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共五则范文)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65-791762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3-11-11 09:18:45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1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实施教学。同时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分别学习第一、四两段,感受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及后来葫芦都落了,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2、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就引导学生看图激趣揭题质疑中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发现学会认“葫、芦、藤”,再在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词中学习另三个生字,并随机示范指导学生学写“哇、挂”。这样识字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抓住重难点,还拓宽了识字途径,培养了识字能力。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3、本节课上我还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再读课文中描写小葫芦的样子的句子,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了喜爱之情,然后朗读时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又如在品读第二、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同时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2

这篇课文时我精心准备的一堂公开课,在师傅吴老师和我的反复打磨中较成功的完成了,通过这一次的反复修改教案和试教,让我对教学,教好学有了更深的感悟!

1。把握教材,抓住课文的重难点。

本篇课文是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寓言故事,从语言故事中感受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虽然引导学生明白了葫芦叶子和葫芦果实之间是有联系的,但是始终到课结束了我也没有捅破这张纸,所以整体来说对课文重点的把握还是不够的。但是,本篇课文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对于这个教学目标我认为我还是把我得很好的,通过反复的读、语气的指导以及变换句式让学生理解这几个句子。

2。认真备学生,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说

为了这篇课文能达到更好的水平,我总共试了三次,每一次吴老师都会告诉我,让我少说话,多倾听学生的,可是我总是怕学生打不上来,我只能按部就班的走,当学生出现危机时,我便赶紧“搭救”,后来我发现确实是我走入了误区,我只是一味的去走过场,完成教学进度,却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所以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学生不用说,不想说,其实都是因为教师引导得不够,通过两次试教,我慢慢地学着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读,自己领会语气,自己感悟课文内容,我发现他们真的很棒,适当的激励更是让学生融入课堂,做课堂的主角。

3。注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

第一自然段是写小葫芦可爱的样子的,所以要引导学生读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而本篇文章中第三自然段种葫芦的人说“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更是文章中的亮点,学生要读出种葫芦人的喜爱与急切的感情,那么当再出现那一副葫芦坏了的图片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心痛了。

总之,只要把握重点,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朗读的指导,相信不管那篇课文都是可行的。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3

1、理解教材:

备课前教师要准确的理解教材,知道教学的重难点,知道每段、每句、甚至每字的含义和意图,了解训练重点,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回答,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收获知识。我们所有老师一起钻研教材,为了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查资料,请教自然老师有关植物的知识,确保教给学生知识的正确性;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自己一遍一遍的练习朗读,好给学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为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到处找葫芦,制作教具。能想到的我们都认真去做。

2、确定好教学思路。

一开始我们考虑到学生以前都是按顺序分析课文的,就想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是经过研究这篇课文更适合倒叙,孩子们应该也可以接受,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即可。所以就决定还是用倒叙来讲课文,随即制定出介绍葫芦导入——学习生字——分析课文(先说结果,再分析原因)的环节。课上完后,觉得这样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3、逐字逐句推敲。

框架是基础,而往里添血和肉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要设计好每一句话,想象学生有可能怎样回答,我要如何引导。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难得很,为了缕顺这些话,领导和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挖空心思,一句一句的斟酌。反复修改,试讲完再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尤其是重点段落,为了让学生弄清种葫芦人只想要葫芦,不想要叶子的心里,老师们一遍又一遍的设计问题,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应怎样让孩子理解种葫芦人想的、说的话的含义,以及怎样读出。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读法,进行研究,怎样使他们读正确。正因为这些都预想到了,上课时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也就能临危不乱,做出正确的引导了。所以说课上的精彩源于课下的钻研。

4、环节设计优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更好的接受知识,我们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是改了再改,变了再变的。就拿倒入介绍葫芦这段来说吧,刚开始想画简笔画,这样既显示教师的功底,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是画简笔画,速度太慢,不能显示出葫芦长得很好很茂盛的样子,也不能变黄,我们就决定去掉画画,这样一上课又觉得不够吸引人;于是改画葫芦为贴葫芦,费心费力的还请别的老师帮忙,终于弄出了三幅长得茂盛又有颜色变化的葫芦。大功告成心里格外高兴,可一实践却弄了一个手忙脚乱,贴上去,换背面难度比较大,还浪费时间,我们犹豫再三,不得以只能忍痛割爱把这个环节去掉,改为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真是费了一番周折又回到了原点。浪费了很多精力,最终也没用到,看似是无用功,可实际上却是经验的积累,相信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会随机应,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5、过渡语精心设计。

这课中的过渡语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很好的起到了课文上下衔接的作用。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大环节里的每个小环节都定好了的缘故,根据环节编出过渡语,让每句过渡语中都存在下一步的任务,简洁明了就非常自然了。

6、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课上表扬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表扬要针对学生的回答,根据教学选择词语。这些词语教师也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准备好了,遇到合适的机会,就有的表扬,这比单单一个你真棒要管用得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积极的回答问题,听到老师用很有水平的话表扬自己的孩子,心里都很高兴。

