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编辑:紫云飞舞 识别码:65-812524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1-26 15:44: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1

执教了教科版三下科学课《磁铁的两极》,觉得教学环节上比较清晰,但很多细节上还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语言不够贴近三年级的学生,在问题导出部分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磁铁有什么性质?”。三年级的学生还不理解“性质”是什么意思,以至于回答时都答不到点子上。语言组织上还有待加强。

2、材料的发放问题。我是安排组长上来领材料的,但这节课有几个实验,组长频繁的上来领,很浪费时间。但如果一开始就全部发放下去又怕学生乱玩,三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是比较差的。现在考虑后觉得可以把材料分好后用袋子密封起来,标好号,需要用时就取相应的袋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防止学生乱拿。

3、讲解实验方法时有点仓促,不够清晰,导致有的小组操作时方法不准确。实验前应提醒一下接触过磁铁的回形针已经被磁化了,不能再用于实验。实验时磁铁最好能挂起来,而不是让学生拿在手里。

4、没有及时评价学生。评价应该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能保护、推动学生的积极性。遗憾的是这节课上我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的评价学生。

总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不仅要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还要遵从学生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有机的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有序的、可行的教学过程。

当然,本节课我还是很有收获的,几位老师给我一些建议:

1、课前实验的重要性。

在课前备课时,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前实验,不仅熟悉了实验过程,更能发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什么状况。在分组实验前,可以给学生正确地引导,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成功率,提高科学实验课堂的效率。山湖小学蔡老师说,可以将磁铁捆绑粗一点的棉线,防止回形针收磁力干扰。

2、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一定要巡视到位。

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的巡视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深入学生的实验中去。关注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以便能给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引导。

3、学生实验的数据选择要有针对性。

科学实验课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获取数据,用这些实验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如果数据出现偏差,必然会给科学规律的揭示带来困难。教师在关注学生实验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实验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能提高课堂效率。

对学生实验时出现的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不仅要提出来,而且要处理好。比如就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发现出现数据偏差的原因。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2

《磁铁的两极》这课是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内容。本节环节很清晰,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观察记录——交流研讨——习题巩固提升”,形成本节课的概念——条形磁铁的磁力中间最弱,两端最强。

教材使用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进行实验。选择条形磁铁一个面上的5个点,根据吸引的回形针数的多少来判断5个点磁力的强弱。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了问题。

问题一:实验室磁力弱的条形磁铁,两极能吸住回形针,而中间吸不住。换了磁力强的条形磁铁,这个磁铁有很多小磁铁组成,两端磁力很强,只有磁极两个点可以吸住回形针。

问题二:一面上的5个点并不能代替6个面显然不够科学。

所以我们选择了磁力强的磁铁,把磁铁拆成小段,弱化磁力,选择铁粉代替回形针。铁粉细小,在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能够直观看出磁力的强弱。

这是本节课的两点,单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

1、任务单的设置还需更完善。

本节课涉及到6个面磁力的观察,但任务单上磁极的那两个面还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看得懂,能容易记录。

2、全班交流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在本节课的交流环节,学生展示了之后,原本我可以不说话,让学生质疑、提问,但考虑到时间问题,就自行进行追问,这样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省出一些,但学生的发展没那么多了。下次上课可以在某些细节上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的交流这块更加从容。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3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在分点的时候,我让班里同学自己思考、讨论,同学认为分成3个点比较好。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还是没有把点分成5个,只好有我说出了5个点的位置。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进一步加强。

实验方法是由我通过多媒体直接出示的,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很多没有按方法进行操作,看出学生对实验方法没有完全理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出示实验方法还不够有效。我在巡视实验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可以将五串回形针分别挂到磁铁的五个点上,如果掉下来的,说明磁性弱,吸住了掉不下来的,说明磁性强。“他们对自己想法不敢肯定,所以没有起来说,可是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想法也是行得通的,也是可以得出中间弱,两头强这个特性的。

后来下课了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其实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肯定很多,而我在课上出示实验方法时,为了教学的顺利,并没有问诸如”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之后,就开始这行下一项的活动了,有时我们为了得到一个答案而忽略学生,忽略学生中高高举起的小手,时间长了,学生可能也就是沉醉于教师的平平淡淡。

也许教师平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会激发起孩子们主动探究的欲望,诸如 ”你这个想法真好,就是与众不同。“”相信同学们对于你这样的独特想法肯定会刮目相看。“”真了不起,你这个发现让老师也感到意外!“……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想必会让孩子们乐上好一阵子。次数多了,孩子们求异的思想会更深一些。有时候,当孩子们中没有出现不同想法的时候,老师可能也要有意识地去帮学生创造机会,抓住一点可以激发的”苗头“,启发并帮助他表述想法,一次,两次,孩子们也就有了相应的方法。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4

