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心得体会
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心得體會 ﹝內容提要:﹞
在數學教學中,在數學教學中怎樣來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對於提高 學生的一般數學能力和全面提高數學教學品質,有著深遠的意義。因 此,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就成了數學教學中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 一。為了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就要採取多種措施和方法。本文 從加強計算教學,激發學生興趣,組織多樣化的練習,重視學生學習 習慣的培養等幾方面入手,就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做了較為詳細 的闡述。
﹝關鍵字:﹞興趣習慣基礎提高計算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品質,學 生的學習的品質。同時《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關於“使學生能夠正 確地進行整數、小數、分數的四則計算,對於其中一些基本的計算,要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並逐步做到計算方法合理、靈活”的教學要 求。縱觀全國小學數學試題,涉及計算內容的題目在一份試卷中均占 85%左右。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計算教學,有效地提高計算的正確 率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方面。但實際計算中,學生普遍有 輕視的態度,一些計算題並不是不會做,而是由於注意力不夠集中、抄錯題、運算粗心、不進行驗算造成的。那麼,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怎 樣來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對於提高學生的一般數學能力和全面提高
數學教學品質,有著深遠的意義。怎樣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我根 據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一.培養學生計算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內動力,是學習的基礎。
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於學、樂於做,從而達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從調查中,可以發現,喜歡數學的同學是從喜歡數位開始的。正是 由於喜歡上了數位,才去鑽研它,進而理解它﹑掌握它,最後終於能夠 克服它。因此,我在教學中滲入遊戲。如:在“比較小數大小”的教 學中,我以遊戲《機靈的小數點》出示,讓學生玩樂中獲取知識,鞏 固知識,知道小數點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平時,我在教學中,積極準備數學競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接力比賽,搶優秀小組等。
另外,在數學計算教學中,我還適時地列舉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 例,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計算,提高 課堂上的學習效果。學生從樂中得益,從樂中長智,不知不覺就迷上了 數學。
二.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濃厚的興趣是創造性思維的促進劑。學生常會在愉快、歡樂的氛 圍中,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在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 算習慣。直接影響學生計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實說明,缺乏 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是學生計算上造成錯誤的重要原因之 一。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1、認真審題的習慣。對於應用題,大多數學生還能認真審題,但對 于計算題,有的學生卻提筆就算。加上計算比較單調枯燥,可能引起 心理疲勞,這時遇上相似或相近的數位、符號,往往出現運算順序錯 誤,抄錯符號或抄錯資料。因此,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資料和運算子號。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分三步走: 一要審清數位和符號,並觀察它們之間有什麼特點,有什麼內在聯繫; 二要審清運算順序,明確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三要審清計算方法的 合理、簡便,分析運算和資料的特點,聯繫運算性質和定律,能否簡 算,不能直接簡算的可以通過分、合、轉換等方法使運算簡便,然後 才動手解題。
2、專心校對的習慣。計算都要抄題,要求學生凡是抄寫的題目,都 要及時校對,做到不錯不漏。試想,題目都抄錯了,結果怎麼可能正 確呢?但在計算中,學生抄錯數位或符號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記得, 我在開學初二年級的一次檢查中,40 個學生在試卷中出現抄錯數字 或符號的達16 人次之多。從那時起,我就對學生的抄題有了嚴格的 要求,並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如果作業有連續五次得優秀,就可
以得到一顆五角星,滿五顆五角星就可以獎到一本本子;剛開始,如 果哪一次作業中出現有三次或以上抄錯現象,就把那次作業從頭至尾 抄寫一遍。以後,則提高到出現一次抄錯,就從頭再來。這樣,一方面 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提醒學生抄題要格外小心,做到及 時校對,以免出錯。另外,我還要求學生做到三核對:題抄好後要與 原題目核對;豎式上的數字要與橫式上的數字核對;橫式上的得數要 與豎式上的得數核對。從那以後,在每次作業或考試中,類似的現象 已降到最低點,大大地提高了計算的正確率。
3、積極驗算的習慣。一些學生以為驗算可有可無,其實不然。驗算 不僅能保證計算正確無誤,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對學習一絲不苟的態 度,例如,用估算可判斷運算結果的合理性;在加法運算中和應大於 每一個加數;在減法中,差和減數應都小於被減數等等。作為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編順口溜:抄題寫數立即查;計算時反複查;脫式時 上下查;計算完畢整體查。當然,檢驗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嚴格的標準,做到每題必檢查,每步必驗算。一步一回頭,及時檢查驗算,及時糾 正錯誤,保證計算的正確。
4、及時訂正的習慣。作業中的錯誤,若是共性的,可集體糾正;若 是個別的,要讓學生自己改正過來,並認真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以 免今後再出同類錯誤。學生還可以自己收集錯題,做成一本錯題集,經常複習察看,以防出現類似的錯誤。
