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七年级评课稿(推荐5篇)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65-833699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2-12 09:44:41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七年级评课稿

七年级评课稿15篇

七年级评课稿1

X月X日,听了X老师执教的《木兰诗》,对这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想X老师的这堂课的成功源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成于关注课堂上与学生的有效对话。

在工作室一年多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求惟一的“正解”,许多教育性价值,诸如坦诚对话的态度、高超的言语解释和表达能力、思想的活跃、人格的独立等,唯有在一个身心倍感自由、人人畅所欲言的“对话场”中才能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就是一种对话实践,学生语文能力的表现亦是一种对话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语文知识与技能,其目的是在人一本对话与人一人对话这两种对话实践中培养语文素养,提升更高的精神境界。

一、深入解读文本,实现人本对话

木兰是英雄,在我们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X老师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木兰不仅是英勇善战的英雄,而且,还是一个女英雄。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她承担了“阿爷”、“长兄”这两个男性的职责。而且木兰主动承担的职责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这个英雄的内涵,是从承担起“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所以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在方老师的分析下,还原了这样一个女英雄的形象,这篇经典深邃的特点,从思想到艺术,就如同泉水一样冒出来了。

优秀的文本往往有意识地使用了一些模糊多义的语文文字形式,如象征、隐喻等构成的词义空白以及整体意境空白等激发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象、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关于如何创造性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就成了文本解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我们备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上好课的基础。

二、关注师生对话,展现灵动课堂

X老师用问题推到教学。从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什么形象导入,引导学生到诗文中找依据,并以读带动讲,学生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感受木兰为国为家牺牲、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感受到她的不慕荣利、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感受到木兰的英勇善战的精神品质。学生从中找到相关语句,体会,朗读,感悟,分析融合在师生对话中。在分析中,又将师生对话推入更高层次,木兰与赵子龙、岳飞不一样,她是一个女英雄。老师带领学生感受木兰身上女性的柔美,回家的喜悦与欢快。在层层剖析之上,概括木兰形象,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我想教学包含的另一个方面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它们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知识与意义是否生成的关键。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怀,彼此接纳,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在共同的话语上沟通与交流,达到二者之间的视界融合。生生对话更多的是体现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的养成,是关于学习主题、意见、情感的交流与分享。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才有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自我反思性的理解。

我想,这些对话之所以得以开展,是因为一直围绕有价值的对话话题展开。话题是师生对话的中介,亦是对话教学运作的轴心。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提问并不具有思维启发性,存在的弊端具体表现在:笼统贫乏,中心不明;过于简单,无须动脑;琐碎频繁,缺乏主次;对待回答,反馈不当等。X老师在本堂课设计的对话教学的话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越。

七年级评课稿2

今天,我听了厉光通老师执教的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给我感触颇深,有很好的借鉴。

首先,这堂课结构完整,教学思路清晰。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引出本课的主题——从地球仪上看世界,通俗易懂。

其次,教材处理丰富,知识落实到位。厉老师在课堂中运用了“图片展示”、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多样丰富,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把知识教学与活动开展结合起来,体现了新课改的“多维互动”。此外,厉老师还狠抓知识点的落实,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堂课的教学活动非常成功,师生们体验到了他们共同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喜悦,课堂效果良好。厉老师大胆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入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通过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兴趣态度,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评课稿3

本节初中科学第二册第二章第四节(浙教版),由于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力及力的有关知识,大家对于“力”即熟悉又陌生,为了使学生初次学习力留下很深印象,我校杨国斌老师在公开课中精心设计非常有自己的创意,为我们开设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为瓯北五中七年级备课组起指导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景

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七年级学生对抽象事物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转化成直观,杨教师能够根据新课标认真备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并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身边的鲜活的实例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各个环节紧密,过渡自然,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杨老师利用身边的科学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如奥运会我国举重运动员用力举起杠铃时肌肉收缩;并请一位同学将桶里的水提到桌面上,然后谈谈用力后的感受。通过这两个情景,学生对于力有了初步体验:用力是我的肌肉会收缩,并有酸胀感。

二、渗透科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

力是一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因此检验力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科学方法。杨老师用了类比的方法,先从简单的判断风等事物存在的办法,然后总结了科学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力的判断方法也是如此,主要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三、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在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活而不乱,有条不紊的进行,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创设教学情景,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在轻松、和谐、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语言平实却满怀鼓励,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不同的见解。课堂上多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汇报交流,质疑互动。还多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通过说、写、做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和主人,教师很好的担当起了指导者和领路人,创设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当学生探究出结论后,能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老师没有包办代替或生搬硬套地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自己去获得,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想杨老师授课全过程,但在课堂中我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如学生举例时提的大多是与自身有关的事例,即人和物体之间的力,这说明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缺少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与思考。今后应注重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总之,杨老师《力的存在》一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力的存在”并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以看出教者对教材理解得比较深入和透彻。课堂上杨国斌老师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做到有扶、有放,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当作受保护的探究者。

七年级评课稿4

何谓一堂好的课堂,我以为好的语文课就是能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让学生感到有所收获,如果能够达到这一点,我觉得也就达到了目标。

今天,在xx中学聆听了“三江名师”xx老师上的《伟大的悲剧》后,我感到受益匪浅。下面简单说说我听完这节课后的感受。

1、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这个要求,唐老师制定了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体味本文语言的过程中学会感动。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就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深沉,悲壮的氛围。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文中寻找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并且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悟。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学会感动,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课堂气氛和谐,符合本文的学习环境。在整节课中,表情没有任何做作与装饰,为教学活动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

4、师生沟通自然、亲切。我们说“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老师不论是提问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很自然地和学生沟通、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自己(其实关注就是欣赏)。比如学生在顷情诵读时,老师总是很亲切的引导:“……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呢?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达到很好的教学助长的效果。这就是有效的沟通,自然的沟通。

5、朗读教学突出,朗读指导恰如其分。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读。”我觉得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特别是在品味文中这些令人感动的细节的时候,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有学生个别读,齐读,老师范读等,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品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对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情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说老师教得自然,学生读得也自然,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6、体验拓展恰当。

总之,无论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说,这节课都不失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是也许是因为学生在整堂课上表现的太活跃了,所以在时间把握上,稍稍多了几分钟,但这并不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七年级评课稿5

今天上午第三节,在九(8)班听黄老师的《让语言更靓丽》——从“每日一语”谈写作语言的作文写作课。

黄老师先从中考考点要求入手,对照导引171页,让学生知晓什么是语言靓丽,语言的靓丽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词语生动;二、句式灵活;三、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四、文句要有意蕴,然后逐点进行解读,并予以例句穿插,这样做到了内容详实、直观,把比较抽象的作文课上得较为生动、活泼。

课堂上取材都是学生的日常进行的作业“每日一语”,经过了解,学生每天回去都有写“每日一语”或者是“一事一悟”,学生的平常练笔,大大地丰富了孩子写作题材,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也越来越深刻,在课堂上,不少学生朗读了自己写得“每日一语”或者是“一事一悟”,有的地方写得很精辟,很有意蕴,很有灵感,让人叹服。同时,黄老师也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地训练,要求学生当堂写出“一事一悟”,体现了有所学才有所得。

在“学本课堂”实施的今天,本课部分体现了“以学定教,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但是本堂课上课节奏比较紧,内容上涉及比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些困难,可以分2节课进行比较好,这样学生容易理解掌握。

七年级评课稿6

很幸运能够参加这次的听课评课,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是一次可爱的课堂,为什么可爱呢?因为老师可爱,学生可爱,课题也可爱,再加上汤老师的循循善诱,整个课堂就显得和谐可爱了。以下内容是本次听课对我的一些启发:

(1)首先汤老师教态自然,精神饱满,有感染力,就能很自然地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教态可以透露自信。

(2)是汤老师的预习单,干脆利落,重点突出。预习单是教师对整堂课的凝练,这张干脆利落、重点突出的预习单体现出该教师的教学功底之深厚。值得新教师学习与借鉴。

(3)汤老师课堂上所引用的资料与课题贴切,恰到好处,尤其是作者法布尔相关资料的引用,对作者生平的介绍很快就引出文章的主题,水到渠成。

(4)对于一个新教师,最羡慕的莫过于那恰如其分的连接语,连接语也是影响课堂流畅的一个因素。

对于汤老师自己说最后还有准备的资料没有用上,我认为那些资料已经足够说明主题。如若再加上资料,就显得多了。

最后,我认为本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 导入新课后,没有及时及时写上板书,表明课题、开宗明义。

