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宗教学 第二章课件
宗教学概论
第一章
宗教学概论
第二章
第二章 宗教的本质与特征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宗教的定义,分清宗教的本质,理解宗教的基本特征。正确认识当前我们中国依然存在的宗教及宗教活动。【教学重点难点】 1.宗教的内涵。2.宗教的本质。3.宗教的特征。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互动交流、讨论
【教学时数】学时
要研究宗教,先要弄清什么是宗教及宗教的本质是什么,参照中外宗教学研究者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信仰基督,信仰真主,烧香磕头是宗教吗?
一、“宗教”的词源与定义
(一)词源
1.来源于佛教(在佛教中,佛陀所说为教,诸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之分派,合称则为宗派);
2.拉丁文religare,有“联系”之意,泛指人与神的相互关系。现在我们所说的“宗教”,与此说较接近。
(二)定义
1.费尔巴哈:宗教是人对自己的本质—不是有限的、有止境的,而是无限的本质—的意识。这个定义是建立在人本学的基础上,因为上帝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对上帝的意识自然可以归结为对类本质的自我意识。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神,人是单纯自然人的时候,上帝就是单纯的自然神,人住到房子里去,神也就住进教堂中去,如果上帝是鸟的对象,那么上帝也被看成是长着翅膀的存在者。
2.克利:宗教就是人与上帝的交通与契合。这个定义主要从人与上帝关系的角度立说,这里所谓的宗教信仰,就是舍己从天,尽量把自己引使向上,这类似于中国的“天人合一”
3.铁德尔:宗教是无法定义的,从人生方面来解释宗教。“宗教使人兴奋的一种信仰”,“宗教是灵性上的一种探险。”“宗教能辅助个人发展到他的最高点。”(伊斯兰教的开斋节。苦难时期宗教教义的支撑。加尔文教,现世的努力可以救赎自己)
二、近代西方宗教学中最有影响的三个流派
(一)宗教人类学:注重通过研究古代人类的历史发展和对各种生活方式的比较研
宗教学概论
第二章
究来探讨宗教,结果把宗教理解成对各种神圣物的信仰和崇拜。
(二)宗教社会学:强调宗教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因此,主张以社会为中心来规定宗教。
(三)宗教心理学:侧重于通过分析心理现象来揭示宗教的起源及其本质,与之相应,主张从信仰者的主观感受、宗教体验、宗教情感为中心来定义宗教。
这些定义都是揭示宗教的某一个方面的本质属性,而不是揭示它对象最一般、最本质的属性,因此不是科学定义。
三、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宗教观点
(一)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这些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把自己交给了上帝,把自己的本质异化为上帝,由此产生宗教。
(二)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恩格斯:宗教按其本质来说是剥夺人和大自然的全部内容,把它转给彼岸之神的幻影,然后彼岸之神大发慈悲,把一部分恩典还给人和大自然。
(三)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说,这一说法虽然精炼,概括,但仍然没有反映宗教最一般的本质属性,也没有把宗教同其他有关的社会意识区别开来。因此这个定义同样不合适。
(四)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这段话事都能够揭示宗教最一般的本质属性,学界迄今尚无统一看法,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著作为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参考。
第二节 宗教的本质
与宗教的定义一样,宗教的本质也是宗教研究史上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不管哪一种宗教,讨论的核心问题都是神与人之间的关系。
一、人本质说
(一)费尔巴哈
《基督教的本质》论述了人与基督教,上帝与人的关系。认为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人是怎样思维的,怎样主张的,他的上帝也就是怎样思维和主张,人都多大价值,他的上帝就有多大价值,绝对不会再多。人把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异化为神,然后再对这个异化物顶礼膜拜,通过它来统治人自身。(中国古代统治者,在执政之处,为了执政的合法性,而借口某种神赋予的权力,以统治他者。《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 著 陈兼 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二)古希腊哲学家 克赛诺芬妮
“凡人们幻想这的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与他们同样的声音和形
宗教学概论
第二章
貌。”也就是说,神是人根据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皮肤黑,鼻子扁扁的;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是蓝眼睛、红头发的。”这说明各个民族,各种肤色的人都使神带上本民族,本人种的形象特征。
实际上,宗教观念中的一切具体内容,天国神殿的所有陈列设施,无一不是世俗人间的缩影和映像。(广东的葬礼上存在烧纸轿车和赵薇相。)
费尔巴哈与古代无神论者在神人关系上的基本观点。把上帝从天国拉会人间,把宗教的本质还原为人的本质,但是马克思批判说,他没有主义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进一步揭示宗教异化的世俗根据,即从社会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等时代的历史条件方面去寻找宗教的起源和本质。(不同时期的大年三十的拜神情况,说明物质经济条件良好的时代里,人们对与宗教或者神的寄托要比过去的少。)
二、社会关系总和说
马克思说:人们根据他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生产关系及生活方式创 造出神、上帝以及各种各样的宗教。这些神、上帝以及宗教本身本质即是创造它们的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所谓宗教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即是特定社会关系的总和。
(新教伦理的预定说,更是合适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商业竞争的胜利者以他的财富和成功证明了他是上帝的“选民”。宗教是欧洲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建立。
第三节 宗教的基本特征
宗教的本质使人有抽象之感,要全面认识宗教,还必须把握宗教的基本特征。
一、与哲学、科学等社会意识形态不同,宗教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之上的。(信什么)
1.信仰对象的超人间化。由于各种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这些超人间化的信仰对象也有不同性格特征。犹太教耶和华,基督教上帝,伊斯兰教真主,带有绝对唯一神的性质。中国传统宗教的天或玉皇大地则更加接近于上神。印度教表现为多神的主神论。这些都是世俗力量超人间话的不同表现形式。(印度电影OMG)
2.信仰的非实证性。超自然力量是永远不能被人所感知的,因此更无法为实践所证实。
二、追求来世的幸福:导源于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
