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心得体会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65-855864 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 2024-01-01 10:09: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从事初中教育工作的农村语文教师,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摸索,我认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每堂课都能有所收获,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农村的学生和城里的学生不同,通过比较,我认为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放不开手脚,学生比较害羞,知识面过于窄,语言表达能力差,这样学生学习语文就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对语文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体现教学个性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认识到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

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比如在我工作的学校,学生的基础都比较薄弱。学生学习没有一个计划,系统性不强,许多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习语 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这样一名学生,他的语文基础比较差,又比较厌学,所以他每次考试时作文都不写。当我第一次看到他的试卷时,我感到很惊讶。作为一名学生,语文试卷中作文不写就意味着你考试失败。于是,我就去询问其他学生,经过多方了解,我知道了其中的原因了:一是因为他自己不爱学习,另一个是因为以前老师总是批评他,久而久之他就不愿意去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后来的教学中就经常让他去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表扬,慢慢的上课时他也敢于发言了,考试时作文也能写了。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由此可见,我们对待每一名学生的态度都应该一样,要尊重他们,要慢慢的去引导,让他们逐渐树立信心。

其次,认识到语文是一门交际工具的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字词句的积累,这是学生理解说话写作的基石。针对那些放不开手脚,比较害羞,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要加强诵读,特别是现代文的诵读,优美的语段的背诵,古诗文的背诵等,加强造句练习,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平时在搞一些活动时,要让这些学生多发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找到自信。

再次,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当前,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观念旧,拿着新教材,用老的教学模式去教学。二是没有创新,教师上课就抱着教参去讲解、报答 案,学生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因此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多启发学生,让学生去思考、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我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所以多次参加新课程培训,更新观念。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外对教材的理解挖掘深度,拓宽广度,我知道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

为了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别人的长处,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我的教学有效吗”“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从而在一堂课上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为“乐学”。而这一切需要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正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最后,认识到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应该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我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采用风趣 幽默的语言,新颖的比喻,与众不同的教法,经常设置一些“小演讲”、“辩论会”、“课本剧”、“朗诵比赛”等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外 阅读竞赛”、“我说名著”、“读书汇报会”,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锻炼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

第二篇: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关注需求

重视积累

力求有效

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我们教师还没有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还没有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这样,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需求,重视知识积累,体现教学个性,进行有效教学,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关注学生需求,尊重学生个性

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正是老师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作是它“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的学习不是他个体的独特行为,而是建立在师生间、生生间中的一种互动行为。就目前国内学生而言,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是在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的关系由以前的上下级关系变成平等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不能尊重学生,就无法实现有效教学。古人常说的“师道尊严”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解释,即有“尊严”的是知识,而不仅仅是早一点掌握知识的人,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这一光环下沾沾自喜,而是要平和心态,平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切实地关注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情商,才能真正的接近学生,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能够在学生身上发生作用。我始终认为,课堂不仅是教师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更应是学生表现自己思想和才智的剧场。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克服一“灌”到底,一唱“终”场的做法,而要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有思考、探究和表达的机会。我在语文教学时十分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尊重学生和学生间认知上的差异,尊重学生和学生间情感上的差异,尊重学生与老师、作者间的差异。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小沈,语文 基础差,而且很调皮,老师上课他总不愿听,我从发现他的优点入手,尊重他,表扬他,鼓励他举手发言,结果他对语文的兴趣日益浓厚,经常看课外书籍,中考语文考了118分,有效教学在他身上得到体现。

二、多积累,重运用,夯实语文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打好语言基础,使学生正确的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最重要的基础,是语言的积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是语言的运用。只有夯实认字、组词、造句的基础,才能构建、组段连篇、成文的语文大厦。积累,首先要积累字词。就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而言,重人文,轻工具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学生常见常用的字词不能掌握,语文基础非常薄弱,这将根本无法形成语文能力。其次,要积累诗文。“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诗文,对于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积累、思想积累、创新积累。“生活积累”指的是深入观察生活,积极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体察世态人情;“思想积累”指的是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辨的习惯,拓宽自己的认识空间,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创新积累”指的是在积累过程中,善于生疑、质疑、释疑,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对身边的生活和周围的事物,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思考,达到更高的层次的积累。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在于提高语言修养,让字词、诗文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健全自己的人格。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具体到语文教学上来说,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语文素质基础——学好语文知识。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落实各项语文知识,以便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打好基础。我是这样做的: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分类、分点的方法进行。七年级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复习小学已学过的语文知识,并结合单元教学,介绍和讲解语文知识有哪些类别、哪些知识点;到八年级时,有意识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找出相关的语文知识,并分类归纳,让学生在“找”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各项语文知识;到了九年级时,由我作示范,再让学生分类归纳,进行各项语文知识的梳理。这样,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并且还能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事实证明,准确掌握语文课中所涉及的各项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实施语文素质教育。

三、选择可行教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与老师辛勤的教导和采取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是分不开的。在语文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诱惑力。