作为老师,如果能把课堂上得轻松,学生也乐于接受,我想那就是一节好课。

七年级评课稿7

12月20日我听了吴老师的上的公开课,本课的内容位于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题为《汽化与液化》,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分为两课时完成,这次只学习第一课时“汽化”。本节的物理现象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可以这么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本节内容又是物态变化的起始部分,只有学好本节内容才能更好的学习其它的物态变化。吴老师所上的《汽化和液化》公开课,较好的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突出科学探究;重视从生活中引入问题,创设情境。

吴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亲和对话,条理清楚,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无论是引入新课,还是新课教学过程中,吴老师都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以许多个似乎平常的生活问题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究科学知识,反过来又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用酒精的汽化现象(黑板上用酒精写字)来导入概念,以怎样使湿衣服干得快来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用打针时擦酒精的感觉来说明蒸发吸收热量等。这样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中,吴老师给学生充分的参与时间,拓宽他们的参与面,加深参与度。在学生得出什么叫蒸发,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吸热等现象时,教师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实验,让学生获得丰富感性认识,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

但在本节课上,若吴老师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在学生的实验中控制变量上再宽松些,本节课一定会更好一些。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体现了“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精神,不失为一节好课。

七年级评课稿8

翁老师的这节《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公开课,以自己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细致严谨的数学解题思路,灵活轻松的师生互动,为我们献上了一节优质的数学课。

一、严谨细致的概念复习,翁老师针对本章内容所要用上了前面的知识做了细致的复习。实现了本章节知识点的联系与复习回顾,对接下去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全面深入的教学,注重知识的联系,翁老师通过求长方形的面积来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出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法则,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对这个法则的理解更深入,同时突破了难点,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的新课改理念。

三、注重总结知识,翁老师通过练习,让学生观察步骤,并做出总结。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观察,发现,总结知识。最后翁老师还给学生编了个解题的顺口溜,既方便让学生记忆,又能巩固知识。

四、从我自身的观点来说说本节课的几点不足之处:

(1)整节课老师讲得多,学生个别回答较少。

(2)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应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还需加强的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为什么要学升降幂,是为了结果的有序,数学的结果需要简洁有序。这样让学生很清楚,有目的的学习效果总是比较好的。

七年级评课稿9

听了池老师七年级数学下《7.1分式》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引入部分,池老师以“稀有动物灰熊在P平方千米的保护区内找到7只灰熊,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该保护区平均每平方千米内有多少只灰熊吗?”打开教学,并借此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保护稀有动物。让学生感觉这不是数学课,而是教育课,减少了数学课堂紧张的气氛。接着,池老师通过找几个代数式的共同特点,使学生初步认识分式,进而让学生归纳分式的概念,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从观察到认知,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

在对分式的概念巩固的时候,池老师要学生谈谈区别整式和分式的思路学生间交流方法,效果不错,并且很好的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这一主题。

学生的认知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到的。因此,池老师利用探究活动:求分式的值,让学生体会分式跟分数一样,当分母为零时,分式就没有意义,并且为后面的例题做铺垫。

例2是一个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池老师先让学生动手画行程图,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题意,解题的时候,又用了两种方法,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赛一赛更是池老师对本节课设计的巧妙之处,把全班学生分为两组,看哪一组学生得的星星比较多,学生的积极性马上就上来了,连平时不愿举手的学生也举起了手,成绩差的学生也不甘落后,使课堂气氛变得非常活跃。

这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对照我的数学课堂,我觉得还有很大一个距离,是我今后应该注意,值得学习的地方。

七年级评课稿10

下面我就余xx老师的《口技》这堂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直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余老师的这堂课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弊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我认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如下几点特色:

1、依题设疑,巧妙激趣。

教师一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卖油翁》这篇课文,接着媒体展示《洛桑学艺》的片断,让学生总结这种表演艺术是什么,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欣赏、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学生被“撩拨”了起来,踊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体会我们中华民族精湛的民间艺术,使学生在新奇中获得了知识。

2、围绕目标,引导探究。

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看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掌握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知识,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邱老师分“读、说、做”三步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这三步既表现了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这三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首先,教师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因为读中领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体会、领悟。这样可使学生很自然地对课文有所领悟、认知,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接着教师通过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说”,围绕“善”字分析“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这个问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每提出一种见解,都必须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既可以检验探究活动的效果,又促使学生运用获取的信息,并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七年级评课稿11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对话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须。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需要落实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开放的、多元的、立体的多重对话,引导学生用全部的心智积极地感受,欣赏,领悟,评析文本,碰撞、融合思维的火花,真正获得内化于心灵的知识、技能或情感。

一、精——精选对话话题

恰当的话题是决定课堂对话是否有效的基础因素之一。并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开展对话,也不是所有的对话都能取得良好的成效。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要考虑到对话内容涉及的知识范围的宽与窄,本身内涵的深与浅,结论的开放与封闭等。话题难度要适宜,简单的话题易被学生一眼看穿,一问一答便匆匆收场,流于形式;话题过难,初中生在短时间内无法思考出什么结果,易造成冷场,教师会处境尴尬。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基础,紧扣文本,适当拓展,引领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木兰诗》初中老师教学过程中能运用的多媒体资料已经有很多,但对于文本的解读仍停留于木兰“英雄”形象的分析,而这一点我们的学生早已通过故事书、动画片等媒体得以认识。可是文本中作者对花木兰“女英雄”的特点设置恰恰不在其英勇善战中,因为对其从军十二年戎马生涯的描写是本首叙事诗中最略写的部分,而出战前对亲情的不舍,立功后急切的归家之情,以及恢复女儿身的叙事成为了详写部分,所以,对于《木兰诗》这样的经典作品教师如果想要找到最精确的话题就必须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

二、准——切准思维的引爆点

进行课堂的“有效对话”,教师要切准学生思维的引爆点,及时有效地设计话题。在触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撞击出思维的火花。方睿老师在处理《木兰诗》这篇文章时就抓住了学生熟知的“英雄”和学生忽略的“女儿”两种身份对学生原有的认知进行了拓展,从而把握了一个最佳的话题,使学生思维在对话中有所提升。由此,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凸显,在身临其境的朗读中个性得以张扬,也进一步挖掘了文本的内涵。

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能够预设的,他们的想法可能只是瞬间消逝的流星,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每一个引爆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三、巧——巧设对话情境

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基础,适时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入特定的角色,进行对话交流,深入领悟文本内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语文教学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诗歌的朗诵是学生走进诗歌最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朗诵的情况将直接确定学生对文本阅读基调。方睿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很强调学生的朗读,从一开始的初读,到后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英雄豪气感受之读,甚至对于战争场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场面身临其境的朗读都在学生对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此时的朗读为后面分析木兰“女儿身”时的朗读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后面“女儿身”分析中我们看到学生对于“叹息”“不闻爷娘唤女声”“不用尚书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着我旧时裳”等情节的细致分析,以及入情的朗读,都是教师在课堂对话中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从而双向互动,学生进入了具体生动的情境,有了更加深入的情感交流而产生的有效课堂对话。

有效的对话应产生于学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情境中,在思维碰撞和相互作用中,使学生在动情的体验中获得认知升华。学生的思维在情境中会更加活跃,撞击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自然就会高效。

四、活——活引生活外延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作者存在着时代、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距离,教师应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跨越时空距离,快速、深入地走进文本,细细咀嚼,领略芬芳。《木兰诗》中木兰“女儿身”的教学重点是多年教学中被老师所忽略掉的,方睿老师通过与文本的精细对话,从而找到这样一个独特的阅读话题。但作为学生他们并不能和老师站在同一个阅读高度,如何引导他们能通过自己独特的体验从而有所发现,这就需要展示教师在课堂对话中的高超技巧了,而方老师巧妙的运用了自己改编的《木兰诗》,用自己的作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有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真正的与文本产生了对话,而不是由老师强硬给予的对话。新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积累为前提,引导学生培养感悟生活的能力,为新的学习构筑起合适的背景,真正实现与文本、与作者的有效对话。

