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的心得体会
4月5日、6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云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聆听了于永正、薛法根、贾志敏、吉春亚四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他们的课无不闪现着思想的光辉,人性的光辉,中华民族语言的光辉,学生全面发展的光辉,师生共同成长的光辉。
他们的课是那么的实在。返朴归真的原生态语文教学又回到了我们的课堂。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的三实:真实、朴实、扎实。他们都非常注重朗读的指导。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读书,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透彻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语文课还有一点也是尤为重要,那就是背诵,学语文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自己的语文课上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背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持之以恒这样去做,学生会受益的。这四位大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都体现了如何朗读和背诵。
下面我就薛法根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综观薛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受到了语文训练的“实在”和“精妙”。薛老师从词语的听写入手,步步深入,环环紧扣。不管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还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情景,或是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用好词来练写句子,都充分体现了教师教学的实在。教师教得实在,学生自然得益匪浅。
一、真正的大自然课堂
辅助手段简单。薛老师没有让事物投影、电脑、多媒体、各种精美的音乐动画占领讲台和课堂。学生在课堂上所能的,是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是自己独特的个性化感悟。教学程序简单。薛老师突出文本,注重阅读,整堂课就是在阅读中体验、交流、感悟,最后加以提升,让学生学习作家独有的语言方式来模仿写作。真正做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以前也听过语文课,觉得很多老师是把文字和图片呈现给学生来理解课文,而薛老师却是把文字和图片融进了学生的脑海和记忆中。
二、轻松幽默的自由课堂
课前,薛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了一次对话,他向同学们问好,问同学们知不知道他的名字。刚开始,同学们不怎么敢说,在薛老师的微笑鼓励下,同学们开始大胆发言,有的甚至直呼其名,薛老师听了还对其进行表扬,说明他认真听老师的自我介绍。整节课,我们大家都被幽默诙谐的语言,灿烂的笑容,教学的艺术深深感染,似乎满屋子的学生、老师和作者一起走进了祖父的园子,感受到园子的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丰富多彩、鸟语花香、鸟栖虫居;
和祖父一起下种、栽花,一起拔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快乐、无拘无束,尽享祖父的宽容、疼爱、慈祥;
和作者一起畅想、怀念、憧憬……薛老师,带给了大家轻松与自由,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听了薛老师的课,我深刻地领悟到真正能吸引住学生的是老师的魅力,这要靠自己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地积累和探索。
三、令人向往的实效课堂课始薛老师让学生听写三组词语,然后给词语分类。之后说出听写词语的目的是训练学生上课时要用心听、用心记。接下来让学生朗读课文,先让学生找到“园子里有什么,”再说说“我在园子里怎么样,”最后提出疑问“我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明确了本课的中心:因为祖父的爱和宽容,让儿时的我享受到快乐。教者独具匠心,让学生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词语概括园子的美、概括“我”在园子里的感受,体会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心境。玉米可以长,也可以不长,长与不长,就看它愿不愿意,有随心所欲的感觉,完全没有约束,看过蝴蝶飞么?忽高忽低,忽近忽远,忽快忽慢……那才是真正的自由。让学生体会到一份无法体验到的自由和快乐。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他以朗读为突破口,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地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学生的每次阅读,薛老师都注意点评和引导,有时也范读,让学生注意听,把自己读的和老师读的进行比较,并告诉学生,读时要有节奏,有变化,重音要读出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主人公融为一体,和她一样调皮,一样自由,一样可爱。
这样入情入境,感情自然流露,对课文也就有更深刻的理解了。同时,让学生尝试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借昆虫、庄稼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叫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幸福感。这一点,对学生今后的阅读、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一系列有序、有目的的引导不露痕迹,看似平淡,却是功夫深啊。
灵活运用的诗意课堂,在学完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后,薛老师没有放弃将学生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上来,引导学生用笔来思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愿意……就……”来写句子,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句子。薛老师让学生进行交流,读自己写的句子。薛老师也范读学生写的句子,并强调:三分文章七分读,给学生带来积极、愉快的情感。从孩子们交流的语句中,不难看出孩子们的心情也沉浸在作者祖父的园子里,自由地放飞。