宗教产生,从心理学根源上说,很大程度源于人们的趋利避害本性。原始人无力与自然作斗争,求生存,把希望寄托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上。阶级社会中受压迫的人,向往幸福生活,也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天堂、佛国等彼岸世界。这些都是人们苦难在那里一幻想的幸福得到补偿,以慰藉现实生活中的失落感。(佛教寺院里也有等级之别)
三、以严格的组织、固定的宗教职业者和规范的礼仪使自己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1.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个严格的组织实体。天主教最高组织机构
宗教学概论
第二章
天主教罗马教廷,辖各天主教会。佛教有寺院。基督教有教堂。道教有道观,寺院。这些组织机构都有严格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基督教教堂的规定)。
2.宗教是一种社会力量。宗教作为一种实体,因为它拥有固定的宗教职业者。天主教神父。基督教牧师。伊斯兰教阿訇。佛教和尚、尼姑。道教道士、道姑。宗教专职人员按严格的制度组织起来,他们是神学理论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教义、教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在人神之间起到上传下达的功能。(尼姑如何招收、台湾的星云大师)
3.宗教礼仪有一套严格的规范和程式。通过这些礼仪,即可显示出宗教的神圣性和庄严性,又可在人们的心理上造成严肃的宗教气氛和炙热的宗教情感。按照宗教礼仪进行宗教实践活动,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是宗教信徒的一个重要标志。(伊斯兰教的礼拜。)思考
1.什么是宗教? 2.宗教的定义。3.宗教的特征。阅读书目
1.(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的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2.李安宅:《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吴飞:《麦芒上的圣言:一个乡村天主教群体中的信仰和生活》,香港道风书社出版,2001年。
4.周 敏:《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教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商务印书馆,1995年。
宗教学概论
第二章
宗教学概论
第二章
第二篇:宗教学
1、宁玛派 Nyingma 它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原始苯教的一些内容,重视寻找和挖掘古代朗达玛灭佛时藏匿的经典。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
从寺院数量上看,宁玛派仅次于格鲁派位居第二,现有753座寺院,以四川的甘孜和阿坝地区为宁玛派的文化中心 可以娶妻生子
2、萨迦派
Sakya 由于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花教
初期不禁止娶妻,只规定生子之后不再接近女人
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萨迦寺至今仍是藏传佛教中藏书最为丰富的一座寺院
萨迦派在四川德格贡钦寺设立了德格印经院,是藏区最著名的印经院。专门刻印藏传佛教经书、历法和医学等千多种典籍
以西藏日喀则萨迦县城的萨迦寺为该派的中心寺院
3、噶举派 Kagyupa 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因该派僧人按印度教的传统穿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
该派拥有寺院366座,以西藏和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为该派的中心
4、噶当派 Kadampa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时期从印度迎请过来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热振寺是噶当派的主寺。该教派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
该派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藏传佛教中一切大论的讲说,也都源于噶当派,各派都向它学习
5、格鲁派——黄教 Gelug “格鲁”意译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此派戴黄色僧帽,又称为黄教 **转世制度的采用是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
格鲁派寺院组织严密。较大的寺院一般分寺院、札仓、康村三级,学经制度健全。有系统的佛教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
规定显密并重,先显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经程序。同时还重视文法、修辞、工巧、医药、历算等学科,对藏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10、灌顶传法 abhiseca
这是藏传密宗传授密法的隆重仪式
有传法灌顶资格的**或上师手持“本巴”(灌顶壶),将圣水洒于受法者头顶 这一仪规被认为是把一种神力注入对方的心里,并永远停留,发挥效力
灌顶仪式有多种。有分散举行和同时举行几种形式。然而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一般都应完成四个段位的传承:
一为法器传力 二为秘密传力 三为传授神智之力 四为最高层次的传力
灌顶传法仪式后,接受灌顶者便进人密宗修持阶段了
11、**坐床典礼
是藏传佛教寺院中最为重大的宗教仪式
到处都清扫得干干净净。教区民众的屋顶上插挂起伞盖、经幡、五彩旗帜。家家预
备了煨(火桑)祈愿的香料柏枝,僧俗大众一律穿戴一新,簇拥在寺院门前的路旁 当坐床典礼开始后,鼓声、钹声、号角声和成一片
转世灵童首先向佛祖释迹牟尼像献哈达,向藏族先祖松赞干布和宗喀巴等各教派传承祖师献哈达,并念《成就四业经》
在布达拉宫的日光殿上,**与驻藏大臣见面,彼此交换哈达,并向驻藏大臣赠送佛像、礼品等。接着即在日光殿上举行坐床庆祝大会。坐床 enthrone [in'θrəun]
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演藏戏表演精彩节目。教区内藏族男女载歌载舞,祝祷吉祥。有些地方还举行盛大的赛马和射箭比赛。
各界都举行噶卓**,向转世**献礼、颂赞辞。
教区内的大、小寺院,也都为**坐床举行乘布大会,念经祈祷
**坐床后,按照旧例,正式启用前辈**的大印,并开始学习佛学经典。直到学业合格圆满,到一定年龄即可正式主持教会
金瓶掣签制度
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教首领传承方式
乾隆皇帝制定
程序:
1、寻访灵童,向驻藏大臣禀报,请求转奏皇帝批准举行金瓶掣签
2、皇帝御批同意后,将确定的呼毕勒罕候选人及其亲属和师傅接到拉萨,并经驻藏大臣和摄政、各大呼图克图看验,认为确有灵异后,方能举行掣签
金瓶掣签 golden vase lottery
3、将金本巴瓶从大昭寺迎到布达拉宫供有乾隆皇帝的僧装画像和皇帝万岁牌位的萨松南杰殿,由大呼图克图率僧众诵经祈祷七天或九天
4、掣签之日,驻藏大臣和各大呼图克图、僧俗官员集会,用满文和藏文书写名签,核对无误后,由一名驻藏大臣封签(用黄纸包裹),放入金瓶中
5、由在场的呼图克图及高僧等诵咒祈祷,由另一名驻藏大臣摇动金瓶,然后掣出一签,当众宣读掣中者名字,并交给在场藏汉官员传阅,然后还要取出未掣中的名签传阅,以示书写及掣出的名签真实无欺。掣签后即派人去呼毕勒罕住处报信祝贺
6.掣签的情形和结果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得到皇帝批准后,向呼毕勒罕宣读圣旨,才算完成金瓶掣签的全部程序
7.经皇帝批准并派大员主持,举行坐床典礼(**喇嘛在布达拉宫,**额尔德尼在扎什伦布寺),**转世灵童的寻访、认定、继位事务才最后结束。
第三篇:宗教学英语单词
glossary ['ɡlɔsəri] n.术语(特殊用语)表;词汇表;专业词典
[ 复数glossaries ]
inheritance [in'heritəns] n.遗产;继承;遗传 famine ['fæmin] n.饥荒;饥饿,奇缺