对话不是简单的“说话”训练,而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情感的互动和交流。它应该是民主、平等、互动、创造、生成、以人为目的的教学,应该在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展开交流,需要教师适时地进行点拨、启发、引领,防止课堂变成毫无章法、漫无边际的问答,甚至是争吵。有效的对话教学,能够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活力。

重视语文课堂的有效对话,让学生通过对话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激发其学习动机,培养其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这对提高课堂效率有事半功倍之效。

七年级评课稿12

确切地说,《勇气》这本绘本读物,个人以为适合2年级以上的任何年级段,听着张老师执教的《勇气》,一些思考在笔端流泻。小记于此,聊作回忆。

一、原来绘本可以这样教

绘本,在我们眼里是几分钟就可以读完的书本,对于我们来说,很容易读,但是有些绘本我们却是似懂非懂,更有一些小角落的图深藏玄机,不指明我们还真是琢磨不透。如何把简单的绘本教成一节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读懂、学会?如何把深藏玄机充满奥妙的绘本让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学生懂得更多,学得更多?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

听了张老师的课,一条很清晰的线呈现在眼前。

师生合作欣赏读→带着思考学生合作读(此环节在解决问题时,让学生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其自身的情感价值)→将书读成篇(就这一绘本,张老师引领学生将整本的绘本读成了一首诗,这点为下一个学生创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避免了学生产生对原本陌生的绘本创作的畏惧心理)→创作绘本,让绘本走进学生心灵

整节课,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精彩,张老师只是在串着学生的一个又一个回答,在学生的思维间游走,用他幽默的语言给整个课堂添加了许多情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张老师用这节课很好地诠释了这点。

如果说,论教师的主导,我想更多的是在第一环节,那就是师生共读,欣赏读同一本绘本《勇气》。让我们继续第二个话题。

二、巧用资源点,轻松读绘本。

1、绘本有一个特点——悬念。

很容易找到一个切口,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同时因鲜艳的插图而勾起了往下读的欲望。这一点张老师也用力,而且用得很巧,用得多样。如:“勇气是一个人在黑夜里查看房间动静。”抓“黑夜”特点,利用屏幕空白,制作课堂变奏,引发兴趣点。先出示一幅图,继而猜文字等手段,让课堂充满了情趣。

2、教师引得得法,促得有效。

在读到“勇气是精彩的侦探小说不翻看最后面的部分。”教师补了一句:“有时候忍住也是一种勇气。”看似不经意,但对于对勇气的理解却是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也能够在这个不经意间明白懂得了这句话的意思。

曾看到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说:幽默的人是用知识堆起来的。我想张老师的幽默正体现了她教学的睿智,学识的厚实。值得我好好品味学习!

七年级评课稿13

各位老师下午好,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首先做下说明,由于我之前接到的通知是对湖岭学区的那位老师的那堂课做点评,所以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也是侧重听那堂课,在这里我想对陶山学区的徐老师说抱歉。这次教研活动的形式是“同课异构”,那我今天就来个“同课异评”。之前周老师已对这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那我接他得棒,继续对这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评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

胡老师以三种不同学说的代表性人物的超时空对话为主线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教学过程让我联想到:

1、是三位科学家的科学史,即从科学家发现问题,到建立、修正自己的理论的过程;

2、是师生间共同对话,共同学习,完成课堂教学的过程;

3、也是学生经历、体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过程;

4、又是科学假说的建立,及不断修正的过程;

对话中,科学家的思维不断碰撞,在碰撞中发现问题,并逐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直至推动科学的发展,我认为这样的设计有以下好处:

1、增强的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点;

2、让学生经历学科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二、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堂实践

接下来回到这次活动的主题“开发课程资源,激活课堂教学”这题主题上来,我认为胡老师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跟实践,有以下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1、利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自己动手,对实验器材进行开发

①在做板块张裂的模拟实验中,以班级60人计算,2人一组,胡老师利用木板、废纸及胶水共做30套模拟装置,变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②在做板块碰撞的模拟实验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教材的照片中做碰撞的是两本旧教材,而胡老师的照片中的是新教材,而且照片应该来自他之前的课堂教学。

2、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为帮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的全过程,胡老师采用了Flash模拟动画,这样的处理很直观、生动,学生也容易理解。当然还有在讲海底扩张学说时引用的图片等,都能说明胡老师对多媒体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视。

3、结合社会事件及学生生活开发课程资源

课堂练习中“日本地震,福岛核泄露”素材的开发和利用,还有“砸金蛋”游戏,也是借鉴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

4、课堂生成及学生资源作为课程资源

课堂上我又注意到教学的一个细节,学生在做板块碰撞的模拟分组实验时,胡老师拿着相机在记录学生的实验,注意这是一节市级公开课,我认为胡老师重视课堂生成资源的做法让我很欣赏,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一起成长。这一拍让我明白了之前“板块碰撞”照片的来源,而今天课堂的照片,可以也作为今后课堂教学或教学研究的资源。

三、谈建议

当然一堂再成功的课,也会有不足的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地方值得推敲。

这堂课所涉及到的科学方法主要是科学假说,假说在科学发现中非常重要,而且假说是不断修正和发展的,且需实践的检验或者说是证据的支持,支持的证据越多,假说也越准确。科学家重在寻找证据,但对于学生、课堂教学而言,让学生寻找证据是不可行的,我认为应该变“证据的寻找”为“证据的分析”,而证据的寻找应该老师帮忙完成。课堂中胡老师提供了地质学及生物学两方面的三种证据,我注意到三种证据都是支持假说的证据,学生不需分析就可以做出判断。我认为除提供支持证据为,老师还可以提供“不相关”的证据,比如“南美洲和非洲两岸都有繁华的城市”,及“不支持”的证据,比如“大陆漂移学说,动力来自哪里不能解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这样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很有好处,课堂高度也就不一样了。

从假说的提出,假说的修正,再通过不断发现新证据,否定旧假说,建立新假说,这样科学就不断的发展,不断接近事物的本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及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后,还将不断往前发展。

以上观点仅个人看法,如有不足,敬请原谅,谢谢大家。

七年级评课稿14

李老师在《角的比较和运算》这节课的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巧妙地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通过玩中学、学中玩,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整节课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现就这节课谈一下听课后的感悟。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学习目标明确化:三维目标具体合理,重难点把握得当。本节课主要围绕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关系、角平分线的概念展开,重点放在角的大小比较,难点定位在角平分线的概念的理解及应用。通过学习,形成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图形语言、文字语言以及几何符号语言三者之间的转化能力。通过学习,来领悟数学思想,发展合情推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景导入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注重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李老师在这节课通过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多媒体展示一幅太行山山峰的一张图片,设计了两条上山的路,问学生从那条路上山更省力一些。通过追问为什么,将这个生活问题抽象出了一个数学问题——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从而揭示本节课课题。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3、学习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李老师充分为学生创设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个学习过程。如活动2中,学生以学具“三角板”为载体,通过“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使得学生的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直接参与了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李老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过程,师生互动,老师成为活动的合作者,引导者。

4、习题设置层次化:李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在练习的设计上表现出以下几点:

首先,练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如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李老师在学案中设计达标测评小练习:这样的练习针对性强,使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巩固。

其次,练习设计具有探索性、层次性。如拓展提高这道练习题: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注重了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

5、课堂评价适时化:“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今天这节课中,李老师不吝啬对学生的评价。如李老师在提问时都尽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语气,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同时李老师通过给小组计分的形式进行定量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教师素养专业化:上课时,李老师教态自然,速度适中,语言风趣幽默,清晰流畅。从新课引入到整堂课的组织,延伸到课后的人性化的作业布置,结构严谨,安排有序,四个活动过渡自然,充分体现她扎实的基本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能运用流利的普通话进行教学活动,而且熟练运用多媒体的直观功能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有待商讨的地方:

1、由于对学生的熟悉度不够和学生对教材的不衔接等原因,导致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当和知识点间衔接不畅,有前松后紧感觉。

2、没有很好的运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学中应学会等待,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的层次不一样,要给与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

一点建议:

初中数学教学体系包含了两条主线:一条明线——数学基础知识;一条暗线——数学思想方法。学生的学习就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学生依托活动经验——内化基础知识——获得新的经验;第二层面学生在思想方法的引领下——形成基本技能——提升为思想方法。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总之,在这节课中,李老师针对学生学情设计教学过程,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处理。使本节课较为枯燥的内容变成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内容,让整个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七年级评课稿15