一节课下来,薛老师在努力让学生接触诗意的语言、回归诗意的朗读、创造诗意的语言,真正扎实有效地引领学生展开阅读,理解课文的深意。
以上的这些,都是我要在今后学习的,也是我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学得轻松、扎实、有效,更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还要关注课堂中的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第二篇: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之心得体会
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之
心 得 体 会
桃坑中心小学 黄清石
今年12月8日至9日,在县教育局的安排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王崧周、于永正、窦桂梅、贾志敏、支玉恒等五人十堂小学语文公开课和五场专题讲座。现将心得体会撰写如下:
一、扎实的功底及熟悉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没有教过语文的人大都认为,语文课好教,能认字的人就能教,最起码不会象数学课那样,因在学生面前讲错题目而闹笑话,于是乎,把能力差一点的教师安排去教语文、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语文似乎成了有些学校顺理成章的事。
但教过语文的老师都会说,语文难教:教材变换频繁,知识广博无边,任你怎样忙碌操劳,学生成绩的提高总是不很明显。
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有其片面性,但却道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所在。
这次听五位专家的公开课,堂堂都很精彩。他们之所以成为走出这片困惑的引路人,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具有扎实的功底,他们都对教材非常熟悉、甚至有深入的研究。
在这一点上,我感受最深的是贾政敏老师的公开课《我不怕鬼》和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匆匆》。
贾老师说,语文课“不要搞得那么复杂”,要“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课就是“教会学生说话,写文章”“不但要学好课本知识,还要学会表达”,要“突出学生,淡化自己”。贾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教态朴实自然,语言准确、形象生动;教程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他的课堂,没有太多地使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也没有一般的公开课那样热热闹闹的场面,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生去安静思考,自主学习。他反复指导学生朗读,读中明义,读中悟情,读中学写,凸显了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听贾老师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一种艺术的感染和熏陶。
与贾老师的课堂相比较,支老师在课堂上朗读了更多的文章。从当堂所教的课文《匆匆》,到与之相关的本册其它课文,再到整个小学阶段的课文、以至学生习作、书籍报刊摘引之文章,他都能流利朗诵,一字不差,且课题、出处等非常清楚,根本没有结巴、停顿、添字漏字、张冠李戴等现象;课外知识,他信手拈来,用于课堂,是那样的贴切和自然,难怪他在课堂上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想一想我们自己上语文课,对着课文朗读还会出许多差错,普通话南腔北调,更不要说朗读的技巧了。这说明,一个语文教师要上好他的语文课,单靠敬业精神苦干、蛮干是不够的,还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积累丰富的课外知识,充分熟悉教材——至少达到能流利背诵的程度。
二、用好启发式教学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何谓启发式?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作为倡导者的孔子对启发式的具体阐述。宋代大教育家朱熹对孔子的启发式作了进一步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说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意。反,再告也。”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启发式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教师的“导”的作用,教师要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这种方法要在学生对问题想不通或表达不出来的情况下使用。二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主动积极性,学生必须对问题产生兴趣进入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去,产生疑问并且达到“欲言”“求通”的境地,如果学生无疑无问无迫切求知的欲望,则很可能陷入启而不发的窘境。
现在回想起来,无论是王崧周老师的诗意课堂,还中窦桂梅老师的激情课堂,或是于永正老师的朴素课堂,还有上面提到的贾志敏、支玉恒等两位各有个性的特色课堂,都无一例外地、很成功地使用了启发式教学。他们,都是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大师。
请看于永正老师的课堂导入。
“小朋友们,初次和大家见面,你们最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什么情况?” ——于老师问。“老师姓什么?” “老师多大年纪了?” “老师是那里人?” „„ ——部分学生试着说。
“你们平时是这样问人家的姓名和年龄吗?” ——于老师接着问。“老师,您贵姓?” „„
——引导学生说话得体,然后教师小结:
“老师是山东人,快70岁了,今天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的名字叫于永正,本来是希望做事永远正确,但却总是在课堂上犯错误,希望小朋友们能好好地帮助我„„”
——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有些教师总是抱怨学生不配合自己的启发,其实,成功的启发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如果教师多一点知识,存一点智慧,“矮”一点身姿,露一点微笑,学一点幽默,这问题不是迎刃而解了吗?