首先,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时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我在讲朱自清《春》时主要是采用“朗读体会法”。如:在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钻”字用得好。我先让学生省略“钻”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后全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这个“钻”字好,我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思考:“钻”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让他们明白用了这个词,不仅把小草拟人化了,而且还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在教读《济南的冬天》时,我采用了“讨论归纳法”。如:课文最后一段中的“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其中“不忍得”用得好吗?我是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后举手发言,最后由我或学生尽量采用同学们的意见来归纳:这三个字将水人格化。水是那样的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样。如训练七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是先出好题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带学生进行分析,而在教八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多数情况下是鼓励学生自己出题目,自己品析文章。到了九年级,在分析文章时,我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做,我只是一个适时点拨的“引导者”。

四、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我认为,在语文学习中,阅读的过程是“吸收”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倾吐”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学生理解感悟文章的过程,写作的过程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过程。阅读和写作是互为逆反应的东西:阅读,是别人写好的文章我们去读;写作,是写好文章让别人来读。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写作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课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学生通过教材中课文这一范例,可以找到很好的写作范本和素材。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中给学生以写作借鉴,在写作中促进阅读。我还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体会,在阅读教学中注重与写作的联系,在写作教学中又注重联系参考阅读过的课文,让课文成为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

另外,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引导学生多借鉴,重领悟,训练基本功。多借鉴就是要多读书,多积累,以读带写,以读促写。只有多读,才能善写。要指导学生广泛读书,从名篇佳作中吸取思想精华和语言营养,从名篇佳作中借鉴谋篇布局和构思立意。先有模仿,才有创造;先有借鉴,才会创新。我们倡导作文训练从模仿借鉴开始,但坚决反对“抄套范文”。可以借用,活用,化用平时阅读积累的佳作,但决不能“背范文、抄范文、套范文”。“多读书”可以解决“无米之炊”的问题,即解决“写出”作文的问题,而只有多领悟,善思考,才能解决“写好”作文的问题。如果说生活和阅读(间接生活)是写作之源的话,那么“领悟”则是写作之本。只有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对生活有真切的感悟,才能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人物事件只是文章的躯体,思想情感才是文章的灵魂。只有在生活中善于思考,在阅读中善于领悟,才能展现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的个性。最后我还注重训练作文基本功,初中阶段要特别重视记叙文基本功的训练。记叙是语言表达的基础,虽说文无定法,但写作入门是有章可循的。虽说“不限文体”,但决非“不要文体”。在记叙文写作训练中,诸如审题选材、构思立意、详略安排、点面结合、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侧面烘托、景物渲染等,都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功,要扎实训练,有效指导。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必须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认知规律为条件,不做任何“拔苗助长”式的引导,或无关痛痒的“隔靴搔痒”,那都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一个双边活动过程,要在互助合作中积累、巩固、探索、创新,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充分尊重学生,科学有效地从事中学语文教学。

第三篇:农村初中语文有效作业初探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作业初探(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作业初探(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202_-11-17

内容摘要: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作业仍存在

一些问题,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优化语文作业,实现高

质轻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一年来,语文教师在“推行‘周周清’作业,提高语文作业质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有效作业;初探

一、问题提出

“提质减负”是当前教育的趋势,很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忽视了课后的作业反馈功能。其实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有效手段。语文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善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语文作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作业形式单一。很多传统语文作业往往只局限于当天所学的知识,要么做配套的《作业本》,要么让学生做一些东拼西凑、抄来抄去的语文练习资料,很少能将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缺乏广度和深度,难发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2、作业量过多,质量偏低。有些语文教师担心布置作业少,影响语文成绩,于是便大搞题海战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练习,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得既累又烦。

3、学生手头资料少,阅读面窄。农村学生受种种条件限制,又无电脑上网查阅,知识面相对狭窄,有些作业很难完成,只好随便乱做,应付了之。

4、教师布置作业随意性。经常听到有语文教师布置作业,叫学生预习一下新课,预习什么不作交待;有时为了省力,也有教师很随意地说一句,把《语文作业本》做好;或抄一下词语、生字。

5、作业答案唯一。答案相差一个字也不行,答案过分标准,学生只好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题型单

一、思路狭窄、答案求同、批阅机械等语文作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有效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笔者所在学校语文教研组制订了语文“周周清”作业纸制度。各年级语文备课组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与布置作业,控制学生作业量,并及时批改、反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推行“周周清”作业 提高语文作业质量

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有效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08年下学期开始,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制订了“周周清”作业纸制度,进行语文有效作业的探究。

(一)语文“周周清”作业纸的模式

1、作业纸的原则。各年级、各备课组布置作业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和典型性。各年级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重点、难点和课后作业。作业纸练习题要既重视基础训练,又体现创新和拓展精神,有一定的梯度,分基础题、稍难题、提高题,体现了新课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习惯不同的个体,教师面对全班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最优化发展。