assign [ə'sain] vt.分配;指派;赋值;vi.将财产过户(尤指过户给债权人)conscious ['kɔnʃəs] adj.意识到的;故意的;神志清醒的
disregard [disri'ɡɑ:d] vt.忽视;不理;漠视;不顾;n.忽视;不尊重 participate [pɑ:'tisipeit] vi.参与,参加;分享;vt.分享;分担
[ 过去式participated 过去分词participated 现在分词pating ]
unwholesome [,ʌn'həulsəm] adj.不健康的;有害身体的;腐败的 alcohol ['ælkəhɔl] n.酒精,乙醇
whore [hɔ:] vi.卖淫,娼妓;n.娼妓,淫妇[ 过去式whored 过去分词whored 现在分词whoring ] greedily ['gri:dili] adv.贪婪地;贪食地
hastily ['heistili] adv.匆忙地;急速地;慌忙地 appetite ['æpitait] n.食欲;嗜好
metaphorically [,metə'fɔrikəli] adv.隐喻地;用比喻 colloquial [kə'ləukwiəl] adj.白话的;通俗的;口语体的 parable ['pærəbl] n.寓言,比喻;[古]隐晦或谜般的格言
shepherd ['ʃepəd] vt.牧羊;带领;指导;看管;n.牧羊人;牧师;指导者 prodigal ['prɔdiɡəl] adj.挥霍的;十分慷慨的;n.浪子;挥霍者
extravagant [ik'strævəɡənt] adj.奢侈的;浪费的;过度的;放纵的 percentage [pə'sentidʒ] n.百分率,百分数;百分比
anxiety [æŋ'zaiəti] n.焦虑;渴望;挂念;令人焦虑的事[ 复数anxieties ] religious [ri'lidʒəs]adj.宗教的;虔诚的;严谨的;修道的;n.修道士;尼姑 Pharisee ['færisi:] n.古代犹太法利赛教派的教徒;伪善者 tax collectorn.[税收] 收税员
despise [di'spaiz] vt.轻视,鄙视
collaborate [kə'læbəreit] vi.合作;勾结,通敌 turn away from厌恶;对…感到厌烦
self-centeredness: 以自我为中心
Lose self-centeredness: 失去自我为中心
Transcend Self-Centeredness: 超越自我
self-righteousness [,self'raitʃəsnis] n.自以为是;伪善 mercy ['mə:si] n.仁慈,宽容;怜悯;幸运;善行
justifiably ['dʒʌstifaiəbli] adv.无可非议地;言之有理地 obedience [əu'bi:diəns] n.顺从;服从;遵守
disregard [disri'ɡɑ:d] vt.忽视;不理;漠视;不顾;n.忽视;不尊重 perspective [pə'spektiv] n.透视图;远景;观点;adj.透视的 passionately ['pæʃənitli] adv.热情地;强烈地;激昂地
earnest ['ə:nist] adj.认真的,热心的;重要的;n.认真;定金;诚挚 plea [pli:] n.恳求,请求;辩解,辩护;借口,托辞
repent [ri'pent] vi.忏悔;后悔;vt.后悔;对…感到后悔;adj.[植]匍匐生根的;[动]爬行的 Pharisee ['færisi:] n.古代犹太法利赛教派的教徒;伪善者
target ['tɑ:ɡit] n.目标;靶子;vt.把……作为目标;规定……的指标;瞄准某物 repentance [ri'pentəns] n.悔改;后悔
steadfast ['stedfəst,-fɑ:st,-fæst] adj.坚定的;不变的
prominent ['prɔminənt] adj.突出的,显著的;杰出的;卓越的 figures n.图形,图表;价格,金额,数字;规定动作;人物(figure emphasis ['emfəsis] n.强调;重点;加强语气
rebellious [ri'beljəs] adj.反抗的;造反的;难控制的 unexpected [,ʌnik'spektid] adj.意外的,想不到的
[ 比较级more unexpected 最高级most unexpected ]
forgiveness [fə'ɡivnis] n.宽恕;宽仁之心
smug [smʌɡ] adj.自鸣得意的;自以为是的;整洁的;n.书呆子;自命不凡的家伙
[ 比较级smugger 最高级smuggest ]
self-regard ['selfri'ɡɑ:d] n.自爱;自尊感;关注自身利益
contrast [kən'trɑ:st,-'træst, 'kɔntrɑ:st,-træst] vi.对比;形成对照;vt.使对比;使与…;照;n.对比;差别;对照物
graciousness [,ɡreiʃi:'ɔsiti] n.亲切,和蔼;好心 Shakespeare [ʃeikspir] n.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
allude [ə'lju:d] vi.暗指,转弯抹角地说到;略为提及,顺便提到
[ 过去式alluded 过去分词alluded 现在分词alluding ]
Jessica ['dʒesikə] n.杰西卡(女子名)
merchant ['mə:tʃənt] n.商人,批发商;店主;adj.商业的,商人的 heiress ['εəris] n.女继承人[ 复数heiresses ] Portia ['pɔ:ʃiə] n.波西亚(女子名)
foolishly ['fu:liʃli] adv.愚笨地;无聊地;可笑地
dual ['dju:əl] adj.双的;双重的;n.双数;双数词[ 过去式dualled 过去分词dualled 现在分词dualling ]
The Prodigal God 信服神
highlight ['hailait] vt.强调;突出;使显著;加亮;n.最精彩的部分;最重要的事情;加亮区 extraordinary [ik'strɔ:dənəri, ,ekstrə'ɔ:di-] adj.非凡的;特别的;离奇的;临时的;特派的
graciousness [,ɡreiʃi:'ɔsiti] n.亲切,和蔼;好心 forgiveness [fə'ɡivnis] n.宽恕;宽仁之心
prodigious [prəu'didʒəs] adj.惊人的,异常的,奇妙的;巨大的
[ 比较级more prodigious 最高级most prodigious ]
unusual [,ʌn'ju:ʒuəl] adj.不寻常的;与众不同的;不平常的
calf [kɑ:f, kæf] n.[解剖] 腓肠,小腿;小牛;小牛皮[ 复数calves ] Kid Rock摇滚小子;基德·洛克;.洛克;摇滚小孩
rap [ræp] vt.抢走;轻敲;敲击致使;使着迷;vi.敲击;交谈;n.轻敲 [ 过去式rapped 过去分词rapped 现在分词rapping ]
despair [di'spεə] n.绝望;令人绝望的人或事;vi.绝望,丧失信心 runaway ['rʌnə,wei] adj.逃亡的;逃走的;n.逃跑;逃走的人 ethical ['eθikəl] adj.伦理的;道德的;凭处方出售的;n.处方药 virtue ['və:tju:] n.美德;优点;贞操;功效 hardship ['hɑ:dʃip] n.困苦;苦难;艰难险阻
typical ['tipikəl] adj.典型的;特有的;象征性的 [ 比较级more typical 最高级most typical ] scene [si:n] n.场面;情景;景象;事件
illustrate ['iləstreit] vt.阐明,举例说明;图解;vi.举例
[ 过去式illustrated 过去分词illustrated 现在分词illustrating ]
depict [di'pikt] vt.描述;描画
第四篇:宗教学复习资料
麦克斯·缪勒(1823—1900)是英国语言学家,西方宗教学的创始人。1846年他组织翻译梵文本印度宗教经典《梨俱吠陀》,此书不仅为西方人了解古代印度宗教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而且也使麦克斯·缪勒从此走进了东西方语言、神话和宗教比较研究领域。麦克斯·缪勒将比较语言的方法运用到宗教研究中,创立了比较宗教学,他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吠陀与波斯古经》、《比较神话学》、《中国的宗教》等等。另外,麦克斯·缪勒从1876年起开始主持编译《东方圣书集》;完成了五十一卷。该书比较系统地收集和翻译了东方古代宗教经典,极具学术价值。在麦克斯·缪勒的众多著作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无疑是《宗教学导论》。《宗教学导论》第一次提出了“宗教学”这一概念,因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西方宗教学的奠基性著作。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灵魂是寓于个体之中,赋予个体以生命力,并主宰一切活动的超自然存在。最初的灵魂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在一些宗教中虽然没有把灵魂直接与某种物质联系起来,但也认为灵魂与人体的某种物质属性有关。哲学上,一般把灵魂规定为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但却于身体对立的精神实体。其本质性因素主要有两点:
一、它们都认为灵魂是其所在之个体(人或物)的一切活动的生命力、原动力和操纵者,是个体之一切行为的主宰。
二、它们都认为灵魂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活动,灵魂不会随形体的死亡而死亡。
神迹即神按照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创造的某些特殊反常事件。只有那些不能用自然常规作出解释的特殊而又反常的事件,才是宗教意义下的神迹。神迹是一种证明,它使善男信女不仅相信神的全能和仁爱,而且相信神的存在。因此对神迹的信仰,乃是宗教赖以立足的一块基石。神迹的种类:①神和神圣力量;②宗教创建人;③圣人(萨满、高僧、高道、圣徒);④圣物;⑤圣地;神迹事件有两大特性:一是“特殊”;二是“反常”,即反乎自然常规,不能用自然法则作出解释。两大特性不可或缺。所以,神迹的主要特性和本质内容,乃是对自然法则的违反和破坏,它是与自然法则直接矛盾的对立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它主要是通过语言形式和身体动作来表现信仰者内在的对神的依赖感和敬畏感,不一定要供献祭品。在现实的宗教生活中,献祭与祈祷经常是联系在一起进行的。祈祷的类型有:⑴请愿式祈祷、感恩式祈祷和代祷。⑵忏悔。⑶崇拜祈祷。⑷与神合一的祈祷。祈祷行为本身是宗教神秘感的体现,但它又可反过来加深宗教感受和宗教体验的神秘性。
巫术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区和各历史阶段的宗教现象。它的通常形式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来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神秘力量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巫术本质上是相信某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人们可以凭借它实现自己的非人力所能实现的意图。所以,巫术在性质上是一种宗教现象。巫术的特点是宗教本身特性的特殊表现。巫术的功能在鼓起原始人的“信心”的同时,也增强他们的迷信。对巫术的信赖程度越大,探求真实的因果知识的需要越低。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化只能在摆脱巫术与迷信的挣扎中缓步前进。摩西,天主教称为梅瑟,伊斯兰教称为穆萨,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执笔者。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摩西写下《十诫》给他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导他的子民敬拜他。他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历史上没有谁能够像摩西那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崇拜者。伊斯兰两大教派 伊斯兰有什叶派和逊尼派两大教派。逊尼派被认为是主流派别,又被称为正统派,分布在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中国穆斯林也大多是逊尼派;什叶派的信徒主要分布伊朗,还存在于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如伊拉克等国。两派的分别主要在于对于穆圣继承人的合法性的承认上。按什叶派的观点,只有穆圣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后裔(即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而逊尼派则认为哈里发只是信徒的领袖,穆圣的宗教领导人的身份的继承者,无论是谁,只要信仰虔诚,都可担任哈里发。由此导致了两大教派长达千年的分裂。两大教派长期不和,甚至常常引发战争,主要表现在伊朗和伊拉克之间。
天命 中国伊斯兰教认主学概念。指真主的命令和意志。天命即真主之诫命,指《古兰经》的启示和教法规定的信仰原则及主要行为规范。系穆斯林毕生所应致力完成的宗教义务。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真主造化的。人在先天受命时,真主即将伊玛尼之真光“显於性命之本然”。一切主命皆系前定,穆斯林承领伊玛尼是复命归主,即“修德全命”。天命是一切宗教功修的首要,如坚定信仰、坚守教义、坚持五功:念、礼、斋、课、朝等均为天命,是穆斯林应尽的义务。学习《古兰经》、圣训和教义、教法,以坚定信仰,身体力行正道并广为宣传,这即是修德全命,谨遵天命的要义.宗教礼仪 所谓宗教礼仪,是指宗教信仰者为对其崇拜对象表示崇拜与恭敬所举行的各种例行的仪式、活动,以及与宗教密切相关的禁忌与讲究。世界上存在着多种宗教,自然也就存在着多种宗教礼仪。在社会生活里,宗教礼仪不仅是各种宗教之间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而且也是各种宗教用以扩大宗教组织、培养宗教信仰的重要的常规性手段。从广义上说,对神的崇拜行为都可以叫宗教礼仪;从狭义上说,宗教礼仪是被普遍化和定型化的对神的崇拜形式,是有秩序有规律的宗教行动。宗教礼仪有三种: 第一种是物象礼仪,第二种是示象礼仪,第三种是意象礼仪.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宗教是对神明的信仰与崇敬,或者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套信仰,是对宇宙存在的解释,通常包括信仰与仪式的遵从。宗教常常有一部道德准则,以调整人类自身行为。
人为宗教就是“以人为因素为主而发展起来的宗教”(恩格斯用语),指与自发宗教相对的、较高的宗教历史形态。根据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其发生与发展,也决定于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所以恩格斯以基督教为例,指出它是通过自然淘汰逐渐形成为世界宗教,而不是“用皇帝的敕令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宗教产生于人类社会,与人有着根本的联系,任何宗教活动都少不了人的参与,因而人作为进行宗教活动的主体而带有的能动性,对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反作用。恩格斯基于这一观点,辩证地指出基督教之所以成为世界宗教,也“多少是人工造成的”。人为宗教与自发宗教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这是因为:①宗教发展中自发因素与人为因素互为消长;②一些现代所谓典型的人为宗教,起初也源于自发宗教。(人为宗教是相对原始的自然宗教而言的。它是指借助于有意识的人为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具有阶级特征的神学观念性和宗教组织严密的宗教。它具有很强的人为因素。)
图腾: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由于每个氏族认为自己源于某一动植物,他们把该动植物视为自己的亲属祖先。在古代,人们禁止杀食图腾动物,同一图腾的人不准结婚。相信图腾祖先是氏族的保护者。认为现存的图腾动植物的兴衰象征氏族的兴衰,对图腾动物加以保护。
