
《劝学》教学反思8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采用了多读,整体感知内容,精读研讨归纳主题,拓展延伸,“从吕蒙看我的实践”联系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形式多样的朗读。开始通过默读,学生边读边查字,查清字义,了解字义。限时限量,既提高了速度又提高了质量。朗读,让学生清晰响亮地把文章读出来,达到流畅,结合注释,还进行了自由读,小组竞读,集体读。
最后,讨论归纳主题后,又让学生精读,读出感情,读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染力。其次,得益于学生结合实践进行拓展练习,“从吕蒙看自己”加深了对主题的理解,同时巩固了学习效果。不足之处是本课因为缺少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对文言文的断句不够准确。第二点是给了学生更多的时间精读,讨论,归纳了主题,因而没有当堂完成背诵,说明教学结构和节奏还不十分紧凑。第三个不足是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基础很差,教师又没有逐词逐句讲解,因而对文意把握不是很好。
《劝学》教学反思9—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解文言文词语解释难题
江苏省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 柏强英
作为文言文教学,老师最头疼的就是文言文的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的翻译。作为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惧、厌恶心理的原因也就在于大量需要背诵识记的解释及课文文本。通过劝学一课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将文言文回归生活,用我们常见、常说的词语推敲得出文言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巧妙解决文言文实词解释疑难,让学生不再害怕文言文,不再厌恶学文言文,让本来单调刻板的文言文教学变得有活力与生机。
下面列举《劝学》中的一些词语的解释来说明。“学不可以已”的”已,我们常说“死而后已”意思就是死了然后才停止,与课文中解释完全一致。“木直中绳”的中,我们常说的“命中”、“打中”的意思就是合乎目标,与文章合于的意思也一致。“虽又槁曝,不复挺者,煣使之然也”中的“挺”与我们经常说的“西装笔挺”、“挺进”等词语都是直的意思。“假舆马者”的假,我们有个成语“狐假虎威”,小学时学生都学过是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住了各种动物。假在这里就是凭借的意思。“假舆马者”的假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部分词语的解释,类似方法的词语解释还有很多。语文来源于生活,文言文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存在的许多词语、成语都与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意义不谋而合,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总可以找到一条学好文言文、记牢文言文的方法。
《劝学》教学反思10教罢此课,心中的那份快乐久久不去。文言文真的很难教吗?我看不尽然。整合学生与文本的情感结合处,以读为主线,运用不同形式的读,带着适宜的任务去读,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在读中思、在读中练、在读中悟,一切都那么自然。教学中正是以读贯穿始终,学生读背文言文的意识得到增强;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积累了重要的文言词句,提升了感悟与理解能力,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容量大,对字词的讲解透彻具体,适合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接受水平。
2、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特别适合朗读,我在本节课组织学生多种方式的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自读、小组分角色读、模拟白话文表演、背诵等。”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主动性。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提出疑难词句,共同解决。结合注释,对着幻灯片上的重点词句进行字字落实翻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即兴说话的能力,提炼翻译文言文的五字法“留、调、补、删、替”。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4、引导迁移,学以致用。在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学习本文的体会,特别是如何看待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这句话,有同学从中受到启发总结出这样的话语:不为偷懒找借口,只为读书找机会。最终强调学习态度的问题,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教育。
不足的地方有:
1、本文设计了一节课的教学时间,但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句翻译,人物对话的揣摩、形象特点的提炼,学生情感教育得到体现,但没有时间完成课后拓展。
2、模拟白话文表演,这个环节不应放在最后环节,应放在学生疏通文意之后,对文章内容进行再认知。
《劝学》教学反思11一、根据文本特点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开卷有益,了解一代名将的胆识
(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学习本文,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2、教育学生胸怀大志,自觉锻炼自己的意志,时刻准备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二、重难点的把握: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本文的重难点,以下是本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1、本课语言浅显易懂我先安排学生通过预习,疏通文意,把握内容。这样听起课来效果更好。
2、本篇短文,对培养学生的品质意志、健全学生的人格很有教益,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提倡学生各抒己见,有道理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学习中让他们通过同桌讨论的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课堂活动:
