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荷塘月色评课稿(集锦)(五篇)
编辑:醉人清风 识别码:65-811612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1-25 21:43: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荷塘月色评课稿(集锦)

荷塘月色评课稿(集锦3篇)

荷塘月色评课稿1

走进经典,走进名家诗文,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历来是每位师者的困惑。教要到什么高度,学要到怎样层次,确实难把握。朱自清的这篇《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内的经典美文。张老师教学时立足文本,细嚼慢咽,字斟句酌,有条不紊,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教学的切入点独具匠心,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使我受益匪浅。

本次工作室评课活动,我分配的观察点是“教学时间分配”,这次我是第一次从“教学时间分配”这一指标进行分析,因为带着任务观课,我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做了详细的记录。下面就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时间在教学环节方面的分配

张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花了2分,在检查预习环节用了10分钟,在新授内容方面运用了26分钟,在小结延伸方面花了3分钟时间,拖了一分钟。从课堂环节的设置上看,张老师的教学时间分配是合理的。张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应该说提出的三个问题是紧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

二、教学时间在师生活动上的分配

在本课教学中,张老师在师生互动方面用去19分钟,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花去17分钟,教师讲授用去5分钟。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本堂课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阅读思考)时间为9分钟,群体学习体验(发言讨论)时间为9分钟。这一时间的分配基本上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探讨。学生的合作学习有一次,3分钟左右。而观察学生的讨论,很多学生其实没有真正地交流,也没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补充和互动。对于朱自清心情变化让学生用曲线图画出来,花的时间长了点,整整花了5分钟,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张老师的这堂课给我启示很多,让我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境界。

荷塘月色评课稿2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内的经典美文。新教材把这篇文章从高一调整到高三,其意图在于让学生感悟意境之美。张老师立足于编者的意图,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这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次工作室评课活动,我分配的观察点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评课前我参考了徐老师制订的量表并进行了小幅修订,在听课中,我对这一观察点又调整了具体的评课指标,分别是:课前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重难点有无具体认识;课上学生理解知识的主动性、有效性,课上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途径和具体表现(答题统计),课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观察。下面我就从我的这些观察角度对张老师的这堂课进行评价:

一、课前观察

张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应该说提出的三个问题是紧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但似乎并未形诸文字,从学生的课本上看,很多学生充其量不过是标注了段落序号,对于预习的问题未形成文字答案。对于高中紧凑的教学节奏而言,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前老师用MTV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同时展示思考问题或教学目标的话,个人觉得媒体运用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对于本堂课的知识点落实,个人还是有疑问的:对于高三的学生学习本文的意义何在?仅仅是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吗?能不能让课文讲授更实在一些呢?

二、课堂观察

对于经典美文的讲授,个人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对于张老师的这堂课,个人以为艺术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

首先,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言,本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听课精神不集中(具体表现为不能紧跟老师要求做出反应)的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不超过三人次,对于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而言,我认为这一数据是不错的。问题比较大的是教师在播放录音时,大多数学生都在紧盯画面,而非关注文本。我认为这是老师运用媒体过度反而造成学生关注目标出现偏差。(授课伊始,老师出示两幅荷花图片,问学生那幅画面更符合本文意境,学生回答第二幅更具朦胧美,其实对本文的意境美的理解就出现偏差)

其次,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本堂课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阅读思考)时间为9分钟,群体学习体验(发言讨论)时间为9分钟。总计18分钟。从数据上看,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时间接近1:1,是比较理想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群体学习体验中生生互动时间较少(仅有讨论景是如何体现情的一问且时间不足3分钟),并且整堂课缺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时间。

再次,从学生答题情况统计来看,本堂课学生回答问题人次为11人,回答问题人数为9人,朗诵为2人,板书为1人。其中一位男生朗诵1次,板书1次,回答问题3次。显然,本堂课学生运用知识的表现形式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学生的参与率还是比较低的。此外,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人次为5人次,回答问题一般人次为4人次,回答问题错误人次为2人次。仅从数据上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情况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主要集中在对景物描写的理解上,而错误和一般的人次主要集中在对情的把握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突破。个人建议还是先景后情比较符合学生认知。

