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探究说课稿
科学探究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科学探究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探究说课稿1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沪科版教材初中物理最后一个探究性实验,也是最后一个考点,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高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节无论是知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七课电能从哪里来中已学习过手摇发电机使小灯泡发光的实验,但对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科学探究没有涉及,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没有得到培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概括出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究,概括分析能力。
(2)经历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态度,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感应电流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既要设法使现象明显,又要能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五、教法与学法
启发诱导,实验观察,发现,分析,比喻,推理,控制变量,自主合作,分组实验。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演示自制器材;电吉他。利用细金属线制作电吉他,与功放机相连,把金属线置于强磁场中,拨动琴弦,此时琴弦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发出不同声音。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解释拨动琴弦过程中产生了微弱的感应电流使功放机发出声音)老师提出问题:“导体在磁场中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呢?”
设计意图:教师诱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同时也为猜想作好准备,对这节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开始猜想:可能跟导体运动有关。
进一步追问,那么要怎么运动才能得到电流呢?请同学根据我给大家提供的器材制定计划与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
介绍器材,展示U形磁体,开关,灵敏电流计,一根导体,细导线,铁架台,并挂出图。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让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和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询问讨论结果。(如果有同学举手就让他上台来组装器材,并实验,如果没有。可以让学生观察P118图17—14实验装置图,给学生一些灵感;由于书上没有现成记录现象的表格,所以老师提出我们该怎样来记录这一现象及结果呢?要求学生设计,如果设计不出来,再提示,我们主要观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灵敏电流计有无电流产生,所以只设计两项就可以了,如果还是设计不出来,老师再展示设计的表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活动一:
1、让开关断开,请同学们拿电路中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看一看此时有没有感应电流产生?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要得到感应电流电路必须是闭合的2、闭合开关,再请同学们拿电路中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分别向左、向右、倾斜、向上、向下、前后等),看一看此时有没有感应电流产生?
学生交流讨论可知:实验中有时有、有时没有感应电流。进一步引导学生能产生感应电流的几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共同特点(只有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
结论: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能产生感应电流。
活动二
根据活动一的探究,有的同学已经观察出灵敏电流计指针有时向左有时向右偏转,表示电流方向是不同的。
接着让同学们探究“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辅导,学生交流讨论可知电流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拓宽延伸:
探究改变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程度的方法。(请同学们让导体慢慢的和快速的切割磁感线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程度等方法)
交流与合作
完成实验探究后,各组从以下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
1、如果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的夹角是锐角,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
2、如果导体不动,移动U形磁铁,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用学过的知识讨论原因。
3、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的电流大小至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实验室做一些定性的实验。)
4、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三)学以致用:
电磁感应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比如,话筒,发电机等,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我们学到的原理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呢?给大家提个建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导体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出示自行车图片,大家看自行车行驶时,在不停的动,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地方改装成发电机,这儿安装电动机,这样不就把产生的电利用,省力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下来可以自己去做些研究。
设计意图:从社会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七、课堂小结:
1、同学们在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2、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本节课不仅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八、自我检测
九、作业:
练习册上习题
十、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1、条件:A、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B、切割磁感线运动
2、定义: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3、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二、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十一、教学效果
1、学生能归纳,概括出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究,概括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2、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过程中: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等基本环节的意义和方法。
3、学生能养成交流与合作及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科学品质。
科学探究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①明确研究目的。②确定研究的方法。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四、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求知欲望。
科学探究说课稿3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想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将对教材与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物质具有不同的吸放热能力,也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然后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
