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课件
化学课程校本课件资源共建与共享研究(小编整理)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72-621163 课件 发布时间: 2023-08-07 00:07: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化学课程校本课件资源共建与共享研究

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的《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是书本知识走向生活的综合学习课例。

第一是应用生活实际,观察生活中门窗,门把手,操场器械等金属制品是如何防腐的。

第二是学生进社区调查,搜集第一手资料,细致观察生活中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方法并把调查资料汇集到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形成资源。

第三是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在网上收集资料,汇集到数字化教学平台上,形成师生共建的资源。

第四是师生共享课程资源,自主学习,探究社区人地关系的特点和联系。第五是交流学习结果,归纳发展特点。其主要学习流程设计是:

提出问题→单元设计→资源共建(学生可以选择观察生活、浏览网页)→互动评价→思维建模→互动讨论

这样的教学活动所占时间一般一学期只会有一两次,但可以让学生体验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师生对话中生成的课程资源,既可支持学生当前学习,也可以为其他班级学生学习提供学习范例,是不可多得的经验型资源。

1.5反思本阶段的实验以及教师研究行为的共性,下阶段待改进的教学和研究行为

我们的研究行动,教师的关注点,已经从点关注教材,发展到重点关注学生,关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意义建构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三维目标的实现。

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问题1:教师在研讨、备课中的这些讨论、思维的交锋等过程性资源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对教师个人有积累提升的作用,对教师群体,有借鉴互动激发作用,怎样让这些资源累积下来,有效管理和交流?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

问题2:多次观摩和研讨,老师们尝到了共同研讨的甜头,教师们想参加、爱参加教研活动,区域教研共同体的雏形开始形成,有些年轻教师把教研活动戏称为“过节”,大家盼望教研活动多些,再多些,然而,学校的教学工作并不能因研究而停顿啊?怎么解决好“教”、“研”这一对甜蜜的矛盾?

1.6数字化区域性教研共同体内教学智慧共享

第一,基于化学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教师研修,有助于加快新教育理论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使老师们及时掌握最新学习资源,掌握教育创新的理论源泉。

第二,基于化学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教师研修,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研究环境,非常有利于教师头脑风暴的产生,极大地有利于老师们以批判性、创造性的眼光评价教学;利于营造一种真实的、纯粹的、省慎的、严谨的、开放的教学研究氛围。

第三,基于化学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教师研修特别有助于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为老师们提供便利的交流,为老师们提供共享各自的教学设计的条件。在平台上,资源是开放的,老师们可以应用他人创建的资源,进行教学,还可以把教学的结果与作者交流,促进各自的反思,特别有利于行动教育的展开。

第四,基于化学数字化教与学平台的教师研修,利用计算机网络使各种年级段的教师开展跨年级交流、自动形成非正式学习组,促进成熟教师加强教学反思,培育地理教育教学骨干,帮助新手教师尽快适应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教坛新秀。让教师成为教育研究者,发现教育专业生活的乐趣。

1.7以课题为载体的区域数字化学科教研是提升教师教学智慧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智慧,它是在教师教学实践中生成、积累的、个性化的,.情境性的、内隐性的、即时性的、整体性很强的智慧,它难以言说、更难以灌输,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在教育理论、教育专家的引领下,自我建构的结果。课题研究,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来时,就成了参与者一个共同努力的目标,而当一群有组织的个体向同一方向努力的时候,其合力是不可估量的。这种合作性的、非竞争性的目标的存在,会让教师敞开心扉,共享经验,互相激励,促成彼此教学智慧的提升。

第二篇: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实验学校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一、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整合、共享、共建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应该坚持为课程改革服务。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收集、筛选现有的资源,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为师生共同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为确保资源的丰富与不断更新,要调动所有的相关人员,在统一规划与指导下参与到资源建设中来,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与创造性,及时为资源建设补充新鲜血液。

二、资源建设的意义

在商品化的资源建设中无法为学校提供个性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自建资源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学校自建的资源具有因特网上的资源无法替代的作用。建设一个规范的、内容丰富的、开放性的和具有“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搭建一个有利的平台。

三、资源建设原则

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应共同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二)可适用性原则:所搜集的材料与编写的教材相配套。

(三)内容多样性原则:所搜集的材料有文字,有图片等。

(四)易用性和可行性原则:所搜集的资料必须容易操作、省时高效。

(五)扩展性原则:要保证资源建设的内容得到不断地扩充。

(六)资源建设和管理必须有专门的管理班子,管理人员对资源建设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管理,定期地维护和更新。

四、资源的来源

(一)网上整合的资源

随着互联网上的数据不断膨胀,其中不乏大量有价值的教育资源,众多的教育网站和民族网站是自建资源库重要的资源来源,将这些资源导入资源库比较方便,可以将这些网站的有关资源下载,然后加入资源库中。

(二)师生原创的资源

师生原创的教学成果。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他们的经验更贴近于资源库使用者的需求。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教学资源的源泉。包括教师的亮点展示材料、教育教学案例、课件、论文以及学生的调查报告、活动记录、小论文等都是极的价值的资源。

(三)师生收集的资源

师生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从社会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如实物照片、调查报告、访谈记录、背景资料、重要文章、书籍目录索引等。

(四)外部采购的资源

按照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选择实用性比较强的材料购买。如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电子出版物,品种较多,可以选择一些适合 学校实际情况的光盘,将其中的资源导入资源建设中来。这些资源包括学校购买和教师个人购买。

五、资源建设的内容

教学资源建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教师,它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必要素材。我校的教学资源建设应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教学资源:

1、试题

2、教案、案例

3、教研论文

4、文献资料:参考资料、重要文章、书籍等。

5、课件

六、资源建设的要求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是以知识点为基础,按一定分类规则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处理,把收集的各类资料进行加工,还原成可以再使用的独立部件,收集到资源建设中。

总之,校本课程资源建设必须是开放的、动态的。丰富的资源不可能一步到位,学校要经常收集教师的优秀教案、课堂实录、优秀课件、优秀学生的成果、网络上的相关内容,不断更新、充实校本课程资源。

2008年9月

第三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简报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简报

第6期

全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

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编印2006年5月22日

本期目录

● 文化部召开“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交流会”

●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召开2005—2006年年会

● 浙江省开通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 新疆8所大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将“联网”

