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
让教育充满思想 让思想充满智慧
——读《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坡头一小 薛亚飞
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
《课程与教学论》结合当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将课程与教学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论述,旨在让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修养,充分发挥创造性。
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许多事实都表明,“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位西方学者说:“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变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之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效益观、发展观、评价观,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在思想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英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 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二、教育的人性化
夸美纽斯说过:“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三、教育的博爱化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只限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当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1154950685608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心得体会
让教育充满思想 让思想充满智慧
——读《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涉及内容最全面的一次课程改革。它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教师教学行为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等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一方面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惑。所以,利用这段时间我看了有关书籍。
《课程与教学论》由马云鹏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结合当今世界各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将课程与教学联合起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论述,旨在让所有中小学教师都了解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提高自己的教育专业修养,充分发挥创造性。
思想、观念是无形的,我们看不见它,也摸不着它,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制约着我们的行动。为什么课程改革后,我们的教师普遍反映备课难了,上课更难了?我想教师难于真正全面领会教材的深层含义是症结所在,而解决方法是要从思想上与课改零距离。在阅读《课程与教学论》时我的最深体会是:对于一线教师课程改革意味着思想上的改革:要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许多事实都表明,“观念一变天地宽”!一位西方学者说:“观念本身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或快或慢地改变社会现实。”思想、观念之于教育,就是灵魂,没有思想观念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很多一线教师对此尚无清醒、紧迫的认识,认为理论、观念的东西太“虚”了,我们是做实际工作的,要来“实”的,要上课、补课,要升学率,什么理论、观念,那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的事。其实非也!可以说,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1 效益观、发展观、评价观,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行为、课堂行为,从而也就决定了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在思想上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育的人本化——由“目中无人”走向“以人为本” 中国人传统教学的视野很狭窄,60年代有句口号甚为流行,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充分表明中国教育的“知识本位”,根本看不到以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迹象,“目中无人”,显然更谈不上去理解、尊重、信任、关爱学生了。爱因斯坦认为: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乐趣”,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来促进他们自身的成长。他多次讲过:“科学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来创造。”所以我们的教育必须做到“以人为本”。
《英语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条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英语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英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英语;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表述是贯穿于新课程标准的一条红线。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
二、教育的人性化——尊重人格,严慈相济
夸美纽斯说过:“要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理解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 2 在教师毫无保留的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要求相结合。”
三、教育的博爱化——涵养师爱,以情促教
台湾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
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当只限于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当始终带着对学生的爱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概论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研究对象:通过对课程与教学现象的观察,概括和提炼,发现解决问题并找出新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和优化技术。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重要标志。
3.理论名称
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
美国斯金纳 程序教学理论
布鲁纳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布鲁姆
掌握学习理论
罗杰斯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新近流行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苏联赞科夫 发展性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
教学最优化理论
4.泰勒总结“八年研究”的成果,于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如何确定目标,如何选择经验,如何组织经验和如何评价结果,建立起了著名的课程编制的泰勒原理,即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该书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泰勒模式=目标模式=经典模式)
5.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6.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
1.课程: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2.分科课程:分门别类地设置的课程。
3.综合课程: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综合设置为一个学科的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理论。
5.课程的表现形式:
(1)文本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
(2)实践形式: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实践形式”由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提出。6.当代课程形态:48-51(辨识题)
(1)基于课程的三个最基本要素: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
(2)现代课程的两个基本类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3)两个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4)隐性课程、显性课程
(5)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必修课、选修课 补充: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43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 第一层次:理想的课程 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第二层次:正式的课程 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第三层次:理解的课程 是由教师所理解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课程,但因其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
第四层次:运作的课程 是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和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形态。
第五层次:经验的课程 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3.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见上)
4.论述:比较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异同