再看孔子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例子: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马上去做呢?”孔子回答说,“家有父兄,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请教再说,哪里有马上去做的道理呢。”可是,当冉求以同样的问题问孔子时,孔子却回答说,“你应该马上去做”。同一个问题,可孔子的回答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看看孔子的解释吧——“冉求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仲由(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可见,了解学生是启发式教学的前提。《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或多,或失或寡,或失或易,或失或止”这里的“多”“寡”“易”“止”就是指的学生的不同特点,教师对此不能不知。它告诉我们,启发式教学是不能搞一刀切的,既要对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因现行的学校体制是统一的教材和班级授课制),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别,有的放矢地启发,只的这样,才能使启发式教学有其基础,做到启而有发,一启就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学习、情感、意向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知”“好”“乐”三个层次由低到高,由浅入深。体现了人在生理上的好奇、求知、爱好三个层次的特点。“好奇”是针对新鲜事物探求的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好问、好动、好强三个方面;随着时间的变化,好奇心理会渐渐演变为一种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这时候的注意力、观察记忆、思维都处在最佳之状态;当求知的欲望反复表现出来就形成了“爱好”,就进入了兴趣的最高层次和稳定时期。这个道理很明显:学生对学习、问题有了兴趣,就可能会“入迷”,入迷就会动脑筋积极思维,就会提出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时不用你启发,学生也会把在一起切磋、探究当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勤学者不如会学者,会学者不如乐学者。
试想,教师板着脸孔,高高在上,提一些学生不喜欢、简单机械或无法回答的问题,学生能“配合”吗?这不有点象法官问案吗?
启发学生还要做到象朱熹说的那样“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人的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而以解决问题告终。法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思维的具体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在学生积极思考而又没有搞通的时候,教师要极力启发学生去思考追究;在学生思维有情、表达有欲的时候,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冲破阻力和困难,引导学生发表出来,造成“愤”“悱”两种意境,这就是前面提到贾老师所说的,语文课“还要学会表达”。
《论语·子贡》中记载着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子贡曰:“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以常情论,一乡人都喜欢他,就应该认定他是个好人;一乡人都厌恶他,也应该肯定他是个坏人。这本是个很平常的道理,但孔子的分析却用了两个“未可也”来质疑,进而作出了和大前提迥然不同而又令人信服的论断:倒不如说,一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其中的坏人都厌恶他。这种抓住矛盾来启发学生的方式,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吗?
