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共五篇)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72-615128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03 18:42:5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大自然文字》说课稿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自然文字》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1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来认识一下本文作者伊林。(出示简介)今天她给我们带来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出示课题,齐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难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生字就不再单独出示了随课文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导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抓住重点,潜心体会。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老师给出问题:这种文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有关这种文字的知识吗?让学生分成四大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多媒体1:迎春花

当第一朵迎春花绽放的时候,大自然告诉我们:春天就要到了!

多媒体2: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这是大自然在说:秋天来了,是时候赏枫叶了。

多媒体3: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让我们想起了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瀑布的枯竭

师述: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蓝藻暴发

师: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2007年的蓝藻暴发,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这一设计,由老师引导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后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又强化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星座辨别方向

云观察气象

24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地质变化

观察了解探索花岗石地质变迁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回忆《大自然的语言》这首小诗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然后质疑: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让学生自读课文后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如果我们把大自然看成一本书,那么根据课文把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该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课文给上下两册分别取个书名吗?(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教者板书。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让我们赶紧去读一读“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吧。看看有什么收获?当然你在读书中有什么疑惑也可以提出来。读后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

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文章的这上下两册书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呢?学习第4段过渡段。抓住一个“也”字,表明过渡。补充前一部分的总起句,或总结句。“我们头顶的这片蓝天,在会读它的人看来,是一本神奇(有趣)的书。”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刚刚在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了一首小诗,出示小诗的前半部分,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月亮圆圆的,说明是农历十五左右;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学生说。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就是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注意观察、认真读书、学会请教)老师同样也以诗歌的形式写了出来,齐读后半部分小诗。

同学们,大自然神奇有趣,这节课我们只是学会了读其中的几个字而已,老师把课上交流的内容写成的一首小诗,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它作为这本书的序,让更多的人都能来读一读它,能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二、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四、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五、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文章《大自然的文字》。

2、学生默读自读提示。

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读准字音。(出示小黑板)

霪(yin)雨铁砧(zhen)

4、继续读课文,标好段序。

5、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全文24段,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及认识它们的作用、方法、成因。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4)

第二层(5--21)

第三层(22--24)

思考问题: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3)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想一想:本文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学生可举例回答。

6、揣摩重要词语,句子。

例: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文字”不仅指书面上的文字,还指大自然的文字,最厚的“书”不仅指印刷的书,还指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这部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工具。

7、小结:学习本文可以和《大自然的语言》对比阅读,同学们应该自己到大自然中多观察,多积累知识,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后,多研究自然,让它为人类服务。

8、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

大自然的文字

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文字

空中文字及认识它们

介绍大自然的文字分说大自然文字

地上文字、石灰石、漂砾

总说认识大自然的方法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3

一、说教材: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说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观察到事物,怎样读懂他们的意思,继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在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就“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三、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3、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品味课文语言特点。4、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四、说流程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介绍的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2、学生交流:课件引领:(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3、这些文字组成了“大自然”这本奇妙的书,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吧。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

4、汇报展示:指名读自己喜爱的段落,评议。相机出示课件引领。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课件)星:“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齐读。这是什么原因呢?

(课件)云:“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作者用了一个“也”字。联系前文想一想为什么?

(课件)砧状云图片: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课件)石灰石图片:这石头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呢。我们来看看它。为什么读懂了石灰石的人能够肯定挖出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自然的文字多么奇妙。齐读。(课件)花岗石图片:这段文字比较长,作者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也给大家提两个问题

(1)、凭一块石头,如何判断出很久以前这儿没有森林?

(2)、冰块怎么会“爬”呢?

先在小组里面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在全班汇报展示。

5、文章是如何将天书与地书连接起来的?

(课件):“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眼里,也是一本有趣的书。”齐读。说一说,这一段落我们把它称作?(过渡段)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模仿这段,为前一部分天书补充一个总起句。

我们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运用过渡,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更清楚。)

6、交流: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课件)观察、读书、请教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7、小结: 我们快速翻阅了神奇的天书、有趣的地书,只是读了其中几个字而已。老师想考考大家,如:假若你在森林中不慎迷了路,你怎么辨别方向?

8、拓展迁移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课件出示: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来赛一赛,看看哪一组同学读懂的文字多。每个组员至少出一题,先在组内说一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问答竞赛。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9、总结

奇妙的文字,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大书中获取了无穷的知识,课后收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交流。

10、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2)、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五、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附: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神奇的天书:星、云......有趣的 地书:石灰石、花岗岩.......观察、读书、请教

六、说反思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课堂上,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中,对于大自然文字的品读,我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努力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大自然的文字》,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苏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四、说教材处理: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法:

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六、说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七、说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

一、导入、揭题

1、出示现代诗

《秋》让学生从诗中读出大自然的文字。由诗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

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你们读懂了吗?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呢?

这些文字告诉我们什么呢?

请同学上黑板完成填空

同学们,你们觉得大自然的文字怎么样呢?(奇妙,有趣,神秘等)

那么作者是如何用文字将这有趣的大自然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呢?

二:精读感悟

(一)感受北极星文字的神奇

1、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北极星这个文字的神奇之处。

2、幻灯片出示:第二自然段

3、学生对比读一读

4、指名说自己喜欢那一段的介绍?(第一段文字)

5、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具体,生动,设置了一个情景)

6、星星写成的天书那么神奇,谁再来读一读?

7、为了吸引读者,作者在介绍北极星这种文字时,设置了一个故事情境,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二)自主探究,感悟砧状云、石灰石、花岗石文字的神奇之处

1、那作者是怎么向我们介绍其它三种文字的呢?

2、认真读读课文三到五自然段,把作者介绍生动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写感受

预设片段一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比喻句让你体会到了什么?(了解了砧状云的形状)

3、作者怎样介绍才使我们队砧状云的印象特别深刻呢?(假设)

预设片段二:

【PPT出示第五自然段】

1、读自己感兴趣的句子

2、你从这段中读懂了什么?

3、能不能用自己的还介绍石灰石这个大自然的文字呢?

出示关键词 石灰石 贝壳 海洋 让同学连线 介绍

4、这就是科学家得出结论的推想过程,这是一篇科普文,科普文不光要推想,关键是要有严密的推理,只有这样,才会让人信服

预设片段三

【PPT出示第六自然段】

1、谁来谈谈这段话的哪些地方描写很生动

2、我们来看看这三个问句,作者心里知道答案吗?(知道)

3、那他为什么还要连用三个问句呢?

4、读到这里,老师也有疑问,师读三个问句

5、老师的疑问谁能回答?生 读后面的句子

6、这一问一答是什么修辞呀?(设问)

7、谁想来读一读 学生练读体会设问句的好处

三、课外拓展

1、作者伊林是一位著名的科普作家,他用他严密的科普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其实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诗人是这样来表达的2、【PPT出示】诗歌大自然的文字

3、俗语是这样介绍大自然文字的【PPT出示】

你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呢?指名说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大自然文字,用你自己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介绍

四: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奇妙无穷,我们要想了解更多的文字就必须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了解更多的文字。

说板书: 板书: 大自然的文字

北极星 指示方向 情境

砧状云 预兆雷雨 假设

石灰石 曾是海洋 推理

花岗石 曾有冰川 设问

教后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本文是伊林写的一篇科普小品文,科普小品文区别他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来说明一定的科普知识,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注重从两方面来教学,懂得科普知识以及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次可以说是初次尝试,在尝试中,在探索中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因此课一开始,我先从故事入手,给孩子们讲了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感受伊林对大自然的痴迷,激起孩子们想要控索大自然的欲望。

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需要首先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从而使学生心感疑惑:大自然怎么会有文字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这里需要突出的是鲜活有趣。从奇妙的天书到有趣的地书,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如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知识也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文章第四自然节还可以看作天书和地书之间的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因此教学中我也关注了这一点,指导学生去理解。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还大量渗入了我国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入说的训练,让学生去劝说那些总是坐在家里的人要多出去走走,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重要。

反观这节课,课文的重难点教学基本达到,能够把说明文教出了语文性,但在激发学生兴趣,给孩子们创设一个童话的世界这些方面依然没能达到,仍须继续努力!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5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他们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句子。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诵读小诗,导入新课

《秋》 是学生刚学的一首小诗,从诗中的一篇红叶引出大自然的文字,便于学生理解。紧接着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

