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大全5篇)
编辑:雨雪飘飘 识别码:72-637550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15 18:05: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

一、教材内容:

《吃穿用哪里来》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每日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用品是怎样来到我们生活中的。它包括三个课题,分别是《吃穿用哪里来》、《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生活中的各行各业》。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帮生活用品找“老家”,知道身边的农产品并给它们分类,了解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感知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用品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和社会接触的比较少,对工农业生产了解比较少,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生活用品虽然经常用到,但它们是怎么来得了解不清楚,没有深刻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存在着许多奢侈浪费的现象,基于这种奢侈,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和人民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勤劳节俭的生活品质,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点:

1、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活动体验,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行为与习惯目标:通过讨论、交流知道劳动产品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爱惜劳动成果,节约粮食的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课前收集,课中交流,初步了解本地农产品的分类及部分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与我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工农业产品,了解它们的分类;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知道我们身边的农产品,懂得这些产品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习惯。

五、教学方法:

按新课标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的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我采用的方法如下:

1、采用活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参与活动中,感悟并提高道德认知,通过活动化教学,力求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活动化教学中,注意了活动的层次性、目标性。

2、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互相讨论,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死气沉沉的格局,开辟了师生之间平等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渠道。

六、课前准备:

①教师准备:相关资料

②学生准备:(1)课前问问家里人,我们当地农村主要生产那些农产品?农民伯伯是怎样劳动的?

七、教学过程:

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吸引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安排了四个小活动:

(一)生活用品找“老家”。

1、观察生活:让学生展示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一些代表性物品,可以是实物图片,也可以记下物品的名称,推测和判断这些物品是来自农村还是工厂。

2、归类: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将来自农村的放在农产品中,来自工厂的放在工业品中。

3、提升: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归纳出农产品的特征:①来自农村,是通过种植、饲养、捕捞得来的;②农民伯伯生产出来的。工业品的特征:①来自工厂,是通过对原材料加工而成的;②工人叔叔生产出来的。工农业产品的共同特征: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我们的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密不可分。

(二)不同的农产品

1、让每位同学回家先问问爸爸妈妈,家中餐桌上所吃的一些农产品,哪些是本地产的,哪些是外地产的,并将它们记录下来。

2、到农贸市场调查都有那些农产品,如粮食、蔬菜、肉类、水产类、山货、香料等,问问他们的产地。

3、将采访、调查的情况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

4、调查活动总结:大家交流参观调查的体验,以及自己的种种想法,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农产品的分类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能够说出身边农产品的具体分类。

(三)了解家乡

1、大家可以选择一个共同认同的、具有家乡特色的农产品,也可以分组选择一些家乡的农产品,了解家乡农产品的特点及其生长的环境。

2、然后大家制作一个介绍自己家乡的农产品的图文并茂的广告或者商标。内容可以不限,但要客观、真实,最好能反映出家乡人的情感。学生通过介绍家乡的农产品,能更深入地认识农产品中所蕴涵的更丰富的内容。

(四)到农村去看看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资源,让学生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调查的资料,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围绕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一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并在互相交流后模仿农民伯伯劳动的样子,体验劳动的艰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为了不断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还需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我这样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我与小动物》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与小动物》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学生带入“动物世界”,感受小动物的可爱,生命的可贵。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要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培养儿童的爱心和责任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在生活化、活动化理念下,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四个:

1、情感和态度 : 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2、行为与方法 : 通过“食物网”的游戏以及观看藏羚羊图片等活动,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 : 通过“走进动物世界”,扮演小动物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知道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身边的小动物。

4、过程与方法 : 通过讨论、资料收集、游戏、角色扮演、欣赏及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和教法: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难点是在于如何使学生能从简单的喜欢小动物这种情感转变为视小动物和人类一样的生命,从而由简单的喜爱到尊重,热爱这些小生命,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为了突破这一重、难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活动式的情境教学,目的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领入情境,寓教于乐,升华学生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要做好如下3个活动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小金鱼、鱼缸

3、学生制作动物明星卡

为了更好的实践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打算分2课时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下面,我重点谈谈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和意图。

五、说教学过程:

1、根据本课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以组织学生活动地形式设计了以下5个环节:

第一环节:谜语激趣。

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

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

第四环节:送动物回家。

第五环节:集体认养小金鱼

2、具体介绍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谜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猜动物谜的方式导入课文,(如:嘴象小铲子,脚象小扇子,走路左右摆,不是摆架子。)由此延伸到动物王国里的其他成员。

[猜谜语是学生喜欢的方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文中来。]

第二环节:动物知识知多少。

这是我今天说课的重点环节,我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交流:“动物明星卡”。课前,我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收集动物知识,并制作动物明星卡。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先让他们介绍给身边的小朋友,再进行集体交流。如: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改种动物的生活习性、活动方式等等。

[交流中就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探究动物的兴趣和喜爱动物之情。这样就能较好、有效地被学生接受、消化,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二步,超级模仿秀。

学生在畅谈自己喜爱的动物后,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也根据低年纪学生好模仿的特点,我设计了“超级模仿秀”这一游戏。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喜爱的动物的声音或动作,大家来猜。

[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第三步:动物小百科――知识竞赛。

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动物知识,(如动物的特征、习性、生活区、本领及仿生学有关知识),创设知识擂台赛。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分成各动物小组,教师作为主考官向各组出题,有必答题和抢答题。

[学生在分小组竞赛中了解到更多的动物知识,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一步。]

第三环节:说养动物趣事。

先小组交流说说养动物中的趣事,再指名汇报。

[这是从单纯的了解动物知识转到人与动物的过渡环节。喜爱小动物应该是大多数孩子的共同爱好,所以说起他们与动物间的趣事,一定是言无不尽。]

第四环节:送小动物回家。

学生在听录音故事《小明的烦恼》后辨析明理:知道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向往的是蓝天。

[让学生明白动物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自由、快乐地生活,大自然才是小动物真正的家。产生对动物朋友的怜爱之情和送动物回家的情感体验。]

最后一个环节:集体认养小金鱼。

教师把课前出示过的小金鱼送给学生,由集体认养。

[前后呼应,并延伸课堂教学行为,将关爱小动物的意识落到实处,让学生在照料小金鱼的过程中做好观察记录,为下一课时做好铺垫。]

六、说板书设计:

美丽的家园

贴动物明星卡

[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将“动物明星卡”贴到美丽家园图中,把失去自由的小动物送回他们自己的家,树立起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也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蔚蓝色的地球》。我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以和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的。下面我分别从这五个方面爱进行一下说课:

一、教材分析:

《蔚蓝色的地球》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的第一课。本课题旨在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精神的同时,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

(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方面让同学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地球的。

(2)关于人类对地球的探索,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让同学感受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

2、知道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等常识和在探索地球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教学难点:感受人们在认识地球中所经历的漫长求索,激发同学对进一步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兴趣和愿望。

四、教法和学法。

1、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2、积极倡议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同学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等方法,培养同学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充沛开展探究活动,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同学进行探究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分了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头,是一节课胜利的标志。在开始上课时,我设计了猜谜语活动,先让同学互猜谜语,然后我课件出示谜语,在同学猜出谜底是地球时,我相机导入新课。通过师生互猜谜语,激发了同学学习的兴趣。

(二)学习第一局部“从太空看地球”

我从同学都照过像这一现象入手,让同学进行设想:假如我们给地球照相,应该怎么照。在同学自由畅谈给地球照相的方法后,我请同学展示收集的地球照片。然后我又课件出示了同学还没有搜集到的地球照片,让同学来领略地的美丽与神奇。再组织同学根据欣赏的照片进行讨论交流:地球上的蓝色、黄色和白色各是什么,让同学对地球有更充沛的认识。最后,让同学阅读教材内容和观看从太空看地球的视频录象,让同学了解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从太空看地球全貌的人以和古希腊人对地球的丈量,从而让同学了解地球基本情况:即地球的形状是圆的以和地球的大小。

(三)学习第二局部:“人类对地球的探索”

在导入后,我让同学阅读教材94页的内容,自主学习后,小组交流讨论,从古到今,人类是怎样对地球进行探索的。在同学回答后,让同学自由阅读教材95页了望台的内容,并组织同学互相交流自身收集的有关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资料。交流结束后,让同学上台展示自身和课本内容不一样的资料,再组织同学看航行路线图和麦哲伦一起做一次寰球旅行,让同学了解人类在探索地球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同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发生敬重的精神,以此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四)设计了活动

