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诗歌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
编辑:落花成痕 识别码:65-729950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0-04 00:18:06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诗歌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反思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通过诗歌背景的学习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读。

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在诗歌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学生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小组竞读,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读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注意断句停顿,并结合相对应的轻音乐,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录音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诗歌中所表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尽致。学生耳听录音,神已被录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梦游天姥山呢!所以说朗读,特别是诗歌配乐的录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吸引学生自主地创设情景并走进次情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接着是图文结合。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诗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行人,没有飞鸟,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独处孤舟,默默垂钓的静谧画面。这幅广袤无垠,万籁寂静,大雪纷飞的图画展示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画面,去体验雪后的宁静和老翁的孤独与静谧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和游子,构成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这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诗人无限愁思的情景中去体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最后是讲解描述。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情景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才能使学生进入情景后和领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的情景大多都通过学生的想象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观的讲解描述,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描绘讲解中不知不觉进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朗读和图片展示可能只能领略诗歌的韵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却未能完全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对该诗歌进行必要的讲解描述,使学生理解和领会该诗是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另外,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我觉得诗歌教学,盲目地分析讲解背诵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极力创设更多的情景,并吸引学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心灵,才能真正地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背景了解、朗读、图文结合和讲解描述等方法来灵活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飞向诗文,飞向作者,飞向生活,飞向明天。

第二篇:诗歌教学反思

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通过诗歌背景的学习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

其次是朗读。

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在诗歌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学生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小组竞读,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读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注意断句停顿,并结合相对应的轻音乐,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录音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诗歌中所表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尽致。学生耳听录音,神已被录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梦游天姥山呢!所以说朗读,特别是诗歌配乐的录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吸引学生自主地创设情景并走进次情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接着是图文结合。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诗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行人,没有飞鸟,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独处孤舟,默默垂钓的静谧画面。这幅广袤无垠,万籁寂静,大雪纷飞的图画展示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画面,去体验雪后的宁静和老翁的孤独与静谧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瘦马和游子,构成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这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诗人无限愁思的情景中去体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最后是讲解描述。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情景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才能使学生进入情景后和领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的情景大多都通过学生的想象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观的讲解描述,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描绘讲解中不知不觉进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朗读和图片展示可能只能领略诗歌的韵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却未能完全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对该诗歌进行必要的讲解描述,使学生理解和领会该诗是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另外,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

我觉得诗歌教学,盲目地分析讲解背诵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极力创设更多的情景,并吸引学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心灵,才能真正地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背景了解、朗读、图文结合和讲解描述等方法来灵活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飞向诗文,飞向作者,飞向生活,飞向明天。

第三篇:诗歌教学反思

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结合自己多年对古诗词的教学,谈几点反思。

(一)让古诗词回归“诵读“之本。千百年来,美读呤诵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说明诵读作用重大。古典诗词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节奏。要体会这种美、必须诵读。诵读有理解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诵读有助于触类旁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全身心投入作品,展开文本对话。让学生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管秋取哪种形式,都要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以便读准字音,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正确的诵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词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语词的含义,感觉它的韵律美、节奏美,调动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

(二)让古诗词回归人文之本。

我国古代的诗人、词人中有很多是思想家,他们的诗词体现了许多我们称之为“传统”的东西,它可以内化为“素养”的营养。让学生学习、背诵古诗词,不但可以积累典型语文材料,在心田播下民族文化种子,还有助于他们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健康的人格。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报国激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伤世感怀。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自身道德的完

善,培育高尚的人文精神。

(三)让古诗词教学回归积累。古诗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成为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每周一诗”和“名句对对”的办法。一周出示学生一首古诗词,要求诵读,或把名句中的上句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

(四)让学生插上想象、联想的翅膀。具体可以这样操作:

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

2、通过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古诗词,收集与课文同类内容的古诗词,收集有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教王翰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晶龄《从军行》和《出塞》等。教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3、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联想,运用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改写诗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五)让学生点燃创造的火花。我们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 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古诗词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古老“的诗词奏响”创新“的凯歌。篇二:诗词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学生鉴赏古代诗词的自主学习方法探究反思 李荣