《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

课文安排了3个观察、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3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40分钟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让学生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是要花点心思的。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障了学生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及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学生情绪饱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1、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

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5分钟,何况学生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能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习开始,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2、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

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学生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学生: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学生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及方法。当学生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

3、准备结构材料,设计实用记录表。

在课前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我为学生准备的是两块磁性强弱、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磁铁。并且每一块磁铁都检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磁铁被磁化的现象,在实验中所有的组的现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实验卡的设计我也动了脑筋。在本课中我设计的实验记录卡简单易懂,便于记录。如在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卡只要求学生在对应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简单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活动中学生都能即时完成记录,没有另外花时间了。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人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个别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等方式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于是在没有实验前就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记录卡填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今的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怎样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有待研究。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5

《磁铁的两极》是《磁铁》单元的第三课。

学生们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1、实验室的磁铁磁力较弱,在做条形磁铁和回形针实验时,只有两端吸住了回形针,中间部位没有吸住。

2、条形磁铁吸铁粉的实验也不清楚,也是只能看到两端。

学生们根据实验现象,理所当然的认为磁铁两端有磁力,中部没有磁力。

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前我特意准备了一根断了得磁铁,学生们也可以看到磁铁的中部,再断掉后是有磁力的。通过这个现象,学生们能更好的理解:磁铁两极磁力强,中部磁力弱。

所以每节课在课前预做实验真的很有必要。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6

本课的教学中发现了几个问题,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

一、如何引导学生作出“磁力大小不同”的假设。

初识教参和参考了一些网上的教案对于这部分的设计都是通过将小铁珠放在磁铁的中间,观察小铁珠最终会滚到磁铁的两端,从而引出学生的猜想,作出假设。

然而实际尝试中,发现要使小铁珠从磁铁的中间滚向磁铁的一端,实际是很困难的,小铁珠往往就会不听使唤从中间直接滚离了磁铁,同组的老师也进行了多次尝试,即使有时通过用手拨动能勉强做到,但不能做到百发百中,对此我们做出的原因解释可能是学校的'磁铁磁力有所减弱了吧,一直到最后也没能保证小铁珠百分百从中间滚到磁铁两端。

解决:教科书的插图给了我们一种误区,要让小铁珠从中间滚到一端,却忽略了旁边引入的一段话“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铁珠”,而我发现最终的解决方法即摆脱“要小铁珠从中间滚到两端”的影响,从“吸”字入手,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铁珠反而效果非常明显,磁铁的正中、中间部分都不能吸起小铁珠,而小铁珠会轻而易举地被两端吸住,从而成功地引出学生的猜测。

感受:从“滚”到“吸”虽然是很小的改变,却让我收获很大,它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面对问题时决不能含糊妥协,有时交一份真就能够让自己破茧成蝶,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架起一座通往知识大道的桥梁。

二、随意的标注不能太“随意”,造成不同结果的认识冲突。

准备材料时,觉得随意的作好标注,肯定不会那么巧,出现全班结果一样的局面,所以没有特别在意。然后课上,观察一番,发现很多小组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为了以防万一,我赶紧重新另作标注形成与我观察到的结果不统一的现象,果真学生的交流中竟出现了全班交流结果都统一,幸好我有所防备,于是拿出课上随机准备的“另类”结果,学生亲眼观察,果真一样的磁铁可是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12:1,可是又是亲眼所见,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两种结果不同可是都是正确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不同的结果的呢?学生思考后,即落实到磁铁磁极的标注是随意的。至此才形成了认识上的冲突,下课后我一想如果没有引起注意以防万一的话,本课就没有认识上的冲突了,学生对于“磁铁磁极的标注应该怎样形成正确统一的标准?”就不会产生疑问了,不禁心理一紧。

解决:本是考虑到让每班学生自行进行标注,可是一则材料的准备有些麻烦(每个班要用双面胶粘好纸条粘贴,课堂结束还要撕掉),二则实际意义并不大(只要学生有作好标记的想法就已达到目的),因此还是我进行统一的准备。下课后,我赶紧一一检测,然后根据不同结果进行标注,造成了两种冲突,并且达到“势均力敌”的效果。

果真,下一堂课中,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轻易地发现,班级中形成了两种正确答案,这时我顺势提出问题,学生一下就落到了“磁极的标注”上,并且有些同学已经提出应该给磁极进行统一的标注,此时我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下课继续研究,整课的教学感觉顺当了许多。

感受:太多时候,总觉得试验材料准备的应该差不多了,出现的可能应该不多了,所以就想“偷懒”一下不要紧,然而当课堂上真实遇到时就会懊悔,怎么当时不考虑周全些。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之前不仅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还要关注到自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材料等,当然有时出现的问题可以刚刚好成为一个教学的亮点或是一个很好的生成,不过总觉得把准备作的充足些、保证些对于课堂的益处应该多一些。