7、课上教师要真情流露

课上得好坏,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感染。教师理解课文,爱学生,上课时就能把这些流露出来,自然就会变得语言亲切,表情自然,制造出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被带入其中,从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意思,读出了非常有感情的课文。所以教师的表现能给学生很大的感染,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

二年级语文上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本课学习中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个性到位,教后我感到十分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主要在于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

观察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范读法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4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我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比如:在给种葫芦的人如此爱葫芦,请你给他起个“雅称”时,有一个孩子起名“葫芦迷”,可以说起的恰到好处,这时我激励性的语言就显得比较苍白。还有在学习“盯”时,我也应让学生在说一说为什么用“盯”不用“看”?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比如在比较陈述句和反问句时,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5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爱葫芦的人种葫芦时,只知道要葫芦果实,不知道要杀死叶子上的蚜虫,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其中不仅蕴含了“果实与叶子密切联系”的自然常识,而且更渗透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光看点,要看面”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一、教学效果本课

学生本节课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在教学本课时,我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察图面说说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

二、成功之处

1。课上我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教学。

3。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引导学生看图激趣,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这样识字有意识地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了识字能力。

三、不足之处: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由于准备不够充分,所以处理不够到位。

2。教学语言不够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应该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这些与自己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也有关。

3。课上教师提问的有些问题,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说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以后要在优化提问上下功夫。

4。课上自己说得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最好能够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四、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完成任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炼,明确语言的指向性;使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另外,要多听课,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6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其一,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其二,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其三,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由此课我得出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7

曾志芳《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8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第二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我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比如:在给种葫芦的人如此爱葫芦,请你给他起个“雅称”时,有一个孩子起名“葫芦迷”,可以说起的恰到好处,这时我激励性的语言就显得比较苍白。还有在学习“盯”时,我也应让学生在说一说为什么用“盯”不用“看”?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比如在比较陈述句和反问句时,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1、理解教材:

备课前教师要准确的理解教材,知道教学的重难点,知道每段、每句、甚至每字的含义和意图,了解训练重点,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回答,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收获知识。我们所有老师一起钻研教材,为了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查资料,请教自然老师有关植物的知识,确保教给学生知识的正确性;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自己一遍一遍的练习朗读,好给学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为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到处找葫芦,制作教具。能想到的我们都认真去做。

2、确定好教学思路。

一开始我们考虑到学生以前都是按顺序分析课文的,就想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是经过研究这篇课文更适合倒叙,孩子们应该也可以接受,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即可。所以就决定还是用倒叙来讲课文,随即制定出介绍葫芦导入——学习生字——分析课文(先说结果,再分析原因)的环节。课上完后,觉得这样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3、逐字逐句推敲。

框架是基础,而往里添血和肉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要设计好每一句话,想象学生有可能怎样回答,我要如何引导。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难得很,为了缕顺这些话,领导和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挖空心思,一句一句的斟酌。反复修改,试讲完再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尤其是重点段落,为了让学生弄清种葫芦人只想要葫芦,不想要叶子的心里,老师们一遍又一遍的设计问题,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应怎样让孩子理解种葫芦人想的、说的话的含义,以及怎样读出。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读法,进行研究,怎样使他们读正确。正因为这些都预想到了,上课时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也就能临危不乱,做出正确的引导了。所以说课上的精彩源于课下的钻研。

4、环节设计优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更好的接受知识,我们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是改了再改,变了再变的。就拿倒入介绍葫芦这段来说吧,刚开始想画简笔画,这样既显示教师的功底,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是画简笔画,速度太慢,不能显示出葫芦长得很好很茂盛的样子,也不能变黄,我们就决定去掉画画,这样一上课又觉得不够吸引人;于是改画葫芦为贴葫芦,费心费力的还请别的老师帮忙,终于弄出了三幅长得茂盛又有颜色变化的葫芦。大功告成心里格外高兴,可一实践却弄了一个手忙脚乱,贴上去,换背面难度比较大,还浪费时间,我们犹豫再三,不得以只能忍痛割爱把这个环节去掉,改为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真是费了一番周折又回到了原点。浪费了很多精力,最终也没用到,看似是无用功,可实际上却是经验的积累,相信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会随机应,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5、过渡语精心设计。

这课中的过渡语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很好的起到了课文上下衔接的作用。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大环节里的每个小环节都定好了的缘故,根据环节编出过渡语,让每句过渡语中都存在下一步的任务,简洁明了就非常自然了。

6、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课上表扬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表扬要针对学生的回答,根据教学选择词语。这些词语教师也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准备好了,遇到合适的机会,就有的表扬,这比单单一个你真棒要管用得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积极的回答问题,听到老师用很有水平的话表扬自己的孩子,心里都很高兴。

