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信息收集起来》说课稿
《把信息收集起来》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把信息收集起来》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来自美丽的杜鹃之乡麻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把信息收集起来。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把信息收集起来》是《信息技术》第四册网络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面,学生对网络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掌握了浏览器的打开,网址的输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各类信息等基本操作,(根据单元预期目标,争做小导游,介绍麻城,学会如何把网络中有关麻城杜鹃的图片和文字进行下载和保存),本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也为以后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整理奠定了操作技能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教学目标,点击出示。)
1、掌握图片和文字下载与保存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在网上获取信息、保存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
2、以家乡发展红色旅游,学校招聘小导游为主线,采用任务驱动,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在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下载网上信息的方法。
3、培养学生协作学习、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直接说)重难点(是):图片、文字下载与保存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运用的教法有:)
1、任务驱动
2、协作学习
3、分层教学
4、赏识教育
在学法上,我主要让学生经历由自学到尝试到创新的过程。
(接下来我来说说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这堂课我是按以下四个教学环节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
(一)杜鹃激趣,明确任务
(播放视频)
一段《麻城杜鹃花》的视频,深深地吸引了所有的同学,于是我抓住契机,激情满怀地说:“同学们,这就是家乡的红杜鹃!每年4月底五月初,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欣然开放,如霞似火,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为了发展红色旅游,学校正在举行“争当小导游”的活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导游,必须对家乡有更多更具体的了解。这节课我们就从杜鹃入手,通过网上查阅相关的图片、文字,把它们下载并保存下来。
(这样的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地情形下主动地明确了接受了任务。)
(第二个环节)
(二)走进杜鹃,探索新知
(首先,我出示第一个任务)
1、任务一:杜鹃图片的下载与保存
为了完成新知,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下几个步骤:
(1)自学课本123—124页的内容,明确图片下载的方法。
(2)(自学完成后,就进行交流)交流自学情况。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只有一部分的学生对图片的下载与保存有所了解。(于是)
(3)演示操作过程。我在电脑演示了下载与保存图片的操作过程,因为学生的学,离不开老师的导,特别是新的知识点。
(4)自由探索。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因此我将他们分成四人小组,自己动手收集麻城杜鹃图片,并保存到E盘“魅力麻城”文件夹中。
(同学们明白了学习任务以后,就迫不急待地行动起来)
(5)展示杜鹃的图片资料。
我们四人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很快地收集到了许多图片,在进行(共享)展示时,同学们争先恐后,生怕自己小组比别人慢,比别人差。这时我发现,展示的图片,内容丰富,品种多样,我觉得这是培养学生分类整理资料能力的契机。于是我马上号召各小组将图片分类整理,待会儿展示。
(6)分类整理文件夹,展示作品
我们在进行第二次展示时,有的同学按花色来分,有的按品种分,有的按花茂盛与否来分,还有的同学说最好按品质分,因为杜鹃文化及麻城的灵魂文化。更古至今,象征源远流长;扎根山崖,体现顽强不屈;火红一片,象征红色精神与热情奔放……(随即播放与之相配的视频)
(7)小拓展: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及善于发现问题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展示结束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在下载与保存图片的过程中,你发现了还可以怎样保存图片?通过交流,我发现原来他们还知道了一些保存图片的方法,并且还做了演示呢。