一、导入:一堂新课,好的导入能像磁铁把学生紧紧吸住,能激起学习本文的兴趣。所以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平常常帮你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现在换成老师遇到一个难题,你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个办法解决呢?”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愿意”。我顺机说出自己遇到的难题“我有个学生,他不肯努力学习,我劝他好好学习,他却说身边的事很多,在说他不打算上高中考大学,现在学不学无所谓,同学们,帮老师想想看,该怎么跟他讲道理。”
生:“跟他说说学习的好处”、“跟他说说就算不读大学,现在所学的知识以后工作上也能用上”。。。同学们个个激情很高。我肯定了同学的回答之后,我抓住这个契机抛出这样的一句话“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他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翻开《孙权劝学》寻找答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几遍,并借助注解翻译课文,疏通文意,同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本文所讲的故事。
2、请同学们翻译句子(一人一句、先读后议),师适当补充个别重点虚、实的用法注释。
当同学们疏通了文意之后,我引导他们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本文。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吕蒙是怎样的人?孙权为何劝他学习?孙权如何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的?。。。。这些问题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了解了,最后这个问题应该可以说是总结同学们学习本文的收获“通过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
3、当堂掌握本文出现的成语,解释并造句。
以下是在评课时,老师们给我提出的宝贵意见,这些高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文中出现的人物(吕蒙、孙权、鲁肃)分析可以进行拓展,多些介绍。
2、适当进行故事引导,多读。
3、举例一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词语。
4、虚实词结合句子让学生判断并解释,提高学生的能力。
5、可以抓住“劝“字,引导同学学以致用,劝好友学习。
个人反思:上课的时候课外知识不够,这可能是由于自己平时的阅读量还不够,知识不够全面。授课的时候不能面面俱到。重点还把握不好。今后我会多学习多听课,力求有更大的进步。
《劝学》教学反思12因为按照昨天准备《劝学》的几点去上课,因此,今天第一节课有些失败,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气氛沉闷,他们甚至觉得不知所云。
究其原因,是我在没有引导他们完全熟悉课文的情况下,就探究关于荀子所谓学习的内容和现代意义的学习内容有何区别,劝学主体及客体是谁这两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假如学生完全理解文本,那么让他们从文中找出答案自然不是难事,但是在他们不理解文本,甚至连有些句子的字面意义都不理解的情况下去探讨这些问题遭到失败就是毫无疑问的了。
由此想到的是,要想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甚至深入的探究,则势必要有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能够万丈高楼空中起,不能够忽视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一味图深刻求探究有浮华不实之嫌。另外,从这一课本身来说,开头抛出的这两大问题与本课关联并不是很大,设计这样的环节是没有必要的。
关于引导学生分析文中所举生活普遍现象的共同点或者说规律,及这些共同点或规律与所要论述内容的关系这个环节倒是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较强,学生容易被吸引和被调动。另外这个环节事实上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甚至深入理解文本的重要环节。学生不仅能够通过分析这些生活常见现象的共同点和规律找到他们与学习的关系,而且能够发现写法上的特点,即将奥妙深刻的道理通过浅白易懂的例子表述出来,表现出了作者敏锐的观察能力高超的抽象能力和艺术的表达能力。
关于学习的意义,学生依然不能够概括出来,他们的答案是作用是好处,也就是说以他们现在的思维能力,并不能把意义和作用这两个词区分开来。包括后来的作用,答对的也是寥寥无几。
另外,今天忽然想到昨天应该修正的想法,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那么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作用是可以证明这一点的,因为既然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及作用,那么学习就不可以停止。当然逻辑上的漏洞也是在所难免的,对于那些尚未认识到学习意义及作用的人来说,他们没有开始学习就谈不上停止。
《劝学》教学反思13回顾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备课和上课需要反思的很多。先从备课说起,首先,过于贪多。尽管是一首古诗,文章篇幅并不长,但相连带的内容都想讲到,要考虑知识的扩充,还要考虑到本课知识讲得是否透彻。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想完成太多,太不可能。课前估计不足,因而导致拖堂。其次,授课识字环节,处理不当,导致整体认读生字环节删减。而古诗诗意的理解费时太多,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的诗意,对学生学识估计不足又是导致结尾匆匆的原因。
再说上课环节,整堂课的安排前松后紧,孩子小,注意力不够持久,加之有听课老师在,学生觉得新奇,注意力更不容易集中。前半节课学生还会顾忌老师讲的要求,但后半节课便不受支配,爱动则动,爱说则随便说了起来。尽管课堂上我常鼓励孩子说想说的话,尽量不对他们限制太多。但学生的规矩和习惯看来还没有养成,这是日后教学中需要强调并要引起注意的地方。让学生在不限制思维,不受太多约束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最后说自己,准备不够充足,不能很好的预设学情,致使后面的许多环节没有进行,所以整堂课的效果离自己的设想有一定的距离。另外自己的语言不够生动,表情更不象花一样,加上这是一首古诗,所以整堂课没有童趣充斥。教师要拉近学生的距离,不但是身体上的,更是心里上的。
教学实际能反应一定的问题,应该是一件不错的事。最起码能发现问题,所以以后的工作便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从学生表现看,发现了学生存在的不足,也看到了学生的闪光点——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表达清楚流利。对于这一课,我只是告诉学生回家预习,学生很少猜到老师要讲的内容,因而学生在丝毫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能看清孩子最真实的表现。
尽管各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好课多磨,有问题,才会有提升。