启发式离不开提问,但又不局限于提问。教师的仪态举止,语言情感,多媒体的使用,都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在学生的心境处在“悱”的情况下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天地,“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循循然善诱之,博之以文,约之以礼,使之欲罢不能。
三、课堂的和谐是质量的保证
课堂和谐指的是课堂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科之间、课内知识与课外积累之间等关系达到和谐统一。
先看支玉恒老师是怎样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的。教师走上讲台,学生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教师:“同学们非常活跃,老师非常喜欢你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好!”学生齐答。
教师:“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我说一个成语,大家把它的意思表演出来。” 学生:“好!” 教师:“交头接耳。”
——学生做交头接耳状,课堂更加热闹。教师:“藏头露尾。”
学生埋头,露腚,但却发现没有尾巴,大笑。
教师:“老师弄错了,原来我们的尾巴早已退化了,再来。‘聚精会神’。” 学生端坐如木偶。
教师以手示意学生面向自己,说:“全神贯注。” 学生端坐,注视教师。
教师:“老师最喜欢小朋友们保持这种状态上课,请大家配合我哟。” 喧哗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达到了师生之间的初步和谐。再看于永正老师的“写对话”教学片断。
在讲述写对话分段的前两个好处后,话锋一转,戏谑道:“我还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分段写对话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老师改作文的时候觉得你写得更多,会给你打高分。——可千万别向外人透露哟。”
一句话,拉近了师生间的感情距离。
和谐的课堂靠教师去创造,它要求教师热爱、关注全体学生。王崧周等五位名师几乎每一堂课都能关注所有的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有表现、展示的机会。这与他们热爱学生的情感、关注全体学生的宗旨是分不开的。学生知识程度不同,情感体验各异,尤其是基础差一点的学生,他们平时连看都怕看老师一眼,能和你“和谐”起来吗?五位名师的课当中,对学生都是以欣赏的口吻去赞扬、鼓励、启发,没有一句责怪的话语,更不用说讽刺挖苦了。俗话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想想自己小时候的幼稚和无知,就自然不会做一个道貌岸然的说教者了,就自然能和学生拉近距离、平等相待、创造和谐了。
当然,创造和谐课堂还要求教师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娴熟的课堂组织艺术;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要把学生看着可燃的“火把”,充分理解和宽容学生;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和学生在心理上拉近距离,在人格上完全平等;不要当学生不如自己之意时就板起脸孔训人。惟其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和谐,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
四、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中心环节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总结的读书经验。五位名师的示范课,尽管课型不同,风格迥异,但却都紧紧地抓住了阅读和写作这两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重点,写作是难点。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关键在于多读。被选入语文课本中的范文,可谓千锤百炼,字字矶玉,是任何文章都不能替代的。教师在没有指导学生读好课文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舍本求末,以其它的文章去代替课文。教师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要尊重教材,紧紧抓住教材这个“纲”,创造性地去使用它,把学生教活,教聪明;激发学生无穷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把课文读好了,写文章自然就不难了。
至于说语文课学生成绩的提高不明显,这不足为怪。古人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只要能从这些名师的课中得到启示,一课一试,逐渐成熟,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得多了,连在一起,便会形成风格,形成气候,形成让人羡慕的语文能力。
2007年12月18日
各学校:
2007年12月8日至9日,在县教育局的安排组织下,我代表桃坑小学,有幸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湖南省中小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王崧周、于永正、窦桂梅、贾志敏、支玉恒等五人十堂小学语文公开课和五场专题讲座。现不惴浅陋,撰写心得体会附后,请你们认真组织教师讨论评议,批评指正。并以此为契机,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教研教改活动。
注:教学实录光盘随后即到,届时组织大家学习观赏。
黄清石
2007年12月18日
第三篇: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贵州省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贵州省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心 德 体 会
杨旋风