“知识抢答”,通过同学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更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五)结束课题。

最后,我向同学介绍了三本书籍,并课件出示了三本书籍的作者和内容简介情况,引导同学通过阅读科学书籍,来进一步激发同学认识和探究地球奥妙的兴趣和愿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们手牵手》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是爱心行动篇。爱心的培养,是人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针对现在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只知受人关爱,不知去爱别人的现象,本单元以爱心为主题,编排了《我会珍惜》、《我们手牵手》、《亲亲家乡水》、《人类的好朋友》四个主题活动,从不同层面,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究、体验爱的真谛,帮助学生学会爱、乐于爱。让他们在爱心的培养中,快乐的成长。《我们手牵手》这一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知道,要学会体会他人的情感,了解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并在互助中学会爱,在爱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幸福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能够理解和尊重残疾人,并对他们在困难面前自强不息的精神持有敬佩之情。

行为与习惯:能对遇到困难的人伸出友爱之手,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知识与技能: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了解帮助他人的基本方法,爱护方便老人和残疾人的设施和标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在教学中针对所设计的教学目标和不同环节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我采用了:谈话交流法、观察法、换位思考法、角色体验法等,让学生明白关爱和帮助他人是有爱心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学会与人交往,行为文明的表现,关爱与被爱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的,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主题重点体现课程标准“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关心和爱护同伴”,因此,我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

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尊重、信任同学,同情残疾人,关爱老人是本课的重点。从本课教材看,从学生身边的人出发,沿着关心并欣赏同学——尊敬老年人和长辈、爱护幼子——了解并爱护老人和残疾人的设施这样一个思路进行构建,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呈现牵同学的手、牵幼儿的手、牵老人和残疾人的手的爱心图画。在教学中,我通过选取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帮忙别人。牵同学的人的部分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并主动帮助朋友;牵幼儿的手和牵老人的手,是引导学生要尊老爱幼,学习做大哥大姐姐,为幼小树立榜样;牵老人的手,是引导学生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关心别人,懂得感恩和回报。因此,我制定的教学重点都是紧紧围绕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展开教学。

说教学难点:

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乐于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说教学重点的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他人,从行动上真正学会如何帮助别人。本课为第一年级一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教师用书对本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指出:“帮助学生关爱、体现关心爱护行为的情趣,感受我与物、我与他人、我与自然、我与动物在一起的和谐生活,而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即关爱我与他人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课题《我们手牵手》提示我们要学会关注身边的人,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人说过,助人为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一定得到过许许多多人的帮助和关心,大家互相帮助才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本课教材的这些主题部分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助人意识,引导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小事做起,做力所能及的事,变小爱为大爱。最后,从当前我校一年级学生的相处状况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喜欢打骂,没有做到互助互爱;对待来接送的爷爷奶奶没礼貌,甚至对骂,不会学会尊重老人……因此,通过在各项活动中体验和感受,增进对身边人的关爱之情,懂得尊重人是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以下环节,让学生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演一演等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三个活动进行教学:

(一)通过“活动一:创设情境,明理导行”来引导学生能注意到别

人的困难,并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课始,我就给学生呈现校园里的新同学不熟悉校园环境的图片,遇到这情况,新同学如何向同学求助,别的同学又如何帮助解决困难,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分析,从而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我们拟通过“活动二:你帮我,我帮你”来引导学生如何帮忙关心别人。

环节一:设计了情景表演:需要帮助的人们。分别让三组学生通过角色扮演(1)拿着一大堆作业本的女生;(2)够不着高处东西的小个子男生;(3)不会做手工的男生。

环节二:爱心行动:谁来帮帮他?比一比,看谁动作快,竞争帮助上述同学的机会。

环节三:爱心回报:我也来帮帮你。被帮助的同学向帮忙他的人表示谢意,并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帮助自己的同学。

新课程强调“开放性”,开放意味着教材的开放,教学方式的开放,更意味着对儿童发展的开放,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得到别人帮助的喜悦,同时也让帮助别人的同学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

(三)我们拟通过“活动三:角色模拟,走近残疾人”来唤醒学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和关爱。

在此,我设计了体验残疾人的活动,主要通过三个模拟活动具体展开,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

环节一:体验盲人——用红领巾蒙住眼睛,从门口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取东西,体验盲人对阳光、世界的渴望。

环节二:体验聋哑人——老师讲一件事情,让扮演者用手语或肢体语言传达,体验聋哑人渴望说话的感受。

环节三:体验肢残者——让学生单手穿衣,单腿走路,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便。

在这三个模拟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入情入境,真正做到以情体验,感受残疾人内心的渴望。学生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角色,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紧接着,我让他们把体验后的感受说出来。这样,行为的感受升华到内心的认知,很容易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三个模拟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使体验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整体投入的过程,并由此产生同情、尊重残疾人的情感。使课堂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生活的有效引导,从而体现出本课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的核心理念。

最后,我们拟通过实践活动布置进行结课,把“关爱他人”这一教学重点落实延伸到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我们将设计以下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走进街道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5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我有一把金钥匙》。

[教材分析及教学理念]

教材分析

《我有一把金钥匙》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它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将重点锁定在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三年级的小学生虽然已经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在行动上还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缺乏科学的、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三年级上册的《学习智慧树》一课已经从学习小窍门方面给了孩子们一些指引。本课则是从 “时间” 的角度将这一主题进行深化和拓展。

因此我这样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懂得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并自觉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个目标贯彻了《课程标准》中关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等教学要求。

教学理念

为了让学生能震撼心灵地感受到时间,能身体力行地珍惜时间,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我在教学中力求做到:

1、以生为本,平等互动。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体验。而我始终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最后在他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引领学生达成的共识。

2、凭借活动,真切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因此,我努力创设各种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情境感受,内化体悟。然后,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由“被动”转为“主 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生活是儿童道德生命成长的最肥沃的土壤,让儿童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这样才能形成最科学的世界观。如果把童年比作 是人生的春天,那么科学的世界观就是那真善美的种子,在生活这片土壤里只有播撒下这样的种子,才能结出健康的果实。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

[ 总体思路和安排 ]

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为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两个的板块,它们递进深入,紧密相连。

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第一板块的设计思路,接下来我还要对他做详细的教学讲解。

在这一板快中我设计了以下3个活动:

活动一:感受时间,各行业争分夺秒抢时间。

活动二:生命度量,互动交流话时间。

活动三:体验时间,小学生分秒必争用时间。

这三个活动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社会到生活层层深入地将时间可贵,珍惜时间的观念输入到孩子们的心灵中,让他们自发地寻求珍惜时间、节约时间的好办法,从而引出第二个教学板块-----

合理安排时间

如果说第一板块是在思想上进行引领的话,那么第二板块则是从方法上加以导行。我也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了三个活动。

活动一:巧安排,节省时间多做事。

为了树立统筹安排的观念,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出示课件)孩子们经过小组讨论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同一时间内做完几件事就是合理地安排时间。尽管不够完善,但这是孩子们自己从讨论、评价、感悟中得来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因此我并不点破,而是随机推出了下一个活动。

活动二:受干扰,一心二用不可取。

让孩子重复第一板块中体验一分钟的活动,同样的让学生在一分钟之内以最高的效率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所不同的是同时播放了孩子们平时喜欢看的动画片。在动画片的干扰下,学习效率自然是大打折扣。学生们又从这一活动中,完善了先前总结出的概念,那就是在同一时间内能合理、科学、高效做完几件事才是合理地安排时间。(课件出示该句话)让孩子在两次活动中自主地体验,自发地辨析,并做出了科学的论断,这才是真正的辨析---导行。

在正确地认识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的基础上,我推出了第三个活动(点击课件,活动三:传秘诀,同学互赠金钥匙。)让他们将这一认识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中去。我准备了这些钥匙状的小卡片,让他们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记录下来,在同学当中互相赠送。赠送钥匙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挚的友情一并赠送。

第一板块从思想上引领,第二板块在行动上导行这就是本课总体的设计思路。

对小学生来说,思想上的认识是本课的难点,我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第一板块中层层深入地设计了三个活动。我这样开课:

[ 第一板快的教学讲解 ]

活动一:感受时间,各行业争分夺秒抢时间。

1、各行业的人对时间的感受

同学们,对于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各行业争分夺秒的图片,教师配解说]

师:(幻灯1)这是一场特大的火灾,消防队员们正在与浓烟烈火抢时间,晚一分钟,国家财产就会遭受更大的损失,同学们,在消防员的眼中,时间是什么呢?对,在消防员的眼中,时间就是国家的财产;(幻灯2)这是一次重要的医学手术,医护人员在争分夺秒地为患者做手术,晚一分钟,患者的生命就危在旦夕。那么在医生的眼中,时间又是什么呢?是的,在医生的眼里,时间就是生命;(幻灯3)竞赛场上,运动员正在奋力拼搏,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世界飞人,我们的跨栏王子——刘翔,在雅典奥运会110米栏的决赛中,他以12秒91的成绩打破了——杰克逊创下的12秒96的世界纪录,0.05秒,孩子们,杰克逊仅以0.05秒的微弱之差就与金牌擦肩而过了。你们说,在运动员眼里,时间是什么?是啊,在运动员眼里,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祖国的荣誉!当我们的国旗在奥运赛场上高高飘扬的时候,我们是多么自豪呀!)