《劝学》教学反思14上完文昌市比赛课《劝学》,我对自己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剖析,以促进自己向更高、更远、更有效的方向前行。
一、关于备课
拿到比赛课题、赛课的要求,心里挺紧张的,长年在高三,上的都是专题复习课,感觉自己已经不懂得如何上课文,如何上好一节课。非常幸运的是,在我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教研室主任邢老师给我指点迷津,教会我从宏观上去把握一篇课文,告诉我如何指导学生学一篇课文。
劝学是必修二的课文,在备课之初,我没有借用参考书,自己以学生的身份读了三遍课文。第一遍读感知课文,把课文里难读的音、难懂的字词勾画出来;再读第二遍疏通文意,调动以往的积累,思考能否通过知识迁移解决费解的字词句;在解决疑难字句之后再读第三遍,对整篇文章做出评价。根据赛课要求1课时,结合单元目标和课后练习,确定课堂目标和重难点。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如果根据传统课堂的讲法,1节课只能完成疏通课文的目标,没有办法对课文的重难点——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透彻的讲解分析。在反复的思考之下,决定不走传统课堂字字落实路线,而是通过运用导学案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提前预习,在课堂上解决比较难懂又没有注释的个别字词句即可。所以最后定下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文言重点字词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本文对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方法的论述,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设想的时间分配是,10分钟对课文进行梳理,20分钟对比喻论证进行分析,10分钟留给学生背诵。
二、关于课堂
在导入环节,一开始处于紧张状态,抛出问题“你们家长是如何劝你们学习的?”没有给学习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慌忙找两个学生作答就草草总结,没有达到导入的预期激趣效果。
课文梳理环节,我挑选了文中难懂的四个句子分析。
1、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给学生总结了在疏通文言知识的时候可以采用的四种方法:
①看字形。
②看注释。
③联系以往知识进行积累。
④迁移成语。
在这个环节进行的知识迁移都是学生以往学习过的,所以师生配合还算不错,有点小瑕疵是没有让学生动笔做笔记。
课文分析环节,采用的方法是教师带领学生精学第二段的比喻论证,看看荀子都运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学不可以已”这个深刻的道理,学生再根据指导方法自学三四段,教师再进行总结归纳全文的比喻论证。
预期设想是,因为课前预习,学生都能把第二段的五个比喻论证找出来: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老师告诉学生荀子就是运用了这几个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己,进而证明学习的重要性。精讲完第二段,要求学生从三四段中任找一两个比喻论证的例子,说说它们是从哪方面论述学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失误。因为害怕时间不够,语速过快,没有留给学生足够探讨的时间,就急着总结归纳,老师一直在课堂上讲,学生就一直被牵着走,没有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仓促作结。
背诵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好背诵的方法进行背诵。具体做法是在先在幻灯片上提示第二段落每一句的开头和结尾的字,让学生面对大屏幕第一次背诵,卡壳的地方再对照课文;第二次背诵时提示再精简,只提醒开头一个字;第三次背诵没有提醒,检查学生是否能够背诵出来。这个环节学生状态都不错,都能按照指导方法背诵,主动起来背诵的学生完整背诵了第二段。
教完整堂课,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去反思。
首先要检讨的是我的教学语言的凝练问题。身为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在语言文字的体悟和运用方面追求高精尖的要求。但是,因为平时不大注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甚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率性随心的习惯,导致教学语言的散乱,口语太多。
第二,没有把课堂还给学生。整堂课都只想按自己设想去完成教学任务,不给学生思考空间,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一直在牵着学生走,学生被动接受老师的思想,没有充分表达自己见解和意愿的机会与权力。
第三,扮演课堂学习组织者的角色,却没有很好地组织学生对文章的各个层次思想进行挖掘。一味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进行机械教学。没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挖掘文章的内在思想,所以,对《劝学》一文中饱含的作者情感的挖掘和品悟基本上处于零状态。
第四,心理素质有待提高。课堂很仓促,教师很紧张,环节很松散,引导很生硬等等是自己上完课的最大感受。这些都和自己的心态有着很大的关系。过于紧张的心态让自己在课堂上丢失了与学生之间的融洽配合,自己的优势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总之,这堂比赛课上得不尽人意,甚至是一塌糊涂。虽然多少有失落,但是值得庆幸的是自己从中发现了的不足,正视不足,反思不足。教师影响学生是需要具备丰富的学识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在组织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就是体现一个老师是否具备娴熟的教学艺术的时候。回首自己的教学生涯,不禁为自己知识的鄙薄而悲慨,为自己的教学态度感到羞愧。无论是基本功,还是品味能力,抑或是钻研精神,求取能力,都让我的惭愧万分。
教学基本功的夯实,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钻研能力的提高,都将成为我教育之路上不断奋斗的目标,今后的教学路途中,我将扎扎实实,埋头苦学,认真钻研,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及艺术性,力争尽快成长,不负使命。