2、作业纸的形式。作业形式要求活泼多样,适度保留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多布置阅读型作业、体验型作业、实践型作业、综合型作业,让学生观察积累、动手操作、调查访问、体验生活、查阅资料。也可以布置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和由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等作业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活泼多样的作业形式容易吊起学生的“胃口”,活跃学生的思维。(3)作业纸的命题。备课组统一分工,年级组语文教师轮流出,并要求语文教师自己出,不得到网上下载。命题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博览参考资料,在每周三前拟好下周作业纸的初稿,然后由备课组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在周四定稿、交付油印,周五按时发给学生。

(4)作业纸的题量。教师控制作业总量,布置作业适量(每周8开纸正反两面以内),教师不得另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5)完成作业时间。以周一到周日为一个单位,下周的作业纸必须在前一周周五出好并发放到学生的手中。

(6)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可以全做,也可以选做。学生作业纸做好后在下周的周日晚上交。

(7)建立学校作业资源库。所有作业须上传学校教务处文件夹备查。备课组长可以到书店购买50元左右的作业资料,交教务处登记,学期结束交教务处存档。

(二)“周周清”作业纸的批改要求

1、推行“四个凡是”作业模式。凡是要求学生做的题目,语文教师要先做;凡是学生要做的作业,语文教师一定要批改;凡是学生做错的题目,必须要订正;凡是学生订正还错的题目,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当面辅导。

2、作业纸要在每周一晚自修前批改完毕、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

3、订正后还是做错的学生,教师要面对面个别辅导。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

4、作业批改认真细致,准确无误,杜绝漏批、错批现象。

5、所有作业一律批改,对的打“√”号,错的打“?”号,用等级或评语给予评价,要签上批改时间。

6、做好作业批改记录和分析,教研组、备课组定期检查记录,教务处不定期抽查学生作业。

(三)作业纸实施情况督查

《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指出:“要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批改和分析等进行检查和指导,要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组织关于作业的研讨,让教师明确布置作业的目的,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减少作业量。”

语文备课组长不定期检查各教师的作业纸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和整改。各年级备课组每周将作业纸的电子文档上传教务处存档。各年级备课组每学期一次写出总结,做好作业批改记录和分析,教导处定期检查。检查结果与教师的岗位考核挂钩。

三、语文“周周清”作业纸实施后的初步效果

1、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作业时间,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完成作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避免了学生抄作业的现象。

2、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更新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控制作业总量。全校实行周周清语文作业纸制度,规定每周布置8开纸正反两面课外作业,教师不得另外布置集体性完成的课外作业,把时间留给学生从事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锻炼。

6、优化设计作业,提高练习质量。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尽量不搞“题海战术”。减少机械重复的题目,多布置举一反三的题目。学生备有错题集,防止重蹈覆辙,做到事半功倍。通过对作业的管理,把素质教育提出的“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为“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供了保障。

7、精选作业,减少作业量,不会影响学生的有语文成绩。09年学年考试,七年级语文平均分为103.2分,合格率达84.9%,八年级语文平均分为112.6分,合格率达89.1%;九年级语文中考平均分为110.3分(全市中考语文平均分为109.6),合格率达89.7%。

8、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完成作业习惯。由于时间相对宽松,学生自主选择完成,教师按时批改、及时订正、个别辅导。学生做作业的习惯都得到了较好的改正,如:格式规范、书写清楚、作业整洁、独立完成、不懂多问、按时上交等。

9、“周周清”作业纸,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适合学生的心智水平。作业内容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各种类型作业合理搭配、交替进行;避免了作业形式的单一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业中感到学习的乐趣、实践的充实、合作的愉快、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_年版。

[2] 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申维敏《更新教学理念念不忘 重视作业设计》,《课堂纵横》。

[4]肖艳芳《改进语文作业设计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东北师范大学。

[5]《语文教学与研究》202_年8月(教师版)第74页《新课改下作业优

化构想》。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作业初探(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作业初探(人教版必修教学论文)202_-11-17

内容摘要: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作业仍存在

一些问题,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优化语文作业,实现高

质轻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一年来,语文教师在“推行‘周周清’作业,提高语文作业质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有效作业;初探

一、问题提出

“提质减负”是当前教育的趋势,很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忽视了课后的作业反馈功能。其实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对单位时间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有效手段。语文教师通过作业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善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笔者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初中语文作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作业形式单一。很多传统语文作业往往只局限于当天所学的知识,要么做配套的《作业本》,要么让学生做一些东拼西凑、抄来抄去的语文练习资料,很少能将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缺乏广度和深度,难发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2、作业量过多,质量偏低。有些语文教师担心布置作业少,影响语文成绩,于是便大搞题海战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机械重复练习,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得既累又烦。

3、学生手头资料少,阅读面窄。农村学生受种种条件限制,又无电脑上网查阅,知识面相对狭窄,有些作业很难完成,只好随便乱做,应付了之。

4、教师布置作业随意性。经常听到有语文教师布置作业,叫学生预习一下新课,预习什么不作交待;有时为了省力,也有教师很随意地说一句,把《语文作业本》做好;或抄一下词语、生字。