今天听了李**老师的《如梦令》后,我觉得这堂课教学思路清晰,语言精练,根据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设计,分散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一开始李老师就以旧带新,让学生通过介绍李清照的资料,然后通过诗与词的对比,一下子就把词的特点抓住了,词有词牌名、句子有长有短等,教学中渗透词的特点,让学生了解来了诗与词的知识。

李老师的这堂课中我认为最大的优点是处处在为学生创设“情境”,中间有语言、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先用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词的意思。同时她还利用文本多处空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出示“溪亭日暮” “藕花深处”、“惊飞鸥鹭”这些词语后,让学生读后想象,并用笔描述出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后教师通过播放乐曲吟唱这首词,使学生的兴趣马上浓厚。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如梦令》的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更是提高语文素养一个重要途径。

听了李老师的课后,还有最大的一个感触是品读《如梦令》后,拓展阅读了李清照的《声声慢》《夏日绝句》《怨王孙》《一剪梅》《永遇乐》等宋词,通过创设情境读,师生共同读,学生齐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读感受李清照高兴时和忧愁时的心情,感受词的字少内涵丰富,这是我今后的课堂中应该学习的。

总而言之,听了李老师的这节课,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七年级评课稿

七年级评课稿

七年级评课稿1

县研修班在我校开课学习,我有幸聆听了徐老师《地球的自转》一课,收获颇丰,感触很大。

(1)模型教学,突破难点

本课作为七下科学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地球的自转,重点是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其中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也是难点。学生在小学六年级知道了地球形状、大小、自转方向、周期,但是对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效应比较模糊,其建立的空间的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因而二位教师贯彻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模型教学突破难点。借助模拟实验、媒体动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突破难点。比如,两位老师都借助地球仪模拟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和昼夜更替现象,直观形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习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激起同学们获取知识的欲望,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化难为易,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尤其是吴老师在实验前的引导和铺垫,例如地球仪如何摆放、手电筒怎样照射、方位怎样判断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的过程和目的,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实验,得出结论,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2)、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圈可点。

地球自转的特征、昼夜现象及昼夜交替特点及产生原因是本节的重要知识点,两位老师都运用课件,多侧面,多角度展示,使学生达到了比较全面的,立体性的理解。吴老师先利用地球自转的FLASH立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再问学生“你从中获得地球自转的哪些信息?”这不仅让课堂活跃起来,还使课堂更加开放。紧接着吴老师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判断课件中的南北极上空看自转方向,一气呵成,简单明了。这样的设计思路清晰,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并以学生活动贯穿始末,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中: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实验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精彩设计,目标三维

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两位教师在设计中充分挖掘学生已知的知识,在整个教学中始终以“模型法”贯穿始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读图能力。这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吴老师用了西游归来的故事,引导学生参与,使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而徐老师则用了北京奥运会中球赛,引起了足球爱好者的兴趣。不同的处理,效果也不同。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位教师都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展开教学,徐老师在“太阳东升西落”教学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个人,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两位老师还强调每位角色在该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都知道自己合作中该如何去合作。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生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让学生从原来被动的学,变成我要探究我要学。

七年级评课稿2

何谓一堂好的课堂,我以为好的语文课就是能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得,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让学生感到有所收获,如果能够达到这一点,我觉得也就达到了目标。

今天,在xx中学聆听了“三江名师”xx老师上的《伟大的悲剧》后,我感到受益匪浅。下面简单说说我听完这节课后的感受。

1、教学目标十分明确。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这个要求,唐老师制定了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体味本文语言的过程中学会感动。因此,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就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深沉,悲壮的氛围。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去文中寻找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并且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课文篇幅长,容量大,可感可学实在是很多,但是课堂时间有限,学生的精力有限,只能择其精要感悟。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让学生学会感动,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3、课堂气氛和谐,符合本文的学习环境。在整节课中,表情没有任何做作与装饰,为教学活动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更有利于学生情感体验的升华。

4、师生沟通自然、亲切。我们说“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只有沟通、合作才有对话,才有师生间思想的融合、智慧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汇。老师不论是提问还是对学生的评价都是很自然地和学生沟通、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时刻在关注着自己(其实关注就是欣赏)。比如学生在顷情诵读时,老师总是很亲切的引导:“……你觉得这句该怎么读呢?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给学生以鼓励和支持,达到很好的教学助长的效果。这就是有效的沟通,自然的沟通。

5、朗读教学突出,朗读指导恰如其分。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是训练语感,而训练语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读。”我觉得老师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好,特别是在品味文中这些令人感动的细节的时候,通过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有学生个别读,齐读,老师范读等,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品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对学生理解本文的思想情感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可以说老师教得自然,学生读得也自然,我觉得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6、体验拓展恰当。

总之,无论在从教材处理、教学设计,还是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说,这节课都不失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但是也许是因为学生在整堂课上表现的太活跃了,所以在时间把握上,稍稍多了几分钟,但这并不影响整堂课的效果。

七年级评课稿3

今天我听了《孙权劝学》,感觉大有收获。新课标下的目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培养,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并根据“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运用到质疑、合作探究法,再辅以幻灯片等多媒体演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和理解、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段老师本课目标的确立体现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基本上按照目标教学设计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有效,并基本上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达到了预设的目标。教学过程中,段老师积极发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基本完成了预设目标。个人觉得段老师本堂课的有点基本体现如下:

一、简语导入新课,导入语的设计妙用名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能产生激趣效应。板书课题有意识的将“劝”和”学”分开,也是一种独特的板书形式。

二、朗读的层次把握得很好,指导到位,从学生发言情况看,学生掌握得也不错,每个环节落实到位。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所以整堂课贯穿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并且由读通到读出语气停顿,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第一个层面的朗读,目的在于读通。段老师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再合作学习;接下来老师指导,起到引领作用。目的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停顿。(二读)读懂课文。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疏通文意,接着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部分疑难;再质疑并全班互助解决。在这一步后面又有当堂训练,形成知识反馈。这样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的内容紧扣大纲的要求“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减少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有明显的针对性,扣住了目标教学的要求。

三、由语气评析到人物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个亮点。

本环节的设计是整堂课的亮点。整体教学流程进行的比较流畅,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体会说话者语气来把握人物形象。同时通过评价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特发现。每一次的诵读都能看到学生对人物形象把握的深入。环节设计考虑到了学生的.诵读能力、通过对话整合信息的能力。学生的自评自译又是一次字词句翻译的课堂检测,是学与练的有效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但也有问题和不足,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读的不够,学生思考的不深,分析问题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当然本堂课有还存在不足,有些环节处理的不够深入,导致学生没能尽情地展示学习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问题的设置应有梯度

教学目标中中直接用“品读人物对话,把握人物形象?”这样一个问题来完成教学目标,是否显得单薄了些,前面是否应该加上“抓住对话中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这样一个环节。我想“品味人物对话”应该就是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征,没有对人物的把握,恐怕“评价人物”也是空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就文章而文章,缺少延伸和提升

更应该具备延伸课堂内容的欲望。从导入到介绍课文的出处,到最后的人物评价,始终没有感受到大语文思想,总是局限于课文,虽然段老师设置了一个品读的情境,却因为缺少详实的例证而显得突兀而不自然。虽然有关于人物的介绍,却只是简单的出示,而没有能跳出文本高于文本。语文教学应有赖于提升学生的素质,要有大语文观,不能为了指向而指向,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这样,既解决不了问题,也指向不了什么。

为此,若能有效品读文本的基础上,应进行必要的延伸与提高。总之,我的感受是一节课成功的教学设计课,应是能构建出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围绕教学中精心设计主问题,在师生有效的教学对话中,品出文章个性化语言与内涵,在严密而流畅的主线中不露痕迹地推进,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

七年级评课稿4

翁老师的这节《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公开课,以自己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细致严谨的数学解题思路,灵活轻松的师生互动,为我们献上了一节优质的数学课。

一、严谨细致的概念复习,翁老师针对本章内容所要用上了前面的知识做了细致的复习。实现了本章节知识点的联系与复习回顾,对接下去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全面深入的教学,注重知识的联系,翁老师通过求长方形的面积来引导学生探索、总结出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法则,利用数形结合,让学生对这个法则的理解更深入,同时突破了难点,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合作交流的新课改理念。

三、注重总结知识,翁老师通过练习,让学生观察步骤,并做出总结。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观察,发现,总结知识。最后翁老师还给学生编了个解题的顺口溜,既方便让学生记忆,又能巩固知识。

四、从我自身的观点来说说本节课的几点不足之处:

(1)整节课老师讲得多,学生个别回答较少。

(2)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应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从与它人的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3)还需加强的对知识点的认识,比如为什么要学升降幂,是为了结果的有序,数学的结果需要简洁有序。这样让学生很清楚,有目的的学习效果总是比较好的。

七年级评课稿5

【点评】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实现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的导学目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主要内容,中心主旨”的角度来感知,这样设计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导学有效。

【合作探究】——精读文章 体味情感

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与交流整理,然后让小组的风彩在全班内进行展示!