《劝学》教学反思15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学习本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劝学》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这对于高中生认识学习意义和改进学习方法有一教育意义。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本文又是一篇典型的的总—分式议论文。全文多次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第一课时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主要是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结构,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作者的学习观,讨论其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新课标强调要课堂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倡导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三个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所以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及时点拨,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同时诵读法始终贯穿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读自悟。
3、反复诵读。
3、讨论法。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互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然后合作探究梳理文章结构,作者思路。列出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组内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然后带领学生梳理第二段,明确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学生以此为范例梳理第三四自然段。
梳理了文章的思路,也就明了了本文的论证方法。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学不可以已”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科技文化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不充实自己,就会被社会淘汰。学不可以已,和现在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的理念非常契合。学到老,活到老。
让学生思考联想古人的学习名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日后的学习。
最后进行比喻论证的仿写,讲练结合。
通过这节课,我力图做到教法与学法并重,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不偏废。
第三篇: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教学反思
凤山县高级中学语文组 陈亚军
高一必修三《劝学》一文,以精彩的讲解和深入的剖析,博得了学生的良好反响,自己也颇满意其成功之处在于:
一、巧设导入语,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课伊始,老师提出:在人性问题上,儒家学派中期代表孟子主张“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为什么后来有的人善,有的人恶呢?这是因为学习的缘故而另一位儒家学派晚期代表荀子却提出了相反的“性恶论”,为什么后来有的人善,有的人恶呢?这是因为学习的缘故那么,在《劝学》(节选)一文中,荀子是怎样论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的方法的呢?对比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的不同观点,都强调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悬念,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透20个比喻,理解文章意思
《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第一段用了5个比喻:“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两个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变化可以提高;“輮木为轮” 比喻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改变原来的性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比喻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并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一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段用了5个比喻:“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学”和“思”的关系,“思不如学”“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效果这一段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用了10个比喻:“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驽马”、“锲而不舍”、“锲而舍之”、“蚓”、“蟹”首先,用“积土”、“积水” 两个比喻推论到“人的积德”,从正面论述积累的重要作用;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高远目标,这一层学习要积累接着,说明如何做到积累,用“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四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最后,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学习还要专一这一段分三个层次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两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
三、理清文章思路,突显文章中心
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可分三层:第1层: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2层:用“青”、“水”的变化和“輮木为轮”这两方面的比喻说明不断学习可以增长才干,改造人的禀性和资质;第3层:以“木”、“金”的变化设喻,得出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二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可分三层:第1层:以“思”不如“学”的体会和“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第2层:用4个比喻关系表明:只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就可以收到好的效果;第3层: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第三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也可分三层:第1层:说明学习要不断积累;第2层: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第3层:说明学习应用心专一。