5、作业答案唯一。答案相差一个字也不行,答案过分标准,学生只好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题型单

一、思路狭窄、答案求同、批阅机械等语文作业,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有效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笔者所在学校语文教研组制订了语文“周周清”作业纸制度。各年级语文备课组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与布置作业,控制学生作业量,并及时批改、反馈,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探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推行“周周清”作业 提高语文作业质量

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有效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08年下学期开始,笔者所在学校语文组制订了“周周清”作业纸制度,进行语文有效作业的探究。

(一)语文“周周清”作业纸的模式

1、作业纸的原则。各年级、各备课组布置作业要有计划性、针对性和典型性。各年级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重点、难点和课后作业。作业纸练习题要既重视基础训练,又体现创新和拓展精神,有一定的梯度,分基础题、稍难题、提高题,体现了新课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兴趣不同、习惯不同的个体,教师面对全班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最优化发展。

2、作业纸的形式。作业形式要求活泼多样,适度保留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多布置阅读型作业、体验型作业、实践型作业、综合型作业,让学生观察积累、动手操作、调查访问、体验生活、查阅资料。也可以布置由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和由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等作业形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活泼多样的作业形式容易吊起学生的“胃口”,活跃学生的思维。

(3)作业纸的命题。备课组统一分工,年级组语文教师轮流出,并要求语文教师自己出,不得到网上下载。命题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博览参考资料,在每周三前拟好下周作业纸的初稿,然后由备课组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在周四定稿、交付油印,周五按时发给学生。

(4)作业纸的题量。教师控制作业总量,布置作业适量(每周8开纸正反两面以内),教师不得另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5)完成作业时间。以周一到周日为一个单位,下周的作业纸必须在前一周周五出好并发放到学生的手中。

(6)对学生的要求。学生可以全做,也可以选做。学生作业纸做好后在下周的周日晚上交。

(7)建立学校作业资源库。所有作业须上传学校教务处文件夹备查。备课组长可以到书店购买50元左右的作业资料,交教务处登记,学期结束交教务处存档。

(二)“周周清”作业纸的批改要求

1、推行“四个凡是”作业模式。凡是要求学生做的题目,语文教师要先做;凡是学生要做的作业,语文教师一定要批改;凡是学生做错的题目,必须要订正;凡是学生订正还错的题目,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当面辅导。

2、作业纸要在每周一晚自修前批改完毕、及时反馈,出现的问题,教师要督促学生及时订正。

3、订正后还是做错的学生,教师要面对面个别辅导。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

4、作业批改认真细致,准确无误,杜绝漏批、错批现象。

5、所有作业一律批改,对的打“√”号,错的打“?”号,用等级或评语给予评价,要签上批改时间。

6、做好作业批改记录和分析,教研组、备课组定期检查记录,教务处不定期抽查学生作业。

(三)作业纸实施情况督查

《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指出:“要对教师的作业布置、批改和分析等进行检查和指导,要及时反馈检查结果,组织关于作业的研讨,让教师明确布置作业的目的,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减少作业量。”

语文备课组长不定期检查各教师的作业纸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醒和整改。各年级备课组每周将作业纸的电子文档上传教务处存档。各年级备课组每学期一次写出总结,做好作业批改记录和分析,教导处定期检查。检查结果与教师的岗位考核挂钩。

三、语文“周周清”作业纸实施后的初步效果

1、给予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作业时间,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完成作业,把主动权交给学生,避免了学生抄作业的现象。

2、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更新了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4、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控制作业总量。全校实行周周清语文作业纸制度,规定每周布置8开纸正反两面课外作业,教师不得另外布置集体性完成的课外作业,把时间留给学生从事综合实践活动和体育锻炼。

6、优化设计作业,提高练习质量。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尽量不搞“题海战术”。减少机械重复的题目,多布置举一反三的题目。学生备有错题集,防止重蹈覆辙,做到事半功倍。通过对作业的管理,把素质教育提出的“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为“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提供了保障。

7、精选作业,减少作业量,不会影响学生的有语文成绩。09年学年考试,七年级语文平均分为103.2分,合格率达84.9%,八年级语文平均分为112.6分,合格率达89.1%;九年级语文中考平均分为110.3分(全市中考语文平均分为109.6),合格率达89.7%。

8、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完成作业习惯。由于时间相对宽松,学生自主选择完成,教师按时批改、及时订正、个别辅导。学生做作业的习惯都得到了较好的改正,如:格式规范、书写清楚、作业整洁、独立完成、不懂多问、按时上交等。

9、“周周清”作业纸,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适合学生的心智水平。作业内容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各种类型作业合理搭配、交替进行;避免了作业形式的单一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作业中感到学习的乐趣、实践的充实、合作的愉快、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2_年版。

[2] 陈旭远主编《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申维敏《更新教学理念念不忘 重视作业设计》,《课堂纵横》。