(本环节,通过学、说、演、练、展示、拓展。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下一步)任务二:关于杜鹃的文字的下载与保存
有了图片下载与保存的基础,文字的下载与保存就不难了。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小组自学,发现问题,互帮互助,以达到掌握新知的目的。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既学会掌握操作技巧,又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学间的相互指导,质疑解疑,既培养协作精神,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探索实践,巩固新知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学以致用,我又设计了第三个环节——探索实践,巩固新知。
(第一步)1、出示任务整理自己的信息,准备小导游竞选。
要求可以小组合作完成,介绍时要有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也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作品或其他的演示形式。
(第二步)2、合作探究准备汇报
学生动手操作,我适时对学生做一些插入音乐,调节图片的大小等技术方面的指导。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步)3、小导游风采展示
我们在全班进行了“小导游竟选”,还评出了“最佳小导游”和“优秀导游小组”。(简单展示交流录像)。
4、我的作品展
课后我将他们的作业整理在一起,保存在一个文件夹里,留给下次上课时看,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交流中学习,在展示中提高,这是我的教育追求。本环节既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再次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第四个环节)
(四)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在这节课中,学生学会了文字图片下载与保存的方法,学会了分类,初步具备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了解了家乡的杜鹃文化。
但是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宝库,其他的网络信息该怎样下载呢?当一个网络中的内容限制了访问权限该怎么办呢?这些又将是我们今后探索的主题。
五、教学反思: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比较有收获的是:
1、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将下载与保存动物图片及没有主题的文字改为围绕“了解家乡的红杜鹃,争做一个小导游”这一主题进行,这样让学生既掌握了信息技术课中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又了解了家乡的特色文化——红杜鹃。
2、注重了学科间的整合,在教学中,把动手操作、口头表达与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3、课堂中始终渗透信息技术与家乡文化相融合的教学理念。
遗憾的是,在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不是很充分,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另外,在学生对网络上其他知识很感兴趣时候,为了在40分钟内完成本课的教学,没有进一步加以引导。今后,我将和大家一起,在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致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杜鹃花开,漫山如霞,花色之美,天下一绝。麻城,一块神奇美丽的地方,热情好客的麻城老乡正等着你们去做客呢!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二篇:把库存积压物资充分利用起来
把库存积压物资充分利用起来
长期以来,在经济工作中存在一个比较尖锐的矛盾,这就是:一方面,很多生产建设单位需要的物资不能保证供应;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物资在仓库里积压着,不能发挥效用。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库存还有继续上升的可能,这一矛盾将会更加尖锐。
物资积压,调度不灵,周转缓慢,是经济管理水平低的综合反映。它涉及到经济管理体制、计划工作、物资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的许多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个矛盾,需要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不能坐等条件成熟,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以解决。当前,急需着手进行的,是要狠抓清库、核库和利库工作。