图腾是初民信仰的旗帜、安全的保护神、行为的预言者同时又是社会秩序的基石、物质资料的赐予者。初民对图腾始终怀有敬仰的心理且有一套特殊的祭祀仪式。对作为图腾的动植物或其他东西一律不得随意亵渎、毁伤。违者受罚。每个图腾集团都有有关图腾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是图腾信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基本命题:指使宗教得以存在和立足的一种理论观念。这些理论观念基本上对各种不同的宗教所共同具有。宗教主要基本命题有: 神与人的关系;灵魂与肉体的关系;地狱和天国的关系;善于恶的关系 灵物:灵物是人们在行使巫术的过程中根据人们的神性观念把具有可以产生某种神秘影响的某种特征的事物视为灵性之物。
佛教: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权宜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上的很多人,对人文社会也有着优良的影响。(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它产生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佛教长期以来广泛流传于中国和东南亚其它国家,十九世纪末开始传入欧美、非洲和大洋洲。佛教经典:经、律、论(三藏))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吸取了古代流传下来的鬼神祭祀、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方技巫术,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与理论支柱。以修真悟道、羽化登仙为最终目的的一种宗教。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教义有: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
仙道贵生——道教鲜明特色
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
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
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
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 1.宗教基本要素有哪些?
从结构的角度看宗教,其基本因素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宗教的内在因素,一是宗教的外在因素。就宗教的内在因素而言,可以再分为两部分:宗教的观念或思想;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宗教的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宗教的组织和制度。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整合。内外四种要素在宗教体系中的关系结构,从逻辑上分有四个层次。处于基础层或核心层的是宗教观念(主要是神道观念)。宗教的感受或体验属于伴生于宗教神道观念的第二个层次。宗教崇拜的行为(巫术、祭杞、祈祷、禁忌等)属于宗教体系的第三个层次。宗教的组织与制度则是宗教观念信条化、宗教信徒组织化、宗教行为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结果,它处于宗教体系的最外层,对宗教信仰者及其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和宗教行为起着凝聚固结的作用,保证宗教这种社会现象作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而发挥其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功能。
四要素之间必然性的逻辑关系把宗教与非宗教作了明确的区分;四个基本要素为研究宗教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功能”提供了方向。
2.神灵种类有哪些?
自然神:自然物或某种控制自然的力是人类早期的宗教崇拜对象。
氏族神: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图腾崇拜、祖先神崇拜,祖先崇拜又分为血缘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⑴图腾崇拜:祖先神或氏族神的原始形式——是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的结合。就是把某一种动物、植物或其他自然物作为一个氏族的共同祖先的信仰体系,相信图腾物与人有着血缘关系。⑵祖先神:指人们对自己的祖先执以宗教的信仰和膜拜。其核心观念是深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并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对其后代的生活产生影响。除了崇拜血统上的祖先以外,还包括“有功烈于民者”。职能神:它们是自然物所具有的某种特别的属性或功能;是某种社会职业的原始创建者或某种行业成败的操纵者。他们往住脱离具体特殊的形象而具有更抽象的性格。
高位神或至上神:这是一种建立在多神信仰的基础上的、在神灵中位置较高或最高的神灵。与前几类神灵观念相比较,对高位神或至上神的信仰表明,人们心目中的神灵世界已经有了秩序,神与神之间已经出现了等级制关系。
绝对唯一神:一个绝对的存在,被认为是独一真神。一般认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属于此一类型,但其表现方式也是各有特色。
3.产生宗教经验的途径
⒈理论上的论证: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或理性的分析,从理智上更坚定对神和宗教的信仰,再转化为感情上的反应,产生神秘的宗教体验。⒉道德的净化:宗教道德的核心要求信徒一言一行符合于神的旨意。无论违背还是遵从都会产生某种宗教体验。
⒊药物的作用:用兴奋性和麻醉性药物,来激发神秘的宗教体验。
⒋宗教的修习:通过入定、念佛诵经等较系统的修习方法获得宗教体验。
4.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可以归结为四种:一为本体论。「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宇宙万物,都有秩序,且有妥善的安排,由此可知宇宙之间,必有一位智者,在那里产生这「有物有则」的秩序;必有一个意志,在那里指挥安排,以利万物。本体论乃是一种形上学的「先验论」。照此学说,宇宙间必有一位客观存在的上帝。二为宇宙论。宇宙论乃是建立在万物必有其因的原则上面。从推论的道理来讲,宇宙论必追究每一样结果的适当的原因。这个世界乃是结果,因此在世界之外,必有其起因,可用以说明世界所以存在的原因。三为目的论。此说认为每一个计划,必有设计的人。这个世界到处可以看到各种计划的标记。因此这个世界必有一位大有智慧的设计者。四为道德论。此说认为我们有一位施行公义的、有位格的「神」,他是我们敬爱的并服侍的至高对象。
5.什么是神性观念?请举例说明。所谓神性观念,一般是指被崇拜的或人和物的某种神秘行为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超人间、超自然的属性,这种属性一般是看不见、摸不着,但都发挥着实体的作用。在宗教的幻想世界中,神灵是一种支配和操纵自然世界和人世生活的异己力量,这力量就是神灵的权能,也是神灵的根本神性。神灵的存在不受自然法则的限制,它具有主宰自然和人类的特殊意志、智慧和权能,其神圣性是通过能够支配和操纵自然界与人间生活的“天命”,以及神灵创造的“神迹”表现出来的。人总是按照人自身的属性和特征去构造神灵的神性,一般也是按照人自己支配和操纵自然世界和人间生活的可能和需要,去设想神灵所拥有的权能。而人类活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他们的行动是在一定的思想和意志支配之下,具有预定的目的性。人们把这种情况移植到宗教幻想世界,自然而然地就把人的意志和命令异化为所谓“神意或天命”,认为自然世界和人间生活是按照这种神意和天命,服从于神灵的支配和操纵的。
神性的三个内容①信仰者相信神灵经常关心并干预世界(包括自然进程和社会人事)。②相信神灵具有必要的智慧,懂得究竟通过什么样的一种安排,才能体现他对人的意愿。③相信神灵具有实现其安排和意图的超自然力量和权能,能实现和完成通过自然途径所不能实现的意图。
例证:埃及太阳神瑞/全民族神灵;犹太教/全世界犹太人 例证:埃及法老=太阳神之子; 中国皇帝=天子(祭天)
6.(1)基督教的核心观念是什么?