活动二:生命度量,互动交流话时间

过渡:时间对于每个行业来说都是举足轻重的。在大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时间的紧迫和重要,那么,在我们小学生眼里,又是怎样看待时间的呢?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生命度量尺。假设我们的生命线如同这长长的纸条。假设我们每个人都能活100岁,那么我们人的一生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6岁前是学龄前阶段,6—12岁是小学阶段,13岁—18岁是中学阶段,22—60岁是工作阶段,60以后是老年阶段,那么,6岁前的学龄前阶段已经过去了,我们把它放在一边。13岁以后的中学阶段、工作、老年阶段还没到,我们也暂且把它放在一边。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小学的6年时间,你们发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师:是啊,同漫长的人生相比,我们的小学阶段实在是太短暂了。孩子们,在这短暂又宝贵的时间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交流),谁来说一说。

你们说的对,只有珍惜时间,做和时间赛跑的人,才不会虚度我们的小学阶段。当你赛过了太阳,赛过了月亮,赛过了西北风的时候,你就成了时间的主人。

活动三,体验时间,小学生分秒必争用时间。

(1)一分钟有多长?

师:可能有的同学会说,小学阶段的确很重要。可是我只浪费一分钟,区区60秒应该算不了什么吧?那一分钟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看大屏 幕]同学们,看着这跳动的秒针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课件播放]

(2)一分钟能做多少事?

师:是呀!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从我们身边悄悄地流走了。那么,一分钟我们到底能做多少事呢?同学们现在就来试一试,请拿出课前老师发放的材料,准备好笔,第一小组抄写格言、第二小组做口算题、第三小组画简笔画、第四小组抄写英语单词。

我们再用这个小闹钟计时,准备——开始!(动手操作:抄写格言、算口算题、画简笔画、抄写英语单词)

教师随机提问:谁来说说在这一分钟之内,你做了多少事。

小结:哦。原来一分钟之内,你可以写这么多条格言,字迹还那么工整,真了不起;还有你,居然能做这么多道口算题,真可以称得上是口算大王,哇,这么漂亮的简笔画是你在这一分钟之内画出来的?真有成就感。同学们,一分钟看起来虽短,可是抓住这一分钟却可以做很多事,可千万别小看这一分钟呀!珍惜时间就要从珍惜每一分钟开始。

各位评委老师,这个板块的教学讲解展示完了。在本环节中我以实践体验为载体,以情感体验为动力,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让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生成于心灵的需要。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6

一、说教材分析

《我的劳动感受》是《品德与社会》学科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生长与他人”的第一课。这一组教材的专题是“我的家乡(社区)”,直接体现的是“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结果。”

由于过去对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的教育只是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上,同学对劳动意义的认识肤浅,感受匮乏。本课通过身体力行的不同劳动,重在让同学“零距离”接触,真切体验和感受劳动过程。进而同学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规范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同学的学习实际水平,我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同学在校参与劳动,感受、体验劳动的过程,激发同学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2、让同学了解学校内的各个工作岗位,培养同学对劳动者的尊重和理解;

3、让同学在劳动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受、体验劳动过程的情感,让同学“零距离”、有意识地参与劳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准备:

1、提前一周,要求每位同学参与一项劳动,可以涉和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劳动。

2、让同学写一篇劳动体验日记。

二、说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的优秀教案思路应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因此,在本堂课的优秀教案中,我以同学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同学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和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沛体现同学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同学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劳动的“苦”与“乐”,使同学形成新的劳动价值观,逐渐协助同学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同学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激起同学的兴趣;在学法上,让其主动参与劳动,自身去感受劳动的苦与乐,体验劳动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品德与社会课程规范》倡议教师应是同学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优秀教案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播放歌曲《劳动最幸福》,同学欣赏,谈话导入。

1、你觉得歌中小蜜蜂、小喜鹊劳动时心情怎样?(随即板书:幸福、快乐)。

2、是呀,劳动有收获让小蜜蜂、小喜鹊发生了幸福、快乐的感受,那么我们每个同学劳动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谈一谈:我的劳动感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环节播放的动画歌曲有趣、生动,一下子激发并唤起同学对劳动的兴趣和过去曾经的劳动过程和体验,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二)谈劳动,重感受。

1、出示课余时间在小朋友们劳动时拍的照片,让同学仔细观察,说一说你发现了我们班谁的身影,他在干什么?心情怎么样?

2、找几个在照片上劳动的小朋友询问:你当时劳动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累吗?经过你们的劳动,学校变得干净了,你高兴吗?

3、平时你还参与过哪些劳动,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受?赶快拿出你的劳动体验日记和朋友们交流交流。

4、课件出示一则劳动体验日记,同学欣赏。

5、师小结:是呀,这就是我们的劳动感受,累,并且高兴,累,但很幸福。是吗?(随机板书:累,并幸福着)。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应该着重引导同学讲出劳动时的感觉和劳动后最终的感受。累,并幸福着。正是因为劳动这种独特的感受,才干鼓舞小朋友为着最终“幸福”的感觉而克服劳动过程中的种种不良情绪和感受,体现了教育的有效性。)

(三)现场采访,了解他人的劳动。

1、同学们,你们劳动的感受是“累,但幸福”,我们学校也有很多的劳动岗位,很多的劳动者,你们想了解他们的劳动感受吗?想,就请把你的问题准备好。同时课件出示:采访问题提示。(同学主要讨论采访时该怎样提问,教师指导同学在采访时要注意礼貌,并协助同学归纳采访问题。)

2、请出学校管理学校电路、多媒体的教师—孙瑞炎老师,让同学们做现场采访。采访后,说一说自身的感受!

3、老师对采访的情况作了总结:是呀,孙老师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虽然很忙、很累,但看到你们在一天天地健康生长、慢慢幼稚,他还是感到了一种幸福!

(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课程资源在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互动、传送和升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学发生经历,感受经验,形成新知。在这个环节中,小朋友们通过现场采访孙老师的劳动感受,不但深化了自身的劳动感受,也从另一个侧面使小朋友们有机会走近老师,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实现了师生互动。)

(四)现场劳动,体验真实。

1、刚才,我们听了班上同学的劳动感受,也现场采访了老师的劳动感受。既然劳动能让我们快乐、幸福,那么我们就在课堂上尝试一下吧!

2、分工合作,布置劳动任务:第一组:叠衣服;第二组:缝纽扣;第三组:剥花生;第四组:整理教室。(课件出示课本P42页“劳动须知”)

3、同学进行劳动。

4、刚才的劳动,你遇到困难了吗?你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同学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我预设同学可能会说:①原先我觉得“穿针线”是很简单的工作,但做起来并不容易呢!②叠衣服时需要耐心才干叠好。③我在剥花生时,发现有些壳特别硬,我怎么也剥不开,后来我就用东西把它砸开了。④拖地板真累,现在我知道妈妈平时干家务很辛苦。)

5、展示劳动效果:整齐的衣服、缝好的衣服、一盘花生仁、干净整洁的教室。当你看到这些后,你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6、劳动让你有什么收获呢?(课件出示:课本P45页“劳动的收获”)让同学说一说。

7、师小结:同学们在劳动中学会了方法,开动了脑筋,培养了能力,所以劳动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给我们发明出幸福的生活,劳动最光荣。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会从劳动中得到更多的快乐,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板书:忙,但有乐趣!)