● 临沂师院图书馆向市民免费开放

文化部召开“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交流会”

2006年4月27—28日,文化部在广东省东莞市图书馆召开了“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交流会”,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领导、广东省文化厅领导和来自全国各省、市图书馆的负责人、专家及业务骨干参加了会议。

会议探讨了如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通过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使公共图书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基层,共同推动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图书馆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信息资源集散中心,在传播

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交流、协作、共享已成为时代发展主旋律。同样,图书馆事业要繁荣,必须走整体化协同发展的道路。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社会进入网络、数字时代,为图书馆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打破时空、地域限制,提供了极好的技术环境。如何推进区域图书馆协同发展,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近年来,东莞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选择了一条区域集群化管理的道路, 通过“中心引领基

层,城市带动农村”的方式,以技术为支撑,研发了“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系统”,从而有效地解决了总分馆联合服务的技术问题。东莞图书馆的研究项目“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开发与研究” 于2005年5月通过了文化部的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区域性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的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该馆以创新的管理理念,建立了东莞地区图书馆总分馆运行机制,2005年底已建成以1个中心馆,10个分馆,100个图书流动服务站的总分馆体系,并在体系内实现了文献资料通借通还、电子资源总分馆共享的联合服务方式。这种将“图书馆之城”、东莞数字图书馆和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建设有机的结合于一体,以有形和无形的图书馆网络覆盖和服务全地区;通过总分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实现技术的突破和管理的创新,以中心引领基层,城区带动农村,促进区域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协同发展;树立大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理念,实现图书馆由单馆到多馆、信息资源由孤岛到共享,读者服务由一馆独立到多馆联动的有益实践,有效带动城市基层图书馆的整体提升。

(东莞图书馆)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召开2005—2006年年会

2006年4月21日—22日,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在武汉召开了2005—2006年年会。

会议总结了2005年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工作,讨论了2006年工作计划,向与会代表通报了编目工作最新发展动态,并对编目工作进行了交流。来自42个成员馆以及各方面的代表90余人参加了会议。

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主任顾犇,湖北省文化厅文化处处长徐永胜,湖北省图书馆馆

长万群华,副馆长张冀明,国家图书馆采编部副主任张艳霞,国家图书馆发展研究院检索语言组研究馆员卜书庆出席了大会开幕式。会议由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仲岩主持,徐永胜处长和万群华馆长分别在会议开幕式上致欢迎词,顾犇主任做了2005—2006年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工作报告。

顾犇主任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05-2006年这个,是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由企业体制

转变为事业体制后运作的一年,联合编目中心从上传政策、数据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做了调整,在各分中心、成员馆共同努力和积极参与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截止到2006年3月底,国家中心数据用户由2005年4月的940家增加到995家,成员馆由2005年4月的535家增加到590家。在分中心、成员馆的共同努力下,联合编目中文普通图书的数据时时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新书数据的检索命中率也有了较大的增加,从而使数据的网上下载量不断增长,从2005年4月至2006年3月,网上下载量超过175万条,超出上一近70万条。无论数据用户的增长,还是数据网上下载量的增加,都表明联合编目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认识和接受,书目数据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所共享。

会上,浙江省分中心代表联合编目各个分中心做了工作报告,介绍了工作经验,全国联

合编目中心数据总审校刘小玲总结了本上传数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组组长曹玉强就目前国家图书馆的中文编目情况做了报告,大会还专门邀请中国图书分类主题词方面的专家卜书庆介绍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的修订情况及电子

版的使用概况。与会代表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充分交换了意见,实现了互相沟通与直接交流,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次年会,不仅各个成员馆和分中心了解了本全国联合编目中心的发展总体状况,中心与各个分中心也及时沟通了情况,并现场解答了一些实际问题,实现了沟通与互动。与会代表还就图书馆联合编目的发展前景和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而热烈的讨论,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国家图书馆)

浙江省开通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2006年4月3日,浙江省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开

通。作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保障体系,首批平台的建立对进一步提高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改善科技创新条件,满足浙江自主创新对科技资源的需求具有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条件不断改善,但科技文献、科学数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重复建设,各自为战、信息不畅,难以共享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调查表明,浙江大多数大型仪器的利用率在30%,有的只有百分之十几,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这次开通的浙江省首批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包括了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和实验动物公共服务三个平台。浙江省科技文献共建共享平台的首批成员单位由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等省内10家主要科技图书文献信息机构组成。科技文献资源总量已占全省的80%以上,覆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专利标准等各种领域。同时,作为该平台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还可为用户提供包括外文期刊、中外文学位论文、国外科技报告、中外文会议论文、中外专利文献、中文标准文献、计量监测规程等文献。成员单位和镜像站相互依托,可以满足全省95%以上的科技文献检索、订购和传递需求。

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首批成员单位包括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等25家单位,汇集了价值在50万元以上的各种大型分析测试仪器220台,占全省同类仪器设备资源的60%以上,将大大改善浙江各类分析测试的科研条件。

浙江省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首批成员单位由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浙江中医学院、浙江省药品检验所等9家单位组成,汇集了浙江实验动物学科的主要科研力量、设施和生产能力,可以为浙江新药研发、人类疾病研究和药品食品安全评价等提供支撑条件。浙江省科技厅厅长蒋泰维表示,浙江省将进一步扩大这三大平台成员单位的数量,以期实现科技资源的进一步集约利用。

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在讲话中指出,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将进一步整合现有的科技资源,建立和完善开放、共享、协作的公共科技资源保障服务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上集聚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服务,满足创新需求。(浙江新闻网)

新疆8所大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从2006年4月中旬起,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8所院校的大学生及

教职员工可以互借其他学校图书馆的藏书了。

2001年5月,新疆大学图书馆与原新疆工学院图书馆(现新疆大学北校区图书馆)合并,成立了新疆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50950平方米。目前,新疆大学图书馆面积居西北五省之首,总藏书量达183万多册。以前,新疆大学图书馆的图书只给本校师生借阅,图书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为了让丰富的图书资源能为更多的大学生所共享,2005年6月,新大图书馆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中心的帮助下与我区其他几所大学建立了馆际互借制度,即不同大学的师生只需到本校的图书馆领取另外一个大学的馆际互借的借阅证,就可以去与新疆大学开展了馆际互借活动的大学图书馆借阅图书了。现在新疆大学已与伊犁师范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财经学院、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7所院校实现了馆际互借。今后还将与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喀什师范学院等多所院校建立馆际互借。

新疆大学图书馆还将向社会开放,即便不是大学师生,也可以办理借阅证。目前已有社会各阶层人员近700人在新大图书馆办理了借阅证。新疆军区某部一名军事研究人员,跑遍了新疆许多图书馆没借到自己需要的书,结果在新疆大学图书馆借到了全套27本的研究书籍,连连说“真没想到!”