1无情的暴风雪就这样吞噬了五位探险者的生命,再次用心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说一说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这些情节为什么会打动你? 你从中得出探险家具有哪些高贵的品质?

2同样是南极探险,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败了。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的斯科特写这悲壮的一幕?在文中,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吗?试着品读分析,谈谈你的看法。

3课文的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悲剧就是以悲剧的结局结尾的故事,既然是悲剧故事为什么蕴含着伟大呢?这是否矛盾?

【点评】此环节设计,把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引向深入,以小组为单位,注意让其交流整理,强调学生在合作中攻克难点,这一策略较为可取,它强调学生在交流中表达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所领悟的结果,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训练。但探究的内容应着力于导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只需从“感受作者情感”“体会人物精神与品质”“体会句子深刻含义”这三方面来设题即可。如第1题可这样设问:找出文中具能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句子。第2题可这样设问: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并谈谈他的态度是否正确?

七年级评课稿6

本节初中科学第二册第二章第四节(浙教版),由于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力及力的有关知识,大家对于“力”即熟悉又陌生,为了使学生初次学习力留下很深印象,我校杨国斌老师在公开课中精心设计非常有自己的创意,为我们开设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为瓯北五中七年级备课组起指导作用。

一、创设教学情景

力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七年级学生对抽象事物理解能力较差。为了降低抽象程度和难度转化成直观,杨教师能够根据新课标认真备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并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身边的鲜活的实例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各个环节紧密,过渡自然,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杨老师利用身边的科学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如奥运会我国举重运动员用力举起杠铃时肌肉收缩;并请一位同学将桶里的水提到桌面上,然后谈谈用力后的感受。通过这两个情景,学生对于力有了初步体验:用力是我的肌肉会收缩,并有酸胀感。

二、渗透科学方法

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观念、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实践能力等方面。

力是一个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却又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因此检验力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科学方法。杨老师用了类比的方法,先从简单的判断风等事物存在的办法,然后总结了科学方法: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于是很自然地引出力的判断方法也是如此,主要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三、课堂气氛活而不乱

在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活而不乱,有条不紊的进行,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创设教学情景,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在轻松、和谐、平等的氛围中进行,语言平实却满怀鼓励,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发表不同的见解。课堂上多次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汇报交流,质疑互动。还多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教学活动,通过说、写、做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和主人,教师很好的担当起了指导者和领路人,创设了宽松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当学生探究出结论后,能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并解决实际问题。老师没有包办代替或生搬硬套地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自己去获得,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回想杨老师授课全过程,但在课堂中我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如学生举例时提的大多是与自身有关的事例,即人和物体之间的力,这说明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缺少对生活事物的观察与思考。今后应注重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总之,杨老师《力的存在》一课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力的存在”并感知“力的作用效果”,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以看出教者对教材理解得比较深入和透彻。课堂上杨国斌老师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做到有扶、有放,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当作受保护的探究者。

七年级评课稿7

本学期去杭州参加初中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印象最深、最让我觉得有收获的,当属吴**老师的《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课。

这堂课很与众不同地运用了听写法来进行文言文教学。先是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听写课文,遇到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学生写不出或写错的字词,其实就是这篇文章中需要老师教学、解释、补充的内容,这一做法较扎实地落实了文言字词教学。接着吴老师采用了多种读法指导,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读中逐步深入、逐步理解,实现“文言合一”。再然后吴老师把几篇与课文相关的神话短文给学生阅读,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对神话的特点和神话人物形象有了准确的把握,将单篇阅读拓展到了类型阅读。

吴老师的这节课一点也不虚华,在教法上有很强的模仿性,无论学生的学情如何,都很适用。我觉得这是一堂公开课最有价值的地方,如果观摩完一节课,只能叹服上课老师的教学功力和上课学生学习水平,回到自己的课堂上却因为学生差异不能操作,这样公开课只是一场秀,没有指导意义。

向吴老师致敬!

七年级评课稿8

今天听了同事的课《秋天的怀念》,她采用的是板块式思路。教学积累铺垫后是三个主要活功:活动一,朗读感知一篇说题目含义。活动二,品读学习一点,赏析文中细节,品细节之妙。活动三,精练一段,五个话题精读结尾段。

回顾整个课堂:思路清晰、提问精粹,积累丰富,品读细腻,活动丰富,很有余老板块式风格。

对这样的名篇有太多的设计思路,但我总认为这课的重中之重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怀念之情的。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没想到”去体会出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和字里行间双向交流的情感。

我的思考:1.本文情感的变化,学生从读文中就可体会出,让他们从读中体会比直接讲出好。2.文中重点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去表达情惑,而不是表达了什么情感。3.对史铁生知识的铺垫不够到位,特别是他残疾后的重大文坛成就。4.过渡语的设置,从文意感知到品味细节,应有过渡。文中的怀念之情是通过一个个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展现的,自然切入细节的赏析。5.同时对细节的赏析,方法规纳不到位。本文细节很典型,就是三个抓住“抓神态、抓动作、抓语言”,应让学生人人落实会规范赏析表述,给学生以方法。6.朗读指导应渗透在学生朗读课文中,本文是很好的训练朗读素材,而朗读指导上欠缺。7.板书上没有题目,设计上只有三组难字。8.在模仿学习名家的同时,该如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上次余老评课时指出,公开课必须是完整的课,无论课文多长都一课时完成。如《鸟》讲第二课时就不好。这点我不敢赞同,本节课对七年级学生而言,一节课从字词积累落实到文意把握、细节赏析,精讲段落全部落实难度太大。

个人更欣赏一节课落实训练一点,如本课一积累铺垫,二朗读赏析。学生只要把细节的赏析、运用真正掌握,会赏细节会写细节,无论对他们今后的阅读还是写作都会有大帮助,那就是很成功的。

七年级评课稿9

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加这个说讲评活动。感谢吕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英语课,我认为吕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亮点一教学环节:

犹如一场竞赛之旅。从一开始的与你相伴,为你而战到最后的一战到底,环环相扣,每一关都巧用电视竞赛的节目名称命名,增加趣味性的同时还增加了学生闯关的挑战性。

亮点二教学活动:

1、开心辞典中,吕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单词,词组和基本句子的学习,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自学。

2、在智力快车中,学生答题并讲解,体现了兵教兵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3、天才知道呈现的是小组合作理念,由组长指导学生学习,派代表完成板演,合作探究让学生更好地互助学习,取长补短。

亮点三教师素养:

吕老师的温馨寄语是点睛之笔,堪称经典,有传统的称赞,又有创新的激励,为学生加油打气同时激发了学生潜能。

吕老师的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学思路清晰,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个体操练,教学经验沉积下来的个人素养,教态自然大方得体,贴近学生,富有感染力,真正做到让每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教学建议:

这节课的教学活动由竞赛贯穿始终,缺少变化,如能变化不同的模式,我想对于学生学习更有帮助。还有在教师讲授新课时,如能更多的运用英语教学,我想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然而瑕不掩瑜,从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生动的教学呈现,我们不难想象出,学生在真实的课堂中是多么轻松地学习知识和获取知识。总而言之,我认为这是一堂非常成功高效的英语课。以上是我不成熟的个人观点,如有不足还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评课稿10

xx是我校的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她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节上的很成功。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实例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回顾方程的概念,对比算术方法与方程方法,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并且注意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数学问题的生活化。通过比较、鉴别、归纳等数学活动,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

从知识的运用中提升兴趣。课堂上的三个练习,使知识从巩固落实到灵活运用逐步提升。练习1的配备旨在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练习2选用了九章算术的原题,通过实例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有直观的感性的认识.2、营造探究氛围 引导合作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各小组学生展示,合作学习,强化人人参与,提高小组协作能力。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题多解,学生通过充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答案,享受成功的喜悦。