(新课程强调,同学思想品德与社会实践性的发展不只是一种依靠道德知识灌输的单向传送过程,而是依靠同学在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经历、体验、建构的高效率的品德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是以同学个体的亲身经历、主题体验为前提的,离开了课堂教学活动中同学德育的自立建构,提高品德课堂效率就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充沛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激活同学主体,通过有意义的活动情境的创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同学自主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发明性,引发和深化同学的感受和体验。本课堂我以“劳动感受”为主线贯穿课堂,通过“谈自身的劳动感受”、“访问他人的劳动感受”、“当堂劳动体验感受”这些亲身经历或互动体验活动,实现了同学的主题道德教育与构建过程。)

五、说板书设计:

累,并幸福着!

我的劳动感受: 幸福 快乐

忙,但有乐趣!

(本堂课我引导同学从自身的劳动经历动身,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劳动的“苦”与“乐”,获得了对劳动的真实感受,从中得出了劳动的最终感受:累,并幸福着!忙,但有乐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上板书,让同学真切地体会到劳动的感受。)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7

地理题材的《品德与社会》课是我们教学中的难点课型之一,在教学中教师究竟该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呢?今天我就以《人类唯一的家园》一课为例,以《入理切情,构建人文课堂》为题,从如下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一些初浅的思考。

量体裁衣——准确定位课堂

知教材:

《人类唯一的家园》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中的第一课,属于“走进世界”中的内容。今天我将围绕第一个对话框“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努力”进行说课。

析学情:

从学生知识积淀来看,六年级学生已经通过语文、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已经形成了“只有一个地球”的知识建构。但这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建立上,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对本课所要求的情感目标,还相差甚远。从能力发展来看,六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收集资料的能力,但对已有资料如何整理、分析,还需教师进一步引导。

明目标:

结合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并且把握住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科学实践和探索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人类正在为寻找另一个“地球”不断努力,目前,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唯一家园。

教学重、难点:通过了解人类寻找另一个“地球”的过程,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家园,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激发他们的科学实践和探索精神。

分板块:

在课时目标的基础上,我将整节课划分为三大板块,明确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以期达到知识情感目标螺旋上升,最终实现总目标。

板块一:感受地球之美好

根据学生认知起点,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认识到“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板块二:感悟地球之唯一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感受人类为寻找另一个地球不断努力的过程,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家园,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情感。

板块三:品味探索之艰辛

走进探索者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科学实践和探索精神。

经过这样一番“量体裁衣”四步曲,我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已经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今年三月,在宜昌市课内比教学中,我将以上的思考付诸于了教学实践,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我的思考。

以学定教——理性反思教堂

活动一:学科综合——感受地球之美好

开课伊始,我播放人们美好、和谐生活的视频,(播放视频)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入情入境的感受“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唤起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这样围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情境,找准知识切入点,激发情感兴奋点,学生瞬间被课堂所吸引,整个课堂是“未成曲调先有情。”

活动二:合作探究,感悟地球之唯一

基于学生对资料的处理、分析能力欠缺的实际,我用三个主题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感悟,促进学生认知的建构及情感的激发。

在“月球之旅”活动中,师生合作,交流、探究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教师点拨重点,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火星之旅”活动时,放手让学生结合人类探索火星的事件、图片和数据,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处理信息,交流探究结果;

“其他星球之旅”时考虑到学生收集资料的难度大,则以教师补充资料为主,学生讨论总结。

这样“形变,而神不变”围绕目标,由引到放,学生即学到了知识,又提升了能力,还生成了许多教师预想不到的个性化感悟。“火星之旅”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后的交流,就很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根据教学的预设,此时的交流旨在让学生说说人类探索火星的事件和探索结论,然而学生的感悟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们来听听学生的发言:

(视频展示)

面对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我此时巧妙的将本课两个情感目标合二为一,强化和升华学生的情感。

这样简单的引领和调控,激活了学生的体验,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课堂收获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

活动三:交流体验,品味探索之艰辛

此活动的学习,我在课堂上改变了以前的预设,紧随前一活动中的生成,引导学生讲述宇航员的故事,从具体的事例感悟、体验人类在寻找另一个“地球”时付出的艰辛。

在课的结尾,再次让学生随视听结合的画面,走进人们在地球上美好、和谐生活,课堂首尾呼应,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层层递增。下课铃响了,学生沉浸在地球母亲的怀抱久久不愿离去。就在孩子们的这种情感意犹未尽之时,突然,一名学生拉着我的衣角,严肃而又认真的问道:老师,我觉得探索宇宙太不值得了,我们为之死了这么多的科学家,我们不是还是生活在地球上吗?

面对孩子稚嫩的小脸,我又一次的选入了沉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寻找问题根源,我把目光聚焦到了课堂出示的这样一组事件上:

1967年1月:格里索姆、查菲和怀特3名美国宇航员在卡纳维尔角进行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因飞船失火而丧生。

1971年7月:3名前苏联宇航员在于太空实验室中工作了创纪录的24天后,在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因飞船失压身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从卡纳维拉尔角升空72秒后爆炸,包括一名教师在内的7名美国宇航勇士丧生。

我预设的目的是想“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崇敬之情”,可在孩子们的心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偏差呢?我再次研读教材,发现教材用一个事例进行了讲述与分析,而我为了拓展学生知识,对教材进行了事例的拓展,没想到却起到了“画蛇添足”效果。这用实践又一次告诉了我:品德课堂的确知识堆积不是目的,要着眼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好教材拓展的“度”,注意在知识的掌握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中,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入理切情——构建人文课堂

纵观整个研究过程,我深深的认识到,对于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目标,注重在知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地理知识的有效整合中,给地理知识融入情感的元素;在教材的丰富与拓展中,把握好教材知识背后深厚的人文意蕴;在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与调控中,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牵手“入理切情”,就会如同一缕春风,径情直行,沉寂的品德课堂一定会焕发出人文的光芒!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8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2课《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具有家乡人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感受家乡的变化,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贴近,易于感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教材适用于全国,因此教材内容并非局限于某一家乡。所以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

②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文化、历史的发展

③体会、感受家乡乃至社会的发展变化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调查活动、访问活动,体会探究问题的重要性

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目标:

①加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认识,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③增强环保意义,树立为家乡建设做贡献的志向

3、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本课的难点是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4、教学准备:

①学生举办“家乡美景照片展”。由同学组织收集照片、布置照片展板、设计投票卡、组织全班同学投票、统计票数并评出奖项。

②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向亲人或朋友询问等办法了解山海关的风景名胜。

③自制电子地图。

④教师自制课件。

5、学生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向面四年级的学生,运用学习中常用的访问、调查、收集、整理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展示收集来的材料、猜谜、评选小导游等活动,使学生对课堂有积极性的关注,能够主动的全程参加课堂学习,收到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根据教材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发现法,并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助。

1、创设情境法

按教学设计,本节整合课活动内容多,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在知识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容易在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把本课的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个连环紧扣“问题关”,并着重设计了导入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提示学生我们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自己的家乡,那就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展示家乡的美。在随后的教学中,我通过图片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运用自己在导入阶段一直保持的积极的'心态去参与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主动探究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课标》中也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从远程资源下载中提取,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来配合教学,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各教学环节中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到动脑的活动中来,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

学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找‘教’。”叶圣陶的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教师的重要任务“不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因此,对于学习的学法指导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我的做法是:

1、在参与中感受家乡

猜景点的过程中,图片都是学生平时生活中去过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最初上课,学生就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家乡。欣赏过家乡风光片之后谈感受,使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提高上一个台阶,从点滴到全面的认识。评选优秀小导游时,把时间和空间都尽可能地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得到锻炼,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贴近学生生活事例的情景模拟,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告诉学生,奥运会就要召开了,我们作为奥运项目的举办城市,将迎来全世界的游客和运动员,把学生带入了积极的准备状态,引出课题《夸夸咱们家乡美》。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作品,并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交流。

(二)、指导收集,引导参与。

本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内容:初步认识家乡、加深了解家乡。在初步认识家乡的过程,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再在全班内介绍,使学生对家乡的美有初步的感知。猜景点的过程中,出示的四张图片,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过去的景点,很容易就能猜到这是角山长城、天下第一关、老龙头、姜女庙。在以后的“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中,学生的参加性增强,就会在自己的脑海深处,寻找自己去过的地方,忙着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们。学生每说一处景,就在电子地图上插上小红旗,随着红旗越来越多,使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加深。就在此时,教师提示学生:我们一定要做环保小卫士,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让更多的人到山海关来欣赏我们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全面感知,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