据了解,新疆大学正准备迎接今年9月国家教育部对新疆大学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届时,新疆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将达到200万册以上,馆藏将会更加丰富。(新疆大学图书馆)

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将“联网”

近日,湖北省高校图书馆协作委员会透露,由湖北省教育厅和武汉大学组织的湖北教育

网络图书馆建设项目已经启动,今年年底投入运行。

据介绍,湖北省85所高校图书馆(含高职院校在内)共有纸质藏书100万种、约5000

万册,每年购书经费超过1.5亿元。教育网络图书馆将对全省高校图书馆实行“联网”,届时湖北省内高校的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可通过网络共享120万种图书资源,不仅各大学图书馆节约了购书成本,而且实现了各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共享。(湖北新闻网)

临沂师院图书馆向市民免费开放

近日,为响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1部门日前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的倡议,临沂师范学院图书馆所有的图书文献资料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

临沂师范学院图书馆创建于1958年。目前,师院图书馆由五处校区图书馆以及各系院资料室组成,馆舍总面积达到23008平方米,馆藏总量约为270万册(件),现刊4545种,临沂地方文献资料4000册,古籍特藏近2万册,电子文献光盘22300片,磁带6400盒;拥有光盘及网络数据库22个,累计数据量达5000万条;计算机528台,信息接点555个,宽带接 入已经独享100兆带宽。

近年来,临沂师院每年有1000万元图书经费的投入,使在校大学生人均图书居山东省高校第一位,图书、网络等配臵超过了国家设学标准。在大学新校区,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 的图书馆正在建设中。(临沂师院图书馆)

——————————————————————————————————

责任编辑:汤更生发至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副省级本期编辑:胡京波计划单列市图书馆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分支机构

校对:尹岚宁(总第42期)

第四篇:广佛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广佛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研究

林梦笑

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 通过调研广州与佛山两地28个市、区级(含禅城区6个分馆)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与服务模式特色,提出在广佛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以广府文化为同城基础、以数字资源为合作序幕、以城市规划为发展导向等策略。在两地服务协作中,从通借通还、新式阅读服务、共办活动、远程分享、联合编制出版物等方面进行合作。[关键词] 广佛同城 图书馆合作 信息资源 服务模式 共建共享

A Study on Guangzhou and Foshan Public Library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Abstract]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modes of 28 public libraries in Guangzhou and Foshan, and coming up with several suggestions.[Keywords] Guangfo city;Library cooperation;Information resource;Service mode;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引言

行政有界,文化无疆。在国家提出了建立覆盖全社会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建设目标框架下,广东公共图书馆界坚持公共、公益、平等、自由的公共图书馆核心价值与服务理念[1],率先进行各种各样的改革探索和创新发展。而构建广佛同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多样、贴近市民的城市公共图书馆群,能为广州佛山两市的所有市民提供就近便捷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从而全面提升广州佛山两市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广佛公共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前提在于分析清楚现有资源情况,核心在于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形成普遍均等的服务体系。两城公共图书馆各有特色,合作的思路一是联动,即为强强联合;二是互补,即为取长补短,提高整体效益。无论是联动或互补,互惠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和服务模式两大方面。广佛公共图书馆资源现状调查

广州市与佛山市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已经形成了各具优势的模式[2],本文主要采用网站调查法,于2013年7-8月对两地28个市、区级(含禅城区6个分馆)公共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情况与服务模式特色进行了调研,其中禅城少年儿童图书馆第一分馆、南庄图书馆2个图书馆无网站或网址无效,其情况通过新闻报道等其他途径所获信息进行补充。

2.1 信息资源建设

广州十区二市,加上省立中山图书馆、省科技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兼有公共馆性质)、少儿馆和市馆,共有16个市、区级公共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为当地市民,大多内设有少儿部,也为少年儿童提供服务。根据调查可知:(1)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均较为注重地区特色文献的建设,对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保护有所关照,如花都区图书馆建设的洪秀全资料库、狮岭皮具专题,广州少儿图书馆研发的广州记忆(青少年版)数据库,广州图书馆自建的广州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广州人物数据库、粤睇粤精彩等。(2)数字资源建设率不高,在4所省市级图书馆中,购买及自建数据库的情况较为普遍,如省科技图书馆自建有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环境保护、光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五大专题信息网站,省立中山图书馆建设了生态环保图书馆等;但区级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因经费等问题,多数图书馆只能提供文化共享工程中的数字资源。

佛山图书馆有五个区,其中禅城区联合图书馆的总分馆模式较为突出,故在调查中加入了6个分馆。由调查可知:(1)佛山地区公共图书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色来建设馆藏的特点尤为明显,如澜石金属图书馆、环市童装图书馆等就是专门为相关产业的企业、员工提供信息支持的,佛山市图书馆建有佛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综合数据库,禅城区图书馆自建了陶瓷数据库等特色资源,顺德区图书馆中家用电器、电子通信、光机一体化等产业的资源丰富。(2)佛山地区的图书馆基本都进行了数字资源的建设,在购买商业数据库的同时也建设了不少地方特色数据库,资源量大,并在“一卡通”的服务框架下开展数字资源的远程共享服务。

2.2 服务模式特色

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流通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推广服务等。因为在参考咨询服务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联合参考咨询与文献传递”网,两地图书馆也有所参与,所以本次调查重点在于流通服务与推广服务。