7、课上教师要真情流露

课上得好坏,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感染。教师理解课文,爱学生,上课时就能把这些流露出来,自然就会变得语言亲切,表情自然,制造出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被带入其中,从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意思,读出了非常有感情的课文。所以教师的表现能给学生很大的感染,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其一,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其二,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其三,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由此课我得出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实施教学。同时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分别学习第一、四两段,感受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及后来葫芦都落了,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2、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就引导学生看图激趣揭题质疑中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发现学会认“葫、芦、藤”,再在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词中学习另三个生字,并随机示范指导学生学写“哇、挂”。这样识字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抓住重难点,还拓宽了识字途径,培养了识字能力。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3、本节课上我还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再读课文中描写小葫芦的样子的句子,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了喜爱之情,然后朗读时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又如在品读第二、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同时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三篇: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篇寓言,讲一个种葫芦的人十分喜爱小葫芦,但葫芦叶上生虫了,他认为叶子上的虫子和他要的葫芦没有关系。结果小葫芦掉光了。这则寓言说明,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正确全面地看问题。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利用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听说能力。从而让学生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感受植物生命的繁衍不息。

其一,抓重点段,引导学生带着中心问题:“长得那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变黄、落了呢?”质疑,使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种葫芦人和邻居的不同态度,最后,让学生在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基础上懂得植物的生长需要各环节的联系。

其二,抓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赛读、范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比较句子中的不同语气,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

其三,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播放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

课堂的整体气氛及效果都还不错,对语言点的落实及把握也能够落实到位。由此课我得出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语言,从而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1、理解教材:

备课前教师要准确的理解教材,知道教学的重难点,知道每

段、每句、甚至每字的含义和意图,了解训练重点,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回答,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收获知识。我们所有老师一起钻研教材,为了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查资料,请教自然老师有关植物的知识,确保教给学生知识的正确性;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自己一遍一遍的练习朗读,好给学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为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到处找葫芦,制作教具。能想到的我们都认真去做。

2、确定好教学思路。

一开始我们考虑到学生以前都是按顺序分析课文的,就想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是经过研究这篇课文更适合倒叙,孩子们应该也可以接受,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即可。所以就决定还是用倒叙来讲课文,随即制定出介绍葫芦导入——学习生字——分析课文(先说结果,再分析原因)的环节。课上完后,觉得这样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3、逐字逐句推敲。

框架是基础,而往里添血和肉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要设计好每一句话,想象学生有可能怎样回答,我要如何引导。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难得很,为了缕顺这些话,领导和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挖空心思,一句一句的斟酌。反复修改,试讲完再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尤其是重点段落,为了让学生弄清种葫芦人只想要葫芦,不想要叶子的心里,老师们一遍又一遍的设计问题,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应怎样让孩子理解种葫芦人想的、说的话的含义,以及怎样读出。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读法,进行研究,怎样使他们读正确。正因为这些都预想到了,上课时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也就能临危不乱,做出正确的引导了。所以说课上的精彩源于课下的钻研。

4、环节设计优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更好的接受知识,我们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是改了再改,变了再变的。就拿倒入介绍葫芦这段来说吧,刚开始想画简笔画,这样既显示教师的功底,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是画简笔画,速度太慢,不能显示出葫芦长得很好很茂盛的样子,也不能变黄,我们就决定去掉画画,这样一上课又觉得不够吸引人;于是改画葫芦为贴葫芦,费心费力的还请别的老师帮忙,终于弄出了三幅长得茂盛又有颜色变化的葫芦。大功告成心里格外高兴,可一实践却弄了一个手忙脚乱,贴上去,换背面难度比较大,还浪费时间,我们犹豫再三,不得以只能忍痛割爱把这个环节去掉,改为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真是费了一番周折又回到了原点。浪费了很多精力,最终也没用到,看似是无用功,可实际上却是经验的积累,相信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会随机应,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5、过渡语精心设计。

这课中的过渡语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很好的起到了课文上下衔接的作用。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大环节里的每个小环节都定好了的缘故,根据环节编出过渡语,让每句过渡语中都存在下一步的任务,简洁明了就非常自然了。

6、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课上表扬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表扬要针对学生的回答,根据教学选择词语。这些词语教师也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准备好了,遇到合适的机会,就有的表扬,这比单单一个你真棒要管用得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积极的回答问题,听到老师用很有水平的话表扬自己的孩子,心里都很高兴。

7、课上教师要真情流露

课上得好坏,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感染。教师理解课文,爱学生,上课时就能把这些流露出来,自然就会变得语言亲切,表情自然,制造出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被带入其中,从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意思,读出了非常有感情的课文。所以教师的表现能给学生很大的感染,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故事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种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和低年级学生特点进行。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本课教学中我把握了同组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设计实施教学。同时又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我就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引导学生结合文中插图分别学习第一、四两段,感受葫芦开始长得很可爱及后来葫芦都落了,再探究其缘由学习二、三两段。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做到了既符合教材编写意图,又不拘泥于教材,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

2、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还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为了使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我就引导学生看图激趣揭题质疑中引导学生利用葫芦图及形声字的特点自主发现学会认“葫、芦、藤”,再在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词中学习另三个生字,并随机示范指导学生学写“哇、挂”。这样识字既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又抓住重难点,还拓宽了识字途径,培养了识字能力。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3、本节课上我还特别重视阅读指导。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先读题质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在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习用词、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结合课文的插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再读课文中描写小葫芦的样子的句子,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了喜爱之情,然后朗读时孩子们就很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又如在品读第二、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同时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进行分角色朗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以发展语言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来组织教学,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创造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运用插图——动情