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

三、精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借助课件介绍星座,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让学生分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走进大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24大自然的文字

天上 星座 辨别方向 走进自然

云 观察气象 走进书本

地上 石灰石 地质变化 善于请教

花岗石 地质变迁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6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24课《大自然的文字》。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二、说教学目标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孩子们,我们一提到古代特别聪明的人一般都会想起谁呢?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天文呀,地理呀,都是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知识,所以呀,我们学好了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文字,也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最聪明的人。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吧!(出示课题,齐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难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生字就不再单独出示了随课文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导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抓住重点,潜心体会。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我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我给出问题:这种文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有关这种文字的知识吗?让学生分成四大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这是大自然在说:秋天来了,是时候赏枫叶了。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让我们想起了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瀑布的枯竭

师述: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蓝藻暴发

师: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2007年的蓝藻暴发,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这一设计,由老师引导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后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又强化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五、说作业设计

(六)、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说板书

板书设计:

星座 辨别方向

云 观察气象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地质变化

花岗石 地质变迁

(观察 了解 探索)

造福人类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课后习题2的答案)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7

是这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很多自然现象里都有学问、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走进自然的情感。作为一篇科普小文,本课围绕“大自然的文字”分别写了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中都有哪些文字及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里首先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文字”即知识。接着,文章用了大量篇幅描绘了从天空到大地,从奇妙的天书到不可思议的地书,所呈现给我们的一页页鲜活有趣的大自然文字。作者把科普知识蕴于日常生活可见可感的现象,让学生读来感觉触手可及,举目可见。而且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

科普文教学与其他故事类、情感类、人物传记类课文教学的不同之处,往往在于,这类课文的教学,不是着力于挖掘课文的深度,而是往往在于它的宽度。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并理解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4.感悟作者如何用语言文字将大自然的文字描写的妙趣横生。

重点: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懂得它们的`作用。

难点:感悟作者的写法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结合的策略:在读中走进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揭题质疑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月,正是平地上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竟刚刚盛放。

读着这句诗,你有什么疑问?北宋有个大科学家,名叫沈括。他小时候读到这句诗,就想: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你知道原因吗?

“大林寺桃花”是大自然的文字,从山上的桃花开得迟可以知道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

二、揭题,质疑

1.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一篇文章——板书:齐读《大自然的文字》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作用呢???

3.评并总结:同学们问的都很好,可以看出同学们都非常的善于思考,乐于提问。我们可以把同学们的这些问题归纳为三个方面:

出示:

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2.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3.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它们?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明确任务,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课文并圈画,师巡视。

检查汇报

1.出示生词和几个难读的词语

小熊、耸立、预兆、铁砧 花岗石

解释铁砧,附图片介绍。

认识多音字:岗

2.通过自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

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的每一颗星,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就是 ;这句话也就是说。)

课文分别介绍了这样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怎样才能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A注意观察;B到书里去寻找;C请教有学问的人。

四、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是大自然的文字,言下之意作者把大自然比作了什么呢?(一本书)

2.为了有条理的介绍,作者还把这本书分成了上下两册呢,是哪两册呢?现在就请你再次快速浏览课文,给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字。

阅读提示:建议大家注意研究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它可能会帮助你很快理清头绪,概括出最符合作者心意的书名来。

3.交流:你是怎么概括的?(上册:天书,下册:地书)为什么这么概括?

(第二段,星星写成的天书;第四段,脚下这块土地,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第四自然段在全文扮演了什么角色?(承上启下)

它是怎么“启下”的?(下面的5、6两个自然段介绍了地上的两种文字——指板书提示)

它又是怎么“承上”的?(提示仔细读这句话——“也是”的这个“也”字,告诉了我们,2、3自然段介绍的是天上的文字,所以上册可以概括为天书。)

(文章第四自然段是过渡段。但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不妨作为一个语言点,训练学生用上这种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去概括2——6自然段的内容。)

4.是的,你们很能体会作者的心意。明白了这段的作用,再观察课文的开头结尾,课文的写作思路就了然于心了。出示:

5.读一读这些选自文中的片段,试着说说课文是怎么样构篇成文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交流:先写大自然有自己的文字,再写天书和地书上的四种文字,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懂。)

6.现在我们一起去向作者学习,学会读大自然的文字,成为聪明的孩子吧。四、精读课文

【学习第二段:星星】

1.情境质疑:茫茫大海,没有方向可实在危险,漫漫黑夜,又如何明辨方向?有经验的水手一点也不怕,他们抬头望望天空,伸手一指,大声说道:那就是北方!知道为什么吗?赶快读读第二段。

2.交流答案:(引用书中句子)原来北极星给他指明了方向。

3.你们想看看北极星吗?出示星图,适当介绍:我们熟悉的北斗七星位于大熊星座,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小熊星座,小熊星座里也有一个小北斗,熊尾巴方向最亮的那颗就是北极星。由于北极星始终在北天极的方位,所以找到它就能在茫茫大海上辨认出北方。

启发:仅仅只有北极星是大自然的文字吗?不,不,天文学家还会说——

满天的星星,都是大自然的文字,里面有无穷的奥秘。精确观测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可以让我们知道许多关于宇宙天文方面的知识呢!

4.指导朗读:学到这里,你觉得星星这种文字怎么样?(神奇)

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出示第3自然段

过渡:大自然真神奇!一颗星,一片云,居然能告诉我们这么多知识!再来领略我们脚下文字的有趣吧。

请大家两人一组,自学课文的5-6小节,看看你能不能完成这个表格?在书上画一画,待会儿交流。

石灰石的来历,让我们知道了地质的变,花岗石的来历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地质的迁移)

(语言平白且富有儿童情趣,从而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因此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已感悟,只在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北极星的准确位置,砧状云等地方稍作指点。)

五、体会写法 过渡:从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里,我们又可以了解哪些信息呢?

出示材料:冰川是由积雪演化成的、能自行运动的巨大冰体。冰川在运动过程中把它携带的碎屑物转移到他处。冰川搬运的物质称为冰运物。冰川搬运能力很大,可将粒径10~20米以上的巨大岩块搬走。

(1)从这些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大自然真的很神奇)

(2)那么你能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神气吗? 评:不仅神奇,还很有趣呢?你看冰块还会“爬”呢?这是用的拟人手法。(拟人,用词准确)

【用问句激发兴趣,运用了设问的手法】

【举生动的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是单纯的介绍科学知识而是放到具体的事情中写。

小结:作者用生动地语言写出了大自然的神奇,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指明说并板书——伊林)

伊林

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十几部脍炙人口的科普文艺著作,他善于把文学和科学结合起来,通过拟人、假设、推理、设问等形式,娓娓动听的讲述科学知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走进课文,有了很多收获,课文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产生新的问题?或者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这一环节的处理,我采用了读的方式,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文中的动词运用也很有特色,如:搬、穿、爬、带、走??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像地描述了漂砾的形成。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一个“爬”字指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作者作词之妙!)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课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科普小品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作者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我为本课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设计理念

(一)过程开放,体现探究性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课堂是由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形成的。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的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去读懂教师脸上的文字,继而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自己找到探究内容进行探究;在学生用一句话来概括“大自然文字的作用是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则是一个能欣赏学生意见的倾听者、能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当学生就“课文是怎样把森林里的花岗石介绍得具体、生动、形象的”进行讨论交流时,教师又是能判断学生认识正误的辨别者。这实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挖掘内涵,注重人文性

1、体现课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课堂上,我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学生的情感体验。

2、渗透课堂活动中的人文性

现代教学观需要我们以生活的理念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在教学中,我们要将课堂的语言训练和课外的生活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使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如在“拓展延伸”这一活动中,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懂得的大自然的文字。这种实践性的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近自然,很好的淡化了训练意识,消除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界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热情。

(三)感悟运用,突出个性化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1、个性化地体味语言

在教学中,对于大自然文字的品读,我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研读,强化个性体验,努力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在字、词、句、篇的联系中揣摩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2、多样化地语言表达

语文课是师生个性自由驰骋的舞台,所以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地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多样化的表达,开阔学生的视野。例如课堂中小练笔的设计:“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仿照课文,试着把这种文字介绍的生动、具体、形象!”这一环节,大多数学生不拘一格地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第二篇:《大自然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