[4]肖艳芳《改进语文作业设计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东北师范大学。

[5]《语文教学与研究》202_年8月(教师版)第74页《新课改下作业优

化构想》。

第四篇:关于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 关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

“有效教学”这个概念其实由来已久,它是美国的加涅最早提出来的,时下又重新成为研究的热点。笔者细读了不少有关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论文,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然而大多居高临下,满纸是规范的专业名词和教育术语。作为一名一线的农村语文教师,我们固然需要相关理论来导航,可是,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操作指导。以下是笔者近期结合备战中考对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一点思考,权作抛砖引玉——

一、建设“大语文”环境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其评价体系正日渐成熟,研究近年来各课改区的中考语文试题不难发现:着眼于学生三维目标的发展,在实际情景中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大趋势。实践题、开放题和创造性的探究题所占的比分正在逐步加大。

谁都知道,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所以,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教几篇课文,背几篇诗文,写几篇作文了事,只有真正回归生活的语文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所以,教学应贴近生活,走向生活,把语文和现实世界结合起来,用时尚鲜活的生活来补充相对滞后呆板的语文教材,才能真正达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理想境界。

然而,建设大语文环境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光凭我们初中三年能够做些什么?能够提高多少?傻子才去做这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确,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科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教学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之下,老师们又不得不去寻求出路,于是很多人无奈地选择了延长教学时间这一双刃剑,试图用这个武器来拼得中考的成绩,于是,学生的早读、午休、晚自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吃喝拉撒睡以外的所有时间都遭遇了侵占,并且这种状况在农村初中正呈愈演愈烈之势。然而,历年来考试的结果显示,县城学校的语文成绩总要遥遥领先于全县语文平均成绩很多很多,有一大半农村学校始终无法跨越那高不可攀的均分线。为什么县城的学生就有相对较高的语文素养呢?认真分析可知,他们的数理化成绩并没有像语文这样的绝对优势。对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县城学生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读的书多,眼界更开阔,耳濡目染的大语文环境比农村的优越,他们的语文素养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而来的。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也迫切需要在农村初中建设一个优化的大语文环境,相信三年坚持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提升。

目前,很多有识之士已认识到建设大语文环境的重要性,不少学校纷纷开设广播台,培养众多的小播音员,定期播出朗诵、佳作欣赏、每日新闻、心理热线等节目;增设橱窗,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展出写作指导、优秀作文、时文快讯等版块;学校图书馆也购进了大包大包的师生读物;还开辟了校园读报栏、班级图书角,就连花圃里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也都被悄悄地挂上了“身份证”。表面看起来,整个校园的语文氛围浓多了。然而,仅仅如此还大大不够,因为它涉及的只是极少部分的学生和教师,还有绝大部分的师生置身事外,甚至对何为大语文建设一概不知,对于自己应该为大语文建设做些什么更是茫然无措。图书馆的书静静的躺在书架上,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去读,更没有足够大的阅览室供其容身。借几本回去吧,只有课间能看上几眼,有时一不小心还得被任课教师的“火眼金睛”瞄上,那书往往也就惨遭被没收的命运了。种种现状告诉我们,建设大语文环境需要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大家首先得从思想上认识其重大意义,再从我们的生活中去寻找语文因素——小到一个班级的语文角,一个学校的广播台,大到一个乡镇的语文教育网,甚至是一个县,一个市的大语文梦想;其次得真正发挥已有的大语文环境的影响力;再次还得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大语文资源,大语文,不能只是文字的,不能只是声音的,它还应该包括音乐、美术、雕塑、影视等审美因素,当然,在这些方面,农村的资源大大不如城市,尤其是目前使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方面更显贫弱;但农村学校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资源又明显优于城市学校。所以,我们应该多组织乡土特色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家乡特产新闻发布会》,《家乡河流的环境调查》等,学生们一定会乐于参与,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事物,他们会通过调查、参观、访问、实践等学习方式去了解家乡,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为家乡建设尽心尽力。此外还可以定期搞一些竞赛、游艺、集会、采访等活动。总之,只有充满活力的大语文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大语文,只有学生喜欢的大语文才能真正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总之,只要能够有计划有组织地建设,就不会“吃力不讨好”,就不会只落得个“初中栽树,高中乘凉”。

二、抓实“大集体”备课

“大语文”建设需要一个大前提来保障,那就是“大集体”备课。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已充分认识到合作的力量,并已初步尝到集体备课的甜头,然而,这个集体太小了,小到一个学校,一个年级,很可怜的三四个人。它的成员太少,它的资源太少,它的活力太少,它的效果也就相对太小了。而且,年级的变更、人事的调配、频繁的分班,各种因素往往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我们这个集体的组成状况,会影响我们这个集体的预设计划。所以,我们为什么不放眼全校、全乡、全县甚至全市,搞一个真正的大集体备课呢?相对而言,县城学校几乎集中了全城最好的教师和硬软件设施,并有相对规范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备课程序。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充分学习他们的思想,充分共享他们的成果,可以想见,师资参差不齐、经验多少不等的状况将得到极大的改善。当然,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可偏废,各校可以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再考虑本校实际情况进行修订,这样建构出一个真正的大集体。因为计划相对同步,内容相对统一,训练相对系统,并且,不同年级段之间也可以更好地协调发展,整个教学体系就变得非常有序,可以避免很多无效的尝试、重复的教学、脱节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大集体内可以更多地沟通交流,可以更多地听课学习,可以更多地辩论借鉴,其前景必然乐观。