5、養成規範書寫的好習慣。作業和練習的書寫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規範。對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運算子號的書寫必須符合規 范,清楚。數字間的間隔要適宜,草稿上排豎式也要條理清楚,數位 要對齊。
另外,教學中,還應加強書寫格式的指導,規範的書寫格式可以表 達學生的運算思路和計算方法、步驟,防止錯寫漏寫數字和運算子號。教師還要以身作則,作學生的表率。如:解題教學,審題在前,分析 在後;板書簡明,重點突出。
三.注意培養學生口算能力, 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首先,掌握方法。如:運用數的組成計算10 以內的加減法;用 湊十法,計算20 以內的進位加法;做減法,想加法;轉化為整十數 加減一位數;轉化成20 以內的加減法;把兩位數加減整十數轉化成 一位數減一位數;用乘法口訣直接求積、求商;根據乘法分配律進行 口算;在四則混合運算中,教給學生一些運算技能,不斷提高口算能 力。
其次,設定目標堂堂練。每節數學課,教師視教學內容和學生實 際,選擇適當的時間,安排3-5 分鐘的口算練習,學生每人準備一本 口算本,這樣長期進行,持之以恆,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最後,形式變換多種練。學生方面如:自算,自己找口算題,在 規定的時間內,看能算對幾題;互算,同學互相出題算,或一個同學
出幾個同學算,比比,看看,來提高口算能力;反復算,通過反復的 練習,口算能力自然會提高。教師方面如:視算訓練、聽算訓練、搶 答口算、口算遊戲、“對抗賽”、“接力賽”等等。
總之,在21 世紀的今天,學生知識的獲得已不能僅靠在學校中 教師的傳授,學習知識需要靠學生自己的不斷努力、探索、發現。因 此教師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 新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首先必須清醒我們頭腦的殘留封建 意識,改變專制的教學方法,營造民主的課堂學習氣氛,保護學生的 自尊心,保護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健康的心態,讓學生敢說、敢問、敢做。只有這樣,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在不久的將來恢復那種創造發明 的非凡能力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共)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长远看,学会计算终身受用,生产、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计算。可就目前而言,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不容乐观,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更是面临尴尬局面。大家不妨分析一下每学期各年级考试的试卷,有关计算的分数所占的比例很大,而学生计算的失分率却非常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通过平日的教学,我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如6与0,1和7,5与8写得模棱两可,以至于学生自己也无法区分。
(2)计算过程出错:如列竖式时数位没对齐,或加法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等。
(3)计算习惯不好:如计算时不打草稿,全凭口算。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等。
(4)连带错误:如应用题列对算式算错数,计算题一时疏忽顺序出错导致整题错。
为了减少学生计算方面的错误,我们不妨尝试一下:
一、培养良好的检查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1.草稿纸要精心准备,有的学生计算的时候不用草稿纸,有时只拿一小块或一张纸,在上面算来算去,挤得满满的,这就为算错埋下了伏笔。
2.校对的习惯。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3.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
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 动手解题。
4.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5.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要重视估算,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在估算教学中,要认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进行准确判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二、注重算理,鼓励算法多样化。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白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因此,计算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加强学生对计算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并鼓励学生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矫正计算错误,提高计算正确率。首先重视错例分析,帮助学生找到错误原因并写好错题反思。
三、多提供学生说计算的机会。
过去计算教学以“算”为主,学生没有“说”的机会。现在应该重视“说”的训练,说的指导。让学生一计算的时候就说,说计算的思路,说计算的方法。学生会说了,也就会计算了。
四、加强口算,巧用简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在平时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口算本,在早自习练,课前练。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出些口算卡片,学生哪个类型的题目掌握的不牢固就专练那个类型的题目。找准了学生的薄弱之处进行练习,针对性强了,效率也就提高了。还要对一些计算经常用到,对一些容易出现计算错误的题反复口算。
还有计算时要求学生自觉利用简算,提高计算正确率。针对某些简化策略要进行些专项训练,帮助学生巩固。
五、做好示范,言传身教。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课堂上,板演符合规范,做到既言传又身教。讲评、作业和试卷批改等都要做好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一定要首先做到。
六、加强适量的计算训练
训练要有重点,要有针对性,对学生容易错的题型,掌握不牢的题型等要多练,天天练,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开展练习。
总之,计算教学任重而道远。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计算教学的扎实有效,更要冷静思考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阶段如何加强计算能力的教学》
培训心得体会
箐口乡中心小学:杨翔 2014年5月25日