诗歌作品的鉴赏须从何处入手:开展古代诗词的探究学习,探究什么,怎么探究。语文课程要利用古代诗词文学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通过诗词阅读鉴赏活动,在学习品味评价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诗词一般的知识和鉴赏的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体悟、品味咀嚼,思考申发。用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作者沟通,调动自己的经验去体悟形象与作品的意义。参与到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作品最后的完成者。学生自主学习鉴赏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则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学生的探索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从单纯的“学习知识”发展到“学会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需要。研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基于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是通过这种转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1.明确学习目标

我们鉴赏古诗词课题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二是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三是熟悉意象蕴含的 基本固定意义,分析由意象营造出的意境氛围。2.探讨学习方法

教师境界为教无定法,但在这里是无具体方法可仿照,唯有在实际中边走边摸索,在学生学习掌握鉴赏古诗词的内容思想的方法活动中进行了方法的探讨。我们在每类诗词的前言中,都有简明鉴赏方法的说明,这是一把钥匙,用来启开学生的思维。例如山水的鉴赏,我们在第一节课中引领学生运用现有的方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营造的意境,在品味意境的时候揣摩作者的情感。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和学生共同鉴赏了例文中的几首诗,在形式上采取每组一首,要求学生把每组分到的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在课堂讨论中首先用讨论交流的方法让每组的学生交流自己组员的作业,推举出一份语言描述优美的,共同进行修改,然后在课堂上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并由其他同学评点,对好的作品加以简单分析。由于山水诗一般为绘景融情,学生都能描述出来。有了这个初步感知,让学生以一首习题诗作为对象,分析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性认识有哪些,在品读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有哪些,把这些认识用书面形式表述出来,总结自己赏析山水诗词的方法。在第二步实践练习中,使用自己的方法来赏析习题拓展中的作品。这样我们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鉴赏就完整地实施了:被动认识——引导运用——主动认知——实践检验——达到目的。

当然在开篇讲解时,学生对于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需要教师提示引导完成。到后面的几类诗中,我们改变了形式,又引导到激疑:课题进行到羁旅(思乡)诗时,采取激疑自学法①先让学生阅读例文赏

析中的范文,然后画出你认为每首诗词中的关键词句;②罗列着这些 词句,你发现有什么特点;③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当学生完成这几个步骤后,我们再让他们阅读前面的文本鉴赏方法,借鉴此法对自己的第③题进行修改,就会得到自己的鉴赏方法。再例举忧国忧民诗,课前一小组的形式展开阅读,把例文赏析中的八首从内容上划分类别,并说明这样划分的理由。这样学生就先入为主的掌握了鉴赏方法,再回首看资料中的方法介绍,加以完善。3.归纳鉴赏方法

每进行完一个类型时,我们和学生共同总结鉴赏方法,并把它标注在资料上。当完成全部诗词类型的讲解后,再回过头来审视自己的鉴赏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小结。

从期中考试的诗词鉴赏试题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并没有很好的掌握,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系统有针对的实践训练。篇三:诗歌教学反思 诗歌是文学之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简洁,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到唐诗宋词到现代汉诗,源远流长。诗歌教学是学生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国古老而优秀的诗歌文化途径之一,而且诗歌深远的意境和情感有助于增强学生严谨的思维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所以我国教科书,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的语文教科书都选入大量是诗歌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品读、研究和写作诗歌。

而我觉得,诗歌教学最重要的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相应的情景中学习和领会作者的情感。

初中诗歌教学中鉴赏诗歌的传统步骤、方法是: 1.先弄懂作品的表层意思 2.进一步理解深层含义 3.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

这个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被沿用,直到现在,大多数教师也还是在使用这3个步骤来进行诗歌教学。这三个过程一般都是从解释词义、句义,翻译,挖掘典故、修辞,归纳主旨等方面来得以实现的。但是这样的教学难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去想象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那么,诗歌教学应该如何创设情景,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想象和审美情趣,散发思维,陶冶情操呢?