当然,集体一大,组织管理起来难度也相对变大,尤其是每个年级段最初的一年,“万事开头难”这是必然的,搞不好就会流于形式或是滋长部分教师的依赖思想。这就需要学校行政来组织有效的干预,比如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对于集体备课中贡献大的教师要适当减轻他们的课务压力,让他们腾出时间来多作研究,使他们的指导更得法,更有效。对于依赖成性的少部分教师,可以考虑硬性规定他们每周或每月必须听课多少节,写一定质量的心得笔记多少篇等;要提供适当的协调帮助,保证社会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展开;还要定期组织网上沙龙活动,组织同题课的研讨,组织资料的收集与上传等等;教导处必须有配套的措施和正常的督查。在切实有效的各项政策措施的保证下,我们的大集体备课只要能渡过最艰苦的第一年,就一定能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因为只要等到第二年,就可以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去补充,去完善,这时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工作就是在原来备课的基础上争取提升,而非简单的重复劳动,可以想见,其有效性必将成倍递增,这是一个多么鼓舞人心的灿烂远景!

除了行政干预,更要紧的是教师必须守住一个大语文梦想,要将辛苦经营的大集体备课恒久地坚持下去,否则半途而废,整个体系就成了一盘散沙,而且短期内也不可能有较明显的收益。简言之,不要怕吃苦。我们初中的语文教师已经够苦了,苦得没日没夜的“死揪”,这个苦不光是精力上的付出,还是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比例,更是以牺牲学生的健康与快乐为代价的!高强度的劳动换得的是低效益的苦果,并且还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与配合,更惶论感激了。还有比这更苦更累的吗?所以笔者认为,搞这个大集体备课正可以把更多的教师从苦海中解脱出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一个由全县上百名教师组成的庞大的备课网,有了一个极系统的体系来理性地指导、科学地运行,我们将不再孤军浴血,我们将不再得不偿失,我们将不再苦不堪言。

三、完善“大课堂”教学

有了客观的环境,有了优质的教案,更重要的就是去有效实施了。有效教学需要一个“大课堂”。我们的大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旨在提升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体验真实的过程和方法、激发丰富而独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大语文课堂。这个大课堂教学没有“捷径”可走——我曾亲耳听闻一位老师这样处理九年级下册的实践活动“赛诗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组织竞赛了,但是,大家切记,中考是要考古诗赏析的,是要考古诗文默写的,所以,大家抽空把已学的古诗词整理一下,我们要测验的,分数少的要罚抄——这样做诚然可以应付考试,然而同时也将学生本就少得可怜的语文学习兴趣扼杀殆尽!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本该走上社会去纠正错别字的省略为家庭作业,本该学生去调查采访的变成教师直接给出相关资料,本该在情境中体验的变成书本上浮光掠影的浏览……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像一下,莘莘学子仅仅为了考试而被迫无奈地坐在教室里,日复一日地读写训练,这不是折磨又是什么?这样就能达到急功近利者们所追求的高分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大课堂之所谓大,一是教学空间的尽量阔大:除了小小的教室及其他大语文环境,更要与家庭、社会接轨;二是学习形式的活泼多样:合作学习,小组探究,专题研讨,演讲赛,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辩论会,办手抄报,看电影,评论电视节目,家庭读书竞赛……;三是训练时间的持续恒久: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初三了才去没日没夜地临阵磨枪呢?我们要瞄准中考,三年备战!从七年级的第一天起便系统地教学我们的大语文;四是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它不是要考根据语境和拼音默写常用词语吗?那我们就每天都去关注一下报刊杂志上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家里订的电视报,学校的橱窗,班级的语文角都可以发挥作用;它不是要考理解性的古诗文默写和古诗词赏析吗?我们就来个每日一练,大家轮流来试着赏析自己喜欢的唐诗宋词,先讲给老师听,再去当小老师,跟大家共享你的阅读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它背出来、默出来。还可以搞几次赛诗会,给学生充分准备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感受“兴观群怨”的诗歌功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人外有人”的朴素真理,激荡其诗情,丰富其底蕴;它不是要考成语的运用吗?我们就来个日积月累,从成语词典中去查找每一个常用成语的典故、比喻义,弄清楚它们的感情色彩、运用范围和注意事项;它不是要考辨识、修改病句吗?我们就来个每周一练,到同学和自己的作文中去揪错、改错;它不是要考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吗?那我们就真正来关注每天的国内外标题新闻,花个三五分钟,既了解了真实的世界,充实了写作素材,又提高了概括能力,一举多得;它不是要考实践活动吗?那我们就真正活动起来,该采访的鼓励他们采访,从采访同学开始,再到采访老师、校长直至校外各界人士,该办报的放手让他们办报,从策划到编辑、组稿、摘抄、创作、美术、誊写都让他们去尝试,让他们各尽其才,各显神通;它不是要考名著阅读吗?那我们就真正阅读起来,晚自修,午休时间,双休日,按一定的要求,将自己读到的情节和心得拿到阅读课上去交流,去碰撞;它不是要考现代文阅读吗?我们不妨着眼于对材料的整体感受,将课堂上学到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迁移到课外,选用一些文质兼美且符合初中生实际的文本,尤其是科普类小品文和哲理散文、叙事、写景、抒情类散文,把真实阅读的时间和机会还给学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这样要比书山题海的训练要省时省力省心而且效果要好得多;它不是要考文言文阅读吗?从内容上来讲,文言文讲的都是历史人物、事件,那我们就多去关注史书故事,尤其是经典的篇目,比如《资治通鉴》、《史记》、《三国志》、《宋史》等,我们可以文白结合起来去阅读,甚至可以组织观看相关的电影、电视片断。比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舌战群儒》等等。这此基础上再去弄清楚文言语段的字词意义,去感受人物形象,去总结历史教训,相信学生会更感兴趣也更感轻松;它不是要考自身体验、真实感悟类的作文吗?那我们完全可以将以上种种真实的语文学习纳入写作的范畴,相信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活泼的形式带给学生的将是鲜活而富有情趣的写作素材,而且源源不尽,这是寥寥几册课本所根本无法给予的。