而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并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知识。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三维角度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计算公式;能用比热容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比热容这一特性的过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过渡句)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定义、公式及应用;
【难点】利用比热容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渡句)为了更高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实验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句)有了方案与方法,就要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检验,接下来就是我的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六、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新课导入、新知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这几个环节进行讲授。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采用情景的方式进行导入,在大屏幕上呈现两个情景:
情景一:艳阳高照的夏天,有两个人正从沙滩向海边奔跑,甲说:沙子太烫脚了;乙说:快点跑,到海里就凉爽了。
情景二: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学生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因为白天海里就比较凉爽,乙则认为晚上是不一样的,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然后提出问题:产生这两种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用物理知识解释呢?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引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疑惑,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入课堂,更加有利于接下来内容的学习。】
接下来就是新课讲授环节了,这是课程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实验探究建立概念”和“深化概念”。
1.建立概念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的。我会提出问题: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热量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说出对于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质量大的需要热量多,而对于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会有所困惑。
接下来我就会以此作为实验探究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实验的方法以及所需的器材,在确定了实验装置图和基本思路之后继续提问:如何控制相同热源?如何确定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结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使两酒精灯的火焰基本相同,便可以近似认为他们是相同的热源,热源相同,就可以通过加热时间长短确定吸热的多少。最后确定实验所需要测量出的物理量,并提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意图: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能够清楚所要探究的问题,同时也再一次理解他那就实验的设计过程。】
接下来,让学生以物理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同时会让学生在实验时回顾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之后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得出:相同质量的水或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几乎是相同的;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意图: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亲自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更能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和结论的把握,更加有利于对其意义的理解。】2.深化概念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时我会进行说明: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表述物质吸放热特性的物理量叫做比热容。从而对其物理意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我会对其计算方法、公式表达、单位和含义进行讲解和说明。并重点强调其变形公式 ——即可以通过已知物理量求热量。
接下来通过大屏幕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
【意图:在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物质吸放热能力不同的基础上提出比热容的概念,更能加深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而深化的内容对于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一些计算又有很广泛的应用。】
到这里,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就讲完了,我们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学懂,还要能够学以致用。
我会让学生回忆导入中的问题,并运用比热容的内容进行解释。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说出:白天温度较高,地面和海水都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可是海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所以它温度升高的就慢;而夜间温度比较低,他俩都释放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降低的慢。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白天海水温度小于陆地,而晚上陆地温度小于海水。
然后出示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及其变形式进行计算。
【意图: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和作业的布置。
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作业是完成课后习题,并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作业则是让大家课后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过渡句:下面进入我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的设计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在之后的复习中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科学探究说课稿4一、要求:
1、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细细品尝,在吃吃玩玩中很轻松,自然的认识甜黍的内外特征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并简单的了解一下甜黍的生长过程。
2、让幼儿知道甜黍是我们崇明的土特产,从而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准备:
整株甜黍,甜黍的生长过程画,甜黍穗,甜黍籽,若干白纸,三、重点:
幼儿在吃吃玩玩中认识甜黍的内外特征,及其各部分功能。
四、难点:
怎样引导幼儿观察甜黍的内外特征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五、过程:
(一)猜谜,引起兴趣
小朋友,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你们很熟悉,很喜欢的东西,先不告诉你们,让你们先来猜个。
一节一节青又长,他的头上结满籽,只吃生来不吃熟,它的味道甜又甜,我们大家都爱它。
(请知道的幼儿悄声告诉我)
请大家一起说,是什么?(出示实物)
对,这叫“甜黍”。
(二)让幼儿边观察边讲述甜黍的内外特征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老师:小朋友,你们知不知道这甜黍是怎么长出来的吗?(幼儿)
好,请你们来听我讲个小小的,你们就知道了。(出示第一幅)美丽的春天来了,农民伯伯把一粒粒甜黍籽拨撒在细细的泥土里,春雨绵绵,(出示第二幅)一粒粒甜黍开始慢慢地发芽,并悄悄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渐渐地,渐渐地,长成了一棵棵小苗苗,(出示第三幅)农民伯伯非常爱它们,经常给它们浇水、施肥、捉虫,在农民伯伯的精心护理下,它们越长越高,开始抽节了,粗壮了,最后,顶上开出了美丽的花,(出示第四幅)慢慢地成熟了。
老师:小朋友,现在你们知道甜黍它长得怎么样的?
(出示实物,整株甜黍,每组一根)
1、现在我请大家仔细看看,摸摸,想想,甜黍到底怎样?
它的最下面是什么?中间是什么,最上面是什么?它们都分别长得怎么样?比比谁看得最仔细。
2、幼儿仔细观察,师巡回指导,请幼儿把看到的讲给大家听。
3、提问:(1)甜黍的最上面是什么?象什么?它长在哪里?有何用?
(2)根上面是什么?长得怎么样?有什么用处?
(3)表面上是什么?什么颜色?有何用?
(4)甜黍的粗细,(5)叶子长得怎样?象什么?
(6)叶、壳剥掉后里面是什么?什么颜色?摸上去感觉怎样?有何用?
(7)皮里面是什么?什么颜色?
请一个幼儿试着把皮咬下来,并要求注意安全。味道怎样?(请个别幼儿品尝一下)
吃肉里的什么?把什么吐出来?