十月这一金秋时节,我怀着一颗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心于2008年10月17日凌晨踏上了去贵阳的班车。在带队老师的领导下,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培训报到学校:“贵州省教育学院”,一下车,我就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来参加培训的人真是太多了,我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领到了培训学习的入场券。在接下来的两天培训中,我深深地被这些著名专家的精彩讲解感动了,虽然培训到现在已经过了近一个月,但每位专家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同学们的积极思考,激烈的讨论、主动地参与学习的镜头却时常在我脑海里回荡,使我收获颇多,感触很深。可以说这将为我以后的教学生涯打开一片新的蓝天。下面就参加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培训学习所获得的体会向大家谈一谈,希望这或多或少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1、创设轻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课堂中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学习兴趣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将是枯燥无味的,久而久之,将使学生产生一种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插入一些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虞大明专家在上《一束白色的栀子花》一文中,就运用了近十分钟的游戏时间。首先是用亲切的话语向学生们问好,来激发学生的情绪;其次做游戏“绕口令”在这过程中,教师先范练,学生试着练,抽5名学生进行比赛,最后从比赛
中让学生懂得这个游戏的道理:“熟能生巧”;再如支玉恒专家在上《海燕》一文中,使用一些亲切的话语:同学们好!同学们真精神!同学们真可爱!同学们请坐!同学们,你们想跟老师交朋友吗?老师很想跟你们做朋友等亲切的话语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来感化学生的心灵,排除学生们的畏难情绪,从而激发了学生们对这堂课的学习兴趣。
2、紧扣学习主题,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学生们参与了多少,是否真正动脑筋了,是否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针对这一情况,虞大明专家在讲授《一束白色的栀子花》一文时,这样提出了一些问题:这花是什么颜色?什么味道?美不美?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了,但虞老师又进一步提出:“这束白色的栀子花是谁送给小女孩的?”这时,同学们并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小女孩的朋友;有的说是小女孩帮别人做好事的人送的;有的说是邻居„„这场面可谓异常激烈,更把整堂课推向了高潮,但虞老师还是不放过这激烈的场面,马上又提出理解“推波助澜”一词,这个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这个问题了。虞大明专家的这种层层设疑、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其实问题并不可怕,只要动脑筋就能解决,从而有效地挖掘了学生们的想象力。
3、利用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合作、主动探究
新的课程理念,迫切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比如:专家林莘在讲授作文课《我们都是木头人》时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特点。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做木头人的游戏,让学生脱离座位,在教室里自由走动,并跟着老师喊口令:“我们都是木头人,就不许动,却可以笑,也可以露出小白牙”当口令一停,学生们马上停止各种动作,就成了不能动的木头人,这时,林莘专家又从每一小组中抽一人来寻找超级木头人,让他们说说这些木头人的特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使整个语文课堂到处是思想碰撞,心灵的交融和彼此之间的观点和接受。
4、把多媒体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常规的教学模式,学生很容易产生一种厌学情绪,而新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可以把视、听、说融于一体;把声、形、色以及动态和静态安排在不同的界面上进行组合。这些形式多样的信息可以极大地吸收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尽快进入创设的学习境界中来。比如:专家林莘在讲授《鲸》这篇课文时就在教学中插入了多媒体,一些实实在在的鲸展现在美丽动人的画面上;专家虞大胆在讲授“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展示了当年“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真实画面;看了这些画面,再让学生闭上眼睛,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经过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将课文的内容牢牢地刻在脑海之中。
5、附谈一位专家的成长之路
他是全国著名的优秀语文教师,被称为小语界“奇才”的支玉恒专家,那么,支玉恒老师是怎样成为专家,被称为“奇才”的呢?让我们来听听有关他的故事吧!支玉恒,出生于1940年,中学高级教师,毕业于河北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体育教学20年后改教语文,这180度的大转弯,却给小语界造就了一位“奇才”。这位“奇才”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教了20年体育后,因工作的需要,改教语文,开始,面对语文课,支玉恒老师有些力不从心,但他并不气馁,反而对事业报着一种热爱和契而不舍、孜孜追求的精神。就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了享誉全国的优秀语文教师,他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风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老师们,面对新课程改革浪潮的今天,我们不要再犹豫,不要再等待,赶快行动起来吧!迈出自己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走出自己教学生涯中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风采,为我们今后的教育生涯开辟一片新的蓝天而努力奋斗吧!