这就是我们的大语文,我们的大集体,我们的大课堂!身处全县师生共建的大语文环境之中,一旦享受到大集体备课和大课堂教学的快乐,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变被动参予而为积极投身其中,毕竟我们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宗旨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艺术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教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办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有效提问的原则

几乎无一例外,最初的有效教学都有一个朴素的追求,就是“如何有效地讲授”。老师首先是“讲师”,是“教书先生”,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一个能够把知识讲清楚的老师,差不多就是一个好老师。为了能够把知识讲清楚,于是就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系列说法。当教师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如何有效地讲授”的时候,“接受学习”与“掌握学习”就成为普遍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使命是“上课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课堂教学中大量流行的话语往往是老师一系列善意的询问:“听清楚了没有?”、“听明白了没有”、“听懂了吗?”,仿佛学习就是一件欣赏和练习“听”的艺术。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有效提问的方法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采、需要激发,“知识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美国哈佛儿童教育学家尼普斯坦说: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意,老师觉得孩子教不会,其实这是因为大人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激活孩子的智慧潜能,只要用对方法,即使最顽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

要想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热情,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技巧。尼普斯坦教授经过长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

善问“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

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

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三、有效提问并学会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惟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有效激励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一)热情

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热心。主要通过与学生建立积极的、支持性的关系。这种安全的、轻松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二是对自己所教的专业有求知兴趣和求知信仰。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求知和求信仰传达给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的热情隐含在教师的语音、语调和教师的身体语言之中。

(二)期望

学生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学生会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对自己的期望,进而影响自我评价和努力程度。教师的期望可能帮助学生成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只抱有期望,没有相应的帮助措施并不能有相应的效果。只有把期望学生成功和帮助学生成功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的期望在学生身上实现。教师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成功,有成功体验。要使教师期望促进学生成功,除了语言,更需要用教学行为来表达对学生的高期望。

(三)可信任感

有效教师总是那些学生感到值得信赖的教师。可信任感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心理环境,使学生相信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教师通过坦率、诚实的师生交往建立可信任感。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可信任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学识;二是教师的人格。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根本理想。

五、做一名有效教师

(1)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2)提问方式转变。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有些教师一堂课要提70—80个问题,这样学生怎能有时间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导学生探究,而不能一味按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

(3)有效教学设计。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参考书目:

《美国父母家教的科学方法》晨曦编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教育情报参考》202_年第9期

《教育研究》202_年第6期

浅谈有效提问

12班1组

代月红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追求的是一种沟通、对话、理解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创造。因而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提问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爱因斯坦说:“提问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提问能否有效的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问题世界,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以使所设疑问合理、适当、有意义,并起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呢?我们先来看看现在语文课堂中提问的现状。

一、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语文课堂的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肤浅性提问,看似场面热闹,老师一问学生齐声回答,表面学生全会,实则没学什么,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质难性提问,问题高深莫测,显示老师水平高,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模糊性提问,问题模棱两可,学生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摸不着头脑;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如同口头禅,看似问得多,实则什么也没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弊多利少,不如不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的提问。关注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有效提问应抓住时机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现象,所以,教师一方面要适时地提问,把问题设到学习内容关键处,或学生学习的疑难处。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导入新课时提问