三、课后观察

课后抽查学生课本4人,基本无记录。回答问题正确率约50%。从抽样数据看,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朱自清苦心营造的美丽世界。

同为高中教师,张老师的这堂课给我启示良多。工作室的活动让我感受到诗意语文的魅力,体会到专业发展的甘甜。

荷塘月色评课稿3

讲完课后,两个校领导,和几个组内老师参与了评课,自从我来到这个学校很庆幸能够赶上这个年级班子。尤其我们语文组,是一个充溢着正气而且很务实的的一个集体。每次评课,大家都能够“献言进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切都为了上一堂更好的课,让每个人都有进步。这次当然也如此。

由教务处副主任徐老师主持,首先是我们的组长陈老师发言,陈老师面部肌肉缺少变化,他的笑是很难看到的,有时也笑,但你只能从他张开的嘴和大张的拍打在一起的双手看出他是在笑,你要想在他的脸上看出个蛛丝马迹是很难的。但陈老师却是我很佩服的老师之一,他做人很正直,他的特色是用着一个很老了的手机,由于听筒坏了,跟别人打电话,就像放扬声器似的,我们都能听到,我们办公室一个老师开玩笑的说:“陈老师正直的很那,就没有怕人听的话”,做事也很公正,很得人心。一手漂亮的字更让我羡慕不已。陈老师首先对这堂课的优点给予了肯定,然后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指出张老师一个字的发音不准“似的”的“似”应该读“shì”翘舌音。再者指出剩下的10分钟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课后第一个选择题比较难,第二题赏析朱自清的《绿》节选却是做而未解,留下了个小尾巴。然后是席老师,作为张老师的师傅第二个发言,毕竟是自己徒弟,也许是为了避嫌,所以说的很少,只是整体评价了一下。

然后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目标明确,整节课都围绕一个目标,整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语文课,该散的时候散,该读的时候读,重在赏析。但有时候也要上的专,上的实,让学生有实际的收获,本节课就是属于后者,让学生知道如何写景状物。

接着吴老师,一个小家碧玉,带着点南方女子的灵秀气的女老师,记得她刚来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学生偷偷的问我:“老师,你旁边坐那个女老师有对象吗?”我说:“人家孩子都能跑了。”别看人长得秀气,但是家里大小事都是自己一力操持,做饭更是拿手。讲课上也独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她就提出可以将练习题改为“月色下的张北或者月色下的私立一中”让学生依据所学,当堂练笔,效果会更好。

然后是杜主任,教务处主任,也是教语文的,也是我师父。原来是我们级部主任,记得我们刚来的时候,一个一起来的女同事,有一天神秘兮兮的对我说:“你知道吗,咱们级部主任是全校最帅的主任。”这就是我的第一印象,见面之后果然不一般,一米七八的个子,长的方方正正,后来才发现,别看长的比较粗犷,内心却很细腻,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工作上都喜欢钻研,每次的语文教研活动,就是我学习的时间,作为徒弟受益匪浅。据说我们学校的小班化教学,就是他建议的。但也有不足,由于做事力求尽善尽美,开起会来旁征博引,说个没完,往往会占用大家已经很少的宝贵的自由时间,有些人都怕他开会,哈哈,不过我不怕,就像我不怕监考一样。

这次他最后发言,梳理了讲课思路,综合了几个老师的意见,也让我豁然开朗,由于我负责制作学案,张老师这节课是提前讲的,其他老师还没开课,所以我有修改了学案,以备大家做好教学工作。

主持评课的教育处副主任徐老师,教俄语的,刚刚被学校聘来,很厉害的一个中年女子,不算太了解,就不多说了。

也许在人们看来这是一次很平常的听评课,但我认为很有意义,既有利于上课老师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很庆幸自己在这样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中。

第二篇:《荷塘月色》评课

李永强老师陈述备课思路:

考虑到高考改革全国卷的题型特点,现代文阅读对散文的考察比较淡化,加之这是高一学生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第一篇散文,《荷塘月色》又是经典名篇,所以在设计这个课例时,主要想按照“品味画面——体味情感——达到共鸣”的思路来引领学生进行经典散文的探究阅读。评课:

阳江一中 陈梧羡老师:

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展开经典散文阅读值得肯定,在要求学生“读”文章,深入文本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2)能让学生学有所获,注重方法性的指导,教会了学生从抓关键句和感受画面、品味意境的角度去体验作者的情感。阳江一中

唐露老师:

1)本课围绕散文的经典性展开教学,条理清晰。第一个问题“一个______的夜晚”设计得很好,让学生快速地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线索。

2)画面的鉴赏比较深入,能抓住散文语言的细微之处去引导学生鉴赏,体现了散文的美。3)情感的共鸣,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完成了情感教学目标。4)老师在提问时指向性不太明确。阳江一中 许月儿老师:

1)以“朗读——赏析语句——景语情语——主题”为思路展开散文教学值得肯定 两阳中学 吴慧琳老师:

1)认同教学目标,通过此文教会学生阅读散文的方法。

2)在引导学生感受散文情感的时候,老师在未教之前学生就已经会从抓关键句和景物画面的角度去把握情感了,最后总结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什么样的景语对应什么样的情语。

3)最后一个环节——话题的共鸣,设置的问题有点类似心灵鸡汤,而跟这篇散文本身没多大关系,能不能再换一个问题,更能体现散文教学的统一性。

第三篇:荷塘月色评课稿

《荷塘月色》评课稿

佛山四中

陈少韵

看了郭老师《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实录,该课诱导得法、点拨到位,学生思维活跃、参与积极。整堂课活实相济、精彩纷呈,下面就这一课的教学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优点:

1、导入精彩。《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阅读这样一篇文章,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心理享受与情感体验。

郭老师先的导语引用朱自清自己讲的“我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现和创造令人惊异的美”,学生就想知道朱先生为何这么自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得的阅读兴趣。

2、注重朗读。郭老师非常重视朗读,以读为本,整堂课都回荡着学生的朗朗读书声。学生走进文本,在老师的激励、赞赏中,通过读中感悟,悟中再读,开启了思维的闸门,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他们朗读中,绘出美丽恬静的荷塘月色图,感受到作者那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3、重点突出。本课时的重点是教学第四、五、六自然段。郭老师老师把握住了学段特点,通过抓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四周景色的特点。

4、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品读、赏析,读中悟情”是这节课重要教学过程。品读,教师设计了几个引导点:一要品读叠词妙用;二要品读各种通感修辞法的表达;三要品读重点句、段。赏析,教师把它融于品读之中,强调于品读之后。读中悟情,是这一教学设计精当之处。一悟作者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二悟美好不能实现的苦闷的复杂心情;这样,学生就读懂了一篇文章,悟出了一个情,懂得了一个理。

以上教学品读,赏析的过程,设计清晰、适当。实施教学时从内容到教法到学情,都显得清新、自然,尤其是学生读书很动情,饶有兴致地读,主动地探究问题,很好。

6、指导到位,语言幽默。例如学生对通感的修辞掌握的还是不够熟练,老师用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和“甜言蜜语”等生动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郭老师的教学还很幽默。又如用《荷花淀》的风格改写句子“叶子本是肩并肩秘密挨着,这遍宛如一道铜墙铁壁,是监视清华园所谓哨兵”,使学生在小声中感受到本文比喻的女性化是和景色和作者心情有关。

二、不足

我认为本课在教学上让学生合作交流的地方比较小,在品味句子是都是让学生读,自己画书、自己思考,这对于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固然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但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可能想很久也想不懂句子好在那,怎样好,我还是觉得要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郭老师的《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是一堂值得我学习的难得的好课。

第四篇:荷塘月色评课稿自用

《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一幅月色下的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对于本课,教师没有过多地繁琐地分析,点到为止。重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品味,领悟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情感和匠心独运的构思,以及语言艺术的魅力。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体会情感),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

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必须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今天我们就借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来好好揣摩品味他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一、打造了学生主动的一堂课

一堂学生主动的课,要求教师对教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才能将教材的课程价值最大化。对教材的把握上邹老师将目标定位为:

赏析课文第四和第五自然段,通过品读语言,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之美。

是把握住了本篇文章在独有的价值和地位的,它是一篇典范的写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既承担落实写景状物这一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高一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这样的定位可说是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重点突出。以读带赏,体验与鉴赏相结合。所以,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掌握写景状物及其语言特点,并能够身临其境,充分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美情,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同时,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以及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本课也体现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水平。本课设计的着眼点在于要教会学生学会品味语言,又要教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也即思维的开端),并让思维向纵深发展或创新方面发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可以见诸于课堂安排上:

首先,学生通过学生齐读的方法,使学生自然地涵咏体会荷塘月色的静美。并且给以恰当的朗读点评,对节奏、重音等方面加以指导对学生的诵读技能有所帮助。

以学生自身感知到的感性认知为起点,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全员参与、学生的主体性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巨大的学习潜能,张扬的个性得以精彩的展现。生动自然地得到品味语言的方式方法。

他们在教师恰当地引导、唤醒、激励下,科学探究、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感知知识的来龙去脉,提炼出规律性的结晶,在民主的氛围下展开想象的翅膀,并且通过随堂作文的形式将所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独有的体验。

二、打造了形式生动的课堂

教学活动的开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本文,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神妙的荷塘月色之美和字里行间的淡淡的忧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生境界,提高学生上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通过默读、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含蓄的情感、传神的文字,从而进入文章的情景,接着以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

①“月下的荷塘”是从哪几种景物来进行描写的?分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和技巧?谈谈好在哪里。

二“月光下的荷塘”相比,“塘上的月光”更难写,作者是通过哪些事物来体现无形的月光?说说哪些地方你认为写得好。

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式五彩纷呈,实用有效。这样通过小组的协作多样的语文活动,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发掘出文章中不少闪光点。使得课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张弛相依。课堂气氛热烈、高涨,亮点不断地闪现,高潮不断地上演,掌声不断,笑语绵绵,精彩纷呈,流光异彩。

三、打造了卓有成效的课堂

一堂好课要主动、生动、快乐是必须的,当然也应该是有效的。即通过课堂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学会做人、做事;通过当堂作文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很好地实现目标的三维性。

例如:某某学生主动朗诵自己的写作成果,虽谈不上字正腔圆,但却字字含情,感情饱满,韵味十足,毫不怯场,赢得了全体师生和听课教师的热烈掌声。

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信得以增强,心理素质得以强化,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了基础。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课堂上获得了尊重、获得了赏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他们也就学会了对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从而学会了做人和做事。

总之,课堂上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效果好了起来。主动带动了生动,生动有利于主动,主动、生动的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快乐,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灵魂,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愉快的成长。

建议:

1、教学环节上做适当的调整:第四段学生自读之后如果从作者的心绪引入,也应以作者的心绪作结,情景交融处理得不是很到位。

2、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上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3、重视课堂反馈,学生想了不一定能说,说了,不一定会写,写了,不一定写对,所以要重视笔头反馈。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倾听学生是如何回答的,给予适当的点拨,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注意提问的技巧性。

第五篇:荷塘月色说课

朱自清《荷塘月色》说课稿

说课教师:龚鸿基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全日制普通高中(粤教版必修1)教科书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入的皆为白话现代散文。新课标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鉴赏领悟文章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掌握技巧。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先生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情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精致夜色独具魅力别具一格。文中所写的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所写的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物境之美。之所以能如此巧妙,归功于传神的动词,巧妙的叠词,以及恰当的修辞(比喻、拟人、通感)。作者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传统语文教学仅把课文当作学习的对象,我觉得应该把课文当作学生鉴赏的范例。所以本课的学习重点是:①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淡淡喜悦淡淡哀愁的思想感情,理解本课借景抒情的手法。②通过品读语言,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的难点是:①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②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二、说目标

根据高中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能通过揣摩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②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能力目标:①培养训练学生揣摩语言的能力。②培养学生赏析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说教法

本文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作,尤其是语言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高中阶段的学生从初中毕业已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散文,也具有散文方面的理论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赏析散文。教师也应该由初小阶段的分析讲解转向高中阶段的提问点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基于这两点,这一篇课文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讨论法、点拨总结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阅读课文,积极营造“合作”的和谐双边活动。