4、小结:甜黍的内外特征及其各部分的功能。
(三)请每个幼儿仔细地品尝甜黍,教师与其共享,同时告诉孩子甜黍是崇明家乡的土特产,从而使之产生爱家乡的情感。
(四)让幼儿做做玩玩,深一步了解甜黍
1、老师:(出示甜黍籽做的范画)
看,是什么?(飞机、房子)
你们知道用什么做的吗?
对,甜黍籽还有一个本领,那就是可以做画。
2、你们想不想试试看?用什么方法?
(幼儿动手操作,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开动脑筋做出与别人、老师不一样的)
3、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幼儿所用的不同方法,然后赞扬开动脑筋想出又快又好的甜黍籽的方法。
4、互相观察作品,讲评,鼓励,表扬,做得好,开动脑筋的幼儿。
(五)结束
幼儿去洗手,教师与保育员一起整理教室。
第二篇:科学探究: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探究: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探究: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 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 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
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①明确研究目的。②确定研究的方法。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
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五、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求知欲望。
科学探究:说课稿2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根据新课标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过渡句)想要上好一节课,就要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我将对教材与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沪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2节,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物质具有不同的吸放热能力,也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然后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课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过渡句)分析完教材我再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学情分析
而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期,已经能够独立思考一些问题,但是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并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让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本节课知识。
(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分析,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三维角度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计算公式;能用比热容的意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能量变化情况得出比热容这一特性的过程,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过渡句)确立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定义、公式及应用;
【难点】利用比热容的内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渡句)为了更高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实验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过渡句)有了方案与方法,就要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去检验,接下来就是我的教学过程设计环节。
六、教学过程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新课导入、新知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这几个环节进行讲授。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会采用情景的方式进行导入,在大屏幕上呈现两个情景:
情景一:艳阳高照的夏天,有两个人正从沙滩向海边奔跑,甲说:沙子太烫脚了;乙说:快点跑,到海里就凉爽了。
情景二: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学生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因为白天海里就比较凉爽,乙则认为晚上是不一样的,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然后提出问题:产生这两种不同感受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用物理知识解释呢?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引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产生疑惑,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入课堂,更加有利于接下来内容的学习。】
接下来就是新课讲授环节了,这是课程的核心,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实验探究建立概念”和“深化概念”。
1.建立概念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的。我会提出问题:升高相同的温度,所需热量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够说出对于同一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质量大的需要热量多,而对于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会有所困惑。
接下来我就会以此作为实验探究的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的答案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接下来就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首先我会提问学生实验的方法以及所需的器材,在确定了实验装置图和基本思路之后继续提问:如何控制相同热源?如何确定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结论,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使两酒精灯的火焰基本相同,便可以近似认为他们是相同的热源,热源相同,就可以通过加热时间长短确定吸热的多少。最后确定实验所需要测量出的物理量,并提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意图:通过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能够清楚所要探究的问题,同时也再一次理解他那就实验的设计过程。】
接下来,让学生以物理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指导,同时会让学生在实验时回顾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实验之后分析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得出:相同质量的水或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几乎是相同的;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意图:让学生经历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制定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亲自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更能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和结论的把握,更加有利于对其意义的理解。】2.深化概念
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时我会进行说明: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是不同的,我们把表述物质吸放热特性的物理量叫做比热容。从而对其物理意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接下来我会对其计算方法、公式表达、单位和含义进行讲解和说明。并重点强调其变形公式 ——即可以通过已知物理量求热量。
接下来通过大屏幕展示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让学生知道水的比热容最大。
【意图:在学生通过实验理解物质吸放热能力不同的基础上提出比热容的概念,更能加深对其物理意义的理解,而深化的内容对于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及一些计算又有很广泛的应用。】
到这里,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就讲完了,我们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学懂,还要能够学以致用。
我会让学生回忆导入中的问题,并运用比热容的内容进行解释。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说出:白天温度较高,地面和海水都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可是海水的比热容比较大,所以它温度升高的就慢;而夜间温度比较低,他俩都释放相同的热量,海水温度降低的慢。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白天海水温度小于陆地,而晚上陆地温度小于海水。
然后出示习题,让学生运用公式及其变形式进行计算。
【意图: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和作业的布置。
我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作业是完成课后习题,并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作业则是让大家课后及时复习防止遗忘。】
(过渡句:下面进入我说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板书设计。)