一、说教材(把握重点,领悟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详见教学目标部分)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长文短讲)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cai教学辅助软件

二、说学生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有预习的习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外阅读也有一定的质量,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对大自然的语言也比较熟悉,能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适当地对课文内容作出补充,通过学习,能够将自己平日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三、说教法(抓住重点,选择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宜采用“情境教学”,并辅以cai教学软件,缩短学生的生活距离,为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提供直观视觉,把学生带入情境。紧扣课后的思考题抓住重点小节。因为课后思考题是大纲对学习这篇课文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把质疑问难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去观察生法,发现生活。

四、说学法(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加上这首诗歌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自读自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先学后教,交互学习,归纳疑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五、说程序(创设情景、优化程序)

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带入情境读全诗

用cai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大自然的语言)请学生读课题,强调“大自然”,然后请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合理处理教材: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第一步:学第一小节,初步感知大自然语言无处不有。师问:为什么睁开眼就能看见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到处”一词,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第二步: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大自然说了哪些话?分小组学习2-8小节,把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教师参与小组小学

第三步:利用直观手段,长文短讲,感悟内容。

师:你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把它读出来。(生说到哪个小节,师讲哪一小节。)

当学生说出喜欢第二小节中白云这种语言时,师引导白云告诉我们什么?(晴天)这小节中的“准”能换成哪个词?(一定、肯定)并指导朗读。然后师板画白云,读生归纳出这是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师顺提问:还有哪种语言也表示天气变化?学生指出:蚂蚁搬家要下雨。请生 齐读3小节。

为了拓展知识面,教师出示四条表示天气的谚语,请生读谚语谈感受,并结合《语文天地》内容,请生收集表示天气的谚语。

当学生说出喜欢蝌蚪游泳时,向学生展示蝌蚪在水中游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想像它们会说些什么?蝌蚪像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相发言。抓住诗歌中“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个句子进行比喻句,反问句的训练,指导朗读,明确比喻要恰当,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抓住“大自然在水面写着”中的“写”对学生进行拟人句知识的传授。因此,将第4个小节作为重点,扎实基础知识的训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内化了语言。

第五小节大雁南飞与第四小节格式相同,所以只需一读代过,学生知道这两个小节是表示季节变换的语言就行了。

当学生说到鱼鳞上的圆圈这一小节时,cai课件展示鱼鳞的圆圈,请生数一数有几圈:并问:“这几个圈表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圈就是一岁”。师相机提问:你还知道树的年龄吗?请默读第六小节,画一画树的年龄。随后请两生交流画的情况,在画中体会树的年轮也是“一圈一岁”。最后请生完整读一读这两个小节,以读代讲。

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第四步:小结诗歌

结合课后练习“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出大自然用自然现象跟我们说话。师问:那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请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9小节。

抓住“只有……才……”这个句式,让学生明白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第五步,回归整体

请生再次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齐读全诗。

3、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拓展。

拓展一:在学完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时,请生读表示天气的谚语,说谚语,课后收集这类谚语。

拓展二:结合课后思考题:“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仿写一节诗歌。”cai课件向学生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格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为仿写打下基础。

六、说板书(总结板书,强化理解)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学情、校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做简单的解说。

第一, 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上我将继续“浅浅的教语文”,“浅浅的教语文”其实是肖培东老师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一直在努力实践,希望语文课就是语文课。相对于浅浅的教,就是学生主动的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科学引导激发兴趣。力争激发每一个生命中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创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二, 说教材文本。

《大自然的语言》是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阐述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本单元无论是草木荣枯,还是大雁来去都是引导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领域产生无限的趣味。

本文主要作者通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在初读感知和理清本文说明顺序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第三, 说学情和校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素养是科学指导教学的基础。八年级第二学期,孩子经过了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对说明文的阅读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能够把握说明对象,简单说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他们对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还存在阅读量少的问题,尤其是本文刚刚认识的物候学新概念,有一定难度。并且对于本文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更是相当困难。再加上我面对的学生80%属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没有好一点的学习环境,相对语文素养比较薄弱,基于此,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四, 说教学目标。

有的才能放矢,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我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 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多角度的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本文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点。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本文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第五, 说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第二课时,所以在第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设置为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说出本文语言特点。

第六, 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公倍,在这一节课上,我将用回顾展示法,设疑激趣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并能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七,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所以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 情境导入(用时5—8分钟)

本节课用回顾展示法导入课文,回顾上节课我们所学过的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并举例说明,让孩子们从进入课堂就收到关注,得到肯定,让积极踊跃发言不再是难事。

2、 分组合作,再读课文。

按照以往各层次互相搭配的分组模式,分组再读课文,并在组内分工,有的人记录,有的人圈点勾画,有的人作为发言人,有的人评点,合作探究,最终展示自己学习小组关于本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介绍。最后老师板书归纳,并指正。(用时15分钟左右)

3、 分组合作,三读课文。

小组内阅读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请发言人举例一一说明,小组之间互相点评,老师最后点评并归纳板书。

4、小结

今天,我们从竺可桢老前辈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科学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为社会展示我们的价值所在。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生

学生已有预习的习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

三、说教法(抓住重点,选择教法)

情景教学法

四、说学法

(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五、说程序(创设情景、优化程序)

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带入情境读全诗

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

2、合理处理教材: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第一步:学第一小节,初步感知大自然语言无处不有。师问:为什么睁开眼就能看见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到处”一词,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第二步: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大自然说了哪些话?分小组学习2-8小节,把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教师参与小组小学

第三步:利用直观手段,长文短讲,感悟内容。

小结诗歌

结合课后练习“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出大自然用自然现象跟我们说话。师问:那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请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9小节。

抓住“只有……才……”这个句式,让学生明白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第四步,回归整体

请生再次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齐读全诗。

3、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拓展。

在学完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时,请生读表示天气的谚语,说谚语,课后收集这类谚语。

六、说板书(总结板书,强化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

妙不可言

观察、发现……。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4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5

陈芳芳

地区: 浙江省 - 金华市 - 永康市

学校:永康市西溪镇西溪初级中学

活动1【导入】海力布的故事

从前有个猎人,叫海力布。他热心帮助别人,乡亲们都非常敬爱他。

有一天,海力布在深山里打猎,从一只老鹰嘴里救了一条小白蛇,海力布一看,原来小白蛇是龙王的女儿。龙王为了报答海力布,把嘴里含着的一颗宝石送给了海力布。从此以后,海力布把宝石含在嘴里,打猎非常方便,打的猎物就更多了,分给乡亲们的猎物也多了。 就这样过了几年,一天,海力布又像平常一样去深山打猎。从一群鸟的谈话中得知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这里的村庄。海力布听到这个消息后,就急忙去催大家搬走。但是乡亲们不明白原因,不肯搬走。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违背了龙王的忠告,把这件事的原委全告诉了乡亲们,海力布刚一说完,就变成了石头。 乡亲们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乡亲们含着泪水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他们乡亲们走在路上,忽然听见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淹没了村庄。

人们世世代代都纪念着海力布。这是传说,其实,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经过几千年的观察与积累,已经有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似乎也能听懂动植物语言,后来成为一门科学——物候学。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介绍这门科学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

活动2【讲授】作者介绍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物候学”是他作出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活动3【讲授】 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物候?

2.“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什么叫物候学?

4.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5.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6.研究物候学有何意义?

活动4【导入】抢答

1.本文是什么文体?

2.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3.文章运用什么说明顺序?