(1)区别: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2)联系:首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区分是相对的。分科课程包含着知识之间的某种程度的综合,像学科本位综合课程开发出来成为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之后总还保留着某种分科的形式。其次,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又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5.论述: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哪些?52 外部因素:
(1)社会: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深刻的。社会要求和条件决定着课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性质决定课程的性质。
社会政治(决定课程的政治立场和育人方向)、经济发展(决定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和效果)、文化状况(决定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特色)各领域都直接影响着课程。
(2)儿童:儿童观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人们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决定着课程组织的心理逻辑。(3)知识:知识对课程的影响久远、直接而深刻。
科学文化知识的急剧增长,是当代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推动力。在各种各样的知识观的指导下,诞生了各种各样的课程观。人类对知识的探究方式影响着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内部因素(1)学制(2)课程传统(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之规律
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2.生成性目标:又叫做“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等的总和。4.课程目标的取向:
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63-65(1)普遍性目标(2)行为性目标(3)生成性目标(4)表现性目标
5.简述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
(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取向、学科兴趣与发展取向、社会问题取向、混合取向。
(2)处理好垂直组织与水平组织的关系: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3)处理好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关系:逻辑顺序强调学科固有的逻辑顺序排列,心理顺序强调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应合理的将它们统一起来。
(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的关系:直线式与螺旋式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直线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螺旋式考虑到学生的认识特点,有利于加深对学科的理解。补充:
1.确立课程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1)学习者的需要: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时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从空间维度看,社会需要指学生生活于其中的地区、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需要;从时间维度看,社会需要指当前现实的社会生活需要以及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和未来需要。)
(3)学科的发展:学科是知识的最主要载体,正式通过学科的方式,人类的知识得到最有系统,最有规律的组织。2.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原则。
3.简述制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1)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3)选择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4)运用“需要评估模式”
4.简述行为目标取向及其优缺点。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泰勒强调以行为方式为陈述目标。优点:目标具体、可操作、容易评估 缺点:(1)只强调可以明确识别的要素,忽视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行为的目标,如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情趣等。
(2)把学习分解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不把学习看作一个整体,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有可能割裂目标与手段、结果与过程间的有机联系。
第四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
1.课程开发:是指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2.简述泰勒目标模式。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和评价等环节进行课程开发的模式。目标模式是伴随20世纪初的课程开发科学运动而产生的,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泰勒,他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3)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可概括: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内容。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该包括这四项活动。泰勒原理的实质是以目标为中心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目标模式”。补充:
1.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2.校本课程开发:广义是指,以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学校自主展开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狭义是指,对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给学校预留出来的10%—25%的课程的开发。
3.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4)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4.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六个步骤。即学校成立由课程开发专家、校长、各部门负责人、教师、家长及社区人员等组成的民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或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在分析学生的发展需求、学校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三个方面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目标,以此为基础进行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与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中,其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开发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选取合适的操作流程,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有时效性。
5.试述如何开发校本课程?
(1)合作开发 合作开发有多种形式,如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校内合作。校际合作、学校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等。合作开发能够更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各方面之间的交流,特别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提高。
(2)课题研究与实验
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借助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方法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性研究,进而带动校本课程研发活动的展开。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强教师以及学校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从而促使学校逐步开发出适于本校实际特点与需求的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回归”校本课程,规范原有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对其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整合,增强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科学性,建立适切的学校课程决策程序与学校内部课程评价机制,能使课程真正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特色,真正实现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旨意的终极目标,从而将活动课和选修课逐步引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轨道。
第六章 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指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2.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的分类。P157 把意识水平区分为三个领域,又将各个领域分成若干个小的领域:(1)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情感领域的教育目标包括 态度,兴趣,理想,欣赏,适应方式;
根据内化程度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价值的个性化
(3)动作技能:哈罗将技能分为 反射动作,基本动作,知觉动作,体能,技巧动作,有意的沟通。
辛普逊分为 知觉,定势,引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行为反应,适应,创作等
3.教学目标的编写.P166 一般教学目标的编写(1)行为目标
(2)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3)表现目标
内容点教学目标的编写(1)内容点教学目标模型
(2)内容点教学目标的具体编写方法 补充: 1.表现性目标:又称表意目标,其侧重点在于确立学生所经历的情景,而不在于学生接受教育后所达到的行为结果。2.简述教学目标的功能。P155 导向功能
(1)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可使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不至于陷入盲目状态。