清库是核库、利库的基础。查清库存,摸清家底,才谈得上核库和利库。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在清库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许多企业发动群众,清理仓库,改变了前几年那种混乱状态。但是,也有些单位清仓不够彻底,甚至弄虚作假,瞒报、少报库存物资,有的单位还根本没有清库。凡是没有清过的仓库,或清查不认真、走过场的单位,都应该补课,限期搞好。以后查出瞒报物资,要按国务院的规定,一律予以没收;对有关人员要严肃批评,严重的要给予纪律处分,甚至法律制裁。为了防止前清后乱,必须加强仓库管理,建立永续盘点制度,做到日清、月结、季检查、年总结,把库存情况经常搞得一清二楚。
所谓核库,就是核定库存周转定额,划出超储积压物资,做到用尽可能少的库存周转量,最大限度地保证生产建设的需要。核库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能粗估毛算,搞形式主义,更不能“一刀切”。要对生产任务、消耗定额、实际单耗、资源情况、用料规律、库存结构、周转天数等进行具体分析,做到既能保证生产,又能压缩库存。上海市金属公司在这方面作出了较好成绩。去年第四季度,他们协同生产主管局狠抓了重点企业的钢材库存周转期的核定工作,使这些企业的钢材库存周转期,从八十六天核减为四十六天,清出超储多余的钢材占库存量的百分之四十六。可见,库存物资的潜力是很大的。
清库与核库,都是为了利库,把库存物资,尽快地利用到生产建设上去。利库是目的,要抓紧这关键的一环。这一环不抓紧,会使清库、核库工作前功尽弃。那种“清仓年年搞,最后一张表,超储的调不动,积压的处理不了”的现象,决不能让它再次出现。要坚决贯彻国家计委和经委的规定,谁管哪种物资的全国分配和订货,谁就负责哪种物资的全国利库工作。要认真执行先利用库存物资、后安排生产和订货的原则。凡是家底不清,不核定库存,不利用库存的企业,物资管理部门有权不分配、不订货、不供应,银行也要停止贷款或收回贷款。有些清库、核库工作开展较晚的企业,可以边清库,边核库,边利库,边建立制度。库存多余积压物资,应优先用于支援农业、轻工市场和当年国家计划内的生产建设,不得用于计划外的基本建设。确有需要的,可以在统一计划下进行调度,防止库存“搬家”。对多余积压物资,要千方百计地采取因材设计、加工改制、修旧利废等办法,尽量利用起来。许多物资,在这个厂是长期积压的,而在另一个厂却是迫切需要的;在城市是呆滞无用的,而在农村却是求之不得的。物资部门要加强日常调度调剂工作,使“死物”变“活物”。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地把一些重要物资的全国调度网建立起来。物资压在一个企业是死的;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兜圈子,往往也转不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调度,活动余地大了,就可以取长补短,成龙配套。有些暂时找不到利用对象的库存多余物资,可以由各级物资部门有计划地收购。这样,既有利于企业减轻负担,又有利于适当集中库存物资,搞好调度利用。有些物资确实已无使用价值,又不能加工改制的,要下决心报废处理,不能让这些东西继续占用仓库,占用资金。
有些生产建设部门的领导同志,对核库有顾虑,总想多留些“机动”,有个“万有宝库”,担心库存压缩后,物资供应不上,给生产建设带来困难。因此,在企业核定库存周转之后,物资部门的工作必须紧紧跟上,及时保证国家计划内的需要,使生产建设部门及时拿到合用的物资,而没有后顾之忧。现在物资工作中的无政府、半无政府状态,那种小生产、官僚衙门式的管理办法,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要普遍建立服务网点,扩大服务队伍,把“等客上门”变为“送单上门”、“送料上门”、“服务上门”,千方百计地搞活社会库存,促进生产建设的发展。
行行层层设库,多头分散管理物资,是造成库存物资多、周转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各个企业要象大庆、鞍钢那样,各个城市和地区要象上海、常州那样,各个部门要象石油部那样,统一设库,统一管理物资。只有采取这种办法,才能做到职责分明,统筹安排,灵活调度,减少积压,保障供应。
库存多余积压物资,有一部分是由于品种不对路、质量低劣造成的。防止新的积压,就必须注意综合平衡,组织好产需衔接,努力做到按需生产,按需订货,按需供应,不搞搭配供应。要把完成供货合同作为考核企业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品种不对路、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使用部门或物资部门有权拒绝订货和收购。物资周转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四个现代化。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遵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和部署,以快刀斩乱麻的精神,大力压缩库存,加速周转,更好地保证供应,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物资工作出现一个新的局面
第三篇:怎样把鸡蛋竖起来?
者:黄国雄
作者简介:黄国雄,湖南省株洲市二中特级教师,西南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省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组组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国家物理课标组核心成员,国家高中物理教材(司南版)副主编。已在美国、日本等国外刊物及国内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出版专著10余部。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研究,多次荣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名师”,曾获
“徐特立教育奖”。
一、怎样把鸡蛋竖起来?