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奠定其内化的基础。利用课文插图可以有效地帮助低年级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中,我先让孩子们观察长势很好的小葫芦插图,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所看到的葫芦,然后我再让他们读读文中作者描写小葫芦的相关句子,对比感悟作者遣词用句的准确、巧妙,从而感悟、积累优美语言——“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样图文结合,孩子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小葫芦的可爱,自己的内心燃起了对这棵葫芦的喜爱之情,自然而然地理解、体会到文中种葫芦人对自己所种葫芦的深爱情感。为后面的感情朗读也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引导作用。

二、凭借语言——融情。

语言作为思想的外衣,它的物质外壳与思想内容应当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语言不可能不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总带有一定的情感。众所周知,语言的习得,要经过感悟、积累、运用的过程。因此要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要借助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感悟、去体会、去联想、去想象,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为积累和运用语言打基础。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体验——抒情。

角色表演是低年级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也就是情感“蓄积”的过程。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把“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语言内化、锤炼、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丰富的过程。我给孩子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演一演的情境: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角色演一演种葫芦的人和邻居之间的对话、动作、神情,学生在与伙伴的愉快合作中,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个性化思维发展。从而能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同时把全体学生的情感推向了新的境界。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比如:在给种葫芦的人如此爱葫芦,请你给他起个“雅称”时,有一个孩子起名“葫芦迷”,可以说起的恰到好处,这时我激励性的语言就显得比较苍白。还有在学习“盯”时,我也应让学生在说一说为什么用“盯”不用“看”?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比如在比较陈述句和反问句时,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是反问句,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第四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精选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1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尽可能的将“唤醒、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理解、体会、体味、感悟”教给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但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对三种自然现象有了十分真切的感受,并通过极具个性化地朗读向别人表达或展示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激发想象和自主朗读欲望,从而达到理解、领悟、深化的教学目的。这应该

就是语文基础的渗透性教学,就是关注学生语感的能力培养,就是“读”与“练”的有机整合吧。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猜出“我”就是水,但是对水的各种形态的变化认识的还不够。特别是“云”,有的同学不明白云是水蒸气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太少,很多学生都见过水的变化但是说不出来,应教育学生多留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2

文题“我是什么”是一个问句,吸引了每一个读者,本课在写作特色上,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以第一称来叙述,亲切自然。在修辞上排比生动,结尾以问句猜谜的形式,充满神秘感。这篇科学短文向我们介绍了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在教学本课的思想上,结合生活实际,山区孩子对汽,云、雨、雹子、雪并不陌生,“以读为本”是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识字随文

本课的生字大都是结构和部件比较复杂的字,我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从课文中抽出词语反复读,再把生字提出来单独认读。“躁、灾”是平舌音;“稼”是四声,在“庄稼”一词中读轻声。

在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过程中,我特别引导学生要创造性地认记生字。如,雹,雨____包;躁(换偏旁)还可以编编与生字有关的小诗,如(伸手会做操,有水能洗澡,着急暴躁就跺脚),灾(家里着火了)

我还准备了带生字的文本(我是水,有时温和,有时暴躁。温和的时候就帮人们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暴躁的时候,就会给人们带来灾害,淹没庄稼,变成雹子打下来。浮躁的个性,人们还研究我呢!)让学生熟读,并多读。这种缩短文本或编制文本的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实践较落到实处。从语文的角度,这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识字。

写字指导。在写字之前,让学生去观察每一个生字的特点,这课要求写的字,对二年级学生还是有难度的。我在这一环节中,认真思考了,也想了些办法,编字谜,观察构字的形、义、如,“黑”难写,“四点底”是火字变形,编生字歌(火把锅底烧黑了)或者(这里被烧黑了)“器”编字谜(上面两个口,下面两个口,中间一只狗)还要注意,“晒”的第九笔是竖弯,不是竖弯钩,“害”中的一竖上下都要出头。写“灾”和“黑”时,注意笔顺,(这里我复习了笔顺)两点水的“点”和“提”在横中线两边“对望”,写“提”要起笔向下,再回锋向上。“三点水”的第一点与两点水的第一点位置相当,第二点正好在横中线上,第三笔“提”起笔比两点水低。另外“池”字右边的“也”,“横折钩”的“横”要向上斜,“折”要往左斜,“竖”刚好写在竖中线上,“竖弯钩”尽量往右边伸展,“钩”向正上方,不要往左收笔。

二、品读感悟

这篇课文负载了科学知识,但不是重点,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把重点放在朗读的指导上,指导学生读通,读懂、读好。

整篇课文应该读得亲切,舒缓,各句各段应该富有变化。第一、二自然段应该读得“神秘”点。第四自然段要读得有变化。根据我班孩子,朗读能力常不如我意,这篇课文的语言充满了童趣,为了突破这难点,我范读了课文,孩子们被我的范读吸引住了,我又领读了一遍,再让孩子们自读、抽读、齐读。(从学生齐读的效果上,读是比较好了),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加了难度,逐步理解课文。