通过以上的学习理解,学生不仅理清了思路,而且理解了课文,明确了中心,感受了内容,同时,也受到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应该注重积累、坚持、专一的良好的思想教育,不失为一堂成功之课。
第四篇:《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教学反思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学习本文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劝学》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这对于高中生认识学习意义和改进学习方法有一教育意义。体现了语文学科知识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本文又是一篇典型的的总—分式议论文.全文多次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对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因此在第一课时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第二课时主要是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结构,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作者的学习观,讨论其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新课标强调要课堂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为主线.倡导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三个对话,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所以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及时点拨,师生共同探究相结合的方法突破重难点。同时诵读法始终贯穿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读自悟。
3、反复诵读。
3、讨论法。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分小组互读课文,边读边圈点勾画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然后合作探究梳理文章结构,作者思路。列出提纲明确文本的论点。(组内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交流。教师点拨总结。)
然后带领学生梳理第二段,明确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学生以此为范例梳理第三四自然段。
梳理了文章的思路,也就明了了本文的论证方法。接下来让学生讨论“学不可以已”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科技文化高速发展,日新月异,不学习,不充实自己,就会被社会淘汰。学不可以已,和现在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的理念非常契合。学到老,活到老。
让学生思考联想古人的学习名言,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日后的学习。
最后进行比喻论证的仿写,讲练结合。
通过这节课,我力图做到教法与学法并重,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不偏废。
第五篇:《劝学》教学反思
《劝学》教学反思
上完《劝学》这节课后,我也认识到,这次教学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回忆起来感到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现做一下总结反思,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优点继续发扬,将缺点加以克服。
我在本节课备课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首先采用激趣导入法引导学生复习那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鼓励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出示了格言警句。(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及时当勉砺,岁月不待人。)
文言文教学讲究学生的学以致用,学生有时不愿意学习文言文的原因除了需要识记的知识太多不容易掌握之外,还在于许多学生认为文言文与我们所处的时代距离太远,对于实际生活无用。针对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个翻译的环节,把《劝学》中没有选取的一段寓意深刻的文字给学生展示出来并要求他们翻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第一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劝学》及荀子的个人思想。其次深入分析文本,将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句式进行细细分析,重点分析文章正反两方面阐述学习的方法和学习态度,强调积累的重要性。
学习文言文,目的不仅仅在于写作,还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那么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流利的现代汉语,也不是能对文言文中的语句作语法分析,而是读文章试着弄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有时进行点翻译练习或语法分析不过是达到读懂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这节课,我是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很有帮助。为了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特点,启发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的因素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做到当堂成诵。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例如,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对文本内容讲得多,耽误了时间;指导朗读,练习朗读时间也多,造成讲述后面内容时时间紧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指导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查阅资料方面还要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