从远程资源中下载的风光片,通过剪辑在同学们面前播放,使学生直观的看到了山海关的秀丽风光。学生前面对家乡的认识是点滴的,是片面的,在这过程提升为全面的认识。使其感受到我们要为奥运作贡献,争做奥运志愿者。紧接着进行“评选奥运小导游”的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分组准备,派出代表参加评选,使学生对知识的整理能力得到锻炼,在情感上真正的感觉到自豪感,愿意去向全国人民宣传自己的家乡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未来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主题《共建邻里好环境》。

一、说教材

本课以开放的视角,把学生由学会处理身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的良性循环的大主题中。不仅使学生知道关心、爱护自己生活社区的环境,能为保护周边环境做力所能及事情,而且还能够号召大家一起投入到共建邻里好环境的活动中来。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三个:

1.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2.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生活区的环境,关心、爱护自己生活区的环境,愿意为居住环境做有益的事情。

3.通过观察、访问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运用社会信息和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观察了解,但要完整地叙述清楚还有很大地困难。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生活区的环境,关心、爱护自己生活区的环境,愿意为居住环境做有益的事情;难点是:体会自己的生活、成长与周围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有初步的群体归属感。

四、说教学方法

针对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故事导入、师生交流、小组讨论等活动方式。

五、说学法

品社学科要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强调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教材选择的这个话题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但是通过课前调查,我发现学生虽然对周围环境有所了解,但千篇一律,缺乏个人独特观点,视角还不够开阔。因此,我主张学生通过自己去调查,访问,去发现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学生通过亲自调查、采访、记录,进行有目的的交流、探究活动,从而获得思想的升华,从内心关心、爱护自己社区的生活环境。但今天因为条件有限,学生来源也不是很清楚,故只能根据学生们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讨论、交流。

六、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明理

品社课程强调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符合学生情绪水平的氛围和环境。从心理学角度讲,贴近儿童生活经历的情景,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容易受到情绪上的感染。为此,我在导入环节采用了讲故事《孟母三迁》,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使学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心理需要,为学习过程的展开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其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看图知意

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和范例,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本活动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把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看图说出图意,了解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是不同的,对人们生活环境的优劣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师生交流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准备这样引入活动,让我们通过采访了解各组成员的心里想法,选取记录员记录下小组成员的想法。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

(四)故事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用《邻择孟母》这个故事与《孟母择邻》做了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的好环境更需要我们去努力改造,引发学生改造周围环境的思考。

七、说板书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利用学生的交流成果作为板书,暗示着分享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各位评委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使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0

【说教材】

《小窗口大世界》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中的第三课。

这一课主要讲大众媒体,包含“我们怎样了解外界”、“我们怎样利用媒体”和“小小新闻发布会”等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大众媒体,激发他们探究媒体世界的愿望,进而运用媒体这个小窗口了解大千世界。

【说学情】

大众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时时刻刻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关系。四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小是在各种媒体的包围下长大的,对媒体的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在学生以往的生活经验中,对于媒体均有所接触,但对于媒体的有效应用却做得不够,往往是把有的媒体当成“玩具”,而不是“工具”。

【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主要采取了激趣导入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等。首先以学生喜爱的舞蹈,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然后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探究,自主发现各种媒体的作用,从而体验到大众媒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大千世界,最后任务驱动学生主动运用媒体,以此培养他们利用大众媒体了解世界的能力。

【说学法】

在这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采取让学生在活动任务中自主发现、自主体验的学习方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

【说教学目标】

1.知道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书刊等都是大众媒体。

2.知道通过大众媒体这个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3.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重点

1.知道通过大众媒体这个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多彩的大千世界。

2.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教学难点

了解媒体对个人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会从媒体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信息。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了激趣导入、新知感悟、媒体大搜索、媒体大比拼和新闻小灵通五个循序渐进的教学环节。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影视片段,请学生跟跳舞蹈。

2.请学生说说这段舞蹈出自哪里,是怎么知道的,大家从电视中还知道些什么?以此引出小小的电视窗口里有一个大世界。

3.板书课题:“小窗口 大世界”

二、新知感悟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主要让学生了解大众媒体。我为了让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型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型学习,我采取了创设情境教学法。

1.创设情境

森林里举行百科知识大赛,要挑选出一位知识最渊博大王来管理大森林。动物们都想成为森林之王,纷纷忙了起来,就连一些小朋友也不闲着,纷纷跑来为他们帮忙。可是他们忙了半天谁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赢这场比赛。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创设这样的情境后,学生便会主动地想出种种办法来帮助他们,大家可能会想到从电视里找资料、到互联网上查找资料、听广播搜索资料或从书本报刊中寻找资料。

2.学生回答问题后展示各种媒体并板书。

3.教师引出大众媒体的概念:

教师:生活中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像刚才大家所说到的书本、报纸、电视、广播、计算机等被称为大众媒体。

此时,大众媒体就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现中由抽象的概念变成了自身的认识。

4.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还向大家展

示小朋友们和小动物们在大家的帮助下利用各种媒体搜集到的信息。

通过以上的学习,首先让学生主动地了解了大众媒体,然后在媒体信息的展示中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一个个媒体小窗口带来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大世界。同时使他们产生运用媒体了解世界的冲动,于是就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三、媒体大搜索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采取了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合作,尝试性地运用媒体搜索信息。

1.学生谈一谈自己喜欢的媒体

2.喜欢同一种媒体的同学在一起组成一组

3.设计任务:各组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准备的各种媒体中选择喜欢的媒体搜索感兴趣的信息。

以这样的任务驱动学生去尝试、去发现、去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媒体大比拼

在大家通过努力合作搜集到大量信息后,便进入媒体大比拼环节。

1.各小组为自己喜欢的媒体设计一句宣传语。

2.用文字、图画、表演等形式向大家展示搜索到的信息。

3.评一评各组哪方面做得更好。

4.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颁奖小环节。根据各组的特点分别给他们颁发各具特色的奖状,如最佳创意奖、最佳创新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展示奖等,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个性特点。

五、新闻小灵通

最后便进入新闻小灵通环节,这是一个拓展延伸环节,为了让学生从运用一种媒体搜索信息到运用多种媒体搜索信息,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任务:

大家用自己喜欢的一种或几种媒体搜集今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合作完成,并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以上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在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善于发现的特点,设计了开放式的课堂,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解放出来。首先让学生在欢快舞蹈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并引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媒体,发现媒体的作用。最后让学生在各种任务中运用媒体、体验媒体。

【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了图文结合的板书形式。首先在激趣导入教学环节中板书课题,然后在新知感悟中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各种媒体,并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板书,最后通过把贴图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地球图案,以此表达通过各种媒体小窗口可以了解神奇的大千世界这一主题。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童年是人生的春天,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进行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于小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未来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我的研说流程是一、说课标1、课程总目标2、内容标准二、说教材3、教材编写特点4、教材编写体例5、教材内容结构6、立体式整合教材三、说建议7、教学建议8、评价建议9、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说课标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内容标准

《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标准体现在六个方面,分别是我在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的家乡(社区),我是中国人,走近世界。本册教材主要围绕我在成长和我是中国人两方面。

1、我在成长了解吸烟、酗酒、迷恋游戏机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六单元《珍爱自己的生命》。

2、我是中国人

(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

(2)、了解我国的自然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

(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探究这些差异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

(4)、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

(5)、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学习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护与互助的方法,形成相应的能力。内容体现在本册教材第五单元《自然灾害与救助》。

二、说教材

(三)、编写特点

1、真实反映社会,注重德育的实效。注重反映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每一个学习主题,都尽可能选择既典型又真实的生活实例,并通过大量的真实照片和情景对话,还原学生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现实或仿真的生活情景中体验、辨析和感悟。

2、遵循综合构建原则,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对学生成长的不同生活领域与社会环境中的多种因素进行了有机整合,而且还将多种课程资源、多种学科知识、多种智能参与、多种学习途径、多种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有机整合。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第一人称的主体参与方式,辅以“大嘴青蛙”的伙伴形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四)、编写体例

每一个学习活动主题基本上采用了主题词、正文、图文、小资料。

(1)主题词:展示出本部分内容主要探讨的话题。

(2)正文:对主题词的展开说明,简明扼要点出本部分内容的主旨。

(3)图说(图文):围绕话题,出现几幅图文,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开展活动。

(4)小资料(资料卡):对正文部分的拓展,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掌握一些开展自主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信息等。

(五)、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了6个单元主题;每个单元有若干个学习主题,本册共有19个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又有若干个小的学习、活动主题,本册共有41个小的学习、活动主题。这样遵循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点面结合”的设计思路,从最熟悉的内容导入,然后一步步加深使得整个教学内容层次清楚,又具有深度。