三、小组合作并非唯一形式,该“不出手就不出手”,保证试验结果的正确、科学。

关于“怎样测量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的实验设计,学生的反应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并没有想到学生会对这一问题“束手就擒”,因此我当机立断,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教科书的图示,并进行引导“磁铁能够吸引铁的力量叫磁力,那放过来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表示磁力大小?”双管齐下,学生反应到可以通过挂回形针,以回形针的个数表示。学生由此认识我认为应该可以了,至于让学生亲自探究则存在一定问题,在准备实验前我就发现,由于回形针被磁化后很难被一个个挂上,而如果直接任凭其一个个吸住,则又会出现问题,即中间部分的测量往往吸上几个回形针后就会跑到磁极端了。

解决:其实说实话,就算是教师亲自做这个实验,总会因回形针被磁化而吸住,也是很难控制自如地将回形针一个一个挂上去,而且还得避免因为手的干扰碰到回形针意外掉落;再者当在中间部分挂回形针会遇到问题,由于回形针个数的增多,会往两端移动,此时还必须不断地将回形针移动到中间位置,很是艰难;最后由于正中位置一个回形针都不能吸住,学生会认为没有磁力,参照了网上有些教师的设计,改用了铁粉,可是预实验时改用了大头针甚至是铁粉也不能吸住,因此对于最中间部分的磁力我并没有多作单独的处理讲解,只是将重点落实在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强,中间弱。

感受:亲历科学探究固然是学生基本的科学学习方式,可是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进行取舍,对于本课研究磁力大小的探究活动我就认为采用教师的演示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注意点即可,这样在达到采集数据收集证据的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同样的探究活动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则适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操作自我发现。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7

《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同学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课文布置了3个观察、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3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40分钟内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并让同学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是要花点心思的。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了同学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同学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和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学情绪丰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教学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胜利。

1、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5分钟,何况同学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干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假如同学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同学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习开始,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2、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同学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同学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同学: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同学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和方法。当同学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

3、准备结构资料,设计实用记录表。在课前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我为同学准备的是两块磁性强弱、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磁铁。并且每一块磁铁都检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磁铁被磁化的现象,在实验中所有的组的现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实验卡的设计我也动了脑筋。在本课中我设计的实验记录卡简单易懂,便于记录。如在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卡只要求同学在对应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简单说说自身的发现。在活动中同学都能即时完成记录,没有另外花时间了。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人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个别同学在课前通过阅读等方式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于是在没有实验前就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记录卡填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今的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怎样培养同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有待研究。

第二篇:《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力图体现以探究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磁铁的两极特性。

(一)、营造有趣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好奇新是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事物的原动力。因此,在开课时,通过演实验——小铁球的滚动,营造有趣的问题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研究磁极特点的兴趣,从而自然过度到下面的自主探究活动中。这样开课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

(二)、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对关键的引导性语言的恰当使用,引导学生在玩一玩磁铁时发现磁铁两极间存在着秘密,由此提出问题“磁铁两极互相接近时有什么规律?”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合作设计出实验方案,想出各种途径和方法去观察现象解决问题并归纳出结论。我希望给予学生较大的空间及较长的时间让他们自主研究磁极的特点,如怎样的情况下相吸,怎样的情况下相斥,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

课堂上教师只是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实验的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探究和交流。老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同时关注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不同的发现、不同的研究方法和不同的看法,给学生交流的平台。潜移默化中就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敢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三)、采取适当的方法,让学生更明显地观察到磁极的相吸与相斥现象。为了让学生明显地感觉到两块磁铁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性质,我想出了一个简单又有效的方法:把两支铅笔垫在磁铁下方,再手拿一块磁铁进行靠近,相吸与相斥的现象就非常明显。当然方法是多样的,如把一块磁铁放在一个如啤酒瓶盖样的光滑的圆形物体上也是可以的。

(四)、引导学生走进观察、真正经理探究过程。

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探究是科学的核心”这一理念,完整地展示了探究这一流程,并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动手实践为主、学生是探究主体这个教学意图。

让学生真正走进科学实验中,走进观察,非常积极地自主实验,自主意识和表达看法的愿望非常强烈。通过实验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并从中获取了有价值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真正成为了探究的主体,在真正意义上经历了探究过程,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磁铁两极教案反思(推荐)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磁铁的两极”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从交流磁铁知识开始,安排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研究磁铁的性质,了解人们对磁铁的应用,使学生认识磁铁的用途与它的性质是密切联系的。《磁铁的两极》让学生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知道磁铁上有两极,以及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课意在启发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检测磁铁上磁力的强弱,从而建立磁极的概念,了解磁极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性质,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设计、操作、分析磁铁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培养积极缜密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执教过程中,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以“玩”为主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发现问题、得出问题,对问题做出自己的假设等。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重视对实验数据的收集,以解决探究过程中疑问。