在流通服务方面,广州大范围通借通还起步于2010年9月,目前,已实现广州图书馆,白云区图书馆、南沙区图书馆、天河区图书馆、萝岗区图书馆等多处之间的中文图书通借通还。该项服务的成功启动,为建设公共图书馆城域网,实现“广佛同城”奠定良好基础[3],此外,广州少儿图书馆也实现了总馆、联合分馆、图书流通点和汽车图书馆服务点的部分通借通还。而佛山市联合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于2004年启动,发展得更为成熟,除了顺德区(顺德区图书馆区内实现通借通还),其他区基本实现了通借通还,特别是禅城区联合图书馆,实现了“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标志统一、资源高度共享”最为彻底的总分馆模式。现在,佛山市联合图书馆28家成员馆已经全面提供“二代身份证”免押金书刊借阅服务。此外,两地图书馆在手机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汽车图书馆、残障人士服务等方面也各有特色。如省立中山图书馆推出的广东流动图书馆、手上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的汽车图书馆(RFID)、盲人电子阅览室;萝岗区图书馆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荔湾区图书馆的手持阅读器外借服务;越秀区图书馆的“移动越图”与RFID图书自助借还等。佛山地区则有顺德区图书馆的手机图书馆,三水区图书馆的龙源期刊手机阅览室,高明区图书馆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

图书馆推广服务主要指图书馆举办的各种公众活动,由调查可知,两市图书馆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推广活动,主要类型包括读书节、公益讲座、展览等,如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岭南大讲堂•文化论坛”,海珠区图书馆的“海珠街坊讲坛”,天河区图书馆的“天河读书节”,佛山市图书馆的“阳光电影之旅”,禅城区图书馆的禅城区读书会,张槎图书馆的外来工兴趣小组,顺德区图书馆的顺德青少年阅读夏令营等。此外,不少馆也定期编制馆刊或图书馆宣传出版物,如广州少儿图书馆的《芳草地》、《星星树》、《羊城少图工作》,禅城区图书馆的《禅城参考》,澜石金属图书馆的《金图资讯报》,少年儿童图书馆第一分馆的《七彩读书报》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策略 3.1 以广府文化为同城基础

广佛自古唇齿相依,同风同俗,从历史渊源上广佛本来就是同一城市。秦时置南海郡,郡治就设在番禺(今广州),现“南海”则为佛山的一个区。“南(海)番(禺)顺(德)”的传统叫法,表明了两地的整体性。两地文化的根都是广府文化,行政区域上虽然分分合合,但是两地居民自然交流、文化融合是广佛合作最大动力。在两地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也应该立足于共同的文化基础。

广府文化体现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两地图书馆在现在的资源建设中均给予了关注,特别是对本地的人物、文献等,进行了整理,如广州图书馆建设的广州人物资源库、广州少儿馆建设的广州记忆(青少年版)数据库、越秀区图书馆建设的越秀地方文献数据库、佛山图书馆的佛山地方文献全文库、顺德图书馆的李小龙与中国武术、顺德祠堂巡礼等数据库,均体现了对本地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意识。但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地方文献数字图书馆,单靠一家收藏机构来建设,力量分散,且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4]。

因此,两地要走出“行政区域”局限,走向“文化区域”共建共享。2010年底,佛山市文广新局计划在未来将与广州共建“口述历史”系列数据库。该数据库将以口述历史形式,搜集和整理粤剧、地方民俗、民间艺术等文化资源建立数据库,共同保护和宣传广府文化[5]。对于图书馆,一是可以通过地方文献的交换,建立广佛文献特藏,增加地方文献的服务点;二是就两地人们都喜爱的粤剧、武术、陶瓷、民俗、饮食、方言、历史故事、工艺美术等岭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编制目录,联合采访,构建无缝的使用平台,推动广佛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和服务协作。

3.2 以数字资源为合作序幕

在调查中发现,两地主要的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已初具规模。省立中山图书馆、省科技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禅城区图书馆、顺德区图书馆等采购有大量数据库,同时自建了不少地方特色数据库。但是这些各种单独采购的数据库,相似度很高,且并没有实现普遍共享。目前的合作有“增城数字图书馆”与广州市图书馆[6]、禅城区联合图书馆与佛山图书馆等共享电子图书数据库;广东省科技图书馆联合佛山市图书馆等单位共建的“佛山市科技文献信息服务中心”,整合了佛山市数字图书馆的中文文献资源和广东省科技图书馆的外文科技文献资源等[7]。

如果能进一步扩大共享范围,实现两地数字资源的协调采购、共知共享,则能既节约经费,又扩大资源量,同时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度及服务质量。广州图书馆在2011-1015年发

[8]展规划中提出发展策略之一为“建设服务主导型数字图书馆,实现便利完整的远程服务”,而佛山市文广新局也曾表示,广佛两地图书馆合作,首先考虑数字资源的共享[9]。

此外,两地公共图书馆有省图、广州图书馆、越秀区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禅城区图书馆、南海区图书馆、顺德图书馆等实现了数字资源馆外接入(免费)使用的功能,很多图书馆只能提供馆内使用。利用广佛同城建设的契机,不但可以推动资源的共建,也可以联合采购远程访问软件及各种技术硬件设备,向市民提供公益性、全开放、多媒体远程网络学习的平台,还能节省各馆采购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0]。

现阶段的“广佛同城”是对未来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先行先试,也是未来珠三角九市(广州、佛山、珠海、深圳、东莞、江门、肇庆、惠州、中山)加清远市等四大经济圈建设的基础。相应地,广佛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对于将来的十市图书馆合作也有着重要的探索及示范意义。与此同时,广东省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珠江三角洲数字图书馆联盟、2010年12月启动的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合作项目的经验也值得借鉴与关注。

3.3 以城市规划为发展导向

2009年3月,两市市长在广佛交界的佛山市南海区签署《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合作协议》等4个对接协议,这标志着广佛同城的正式启动。两城合作建基于城市联合规划,图书馆合作同样要以城市发展为方向,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文化需求为使命。

3.3.1 两城资源错位互补

《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产业协作协议》中强调两市合作应该“充分发挥广州服务业和佛山制造业在各自产业中的优势作用,促进广佛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并指出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点协作领域[11]。两地产业一个立足综合性,一个突出专业性;一个重化工业优势突出,一个轻工业发达,在产业链上互补配合,实现共赢。