(六)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1)单元内容上的横向体现

本册教材中第1单元好大一个家第2单元壮丽的山河第3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都是围绕知识(了解我国的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力(学会阅读地图,利用地图)展开的。

(2)本册教材与相邻年级的纵向整合螺旋上升指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可以重复出现,但主题思想是不断发展深入的。如在第一单元《好大一个家》中祖国的行政区划与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是一个主题的延伸,在四年级已经了解我们家乡及周边的省级行政区,本学期上升到了解全国的省级行政区。如:第二单元《壮丽的山河》与四年级下册的第二课《我的家乡风光好》;第三单元《祖国各地的环境与生活》、第四单元《各族人民一家亲》与四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都是同一主题的延伸,但是增加了能力与知识的比重。

三、说建议

(七)、说教学建议

1、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与学生生活和社会联系。如:我教学《祖国名山知多少》时,让学生搜集、背诵描写名山的诗词,唱有关名山的歌曲。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如:教学《我们的“母亲河”》时我带学生去调查港口河的概况、带来的好处、存在的问题、如何保护治理等。

2、尽可能提供学生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

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香港和澳门》时让学生画画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

3、充分运用图像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增强教学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本册教材有大量的图文、情景和照片。让学生在阅读图文中认识社会,感知生活。

(八)、说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学习能力与方法: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二)如何评价

(1)课堂评价要讲究技术与艺术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显性的语言评价之外,还有更多的隐性的非语言评价,它可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种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这样的评价,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沟通与交往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成长,发展的过程。

(2)评价应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真正使评价多元化,以此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比如当学生积极举手但起来后又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就再想想,不过我们都为你的勇气鼓掌!”

(3)评价应关注学习效果的展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效果展示是过程评价的体现。在鼓励的同时,应该促进学生更多地反思自己,改进学习行为。

(九)、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开发教材中的资源

如教学第五课《我们的“母亲河”》学生了解了黄河面临的问题时,让学生思考:你有什么好方法来治理保护黄河?

(2)开发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教学第六课《祖国名山知多少》时,让学生观看祖国风光影像片,使教育内容更立体化。

(3)开发利用社会、家庭方面的资源

如教学本册教材第17课《拒绝不良习惯》,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家人中或周围人中有哪些不良的习惯,这些不良的习惯给他们造成了哪些危害?

(4)利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

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对话交流,随机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情况,教师要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使这些生产性资源变成教育资源。

如果说我们教师是躬耕于百花园中的园丁,那么,品德与社会课堂恰似一缕花香,沁人心脾,幽远悠长!

以上是我对本册教材的解读,有不足之处请专家、评委们指正,谢谢!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当我们打开教科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谢谢你,家乡的劳动者》,会看到这样一个主题--《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这一主题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观察周围不同行业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等内容标准。主题又分为走在上学路上,看不见的手,小棉袄找妈妈三部分。

“走在上学路上”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关于劳动者的话题,图文并茂,充满生活的气息。以清晨为时间的切入点,向我们呈现了一定时间劳动者忙碌的身影。教材的画面是以城市的生活为素材而呈现的,然而,我的学生是在农村小镇长大的,课文中提到的交警、公共汽车司机、清洁工人等,确实是非常可爱的劳动者,可这些离他们的生活太远了。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来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因此,我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设计了《劳动节快乐》这一活动内容。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身边的劳动者及其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各行各业劳动者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三、教学手段

本课注重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功能,向学生呈现一幅幅来源于他们生活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之情,课内课外结合,通过组织街头采访,让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升华情感。

四、教法学法

“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用谈话法、提问法敲开学生的心门,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观察、认识、探索、体验和发现生活,感悟道德。

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人,他们在整堂课中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学习。

五、过程分析

一)设计理念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本活动将通过调查采访身边的劳动者,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培养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在活动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生活化--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气氛轻松自然。

二)教学流程图

教法情境导入--调查了解--呈现问题--引导释疑--总结升华

学法感受--汇报--交流--反思感受--合作探究

目的调动情感--激活经验--促进体验--深入体验--内化情感

三)教学流程

1、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看(出示鲜花),漂亮吗?今天清晨,我特地到花店买了几朵花,因为五月一日就要到了,大家知道五月一日是什么节日吗?我想把这些鲜花送给那些劳动着的人,送给谁呢?学完这节课,大家就帮老师拿个主意,好吗?

帮老师拿主意,学生马上会兴致盎然,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送鲜花给劳动者的创意,营造了良好的情感氛围,同时,也为后面活动的开展作了铺垫。

2、交流体验

多媒体呈现交流内容:1)今天早上你吃了什么?

2)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到学校的?

3)一路上,你都看见了哪些在忙碌的人们呢?(各组汇报交流结果)

这些内容是学生每天上学是会经历的,学生能很快顺利地完成,老师从中初步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自然地引出本活动的主角--身边的劳动者。

3、借助多媒体,深入体验

怎样引导学生从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的体验呢?调查之后,我做了如下引导:

1)师:同学们,当你们吃着香喷喷的早餐,坐着车准时的来到学校安心地学习时,当我们的周围一天天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时,你可曾想过,是谁在为我们服务,你可曾观察过这些劳动者呢?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每天为我们服务的劳动者吧!

2)观看课件(播放课件)

师:让我们和娜娜同学一起走近身边的这些可爱的劳动者吧!

这是一段录象,以学生娜娜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等鲜活内容为线索。同时,通过娜娜引导学生思考、体验。

情境1忙碌的母亲

天蒙蒙亮时,娜娜的妈妈已经起床引火,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妈妈的脸,接着妈妈给娜娜做早餐、梳头,临走时,理理她的衣服,摸摸她的头,然后,娜娜在妈妈的叮咛中上学去。

这一个个真实的镜头,定会唤起学生的许多美好的记忆,他们会深深地感受到妈妈为了让我们安心学习,一大早就开始忙碌,有这样的好妈妈,我真幸福啊!

情境2喂鸡的老奶奶

经过邻居家,她看到了喂鸡的老奶奶。

老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盼着鸡多下蛋,好留着给孙子们吃。

从老奶奶的身上,学生最能感受到劳动者的质朴与勤劳,也会看到自己奶奶的影子,想起:我吃的鸡蛋都是奶奶给的呢!

情境3田间劳动者

接着,她看到了田间一身水一身泥的农民。

通过娜娜和犁田人的对话及镜头里劳动者裹满泥巴的裤腿,还有打秧、插田、施肥等一个个生动的劳动场面,来告诉学生,粮食要经过这么多人的辛勤劳动才能得来,真是来之不易呀!

情境4开拖拉机的叔叔

娜娜来到公路上,见到了一位开着拖拉机在路上颠簸的叔叔。

娜娜引导学生思考:这么早,去运什么呢?帮人运砖头建房子还是到供销社运农药化肥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便会发现,这些平凡的开着拖拉机的叔叔,还真为我们做了不少事情呢!

情境5中巴车司机等

娜娜还看到了还有起早贪黑的中巴车司机。

学生从中知道,是这些平凡的叔叔,为农村小镇的交通提供了便利。

情境6学校里的老师

这是学生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些场面了,有了老师的辛勤劳动,才有了我们的健康成长。

这些源于学生的生活,又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学生会感觉亲切自然,这些经过锤炼的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学生去感受,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4、反思、体验

接着,多媒体显示问题:

①清晨,谁在为我们忙碌?

②设想:如果没有这些劳动者,会怎样?(以一个具体的职业说说)

用课件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生活进行道德反思,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从而实现个人的发展。由此,我设计了以上问题,并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为第二个问题设计了没有清洁工,垃圾堆积成山的画面(放映课件),形象地告诉学生,清洁工人的劳动多么重要呀,使学生的体验更深。

5、总结升华

①说一说

你还知道哪些在默默为我们服务的辛勤的劳动者呢?

②看一看

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多媒体显示各行各业劳动者劳动的镜头,如:医生、警察、清洁工、建筑工、修理工等,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劳动者的给我们生活提供的便利。)

5)走向生活,结束新课

①师:现在大家认为这些花该送给谁呢?为什么?(学生谈体会和感想,放背景和音乐)

②那现在就让我们走向街头,去寻找采访这些劳动者,好吗?送上鲜花的同时,别忘了送上一句“劳动节快乐”(课件显示“劳动节快乐”字样,老师发采访表格)

采访对象

采访时间、地点

采访感受

道德学习的本质是一种体验学习,在激起学生对劳动者的感激与尊重后,让学生谈感受,谈体会,这时,学生的情感再一次掀起波澜,在调查采访中,相信学生会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体验,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6、课后延伸

课后,与学校广播站联系,开办一期“五一”特别节目,把本次活动再次推向课外!