首先是背景了解。

教材中入选的诗歌有古体诗和现代诗歌。不过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其写作都有一个背景,而且这个背景可能和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诗歌的作者和写作的背景介绍占据着什么重要的地。所以背景介绍是诗歌的突破口,学生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感悟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要让学生其了解李白被排挤出长安的背景,还要了解李白虽狂放不羁,但仍有牢固的报效朝廷,有所作为的儒家思想,才能很好地体味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满与怨愤。通过诗歌背景的学习和了解,学生以能初步走进情景,去体验作者的情感了。其次是朗读。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在诗歌教学中,要给充分的时间学生朗读,或默读,或齐读,或小组竞读,或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至于采取什么朗读发,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诗歌类型和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注意断句停顿,并结合相对应的轻音乐,使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快速进入情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录音慷慨激昂,抑扬顿挫,把作者李白的性格和诗歌中所表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情感揭露得淋漓尽致。学生耳听录音,神已被录音勾走,正和李白一起梦游天姥山呢!所以说朗读,特别是诗歌配乐的录音,能更快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吸引学生自主地创设情景并走进次情景,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

接着是图文结合。

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能变诗歌文字为可触可观的图片,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教学诗境。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展示出来的最表层的美,是视觉上雪景的构图。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没有行人,没有飞鸟,只有一位披着蓑戴着笠的老翁独处孤舟,默默垂钓的静谧画面。这幅广袤无垠,万籁寂静,大雪纷飞的图画展示出来,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把学生的思绪带入画面,去体验雪后的宁静和老翁的孤独与静谧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我们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转载于:诗歌教学反思)小桥、瘦马和游子,构成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这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诗人无限愁思的情景中去体验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最后是讲解描述。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仅仅通过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情景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以适当的讲解描述,才能使学生进入情景后和领略其中的奇妙。背景介绍、朗读和图片展示来创设的情景大多都通过学生的想象实现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教师在教学中还要用生动的语言,富有情感地加以客观的讲解描述,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教师的描绘讲解中不知不觉进入情景,去感受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朗读和图片展示可能只能领略诗歌的韵律美和大漠的奇景,却未能完全体会作者复杂的感情。所以教师要对该诗歌进行必要的讲解描述,使学生理解和领会该诗是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以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另外,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闷、孤独、寂寞之情,和希望边疆平定的感情。我觉得诗歌教学,盲目地分析讲解背诵是行不通的,教师要极力创设更多的情景,并吸引学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走进诗歌所描绘的世界和作者的心灵,才能真正地领会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以上背景了解、朗读、图文结合和讲解描述等方法来灵活创设情景,为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飞向诗文,飞向作者,飞向生活,飞向明天。篇四: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现代诗歌教学反思

除了古代诗词,小学也开始了现代诗歌的学习,相对于从小就背诵的古代诗词,现代诗歌对于学生比较陌生,也觉得没什么意思。诗歌课上结束了,看到同学们都没有什么兴趣,就提议大家自己来试一试写诗。结果全班就炸开了锅,认为老师是在布置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认为自己是绝对不会写诗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位台湾老师写的文章,里面谈到了一节作文课—— 有一回上作文课,我出了一个题目:教室里的诗。全班同学都楞在座位上,不知道如何下笔才好。“老师,教室里的诗在哪里呀?”班长问。“在大家的眼睛,看得到的;在大家的耳朵,听得见的;在大家的手,摸得着的;在大家的鼻子,闻得出来的;在大家的脑袋瓜里,想像得出来的。”我回答。

“老师,你说得太抽象啦!”班长搔着头说,“能不能举个例子,给大家参考。”

“没问题!”我微笑着回答,“我先介绍下面这首诗,它是儿童诗创作比赛得到第一名的作品,大家一起来念念看。”

《粉笔》老师是地球,粉笔是火箭,“唧”!从“地球”发射出的“火箭”,命中了那颗“打瞌睡”的“星星”了。念完了《粉笔》这首诗,全班的同学都捧腹不已。觉得这首作品,想像力实在顶呱呱,内容十分风趣,比喻非常贴切,难怪会得奖。“老师,粉笔能写成这么好玩的诗,那么,板擦儿也能写成诗吗?”有个同学接着发问。“当然可以。”