原罪观,以及这一观念的另一个侧面——救赎观 原罪观将人类所遭遇的一切不幸归因于所有原罪,此说使民众的注意力脱离与社会邪恶的斗争,其结果导致以期待原罪的解脱取代为切身利益而进行斗争。(2)基督教的核心思想
基督教最主要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信、望、爱。其中最大的是爱。
爱: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耶稣赐给我们。耶稣爱世人,为我们钉死在十字架上,并且得胜死亡而复活。所以我们也要爱神、爱他人。
信:只要我们信耶稣,就能得到灵魂的拯救,复活的盼望。
望:就是永生的盼望。因为神的爱,耶稣的受难和复活,使得每一个信他的人不致死亡,反得永生。相信基督教,是为了灵魂得救,有天堂的恩赐,所以“望”是“信”的目的,“信”是“望”的前提。但,这一切都源于上帝和耶稣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所谓的“信”和“望”。所以“爱”是基督教一切的总纲。
(3)基督教教义 :
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基督教道德的核心是爱,原则是爱神与爱人的统一。“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第一的,也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创世说”。《旧约·创世纪》说,神用五天时间造出了自然界万物,第六天造人,第七天歇息。神创论是基督教重要教义之一。基督教认为上帝是至高、至美、至能、无所不能;至仁、至义、至隐无往而不在;至坚、至定、但又无从执持,不变而变化一切;无新、无故,而更新一切。在至高无上的上帝面前,人越谦卑,就越能得到上帝的恩宠。
2、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和财物。
3、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4、信原罪。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5、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6、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
7、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8、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9、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10、启示。上帝本身、上帝的意志和上帝的话语自我显示并在人间的传播。启示是上帝的恩赐。基督徒根据启示认识上帝和信仰上帝。
7.伊斯兰教主要教义
基本信条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这在我国穆斯林中视为「清真言」,突出了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内容。具体而言又有五大信仰之说:
1、信安拉。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别无神灵,安拉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的主宰。《古兰经》第112章称:「安拉是真主,是独一的主,他没生产,也没有被生产;没有任何物可以做他的正敌。」据《古兰经》记载,安拉有99个美名和99种德性,是独一无
二、永生永存、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创造一切、主宰所有人命运的无上权威。信安拉是伊斯兰教信仰的核心,体现了其一神论的特点。
2、信使者。《古兰经》中曾提到了许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萨、尔撒(即《圣经》中的亚当、诺亚、亚伯拉罕、摩西、耶稣),使者中最后一位是穆罕默德,他也是最伟大的先知,是至圣的使者,他是安拉「封印」的使者,负有传布「安拉之道」的重大使命,信安拉的人应服从他的使者。
3、信天使。认为天使是安拉用「光」创造的无形妙体,受安拉的差遣管理天国和地狱,并向人间传达安拉的旨意,记录人间的功过。《古兰经》中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来、米卡伊来、阿兹拉伊来及伊斯拉非来,分别负责传达安拉命令及降示经典、掌管世俗时事、司死亡和吹末日审判的号角。
4、信经典。认为《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一部天经,教徒必须信仰和遵奉,不得诋毁和篡改。伊斯兰教也承认《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如《圣经》),但《古兰经》降世之后,信徒即应依它而行事。
5、信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认为在今世和后世之间有一个世界末日,在世界末日来临之际,现世界要毁灭,真主将作「末日审判」,届时,所有的死人都要复活接受审判,罪人将下地狱,而义人将升入天堂。
此外,伊斯兰教还信仰「前定」,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预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变更,唯有顺从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愿。
8.佛教的基本思想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发展的佛教,非常重视生活,对我们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卧,处处都有教导,处处都有指示。甚至对于家庭、眷属的关系,参与社会、国家的活动,都有明确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这个世界,完全是为了“示教利喜”,为了教化众生,为了给予众生利益,以利他为本怀。
四、喜乐性:佛教是个给人欢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义就是为了要解决众生的痛苦,给予众生快乐。
五、时代性:佛陀因一大事因缘,降诞于世,特别与我们这个世间结缘。虽然佛陀出生在二千五百年前,并且已经证入涅盘,但是佛陀对于我们世世代代的众生都给予了得度的因缘。所以到今天,我们还是以佛陀的思想、教法作为我们的模范。
六、普济性:佛陀的一生很有普济性。佛教虽然讲过去、现在、未来,但是重在现世的普济;空间上,佛教虽然有此世界、他世界、无量诸世界,也是重视此界的普济;佛教讲到众生,虽然有十法界众生,但更是重在人类的普济。
佛教是以人为本的佛教,佛陀在各种经论中一直强调“我是众中的一个”,表示他不是神。《维摩诘经》则说佛国、佛土在众生身上求,离开了众生,就没有佛,离开了群众去求道,是没有道可求的。六祖大师更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我们要成佛,必须在人道磨练、修行,由人才能成佛,在其他诸道中,是无法成就佛道的。
9.A.佛教中大乘和小乘的区别
大乘佛教,主要分布在中日,该派佛教主张把佛陀格化,提出法身、应身、化身,认为佛教的修行的最高目的不是阿罗汉,而是菩萨行,菩萨可就苦救难,普渡众生。小乘佛教,现在分布在东南亚各国,小乘教徒是大乘教徒对恪守原始佛教的教条,只求自己修成阿罗汉而不把佛教发展成普渡众生的泱泱大教的信徒的贬称。但实际上,小乘佛教比大乘佛教更接近原始佛教。B.佛教中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区别在哪里?