采访调查后,以广播的形式把他们的成果向学校,同学展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认同感,教育就真正深入人心了!

六、评价分析

这是一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活动课,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来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了学生的需要,形式生动活泼,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型。课堂在看似平淡的儿童日常生活中,挖掘有教育意义的素材,这些生活事件的选取,在我校学生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典范性,整堂课紧紧围绕他们的生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真实的生活,并把课堂开放到社会,以活动的形式,使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为了我们生活的安宁、幸福,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为我们忙碌着……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3

我说课的课题是《传媒家族》。说课内容由六部分组成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理念、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信息与传媒”单元。本课教材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传媒家族的成员及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现代传媒的魅力,学习如何正确对待和利用各种传媒。

二、说教学理念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设身处地的感受;师生沟通互动,明理得体验。

三、学生状况分析:

本班的孩子对于传媒家族有一定了解,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各种传媒,也感受着传媒带来的好处。但是,孩子们对于传媒的危害性的认识还很不够。

四、说教学目标:

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了解现代媒体的主要类别和形式。

2、感受各种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正确选择和识别各种传媒,获取有益的信息。

五、说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教学方法有三个即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体验感悟法。

六、说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了解:传媒家族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教学过程:

教学中,“沟通互动”是很有民主性和人文性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此环节正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担当起学习的主人而设计的。通过“沟通互动”不仅能让学生的心门尽量打开、又能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尽情流露,还能让老师的语言尽显魅力。通过“沟通互动”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珍爱生命、环保意识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根据本课内容以及班情学情,我设计了五大板块的沟通互动:

沟通互动一:新闻发布会

活动准备:不知发布会现场,确定主持人,各同学课前收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

活动过程:

1、每位同学逐个上台发布自己的新闻,主持人一一询问新闻来源,并问为什么选择此媒体,讲明喜爱的原因,把媒体写在黑板上。

2、主持人统计同学们获取新闻的媒体种类,看哪种最受同学们的喜爱,适时补充。

沟通互动二:小调查

1、学生在家调查家人最喜爱的传媒类型,做好相应的记录,做好调查表格。

2、同学们将调查结果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将结果发布。

沟通互动三:看电视好还是看书报好

1、自由选择分组

2、各组收集自己主张的理由,选出辩手,进行辩论,其他人可用举手补充发言。

3、陈列双方理由在黑板上,请双方主辩手进行最后的陈述。

4、教师对双方的辩论情况进行总结。

沟通互动四:当家人不让我们看电视

1、小品表演:当家人不让我们看电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2、讨论为什么家人不让我们看电视?你的心情?怎样解决问题?

3、回家和家长沟通,指定协议,自觉遵守。

情景再现,学生触景生情,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抓住这个教育时机点组织学生小组内展开合作探讨。之后在全班汇报,老师点评。】

沟通互动五:制作:我们的媒体指南“小手册

1、学生自主推荐喜爱的各种媒体,说出推荐理由和指数。

2、将同学们按种类分成小组,交流自己喜爱的各种媒体。组长进行统计。

【设计意图是:通过畅谈看法、合作探究问题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解自然万物的紧密联系、了解自然万物对人类的馈赠。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出班级小报

1、学生自由分组

2、同学们分工合作,采访班级新闻进行写作,3、张贴各小组班级小报,评选最喜爱的班级小报。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活动的延伸,有利于学生主体亲历,积极参与,进一步了解传媒家族及合理使用各种传媒。】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货比三家》是鄂教版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11课《购物小窍门》中的第一个子话题,本主题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购买一些日常用品。围绕怎么卖这个主题,本主题呈现了以下内容:第56、57页通过对相同的商品在不同商店的价格比较,让同学们知道,相同的商品有的地方会卖得贵些,有的地方会买的便宜些,告诉同学们购买商品一定要注意商品的价格。通过填写生活冲有关购物方面的俗语,引导学生有无意识关注到有意识关注,并第58页告诉同学们在购买商品时还要注意商品的质量,并介绍了判断商品质量的一些方法,如仔细看商品标签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知道当自己的消费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来保护自己。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商品广告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生虽然每天都要和商品、商店打交道,但多数时候是在家长的指引下,学生自身的消费观念还是比较淡薄,购物时不文明的现象比较普遍,还经常被某些生意人坑害。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还不成熟,消费比较盲目,对商品的质量好价格缺乏必要的关注,欠缺有关的法律知识,维权意识薄弱,不知道如何保护自身的消费权利。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知道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是:具有初步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三、教法学法

1、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逐步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2、通过调查、比较同样的商品,价格会因各种因素发生变化,了解一些购物窍门,选购物美价廉的商品。从体验活动中掌握一些购物的窍门。通过回忆消费经历,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知道应选购价廉物美的商品。

能力目标: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购买简单的学习及生活用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备初步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调查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学习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

当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为您服务!

为您服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查找某种商品在不同商店或超市的价格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找一找,聊一聊

1.说一说课前老师布置的情况调查,学生汇报。

2.找一找记录中,你发现什么问题,(学生交流发现的问题)

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价格为什么会不一样呢?

3、聊一聊大家在商店购物时,看到过的听到过的一些俗语,了解这些俗语的意思。(学生交流)

4、聊一聊同学们在购物的时候有哪些小窍门。(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经历)

5、聊一聊“三无食品”,食用后的危害。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前收集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记录,课上相互交流,采取现场展示的形式,归纳自己分析的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既展现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又突出了集体的智慧。

活动二:看一看、辨一辨,说一说

1.看报道,去年市场上发生的劣质婴儿,学生大胆谈出感想。

2.分辨什么叫“三无”产品,什么叫安全产品。

3、说一说如何避免购买“三无”产品?买到了又该怎么办呢?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六、设计意图:

教学要积极向学生的生活领域拓展、延伸,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环境中进行探索,自主地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推理、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独立地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中的第一个主题中的课文。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本单元的主题是帮助学生了解有关通信及交通方面的发展,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和交通领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通信和交通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介绍了通信工具的演变和发展,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目标定位为:

知识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比较完整地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

(2)、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科学技术的进步在通信领域中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通信素养,懂得通信的基本礼貌,形成良好、文明的意识和行为。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节课的难点定为:了解通信领域的进步为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从而感受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说教法:

由于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身边的通信工具有一定的认识,但了解并不深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虽已经掌握了一些通信工具的操作方法。但对于古代的一些通信方式却比较生疏。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网页,指导学生按照“选择感兴趣的通信方式---搜索整理---交流汇报”的步骤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了解通信技术的变化与发展,接着我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电子信箱将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发送给在坐的老师或同学”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进而感受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完整的认识,在授课的结束之际,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通信的演变历程,并激起了学生对未来通信的畅想,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了课堂。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安排了多种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通信方式,汇报交流自己学习成果,通过电子信件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等方式,即让学生愉快的感受到了通信家族的不断更新,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又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加工、处理信息以及与人交流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说出自己都使用过哪些通信技术,引起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兴趣,感受现代通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从而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利用网络

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电信博物馆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通信技术?