两城公共图书馆根据广佛同城化“错位共享”的方针,也应在相关产业馆藏资源上,减少重复覆盖,关注区域产业定位,实现各馆资源各有侧重。佛山市文广新局曾表示,达成合作后佛山图书馆将加强构建体现本地区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逐步形成与广州公共图书馆资源的错位发展[12],从而共建广府文化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根据《广佛产业布局规划的协调与合作》,广佛北部为花都和三水等,主要发展以汽车产业链、机场经济、现代农业为主的产业整合带[13],广州的汽车工业发达,佛山有汽配行业承接,分处于上下游。花都与三水图书馆应注重汽车产业链、机场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资源建设,同时根据各区域的政府规划、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或是侧重零部件制造的信息资源,或是侧重客户服务,或是侧重生态农业等,不但可以为企业生产服务,也能为产区的工人提供提高职业技能的学习资源,发挥公共图书馆为居民“终身学习”场所的作用。

同理,广佛中部为广州市区与南海、禅城,主要发展房地产、旅游、专业市场、物流、消费服务业,共同打造综合服务中心;广佛南部为南沙、顺德等,特色产业为家电、饮食和家具[14]。各区图书馆相应地错位重点建设旅游资源、物流信息、家电资讯、家具文献等,从而切实服务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

除了产业划分,两城的功能区划分也对图书馆资源共建有所影响。如广州正在开展的十一个重要功能区的城市设计[15],其中包括商务核心区、客运枢纽区、空港经济区等,两地图书馆对城市发展的触觉越灵敏,为市民提供的信息资源就越有前瞻性。

3.3.2 广佛一线共享合作

《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城市规划合作协议》指出城市规划遵循“先交界后纵深”的原则[16],广佛接壤边界长约200公里,可将之称为“广佛一线”。广佛同城后经济渗透、生活融合、资源共享,这些趋势在广佛一线体现得应尤为明显。

在广佛一线上的社区,因为在各自所属城市均与市区距离较远,图书馆往往通过流动书车、服务点等方式来提供服务,服务覆盖范围会很相近,资源量相对较少,也较为分散。在两城的图书馆合作中,可以针对这一情况,在金沙洲、黄岐-盐步、桂城-平洲、顺德-番禺等居民比较集中的社区版块,做一些广佛联合服务的试点,选取相近的居民和商业区做有益的尝试,从而加强服务点的整合,使其覆盖范围及布点更为合理。

同时根据当地的商业、居民的阅读需求、娱乐倾向,结合多馆的力量,增加供应的资源量及服务项目。譬如近年来RFID的应用不断扩大,两城图书馆可以利用汽车图书馆(含RFID装置)、24小时自助图书馆(图书ATM机)等不断提高服务点的资源数量与质量,让“普遍均等”从理念落实到实践,助益市民。服务协作策略

广佛公共图书馆实现同城化,除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在服务上的合作才能真正搭建起通往市民的平台,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蓝图。4.1 流通服务协作 4.1.1 通借通还服务

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广州和佛山均在两地努力推进图书馆的通借通还服务。在两市原有的流通平台基础上,广佛合作应积极推动读者证的互认,让两地居民如同生活在同一城市般,享受最便利的通借通还服务,最大效能利用文献资源[17]。

通借通还首先要“通查”,即应建立联合目录,连接了各个图书馆的目录资源,提供了统一的访问入口和检索功能[18]。现在广州地区已有“广州地方志联合目录”和“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联合目录”,佛山有“佛山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佛山联合图书馆联合书目”,下一步在于如何整合。其次要解决系统平台的无缝连接,广州图书馆使用的是Interlib系统,佛山市图书馆使用的是UnionLib管理系统,应该说,两种系统的数据转移处理的并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关键还在于两地图书馆对通借通还图书的资产权的观念是否能达成一致[19],如能改变传统的“馆藏”概念,树立公共资源公有公用的观念,必然能挣脱这一层面上的束缚。再次就是进行合理的物流设计,广佛两市公共交通、公共服务设施日益完善,运输上更为便捷,但是选择物流公司进行配送,还是图书馆自行组织,必须统筹规划,充分考虑到人财物等因素的影响。

此外,目前,佛山图书馆在重点推动二代身份证免押金外借服务,而广州市图书馆则购置了RFID流动书车用于提供自助服务,两地可共同探索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集传统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和智能化图书馆于一身的“第三代图书馆”服务模式,突破传统图书馆地域和时间限制,通过系统终端设备直接为市民提供办证、预借取书、图书借阅、图书归还、查询服务功能,将图书馆的流通服务功能延伸到社区、商务中心、学校、工业区等任何的需求的地方。自助图书馆市民提供实用的、人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对文化发展的均衡性、公平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

4.1.2 新式阅读服务

随着新技术在图书馆应用的逐渐成熟,图书馆涌现出许多新的阅读服务方式,如手机阅读、电纸书、平板电脑阅读等。

在调查中发现,省图、越秀区图书馆、顺德图书馆(自主开发)、三水图书馆等图书馆推出了“手机图书馆”,读者随时随地可使用手机进行查询、预约、续借等操作,不受有线网络的限制;常见数字资源为“龙源期刊手机阅览室”,主要包括200多种人文大众类数字化期刊杂志。这一以手机为媒介的新型公益性服务模式为读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移动信息服务,也是新阅读的趋势之一。手持阅读器外借服务近年来也在国内兴起,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陆续开展该项服务后,广州图书馆、荔湾区图书馆均使用“易博士”来开展“移动数字图书馆”项目,向市民提供手持阅读器外借服务,为读者提供了更快捷方便的阅读平台。

在广佛图书馆服务协作中,两地图书馆可以针对这类大投资、待试验的服务方式进行共同的论证、分点试验,共同承担风险,最后共享成果。以此更好地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满足公众的知识信息需求,保障公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4.2 推广服务协作

图书馆推广活动目的在于推进全民阅读和社会文化教育,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活跃图书馆与市民的关系,为图书馆创造文化品牌,增值无形资产。虽然各馆积极举办公益展览、讲座、读书活动,但主要是单兵作战,规模小、资源少、影响力不足;在广佛合作中,可以从共办活动、远程分享、联合编制出版物三个方面进行推广服务的协作。

4.2.1 共办活动 图书馆举办活动,必然涉及人员、物资、经费等问题,多馆多地合作,可以节约经费、优化配置物质,还能扩大规模,增加影响力。在这方面,粤港澳三地图书馆合作已是很好的示范,如利用“世界阅读日”三地图书馆联动,合作举办系列读者活动,活动作品进行粤港澳三地巡展等[21]。而广州图书馆在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响应国际重要阅读活动、联合国外图书馆共同举办阅读推广活动”[22]的想法。