学生已经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课文,应该知道“我”是水了(这里,我设问了,“我”是什么,让学生齐答“水”响亮)这下我逐段引导学生学课文。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如,“我”会变。“文章开门见山,抓住”变“来写。两个“有时候”写出了云的不同状态,因此抓住“云”。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就是写“我”变成雨、雹子、雪的过程)因此抓住“雨、雪、雹子。”第三自然段比较短小,文字优美,在写作手法上,拟人的手法(……在……在……在……)排比句式,生动地写出了水在地面的状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排比句子,抓关键词,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这里我特别引导学生仿秀句式,如,平时我在家里________在学校里________在教室里________在操场上________。并动笔写一写,几乎要达到人人过关。)引导学生体会这里的“睡觉、散步……是指在池子里的水,很平静。”散步“指水在小溪里流着,而且缓慢。”奔跑“指江河里的水,滚滚向前……(学生的领悟很不错的)学生自读第四自然段。(我设了计了简单的勾画口头作业,让学生找找这段中能说明主要内容的句子。大多数学生完成了,我巡视了,全勾画对了,第一句,”有时候……有时候……“(点拨,这句总写”我“的性格特点。)出示句子填空式的,1、我做过许多好事________2、我也做过许多坏事____________。(让学生口头填填并读读)引导学生分析文段用的什么修辞手法来写水的利与害。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回答,”拟人的手法“本段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的利与害。

在学习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读文题,再读最后一段,(我设问,这样读你发现了什么)有学生说,课文的题目与结尾是一样的,都是写的“我是什么“还有学生说,只是结尾的”我是什么“加了问号(在孩子们知识渴求的欲望之上,我作了点拨)这种写法是紧扣文题,首发呼应(不做太多的解释)。用问句结尾“你们猜猜”充满童趣。

读好课文,就是能对全文的优美文段,优美修辞,优美句词,进行品读、赏读、感悟、模仿……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地指导学生背诵第一、二、三自然段。仿写“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式”“仿写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本课采用的是拟人手法,以第一称叙述,读起来亲切自然。如,“我在池子里睡觉”声音要轻,安静的感觉,“在小溪里散步”读时要声音舒缓,悠闲的感觉。这个环节我作了范读,让学生感觉模仿。第四自然段仿写,先让学生说,注重总写句的提示,学生表现还不错,都争着回答,有一女生说的真好(我有时候乖巧听话,有时候调皮捣蛋。乖巧听话时,我自觉完成家庭作业,帮妈妈扫地,洗碗、会让妈妈高兴,如果调皮捣蛋时,会故意写错字,和妈妈顶嘴,把地面弄脏,给妈妈找麻烦,让妈妈伤心。爸爸妈妈为了让我光听话,不调皮,想了很多办法来管我。)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仿说的写下来,并一个一个地看(在我的语文教学中,这种训练必须落到实处)。仿写文段,就是借原作的结构、思路、句式、语言风格来进行写作引路的一种练习方式。朱熹说过“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因此,这种读与写的结合,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真不错的,从基础知识的掌握乃致课文拓展与实践,本人认为自已的教学落到了实处,同时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教学创新”给所有语文老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无论是属于哪种载体文本,都需要教师去体认,去再造、去落实。依据学生实际能力,设计适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模式,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间,崭新语文教师角色的特质。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3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习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它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我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

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后,自然地猜出是“水”。接着抛出大问题:“我”会变成什么?学生能够按照课文内容回答,品读水的变化:先学习描写“汽”和“云”的句子,再学习描写“雨、雹子、雪”的句子,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

“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

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充分利用课件观察看见什么了?播放课件让学生了解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状态。以读代讲,让学生把对这段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最后,是水的性格变化。通过对“温和”和“暴躁”这两个词的理解,知道水温和时会做很多好事,读出温柔,和气的感受;水暴躁时做过许多坏事,读出厉害,发脾气的感受。根据这样的思路理解课文,不仅教给了学生从揭示重点、句子之间的联系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的个性和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讨论:“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让学生课后观察水在生活中的变化,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并组织学生开展“节水小卫士”的活动,帮助、监督身边的人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使更多的人增强环保意识。

但是在指导有感情朗读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只叫了几个学生单独读句子,分组读,男女读,齐读较多,没有变换更多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尝试着也读出这种感情,也就不了解他们真正的朗读情况。语言方面用词不够贴切严谨,需要加强,教学生字部分,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忽略很多环节,总之,与最初的目标定位相距甚远。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4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科普文章,但它的描写形式很有童趣。是一篇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美的感受的一篇好文章。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理解又要抓住朗读训练,让学生了解神奇的自然现象,同时又能有感受到自然的美。

这节课的设计源于聆听了崔峦教授的课标解读讲座以及几节“以读代讲”展示课,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给我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收获颇多,感触也很深。回来后,总想把其中精彩的部分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再结合生本,于是就设计了这样一节课。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本课我试图通过指导观看图画、动作演示朗读等,使学生的情绪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把有趣的东西学得更有趣。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感受地朗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体会地去感悟朗读的技巧,比如在指导朗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一句时,我先带着学生欣赏美丽的云图,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的三幅云图:白云、乌云、彩云,学生自己感受到云的变化,云的美。我又把云儿说成是爱漂亮的小姑娘,让他们把云儿想像成爱漂亮的小姑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那种美,那种快乐,让他们感受到读这一句时应有的感情。