课件出示:电信博物馆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通信技术。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网上探究,整体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快速浏览资料的能力。

探究活动二:参观结束后,给大家介绍一种你最感兴趣的通信技术。由于本探究活动时间较长,学生容易忽略活动目的,我同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活动要求,使学生明确目的,带着目的进行网上自主探究。在探究的内容上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另外,本环节的网络资源,补充了许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自己查阅,整理,分析,整合资料的综合能力,而且这样也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同时,网页中的图片,视频、动手操作等内容也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很自主,很独立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力。

自主探究结束之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教师适时点拨,交流的过程就是对资料的整理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培养的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通过网上自主探究、汇报交流,相信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现代通信与古代通信的不同,这时,教师提出让学生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应该是水到渠成,这一环节重在让学生感受通信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利用网络

亲自体验

由于内心体验才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因此这一环节我要求将本节课的收获通过网络中的电子信箱发送给别人。既总结了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又使学生亲自体验了现代通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将信件发送出去之后,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并渗透通信礼仪知识。

(四)、整体感知,课堂延伸

本环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从古至今通信技术的演变历程。使学生对通信技术的发展有完整的认识,再次感受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并激起了学生对未来通信的畅想,让学生带着希望走出了课堂。

(五)、作业超市

作业超市安排的作业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这一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品德与社会与信息的整合,是一节网络教学的探索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容纳了大量的知识,利用网络资源的的共享特点使其互补学习,在活动中渗透了学科知识,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的学生而努力着。

五、说板书设计

烽火台 驿邮 信鸽

不断更新的通信家族 科学技术 电报

网络电话

本课板书的指导思想是:内容与形式统一。设计的原则是:求实、求新、求精。

第二篇:品德与社会说课稿范文

品德与社会说课稿

走出误区,从本质上理解“说课”

说课,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是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形式,说课活动的开展,引起了广大领导和教师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为教学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近几年各校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而言,摸不透“说课”时应该“说”什么,怎么“说”。而由于说课是有一定的时间要求的,所以只见讲者心急如焚“超速行驶”,说、说、说;听者云里雾里都跟不上趟。这样的说课,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认识说课,现就说课谈一下个人的几点看法。

1、误区之一:说课就是复述教案

说课稿与教案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不应混为一谈。说课稿是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写成的,说课稿不宜过长,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为宜;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教师备课这个复杂思维过程的总结,多是教学具体过程的罗列,是教师备课结果的记录,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操作性方案。它重在设定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内容和行为,即体现了“教什么”、“怎么教”。说课稿侧重于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的阐述,它虽也包括教案中的精华部分(说课稿的编写多以教案为蓝本,作为参考的第一手材料),但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意图和理论依据,即思维内核。简单地说,说课稿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教案是平面的、单向的,而说课是立体的、多维的。说课稿是教案的深化,扩展与完善。

2、误区之二:说课就是再现上课过程

有些教师在说课过程中一直口若悬河,激动万分地给听者“上课”:讲解知识难点、分析教材、演示教具、介绍板书等,把讲给学生的东西照搬不误地拿来讲给下面就座的各位评委、同行们听。其实,如果他们准备的内容和课程安排面对的是学生,可能会是一节很成功的示范课。但说课绝不是上课,二者在对象、要求、评价标准以及场合上具有实质性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

说课是说教师的教学思路轨迹,说教学方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设计的优胜之处在哪里,设计的依据是什么,预定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这好比一项工程的可行性报告,而不是施工工程的本身。由此可见,说课是介于备课和上课之间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对于备课是一种深化和检验,能使备课理性化,对于上课是一种更为严密的科学准备。

3、误区之三:说教学方法太过笼统,说学习方法有失规范

“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环节中多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等教学法,学生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等。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了下文。甚至有的教师把“学法指导”误解为:解答学生疑问、学生习惯养成、简单的技能训练。

4、误区之四:“一穷二白”,说课过程没有任何的辅助材料和手段

有的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既无说课文字稿,也没有运用任何的辅助手段。有的教师明明说自己动手设计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但在说课过程中,始终不见庐山真面目,让听者不禁怀疑其真实性。所以,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一定的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物投影仪、说课文字稿等,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同行及评委们说清楚课,说好课。练习层次。

第三篇:品德与社会下册《说声谢谢》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与上一课紧密相连,也可以作为第二课的延伸,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和行为。教材中通过观察、生活反思和调查等,使学生认识到哪些时候应该向为自己服务的人表示感谢。同时,让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换位,突出向提供服务的人表示感谢的意义及表示感谢的更多方式。在调查活动中学生培养了社会实践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活动和体验,知道当接受了别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或帮助后,要表示感谢。

2、能力目标:养成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初步渗透爱的教育。知道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懂得对劳动者的尊重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感谢,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们的劳动,调查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接受别人的感谢后的心情,了解生活中人们对别人表示感谢和尊重的方式。

三、重、难点

懂得向对自己提供服务或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的意义,并养成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

尊重他人不仅是说声“谢谢”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劳动。

四、说学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根据本单元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引领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实践、反思、,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五、教学理念

本单元重点对学生进行认识社会的教育,同时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本课更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认知和行为,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服务。课上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通过回忆、体验,交流等方式完成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童话故事贴近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在故事中设置悬念,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课题在学生的思考中很自然的引出。

(二)活动明理

1、回忆生活中的“谢谢”(学生回忆并讲述)

老师适时引导总结板书:得到帮助——谢谢

一声“谢谢“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这个环节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充分调动和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的”谢谢‘的关注,为后面做铺垫。

2、教师采访学生:当你为别人做了事别人向你说声谢谢后,你是什么感受?最好举个例子说一说。

这个环节我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创设学习和活动情境,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经验,获得内心体验。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感受生活中的服务

刚才,同学们都谈到得到别人帮助后应该说谢谢,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时候我们也应该说声谢谢呢?请大家观看视频,你可以结合图片说一说,也可以结合生活中你遇到,听到和想到的说一说。

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体会我们时时刻刻在享受劳动者的服务,感受劳动者的辛苦,体会谢谢的深层意思。

(三)、辨析明理

设计题目,生活中一些现象正确判断。通过该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制作感谢卡,表达谢意

学生们真实的情感在美丽的卡片上尽情挥洒,表达出了感人的谢意。同时,学生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这张卡片上体现出来,促进了学科的整合。

老师适时引导总结板书尊重理解——学会谢谢

(五)、总结,在诗朗诵中结课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感情得以释放,达到高潮。

第四篇:下册品德与社会专题检测

下册品德与社会专题检测

1.23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首先提出地球是个圆球体的。波兰的()提出日心说。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环行证明了地球是个圆球体。地球是个()圆球体。

2.()和()合称大洲。七大洲:面积最大,无 人、无国家;面积最小。四大洋:面积最大,面积最小。3.地球表面海洋占()%,陆地占()%。全世界共()多个国家,加入联合国的有()个。()洲和()洲的国家最多,领土面积由大到小前6位是:();国家都是()的,反对()。

4.四大人种:中国人、日本人是();欧洲、美洲是();非洲人是();大洋州人是()。全世界的语言有3、4千种。其中()()()()()()为联合国工作语言。()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每年的()月()是西方的圣诞节。

5.四大发明:()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

7.四大文明古国及建筑代表:()的()、()的()、()的()、()的()

8.()是法国的代表建筑,()是俄罗斯的代表建筑,()是美国的代表建筑。()是英国的代表建筑,悉尼歌剧院是()的代表建筑,埃菲尔铁塔、卢浮宫是()的代表建筑。最大的瀑布是()。最大的珊瑚礁群是()。最长的山脉是()。最高的山峰是()最深的湖泊和第七大湖泊

是()。“狂欢之都”是()。西班牙的奔牛节是()。9.甘肃的()也被列入世界人文遗产。()是佛教的发源地。

10.联合国的宗旨是()。其总部设在()。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 》生效,这一天就成为联合国的诞生之日。联合国日是()。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5个常任理事国是()。

11.WTO是()的缩写,其总部设在()。()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又称wTO

12.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宗旨是();精神是()。13.第()届奥运会于()年()月()日()时在我国()举行。吉祥物是()个可爱的福娃。

13.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创建于1863年,是()机构。总部设在()你还知道的其他国际组织有()国际间的交流有那些好处?污染环境的因素有()

14.大气污染会导致()。()就像一个巨大的(吞吐机),每年吞噬着大量的(二氧化碳),又制造出大量的(氧气),被人们誉为”()”.15.与保护地球有关的节日有:()是世界环境日,()是世界地球日。()是世界湿地日。()是世界水日。()是世界人口日。()是世界动物日。

16、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年,历时()年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爆 发于()年,历时()年结束。正义战争有(),非正义战争有:()。

17.最可爱的人是()。

18.()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最早的综合型博物馆。19.()与()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声。常用()和()象征和平。

20.地球上的绿色越来越少,是因为()(,),()。21.我国的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第五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

1、地球上的陆地分成()、()、()、()、()、()、()七个大洲;海洋分为()、()、()、()四大洋。

2、亚洲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东、北、南三面分别频临()、()、()是世界上第一大洲。

3、地球表面由()、()、()、()、()五种陆地地形。

4、人们常常把中国称为“”,东西相距约()千米,南北相距约()千米;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5、故宫博物馆整个建筑群以()、()、()、()为中轴,层层叠叠,宏伟壮观。

6、地球上海陆比例是陆地占()、海洋占()。

7、我国的四大高原有()、()、()、()、四大盆地有()、()、()、().8、台湾古时称“”、“”,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连一连:

李时珍活字印刷术

祖冲之麻沸散

华佗《被草纲目》

张衡圆周率

毕昇地动仪

品德与社会下册说课稿(大全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