4.说说本文的说明结构。

活动5【活动】合作探究

1. 体会文章的说明语言,读一读,说说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2.找找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说说明方法的作用。

活动6【活动】农谚

1.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得到经验的概括。

2.有关农业生产经验的谚语展示。

活动7【活动】拓展延伸

1.二十四节气歌。

2.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活动8【作业】课后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使我们懂得了掌握大自然的语言是为了使农业获得更大的丰收。请你收集一些农谚,了解它对农业所起的作用。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6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7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

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说课稿大自然的语言: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的一篇主体课文。诗歌文字浅显优美,以“语言”做媒介,引导读者从气象、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感受他的神奇,激发探索研究他的兴趣。

二、说目标

本课的目标设计有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感悟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通过认—想———写———用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

3、根据诗歌的写作特点仿编诗歌。

三、说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难点:根据是个写作特点仿编诗歌。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课。通过生活中的而两个场景提问学生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如何沟通、如何交流,引入“难道只有人才有语言?”然后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明白虽然大自然没有语言,但却清楚地传递着信息,从而引入课题。

2、检查预习。本部分设计了三个环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皆在检查学生是否将课文读流利正确了。

2、出示词语认读词语,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已将本课的字词障碍解决了。

3、指导书写“省”“略”“圈”,主要强调书写要规范和正确。

3、学习诗歌内容。本部分先让学生带着“诗歌共有几小节和诗歌主要写了什么?”两个问题大声读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然后让学生具体回答都介绍了哪些语言,意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具体的熟悉。同时说说自己搜集的资料,从而深刻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这些现象到处都有睁眼看见,作者发现了,你发现了吗?让学生欣赏书中的插图,谈内容,说感受,让孩子明白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的妙不可言。

4、分析文章结构。通过对诗歌2—8节具体细致的描写,让学生明白“分写”:通过对1、9节整体的把握,让学生体会“总写”。1、9节和2—8节的比较,体会总—分—总结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式。在让学生观察诗歌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拟人、比喻修辞的运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5、指导朗读。在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了解上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同时,也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然后小组配乐赛读,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和集体荣誉感。

6、拓展。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为仿写诗歌是打下基础。

7、结束语。告诉学生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多去观察,多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点名文章主题。

五、说板书

将诗歌中所提到的语言用重点的词语全部写出来,同时将文章的结构也体现出来,目的在于反映整篇诗歌的内容和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9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叙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刚才我们之间互相谈话、互相问好,就是在使用语言交流。(板书:语言)可是,语言并非只是人类的专利。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师叙述:大自然还有许多有趣的语言呢!跟老师一起走进这奇趣无穷的大自然,仔细聆听一下它的语言。

[本环节以“语言”为切入口,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语言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工具。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怎样?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孩子去学习,去发现。]

二、品味诗句,合作研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找出诗中几种大自然的语言,标画出来。

[在学生阅读诗歌时让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大自然语言的句子,注意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诗中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并把它们填进表格里,并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相机出示课件表格,相机结合资料理解“三叶虫”。

[在这里通过读书理解文章内容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诗歌内容时,引导学生用表格法来帮助学习总结。并鼓励学生能将这种表格学习法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上。这样既结合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的要求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练习,又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法可依”。]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个词形容大自然的语言。教师指导理解积累“妙不可言”一词。

[此处的设计注意培养学生积累运用好词佳句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4、品读揣摩,体会情感。

(1)指名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文字美。指导朗读这一节的诗句。

[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所以此处我们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在说出自己喜欢该小节的原因时,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文字语言美。]

(2)自选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说出自己喜欢它的理由,再想想要怎么读好这个小节,最后自己放声朗读出来吧。

本环节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在朗读指导中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并借助插图、课件适当渗透文中的修辞手法。

(3)师生引读全诗,引导学生边读边注意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小节中感兴趣的词语、句子。

[学编诗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化难为易呢?教学时设计了两处铺垫,此环节是第一处,旨在让学生去找找哪些词语能表达自己发现时的兴奋心情,并在师生引读诗歌时让学生边读边注意最喜欢的那个小节中感兴趣的词语、句子,为仿写作好铺垫。]

三、知识拓展,练编诗歌

1、让学生借助资料卡,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学编诗歌的第二处铺垫,旨在让学生交流所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在创编诗歌时言之有物。这样指导仿编诗歌也就水到渠成了。]

2、选择一种你查找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编一小节。

3、学生交流汇报点评。

四、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爱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2.布置作业

(1)继续把诗中好词佳句抄到积累卡,再把积累卡夹到自己的积累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

(3)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继续仿照诗歌写一段。

[本课教学力求能充分体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法、以读代讲、谈话讲解、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读与悟、想与说、课内与课外、科学知识与诗中文字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情感体验。]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0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选一名学生读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八、教后反思: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1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我们组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目标的设定就是基于此。

(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把词典中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特色,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语句,进行自主品味分析领悟,而后全班交流,朗读感受等方法步骤。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课文及相关材料的解读感悟。

三、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下重点:

⑴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⑵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只有了解了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才算读懂了文章。而同时语言的生动性又是让文章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据科普文章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设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读语言,由表及里,真正让语文教学体现它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丰富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悟力。

四、教学难点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语言品味的过程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旨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纳语言文字的精髓,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八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语言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主要采用板块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做学习的主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的教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在讲故事时,设置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比较法: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新课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时,宜用此法,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荣获“最佳小读者”“小科学家”等称号,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研讨点拨法:多媒体展现竺可桢的有关内容,点拨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以及作者对科学的观察和追求精神作深层次探究,既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说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思考,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说教学过程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重点,做到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安排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激发志趣——与君共勉”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新课教学需要20—25分钟;激发志趣需要5—13分钟;与君共勉需要1-2分钟。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3,

一.导入新课:

讲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引出物候。导入课文。

本环节主要采用故事导入法,采用故事导入,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为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屏幕上出示:“快速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有了导入部分的铺垫,学生已经渴望走进文本了,所以我们请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性是必须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竺可桢对物候知识的介绍就体现了文章的说明性。另外,采用默读的形式,旨在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再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这一环节完成教学目标1。

2.重点研读:

①屏幕显示:将课文对物候的定义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这一环节重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特点。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第2个目标。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特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采用比较品味法,将文中对物候的定义与《词典》中队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目的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

第二步采用自主品味领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那些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词语句子进行品味分析,而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随机予以引导。

最后采用朗读品味法,在读中体会本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②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专门知识通俗化外,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其它方法吗?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品味科普说明文语言,既考虑了本文的特点,还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更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运用创新实践。因而,设计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激发志趣

1..走近作者

此环节从情感角度让学生重点感受作者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我们依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科技作品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汲取竺可桢科学精神的精髓。这个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点拨的方式,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对于深入探究课文的方法也还积累不够,教师提供资料,联系课文及课外知识适时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小试牛刀

当学生明确了作者介绍的物候知识之后,让他们小试牛刀,用刚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此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这一环节表现突出者还可荣获“小科学家”的称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3.大展身手:

(1)写一篇随笔(要求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物候现象,文体不现。)

(2)养成观察自然并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与君共勉

这一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物候、物候学

物候观测与农业的关系

大自然的语言纬度差异

影响物候差异的四个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古今差异

具体生动形象准确

板书的设计直观概括,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简明扼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结束】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采用形象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式,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2、由预习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选读课文,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富有逻辑的思维和简练的文笔为我们讲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此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可以对“物候学”有相关了解外,还会可了解到事理说明文各方面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此篇学习中,逻辑框架的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逻辑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练且富有逻辑性,正好可在不太难的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逻辑框架。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帮助学生分类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述出何为“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可通过文章框架下的细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及联想,将曾经学过或课外读过的诗词等篇章与本文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回忆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体,更立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从来都是脱离不了生活实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生可结合注释简单叙述文章大意,并可简述“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联想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竺可桢的照片,介绍他的身份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后,我会出示第二张图片,即竺可桢的自然日记,如下:

第二,把同学们分为四人一组,经过讨论分析出:

1.各因素是如何影响物候学,并举出例子。

2.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和用途何在?