(2)教学目标有助于有意义的结果的达成,而避开无意义或者不符合预定方向的事物,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3)教学目标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激励功能
(1)教学目标要为学生认同
(2)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兴趣相一致(3)教学目标的难度要适中 标准功能(1)教学目标是调控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准
(2)教学效果评价就是评判教学活动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即用所取得的教学成果与教学目标进行对照,根据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符合度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判。
3.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几种?P154(1)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2)明显目标与隐蔽目标
(3)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4.行为目标编写的三个步骤?P167(1)行为主体。指谁完成教学所预期的行为。行为目标描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学生应该······”而不是“教给学生······”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列出”“写出”“背诵”等
(3)行为条件。又称行为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利用字典”
(4)表现程度。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价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5.简述教学目标编写的基本原则P165(1)整体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
第七章 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2.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3.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学导类教学模式):“学生自学,教师辅导”。实验目的上强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提倡“学生自定步调,教师异步指导”;教学程序上坚持“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4.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哪几个方面。(1)理论基础(2)教学目标(3)教学程序(4)运用策略(5)评价体系
拓展:教学模式的特点: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5.简述制约教学模式选择和运用的因素。
(1)教学目标和任务(2)具体学科的性质(3)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4)学生学习的特点及风格(5)教师自身的优势
(6)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 6.论述:你最熟悉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加以评价。184-189 7.教学模式(赫尔巴特,杜威)。P182 赫尔巴特模式的特点:
(1)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德行,培养出有道德的人。
(2)在教学程序上,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认为教学有四个基本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在教学策略上,强调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使学生具有主动性和使教学具有教育性等原则,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杜威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在教学目标上,强调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灵敏、缜密而透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养成创造的智慧,即使人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2)在教学程序上,强调完整的教学过程需要经历五个具体步骤:设置疑难的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
(3)在教学策略上,一是提倡从做中学;二是注重儿童兴趣。三是采用发现式教学。
第八章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称。
2.讲授法:指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3.谈话法(问答法):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教师)与答(学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
4.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学会辨识类型)
语言性教学方法:以语言、尤其是口头语言作为媒介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 直观性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教具、示范性实验或带领学生进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实践性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形成学生技能、技巧和行为习惯等的实际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研究性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自行的研究和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探究法、发现法和讨论法(也属于语言性的教学方法)
5.简述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的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
(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拓展:
1.教学的目标、任务
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选择与之相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如要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常用讲授法、谈话法;为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常用演示法、参观法,等等。2.教材内容
教材的学科性质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十分密切。如语文、外语学科常常采用讲授法,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常用讲解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音乐、美术学科多用练习法,等等。在教学进程中的某一阶段,随着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如语文教学,在教诗歌时,朗读的训练较多,教小说题材的文章时,较多地应用谈话法;理科讲公式、定理时多用讲解法,讲科学家传记和发明创造时多用讲述法。
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理解力不高,教学方法宜多样化且具有新颖性;高年级可适当采用谈话法或讨论法。如果学生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可采用演示法;已有相应的感性认识时就不必再使用演示法。4.教师的素养条件
使用某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具有相应的素养。有些方法虽好,但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驾驭不了,就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扬长避短。5.学校的设备条件和教学时间
不少教学方法的运用需要一定的设备条件。如演示教学法需要一定的直观教具,实验教学法需要一定的仪器、材料,程序教学法需要有程序教材和教学机器,等等。学校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教师可因陋就简,尽量创造条件加以运用,但不宜过分强调。
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性,因此“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既要根据教学本身所具有的规律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又要善于对教学方法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灵活地加以利用。
6.论述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练习法、参观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它通过循序渐进的叙述、描绘、解释、推论来传递信息、传授知识、阐明概念、论证规律、定律、公式,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问题,并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品德的发展。讲授法可分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讲述讲解各有侧重,但在教学中常结合使用。讲演则是教师向中学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种类很多,既可以是整节的课堂讨论,也可以是几分钟的讨论;既可以是全班性的,也可以是小组讨论。
(4)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可分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前者在进行新课之前做,为学新课作好感性认识的准备;后者在讲完新课后做,检验所学原理,巩固知识。(5)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进行实习作业与练习、实验一样,都是为了运用知识于实际。但实习作业的实践性、独立性、创造性更强,能使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6)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练习也是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应用很广,各年级、各学科都需进行一些不同的练习。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为: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为: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7)参观法 参观法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或社会特定场所,观察、接触客观事物或现象以获得新知识和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按照教学任务,可分为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和总结性参观。按照学科,可分为生产性参观、自然和科学性参观以及历史文学性参观。它可使教学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第十章 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构特征,规定了以什么样的外部形式使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展开运行。2.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目前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国际上最通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特征: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统一、教学进度与学习统一 3.简述班级授课制优缺点。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5)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缺点:(1)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2)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不利于因材施教