学情分析

磁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玩具,对于磁铁学生已有初浅的、零散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科学前概念,对磁铁的探究也比较感兴趣。不过对于教科书安排的第一个活动有不同的看法,三年级的学生,刚刚介入科学课的学习,就经历如此精细化的“探究”指导,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水平。如此“精细”而“复杂”的指导,是不适合三年级学生的,他们根本不能承载,也没有必要这么早就承载和背负。三年级的孩子们还不习惯较长时间进行自主探究,更何况他们现在只有三上水平,于是我把目标放低,活动的步子放小,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经历我为他们设计的探究活动,希望他们通过有序的活动逐步认识到磁极的特点,了解磁极间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性质,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研究磁性强弱的问题,从某方面对不同的实验方法做出比较和评价,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吸引、排斥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的两个磁极不完全相同,磁极不同,作用不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魔术引入,复习旧知

(教师活动)

1、出示背后藏着磁铁的塑料板,在表面滑下回形针,让学生猜一猜

2、继续滑下回形针,猜几块磁铁。为什么这么猜。(预设学生行为)学生猜到磁铁,伺机复习“磁铁”、“磁性”等科学概念。

(设计意图)“玩”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件很有诱惑的事情。教师试图用小朋友爱玩的天性,在“玩”磁铁中去发现回形针在磁铁上的现象,也即是两端磁性强的问题。本环节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魔术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再者,瞬间导入,使课堂更有效。

(教学环节)

二、问题导出,揭示新知

(教师活动)

揭示答案,提问:为什么两端会吸住,而当中不会吸住?(预设学生行为)学生试着解释。

(设计意图)

提出心中的疑问,再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即假设。小朋友对磁铁已经有一定的前概念,但还不是很完善。面对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环节)

三、对比实验,探究磁极

(教师活动)

1、怎样才能证实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

2、出示实验材料,请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实验。

3、明确实验注意的事项。

4、出示实验方法。

①把磁铁从左到右分成5个部分。标上“12345”如下图。1 2 3 4 5 ②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尽量多的吸回形针。③每测试完一个点就要记录一个数据。④可重复几次,以便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5、小结。

(预设学生行为)

1、学生汇报实验设计方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记录。

3、学生讨论,汇报,归纳。得出结论:磁铁的两端磁力特别强。

(设计意图)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

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从而充分认清了磁铁两端的磁力确实比中间强得多,认识“磁极”也成为很自然的事。

(教学环节)

四、深入探究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师活动)

1、如果我们把两块磁铁的磁极互相靠近,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教师演示:用两只手握住两块没有标识的磁铁,慢慢将它们的磁极相互接近。)

2、质疑:块磁铁什么情况下两个磁极互相吸引,什么情况下互相排斥吗?

3、实验要求: ①编号:大家先在每个磁极上写上字母,一根上写A和B,另一根上写C和D。②测试:依次试一试磁极间的相互作用。③记录:“→←”表示相互吸引,“←→”表示相互排斥。④分析:有什么规律?

(预设学生行为)

1、学生玩磁铁,两块磁铁的磁极互相靠近,有时会吸在一块儿,有时会推开去。

2、在磁铁上注上标记。学生编号做实验 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玩,在玩中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的玩。

设置疑问,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通过再次实验,加深理解磁铁两极之间的关系。

学生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已经有所了解。教材没有直接让学生认识南北极,再让学生找南北极之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而是在这一课中对两个未标明磁极的磁铁,找出相斥或相吸的情况,引起他们思考: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实验结果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极需找出答案在哪里,教师没有让学生空着大脑离开教室,要他们继续去思考,保持科学探索精神的连贯性,为下一课的学习增加趣味性。

(教学环节)

五、延伸:

(教师活动)

1、(出示断裂的磁铁)老师昨天一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断了。摔断的磁铁(其中一块)还剩下几个磁极呢?

(预设学生行为)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板书设计

磁铁的两极

条形磁铁的磁力两端强,中间弱。2个磁极:相互吸引 相互排斥

教学反思

执教了教科版三下科学课《磁铁的两极》,觉得教学环节上比较清晰,但很多细节上还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语言不够贴近三年级的学生,在问题导出部分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磁铁有什么性质?”。三年级的学生还不理解“性质”是什么意思,以至于回答时都答不到点子上。语言组织上还有待加强。

2、材料的发放问题。我是安排组长上来领材料的,但这节课有几个实验,组长频繁的上来领,很浪费时间。但如果一开始就全部发放下去又怕学生乱玩,三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是比较差的。现在考虑后觉得可以把材料分好后用袋子密封起来,标好号,需要用时就取相应的袋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防止(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学生乱拿。