在加强朗读训练时,我还注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个性化阅读。例如在教学水变成雨、雹子和雪一段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散步、奔跑、跳舞。

但是课堂上也暴露出很多不足。例如感知课文环节中,还是感觉到老师牵引的地方有点多,没有放手,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学生的感悟有时候是老师通过问题的设计拉出来的,而不是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还有就是缺乏语言的锺炼。同样的意思,表达方法不一样,孩子们理解得深度就不一样。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提问时语言应该既要精炼又得适合语文阅读课的本质。课堂上,有些地方我在语言组织上不够注意。

二年级上册语文我是什么教学反思5

《我是什么》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科普文章,题目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能够引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孩子们通过阅读,不难猜出谜底。但是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却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我的感受很多,虽然有一些优点,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下面反思如下:

一、优点:

1、猜谜激趣。课前,我给孩子出了一条谜语:“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出了是雨。然后我接着说:“谜语有长有短,我们刚刚猜的是短谜语,而今天的课文却是一则长谜语,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猜。”这样,孩子们带着任务读,对课文也有了兴趣,整个学习过程就变得更积极,更主动。

2、通过多媒体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例如:在指导朗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一句时,我给孩子们欣赏美丽的白云、乌云、彩云三幅图片,让孩子们通过图片感受到云的变化,云的美。从而让孩子们读出快乐的语气。

3、注重知识的渗透。在说到彩云时我给大家介绍彩霞、朝霞、晚霞。在介绍水的变化时我抓住了重点的动词,因为雪很轻,所以用飘,因为雹子很重,所以用打。通过欣赏图片,又让孩子们了解了许多水温和和暴躁的另一面。这样学生很感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对新知识产生向往之情。

二、不足之处

1、没发挥范读的作用。我在朗读指导中注重了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对朗读的指导作用,但回过头一想,老师亲身的示范很少,虽然小朋友们有体验,但老师如果能起个示范作用,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

2、没有设计出很好的随堂练习。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其乐融融,相互交流,探讨着“我是什么”,学生也很主动。但没有进行语言训练是我这一节课的遗憾。因为语文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运用。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1、 理解教材:

备课前教师要准确的理解教材,知道教学的重难点,知道每

段、每句、甚至每字的含义和意图,了解训练重点,这样在上课时才能把握住学生的回答,给与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能力得到训练,收获知识。我们所有老师一起钻研教材,为了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查资料,请教自然老师有关植物的知识,确保教给学生知识的正确性;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自己一遍一遍的练习朗读,好给学生起到更好的示范作用;为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到处找葫芦,制作教具。能想到的我们都认真去做。

2、确定好教学思路。

一开始我们考虑到学生以前都是按顺序分析课文的,就想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是经过研究这篇课文更适合倒叙,孩子们应该也可以接受,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进行引导即可。所以就决定还是用倒叙来讲课文,随即制定出介绍葫芦导入——学习生字——分析课文(先说结果,再分析原因)的环节。课上完后,觉得这样决定是非常正确的,教师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只要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说出你想要的答案。

3、逐字逐句推敲。

框架是基础,而往里添血和肉却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要设计好每一句话,想象学生有可能怎样回答,我要如何引导。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难得很,为了缕顺这些话,领导和我们语文组的老师挖空心思,一句一句的斟酌。反复修改,试讲完再修改,如此反复,直到满意为止。尤其是重点段落,为了让学生弄清种葫芦人只想要葫芦,不想要叶子的心里,老师们一遍又一遍的设计问题,一遍又一遍的演示应怎样让孩子理解种葫芦人想的、说的话的含义,以及怎样读出。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读法,进行研究,怎样使他们读正确。正因为这些都预想到了,上课时学生遇到问题,教师也就能临危不乱,做出正确的引导了。所以说课上的精彩源于课下的钻研。

4、环节设计优化

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更好的接受知识,我们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都是改了再改,变了再变的。就拿倒入介绍葫芦这段来说吧,刚开始想画简笔画,这样既显示教师的功底,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是画简笔画,速度太慢,不能显示出葫芦长得很好很茂盛的样子,也不能变黄,我们就决定去掉画画,这样一上课又觉得不够吸引人;于是改画葫芦为贴葫芦,费心费力的还请别的老师帮忙,终于弄出了三幅长得茂盛又有颜色变化的葫芦。大功告成心里格外高兴,可一实践却弄了一个手忙脚乱,贴上去,换背面难度比较大,还浪费时间,我们犹豫再三,不得以只能忍痛割爱把这个环节去掉,改为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真是费了一番周折又回到了原点。浪费了很多精力,最终也没用到,看似是无用功,可实际上却是经验的积累,相信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我们会随机应,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的!