A小乘佛教力主恪守戒律,严格遵守原始的教义;大乘佛教反其道而行,且大乘佛教所持很多见解都背离了乔达摩·悉达多的教说 B小乘佛教不信仰多神或一神,没有神的信仰,这是广大人民所不能接受的,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神是不可缺少的,没有神的信仰就不叫宗教,而大乘佛教迎合了这种需要,它将教主乔达摩·悉达多变成神,同时还创造了很多神。
C小乘佛教认为真正的涅槃者只限于教僧众,其他人是进不了的;大乘佛教则认为涅槃不限于僧众,还有俗家人,他们只要真心信仰,同样可以证得涅槃
D大乘佛教给涅槃做出了详细的解释;而小乘佛教却没有着重解释
E大乘佛教在创造天堂说的同时,又创造了地狱,通过对天堂地狱的设置达到了震慑人们劝告人们行善的作用
10.论述:论述宗教世俗化
宗教世俗化是由神圣化到非神圣化的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宗教社会功能的淡出及它的理性化,也包括宗教自身从形式到内容由神圣逐步走向世俗,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也认为宗教的世俗化并不能化掉宗教,也就是说,宗教的世俗化并不意味着宗教在社会生活中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更为宽泛的、包容的、世俗的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传统宗教世俗化现实原因是“新兴宗教”与膜拜团体出现。近一个世纪在世界各地出现了“新兴宗教”与膜拜团体。它们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以传统宗教的新教派形式出现,新教派与传统宗教有着一样的信仰、习俗和礼仪,但是却极力反对宗教走向世俗化甚至采取行动迫使宗教回到最初的状态。这种宗教复旧或复兴的现象各大宗教都有,较早出现的像美国的基要派、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印度教复兴运动、佛教的复兴运动、犹太教极端正统派。较晚出现的是东欧和前苏联东正教空前的复兴、包括日本恢复神道教的主张等等。这些教派主要是对现实社会的不理解,寻找和调整生存的基点,由此产生的共同倾向是回到宗教的过去,‘以此延缓和抵制传统宗教世俗化的进程,也不乏宗教自身为适应社会的调整。另一类是新创的教派或膜拜团体,它们与传统宗教基本无关联,或关联极少。
传统宗教世俗化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召唤。随着西方社会从现代走向后现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它是经济发展引起人类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深刻变革所致的文化思考。后现代所呼唤的宗教,不仅要适应现代的世俗环境,还要使人们精神提高到一种寻求未来希望和世界意义的高度,重新反省生命的终极价值。传统宗教只有世俗化才能适应后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需求。
教世俗化不是要化掉宗教,而是要变革其存在方式。因为宗教是文化的基本形态之一,他一直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宗教的功能
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基于三个出发点来评价宗教的社会功能,即“补偿论”、“结合论”和“世俗论”,从而肯定了宗教也存在其正面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一、“补偿论”的观点认为:宗教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和连接人类社会的重要纽带,起着不可取代的社会补偿作用。
二、“结合论”的观点认为:宗教乃是人类社会生活之结合的标志和象征,起着团结整个社会的作用,从而把宗教视为社会存在的根本结合因素,具有构成社会标准价值体系的功能。
三、“世俗论”的观点认为,通过对宗教与现代社会关系的研究,展示了宗教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生活态度和生产方式等,从而提出了因宗教价值观念及伦理观念的不同而导致社会结构及经济行为之不同的思想观点。4.联系、教育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通过宗教团体和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可以团结、教育和鼓励广大信教群众和宗教教职人员积极投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5有促进社会道德的作用
宗教的教义、戒律对信教者起着陶冶品性、净化思想的作用。多数宗教徒正直善良,洁身自好,急公好义,能够遵守社会公德,敬老爱幼,互助友爱。这些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6.增进国际交往、促进祖国统一的作用
宗教界在日益增多的国际交往中,可以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出贡献。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交往,可以与国外宗教界人士和宗教徒开展联系,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7.在开发民族传统文化和调适民族关系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都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许多少数民族全民信教,宗教文化成为这些民族文化难以分割的组成部分,甚至连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也都与宗教有关。
8宗教的社会组织功能。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包括信教群众、宗教教职人员、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场所在内的一种社会实体。9宗教的协调稳定功能。
宗教协调功能是指宗教力图协调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宗教的重要功能之一。
10宗教的道德规范功能。宗教道德规范,对信教群众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和心理自我制约作用。各种宗教不仅有它自身所提倡的道德,而且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并有维护道德尊严的一套信条、手法。
第五篇:宗教学作业
宗教学作业
佛教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一次伟大理论创举,也是对人类历史上各种和谐思想的一次全新发展和最彻底的实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集中各方智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各方智慧,形成共同合力。
一、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佛教认为人生有无尽的痛苦,而痛苦的原因是因为人们对世界上的各种事项都作了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错误的人生追求,由此引起无尽的烦恼。而错误认识主要表现在一种执著性的极端化的认识,例如对人与我、物与我以及高低、左右、动静、美丑、同异、贫富等采取一种绝对差别的、对立的、固定的看法。在人的认识层面,构建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和谐,并以此作为其他各类和谐的认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佛教还有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也有关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佛教论述最多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近、相互尊重、彼此帮助、彼此依赖的关系。
佛教的和谐理念以主客观关系的和谐为基础,以调整人们的认识为前提,在理论和实践之间、静态与动态之间、理想与现实之间构建重重相融、环环相扣的和谐关系,从而于实践之中倡导人们在分歧中协调,在差异中求同,在冲突中共存,在动态之中不断进趋和谐的境界,而在理想之中,则激发人们憧憬泯灭分歧、对立和冲突的和谐境界。虽然佛教和谐理念中有许多绝对的和理想化的特色,但它关于和谐的基本思路对于抵消流行一时的斗争哲学的负面影响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而为当今的社会和谐事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
二、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广大的群众基础
佛教信徒的群众性社会力量:我国信仰佛教的人数一般估计约有一亿左右,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社会现象,佛教具有许多独特的社会生活领域,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族关系等许多方面。在这些领域内,佛教因为直接参与其中或为其中的主要因素而比其他社会要素具有更加独到的优势,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三、佛教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具体的实践借鉴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目前全社会共同关心的大事。佛教的修道体系中的许多论述和方法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宏观上来看,佛教为了实现其解脱的目标,制定了极其丰富的修道体系,号称八万四千法门。佛教对其曾有过各种不同的总括,如小乘佛教的三十七道品和八正道,大乘佛教的四摄与六度,大小乘共同遵行的三学等等。我们从构建和谐这一角度出发,对佛教修道体系进行清理,可以看出佛教的缘起论、缘分论、慈悲论、和合论、平等论、戒律论、济世论等,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和谐的达成途径与方法问题。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一、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关系