3、讲解实验方法时有点仓促,不够清晰,导致有的小组操作时方法不准确。实验前应提醒一下接触过磁铁的回形针已经被磁化了,不能再用于实验。实验时磁铁最好能挂起来,而不是让学生拿在手里。实验最好重复三次再取平均值,这样得到的数据会更有说服力。

4、没有及时评价学生。评价应该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评价能保护、推动学生的积极性。遗憾的是这节课上我没能把握好机会及时的评价学生。

总之,对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不仅要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还要遵从学生能力形成的基本规律,有机的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不断深入探究的、有序的、可行的教学过程。

第四篇:《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及反思

《磁铁的两极》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2、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做出假设性的解释。

2、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2、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要注意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的两个磁极磁力最强。

【教学难点】

通过活动,认识到磁极间有吸引和排斥两种不同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2个条形磁铁(用白纸包住),回形针若干、实验记录单。教师准备:大螺帽,小螺帽,条形磁铁,环形磁铁。【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磁力。

T:同学们,你们见过飞起来的列车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ppt出示磁悬浮列车视频)。你们认识这种新型列车吗?谁来说一说?

S:磁悬浮列车。

T:磁悬浮列车为什么能悬浮在空中行驶呢?谁来说一说你对磁悬浮列车的了解?

S:磁悬浮列车上有磁铁,利用磁铁的磁性列车就能飞起来。„„ T:哦,原来磁悬浮列车的奥秘是磁铁呀。那具体利用的磁铁的什么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索磁铁的奥秘。

二、设计实验,比较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大小。

1、游戏导出,提出问题:

T: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吧。桌上放着两块大小不同的磁铁。请你用小磁铁把大螺帽吸离桌面。

S:不行,吸不起来。T:那试一试用大磁铁能吸起来吗?学生试。S:能。T:通过刚才的小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S:不同的磁铁磁力大小不同。(你真善于总结。)

T:那么同一块磁铁的不同地方磁力大小一样吗?我们以条形磁铁为例。S:不一样S:一样

2、设计实验方法

T:你能想到用什么办法来比较条形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呢?请你用桌上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实验方法。

T:老师再把同学们说的实验要点总结一下:(PPT)(1)把磁铁从左到右分分成五部分。

(2)用磁铁的五个不同部位分别去吸回形针。

(3)把每个部位吸住的回形针的数量记录在记录纸上。

在实验中还有几点需要同学们注意:(PPT)

(1)各部分分开测试,一个点做完后,记录员马上记录,再做第二个点,依次往下。

(2)吸引方法要相同,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可在一个点上重复实验几次,以便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4)在实验中,同学之间比一比哪组的合作能力好,能快、静、齐地完成实验,提前完成的小组思考怎样清楚的交流汇报给同学听。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5—8分钟)

4、汇报:T:哪一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取6---8个小组的实验结果。

5、总结:(如果数据一致,直接总结;如果不一致要排除少数不准确的意见,分析产生的原因。)

T:通过刚才的汇报结果,我们很清楚的知道了 条形磁铁的两端 磁力最大。(PPT)

我们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条形磁铁有两个磁极。板书:磁铁的两极

6、巩固、拓展:

T:同学们真了不起,下面轻松一下,我们做个互动小游戏,你说我做。看,如果老师把小钢珠从这个盘子(把磁铁粘在了盘子的底部,旁边有标号)的边缘放进去,你觉得小钢珠最后会跑到哪里?

S:A、E两点。T:为什么这么肯定?

S:因为A、E两点是磁极,磁力最大,所以小钢珠会被吸走。

T: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看。(从各个不同角度将小钢珠放入盘中,小钢珠会一次次被A点或E点吸走)。

T:我们可以用小钢珠的运用结果来判断磁铁的两极,那么蹄形磁铁有磁极吗?如果有磁极又在哪里呢?我们一起做做看。

学生做互动式的判断性游戏。

三、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T: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各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如果把两个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S:磁力会更强。S:会吸在一起。„„ T:那我们就来亲自试一试吧。学生做体验活动。(2分钟)

T:谁来说一说在两个磁极接近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S:吸在一起。S:中间好像有股力量不让它们靠近。(让学生充分阐述)T:小结:(1)我们把磁极间相互吸的现象叫做吸引(板书符号“

”),把磁极间相互推开的现象叫做排斥(板书符号“

”)。(2)磁极间可以相互作用,有时吸引,有时排斥。(PPT)T:怎样分辨出是哪两个磁极相互吸引,哪两个磁极相互排斥呢? S:在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再让它们互相靠近。

T:好,那我们就分别在两块磁铁的两端分别标上A、B、C、D。为了让每个磁极相互作用,让B和C、B和D、A和C、A和D分别相互靠近,每次做完都要及时记录。(PPT)。

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单。

汇报交流数据(各小组因为磁极标的字母不同,实验结果也不同)。T:是什么原因导致结果不相同呢?