七、说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采用提纲式的设计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在之后的复习中有章可循有本可依。
【科学探究:说课稿】相关文章:
1.科学探究的物理说课稿
2.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的说课稿
3.科学小探究的日记
4.科学探究小论文之关于铅笔的探究
5.科学教育活动说课稿
6.大班科学活动说课稿
7.科学活动说课稿参考
8.小学科学说课稿
9.《科学》说课稿范文
第三篇:科学探究
初三化学学期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初三年级新开设化学这门课程,对很多同学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所学化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这久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到一些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几种常见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了解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三、教材分析
1、第一单元具有以下特点:①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教材注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尤其注意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学生能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责任感。②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强调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以及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的必要性,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的优良品质。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身感受,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并通过探究活动与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注意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本单元教学重点: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本单元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教学。
2、第二单元是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展现水与人类的关系,世界和我国水资源概况,水的污染和防治等问题的同时,以水为载体,将单质、化合物、物质的组成,原子、分子等化学基本概念及沉淀、过滤、蒸馏等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贯穿其中,力图为学生提供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
索,以及从身边事物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意境。因此本单元的特点是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穿插于紧密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的内容之中。从知识结构上看,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块:一是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水,包括水在自然界的作用,水资源状况及其保持等;二是一些化学基本概念;三是几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其中重点内容是:①人与水的联系,以及人其中的能动作用。②原子、分子的概念。③过滤、蒸馏等基本操作技能。
3、第三单元溶液,从化学的角度认识溶液,认识溶液的组成,这部分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二部分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重点内容是溶液的组成、性质以及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具体措施
1、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生产、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趣。
2、成立化学课外兴趣小组。
3、对学习化学兴趣不高的同学实行个别辅导。
4、对学生进行自己出题自己测试的训练。
5深入备课
a、备学生
⑴帮助学生完成初中化学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初中化学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面向中考追求升学。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化学思维能力。
⑵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初三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化合价、化学式都写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b、备教材
对一些暂时拿不准的问题,要进行广泛的讨论,以期在教学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c、备教法
尝试将“研究性”的教学思想渗透到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在备课中搜集和参考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材料,把一些平淡无奇的知识转变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创设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1-4周第二单元5-11周第三单元12-15
复习16-19
周 周 威海十三中姜丽娜
第四篇: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的说课稿
各位专家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沪科版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沪科版教材初中物理最后一个探究性实验,也是最后一个考点,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高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节无论是知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七课电能从哪里来中已学习过手摇发电机使小灯泡发光的实验,但对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科学探究没有涉及,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没有得到培养。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概括出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究,概括分析能力。
(2)经历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的过程,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意识和能力以及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态度,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概念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感应电流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2、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既要设法使现象明显,又要能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五、教法与学法
启发诱导,实验观察,发现,分析,比喻,推理,控制变量,自主合作,分组实验。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演示自制器材;电吉他。利用细金属线制作电吉他,与功放机相连,把金属线置于强磁场中,拨动琴弦,此时琴弦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发出不同声音。
(二)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解释拨动琴弦过程中产生了微弱的感应电流使功放机发出声音)老师提出问题:“导体在磁场中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呢?”
设计意图:教师诱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同时也为猜想作好准备,对这节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开始猜想:可能跟导体运动有关。
进一步追问,那么要怎么运动才能得到电流呢?请同学根据我给大家提供的器材制定计划与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
介绍器材,展示U形磁体,开关,灵敏电流计,一根导体,细导线,铁架台,并挂出图。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让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和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询问讨论结果。(如果有同学举手就让他上台来组装器材,并实验,如果没有。可以让学生观察P118图17—14实验装置图,给学生一些灵感;由于书上没有现成记录现象的表格,所以老师提出我们该怎样来记录这一现象及结果呢?要求学生设计,如果设计不出来,再提示,我们主要观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灵敏电流计有无电流产生,所以只设计两项就可以了,如果还是设计不出来,老师再展示设计的表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活动一:
1.让开关断开,请同学们拿电路中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看一看此时有没有感应电流产生?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要得到感应电流电路必须是闭合的2.闭合开关,再请同学们拿电路中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分别向左、向右、倾斜、向上、向下、前后等),看一看此时有没有感应电流产生?