5、过渡语精心设计。

这课中的过渡语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很好的起到了课文上下衔接的作用。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大环节里的每个小环节都定好了的缘故,根据环节编出过渡语,让每句过渡语中都存在下一步的任务,简洁明了就非常自然了。

6、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课上表扬能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表扬要针对学生的回答,根据教学选择词语。这些词语教师也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准备好了,遇到合适的机会,就有的表扬,这比单单一个你真棒要管用得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积极的回答问题,听到老师用很有水平的话表扬自己的孩子,心里都很高兴。

7、课上教师要真情流露

课上得好坏,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感染。教师理解课文,爱学生,上课时就能把这些流露出来,自然就会变得语言亲切,表情自然,制造出气氛,使学生受到感染,自然被带入其中,从而更好的理解了课文意思,读出了非常有感情的课文。所以教师的表现能给学生很大的感染,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变序阅读的方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中间两段。在指导学生读中间两段时,学生很感兴趣,读得兴趣盎然,比如我在教学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

但是在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学生回答不上来,他们不明白葫芦和叶子的关系,可能在教学时,我设计的问题不到位,下次多多思考。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在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把读有所悟,以悟促读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现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另外“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组织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不同程度地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二、仔细观察,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想象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既有了依托,又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师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得到了碰撞,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学习的增量,进而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那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学文后,我又出现这两幅图,让学生观察,产生问题,进入下节课的学习。这样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不刻意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教学中采用角色换位,“你要是种葫芦的人,看了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四、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2、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不断地钻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从教十多年一直教的是高年级的语文,对低年级的课堂教学感到十分陌生,拿过一篇课文常常感到无处下手,生字该怎么教、什么时候教、生字在课堂教学中占多长时间,我感到特别的茫然,正在我焦急、困惑之时,教研中心开展了这次课例教研活动,这可真是一场及时雨啊!这次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解开了我心中的许多疑团,这次教研活动让我受益匪浅,两个多星期以来,我们教研组认真准备模拟课、评课、实课、评课,每一个环节中我都在认真体味着,倾听着,领悟着,收获着……可以说这次课例教研活动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了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

下面就谈一下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接到学校的通知,我就认真地研读这篇课文,积极地为课堂教学活动做准备,我翻阅杂志和上网,查找了许多本课的教学设计,反复地斟酌、比较、筛选、思考,终于把教学各环节确定好,又去准备这节课需要的课件,然后又针对教案进行精细加工,字斟句酌,还在家里让女儿、对象当学生一遍遍地练习,边讲边修改,直至熟记课堂中要说的每一句话为止。在对这篇课文的重、难点的处理上我主要是采用图文结合学习课文,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段课本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图。这些插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为直观的教学辅助用具。我在教授本课课文时,出示课件那个人种的小葫芦图片,请小朋友找到文中相对应的自然段,然后读第一自然段,先请小朋友找找,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小葫芦长得可爱?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葫芦的可爱。那么这么可爱的小葫芦结果怎样,学生很快找到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带着伤心、惋惜的心情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在学完一、四段课文后,指导学生联系课文和插图,找到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此时学生就会产生新的疑问: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所以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就更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了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对新提出的问题请小朋友在第二、三自然段中寻找答案。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让学生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并且安排了读一读,比一比,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总之,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充分放飞学生的思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努力使朗读教学和识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稳妥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我指导学生的感情朗读上,在我对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上同组的教师给予了肯定,但我深深地知道,这节课我始终没有渗透识字、写字的教学,我曾经给自己找了个较为充足的理由说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因为我以前没接触低年级,对识字、写字教学可以说是心中无数,是我不敢涉及识字、写字教学呀。后来听了张晓红老师的课以及参加了网上教研活动之后,让我了解了更多教师对本节课的生字教学的看法和见解,通过阅读教师们的发言,我对本课的生字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和把握。像张晓红老师所说的“随文识字”的识字教学方法,我感受到它具有突出的激趣高效性。因为“随文识字”迎合了儿童好动、好奇,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这种心理特点,把学生带入了感性情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达到在愉快氛围中识字。还有像孙新爱老师特别注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去识字,让学生人人动脑、动手、动口,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巩固了识字教学的成果。像王光萍老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时,王老师以自己做示范,展示了一个坐姿端正,认真书写的好榜样。我觉得这种直观形象的示范要远远胜过电脑课件的展示。教师端正的坐姿、正确的执笔姿势、一笔一画的书写、美观大方的字迹,本身就是极好的教育资源。

本次课例教研活动虽然只是把一节课进行了精雕细琢,但由这节课我却收获了许多,自我感觉认识水平、理论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也使自己很快地适应了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必将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的内容短小,蕴涵的哲理浅显。在第二课时我主要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思路清晰,重点较突出

本课教学主要抓住三个训练重点:

(1)朗读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对话进行朗读指导,体会种葫芦的人一心只要葫芦和邻居着急的心情。

(2)句式的训练。通过朗读比较两组句子不同的语气并体会每组的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并通过练习巩固。

(3)补白策略的训练。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如果你就是种葫芦的人,你会怎么做?请你用上上面的句子,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出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教学设计以读为主,在学习过程中重视阅读感悟和体验,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伙伴合作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阅读方式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最终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教学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板书设计和教学内容不同步。

2、学生做了讲学稿上的练习没有全班展示交流。

3、上完课了没有小结。

4、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地促进学生,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好。这一点,我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磨练,另外,在听课时多多学习其他老师好的做法。

5、教学语言的再精炼。我觉得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些。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6

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教完这节课,我最深的感触就是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揣摩文字背后的东西,让学生产生怦然心跳的感觉,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读起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也能读得有滋有味。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7

《我要的是葫芦》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

这篇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课文紧紧围绕“葫芦”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那个人喜爱葫芦?