四、说学法

1、感情朗读法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背诵重点段落。

2、讨论总结法通过提问,引导自己思考、讨论,得出正确答案。

3、质疑探究法学会自己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查阅资料法课前可查阅作者生平、了解创作的时代背景。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五方面目标”,我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录音机、范读磁带。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生平及当时背景。主要引导学生理清课文框架、掌握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通感(特殊的比喻)。初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四、五自然段深入鉴赏分析。第二课时: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在文中的作用。品味文章的语言与语境。

(一)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1948年8月,朱自清身患重病,宁可饿死,都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临死之前甚至谆谆嘱告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要宁死不受异邦救济不买政府配售的面粉,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由此紧接着投放课件简单介绍作者生平和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1927年7月南方四一二政变朱自清:革命 反革命 逃避)。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巴金说过:“写吧,只有写,才会写。”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得朗读是一种过程,而且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让学生听一部分范读。只有在全面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够深入领悟、鉴赏。

(3)教师提问引导理清框架:①作者为什么会月夜独游荷塘?(全文感情基调文眼)②文章题目为《荷塘月色》,文中哪些段落写月夜荷塘及周围的景色?③ 由荷塘夜月下的景致,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3、仔细品读,赏析语段

经过朗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也理清了脉络。趁此引导他们挑出自己喜欢的最有体会的语段来品读。在预想中,多数学生会选重点的四、五、六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在学生各有偏爱的情况下,我引导他们欣赏四五自然段,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味和写作手法的揣摩。完了再分析《采莲赋》在文中的作用,体会全文体现出来的作者复杂的感情。)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用裙来比喻叶子?比作雨伞不是更形象吗?(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揣摩语言;以动写静,感受轻盈的动态美)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把“田田”换成“相连”好不好?(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找出段落中的叠词、体会传神的韵律美)

(3)“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赋予荷花人的情态;拟人的情态美)

(4)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描绘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5)作者对月光下的荷塘仅仅是做静态的描绘么?哪些地方作者用了动态描写?(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6)文中作者把缕缕荷香比作什么?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妙不可言而非故弄玄虚。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

(7)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淡淡的喜悦)

(8)这里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哪些地方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影子?(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转入第五段)

(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记录,到了课上就要随机使用,毕竟课堂是生成的,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可以预设。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既是揣摩语言,提问就应该紧紧扣住语言。)

在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教师可予以适当点拨。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致,来自于作家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

(9)根据自己对通感的理解,找出第五自然段运用通感修辞的句子。

(10)那些语句是对月色的正面描写?那些又是侧面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

(11)理解“泻”(铺)、“浮”(升)、“笼”(罩)等动词的妙处。(轻柔的动感情态)

4、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可找出文中写景、抒情的句子来。

5、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①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②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二)我接着再简单说说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继续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请学生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第六自然段。

(1)叠词的运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阴阴

(2)体会“没精打采”、“渴睡人的眼”、“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淡淡的哀愁)

(3)蝉声蛙声的热闹与文章开头的宁静独处是否矛盾?(反衬;鸟鸣山更幽)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采莲赋》在全文作用:

《采莲赋》闹境反衬《西洲曲》采莲女的孤独忧愁----同是天涯之感

采莲女之愁:个人离愁,苦于孤寂思念朱自清之愁:忧国忧民,苦于医国无方。作者情感:颇不宁静—寻求解脱—无法排遣—思古幽情—无福消受—惦念江南

4、第二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① 背诵四、五、六段。

② 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

(后页附预设板书设计)

附:预设板书设计

一、月夜出门

缘由:颇不宁静(感情基调文眼)

二、荷塘月色

来路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淡淡的喜悦

荷塘荷叶: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叠词、比喻)

荷花:袅娜的开着羞涩的打着朵;如明珠、如星星、如美人(博喻)荷香:渺茫的歌声(通感)

月色正面:泻浮

侧面:叶子和花树影光与影

周围杨柳灯光心情:我什么也没有-----淡淡的哀愁

三、联想采莲

心情:无福消受-----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评课稿(集锦)(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