S:刚才我们是随意标的字母,没有统一的标准,结果才会不一样。„„ T:由于我们在实验中标准不统一,才造成实验结果不一致。那怎么做才能更准确呢?我们下节课再来接着研究。

四、课外延伸

1、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磁悬浮现象。(师利用环形磁铁做磁悬浮现象实验,学生观察)

2、摔断的磁铁有两极吗?你能找出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吗?请课下自己找答案。

课后反思:

1、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教学,学生能认识磁铁有两个磁极,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猜测一下原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磁悬浮列车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自觉进入对磁铁性质的研究。

2、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培养学生猜测——探究——验证——得出结论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用大的条形磁铁实验,一个位置一个位置的实验,现象很明显。通过数据的比较认识磁极的存在。第二个活动让学生将磁极相互接近,观察现象,体会感觉。学生能感受到磁极间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力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现象和感觉。通过亲身体会,学生对磁极的认识已经从“磁力最强的部分”向前迈了一步,认识到磁极间有不同的相互作用,磁铁两个磁极是不同的。但也产生了新问题,能准确地说出怎样的两个磁极相互吸引,怎样的两个磁极相互排斥?学生认识到要作记号,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因为各小组对磁铁的南北极标记的不完全相同,实验汇报结果不同,引发学生思考,引出下节课继续研究。总之,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经历了一次探究活动。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

第五篇:《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6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中发现了几个问题,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

一、如何引导学生作出“磁力大小不同”的假设。

初识教参和参考了一些网上的教案对于这部分的设计都是通过将小铁珠放在磁铁的中间,观察小铁珠最终会滚到磁铁的两端,从而引出学生的猜想,作出假设。

然而实际尝试中,发现要使小铁珠从磁铁的中间滚向磁铁的一端,实际是很困难的,小铁珠往往就会不听使唤从中间直接滚离了磁铁,同组的老师也进行了多次尝试,即使有时通过用手拨动能勉强做到,但不能做到百发百中,对此我们做出的原因解释可能是学校的磁铁磁力有所减弱了吧,一直到最后也没能保证小铁珠百分百从中间滚到磁铁两端。

解决:教科书的插图给了我们一种误区,要让小铁珠从中间滚到一端,却忽略了旁边引入的一段话“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铁珠”,而我发现最终的解决方法即摆脱“要小铁珠从中间滚到两端”的影响,从“吸”字入手,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小铁珠反而效果非常明显,磁铁的正中、中间部分都不能吸起小铁珠,而小铁珠会轻而易举地被两端吸住,从而成功地引出学生的猜测。

感受:从“滚”到“吸”虽然是很小的改变,却让我收获很大,它让我感受到作为教师面对问题时决不能含糊妥协,有时交一份真就能够让自己破茧成蝶,最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架起一座通往知识大道的桥梁。

二、随意的标注不能太“随意”,造成不同结果的认识冲突。

准备材料时,觉得随意的作好标注,肯定不会那么巧,出现全班结果一样的局面,所以没有特别在意。然后课上,观察一番,发现很多小组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为了以防万一,我赶紧重新另作标注形成与我观察到的结果不统一的现象,果真学生的交流中竟出现了全班交流结果都统一,幸好我有所防备,于是拿出课上随机准备的“另类”结果,学生亲眼观察,果真一样的磁铁可是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12:1,可是又是亲眼所见,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两种结果不同可是都是正确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不同的结果的呢?学生思考后,即落实到磁铁磁极的标注是随意的。至此才形成了认识上的冲突,下课后我一想如果没有引起注意以防万一的话,本课就没有认识上的冲突了,学生对于“磁铁磁极的标注应该怎样形成正确统一的标准?”就不会产生疑问了,不禁心理一紧。

解决:本是考虑到让每班学生自行进行标注,可是一则材料的准备有些麻烦(每个班要用双面胶粘好纸条粘贴,课堂结束还要撕掉),二则实际意义并不大(只要学生有作好标记的想法就已达到目的),因此还是我进行统一的准备。下课后,我赶紧一一检测,然后根据不同结果进行标注,造成了两种冲突,并且达到“势均力敌”的效果。

果真,下一堂课中,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轻易地发现,班级中形成了两种正确答案,这时我顺势提出问题,学生一下就落到了“磁极的标注”上,并且有些同学已经提出应该给磁极进行统一的标注,此时我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下课继续研究,整课的教学感觉顺当了许多。