本学期,我校王仁国老师于2014年5月21日对我校所有教师进行了“小学阶段如何加强计算能力的教学”的校本教研培训。我受益匪浅!王老师以生动的语言、大量的实例向我们展示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过程,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教师的敬业、乐业、创新、奉献的情怀。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
一、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遵循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运用“迁移”规律,促进计算法则的掌握;重视算法指导,在计算的合理性、灵活性上下功夫。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的技能、技巧,使解题过程既正确,又合理。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灵活运用所学的运算法则、定律,使解题过程最忧化。
三、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
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一定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四、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
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线教师,如何落实新课标理念,完成“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任务呢?下面,就数学课中数感的培养谈一谈我们高段数学组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依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口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计算能力,也是一种最生活化的基本技能。而在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片面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了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以致不少学生在许多需要计算的地方出现不该有的错误。例如:如果学生个位数加减法的口算能力不达标,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加减法的学习;而个位数的乘法也即“乘法口诀”训练不到位,就直接影响到今后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同理,每一个内容口算能力的培养都直接影响到今后相关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连口算能力都得不到很好培养的话,那么,就说明我们的数学教育是失败的,这将给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留下极大的隐患。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口算”题,严把每个数学学习内容的入门关。我们数学组有老师还采用了课前2分钟交换出题解答的方式来提高“口算”能力,我感觉比较好。
2、不用固定的语言文字来概括计算法则,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中获得对计算过程与算理的理解。当前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概念和法则,避免机械记忆。因此,在笔算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知识的迁移“拾级而上”,学生可以用各种算法进行计算,只要是合理的算法,我们都要鼓励,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负担,也与算法多样化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笔算与估算结合,加大估算的教学力度。把估算作为现代数学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这既能为学生数学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符合学生今后的生活需要。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感受到了估算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应用。在老师反复的讲解下,我们的学生反而对估算无所适从,在我们的过度教学和刻板的评价下,使估算教学偏离了它的初衷。教师精确计算的意识远远强于估算,教学时,重视学生感悟估算的意义、体验估算的价值,按教材程序让学生蜻蜓点水式讨论一下估算的方法和结果,主要精力放在了指导学生如何精确计算上,估算就会教之无味、弃之不能。为了让学生在估算不失利,我们对学生进行“聪明”之法教学,使其能正确估算。
第四篇: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培养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创造能力的基础。提问是创造性思维的诱因和动力。早在30年代,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我们有许多教师时常感叹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其实,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的一个最深刻也最危险的表现便是不愿深入思考去寻找和发现问题,而只是习惯回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正与我们长期以来只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而不去重视、训练、培养(至少是不化大力气去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一.学生提问减少的原因
1.教师缺少对学生提问意识、提问能力、提问方法的培养训练。
2.怕教师、同学讽刺、嘲笑、批评,对自己没信心,怕丢人现眼。
3.对学习不感兴趣,认知水平较低。自己研究不深,存在惰性。
4.迷信权威,迷信教师,迷信现成答案。
5.观念的障碍。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失去了学生产生问题的很好机会。
6.性格因素,不愿意问老师、同学,把问题憋在心里,积重难返。
二.学生提问的作用
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是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顺教有疑,有疑者顺教无疑。”学生能回答问题固然也是对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一种肯定,但缺少探索,发现和质疑的学习毕竟还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难以得到真正的激发,学习成果只能是停留在“学会”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谈不上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指导学生坚持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对教材、例题、习题进行研究、质疑,在某种意义上比教会学生知识本身重要得多。一旦学生有了探索和钻研习惯和能力,他们的潜能便会被无限制地激发出来,我们的教学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有助于学生储备丰富的知识信息量,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