通过完成第一个问题,同学们会对文章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认识到事理说明文的逻辑安排就是从主题到具体的说明方面再到具体的例子;通过回答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发挥了想象,发散了思维,经由自己的思索将所学文章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四)拓展延伸

在这部分我会告诉同学们,物候学其实不是一门年轻的学问,历史上曾有很长时间,农耕都是以主要的生产方式存在,中华民族为了更好地生产,早就有了细致观察,总结经验的生活生产方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带有物候学色彩的诗文。

同学们可能回答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然后,继续分组讨论,这次诗文是体现了文章中说明的那些原理。

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既发现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新的内涵,还可以将文章中所提到的观点应用到与生活相关的部分中,对诗文的认识更加立体,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五)小结作业

最后,我来总结:中华民族是一个擅于总结经验,认真生活,并且热爱生活的民族。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文,在“物候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上都体现了总结经验的重要。今天下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或使用图书馆找一些现代物候学指导人类生活的例子,明天我们上课分享一下。

通过这个作业,同学们会对物候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有一定了解,也将所学知识还原于生活。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4

一、 说教材

1、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单元提示要求我们阅读时,注意说明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2、内容

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有严密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科学的语言,能在文本研读中完成科学思想的构建。

二、说学生

1、生活经验

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对田间地头的事物有特殊的感情,本课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

2、能力要求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对说明文基础知识有了了解,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

3、欠缺

但是农村的学生眼界局限性,平时阅读量少,他们在理清说明顺序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欠缺。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3、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知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和三维目标制定我把教学方法制定如下:

教法:以任务驱动学生

学法:1、五步读:初读、再读、研读、情读和拓读

2、小组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视频导入

利用图画、音乐、语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学生自有朗读课文,积累的字词,最后教师展示积累的词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补充。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筛选主要信息

课件上显示:“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根据这些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采用默读的形式,还要掌握一定速度,是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下一环节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奠定基础。

4、研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读课文的6—10段思考: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

这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和图片创设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会总结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还有古今差异的时间顺序。

展示三月内蒙古和海南,四月的内蒙和大连,四月的内蒙山顶上还有积雪而山脚下却绿意葱葱。这种直观的图片对比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纬度、和高下的差异。

5、情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听完后用 “我听到了 我知道 说一句话。”

②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体会欣赏。

感受语言既是课堂重点也是学生欠缺环节,我采用了配乐泛读来创设情境,学生由品味词句“我听到了什么”然后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知道了什么”。学生由听到读,再到品读从而对文本理解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科学的奥秘。

6、作业:以下两个作业任选一个

①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②写一篇观察日记

这两个作业完成都需要查找一些资料翻阅科普类图书,这一环节也是拓读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兴趣。因为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第一个相对容易一些,学生有选择空间。

六、预期效果

时间:合理的时间安排能保证各环节顺利推进,从而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

内容:内容设置上,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为起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方法:

1、五步法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任务,有方法,从而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2、运用小组学习法,克服了部分学生胆怯、不善言谈的弱点,加之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是从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构建的一节高效务实的语文课。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富有逻辑的思维和简练的文笔为我们讲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此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可以对“物候学”有相关了解外,还会可了解到事理说明文各方面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此篇学习中,逻辑框架的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逻辑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练且富有逻辑性,正好可在不太难的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逻辑框架。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帮助学生分类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述出何为“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可通过文章框架下的细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及联想,将曾经学过或课外读过的诗词等篇章与本文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回忆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体,更立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从来都是脱离不了生活实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生可结合注释简单叙述文章大意,并可简述“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联想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竺可桢的照片,介绍他的身份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后,我会出示第二张图片,即竺可桢的自然日记,如下: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1)选一名学生读1、2段。(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多媒体显示:(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八、教后反思: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第三篇: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号参赛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重难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三、说学情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四、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4.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教学过程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我将本科设计为两个课时,我今天讲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下面我用多媒体课件想大家展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大家通过听读,来初步感知文意。并注意以希望需要大家积累的例如:翩然、销声匿迹、衰草连天、周而复始等词语。

2.学生带着课后问题: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进行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大家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五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明确: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使“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六、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我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教育熏陶紧密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所收获。

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谢谢!

第四篇:大自然的启示说课稿

《大自然的启示》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就人教版第8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进行说课。下面我将紧扣略读课文的特点准备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反思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方面、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两则科普小短文,再次激发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打扫”森林》讲述的是林务官的一纸命令给森林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人类的老师》介绍了科学家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运用于发明创造。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研究大自然的特点以及生物的特性,从中受到启发,才能科学、有效利用大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这两篇虽然都是说明文,但在语言特点上有所不同,《“打扫”森林》的语言生动活泼,而《人类的老师》则平实简明。

2、学情分析:通过前三课(自然之道、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的学习,学生热爱自然的情绪上涨,初步学会理性的思考。以文本为例,从自然之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因此,本课是学生自主运用对话文本的方法,在读中感悟,进行适当的语言训练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3、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点,以新课标阐述的理念为背景,预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8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课文,把握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认识到大自然能给人类以警示和启发,激发阅读仿生学等科普读物的兴趣。

4、教学重难点;为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启发。而深层次地领悟大自然给人类的警示和启发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5、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设计

第二方面、说教法

1、略读课文应该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是将精读学习所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

2、教学过程。为了把预设目标落到实处,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共分几大板块。

(一)、预习检测

主要带领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内容,同时指导学生认读本课生字。

(二)、明标激趣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设计谈话内容,导入主题。

(三)、合作交流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快速浏览课文,这两篇课文各讲了什么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并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出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合作探究。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的意图是指导学生自学,所以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主学习,有不懂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的看法。在汇报时有说不好的地方我适当点拨、指导,在汇报感受深刻的句子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体会。

(四)、引领达标。对全文进行总结,并让他们写一写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语。

(五)、巩固检测。利用练习册将本科学习的重点字词和课文中心内容进一步掌握。并给学生推荐有关仿生学的书目,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第三方面: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因此,学生课堂上的学法重点就在体验学习与探究学习上。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亲身感悟了文章语言的魅力。同时通过课文内容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组讨论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让每个同学参与学习之中。

第四部分 说反思

针对本节课我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课文设计内容较多,没有充分的备学生。

2、课堂气氛不够激烈,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进一步培养。

3、对学生的评价太单一,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应加强新课标的学习,改进教学方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以上是我的说课的内容,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指正。

《大自然的启示》说课稿

位:

相公镇中心小学

执教科目:

执教年级:

四 年 级

执 教 者:

第五篇:《大自然语言》说课稿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语言》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

一、说教材(把握重点,领悟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知识性诗歌,从一些最为常见的现象入手为我们介绍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

诗歌具体介绍了7种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预示晴天,蚂蚁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飞秋天到,鱼鳞的圆圈,树的年轮都是“一圈一岁”,“三叶虫”推测地质,又可分为表示天气变化、季度变换、推测年龄、推测地质四个板块。其中表示“三叶虫”这个小节是学生难于理解的,是本诗歌的难点。

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观察与发现”。根据课文的类型,特点及其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教学本课时应重点引发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探究大自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用平实、通俗有趣的语言,解释介绍深奥的大自然知识的特点。

这首诗歌的教学目标是(详见教学目标部分)

1、能力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

2、语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

3、情意目标:感悟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究、研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本诗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处理教材(长文短讲)

(2)重视朗读训练,把握诗歌节奏。

(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重视自读自悟。

(5)紧扣单元主题,注重知识的拓展。

教具准备:cai教学辅助软件

二、说学生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有预习的习惯和自读的能力,也有不同方法识记生字的能力与愿望。其次,学生对朗读课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外阅读也有一定的质量,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对大自然的语言也比较熟悉,能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适当地对课文内容作出补充,通过学习,能够将自己平日观察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的形式进行仿写。

三、说教法(抓住重点,选择教法)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宜采用“情境教学”,并辅以cai教学软件,缩短学生的生活距离,为学生认识大自然的语言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提供直观视觉,把学生带入情境。紧扣课后的思考题抓住重点小节。因为课后思考题是大纲对学习这篇课文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把质疑问难贯穿了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去观察生法,发现生活。

四、说学法(自读自悟,培养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再加上这首诗歌文字浅显易懂,所以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应用“自读自悟”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先学后教,交互学习,归纳疑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

五、说程序(创设情景、优化程序)

领悟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和学法,下面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带入情境读全诗

用cai课件演示:黄叶纷纷飘落,满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的景象,师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叙: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大自然的语言)请学生读课题,强调“大自然”,然后请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合理处理教材:

这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语言的神奇,但诗歌有9个小节,篇幅较长,要在40分钟内完成,比较困难,因此我采用分板块教学的方法。

第一步:学第一小节,初步感知大自然语言无处不有。师问:为什么睁开眼就能看见大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抓住“到处”一词,用读的方式告诉大家大自然的语言随处可见,无处不有。

第二步: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过渡:大自然说了哪些话?分小组学习2-8小节,把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在小组内多读几遍。

教师参与小组小学

第三步:利用直观手段,长文短讲,感悟内容。

师:你最喜欢哪种大自然的语言?把它读出来。(生说到哪个小节,师讲哪一小节。)