在广佛联动中,可以合作举办展览、讲座、开展图书交换、馆员交流等活动。如2011年广佛肇三地图书馆联合举办的“悦读生活”摄影比赛便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广佛图书馆可进一步建立起公益讲座联系机制,共同策划、联合邀请,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4.2.2 远程分享

推广活动往往有其地理位置的局限,如讲座、展览等,很多用户无法去到现场参加,如果能实现推广活动的远程分享,对活动进行直播,构建互动式网络服务平台,那将有更多的用户可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同时,广州为省会,有大都市的平台,有较高的教育和信息化发展水平,所聚集的各种科研和教育机构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社会智力支撑[23],在活动资源上非常丰富;佛山在经济上受到广州的辐射和带动,在文化建设上亦能与广州实现文化联动、功能互补。两城共享资源,可以让图书馆的讲座、展览等涉及的领域更广泛,覆盖的民众更多,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支持城市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涵养开放、包容的城市个性。

这方面广州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已经有了不少有益的探索经验,广州图书馆每周六举办的“羊城学堂”均会在网上进行直播[24],萝岗区图书馆、黄浦区图书馆等也共享其资源,同步直播,从而让多个区域的市民都有机会目睹专家的风采。佛山图书馆也有其“南风讲坛视频网”,但并非直播式的,其优点是能方便读者任何时间来点播讲座视频。两城合作可结合两城的优势,一方面共同远程分享资源,一方面共建在线视频资源,像“岭南大讲坛”、“海珠街坊讲坛”、“高明讲坛”等原只能在一隅之地聆听的文化盛宴就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两地图书馆联手实现了Anywhere、Anytime的服务理想。在微博等新媒体不断渗入人们生活的今天,更是为图书馆的远程合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4.2.3 联合编制出版物

在两地图书馆编制的刊物中,有内部同行交流的,也有面向用户的,有纸质版的,也有纯电子版的,一般栏目为馆内动态、业内资讯、读书论坛、用户互动、业务研究等,关注的主要是区域内的活动和事务。

如果可以集中两地图书馆的人力,联合编制系列的图书馆出版物,如《广佛公共图书馆通讯》、《广佛民众阅读报告》、《各地来风》等。这些刊物将各区的情况汇总在一起,同时分工采编各专栏内容,那样既可以扩大关注的范围,在宣传中为民众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又方便两地图书馆的共知与业务交流,同时降低成本,利于持续发展。

2010年广州与佛山的图书馆学会年会联合举行,其后也出版了凝结两地智慧的年会文集《图书馆合作创新与发展》,这是两地科研交流、联合出版的良好开端;2011年召开的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图书馆学会联合年会更进一步指明了广佛同城后更为宏伟的共建共享目标。

参考文献

[1]程焕文.岭南模式: 崛起的广东公共图书馆事业[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7(3)

[2]潘燕桃.公共图书馆理念的成功实践之二:佛山市联合图书馆研究[J] 图书馆论坛, 2009(12): 125-130, 254 [3]广州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EB/OL].[2013-08-11] http://?webmenuid=466&iscontent=false [8]广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2011-2015 年发展规划[Z].2010 [9]张瑶.广佛文化共享共建亲上加亲[N].羊城地铁报, 2010-11-03(T18)[10]曲晓玮, 毕素清, 覃冠.网络环境下佛山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图书馆, 2008(6): 69-71 [11]广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设产业协作协议[EB/OL].[2013-08-17].http://news.dayoo.com/gundong/200903/20/55202_5515088_4.htm [12]张瑶.广佛文化共享共建亲上加亲[N].羊城地铁报, 2010-11-03(T18)[13]刘三琴.依托广佛都市圈演绎“产业同步” [EB/OL].[2008-08-28] [2013-08-17].http:// [17]张晓源.城市图书馆通借通还项目管理与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19-22 [18]高波, 孙琼.加拿大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8(12): 127-130 [19]邱冠华,于良芝,许晓霞.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与方案[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 [20]颜运梅.构建广佛区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思考[C]// 广州市图书馆学会,佛山市图书馆学会编.图书馆合作创新与发展.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15-1 [21]焦守林.深港图书互借 寻找可能[N].晶报,2010-09-07(B8)[22]广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2011-2015 年发展规划[Z].2010 [23]广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2011-2015 年发展规划[Z].2010 [24]方家忠.论社会转型期图书馆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 27-29

作者简介

林梦笑(1986—),女,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来稿日期:2013-08-17 责编:张洪彬)

第五篇: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日期:2012-11-1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其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一些学校在利用学校、社区等资源进行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过一些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我们开展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根据研究的内容,提取了一些关键词,利用假期时间,组织组员学习国内外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的相关文献,梳理同类课题和研究已有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综述。

一、《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美国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过程是学习者、社会和有组织的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韦瑞特·查特斯(Werrett Wallace Charters)把人类基本活动的单位作为初步的课程编制,弥补了学生缺乏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1944年,被誉为“现代课程论之父”的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泰勒认为教学活动资源的范围很大,凡有助于创造学习动力、领悟目标、恰当的课业、自强、奖赏、反馈和鼓励、循序渐进以及转化等学习环境的资源,在制订教学活动的计划时都应加以利用。他提出了课程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撰写课程资源条目,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表述课程资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课程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4)美国学者坦纳夫妇(Danicl Tanner&Laurel N.Tanner)和塞勒从“社会、知识世界与学习者”三者的本质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物质性资源和精神性资源。

(5)英国课程专家理查兹等提出课程来源于学科内容、学生、教师、环境以及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6)托斯顿·胡森(Torsten Husen)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指出“依据课程的研制进程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学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评估方案的资源等。”

国内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课程资源是资源的一种。《词源》中:“资,即财物,本钱,供给,资助;源,指水流起始处,进而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辞海》中资源一词的解释是“资材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资源一词被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资源的含义已经在其原有意思上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扩展,课程资源同样也是“资源’’一词的拓展和延伸。

(2)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这个词2001年6月开始在我国教育界流行,还属于起步阶段。

(3)对于课程资源这一定义,在我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

●“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的信息资料。”(顾名远.教育大辞典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4)●“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吴刚平提出“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把课程资源划分为课程直接来源的素材性资源和间接来源的条件性资源。”他还提出“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力与财力资源,纸质资源与电子声像资源,时间资源与空间资源等。”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3):101)