一堂课,如果头开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

2、在学生疑问处提问

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时及时提问,然后再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势必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关键内容处提问。

关键的内容往往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疑点、难点等。教中的“题眼”,诗歌中的“诗眼”,教师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在关键处追踪提问。

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根问底,要创造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沉思。

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问答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5、在创新思维处提问

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时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精心创设情境,把握提问火候。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问的课堂时机,包括创设问题情境;二是提问后的等候时间。

把握提问的契机,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三)、精心研究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是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其实这里隐藏着不可预约的精彩。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引导,而不能盲目地否定。说不定学生的回答会给你带来惊喜。

(四)、精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疑问

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敢问”“会问”善于“发问”。学生自己经过深思后,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才是最有思考价值。

总之,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第五篇: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浅谈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实践证明,很多时候是教师辛苦,学生痛苦,教学是低效的。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无奈与痛苦, 虽然有着“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干劲,可大多时候换来的是无奈的高耗低能!有时甚至后悔自己选择了教师职业,更后悔自己选择了当一名语文教师。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说,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使他的学生学得快,学到的知识多;使他的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成绩;使他的学生乐于学习语文这门学科,情感上也愿意于亲近这位老师。那么,就可以肯定地说他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非常有效的。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对语文的有效教学有以下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备好课。

没有目标就没有行动的方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度适宜,太高太低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严格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三者缺一不可。还要在兼顾整体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要保证大多数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内容外,还要兼顾优等生和差等生,给他们额外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既要学语文,又要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过去,我们老师备课一向离不开教参,但是许多教参已经不适应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许多标榜“新课标教学设计”的教学参考书,其出发点仍然是“教教材”,仍然是侧重教学的结果,而新课标侧重的是过程与方法,需要的是“用教材教”。另外要真正做到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速度、要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保证教学知识含量多,教学密度大,做到丰富、多层而有效。在教学方法上,语文教师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方式,分清轻重,向课堂要效率,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加快教学节奏,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做到精讲精练,点到为止。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

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管什么课都设计成“整体感知——选点读析——拓展迁移——评价运用”,千篇一律。学生会产生审美疲劳,严重影响了课堂的高效性。我认为组织课堂教学,要以所授“知识点”为线索,密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温故”到“知新”,自然形成知识的迁移,可以采用单元的整体教学,也可以是比较教学,做到课堂的丰富多样。

新授课是学生由旧及新,接受新知识的载体,所以我们要以授“点”为主,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性。复习课更应该是以复习和巩固“点”为主,可以说是课堂效率的一个杀手锏。我尝试了这样的环节:考点解读——知识归纳——巩固反馈。在教师解读完考点之后,要让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自主地制作出知识点

二、从学生需要传授知识技能。

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爱德华·德赛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去从事的,他们才能真正把它视为己任。”我们语文教师要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受用的角度,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实现自己理想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角度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就会认为这些知识技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有了这种动机,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变被动为主动。

举个例子。文言文不少学生不爱学习,认为很难且比较枯燥。我们可以把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强调文章给我们的现实指导意义,学生兴趣就会增加。如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引导学生说:“在生活中,你们发现没有,同样一个道理,有的人说了对方会欣然接受,有的人说了会大动肝火,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说:“有的人会说话,有的人不会说话。”教师乘势利导:“会说对每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古代有‘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说法。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要想成功就必须要具备会推销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会说。同学们,你想让别人欣然接受你的建议和请求吗?那么请认真研读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一讲学生对课文就比较重视了。

三、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我曾十注重差生的转化工作,自认为效果不错。但有一次,我在批改周记本时,看到一名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这样写道:“我喜欢语文,喜欢它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我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我对语文课太失望了。”这段话引起了我的深思,的确,我在重视一部分学生的同时,而忽略了另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对优等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发现问题,我及时采取了措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让学生们都有收获。课上精心设计问题,难易搭配;课下布置弹性作业(难度不同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比如为优等生布置课外阅读作业,向他们推荐经典作品,并要求他们写下阅读笔记。

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对他们的要求也应不同,让他们都有收获,这是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有兴趣的一个关键。兴趣有赖于成功,这是心理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可见,兴趣和成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课堂提问中,较难的问题请水平较高的学生回答,较易的题目,则要请水平较低的学生回答,不可让回答问题成为优生的“专利”。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巧妙给予启发指点,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样因人而异,难易有别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欢乐。国内外也有大量事实证明: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而在批评、斥责中长大的孩子则充满自卑。

有人这样说:“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陶冶学生读书的情操。” 于漪曾说过: “上一堂课,就和写一篇文章一样,好课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有老师的智慧,学生的闪光点,有读写听说的结合,同时课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可见,语文的高效必须有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教师激情投入,学生兴趣浓厚,热情高涨!

诚如是,假如学生的兴趣都被我们语文老师激发出来了,何愁学生语文学不好,何愁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创建语文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先行。

农村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