我理直气壮的说,“大家继续来看下面这首作品。”《板擦儿》板擦儿很爱玩,在黑板上跑来跑去,玩得满身都是灰。老师来了很生气,叫值日生抓出去,打屁股。念完了《板擦儿》这首诗,全班又哄堂大笑了。大家都想不到,每天都要帮板擦儿拍灰,竟然可以联想成“打屁股”,实在太有趣了。“老师,上下课听见的铃声,也可以写出好诗吗?”有个女同学问。“也可以。”我又举了一首小学生的作品《铃声》,让大家一起共赏——《铃声》下课的铃声,像一块磁铁,把我们的心吸到外面。上课的铃声,像一条鞭子,把我们赶进教室。这首诗,分成前后两小节,前面写下课,后面写上课;一个比喻成磁铁,一个比喻成鞭子,两者对比起来,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这是一节小学课堂,让孩子很容易的就接受了诗歌,原来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变成诗,原来诗是如此有趣好玩的东西。于是我找出了几首非常浅显又很有趣的小诗,又找了几首很著名的现代诗歌,于光中的《乡愁》、席慕容的《出塞曲》等,在一次阅读课的时候,我把这些诗读给学生听,班上好一些的同学立刻说,原来这么简单都可以算一首诗啊,那我也会写;原来诗歌是这么优美;原来诗歌的意境可以如此深远悠长。虽然只是简单的阅读,反而激发了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浓厚兴趣,那些优美的诗句不用讲解就深入人心,美好的东西真的是值得共同欣赏反复阅读。在以后的摘抄和周记中,就陆陆续续多了好多现代诗歌的摘抄和一些简单的练笔仿写,有的同学还似模似样的写出了好几首小诗。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能与课外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一定会事半功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达到更好的效

果。

诗歌教学反思:

有人说,创新的语言都是在诗歌中诞生,到小说里成熟,到剧本里衰老,在散文里死亡。这句话告诉我们诗歌的语言最具有创造力,没有经过诗的语言洗炼,他的语言是粗糙的。

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们初步感悟诗句是怎样产生的?诗歌语言要综合运用拟人、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还要采用打破、重组、整合等蒙特奇手法,特别强调对学生五种感觉的训练,通感的运用。如: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这是一堂信息量非常大的语言训练课,也是综合训练各项能力的语言实践课,更是一堂追求诗意和谐、个性飞扬的生命语文课!如:让学生说“一轮()的圆月”,孩子们诗意飞扬,极有创意地填上了:含笑、含泪、孤独、凄凉、羞涩、冷漠、苦涩、甜润、令人牵肠挂肚??儿童的想象力是多么丰富奇妙,只要我们给它一个平台,它就能灵动翻飞,而诗歌的语言正给了想象一个自由舒展的空间。

别低估孩子的语言创新能力,儿童的世界原本就像童话般的美丽。你瞧,“树叶儿/悄悄地离开了母亲/带走的是思念/留下的是不舍/”孩子们的诗句多么感人,多么富有诗意的哲理。

课堂是一首诗,流淌着生命的温情;课堂是一首歌,跃动着和谐的音符;课堂是一幅画,勾勒出深远的意蕴。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孩子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孩子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孩子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这一切告诉我,对小学生进行“诗教”,为语言的创新,为培养孩子驾驭语言的能力,开辟了崭新的领域。3 诗歌学的现状反思

1、观念落后,教法单一

我们的老师教学时比较多地停留在对诗歌的判读上,即通过大量的词句分析,背景介绍,千方百计去弄清楚作者到底说的是什么。至于这首诗跟“我”、跟时代有什么关系,则全然不顾。教法简单而且随意性大,过多地分析,少了诵读,少了赏析,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地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个人以为,作者说的是什么有时候并不重要,甚至很多时候诗人创作时根本不会去考虑我们现在所分析的什么“主旨”,关键是我们从中读出了什么。古人读诗就有“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诗无达洁”的经验。这个“读出了什么”,就需要有感悟能力,要有感情体验、审美体验。教学诗歌就要引导学生

达到这一步。叶圣陶说:“诗歌的意义和情趣往往在学习之外,但就字面解释,就同胡乱嚼橄榄一样,没有多大的滋味;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会隽永。”叶老主张教师抓住精要之点,指出一两句足矣,而要让学生自己体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探究诗人的经验。

2、急功近利,“治标”不“治本”