●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

● “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结构元素的源泉,是课程实施中富含课程潜能的内容系统和活动支持系统,是课程实施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36)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对于课程资源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目前一般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或者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比较典型的有教材、学科知识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

二、《校本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二)校本课程资源的构成 1.物力课程资源

现代课程活动不仅要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内容,而且更离不开财力。因此,物力课程主要由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组成。物质资源可分为自然物质资源和人造物资资源两大类。有效开发学校物质课程资源,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学延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财力课程资源按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国家课程财力资源,指一个国家和各级政府可用于课程活动的最大财力的指标。它由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所决定,是主要的课程财力资源。二是社会课程财力资源,指各种社会组织(企业、社会团体)提供的课程活动的财力支持。三是教育机构课程财力课程资源,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财力。学校课程财力资源的获得,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拨款,另一方面是学费的收人、社会捐助、校产收人等。

2.人文课程资源

人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在于体现学校的民主性、合作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以人为中心,开发出人所具备并能进人课堂与教育教学活动发生联系的文化知识、技能、经验、情感和价值观、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创造观念等等。其中囊括了人和与人有密切联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文化氛围。人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从人的角度出发,人文课程资源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

(1)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我们往往是这样定位学生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如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根本。因此,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2)教师。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成为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必须具备以下素养: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2)职业道德素养;3)科学文化素养,即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科学知识,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艺术知识和美学知识等;4)能力素养,包括信息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创新的能力;5)良好的身心素养,即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教师在具备这些素养的同时,还应该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1)课程制度观。实施校本课程打破了原来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向多元化发展。国家只制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2)课程价值观。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是一种创造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3)课程开发观。教师要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等等。

(3)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目前学校对学生家长越来越重视。不过,重视的主要是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和在各种办学方面家长能为学校提供哪些帮助。在教育教学方面,学生家长主要还是处于配合者的地位。其实,在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学生家长都是可以提供帮助的。对学生的发展最关心的莫过于其家长,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为学校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社会人士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目前,社会上很多课程资源的拥有者缺乏为教育主动服务的意识,造成大量校外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全社会都应当树立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各种社会资源只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是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全方位地推进课程改革,应该建立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咨询机构和顾问;设立学习开放日,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校园,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学校开展的重大活动,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前景;3)设立学校人员授课日,学校应该结合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邀请有关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3.文化知识资源 文化知识资源是指学校或社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活动,包括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还有社区中的乡土历史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生活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生产经验等等。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校本课程规划;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打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要从指导思想、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师生参与程度、师生创造性的发挥、学校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校本的课程资源》综述

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在支持办学过程中达到一定办学目的,实现一定办学功能,以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资源特色为依托,以师生为开发主体,以师生发展需要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校现有课程资源如下:

1.校本教材资源

我校从1999年办学至今出版了校本《朱棣文》《追求与超越》《让成功伴我成长》:第一册教材——《朱棣文》,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朱棣文的生平事迹,各种记者对他的采访以及他访问我校时的一些互动情况。第二册校本教材——《追求与超越》,以十六章形式从十六个方面围绕朱棣文文化科学精神进行记叙和阐述,提示了朱棣文科学事业成功的秘决。第三册校本教材——《让成功伴我成长》有二十二篇课文组成,每篇课文的框架结构相同,分四大块: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成功探秘、心动行动,每块内容都围绕课题的主题词展开编写。

学校的一些学科已有开展课程开发,如数学的习题的二度开发等。2.校园环境资源:

我们为挖掘朱棣文这一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教学思想,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走进校门经过提炼的朱棣文精神“求实创新”在学校的门楼上熠熠生辉,两块大型浮雕上刻有朱棣文的题词,中英文对照,并配有十几幅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创造的图形;宣传廊里关于朱棣文的简历,成就及照片;宣传牌上中英文对照的朱棣文关于学习和创新的言论;学校的校标是“DW”(棣文两个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的变形组合,寓意是学生像刚出土的幼苗,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学校主建筑的命名:求真楼、启智楼、博学楼;景点设计:读书亭、彩虹廊、展翅雕塑、朱棣文名言廊;十大世界伟大科学家的头像雕塑;朱棣文展室中朱棣文事迹和图片的介绍;走进体育馆,“放飞理想”的校歌让你情不自禁高歌引亢„„这些具有个性的渗透名人精神的校园文化景点布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人精神的激励和科学文化的熏陶。

各班在朱棣文精神的引领下,结合各自班级的特色,做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班班有名称、有口号、有公约,学生凝聚力,向心力强。

3.校园网络资源: 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站,网站分头条新闻,学校新闻,德育频道,校务公开,教育科研,体卫艺,教师读书等栏目,更新速度快,在太仓市、苏州市的评比校园网站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校园FTP、班级博客、教师博客:

学校购置服务器,建有ftp,分为语文、数学、综合、德育、红领巾和个人ftp,首先是方便教师个人文件的存储使用。各学科的优秀教案、课件、错例以及一些其他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ftp上,方便资源共享。

教师博客和班级博客给教师、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各种学生、教师、班级的各种信息能更迅捷地转播。

4.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

我校现有苏州市名校长一名,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名,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4名,太仓市教坛新秀18名,学校注重教师的继续学习,关注教师的梯队建设。

我校有较多的学生社团,关注学生各方面特长的培养,如江南丝竹、绘画、书法等,在太仓市的艺术活动中屡获佳绩。学校有各类运动队,有太仓市唯一的手球队,历年来运动成绩出色。

我校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队伍,与周边的海警支队、交警大队、消防大队、社区、水处理厂、和路雪等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拓展教育的时空。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我校建校虽则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是已经积累了为数不少的校本的课程资源。这些已经积累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我们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基础,更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我校校本的课程资源比较零碎,缺少整合,学校的特色尚不够鲜明,通过我们的研究构建更具朱棣文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是我们周围还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通过我们的研究充分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第三是教师对校本的课程资源的认知比较少,造成一些资源的闲置,利用率比较低。通过我们的研究要提升教师参与开发校本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行动研究的能力,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程资源开发》文献综述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井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显现平台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1.从学生的现状一度开义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二是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扳性。

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开发课程资深的一十基础要素,并直接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声名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探,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糠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

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的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也曾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环境恶化、人口极度膨胀等,在特定时期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导致环保教育、人口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中来,这实际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二)管理执制:资源开发的切实保障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1.建立课程资源库 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

2.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

3.构建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

(三)存在问题:问题资源的制约瓶颈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教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更镇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2.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编教材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提到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新课程,马上就是编写各种各样的教材,我们看到许多地方和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成果就是一本本的教材。

3.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受时代与观念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其次要考虑教师的能力。我校拥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但是教师对于磕碜该资源开发的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首先要做的是通过研究改变教师课程资源的意识,明确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廷凯,丰力 《校本课程开发资源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晓东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中国教师行动网,2007 3.王翔燕,罗生全 《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 4.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 江苏高教,2008,(04). 5.张朝珍.《课程资源研究概述及发展路径分析》 江苏教育研究,2009(08).