怎样把鸡蛋竖起来?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很多人都进行过这样的尝试,但很少有人将鸡蛋竖起来,把鸡蛋竖起来似乎成了很困难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关于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变得家喻户晓,他的做法别出心裁,用磕破的方法竖鸡蛋。
给学生一个生鸡蛋,并且规定不能损坏鸡蛋的外壳,学生有办法把鸡蛋竖起来吗?笔者经过研究,找
到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把鸡蛋竖起来。
笔者手拿一个鸡蛋,将其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鸡蛋较小的一端朝上,双手轻轻扶住鸡蛋,将鸡蛋在桌面上立起来,再缓慢地松开双手,结果鸡蛋随之倒下。第一次失败后,笔者开始第二次尝试,仍然重复前面的过程。当笔者将鸡蛋在桌面上立起来时,再缓慢松开双手,鸡蛋稳稳地竖立在桌面上。
这个真实的实验过程只用了10秒钟时间,其中的奥秘何在?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竖鸡蛋”是一个典型的物体平衡问题,属于物理学中“物体稳度”的范畴。怎样提高物体的稳度?中学物理教材中提到了两种方法,即增大底部面积和降低重心。哥伦布竖鸡蛋采用了第一种方法,他把鸡蛋的底部磕破,增大了底部面积,大大提高了物体的稳度。而我们规定不能损坏鸡蛋的外壳,所以应从降低重心的思路入手。
能够将一个生鸡蛋的重心降低吗?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知道鸡蛋的结构主要包括蛋黄、蛋清以及蛋壳三个部分,但还有容易被人们遗忘的一个部分,即鸡蛋中较大的一端在两层薄薄的卵膜之间有一个气室,如图1所示。就是这个不太显眼的气室成为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找到了这个突破口,也就发现了竖鸡蛋的方法:在竖鸡蛋之前,首先手持鸡蛋用力摇晃,使蛋清和蛋黄冲破薄膜,进入气室。然后将鸡蛋放在水平桌面上,使鸡蛋较小的一端朝上,较大的一端朝下,双手轻轻扶住鸡蛋,将鸡蛋在桌面上立起来。这时,蛋清和蛋黄进入了原来气室的位置,因而鸡蛋重心降低了。由于鸡蛋重心降低,鸡蛋就可以稳稳的竖立在桌面上了。
二、校本课程“趣味物理探究”的开发与实践
以上介绍的竖鸡蛋实验是笔者开发的高中校本课程趣味物理探究中的一个案例。从思考怎样把鸡蛋竖起来,到寻找出竖鸡蛋的方法,再到最后把鸡蛋竖起来,整个过程由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该课的主要
程序如下:
(一)提出问题
老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给你一个生鸡蛋,不允许损坏外壳,怎样把鸡蛋竖起来?
学生听到这堂课要解决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非常兴奋。
(二)尝试失败
老师给每个学生一只生鸡蛋,学生开始尝试竖鸡蛋。大多数学生积极动手,非常认真。5分钟后,大家都未能将鸡蛋竖起来。这使学生体会到竖鸡蛋是一件有挑战的事情。
(三)实验探究
1、复习提高物体稳度的方法
鸡蛋很难竖起来,说明它的稳度不高。于是教师向学生提问:物体的稳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提高物体的稳度有哪些方法?
2、引导学生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将一只熟鸡蛋(生鸡蛋也可以)较大的一端去掉部分蛋壳,要求学生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教师引导
学生发现并关注鸡蛋内部的气室。
3、启发学生思考提高鸡蛋稳度的方法
根据鸡蛋的内部结构特征,启发学生从“增大底部面积”和“降低重心”两个方面思考提高鸡蛋稳度的方
法。
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提出自己的方法。
4、重新尝试将鸡蛋竖起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重新开始实验,尝试将鸡蛋竖起来。当鸡蛋在学生手中竖起来时,学生露出了
欣慰的笑容,如图2所示。
(四)反思与交流
这一环节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得失进行反思,对实验的成败进行总结,将各自的体会与收获进行交流。学生的体会和收获是多方面的,有自己的探究过程,有合作同伴的影响,有互相交流的启
迪。
与亲手将鸡蛋竖起来之后兴奋不已的学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有的学生忙了很久最终也没有将鸡蛋竖起来而显得满脸沮丧,利用学生没有将鸡蛋竖起来这一机会,教师顺势向学生提问:这些同学手中的鸡蛋
为什么竖不起来?可能是什么原因?