感受:太多时候,总觉得试验材料准备的应该差不多了,出现的可能应该不多了,所以就想“偷懒”一下不要紧,然而当课堂上真实遇到时就会懊悔,怎么当时不考虑周全些。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之前不仅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还要关注到自己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材料等,当然有时出现的问题可以刚刚好成为一个教学的亮点或是一个很好的生成,不过总觉得把准备作的充足些、保证些对于课堂的益处应该多一些。

三、小组合作并非唯一形式,该“不出手就不出手”,保证试验结果的正确、科学。

关于“怎样测量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大小”的实验设计,学生的反应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并没有想到学生会对这一问题“束手就擒”,因此我当机立断,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教科书的图示,并进行引导“磁铁能够吸引铁的力量叫磁力,那放过来我们可以通过什么表示磁力大小?”双管齐下,学生反应到可以通过挂回形针,以回形针的个数表示。学生由此认识我认为应该可以了,至于让学生亲自探究则存在一定问题,在准备实验前我就发现,由于回形针被磁化后很难被一个个挂上,而如果直接任凭其一个个吸住,则又会出现问题,即中间部分的测量往往吸上几个回形针后就会跑到磁极端了。

解决:其实说实话,就算是教师亲自做这个实验,总会因回形针被磁化而吸住,也是很难控制自如地将回形针一个一个挂上去,而且还得避免因为手的干扰碰到回形针意外掉落;再者当在中间部分挂回形针会遇到问题,由于回形针个数的增多,会往两端移动,此时还必须不断地将回形针移动到中间位置,很是艰难;最后由于正中位置一个回形针都不能吸住,学生会认为没有磁力,参照了网上有些教师的设计,改用了铁粉,可是预实验时改用了大头针甚至是铁粉也不能吸住,因此对于最中间部分的磁力我并没有多作单独的处理讲解,只是将重点落实在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强,中间弱。

感受:亲历科学探究固然是学生基本的科学学习方式,可是这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也应该进行取舍,对于本课研究磁力大小的探究活动我就认为采用教师的演示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注意点即可,这样在达到采集数据收集证据的同时也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而同样的探究活动研究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则适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力求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我操作自我发现。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2

《磁铁的两极》是《磁铁》单元的第三课。

学生们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出现了两个问题:

1、实验室的磁铁磁力较弱,在做条形磁铁和回形针实验时,只有两端吸住了回形针,中间部位没有吸住。

2、条形磁铁吸铁粉的实验也不清楚,也是只能看到两端。

学生们根据实验现象,理所当然的认为磁铁两端有磁力,中部没有磁力。

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在课前我特意准备了一根断了得磁铁,学生们也可以看到磁铁的中部,再断掉后是有磁力的。通过这个现象,学生们能更好的理解:磁铁两极磁力强,中部磁力弱。

所以每节课在课前预做实验真的很有必要。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3

整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环节很流畅,在分点的时候,我让班里同学自己思考、讨论,同学认为分成3个点比较好。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还是没有把点分成5个,只好有我说出了5个点的位置。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要进一步加强。

实验方法是由我通过多媒体直接出示的,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有很多没有按方法进行操作,看出学生对实验方法没有完全理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出示实验方法还不够有效。我在巡视实验时,有个小朋友告诉我,可以将五串回形针分别挂到磁铁的五个点上,如果掉下来的,说明磁性弱,吸住了掉不下来的,说明磁性强。“他们对自己想法不敢肯定,所以没有起来说,可是从理论上讲,这样的想法也是行得通的,也是可以得出中间弱,两头强这个特性的。

后来下课了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其实孩子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肯定很多,而我在课上出示实验方法时,为了教学的顺利,并没有问诸如”还有什么不一样的想法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回答到了我想要的答案之后,就开始这行下一项的活动了,有时我们为了得到一个答案而忽略学生,忽略学生中高高举起的小手,时间长了,学生可能也就是沉醉于教师的平平淡淡。

也许教师平时一句不经意的话会激发起孩子们主动探究的欲望,诸如”你这个想法真好,就是与众不同。“”相信同学们对于你这样的独特想法肯定会刮目相看。“”真了不起,你这个发现让老师也感到意外!“……看似平常的一句话想必会让孩子们乐上好一阵子。次数多了,孩子们求异的思想会更深一些。有时候,当孩子们中没有出现不同想法的时候,老师可能也要有意识地去帮学生创造机会,抓住一点可以激发的”苗头“,启发并帮助他表述想法,一次,两次,孩子们也就有了相应的方法。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4

《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同学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课文布置了3个观察、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3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40分钟内给同学充分的时间,并让同学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是要花点心思的。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了同学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同学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和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同学情绪丰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教学反思自身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胜利。

1、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5分钟,何况同学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干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假如同学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同学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习开始,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2、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同学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同学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同学: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同学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同学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和方法。当同学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