学生如果有问题,他们思维就会为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而启动。这时,一方面学生原有的以各种类型的知识、表象和智力行为方式而存在的已有经验起重要作用。学生思维内部也会产生一种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过程,并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从而丰富和发展原有认知结构。另一方面,当学生思维遇到疑惑,产生探究心理时,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就会采用查找资料,请教师长等手段,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大大扩充了广泛领域的知识量。
2.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
学生有了问题,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在试图提出问题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设想时,学生必须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
4.就学生的方面看,原来被问的学生是处在消极的待问状态,现在提问的学生则是积极思维随时准备发问。学生的提问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着学生的个性,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问题、鉴别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要提问,就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提什么问题,怎样提问题,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因此,对学生学的要求也提高了。
5.就教师教的方面看,原来是教师自己设计问题,自己有准备地解答,教师心理压力较低。现在是学生根据数学教材内容,或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在某些问题上教师是无准备地解答,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较扎实的基础知识,较敏锐的反应问题、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这样,教师不仅要能回答问题,还要能及时归纳出学生提问中的共性问题、典型性问题、有价值的问题,更有利于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展开教学过程。
6.就师生关系而言,原来以教师提问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使师生间的“感情交流渠”不通畅,现在是以学生多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会得到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探究数学奥秘的思维方式、观点倾向都通过提问表露出来。作为教师来说,则可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研讨,将他们的思索点导向可以保留自己观点,发展自己的观点,直到学生对问题的解释认同。这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方式必将融洽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教学。
三.学生提问的几种类型
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想把问题作详细的分类较难,现在人们公认的是把所有问题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或称封闭型问题。另一类属于未定答案的问题或称开放型问题。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常为前者。按照布鲁姆教学,把教学目标分为
(一)认知能力;
(二)情感能力;
(三)技能能力;则可把学生提问分成低层次问题和高层次问题。低层次问题有(1)记忆性问题;(2)理解性问题;(3)运用性问题。高层次问题有:(1)分析性问题;(2)综合性问题;(3)评价性问题。按学生提问内容分大致有下列几种:
1.审题不清而提问。有些学生没有经过仔细审题而觉得自己不会做,急于向老师求助。
2.知识点不清而提问。问题反映出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对基本概念、定理理解不透彻或理解错误,只停留于文字上的死记硬背,却不能掌握定义的实质和内涵。
3.解题方法或思维方式的问题。有不少学生经常反映,某些方法上课听懂了,记住了,可遇到自己处理问题的时候,思路比较紊乱,甚至只会生搬硬套,却不知为何要这么处理问题,这些学生关键是思维方式不够到位,不能从理解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求异创新的提问。这类问题往往来源于思维具有独立性和挑战性的学生,他们不满足于课本知识和课堂传授,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有些问题甚至连教师也一时无能为力。
按学生提问时间分则可分为:课内提问和课外提问。
四.如何培养学生提问
学生提出问题,它反映了学生对教材的认识程度。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教材积极、能动的内化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良好契机。
(一)多问
李政道博士说:学习是从“发问”开始的,没有自己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创造。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积极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思考方法去理解,或是重新认识问题。
1.鼓励学生“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在提问时往往会想,“我的问题行吗?”“我的问题是否太浅,同学们会笑话我吗?”“老师会批评我吗?”等顾虑。这时,教师就应及时鼓励学生,创造一种气氛,让学生敢于提问,也可把自己的不理解、新建议提出来,有时这些问题可能是许多同学的疑问。
(1)创设适宜的课堂气氛。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要表示注意的态度,要以和悦的态度去倾听,有时一个赞赏目光、手势都会给学生极大的信心。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能打消学生提问的顾虑,能使他们在动手、讨论等课堂教学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现问题。