我们这些处在第一线教学的语文老师,几乎都有一个感觉,诗词教学是一个不大容易处理的领域。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考法,或多或少影响了诗歌教学。目前,语文教师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鉴赏的,但那原因大半是为中考中那容易得分的名句填空或者古诗词积累题。于是在诗歌教学中,便普遍存在着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按现有的条条杠杠来进行诗歌背诵教学,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的目的。因此,对享受审美愉悦而言,鉴赏是目的;对获取创作技巧而言,鉴赏是工具。旨在应试升学者,看重的是工具;旨在提高人文涵养者,看重的是目的。“治标”不“治本”,只能应付考试,无益于培养能力。如果能在诗歌教学中也注意培养学生的素质,教给学生一些鉴赏的方法和能力,那么“治本”兼“治标”,就可以一箭双雕: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又能促进他们的应试能力。

3、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 诗歌教学需要激情,需要发现,需要陶醉。但是现在,有的语文老师本身确实有一些诗歌方面的知识,教起诗歌来,却过于理性化,缺少教学诗歌的激情——比如我本人就有这方面的缺陷,常作图解式的分析,缺少诗的意境赏析,更难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体验了。闻一多说篇五:《轻叩诗歌的大门》的教学反思

《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反思

————蕲春县农村实验小学:夏少雄

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洗礼,优秀的诗篇早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第十一册语文的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轻叩诗歌的大门”。这是本册教材的一次大的综合性学习。如何来完成这个单元的训练呢?如果按教学其它单元的教法来教学显然是不行的。于是我尝试着用以下方法:

(一)、提前积累、奠定基础。

诗歌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以往的旧版教材只零星的安排一些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经典,旧教材中现代诗安排的篇数少之甚少,至于外国诗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无所知。本身我们学校是农村的学校,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接触诗歌的机会很少。基于多种考虑,我在教学第一单元之后,就开始在每个星期的一、三这两个早读时间陆续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古今的优秀诗篇,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积累一些诗歌,让学生奠定一定的基础后才能更好地教学《轻叩诗歌大门》这个单元的内容。

(二)、搜集背诵、整理诗歌。

时光飞逝,转眼间,第六单元已如期而至。此时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在此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去“轻叩诗歌的大门”,到诗歌的海洋里寻求珍宝呢?我又该如何去落实本组单元的训练重点呢?看了看课本中编排的诗歌,从《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甚至是《楚辞》、《离骚》中节选的都有,我又该如何进行教学呢?按其它单元的教法一经、一诗、一词、一曲地进行教学,显然是不行的。正在这时,我想起去年的十一月有幸去武汉聆听了孙双金老师的二节研读古诗课,豁然开朗。他教学的《走近李白》那两堂课告诉我主题阅读、主题教学是一条捷径。在诗海拾贝的教学中,我引用了这种教学方法。我先指导学生按题材分类,从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方面去搜集诗歌,背诵诗歌,每位同学每组诗至少要收集三首以上,至少会背三首,当然多多益善。其中山水诗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进行收集,每个季节收集三首以上。同时,再引导学生还可按形式分、按国家和作者分等。这样,在众多的诗、词、曲、赋中,学生在收集上避免了盲目性,在收集、整理诗歌方面做得很好,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徜徉诗海、欣赏感悟。

让学生通过查资料、借用工具书、小组探讨等途径来学习“诗海拾贝”的内容,(“诗海拾贝”包括四篇古诗和两篇现代诗)独自完成同步和随堂的有关作业,让学生在课堂交流独立完成作业的情况,有疑问的提出来一起解决。在交流的同 时还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在指导学生学习《诗经·采薇》等四首古诗,准确的说是一诗、一词、一曲时,不但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而且要求掌握字词的意思,并结合一些《诗经》的内容,丰富诗歌的内容。比如:给学生介绍《诗经》是包括风、雅、颂三部分,诗、词、曲到底在形式、内容上有什么不同。诗歌按韵律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等。在学现代诗《太阳的话》和《白桦》时,我让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说说:“你读了这两首诗有什么感受或收获?”在学生的互相交流中明白诗歌的一些独特表达方法,先在小组、然后在班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歌。