3、巩固基础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在列方程研究问题过程中,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强调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既把握通则通法,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每个例题都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不去死记硬背各种题型的解决招数。在概念建立后,让所有学生都掌握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学生编出不同水平的问题,体现了不同人学习数学的不同感悟。

4、传承数学文化 渗透爱国教育

有意识的加强对数学文化的传承。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传播了算式到方程、算术到代数等重大历史的发展变化。通过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方程历史的介绍、九章算术中问题演练,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不断探索和取得的进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念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5、理解课程标准 用好用活教材

教案的编写体现了教师的教材观,作到了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在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建立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推进,引导和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列方程”在本章中占重要地位,也是本章的主线,教学过程中突出体现了这一点,体现新课标倡导的问题解决和数学思考的思想。根据这一观点,通过几个实际问题列方程的过程,展现一系列的一元一次方程,达到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目的。本节课中体现了教学过程活动化、情景展示生活化、学习方式多样化。

这节课的设计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通过丰富的不同层次的实例,使学生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向学生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的优势,结合初一学生的活泼的特征,对信息技术合理、适度的使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

七年级评课稿11

蒋老师导入就从二声部练声曲入手,既训练了学生的声音,又让学生直接感受了合唱且合唱需要注意的要求,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多媒体播放的音乐风光片,让学生在优美抒情的背景音乐《红河谷》中,可以直观的看到加拿大辽阔的草原、汹涌的江河、枫叶国旗等自然风光,不断利用所知猜测它是哪一国家的景色,既可以很轻而易举的为学生营造出那种异国风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的旋律,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学习音乐的兴趣,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为后面的欣赏及学唱埋下了伏笔。

为了在课中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蒋老师在课上运用生动的语言、采用了师生同随音乐起伏划旋律线、模唱旋律、填词唱、师生大对比、歌曲处理等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层层深入,再现歌曲所描写的情景,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体验作品中流露出的爱乡之情,可谓想方设法不断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表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音乐真正扎根于学生心灵,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快乐学习、主动发展不再成为空话,让未来的一代,不仅成为高智商的专门人才,更让他们成为情感丰富,爱心四溢的创造者。

在课末,蒋老师采用让学生说民歌、唱民歌,寻民歌、赛民歌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学生对民歌的了解,让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继续激昂,从而更加热爱中国的民歌艺术,可谓润物细无声。

不足:

本人认为解决二声部这一问题,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合唱的方式方法,欣赏合唱作品,并学会在合唱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协作的精神,在自己演唱过程中学会聆听其他声部的声音,来调整自己的声音。

七年级评课稿12

X月X日,听了X老师执教的《木兰诗》,对这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我想X老师的这堂课的成功源于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成于关注课堂上与学生的有效对话。

在工作室一年多的学习中,我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只求惟一的“正解”,许多教育性价值,诸如坦诚对话的态度、高超的言语解释和表达能力、思想的活跃、人格的独立等,唯有在一个身心倍感自由、人人畅所欲言的“对话场”中才能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对话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就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就是一种对话实践,学生语文能力的表现亦是一种对话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语文知识与技能,其目的是在人一本对话与人一人对话这两种对话实践中培养语文素养,提升更高的精神境界。

一、深入解读文本,实现人本对话

木兰是英雄,在我们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X老师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木兰不仅是英勇善战的英雄,而且,还是一个女英雄。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她承担了“阿爷”、“长兄”这两个男性的职责。而且木兰主动承担的职责不仅仅是家庭的,而且是国家的。这个英雄的内涵,是从承担起“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所以这个英雄的内涵不单纯是没有英雄感的平民英雄,更深邃的内涵是不忘女性本来面貌的女英雄。在方老师的分析下,还原了这样一个女英雄的形象,这篇经典深邃的特点,从思想到艺术,就如同泉水一样冒出来了。

优秀的文本往往有意识地使用了一些模糊多义的语文文字形式,如象征、隐喻等构成的词义空白以及整体意境空白等激发人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想象、去补充、去创造,以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关于如何创造性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就成了文本解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也是我们备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上好课的基础。

二、关注师生对话,展现灵动课堂

X老师用问题推到教学。从木兰在人们心中是什么形象导入,引导学生到诗文中找依据,并以读带动讲,学生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中感受木兰为国为家牺牲、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感受到她的不慕荣利、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感受到木兰的英勇善战的精神品质。学生从中找到相关语句,体会,朗读,感悟,分析融合在师生对话中。在分析中,又将师生对话推入更高层次,木兰与赵子龙、岳飞不一样,她是一个女英雄。老师带领学生感受木兰身上女性的柔美,回家的喜悦与欢快。在层层剖析之上,概括木兰形象,水到渠成,浑然天成。我想教学包含的另一个方面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它们是对话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决定知识与意义是否生成的关键。师生对话是指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怀,彼此接纳,以理解他人为基点,在共同的话语上沟通与交流,达到二者之间的视界融合。生生对话更多的是体现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的养成,是关于学习主题、意见、情感的交流与分享。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才有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在与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自我反思性的理解。

我想,这些对话之所以得以开展,是因为一直围绕有价值的对话话题展开。话题是师生对话的中介,亦是对话教学运作的轴心。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提问并不具有思维启发性,存在的弊端具体表现在:笼统贫乏,中心不明;过于简单,无须动脑;琐碎频繁,缺乏主次;对待回答,反馈不当等。X老师在本堂课设计的对话教学的话题具有定向、整合、导学、引思的功能。能引起或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带来广阔的思维空间越。

七年级评课稿13

下面我就余xx老师的《口技》这堂课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直以来,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多半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余老师的这堂课摒弃了传统文言文教学的一些弊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一种比较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

我认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如下几点特色:

1、依题设疑,巧妙激趣。

教师一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卖油翁》这篇课文,接着媒体展示《洛桑学艺》的片断,让学生总结这种表演艺术是什么,创设生动、直观的情境,让学生欣赏、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学,学生被“撩拨”了起来,踊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来,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新的学习之中,体会我们中华民族精湛的民间艺术,使学生在新奇中获得了知识。

2、围绕目标,引导探究。

从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看来,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掌握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知识,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邱老师分“读、说、做”三步进行教学,可以说这堂课是文言文教学中一节典型的“诵读、品析、积累”课,这三步既表现了一种教法,也点示了对文言课文的一种学法,这三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首先,教师先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因为读中领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体会、领悟。这样可使学生很自然地对课文有所领悟、认知,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接着教师通过层层深入地提出一系列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进行“说”,围绕“善”字分析“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这个问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每提出一种见解,都必须对课文有一定的理解,这样既可以检验探究活动的效果,又促使学生运用获取的信息,并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七年级评课稿14

写作的过程,是用语言文字表现自己生活体验的过程,因而,平时的积累和练笔就显得尤为重要。

黄老师的这节作文课,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自己一直没有做到位的一点----日常练笔的高效性。我们平时看似也有好词好句的摘抄、赏析,也有对名著的评价借鉴,但是很少像笑娟这样从日常点滴积累、日常生活感悟开始“让语言更美丽”。

“每日一语”是很好地练笔方式,不求多但求精。学生的习作老师精心收集整理,日积月累,学生的优秀习作,展示给大家,美了学生,提高了习作水平,也震撼了我们听课的老师。

教师从情感、修辞、意蕴的角度锤炼语言,习作又紧紧围绕生活和我们的课本,遇到适合的文本,哪怕一个段落,也要学生模仿一个片段,或者一句话,慢慢的,写作能力再差的学生也会对写作产生兴趣。

写作文是让我们学生和老师很头疼的事,但是在笑娟的作文讲座课,却让我们感觉写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这节课,我感觉特别适合初一阶段,点滴积累,语言从此美丽。

七年级评课稿15

周老师今天的课《4.4整式》,这是一节概念课,概念繁多,比如单项式的概念,次数,系数,多项式的次数,项数,次数最高的项,整式。这样一节课要在一节课内完成目标,难度是相当的大,但周老师稳重持成,层层分解,逐个击破,交难点个个碾碎,分解在无形中。

从教学内容看,引入从学生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列代数式,从无形中体现了单项式,多项式,整式与代数式的包容关系。让知识之间形成脉络,初步形成代数知识导图。