(2)善待学生“插嘴”,善待学生超范围提问,及时表扬鼓励。教师的表扬肯定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对于抓不住要点问题的学生,不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耐心解释,让学生懂得最可怕的是不提问题;对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从而就更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
(3)在班级里开设“问题信箱”或利用板报、壁报等开设“问题园地”,刊登一些提出问题的方法,一些问题的多种解法及表扬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创设一种人人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
(4)适当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提问之前,教师的讲解、引导要富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索。
2.激发学生“多问”。
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诱导学生步入学习的过程,提高数学能力。教师可以从正面、反面等引导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经过注意、困惑、思考、提问、释疑等心理阶段,激发学生“多
问”。
(1)要引起学生注意。
(2)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3)要设置适当的难度,但必须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摘得到”的乐趣。
学生的问题有的抓不住要领,教师要在关键时扶一把,拎一下,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多问。
(三)培养好奇心,使学生在探索中产生问题。
好奇心是创新的动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人对外部的事物产生敏感性,生发疑问,引起探索,追根寻源的欲望,对学生来说,从小就要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平时认真观察事物,并做到边观察边动脑筋。
(四)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时间和空间,去观察,去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必须给学生创造观察的场所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解题前或解题后都应给学生留有充分充足时间,让他们思考解题途径,反思解题过程,促进他们提出新见解、新思路、新设想和新途径,指出推广的前景。
(五)培养“怀疑”,使学生有自己的创见。
创新来源于“怀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怀疑开始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怀疑”,要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敢于怀疑、反驳、否定别人的理论,这样往往会导致新问题的发现与突破。
(六)教给学生质疑方法,使学生的“问题”有质量。
古人说“学则顺疑,疑则有问。”疑问是发现之母,但许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提出问题。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 ”的飞跃,逐渐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较高质量。
1.从结论入手。这在数学中经常会运用到。
2.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教材,针对课本提出问题。
教师可指导学生这样提问:这一章,这一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定理、公式有什么含义?适用范围是什么?如何运用(正用,逆用,变用)?
3.引导学生自己研究习题,针对习题提出问题。从方法上另辟蹊径。教师可指导学生这样提问:这个问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一题多解)?有没有更一般的情形?用这种解法能解决其他问题吗?(一法多解)
4.从矛盾处入手。多想为什么会这样?是怎样产生矛盾的,要引导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
5.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
发现并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良好数学素养之一。因此应引导和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然后概括成数学问题。如储蓄利率、降价销售、24点问题等。
五.如何解答学生的提问。
教师解答得当与否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威信、教学的信度,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问的积极性。教师要认真对答学生的提问,乐于解答。同时,要给学生予以鼓励。在解答时,应以最佳方式来使学生满足,使其听懂,印象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解答方法有:
1.直接回答法。
2.教师讲授法。有时某个问题可能是大部分同学的问题,教师可在全班讲授。
3.同学代答法。某些问题对部分同学是问题,对另一部分同学可能不问题,可由同学们内部自己解决,直接或间接请个别同学代为回答,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养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
4.反问法。当学生提问时,不提示或稍为提示,马上直接反问学生,如“如果是你又将怎样处理?”“你认为怎样解决?”这种方法针对的内容一般是那些判断分析,具有推测性的问题。反问学生,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和应变能力。
5.暂缓回答。在课堂上教师突然被学生提问,又不能一时讲清或要影响课堂教学进程,又如课后学生提问一些较难题目,教师也要经过一定思考、推敲,可约定另外时间解答,但教师一定要按时给学生答复。
6.启示法。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按照思维方式,逐步诱导,慢慢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至正确方式方法上来,最终由学生自己总结出正确结论。此法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意志,有利于学生今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学习的良好方法。
7.讨论法。对那些存在争议、当前还没有定论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教师犹如“助产婆”边主持边引导,最终得出结论。这样不但能调动同学们学习积极性,而且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
诚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向教师提问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对教学内容确实不懂就问,有的对其它领域内容出于好奇心而问,也有的想为难教师而问,等等。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当时环境和具体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答。