2、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为什么没有得到葫芦?通过朗读、勾画出那个人爱葫芦表现在:

(1)“那个人每天都去看几次。”

(2)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让学生通过看图,观察那个人的神态,想象他的心理活动,揣摩他的语言,体会那个人对葫芦的喜爱,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现出来。在理解“赛过”一词时,学生说不好,我就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一个大南瓜,然后又在南瓜边上画上一个大大的葫芦,学生都笑了,但是也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我想通过这一幕,学生对这一词的理解是不会忘记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解决:那个人这么喜爱葫芦,最后却没有得到葫芦,为什么呢?让学生抓住:

1、他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2、当邻居劝他时,他感到很奇怪:“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抓住这两个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出那个人不懂得叶子、蚜虫、葫芦之间的关系,还有那个人不听邻居的劝告,最后导致没能得到葫芦。从而使学生明白了本课蕴含的道理。

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提高语文写作能力,我又设计了课后的一个练习“假如,你们是种葫芦的人,冬去春来,转眼到了第二年,又开始种葫芦了,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8

我上小学时就有这篇课文了,也就是至少前就存在了(我20xx年小学毕业)。为什么她的生命力如此强盛,重编教材都要把她保留下来。她到底有什么样的教育含义以至于打动了大家的心。我读了几遍,并没有觉出什么高深的含义来。那个读书人只要葫芦不管葫芦叶生命的作法是错误的。小孩子们都知道没有葫芦叶也就没有葫芦的道理,都觉得这是一个很低级的错误。这篇课文是不是太幼稚了呢?

况且,当我第二次和学生一块学习这篇课文时,还是一头雾水,不懂这个寓言的寓意,第二课时,我们进入了课文评价阶段,你认为这个种葫芦的人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意见自然一致,“不对,没有叶子葫芦就死了。”我觉得课文似乎已经不用再进行下去了,我没什么可引导的了。我就讲了一些生物知识:我们来总结一下植物生长的规律: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为什么不是最后才结果呢?你认为叶子对植物来说有什么作用?叶子对于树木相当于人类身上的哪一种器官呢?是像树木的眼睛、还是耳朵、还是嘴巴?叶子是用来吸收阳光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所以就像是植物的鼻子和嘴巴一样,(当然,植物的根系也是嘴巴的功能)你想想,若果没有这些鼻子和嘴巴,植物还能生长吗?植物一旦不能生长,植物上的果实更没法存活了。植物虽然能在冬天寒冷的时候不用叶子,但是她却不能一年或几年不用叶子,那样的话,她会饿死的。所以说,叶子跟果实是有关系的。葫芦叶跟葫芦也有很大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物也是存在紧密联系的。比如说,我们每个学生都想要双百分,想要高分数,但是你却从没想过要上课认真听讲、没想过认真完成作业、完成老师的要求,你没有认识到这些事情跟你想要的高分数的紧密联系,如果你做不好认真听讲和做作业,你就不会考高分数。就好像你不治葫芦叶上的蚜虫就得不到葫芦一样。这时候,李佳辉开始说他的盼头了:我爸爸说如果这次考试能考95分,就给我买一百多元的遥控飞机,姑姑还给我美好几百元的东西呢!简直就是洋洋得意!我马上结合他的表现说事:但是,李佳辉,你看你现在的表现,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学习,你觉得这样做能考到高分数吗?他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看来我的引导还是很有针对性的。我真会胡拉乱扯。

小学二年级语文《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9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二年级上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学生学会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篇寓言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在教学设计中,围绕单元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从观察两幅插图的不同为切入口,分别学习课文第一、四两个自然段,了解现象及结果的基础上探究原因,学习二、三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由朗读、同桌合作读、分角色朗读、个别展示朗读等,使学生在不同的阅读实践中自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调动了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又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语文能力。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因此,我在这节课中把课文的两幅插图并列出现,让学生在观察中找不同,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再从图到文,学习课文。在观察的基础上,训练口语,发展想象,以培养创新能力。

施教过程中也发现自己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随时有学生当堂的生成,即兴语言的表达,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充分肯定,及时促进学生,今后还有待提高。其次,语言过于生硬,不够儿童化。这点在试教过程中反映尤为明显。在师傅沈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正式上课时进步不少。例如将呆板的介绍蚜虫,转变为教师模仿蚜虫的语气进行自我介绍,调动了课堂氛围,增添了不少乐趣。最后,希望教学语言能够再精炼一些,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语言的目标性要更明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继续努力,继续学习!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我要的是葫芦》(共五则范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