问题提出后,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讨论与交流提出了各种可能的原因,其中有些原因是教师事先没想到的,如有的学生提出桌子不平、或有振动;有的提出实验室的门窗未关好,有气流影响;有的提出鸡蛋本身有缺陷,形状不规则或气室太小;有的提出可能是实验者本身的问题,实验过程中手发抖,平衡位置没找准或没能控制住呼吸而有气流将鸡蛋吹倒等。
学生提出的可能原因,有实验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实验材料本身的影响以及实验者自身因素的影响。由于问题的发散性,这个讨论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学生提出了鸡蛋竖不起来的多种可能原因后,分析哪种原因可能性最大,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重新实验,通过讨论和实验,使每位学生都将自己手中的鸡蛋竖起来。
这一过程,让学生意识到了团队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为配合趣味物理探究这门课程,笔者编写了一本书名为《趣味物理探究》(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该书依据新课程理念和实施要求编写,书中设计了“怎样把鸡蛋竖起来”、“神奇的双锥体”、“威力无比的弹力球”、“砸不烂的鸡蛋”等40个趣味物理探究活动。内容上力图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凸现三维培养目标。结构上精心设计了四大版块:知识平台(相关的物理知识);趣味探究(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超级链接(相关的奇闻轶事、新颖的科学观点、神奇的科学幻想,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进一步激发兴趣);兴趣拓展(从活动内容、空间、时间等方面对探究活动加以延伸、拓展)。每个探究活动可在1课时内完成。这些探究活动取材简单,趣味性强,既有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又能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培
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笔者所在学校从高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开设趣味物理探究课程,每两周一课时,每学期一个学分。从开课情况来看,学生对该课程非常感兴趣,承担趣味物理探究课程教学的老师也感到教这样的课,激发了教学热情,教学兴趣倍增,还可以从书本上、从活动过程中以及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三、开设校本课程的几点感悟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精神,高中学校必须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校本课程(选修Ⅱ),供学生选择,并且规定学生在选修Ⅱ中至少获得6个学分才能毕业。开设校本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充
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途径。
笔者通过开设趣味物理探究这门校本课程的实践,有以下几点感悟:
1、开设校本课程的“三个有利于”
开设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供学生选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个性。开发校本课程,对教师既是一种挑战,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有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开设校本课程有助于实现三种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如果探究问题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学过程设计得又巧妙,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合作的自觉性,真正实现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3、开设校本课程可以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教学实际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一直是老师们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将三维目标的落实贯穿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如学生在探究怎样把鸡蛋竖起来的活动中,运用了物体稳度的知识,找到了把鸡蛋竖起来的方法,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竖鸡蛋的过程体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4、校本课程的开发有法可循
开发校本课程从何入手?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具体问题。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方法,有策略。笔者认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首先应该明确三个问题:第一,学生对哪些方面感兴趣;第二,教师自己擅长哪些方面;第三,社会的发展需要学生掌握哪些方面。这三方面的交集处(图中的区域A)就是开发校
本课程的突破口,如图3所示。
鸡蛋在学生手中竖起来了,我们倍感欣慰。要把物理学的大旗在学生心中高高地竖起来,我们还任重
而道远。
(本文根据笔者2008年11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物理学会第九届物理教学委员会扩大会议》上所作的大会报告整理而成。)
(栏目编辑廖伯琴)
别莱利曼(1882-1942),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他17岁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09年大学毕业以后就全力从事教学与科学写作。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完成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1919~1923年,他创办了原苏联第一份科普杂志《在大自然的实验室里》并任主编。1925~1932年,担任时代出版社理事,组织出版大量趣味科普图书。1935年,他创办和主持列宁格勒“趣味科学之家”,开展广泛的少年科学活动。在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中,还为原苏联军人举办军事科普讲座,这也是他几十年科普生涯的最后奉献。
竖鸡蛋的窍门
一个小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真是一个伟人,他发现了新大陆美洲,还能在桌子上竖起鸡蛋。”这两件事在他眼里都是了不起的。
哥伦布竖鸡蛋大概是一个传说:在欢迎他胜利归来的宴会上,有一些曾经反对资助他远航的人,反过来说,发现新大陆没有什么了不起,谁驾着船一直走下去,都能发现新大陆。针对这种挖苦和讽刺,哥伦布提起一个鸡蛋的难题。宴席上没有一个人能做到。哥伦布拿起一个鸡蛋轻轻往桌子上一敲,鸡蛋壳破了,鸡蛋竖起来了。这说明,发现新大陆虽然和竖鸡蛋一样简单,但是谁也没有想到。