(四)、勇于写诗、乐于抒发。学生在“诗海”中邀游,拾到了不少“宝贝”,了解了许多关于诗歌的知识。绝大多数学生背诵的诗歌都在20篇以上。有五位同学达到了80多篇,就连平时不爱学习的“小懒虫”——董自强、熊鑫等几个同学也兴趣盎然,背了不少。看到孩子们一个个都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我抓住这个教学契机,在“与诗同行”的教学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施能力。学生通过诗海拾贝,积累了较多的诗歌,也学会了区别唐诗、宋词、元曲及现代诗,我又着重指导现代儿童诗的一些写作方法,如明喻法、暗喻法、排比法、拟人法、假设法、象征法等,先让学生仿写,再放手让他们自己创作。同学们写的诗,虽然稚嫩,粗糙,但都发挥了大胆的想象,写出了童真童趣,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想只要学生勇于创作,乐于抒发即可。他们的能力,他们的水平,一定会随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反思这次活动,我发现,尽管这次的活动是取得很大的成功,但还是有不足之处。两周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总共只有12节课,而在这12节课里,要完成制定计划、整理诗歌、欣赏诗歌、自己写诗、举办诗歌朗诵会等等,时间不够,有部分学生的作品无法展示,有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搜集的材料有限。如果时间充足,学校有阅览室,我可以安排阅读欣赏课,把学生带进阅览室,让他们在阅览室里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其次,我深切的感受到,新教材的改革,新教材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若水平不够,你怎能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和写诗呢?对于学生的诗歌,你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去修改? 所以说作为教师,要终身学习,不断地累积或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以备所需。

第四篇:教学反思-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和谐的韵律,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使人们的思想、情感和道德素质获得提升,文学艺术素养有所丰富,不断完善。

诗歌教学贯穿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语文教学过程,甚至可以延伸到幼儿学说话时候。按说,高三学生应有初步的诗歌鉴赏能力了,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呢?经过长期观察,我感到以下几个因素阻碍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鉴赏:

1、背诵积累少。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识记,恰恰相反,要提高语文素养,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原始积累。由于一些错误的认识,目前学生能完整背诵的诗歌非常有限,这对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对语文教学都是极大的悲哀。

2、语言障碍。古代诗歌中的特殊句式,文言词汇,都影响到学生的理解和鉴赏。

3、缺乏必要的训练。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对一首诗歌,学生即使感悟到了,也不会表达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除平时教学中的不足,就是重讲轻练,同时缺乏必要的方法指导。基于以上思考,高三诗歌鉴赏训练中,通过对内容归类,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理解能力;通过训练解题模式,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常常与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者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以世论诗”即为再现当时时代、社会环境及作品产生的具体背景,以其世观其诗。

语文教学应该重欣赏,而诗歌教学尤其要重视欣赏,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对比较难懂的古诗文更加不赶兴趣。

当然,要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并不是仅靠一朝一夕之功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诗歌训练中,了解作者,辨清风格,仔细揣摩、细心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认真积累一些诗歌知识,增加自己文化底蕴的积累,相信我们在“操千曲” “观千剑”之后,一定会“晓声”“识器”的,只有这样,才能在古典诗歌鉴赏阅读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篇:高中诗歌教学反思

高中诗歌鉴赏教学反思

王等堂

诗歌作为我国科学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史的一个奇葩,是我国丰硕的文化遗产。中国古代诗歌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博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诗歌鉴赏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之一,而学生在这方面能力薄弱,积累不足,阅读背诵的诗词作品少,对诗歌的形象、诗歌常用的意象、诗人个人经历创作风格等都缺乏了解,缺乏直接的感触,致使鉴赏时难度颇大。经过一段时间对《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部分的学习,我积累了一些较为粗浅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诗歌鉴赏是需要文言功底的。因为现在的选题往往都是古诗,特别青睐唐诗宋词元曲,而这些诗作都是古词语,有实词虚词。我们要告诉学生,在鉴赏前一定要把诗歌读懂,只有了解了内容才可能去做题,去分析字的妙处,去把握诗句的特点。如果不让学生去复习实词和虚词,不抓住课本中的诗词古文来复习,学生的古文功底差,要做好诗歌鉴赏题是难上加难的。

做好诗歌鉴赏题还要了解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如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杨柳,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长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南浦,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酒,“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再如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至于诗歌的意境,因其概念比较抽象一些,只需要学生明白,由多种意象组合而形成某种意境,客观图景与主观情感完美结合,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让学生在不断鉴赏中逐步领悟意境的内涵。