从目标达成来看,每一个环节的展开都围绕着这几个概念,不管是学生的回答还是老师分析学生练习讨论,围绕中心展开课堂,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下学习,学习效果更加理想。

从教材处理上看,由单项式到多项式再到整式,由浅入深,步步逼进。每个练习后都会有小结,让知识点概括提升到一个理论层面。

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上,特别是单项式的处理上分4个基本情况:一个数,一个字母,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细节到位,详略得当。

周老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板书有条不紊,清晰工整漂亮。双边活动频繁。

第三篇:七年级英语评课稿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7篇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1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Module2 My family Unit1 Is this your mum?的第一课时。作为新毕业的老师,陈老师的课堂组织得很有条理,完成得也很不错。

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师的个人素质很好,很有激情,从而使课堂的气氛很活跃。

2、新词的呈现,陈老师采用了很直观的照片来讲述,以老师本人家庭的成员为载体,很有吸引力,聚集了学生的注意力。

3、讲述新词的时候用发音的方式来读,让学生比较的好记住,这个方法值得保持。

4、本结课从词到句子的呈现到操练,缓缓渐进,过度得很自然。

本节课需要改善的地方有: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没有突出,名词所有格应该加以体现,并让学生注意。

2、听力部分的指令需要改善,应该是言简意赅,学生也容易听懂,并会去实施。

3、教师的课堂话语多了点,留给学生反应的时间应该多一点,不然显得有点喧宾夺主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听完本节课后,发现新教材中有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去探讨。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2

庄老师的这堂课思路清晰,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课前准备得也相当充分,教师的语音清晰、语调得,表情亲切,教态良好,有亲和力。

优点:

1、对于音标的教学,能够融会贯在词汇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将书本后面的音标教学自然地融入在生词中。

2、创设情境,对party情境的创设,由熟悉的学生入手,情境真实。

3、教授always等频度副词的导入非常自然,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

4、之后引向圣诞节,是对相关知识的一种迁移,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教师课堂用语简洁明了。

6、板书有层次。

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庄老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3

李老师的这一堂课,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使课堂避免了枯燥乏味,大胆实践,把重点放在单词的运用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以教材为基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

用一首lazy mary的儿歌引出单词,教师不是单一的教单词。而是词中有句,句中有词。李老师在引入本堂课的重点句型时,利用自己的全家福,使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2、分组合作,反复操练,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李老师在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门扮演各种角色来反复操练When does he usually go to school?这个句型。根据课本内容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学会运用。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3、注重评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李老师的多维评价方式,达到激励学生爱学、善学的目的,从表扬用语上:good, very good, clever, super,excellent, cool….再有设置了很多奖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建议: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可在“写”这个环节中加强一下练习。

在听与做的活动任务中,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看看是否给学生听几遍,才能照顾好全体同学,以培养学生专心听的良好习惯。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4

李老师的这堂课,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何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根据学生的基础,去挖掘他们原有的知识资源,能够使学生在认知领域中掌握英语;在情感领域中激励情意;在智育领域中发展智力,这是一堂成功精彩的英语课。

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效果显著。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何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学习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唯一感觉不够的在每个活动的开始学生的兴趣总是呈慢慢下降的趋势,这也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5

小庄老师的这一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Module8 unit1 I always like birthday parties.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处理一些新单词和频率副词的用法。这是一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TPR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游戏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有效。

2、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3、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等,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6

X老师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TPR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游戏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有效。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X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X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

1、本堂课中,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未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学生操练时场面有些混乱。

2、教师语言不是很丰富。其实这也是我们较多老师的一个毛病。我们说当我们老师有足够多的input(输入)的时候,学生才能有output(输入)。这可能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多多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7

一、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新,思路清,程序合理。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运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接近学生生活,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中实施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起了深刻的变化,真正成了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成为名副其实的“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以课题为背景,任务型教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和思路清晣。

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熟悉,驾驭教材能力强,处理详略得当,思路清,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节奏紧凑,按复习,呈现,操练(3P)来循序渐进创设情景,促使学生感悟和体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学会交际,学会做事情。

《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而在本节课中,教师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始终以高亢的情绪参与教学,鼓励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重点句型贯穿全过程。使本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一气呵成,恰到好处。

二、清晰的过程中充满新颖的教学方法

该课表现出乔老师教学思想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她善于抓住课堂关键事件,生成精彩课堂,她的教学面向了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程挖掘很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空间和社会实践,从而实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任务明确,课堂民主、和谐、自由,充满活力,教学中无处不体现出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标理念。

三、教学设计的评价

乔老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设计构思精巧,体现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乔老师采取“以人为本,以学促教”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有序的导、生动活泼的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自始自终,学生表演、提问和回答积极、主动,体现了这一教学观念。

四、教学过程的评价

1、教学情景创设好(创设真实语境、创设问题语境))

本课中,在操练完句型Is this your pencil?之后,乔老师让学生对此语境进行猜想,提问,对话和表演。教学情境熟悉、真实,学生乐于表演,气氛和悦。在教学中起了激趣的作用。在知识学习中,为了避免教师一人谈的局面,教师三次创设了问题语境,让学生参与交流,师生共同熟悉课本,不断的运用本单元的单词、句型进行操练,表达,以达到让学生运用新知识描述生活,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

2、教学过程小组学习效果好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每呈现一个活动任务,四人的小组立刻投入到积极的交流互动中—读,说。展示的环节学生分工明确,没有出现你推我桑的情况,效果很好,各个小组竞相展示。

五、教师素质很好,教学基本功扎实。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英语口语流利,能用全英语熟练驾驭教学。

六、课后反思

1、新目标语言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语言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对所学语言创造整合,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们,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具有初步的交流能力。在乔老师的这节课中,让学生在一个的活动中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机械重复太明显。学生在相同的情境下,操练句型,略显呆滞。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会使一部分学生兴趣感消失。可以转换个一个活动形式。

2、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

本堂课中,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未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学生操练时场面有些混乱。

第四篇:七年级英语评课稿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 8篇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 1

该老师在文本的处理上应该说是非常的细腻,从围绕house的单词、词块(a with)、句型(There was a with.)自然过渡到阅读文本中。在阅读文本的处理上结合了阅读策略,通过标题猜测文章大意,快速阅读找寻段落大意以及每个段落的细节阅读,在细读中,该老师运用了不同的形式包括表格填空、问答、判断题、选择题来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在学生的回答中该老师都会采用追问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思考。

不足之处:学生按照小组合作形式分布坐好,但在老师的教学过程中几乎没有需要用到小组合作的活动,除了最后一个环节的Pairwork学生有2人交流以外,这个小组合作就流于形式了;其二,板书只有个单元的标题,也流于形式了。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 2

一、课堂教学设计理念新,思路清,程序合理。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运用任务型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接近学生生活,在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中实施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起了深刻的变化,真正成了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关注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成为名副其实的“以学为本”的教学设计,以课题为背景,任务型教学Learning by doing的理念和思路清晣。

教师对教材的内容熟悉,驾驭教材能力强,处理详略得当,思路清,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节奏紧凑,按复习,呈现,操练(3P)来循序渐进创设情景,促使学生感悟和体现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学会交际,学会做事情。

《课程标准》中指出,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而在本节课中,教师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始终以高亢的情绪参与教学,鼓励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重点句型贯穿全过程。使本课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一气呵成,恰到好处。

二、清晰的过程中充满新颖的教学方法

该课表现出乔老师教学思想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她善于抓住课堂关键事件,生成精彩课堂,她的教学面向了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课程挖掘很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空间和社会实践,从而实现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任务明确,课堂民主、和谐、自由,充满活力,教学中无处不体现出教育即生活的教学理念和新课标理念。

三、教学设计的评价

乔老师的教学观念新颖,设计构思精巧,体现师生互动,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中,乔老师采取“以人为本,以学促教”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有序的导、生动活泼的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节课自始自终,学生表演、提问和回答积极、主动,体现了这一教学观念。

四、教学过程的评价

1、教学情景创设好(创设真实语境、创设问题语境))

本课中,在操练完句型Is this your pencil?之后,乔老师让学生对此语境进行猜想,提问,对话和表演。教学情境熟悉、真实,学生乐于表演,气氛和悦。在教学中起了激趣的作用。在知识学习中,为了避免教师一人谈的局面,教师三次创设了问题语境,让学生参与交流,师生共同熟悉课本,不断的运用本单元的单词、句型进行操练,表达,以达到让学生运用新知识描述生活,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目的。