当学生说出喜欢第二小节中白云这种语言时,师引导白云告诉我们什么?(晴天)这小节中的“准”能换成哪个词?(一定、肯定)并指导朗读。然后师板画白云,读生归纳出这是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师顺提问:还有哪种语言也表示天气变化?学生指出:蚂蚁搬家要下雨。请生 齐读3小节。

为了拓展知识面,教师出示四条表示天气的谚语,请生读谚语谈感受,并结合《语文天地》内容,请生收集表示天气的谚语。

当学生说出喜欢蝌蚪游泳时,向学生展示蝌蚪在水中游动的画面,引导学生想像它们会说些什么?蝌蚪像什么?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相发言。抓住诗歌中“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这个句子进行比喻句,反问句的训练,指导朗读,明确比喻要恰当,反问句的语气更强烈。抓住“大自然在水面写着”中的“写”对学生进行拟人句知识的传授。因此,将第4个小节作为重点,扎实基础知识的训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内化了语言。

第五小节大雁南飞与第四小节格式相同,所以只需一读代过,学生知道这两个小节是表示季节变换的语言就行了。

当学生说到鱼鳞上的圆圈这一小节时,cai课件展示鱼鳞的圆圈,请生数一数有几圈:并问:“这几个圈表示什么?”你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圈就是一岁”。师相机提问:你还知道树的年龄吗?请默读第六小节,画一画树的年龄。随后请两生交流画的情况,在画中体会树的年轮也是“一圈一岁”。最后请生完整读一读这两个小节,以读代讲。

第八小节“三叶虫”化石推测地质是难点,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我采用让学生先自读全节,再质疑。然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第四步:小结诗歌

结合课后练习“大自然用什么跟我们说话?”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出大自然用自然现象跟我们说话。师问:那你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妙不可言)请生带着赞美的语气读第9小节。

抓住“只有……才……”这个句式,让学生明白只有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

第五步,回归整体

请生再次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齐读全诗。

3、有机整合教学资源,进行知识拓展。

拓展一:在学完表示天气变化的语言时,请生读表示天气的谚语,说谚语,课后收集这类谚语。

拓展二:结合课后思考题:“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仿写一节诗歌。”cai课件向学生展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用书上的语言格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为仿写打下基础。

六、说板书(总结板书,强化理解)

板书是微型教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恰当的板书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本课的板书既应概文中介绍的大自然的语言,又要突出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观察与发现。”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揭示课题时板书:大自然的语言,在精读课文,理解内容过程中学生提出哪种大自然的语言,就板画,并根据学生的总结将语言分类,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后,板:妙不可言。总结全诗时,板:观察、发现……。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2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⑴ 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⑵ 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⑵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⑶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地位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单元提示要求我们阅读时,注意说明顺序和方法,学会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2、内容

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和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3、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有严密清晰的逻辑和严谨科学的语言,能在文本研读中完成科学思想的构建。

二、说学生

1、生活经验

我所教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对田间地头的事物有特殊的感情,本课更能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兴趣。

2、能力要求

通过上一单元学习对说明文基础知识有了了解,为本课学习打下基础。

3、欠缺

但是农村的学生眼界局限性,平时阅读量少,他们在理清说明顺序和语言鉴赏方面比较欠缺。

根据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每段的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3、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知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和三维目标制定我把教学方法制定如下:

教法:以任务驱动学生

学法:1、五步读:初读、再读、研读、情读和拓读

2、小组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辅助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视频导入

利用图画、音乐、语言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阅读。

2、初读课文,积累字词。

学生自有朗读课文,积累的字词,最后教师展示积累的词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展示补充。

3、再读课文,感知内容,筛选主要信息

课件上显示:“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方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根据这些中心句筛选课文主要信息。”

“采用默读的形式,还要掌握一定速度,是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也是为下一环节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奠定基础。

4、研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

读课文的6—10段思考: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不能颠倒顺序?为什么?

这一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和图片创设情境。

新课标中指出“对课文内容能提出自己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通过讨论会总结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还有古今差异的时间顺序。

展示三月内蒙古和海南,四月的内蒙和大连,四月的内蒙山顶上还有积雪而山脚下却绿意葱葱。这种直观的图片对比很容易帮助学生理解经度、纬度、和高下的差异。

5、情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课文第一段听完后用 “我听到了 我知道 说一句话。”

②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体会欣赏。

感受语言既是课堂重点也是学生欠缺环节,我采用了配乐泛读来创设情境,学生由品味词句“我听到了什么”然后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我知道了什么”。学生由听到读,再到品读从而对文本理解和体验,感受大自然的美,探索科学的奥秘。

6、作业:以下两个作业任选一个

①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②写一篇观察日记

这两个作业完成都需要查找一些资料翻阅科普类图书,这一环节也是拓读的体现,同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科学兴趣。因为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第一个相对容易一些,学生有选择空间。

六、预期效果

时间:合理的时间安排能保证各环节顺利推进,从而保证有效教学的顺利展开。

内容:内容设置上,以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基础为起点,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的知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方法:

1、五步法阅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任务,有方法,从而确保课堂的实效性。

2、运用小组学习法,克服了部分学生胆怯、不善言谈的弱点,加之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节课是从时间、内容、方法等方面构建的一节高效务实的语文课。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4

尊敬的各位专家,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文本,学情、校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做简单的解说。

第一,说教学理念。

本节课上我将继续“浅浅的教语文”,“浅浅的教语文”其实是肖培东老师的观点,我比较赞同,一直在努力实践,希望语文课就是语文课。相对于浅浅的教,就是学生主动的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所以课堂上我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科学引导激发兴趣。力争激发每一个生命中的学习主动性,努力创设开放而又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二,说教材文本。

《大自然的语言》是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阐述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也就是事理性说明文。本单元无论是草木荣枯,还是大雁来去都是引导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他们对科学领域产生无限的趣味。

本文主要作者通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在初读感知和理清本文说明顺序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

第三,说学情和校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语文素养是科学指导教学的基础。八年级第二学期,孩子经过了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对说明文的阅读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能够把握说明对象,简单说出说明对象的特征。但是他们对事理性说明文的阅读还存在阅读量少的问题,尤其是本文刚刚认识的物候学新概念,有一定难度。并且对于本文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更是相当困难。再加上我面对的学生80%属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他们没有好一点的学习环境,相对语文素养比较薄弱,基于此,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第四,说教学目标。

有的才能放矢,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我从三个维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阅读课文,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多角度的阅读课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探究本文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本文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第五,说教学重点。

本节课是《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第二课时,所以在第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重点设置为掌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说出本文语言特点。

第六,说教学方法。

科学的方法可以事半而公倍,在这一节课上,我将用回顾展示法,设疑激趣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孩子们了解说明方法及作用,并能指出本文的语言特点。

第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所以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1、情境导入(用时5—8分钟)

本节课用回顾展示法导入课文,回顾上节课我们所学过的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并举例说明,让孩子们从进入课堂就收到关注,得到肯定,让积极踊跃发言不再是难事。

2、分组合作,再读课文。

按照以往各层次互相搭配的分组模式,分组再读课文,并在组内分工,有的人记录,有的人圈点勾画,有的人作为发言人,有的人评点,合作探究,最终展示自己学习小组关于本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介绍。最后老师板书归纳,并指正。(用时15分钟左右)

3、分组合作,三读课文。

小组内阅读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并请发言人举例一一说明,小组之间互相点评,老师最后点评并归纳板书。

4、小结

今天,我们从竺可桢老前辈的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科学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作为新时代的主人,我们也应该努力学习,不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为社会展示我们的价值所在。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说明方法

语言特点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5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为主题展开。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科普文章,以生动形象,清丽典雅的用词介绍物候学知识,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课文内容;

2、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用意;

3、品味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激趣法,提问法,点拨法。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用:

1、目标导学法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充分明确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方向,有的放矢。

2、讨论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教学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激趣导入,由选词游戏,寻找同类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环节2整体感知,快速筛选信息。

首先,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检查预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独立思维能力。

1、字词积累,本课语言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其中一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积累词语,学以致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2、由预习积累过度到文本掌握,说一说文章中关于物候知识的主要信息,训练学生快速的筛选信息,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此环节力图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选读课文,理说明顺序。

选读课文6—10段,说说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因素(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注意四个因素前的标志性词语。本单元教学要求:“在阅读中,要注意说明的顺序与方法”,用反向思维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解决疑难,在讨论中以求明确重点,解决难点。