从人类社会进程来看,宗教似乎一直在禁锢科学的发展,而科学则一直试图挣脱宗教的束缚,并不断给宗教领域带来冲击。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限制,对于众多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人来采用了想象等方法,同时在人类解释宇宙起源以及人类起源的思考过程中构思出众多神话,而所构造出的这些超自然现象最终慢慢发展成了宗教。
而科学具有与宗教完全相反的看法。科学不认同任何超自然的对象,同时,科学把对超自然现象的信仰与崇拜当做是迷信。科学研究的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同时,科学家们努力探求的是自然界所遵循的客观规律,而对于超自然现象的崇拜,他们多数持反对态度。
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与否定, 决定了宗教与科学二者在本质上的对立。宗教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与科学对它的否定, 都是不可改变的, 因为这种改变意味着自身的本质规定性的丧失。也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宗教与科学的对立是不可调和的。
宗教与科学的另一个对立反映在认识方法上。宗教的认识方法是反对经验与理性的信仰主义,而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的结合,强调怀疑与逻辑而反对信仰。科学如要认识自然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就必须在经验与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与分析,通过逻辑思考分析得到事物的本质或者规律。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经验与理性,科学实验与逻辑推理的结合。与之相反,宗教会用一些超自然现象解释客观世界。宗教的认识方法不强调实验、理性与逻辑推理,它主要依靠的是信仰、履行宗教形式、反复参悟宗教教义来认识客观世界,最终实现心灵满足。对于宗教中的超自然现象,人类无法去证明是与伪,更无法通过感官与知觉去感受,也无法通过科学实验来使这类超自然现场重现。二者在认识方法上的不同导致,宗教与科学将在本质对立的起点上分道扬镳,越去越远。
二、宗教与科学的相互推动关系
1、宗教与科学的起源与目的一致性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只是就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作的形式逻辑判断,并非对人所作的价值判断。要知道在人类社会之初,宗教与科学具有相同的 科学的发展,是以探寻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为基本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人类谋利。但我们也应意识到,宗教的发展也并不是为了损害人类的利益,它同样具有为人类谋利的最终目标,基督教试图拯救人类的苦难,佛教则教导人们无我的思想,让人们放下执着,放下生活的枷锁;而伊斯兰教也教导人们心地干净、相互帮助并富有同情心。宗教与科学的共同目的正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并为人类谋利。在社会功能方面,宗教与科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宗教与科学的相互推进作用
爱因斯坦在晚年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科学没有宗教,是跛足的;宗教没有科学,是盲目的。”
宗教的发展似乎并没有阻碍科技进步,相反,他们对科技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宗教信仰使科学家对人生充满自信与希望,这推动科学家能够安心将精力奉献于科研工作;同时宗教能够消除人内心的焦虑,并且教人以真诚、善良、尊重自然的美好品德,这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保证了人类将科研成果用于正当的事业,避免科学的进步带来自然界以及人类的灾难。另外,如上文所述,宗教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这种能力对于科研工作至关重要。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很多的科学成果,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成果,都是受到宗教思想的启发取得的。
近代科学曾给宗教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我们看到在当代宗教的发展依然如火如荼。为什么呢?一方面,科学的发展让人类愈加认识到宗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宗教的发展,也就是说科学也推动宗教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宗教与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衍生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它们在本质上相互对立,不可调和。但同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的手段保障。
道教的信仰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衍化而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道教认为信徒要“修道养德”,并认为“修道”可以使人返本还原,长生久安,生活康乐。道教是一种以生为乐、重生恶死的宗教,因此长生久安、全性葆真就是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信仰,以《道德经》思想为主要教义,倡导尊道贵德、重生贵和、抱朴守真、清静无为、慈俭不争和性命双修。所谓长生久视,既道教相信人生只是一个有限的时间过程,却要想方设法使自已长寿。“长生”就是高寿,年龄大视力却很好就是“久视”,才是健康的长寿者。而真正的长寿者是对道的体悟,正如老子所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得道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全性葆真就是永远保持自已的天性,做“赤子”、“婴儿”类的真人。道教认为,得道之人,不是权势、地位显赫之人,而是“赤子”、“婴儿”类的真人。他们无知、无为,真正处于纯真、朴实、自然的状态,却不被外物所伤害。
道教文化的现代意义至少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对当代科学的发展有启示意义,从中可以“温故而知新”。道教对自然、对人体自身的探索,产生了一系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教含有古代的科学成份,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可以说,“道”对于当代化学、物理学、宇宙学、人体生命科学等都具有借鉴意义。道教对于老庄之“道”的诠释作了许多创造性地发展,丰富了“道”的内容。可惜的是,当代科学家只注意到道家之道,而道教所演化发展的“道”尚未被当代科学所开发运用。相信从中可以探到宝藏,带给当代科学新的财富。
第二,道教十分重视生命,并在生命问题上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依靠人的自我修炼改变命运,提高生命存在的数量与质量。道教依据“道”的生命法则,提出“生道合一”,认为修道者如能炼养而与大道相合,则将超越生死之限。道教的心理疗法,对当代人无疑也是有效的方剂。放眼当今商品化社会,竞争激烈,令人心理紧张,情绪焦虑,心理病人数量增加。如能学习借鉴道教的心理疗法,忙中偷闲,可以缓释个人的焦虑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第三,道教中不乏人类生活的经验总结,可供现代人借鉴。道教给人一种安身立命的智慧,它教人知道生命的价值意义在于归真返朴,要安顿我们的生命,便应过一种清静无为的生活。这是种超越的人生观,恬适自在的人生观,它向往自然纯朴、自足和谐的生活。道家道教的人生哲学能起到安慰人们精神上遭遇的幻灭与痛苦的作用,象服镇痛剂,使人以豁达平静的心态对待失败,维系人生的平衡。道家道教这套大智大慧的人生哲学对于当代人正确冷静地处理人生得失成败,保持和谐平衡的生命情调,重振生命活力,不无启示意义。无论人生的失败者还是成功者皆可凭借它诗意般地栖居在这大地上。
第四,道教中的生态伦理观,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精神,自然保护主义意识,都值得现代人吸取。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有机的同构互感整体,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对自然界的开发应遵守某些道德准则,应充分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危害人类自身。在道教看来,人和自然万物之间存在因果报应关系,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是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信息相通。在人类面临新发展、走向未来的进程中,道教关于尊重、服从、歌颂自然的人天观和生态观,发人深省,对解决人类生存危机是有其现代意义的。
总之,道教所提出的某些问题与当代人面临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对当代人也有参考价值,道教的现代意义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