2、教学过程小组学习效果好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每呈现一个活动任务,四人的小组立刻投入到积极的交流互动中—读,说。展示的环节学生分工明确,没有出现你推我桑的情况,效果很好,各个小组竞相展示。

五、教师素质很好,教学基本功扎实。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英语口语流利,能用全英语熟练驾驭教学。

六、课后反思

1、新目标语言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语言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对所学语言创造整合,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它们,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具有初步的交流能力。在乔老师的这节课中,让学生在一个的活动中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机械重复太明显。学生在相同的情境下,操练句型,略显呆滞。使学生产生疲劳感,会使一部分学生兴趣感消失。可以转换个一个活动形式。

2、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

本堂课中,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未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学生操练时场面有些混乱。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 3

X老师的这一堂课是一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TPR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游戏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有效。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X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X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本课中值得探讨的地方:

1、本堂课中,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未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学生操练时场面有些混乱。

2、教师语言不是很丰富。其实这也是我们较多老师的一个毛病。我们说当我们老师有足够多的input(输入)的时候,学生才能有output(输入)。这可能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多多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 4

李老师的这一堂课,充分考虑了七年级学生的学习规律,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使课堂避免了枯燥乏味,大胆实践,把重点放在单词的运用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以教材为基本,但又不拘泥于课本。

用一首lazy mary的儿歌引出单词,教师不是单一的教单词。而是词中有句,句中有词。李老师在引入本堂课的重点句型时,利用自己的全家福,使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2、分组合作,反复操练,创设情境进行教学。

李老师在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门扮演各种角色来反复操练When does he usually go to school?这个句型。根据课本内容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情境,学会运用。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3、注重评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李老师的多维评价方式,达到激励学生爱学、善学的目的,从表扬用语上:good, very good, clever, super,excellent, cool….再有设置了很多奖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并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

建议:听说读写四个环节中可在“写”这个环节中加强一下练习。

在听与做的活动任务中,教师应该走到学生中间去,看看是否给学生听几遍,才能照顾好全体同学,以培养学生专心听的良好习惯。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 5

庄老师的这堂课思路清晰,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课前准备得也相当充分,教师的语音清晰、语调得,表情亲切,教态良好,有亲和力。

优点:

1、对于音标的教学,能够融会贯在词汇的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将书本后面的音标教学自然地融入在生词中。

2、创设情境,对party情境的创设,由熟悉的学生入手,情境真实。

3、教授always等频度副词的导入非常自然,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

4、之后引向圣诞节,是对相关知识的一种迁移,同时也检验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教师课堂用语简洁明了。

6、板书有层次。

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庄老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习得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 6

李老师的这堂课,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何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了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根据学生的基础,去挖掘他们原有的知识资源,能够使学生在认知领域中掌握英语;在情感领域中激励情意;在智育领域中发展智力,这是一堂成功精彩的英语课。

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效果显著。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堂课上,何老师很好的'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处于相对自然的态势,不断的在学习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的交织在一起。

唯一感觉不够的在每个活动的开始学生的兴趣总是呈慢慢下降的趋势,这也是困扰我很久的问题。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 7

小庄老师的这一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Module8 unit1 I always like birthday parties.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处理一些新单词和频率副词的用法。这是一节清晰实在,扎实系统,动静结合的英语课。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导入,充分调动起学生兴趣。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用TPR活动导入新课,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接着教师利用游戏引出新词教学,自然有效。

2、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全班活动,师生互动,小组活动,双人活动,个人活动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有歌曲,谜语,游戏,内容非常丰富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3、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实物,图片,卡片,身体语言等,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的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

七年级英语评课稿 8

本节课是七年级上册Module2 My family Unit1 Is this your mum?的第一课时。作为新毕业的老师,陈老师的课堂组织得很有条理,完成得也很不错。

本节课的亮点有:

1、教师的个人素质很好,很有激情,从而使课堂的气氛很活跃。

2、新词的呈现,陈老师采用了很直观的照片来讲述,以老师本人家庭的成员为载体,很有吸引力,聚集了学生的注意力。

3、讲述新词的时候用发音的方式来读,让学生比较的好记住,这个方法值得保持。

4、本结课从词到句子的呈现到操练,缓缓渐进,过度得很自然。

本节课需要改善的地方有: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没有突出,名词所有格应该加以体现,并让学生注意。

2、听力部分的指令需要改善,应该是言简意赅,学生也容易听懂,并会去实施。

3、教师的课堂话语多了点,留给学生反应的时间应该多一点,不然显得有点喧宾夺主了,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听完本节课后,发现新教材中有很多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去探讨。

第五篇: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评课稿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评课稿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评课稿1

听方众老师的课,无论是在教学设计思路上,还是在课堂教学的把握上,都很成熟。

从本节课看,这节课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方老师课前认真地分析、把握教材,教学过程有条理性,基本上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方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对一元一次方程进行了复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了这章知识的三大块,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的”的教学模式。而且每个知识点后面都附加了针对性强,有梯度的练习题,还抽学生自己讲解,效果真的不错。

我自己认为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是非常完整的,过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始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应该说是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一直以来,我们都有感觉应用题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所以教师是否应对应用题应做一定的分析,帮助学生寻找其中的等量关系?

2、在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时候,先复习回顾等式的性质是否更好?按照教案上的设计有本末倒置的感觉。

3、对于方程的解的检验,在刚接触一元一次方程的这个时候,我个人觉得应该写出它的过程。待学生熟练后可以省略。

4、是否应该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像第一个应用题,教师给出的答案太快了,学生根本没足够时间去考虑。

5、能不能适当地增加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从而使得课堂的气氛更好。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评课稿2

我所要评的课是王老师上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整节课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始终以“一元一次方程”概念和“辩一辩”一元一次方程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王老师语言精炼,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师生关系融洽,气氛和谐;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整节课我认为 王老师有两个亮点:

一、王老师这节课从“蛟龙号”下潜海底的例子导入,能使学生产生对这节课学习的兴趣。

二、王老师做到了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课堂时间与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如: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巩固上,王老师让每个同学写出一个方程,让同桌来判别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整节课王老师都是以提问、引导和学生讨论、实践、回答的方式贯穿于本节课,始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评课稿3

xx是我校的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她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节上的很成功。纵观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实例中激发兴趣。在活动中回顾方程的概念,对比算术方法与方程方法,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问题,并且注意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是数学问题的生活化。通过比较、鉴别、归纳等数学活动,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较好的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质。

从知识的运用中提升兴趣。课堂上的三个练习,使知识从巩固落实到灵活运用逐步提升。练习1的配备旨在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练习2选用了九章算术的原题,通过实例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对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有直观的感性的认识.2、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合作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氛围,有意识的给学生创造一个探究问题的平台。各小组学生展示,合作学习,强化人人参与,提高小组协作能力。不仅如此,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题多解,学生通过充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答案,享受成功的喜悦。

3、巩固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节内容是在列方程研究问题过程中,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这也是新教材的特点。遵循这样一条主线,让学生学会将普通语言转化成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强调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既把握通则通法,又鼓励思维的灵活多样。每个例题都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不去死记硬背各种题型的解决招数。在概念建立后,让所有学生都掌握认识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体现了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让不同学生编出不同水平的问题,体现了不同人学习数学的不同感悟。

4、传承数学文化渗透爱国教育

有意识的加强对数学文化的传承。在教学过程中自然传播了算式到方程、算术到代数等重大历史的发展变化。通过比较算术方法和方程方法、方程历史的介绍、九章算术中问题演练,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不断探索和取得的进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念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5、理解课程标准用好用活教材

教案的编写体现了教师的教材观,作到了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在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建立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教学过程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推进,引导和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经历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发学生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列方程”在本章中占重要地位,也是本章的主线,教学过程中突出体现了这一点,体现新课标倡导的问题解决和数学思考的思想。根据这一观点,通过几个实际问题列方程的过程,展现一系列的一元一次方程,达到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目的。本节课中体现了教学过程活动化、情景展示生活化、学习方式多样化。

这节课的设计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师通过丰富的不同层次的实例,使学生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向学生展现方程是刻画现实生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青年教师的优势,结合初一学生的活泼的特征,对信息技术合理、适度的使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方程解决丰富多彩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使学生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

七年级评课稿(推荐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