“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大自然的语言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对比讨论,加深理解。并请同学展示积累的古诗和农谚探究当中蕴含的物候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发展性,创造性。最后将知识装进知识的行囊,为之所用。

环节4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配乐朗读带领同学们去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语言的魅力,并以“我看到(听到)了……,我知道……”的句式品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由听到读,再品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形状是一片绿叶,用大自然中的物象来说物候,形象的解读了物候是大自然的语言。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的一篇主体课文。诗歌文字浅显优美,以“语言”做媒介,引导读者从气象、动物、植物等自然现象中了解大自然,感受他的神奇,激发探索研究他的兴趣。

二、说目标

本课的目标设计有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感悟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2、通过认—想———写———用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

3、根据诗歌的写作特点仿编诗歌。

三、说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熟读课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难点:根据是个写作特点仿编诗歌。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课。通过生活中的而两个场景提问学生和家人、朋友在一起时如何沟通、如何交流,引入“难道只有人才有语言?”然后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明白虽然大自然没有语言,但却清楚地传递着信息,从而引入课题。

2、检查预习。本部分设计了三个环节:

1、让学生齐读课文,皆在检查学生是否将课文读流利正确了。

2、出示词语认读词语,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已将本课的字词障碍解决了。

3、指导书写“省”“略”“圈”,主要强调书写要规范和正确。

3、学习诗歌内容。本部分先让学生带着“诗歌共有几小节和诗歌主要写了什么?”两个问题大声读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和了解。然后让学生具体回答都介绍了哪些语言,意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具体的熟悉。同时说说自己搜集的资料,从而深刻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这些现象到处都有睁眼看见,作者发现了,你发现了吗?让学生欣赏书中的插图,谈内容,说感受,让孩子明白要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做一个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的妙不可言。

4、分析文章结构。通过对诗歌2—8节具体细致的描写,让学生明白“分写”:通过对1、9节整体的把握,让学生体会“总写”。1、9节和2—8节的比较,体会总—分—总结构,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式。在让学生观察诗歌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拟人、比喻修辞的运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5、指导朗读。在对文章内容结构写作手法的了解上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妙不可言的同时,也体会语言文字之美。然后小组配乐赛读,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和集体荣誉感。

6、拓展。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为仿写诗歌是打下基础。

7、结束语。告诉学生做一个爱学习的人,多去观察,多去思考,就会有所发现,点名文章主题。

五、说板书

将诗歌中所提到的语言用重点的词语全部写出来,同时将文章的结构也体现出来,目的在于反映整篇诗歌的内容和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7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

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说课稿大自然的语言: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8

《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亲切、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三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初步感知大自然的美妙,激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兴趣。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本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低年级的重点,拿出充足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

2、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重视自读感悟,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

根据课文的.特点和结合学生年龄特征,本课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课文生字,知道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2、看懂图意,理解课文,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9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叙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刚才我们之间互相谈话、互相问好,就是在使用语言交流。(板书:语言)可是,语言并非只是人类的专利。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师叙述:大自然还有许多有趣的语言呢!跟老师一起走进这奇趣无穷的大自然,仔细聆听一下它的语言。

[本环节以“语言”为切入口,谈话导入,让学生感受语言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工具。大自然也有语言?它的语言怎样?我们能读懂吗?带着这些疑问,让孩子去学习,去发现。]

二、品味诗句,合作研读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找出诗中几种大自然的语言,标画出来。

[在学生阅读诗歌时让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大自然语言的句子,注意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诗中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并把它们填进表格里,并组织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内容相机出示课件表格,相机结合资料理解“三叶虫”。

[在这里通过读书理解文章内容是三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学习诗歌内容时,引导学生用表格法来帮助学习总结。并鼓励学生能将这种表格学习法运用到其他文章的学习上。这样既结合语文天地里的“金钥匙”的要求加强学生概括能力的练习,又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法可依”。]

3.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个词形容大自然的语言。教师指导理解积累“妙不可言”一词。

[此处的设计注意培养学生积累运用好词佳句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4、品读揣摩,体会情感。

(1)指名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个小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文字美。指导朗读这一节的诗句。

[语文教学应立足文本,所以此处我们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在说出自己喜欢该小节的原因时,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文字语言美。]

(2)自选最喜欢的一个小节,说出自己喜欢它的理由,再想想要怎么读好这个小节,最后自己放声朗读出来吧。

本环节着重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在朗读指导中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并借助插图、课件适当渗透文中的修辞手法。

(3)师生引读全诗,引导学生边读边注意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小节中感兴趣的词语、句子。

[学编诗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化难为易呢?教学时设计了两处铺垫,此环节是第一处,旨在让学生去找找哪些词语能表达自己发现时的兴奋心情,并在师生引读诗歌时让学生边读边注意最喜欢的那个小节中感兴趣的词语、句子,为仿写作好铺垫。]

三、知识拓展,练编诗歌

1、让学生借助资料卡,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这个环节是指导学生学编诗歌的第二处铺垫,旨在让学生交流所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让学生在创编诗歌时言之有物。这样指导仿编诗歌也就水到渠成了。]

2、选择一种你查找到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诗歌编一小节。

3、学生交流汇报点评。

四、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1.引导学生发现只有爱学习、勤于思考才能发现大自然的语言,鼓励学生继续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

2.布置作业

(1)继续把诗中好词佳句抄到积累卡,再把积累卡夹到自己的积累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

(3)你还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语言”?继续仿照诗歌写一段。

[本课教学力求能充分体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的教学思想,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法、以读代讲、谈话讲解、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把读与悟、想与说、课内与课外、科学知识与诗中文字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情感体验。]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0

【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

《大自然的语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以科学为专题的,选编的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是学生系统学习说明文知识的单元。本册共编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事物说明文,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事理说明文的开篇之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它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他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为了使青少年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易于接受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富于感染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尽量使语言生动、形象、传神。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人格化,取得生动传神,引人入胜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专门知识通俗化,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因此,根据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阶段目标提出的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本课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我们组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了解物候的有关知识。

新课标中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能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这个目标的设定就是基于此。

(2)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用把词典中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初步感知本文语言特色,再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具有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语句,进行自主品味分析领悟,而后全班交流,朗读感受等方法步骤。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这一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对课文及相关材料的解读感悟。

三、教学重点

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以下重点:

⑴学会按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⑵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只有了解了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才算读懂了文章。而同时语言的生动性又是让文章饶有趣味,通俗易懂的根源。依据科普文章的特点:内容的科学性,通俗性以及语言的生动性,我们设计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品读语言,由表及里,真正让语文教学体现它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丰富了科学知识,又增强了语言的感悟力。

四、教学难点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形象、准确的特点

依据:语言品味的过程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旨在这过程中学习和吸纳语言文字的精髓,培养学生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乐趣,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

八年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以及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原因,品味语言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

【说教法】

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我主要采用板块活动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做学习的主人。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我们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拟采用以下的教法:

1故事导入法:教师在讲故事时,设置一个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比较法:把《现代汉语词典》上有关物候的解释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新课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和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时,宜用此法,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荣获“最佳小读者”“小科学家”等称号,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研讨点拨法:多媒体展现竺可桢的有关内容,点拨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以及作者对科学的观察和追求精神作深层次探究,既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又注重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说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圈点勾画法。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强调:“教的最优化必须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是要有机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通过“问题——探究”教学途径,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问题由学生思考,过程让学生参与,疑难由学生解决”的目的,把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时间和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积极体验中学会学习,善于学习。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读书习惯。

【说教学过程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力求突出重点,做到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安排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设计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激发志趣——与君共勉”等教学环节。其中,导入新课估计需要3—5分钟;新课教学需要20—25分钟;激发志趣需要5—13分钟;与君共勉需要1-2分钟。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3,一.导入新课:

讲述《晏子使楚》的故事,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引出物候。导入课文。

本环节主要采用故事导入法,采用故事导入,容易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诱使学生迅速进入“乐学”境界。为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新课教学

1.整体感知

屏幕上出示:“快速阅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课文中介绍的物候知识”

有了导入部分的铺垫,学生已经渴望走进文本了,所以我们请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性是必须在授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竺可桢对物候知识的介绍就体现了文章的说明性。另外,采用默读的形式,旨在逐步培养学生默读课文,抓关键词句,概括内容的能力,这是新课标中重点提到的初中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时再从独立转向交流讨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落实了教学重点,这一环节完成教学目标1。

2.重点研读:

①屏幕显示:将课文对物候的定义与《现代汉语词典》中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重点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这一环节重点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特点。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第2个目标。

体会科普说明文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特点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采用比较品味法,将文中对物候的定义与《词典》中队物候的解释加以比较,看看区别在哪里?目的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

第二步采用自主品味领悟,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那些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词语句子进行品味分析,而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随机予以引导。

最后采用朗读品味法,在读中体会本文语言的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

②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专门知识通俗化外,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其它方法吗?