五、《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文献综述

为了全面了解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的研究,笔者通过各种途径,分别以“教师”、“校本课程资源”、“课程开发资源能力”等为关键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重点关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和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恩哥斯顿(Eggleston)、马什(Marsh)等众多国外学者都一致肯定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友群在《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中曾提出,在课程开发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内容一般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进而开发更合理的课程系统。在《论教师的课程能力》中指出,教师的课程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鉴与选择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朱超华在《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中认为,“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第二章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房惹、林云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径》中提到,“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

单江新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首先,教师的专业思想认识将进一步提高。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拓展。再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有关于专业能力全方位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程研究、开发、实施、评价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教学理念、手段的不断更新。它是一项需要教师去反思、批判、突破、创造的工作。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秋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陈钰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了职业技术院校中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提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以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育,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钟丽萍认为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能力包括:制定课程目标的能力、确定课程内容的能力、组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评价校本课程效果的能力。李健提出教师在实施和改革课程的过程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于海川孔令会两位谈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设计的独特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刘叶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中从提升课程意识、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培养合作能力、给教师赋权增能、提供资源服务五方面讲述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开发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决策者,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主要是1.提升课程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观;2.开展教育行动研究;3.培养合作能力;4.提供资源服务;5.给教师赋权增能,让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叶:《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基于达州市开江县普安中学个案的研究》四川大学 2007年硕士论文。

2.单江新:《浅谈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伊犁日报(汉)/2010 年/10 月/20 日/第003版 3.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 年7 月第27 卷第4 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4.任友群: 《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外国教育资料》2000 年第5 期。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丰十,2001. 6.吴惠青、刘迎春,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高等师范研究,2003,(2):68—69 7.房慧、林云.教师参与校本课科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释[J]2004—12—31 8.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5—36 9.刘冬梅.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六、《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综述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尤其需要多样化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军华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详细地指出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和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变化不大,仍然出现偏重一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其它课程资源的情况。

那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什么为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郭华认为:生活中的所有事与物都是可能的课程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就校本的课程开发而言,不能仅仅根据可能的资源来设置,而要特别考虑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意义和课程功能,特别要考虑校本课程是否有利于实现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不能低于相应的培养目标,更不能与培养目标相悖。

例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研究《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了不同的各年级国际理解教育综合主题内容表: 学科分布

核心学科(课时)(课时比例%)相关学科(课时)(课时比例%)一年级 从“生态园”看世界(41)共生教育 环境教育 生活(30)(73.1)语文、英语、美术、音乐、道德(11)(26.9)二年级 从“课间游戏”看世界(51)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生活(30)(58.8)语文、英语、体育、美术、音乐、道德(21)(41.2)三年级 从“校节”看世界(36)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20)(55.5)语文、英语、社会、美术、音乐(16)(44.5)四年级 从“吉菜”看世界(39)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18)(46.1)英语、社会、美术、信息、道德、科学(21)(53.9)

五年级

从“一汽”看世界(35)经济产业 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综合实践(20)(57.1)

数学、英语、社会、科学、信息、道德、美术(15)(42.9)六年级

从“八大部”看中日关系(26)地域文化 世界文化 和平文化 综合实践(16)(61.5)

社会、科学、信息、道德(10)(38.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过程有怎样的关系? 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总是先于它而进行。但是,任何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又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的一般思考,如教学活动的性质、教师的总体水平、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等等。而较之既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加工,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更能突出其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关注,也正因如此,它能有效补充和扩展既定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即使不是完全伴随着教学过程进行的,也是更亲近、更动态地关注教学过程的。

如某中学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将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四大名著原著文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原版,少年版。

(二)有关四大名著阅读的资料,从图书馆、资料室、网络上查找并收集。

(三)初、高中课本选文

1.中学初、高中四大名著课文选文及教学 初中教材(语文版):第一册:《.美猴王》、《空城计》、第三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中教材:((林黛玉进贾府》、《群英会蒋干中计》、《失街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赤壁之战》、《智取生辰纲》等。

2.制作课内教学相关多媒体课件

如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结合原著阅读,制作课件《林黛玉性格分析之我见》,引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

(四)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四大名著阅读网站(五)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源

学校与教师应收集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料,在学生阅读原作后,教师可在自修课和课外活动中,定期有计划地让学生欣赏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并进行评析。

(六)师生共同开发的资源 1.组建一个文本、图书资料库

2.自创或师生共同创建一个名著学习网页

网页取名为“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名著阅读在线”,开辟“精彩推荐”“文章推荐”、“三国人物专集”、“水浒天地”、《话说红楼梦》等栏目。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维普资讯 2003年第6期

2.王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3)3.范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课程责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研究.2002,(1). 4.郭允漷.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

维普资讯

2003年第22期 5.王中华.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不足与对策———以F 小学为个案.教育科学研究

2011年9

6.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7.郭华.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什么中国教育报/2006 年/3 月/10 日/第005 版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

课程资源开发框架不仅仅是一个帮助课程资源开发效率的体系结构,还在框架设计上提供了“理想式分布式开发”的设计方法学。我们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插件体系及文件夹管理器等工具,尽可能减少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实现可以让开发人员在很少协调成本的情况下合作开发巨大、高效的课程资源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下途径开发课程资源:(1)挖掘教材,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接近学生的认识水平。(3)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4)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内容,丰富教材体系。

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框架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化学课程校本课件资源共建与共享研究(小编整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