(4)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完善与发展:生活学校 班级授课制的否定与抛弃:开放教学
第十一章
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就是根据一定标准,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2.诊断性评价:一般在教学前进行,目的是分析学生的起点行为,摸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及个别差异以便安排教学
3.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是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重要方式,又称诊断进步评价或进展评价 4.填空:
1、教学评价的历史阶段经历了考试、测量、评价等三个阶段。
2、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调节功能。
3、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可以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根据所依据的标准和解释方法不同,可以把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
5、有效地学绩测验要具有较高的效度、信度、适宜的难度和区分度,这是学绩测验编制的主要技术要求。
6、质性评价的方法有观察、表现性测验评价、成长记录袋。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
1.在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概括水平较高的测试和成绩评定是答案:A终结性评价
2.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主张在教学内容上以经验为中心,在教学组织上以活动为中心的学者是答案:AA.杜威
3.教师不再分科系统地按照教材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 兴趣在教室或其他场所自由活动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答案:A开放课堂
4.课程与教学评价本身也是评价的对象。判断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价值与效果,即对课程与 教学的评价进行评价叫答案:D.元评价 5.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是答案:A教师、课本、课堂
6.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被称为答案:D教学方法
7.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答案:A课程决策
8.在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萌芽时期,产生了一批论述课程与教学问题的专著,其中,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教学论专著是答案:D.《雄辩术原理
9.17世纪,《大教学论》,这本被认为是历史上专门而系统研究和阐述教育问题 的专门著作问世,一般人将这本专著的发表看作是教学论诞生的标志。这本 著作的作者是答案:B夸美纽斯 10.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答案:A杜威
11.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果的课程形态答案:C隐蔽课程
12.学科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答案:C施瓦布
13.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历史最古老,并被广泛使用的课程设计模式是答案:C科目设计
14.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是属于影响课程的教育性因素答案:A学制
15.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时间为单位代替固定统一上课时 间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答案:D特朗普制
16.在课程研制模式中大力倡导目标模式的美国学者是答案:A泰勒 填空
1.构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三大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发展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2.课程与教学论产生发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时期。
答案:萌芽期、建立期、繁荣期
3.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发展性、科学性、客观性 4.课程决策是贯穿于整个课程研制过程的一个普遍现象,从决策主体来看,课程决策可以 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等三个层次。
答案:社会级、学校级和学生级
5.课程与教学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个层面。
答案:环境性或物质性、活动性、关系性
6.处理课程纵向结构的课程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三种。
答案:直线型、螺旋型、阶梯型
7.按照教学单位的规模大小,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类。
答案:个别、小组、班级
8.课程设计的功能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答案:中介作用、平衡作用、总摄作用
9.关于课程研制过程,当前影响比较大的理论是泰勒原理和奥利瓦原理。其中,泰勒原理认为,课程研制具有广泛的资源,而最为重要的三种资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答案:学生、社会、学科主题
10.课堂教学的具体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答案:全班上课、班内分组、班内个别教学
11.现代有影响的课程研制模式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目标模式、自然模式、过程模式、情景模式、研究模式、实践折衷模式、批判模式等七 种模式中任选三种
12.影响课程的三个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答案: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
13.课程整合的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
答案: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科际课程、发生课程、超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等七种 中任选三种 科学美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 简洁性、协调性、普
14.根据目标模式的泰勒原理,课程研制的四个基本环节是分析课程资源,确定基本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答案: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15.按决策权力主体的不同,课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层次。
答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简答;1.简述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1)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2)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完整人”;(3)人本主义的平行课程和并行课程;(4)组织意义
2.2.请给教学请给教学下一个定义,并说明其合理性。
答案:教学的定义有以下几个,只要能回答一个并解释合理则给满分:(1)从广义上说,指的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2)从狭义上说,就是学校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3)教学即学习(上学为教;下学者,学习也);(4)教学即教授;(5)教学即教学生学;(6)教学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7)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或技能;(8)将教学就如同成功,意味着不仅要发生某种相互关系,而且要求学习者掌握所教的内容;(9)将教学看作是一种意向活动,有意向的行为,其目的在于诱导学生学习;(10)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学习;(11)教学就是沟通;(12)教学就是因材施教;(13)教学就是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14)教学是一种科学认识的过程,它必须符合三个条件:第一,教师有目的的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图;第二,说明或表达一些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第三,选择恰当的认知方式;(15)教学就像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学生的心田,使之生成新的知识和思想习。3.简述表意目标表述方法的内涵。
答案:(1)其理论根源包括四种不同的过程,即训练、教学、启蒙、导引;(2)表意目标的特性,不是指学习活动后获得的行为改变,而是描写学生教育上的经历——其工作情景、要处理的问题、要从事的工作;(3)其表述在于确立学生所经历的情景(尤其是工作的项目或问题);(4)注重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的结合(教育真正的目标不是具体行为的变化,而是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包括理解、欣赏、热爱、尊重等,这是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的;(5)将目标表述系统化(如确定的单元教学目标、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教学对象特点、教学条件等。
4.教学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为什么?