学生交流讨论可知:实验中有时有、有时没有感应电流。进一步引导学生能产生感应电流的几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共同特点(只有切割磁感线才能产生感应电流)。
结论: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能产生感应电流。
活动二
根据活动一的探究,有的同学已经观察出灵敏电流计指针有时向左有时向右偏转,表示电流方向是不同的。
接着让同学们探究“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辅导,学生交流讨论可知电流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的方向有关。拓宽延伸:
探究改变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程度的方法。(请同学们让导体慢慢的和快速的切割磁感线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程度等方法)
交流与合作
完成实验探究后,各组从以下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
1.如果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的夹角是锐角,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
2.如果导体不动,移动U形磁铁,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用学过的知识讨论原因。
3.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的电流大小至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实验室做一些定性的实验。)
4.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三)学以致用:
电磁感应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比如,话筒,发电机等,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我们学到的原理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呢?给大家提个建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导体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出示自行车图片,大家看自行车行驶时,在不停的动,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地方改装成发电机,这儿安装电动机,这样不就把产生的电利用,省力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下来可以自己去做些研究。
设计意图:从社会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七、课堂小结:
1.同学们在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2.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本节课不仅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八、自我检测
九、作业:练习册上习题
十、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
一、电磁感应现象(说明磁能产生电)奥斯特实验说明电能产生磁
1、条件: A、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B、切割磁感线运动
2、定义: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3、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二、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十一、教学效果
1.学生能归纳,概括出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究,概括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2.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科学探究过程中: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合作等基本环节的意义和方法。
3.学生能养成交流与合作及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科学品质。
第五篇:科学探究教案
第二节 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经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过程: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知道液体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⑵认识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连通器。⑶知道帕斯卡原理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体会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效替代法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物理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2.难点:用等效替代法理论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 【教学方式】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搭建一个实验探究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步子,多台阶,步步深入,进行探究。教师再进行理论分析,加深对液体压强的规律的理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自主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过程得出液体压强规律。课后通过调查,了解液体压强的装置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教学用具】
1.学生实验器材(每4~6人一套):液体压强计、水、盐水(染成红色),透明盛液桶,空饮料瓶和锥子、橡胶薄膜、皮筋,盛有水的水槽、塑料袋,烧杯,三通管。
2.教师实验器材:两端开口的玻璃管、塑料片、侧壁开口的试管、橡皮膜、长橡胶管一根。
3.自制PPT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让学生戴上一次性手套或方便袋,将手浸入水中。让学生谈论手上感觉的变化?让学生亲自感受水中的压强。
怎样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这种现象呢?这就需要用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引入课题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
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1.请学生分组利用桌子上教师提供的器材探究液体压强。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一段时间后检查实验结果,请学生说一说你都用到了那些器材,怎样做的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底部扎有橡皮膜的饮料瓶加水――――液体对底部有压强。侧面开口的玻璃管加水―――――――液体对侧面有压强 方便袋套在手上,没入水中―――――液体内部有压强 竖直扎有孔的饮料瓶底部水流的远――深度增加压强大 贴上膜的三通管加水――――――――对底和壁都有压强 ......
2.教师演示实验验证深度相同压强相同。向学生介绍液体压强计,并说明用法。
用手按一下薄膜让学生观察压强计液柱的变化―――有高度差。提问:为什么会有高度差?―――有压强
如果把橡胶模浸入水中会怎么样?―――也有高度差。实验验证。
然后让学生观察,固定橡胶模位置改变橡胶模方向液柱的变化。――没变化。提问:这说明了什么?―――深度同压强同。
拿出另外一筒浓盐水和另一只压强计。与前一只固定同一深度,观察两只压强计的液柱情况。――盐水的高度差大。这说明了什么?―――盐水压强大。
实验结束,学生总结压强特点。
解释现象:为什么水坝建成底宽上窄的形状?
(二)液体压强公式的推导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液体压强与密度、深度有关,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液体压强的大小如何求呢?
回忆压强概念,固体压强公式。
要求学生按求固体压强思路根据学案推导液体压强公式。学生展示结果。
(三)与液体压强相关的应用实例 1.连通器
小活动:我在黑板上画一个点,给你一根充有水的软管,你能在这个位置附近找到一个与这个点等高的一个点吗?学生讨论,找学生上前实验。等学生找到后提问:你运用的什么原理呢?
引入连通器的知识,展示各种连通器。2.帕斯卡原理
阅读课本144页内容,完成导学稿活动4的练习。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请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教师对学生说的不完整的方法进行点拨: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2.布置作业: 调查生活和生产中应用液体压强的装置,下节进行交流。【板书设计】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2.液体压强的特点: 3.液体压强的计算 4.液体压强的应用
【教学反思】
液体压强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受很少,在教学时教师如果用简单的几个实验演示就说明液体内部的压强的特点,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变成学生死记硬背了。因此,在上这节课时,大胆地用一些简单方便的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液体压强的存在,并通过观察和感受来归纳液体压强的特点,从中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然后再来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显得容易的多了,整节课的效果收到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