3、准备结构资料,设计实用记录表。在课前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我为同学准备的是两块磁性强弱、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磁铁。并且每一块磁铁都检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磁铁被磁化的现象,在实验中所有的组的现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实验卡的设计我也动了脑筋。在本课中我设计的实验记录卡简单易懂,便于记录。如在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卡只要求同学在对应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简单说说自身的发现。在活动中同学都能即时完成记录,没有另外花时间了。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人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个别同学在课前通过阅读等方式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于是在没有实验前就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记录卡填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今的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怎样培养同学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有待研究。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5

《磁铁的两极》是继《磁铁的磁性》后的磁铁单元的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的两极的磁性最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磁铁,发现磁铁的两极不但磁性最强,还能指示南北方向。探究活动也从原来的观察磁铁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引伸到磁铁与磁铁间的相互作用。

课文安排了3个观察、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可转动的磁铁,从而发现磁铁的两极能指示南北方向,形成南极、北极的概念。第二个活动则自主开展实验探究进一步研究磁铁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其规律。第三个活动是玩磁铁小车的游戏,是运用“同极相斥”的性质开展的活动。3个活动由浅入深,环环紧扣,活动虽难度不大,但要在40分钟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并让学生反复多次实验,记录多次实验结果,然后在此基础上整理事实,发现规律,得出结论。还是要花点心思的。于是怎样有序、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成了我这节课的主攻目标。

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课堂上我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保障了学生的实验时间,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严谨而有序地完成了三个观察、实验活动以及多次实验的记录,并通过整理发现了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学生情绪饱满,参与积极,人人动手,教学目标和研究目标都得以完成和实现。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觉得在本堂课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较为成功。

1、精心设计环节,科学分配时间。

本节课活动多,每个活动就算是最简短也不能少与5分钟,何况学生在活动后还要整理事实、完成记录,然后互相交流,才能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不能保证,那么活动就变成了过场,达不到效果。为了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注意把不是活动的环节尽量地简单明了,不搞花架子。如在教学引入中我就从上一节课的学习开始,既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时间很短,就那么1—2分钟,而且节省了时间。

2、明确实验要求,方法指导到位。

在每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学生的实验、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明确每个人做什么,使活动能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取得实效。如:在观察转动的磁铁前,我边演示边告诉学生:小组内每人转动磁铁一次,等磁铁停下时观察它的方向和位置,并把每次每次的方向和位置用简单的图或文字记录下来。最后看看记录,你们有什么发现。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实验也反复多次地进行了。同时学生明白了实验的重点和要求及方法。当学生按老师的指导去做时,在3——5分钟内就有效完成了实验,并一下子就发现磁铁每次停下时都是指着同一个方向。

3、准备结构材料,设计实用记录表。

在课前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我为学生准备的是两块磁性强弱、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磁铁。并且每一块磁铁都检查了它的磁性。因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出现磁铁被磁化的现象,在实验中所有的组的现象都是相同的`,因而在交流中能很快地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对实验卡的设计我也动了脑筋。在本课中我设计的实验记录卡简单易懂,便于记录。如在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卡只要求学生在对应的情形下打勾,最后简单说说自己的发现。在活动中学生都能即时完成记录,没有另外花时间了。

当然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尽人义,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个别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等方式已经知道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于是在没有实验前就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把记录卡填好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今的教学中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怎样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还有待研究。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6

《磁铁的两极》这课是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内容。本节环节很清晰,让学生通过“预测——实验——观察记录——交流研讨——习题巩固提升”,形成本节课的概念——条形磁铁的磁力中间最弱,两端最强。

教材使用条形磁铁和回形针进行实验。选择条形磁铁一个面上的5个点,根据吸引的回形针数的多少来判断5个点磁力的强弱。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遇到了问题。

问题一:实验室磁力弱的条形磁铁,两极能吸住回形针,而中间吸不住。换了磁力强的条形磁铁,这个磁铁有很多小磁铁组成,两端磁力很强,只有磁极两个点可以吸住回形针。

问题二:一面上的5个点并不能代替6个面显然不够科学。

所以我们选择了磁力强的磁铁,把磁铁拆成小段,弱化磁力,选择铁粉代替回形针。铁粉细小,在量足够多的情况下,能够直观看出磁力的强弱。

这是本节课的两点,单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

1、任务单的设置还需更完善。

本节课涉及到6个面磁力的观察,但任务单上磁极的那两个面还要考虑,怎样让学生看得懂,能容易记录。

2、全班交流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

在本节课的交流环节,学生展示了之后,原本我可以不说话,让学生质疑、提问,但考虑到时间问题,就自行进行追问,这样课堂上的时间可以省出一些,但学生的发展没那么多了。下次上课可以在某些细节上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的交流这块更加从容。

磁铁的两极教学反思(大全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