答案:(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我工作两年多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这学期我主要任小学6个班,6个班级的音乐课,对于这学期的工作我想做以下四个方面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在思想上我积极向上,关心集体,以校为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配合本组搞好教研活动。工作期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做好笔记,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充分准备。在德育工作方面,关心、热爱学生,做孩子们的好朋友。本学全勤。
二、课堂教学
高中的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并坚持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课堂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感受音乐,自己动手去创造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艺术的音乐关键首先要是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孩子首先要让他们愿学,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又要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
三、自我提高方面 为了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
当然,在教学方面我也存在不足之处,下面针对教学方面我做一个初步的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
第一,清晰教学目标,并且围绕其进行。教学目标为课堂支柱,课堂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个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师研究的重点,也是一堂高品质课的体现。我把教学目标这部分的工作称作三部曲。首先,课前预习,制定目标。上每节课前,我都把教材和配套的教师用书认真的读一遍,把里面涉及到要讲解的知识整理归纳出来,通过教参提示和了解的学生理解程度总结出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稍难一些,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然后,课堂授课,实现目标。授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些许问题,比如知识太过生僻,学生解决问题没有头绪,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完成。这时我会悉心引导学生,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解决问题。最后,整理思绪,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寻找自己的问题,看在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落实,落实的情况是什么,没有落实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经过三部曲,教学目标就能比较完整的实施了。
第二,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顾名思义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在新课改的引导下,学生的学越发重要。课堂中我会发挥两种“学”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是个人学习能力,另一个是小组学习能力。个人学习能力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提问环节中就能充分的体现。比如,播放一段音乐后,提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联想到什么?音乐有哪些特点?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就不同。多次提问能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总结能力。而小组学习能力的作用也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做节奏练习。我把一个班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节奏型,互相学习之后,全班连起来拍击,这样不但让小组内部互相学习了,就连整个班级也有个好的合作。这样在多次提问和各种活动实践过程中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能否掌握学情、学生问题,并能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这也是我一直在学习的方面。在音乐课堂中,经常会发生这么几种情况,1.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系统的音乐教学,对于乐理知识没有基础认知能力,几乎一窍不通。2.课本上的内容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排斥上音乐课。3.学生接触音乐的程度不同,而我步入工作岗位的时间短,教学经验浅薄,无法控制学生的知识接纳深度。对于这三点,我初步做了一些对策。比如,在开学的时候,通过提问,基本上摸清了学生了解乐理知识的程度;在授课过程中把课本内容和流行音乐或学生爱好的音乐类型结合为一体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慢慢提高兴趣,接受课本了。而最后一点,我通过自身学习总结经验和经常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习途径,提高自身能力。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做为音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上音乐课时,我就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如自己很喜欢这首歌曲就,把你对这首歌的喜欢之情,容入歌曲中让聆听者知道你喜欢这首歌曲。以这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知道音乐不单单只是开口就唱,还要表达人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唱。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就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元。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这种相融通关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合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及情节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明暗、相同与不同等等。所以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审情趣,先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是教育工作者普遍知晓的道理,换言之,师生的互相沟通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这在新课程中称为师生的“双向式互动”,那么如何进行双向式互动,互动成什么样子,却是大家难以拿捏好的一件事情。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听到这个问题你会觉得没有标准答案,的确是这样,因为每个学生的喜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缘由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受学生欢迎或者喜欢的教师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处,没有架子。反过来想想,课堂教学不也如此吗,如果我们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激发课堂的活力,动态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那么一个良性的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很自然的就呈现在眼前。因此,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生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理念,以师生互教互学,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充分肯定音乐的美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教后反思这一部分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更喜欢上音乐课堂,也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在新的学期我会用心去面对,上课认真,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工作。做好自己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为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让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给予自己一个积极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