另外,我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从这四个方面来答题,做到这些方面,可以说是以不变应万变。一是解释字词的意思或分析意象,这一步是最基础的一步。二是把字词放回原诗句中,分析作者所创造的意境,这一步可把完整的句子译出来,然后加以概括说明。三是交待这一意境的特点,特别要点明他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四是结合全诗,概括地分析一下诗句是如何在表达出作者的思想的,分析时可从内容、语言、修辞、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

当然,要分析好诗歌,还要掌握大量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如什么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描写渲染、白描、以动衬静、先抑后扬、对比、象征寄托、比喻拟人、借古伤今等。只有做到心中有积累,才能面对诗题不心慌,回答起来有内容。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王等堂

古典诗歌鉴赏一直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作用。新课改特别强调审美教育,而诗歌鉴赏是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必要的途径和重要内容。系统、深入地研究诗歌鉴赏教学的规律,寻觅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近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希望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有一定的益处。

一、把握背景,情境导入。古诗词鉴赏课之前,应该首先鼓励学生去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资料,只有在了解相关背景后,才能丰富学生对于诗词作者、社会现象、历史背景等的认识,使学生真正体会诗词的内涵,积累诗歌知识,为学生自己赏读诗歌奠定良好的基础。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师要研究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达到“神与物游,心与理合”的境界。应该说每篇诗歌,如果仔细研究,都能找到调动学生兴趣的突破口。如有些诗歌可以利用背景知识及诗人的魅力来调动学生的学诗兴趣。比如,在学习柳永的词时可以这样介绍:有一位词人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中国第一位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这些生动的介绍使学生情绪立刻高涨起来,有时可以利用和诗作有关的感人的故事创设情境,当然也可适当地利用直观、形象的视听手段,来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当学生鉴赏的热情被点燃后,教师还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感悟作品,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感受,深化理解。朗读是学生走进诗歌殿堂的一把钥匙,也是一个深入体会诗歌内涵的过程。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可以亲身体味到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雄浑、李清照的婉约。诗歌是感情高度凝结的文体,必须以读者细腻的体味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需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去咀嚼、品味诗歌,而朗读恰恰是捕捉诗歌所表现的微妙情感变化的一种良好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在朗读中,才能充分感受诗歌的韵味;只有在朗读中,才能使学生有效赏析和理解诗歌。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之前,让同学们把聆听名家配音朗诵作为新课的切人点,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朗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赏析诗歌的兴趣。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的就是喜悦。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忧思;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透露的是激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是豪放之情言于溢表。只有通过朗读,而且是大声朗读,才能体味出诗歌中无限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经典诗歌的点评,针对诗歌的特点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指导学生汲取更多的优秀诗歌的养份。并不断地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三、感悟意境,领会意象。感悟意境是指将诗歌整体作为对象来深入体味独特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思想感情,进而对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意义等方面给予正确的评价和欣赏。诗歌的美是通过意境的渲染和营造来得以展现的,那么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中教师就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体味意境带来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如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凄清的秋景。首联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秋风萧瑟,败叶纷扬,长江滚滚的浓郁的秋意。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情与景高度融合渲染了深远悲凉的意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必须要使学生根据不同的诗歌作品去体味各自的意境。对于诗歌意象的把握,教师可从诗歌的意境着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来领会诗词营造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情”。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抓住黄花、秋风、过雁、梧桐和细雨等一系列景和物,来倾吐词人受尽磨难、内心煎熬以及处境凄惨,诉说着词人悲愤、哀愁、凄苦、孤寂的内心世界。如果我们在教学时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就可以对这首词做深刻而准确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搜集和掌握常用意象具有的象征意义。例如明月、残月、新月大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斜阳,大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凭栏,大多为思恋他人或发泄心中忧闷之意。这样学生就会建立一个宏阔的诗歌鉴赏观,从而为更好的读懂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依托载体,优化教学。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含蓄、意境和美感,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过程。这一特点给诗歌鉴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优美意蕴,让书面文字的感知转化为有效的消化和吸收,真正让学生在情感上靠近诗人、在感知上体会诗意,这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适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地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诗歌的意境,有效地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调动学生所有的感觉器官,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特定的氛围中,实现以声传情,以形传意,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优化诗歌教学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音画之美进行新课导入或播放范读,从而将课堂学诗氛围营造得更浓,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全面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诗歌教学充满乐趣。

诗歌教学反思(共五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