能不能不改变鸡蛋的形状就把鸡蛋竖起来呢?下面我告诉你三个方法来解决这个哥伦布没有解
决的问题。当然这比发现新大陆要容易得多。头一个方法可以竖熟鸡蛋,只要象玩陀螺那样把鸡蛋一拧就行了,旋转的鸡蛋能够直立。但是生鸡蛋不行。生鸡蛋里面是液体,不能跟着蛋壳同时旋转,而总是比蛋壳旋转得慢一些。因为蛋清和蛋壳及蛋清内部的摩擦力消耗了转动能量,不能像熟鸡蛋那样迅速地旋转,所以生鸡蛋立不起来。用这种方法可
以区别生熟鸡蛋。
如果把生鸡蛋用力摇晃十几次,使鸡蛋成为散黄蛋,然后让鸡蛋大头朝下,放在一个有台布的桌子上,用手扶一会,鸡蛋就会立住。道理是,蛋黄会沉到下面使鸡蛋的重心下移,这样竖起的鸡蛋还是十
分不稳定的,稍稍一碰就会躺下。
重心越低,物体的稳定性就越大,重心在支持点的下面的时候,物体就会十分稳定。如把鸡蛋放在有盖的瓶口上,再把一个两侧各插一把叉子的软木塞放在鸡蛋上。叉子、软木塞和鸡蛋合起来的重心比支持鸡蛋的瓶口要低,所以十分稳定,瓶子略微歪一点也不会掉下来。这是竖鸡蛋的第三个方法,不管生
熟鸡蛋都一样。
第四篇:《一起来分类》说课稿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一起来分类》说课稿
玉门市下西号学校 刘 斌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习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习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已不算是新事物了,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教师对本堂课提出宝贵意见。
第五篇:大家一起来说课稿
《大家一起来》说课稿
水城县老鹰山街道老鹰山小学 陈世林
一、设计思想
合作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当今社会即充满竞争又需要合作。只有善与人合作的人,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中有所作为。合作内在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要素,是与他人共在,在共同解决问题中建立亲密关系、共同成长的一种方式。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将“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社会交往技能等具有重大意义。
二、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和特点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求学生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大家一起来》是道德与法制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节的内容,也是本单元最后一课,与本单元其它几课是并列关系。以对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从小建立“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的观念,使通过与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游戏与故事使学生理解合作的意义与价值,明晰合作的内涵,体验合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乐于合作、主动合作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与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亲自参与游戏,体验合作的快乐与意义。(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在合作中相互配合。
三、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游戏环节,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
四、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游戏、观察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2.本节教师通过游戏和故事,归纳总结出合作的概念,并依据此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推导出合作的必要性。
2。让学生亲自参与游戏,体验合作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总结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一个同学独立完成。
2.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提出问题:有人帮和没人帮这个游戏有什么不一样?
总结:像这样,我们大家共同来完成一件事情就叫做合作,也就是今天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大家一起来》。板书:大家一起来
(二)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我们还有玩那些游戏也是大家一起来合作的?
学生举手回答。2.“小球快跑”游戏
(1)4个同学一组合作完成。
(2)教师采集学生玩游戏的图片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3.生活中的合作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你是不是也常常和别人合作?你觉得还有哪些事情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合作来完成的?
(1)小组讨论,举手发言。
(2)总结:看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常常会与他人合作,也正是因为相互合作,许多事情做起来就顺利多了。
4.你们玩游戏的时候开不开心?看到同学们这么开心,我也很高兴,说明游戏可以让我们快乐多一点。
5.板书:游戏:快乐多一点。
6.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你是不是也常常和别人合作,你觉得还有哪些事情是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合作来完成的?
(1)小组讨论,举手发言。
(2)总结:看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常常会与他人合作,也正是因为相互合作,许多事情做起来就顺利多了。
7.多媒体播放小鹿和猴子的故事。
(1)小鹿和猴子为什么都吃到了自己的美味?
(2)学生举手回答。
8.大家一起来
校园里,班级中,生活处处有合作。
你帮我,我帮你,游戏学习和劳动。
小朋友,一起来,快乐学习你我他。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的什么?
(四)布置作业
下课后多做做游戏,体会一下具体应该怎样合作。
(五)板书设计
大家一起来 游戏:快乐多一点
学习:进步大一点
……
六、课前准备
1.给全班学生分成6人一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
2.教学课件、蚂蚁图片(眼睛单独画了裁剪好,并且在后面贴好小磁铁)、磁铁若干、眼罩2个、卡纸若干、PPT翻页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