2008年11月16日
第四篇: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优质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教学展示与研讨会学习心得 2012年4月7日,我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优质课堂教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邀请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闫学、贾志敏。课堂互动各具特色,名师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与会员开阔了知识眼界,提高了思想意识,更新了教育观念。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很荣幸参加本次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带着一种敬仰和神秘的心态聆听了各位大师的风采;领略到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
一天的学习,虽然紧张劳累,但名师们高超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娴熟的教学技巧以及诗一般的教学语言,无不让我由衷的赞叹和敬佩。时光指缝间悄悄地溜走,回头看来,真是一次愉快的丰收之旅,精神之旅;同去的老师纷纷表示要把各位大师的艺术风格植根于心中;汲取营养,渗透于教学之中。
贾志敏老师的《古文》把孩子们和听课的老师带入了故事当中,尤其是让孩子们从字里行间读出形象,领悟涵义,体会情感的那种特别的感觉,那么多新鲜、优美、意味深长的语句,老师带着学生能够从中静静地,用心地,入心地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及在作者心田上的感受。让学生们怎样编写课文故事等等,作了详细的学术报告,这
个让我受益匪浅,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独具一格,教学经验丰富多彩,可以说此次学习给我们年轻的教师上了一节十分精彩的指导课,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指明了一个新的目标!
听了贾志敏老师的讲课,我觉得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做到:
首先.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来,得抓住“语言”不放、字、词、句、段、篇、读准、读进去、再表达出来;还得抓住“能力”这个核心,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
总之,此次学习让我收获很大,大师们的课不仅仅教给学生知识,更教给学生一种理念;一种思想;只有提高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自身素质,才能更好的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再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第五篇: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谷陇中心小学张俊杰
2012年4月7日已是初夏时节,我有幸前往州府参加了由黔东南州教育学会和北京志诚育师文化交流中心在凯里市举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本次语文组研讨会是在凯里市篮球馆举行,4月7-8日两天,共听了四场学术报告,看了四节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邀请了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闫学、贾志敏、崔云宏。课堂互动各具特色,他们的教学风格。教学技巧、风趣的语言艺术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很荣幸参加本次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带着一种敬仰和好奇倾听了各位大师的风采,领略到语文教学的无穷魅力。下面我谈谈此次学习的两点体会。
一、知识渊博,底蕴深厚
在这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名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知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俗话说得好:“给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是呀,作为一位符合时代需要的老师,只有文化底蕴深厚,才能调控整个课堂策略,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生成发展。我在听闫学名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千红”两个词时,他指导学生通过比较、解字的方法,步步深入,展示图片理解两个词的异同。最后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德国风景和德意志民族的美好品质。课堂上,老师教风独树一帜,语言风格自然多变。因此,我想一位文化底蕴不深厚的讲师能在课堂上应对自如,举一反三吗?我想名师之所以是名师,那是因为他们比
我们多付出一份汗水。当我们酣然大睡的时候他们也许正在探求更好的教学技巧,当我们为自己取得那么一点成绩而洋洋自得的时候,他们也许已经开始了下一步的教研工作。
二、语文课堂融进现代气息
听课之前,我看了《诗与图画的婚礼》这个题目后想:有这样的课吗?诗与图画如何举行婚礼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了贾志敏老师的课堂。课堂上,我一次次被贾老师呈现的那些诗所吸引,《树》《伞》《鱼》《消防队长梦中的金字塔》《战争交响曲》……每首诗都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原来世上还有这样的诗!这些诗,以文字组合的形象给予了我们多少美妙的享受,多少深刻的思考!多么无穷的回味!这节课上,学生与我的收获可能相同。这节课上老师没有怎么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而更多地从文字组合的形象上来感受图案诗在排列组合上的丰富想像与深刻内涵。这节课,贾老师所交给学生的,不是如何去品味诗歌的语言文字,而是想带领学生感受这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课后,我深深反思,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接触到文学作品之外的来自前沿的新鲜信息,还要善于学习,善于捕捉,把丰富的信息传递给孩子们,引领孩子们在生命中成长。
这次凯里之行,虽然有些累,但是受益匪浅。“为师一辈子,学习一辈子,雕琢语文,也是在雕琢自己的美丽人生”,这是我这次参加“精品课堂展示研讨会”最深刻的体会。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我将永怀这份热情,一路追寻语文教育的至纯至美!
2012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