这一环节,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品味科普说明文语言,既考虑了本文的特点,还考虑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教学内容)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够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教学实践表明,语言能力的养成,离不开相关知识的学习,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科学训练,更离不开学习者自身的语言运用创新实践。因而,设计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语言上,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激发志趣

1..走近作者

此环节从情感角度让学生重点感受作者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我们依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科技作品的要求,在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感受和理解的能力,汲取竺可桢科学精神的精髓。这个环节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点拨的方式,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这部分内容学生比较陌生,对于深入探究课文的方法也还积累不够,教师提供资料,联系课文及课外知识适时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小试牛刀

当学生明确了作者介绍的物候知识之后,让他们小试牛刀,用刚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此环节既可以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

这一环节表现突出者还可荣获“小科学家”的称号,不仅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更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

3.大展身手:

(1)写一篇随笔(要求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物候现象,文体不现。)

(2)养成观察自然并写观察日记的良好习惯。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外延,这个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教学向生活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培养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四.与君共勉

这一环节主要是鼓励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五.板书设计

物候、物候学

物候观测与农业的关系

大自然的语言纬度差异

影响物候差异的四个因素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研究物候的重要意义古今差异

具体生动形象准确

板书的设计直观概括,将课文的重点难点简明扼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结束】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采用形象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方式,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1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

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2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桦川县第四中学的语文教师刘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

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丰富的物候现象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物候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我做以适当的点拨。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本单元说明文的教学是在前一单元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说明文的体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学生了解本文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条理,理解说明事物时所运用的语言的特点。教学环节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今天,我们将一起去破译大自然的语言,探询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第二环节: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并伴有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学生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我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我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本环节意在通过竞赛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这一部分我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第三环节: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

第四环节: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我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抽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二、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选一名学生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我给以适当的鼓励。

(4)教师提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多媒体显示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我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学生构思写作后,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四、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我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五、探究课文、释疑问难。

六、走进自然畅谈收获。

七、布置作业。

1.说明“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三则农谚包含的物候知识。(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2.请以“水、空气、森林、动物保护”为对象拟两条环保标语。例:污染空气,等于慢性自杀。(意在强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

3.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 妙笔去记录大自然的语言。(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意在培养学生观察和写作能力)

●板书设计

八、教后反思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我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在老师富有启笛性和亲和力的语言导引下,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惟恐自己没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他们灵活地采用了读、听、看、演、讨论、争辩等各种形式。在此过程中,课堂变成了求知的乐园。学生的参与意识、想象力、创造力都得以超乎预想的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时,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的特征,说明的语言、顺序等”这些抽象、枯燥的知识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教完本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好的学生和文本,而是现代课堂呼唤让文本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好的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和教学艺术。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3

教学设计:

一、生词引入,解题激趣。

1、出示生词(语言)谁能把生字读一读?这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两个“口”)说明和什么有关呢?(嘴巴、说话)

2、CAI课件展示公鸡打鸣、黄叶纷纷往下落、乌云漫天电光闪,说说都告诉我们什么?引入课题: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去发现吧!

展示接近学生生活的自然现象揭示课题,使深奥的自然现象变得接近,容易理解。

二、组织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拼音把每个字读准,特别是生字的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诗读通。

2、交流生字读音情况:指名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并领读。

3、交流通读句子的情况:把你认为读得最通顺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听,结合交流情况重点指导以下三句。

(1)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注意轻声音节)

(2)古老的“三叶虫”化石,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注意名称连读)

(3)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变音读n音)

(4)正确流利的读诗句,并说说从诗中你又了解到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提醒大家读生字的时候注意什么,读得最好的一节读给大家听,这种方式尊重学生的意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品读诗句,指导朗读。

1、自渎体会,哪一种大自然的语言你最感兴趣。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教学)

(第二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个个静态的“逗点”变成摇着尾巴的“逗点”)这是什么?仔细看看这是什么?

(2)引导想象:你看小蝌蚪上下游动,招呼朋友多高兴呀,它们会说什么呢?你听了心情会怎样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急不可待想读书。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让:“逗点”瞬间变为富有生命的小蝌蚪,展现了春天一派生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又理解了课文,内化了语言。

(3)自由练读、指名朗读、结合点评。

(第三小节)

(1)CAI课件展示一条大鱼,谁知道这条鱼有几岁?你是从哪句诗看出来?该怎么读让大家都知道这种大自然的语言呢?

(2)学生练读、指名朗读。

(第四节)

第四节主要讲的是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一片,这种漫长的地壳演变,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生动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对地壳的演变有感性认识,从而达到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1)指名试读,说说这一节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

教师结合课件讲解“三叶虫”理解“镶嵌”,简单介绍“喜马拉雅山”。

(2)“喜马拉雅山”是那么高,那么大,可见远古时候那儿的海又大又深,诗句“那儿曾是汪洋一片”该怎么读呢

(3)指名试读、点评指导。

教师在引导学生反复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捂,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体会感情。

四、回归整体,赛读拓展。

(1)赛读:把三小节连起来练读,比比看谁读得好。

(2)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两节诗。

(3)拓展: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回家也可以查找有关大自然中还有哪些语言。

《大自然语言》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16课,这篇课文,这是一篇科学性事理说明文,作者用富有逻辑的思维和简练的文笔为我们讲解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此篇的学习,同学们除了可以对“物候学”有相关了解外,还会可了解到事理说明文各方面与说明对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在此篇学习中,逻辑框架的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但逻辑思维还处于形成阶段,本文篇幅不长而且语言简练且富有逻辑性,正好可在不太难的文字的基础上重点学习逻辑框架。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列表是帮助学生分类信息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述出何为“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速读文章了解文章的逻辑框架,并且可通过文章框架下的细节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并通过小组讨论及联想,将曾经学过或课外读过的诗词等篇章与本文联系起来。用这种方法回忆旧知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具体,更立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可提高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经验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艺术从来都是脱离不了生活实践的。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学生可结合注释简单叙述文章大意,并可简述“物候学”的定义,影响因素及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列表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联想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竺可桢的照片,介绍他的身份是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并告诉同学们,这就是本文的作者。

然后,我会出示第二张图片,即竺可桢的自然日记,如下:

第二,把同学们分为四人一组,经过讨论分析出:

1.各因素是如何影响物候学,并举出例子。

2.物候学研究的意义和用途何在?

通过完成第一个问题,同学们会对文章有更深的了解,同时认识到事理说明文的逻辑安排就是从主题到具体的说明方面再到具体的例子;通过回答第二个问题,同学们发挥了想象,发散了思维,经由自己的思索将所学文章与实际生活相关联。

(四)拓展延伸

在这部分我会告诉同学们,物候学其实不是一门年轻的学问,历史上曾有很长时间,农耕都是以主要的生产方式存在,中华民族为了更好地生产,早就有了细致观察,总结经验的生活生产方式,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带有物候学色彩的诗文。

同学们可能回答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然后,继续分组讨论,这次诗文是体现了文章中说明的那些原理。

通过这个环节,同学们既发现了以前所学的知识中新的内涵,还可以将文章中所提到的观点应用到与生活相关的部分中,对诗文的认识更加立体,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五)小结作业

最后,我来总结:中华民族是一个擅于总结经验,认真生活,并且热爱生活的民族。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一篇关于“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文,在“物候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上都体现了总结经验的重要。今天下课后,请同学们上网或使用图书馆找一些现代物候学指导人类生活的例子,明天我们上课分享一下。

通过这个作业,同学们会对物候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有一定了解,也将所学知识还原于生活。

《大自然文字》说课稿(共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