让学生多问、善问,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和不断训练。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比通过被动的回答问题,更能催发学生创造力的萌芽。只有让学生做提问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才会更浓厚,学习责任感也才会更强,思维潜能才能更加得以释放。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心得体会[8]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究心得体会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一般数学能力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我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一.动手操作,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参与,亲自动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充分感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
如要在24平方厘米的白纸上设计12平方厘米的面积,你如何设计?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设计出多种方案: 看着孩子们的种种方案,不由得又想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话:“学生在活动中寻找知识解释困难,先生不过站在旁边加以指点而已。”
二.激趣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促进剂。学生常会在愉快、欢乐的氛围中,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讲解“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内容,不少学生总是掌握不好。因此,我就组织学生做一个很有兴趣的游戏。游戏的做法是这样:预先剪好同样大小的硬纸板若干块,分别写上0、1、2、3、4、5、6、7、8、9等数字。0 的纸板应适当多写几块,另加一块画有小数点的纸板。游戏开始时,按需要每人拿一块纸板,举到头上排成横行,组成一个小数或整数,然后按口令将数扩大或缩小,于是拿一个小数点的和拿0 的学生就移动到适当位置,让全体学生读出新组成的数并判断是否正确。游戏是分组进行的,看哪个组出现错误少。学生兴趣昂然,思维活跃,对小数点的位置与小数大小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三.在学生的提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爱因斯坦也说过:“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问开始的。”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敢以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对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学生对老师提问;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材提问的方式,有意识的激发学生“问”,激励学生想问、敢问、会问、爱问、创新问,在问中解决问题,在问中培养创新能力。如在人教板第八册32页的第4题:学校买了足球、排球各5个,一个足球55元,一个排球42元,买足球比排球多用多少元?学生很快用两种解法列出算式:55×5-42×5=(55-42)×5=
在此基础上,我用红粉笔把“足球、排球各5个”标出,并提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于是就有部分同学回答:“我发现足球与排球的个数一样。”另一同学随即发问:“老师,当足球和排球个数不相同时,能用第二种解法吗?”我被深深地震撼了,于是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改为足球6个,排球5个),得出了其它解法:
55×6-42×5=(55-42)×5+55=
每一节课我都注意留些时间让学生相互提问,让学生正当小老师考考对方,采用分组对抗、争夺“智慧星”、正当“数学小博士”、“聪明小一休”等活动。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在小结过程中让学生相互提问题,不少学生积极发问: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长加宽的和再乘2?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什么是边长乘边长学生所提的问题被其他学生一一答出。有的学生进一步提问:能不能利用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的周长公式?能不能利用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推导出五边形、六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课后去讨论,这样,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也就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多做开拓、变通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知识在不同层次上,不同范围内可以各成系统,但它们之间往往又彼此联系,组成各自的系统。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能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学校食堂运来1吨煤计划烧40天。由于改进了炉灶,每天节省5千克,这批煤可以烧多少天?学生做完题后,可启发学生将“由于改进炉灶,每天节省煤5 千克”这个条件改成间接叙述的形式,让学生说出叙述形式进行解答。
五.发展学生非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减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不少学生立即回答:三个角。教师不置可否地回答:
真的吗?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剪一剪,探究新的结论。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把知识结论变成一个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学生知识的获得已不能仅靠在学校中教师的传授,学习知识需要靠学生自己的不断努力、探索、发现。因此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清醒我们头脑的残留封建意识,改变专制的教学方法,营造民主的课堂学习气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让学生敢说、敢问、敢做。只有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恢复那种创造发明的非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