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城》说课稿
《长城》说课稿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长城》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城》说课稿1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苏教版第六册的第一篇课文,主演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还要让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法
这里主要说说我的教法:
首先,让学生看图,介绍长城和运河,让他们有个大致的了解。
其次,让学生熟读课文,讲解课文大意,让学生理解课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印象。通过听课文磁带,让学生欣赏,然后跟读。在读中让学生更理解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轻松的背诵课文。
四、说过程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2、讲读、(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通过教学,发现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喜欢,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多利用这样的形式进行教学。
《长城》说课稿2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长城和运河》是沪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歌写作者驾驶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看到长城和运河。诗歌有两节,第一节写的是看到万里长城,像巨龙蜿蜒在群山之中,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第二节写的是京杭大运河,从北京到杭州,开通了运河,方便了水上运航。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小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抓住长城和运河的特点,勾勒出一幅幅壮丽而宏伟的景象。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骄傲。
(二)学习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重点抓好识字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提示填空。
3、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起点和终点,知道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起点和终点。
教学难点:
知道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两课时
二、说教法
《长城和运河》是一首诗歌,歌颂了中华民族祖先的伟大,诗歌抓住长城和运河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雄伟的蓝图。语言文字生动,读来让人浮想联翩。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二年级的孩子读进文中,走进诗中,放手让孩子去品味、欣赏、诵读。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理解;通过学生自读自评、小组比赛读、男女生分别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感悟课文内容;最后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一上课就觉得似曾相识,进入想学、愿意学习的境界,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了几幅长城和运河的图片,勾起对两大人间奇迹景色的畅想。接着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小作者去长城和运河的上空看一看,看一看长城和运河有哪些景象吗?首先去看看我在飞机上看到的长城是怎样的一种奇异景象?这样的导入,复习旧知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学习课文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多种外界因素和心理因素,集中精力积极主动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愉快的享受!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将诗分成了两部分的教学,首先学习长城的教学,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我给学生安排了两个问题:
(1)在作者眼里长城是怎样的.?
(2)长城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其次,按照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我按顺序出示了相应的语句引导学生齐读、小组竞赛读、师生分角色读通过多种活泼有趣的读,以读促悟。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借助图和文共同理解,让学生有种直观的感受。在此节教学中我还用我讲解了一些修筑长城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祖先的崇敬之情。最后再让学生根据已学片段进行填空,巩固学生的学习!
在第二部分的运河教学中,我也同样运用了教学长城的类似教学,先引出两个问题:
(1)在作者眼中运河是怎样的?
(2)运河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其次,以不同的读法,让学生体会运河的美以及壮丽!此外,每一节的开头和结尾都采用相同的句式是本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每小节都有的相同的句子,让学生练习朗读,这样,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感悟,把握了句式表达的语气。
(三)总结抒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渗透了全诗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的感知,更重要的是为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铺设桥梁,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第二篇:长城说课稿
《长城》说课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首篇课文《长城》,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三处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景观。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中配有两幅插图,由远及近地观察长城,并由此产生联想。依据这一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图文结合,学习由远及近的观察及表达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搜集,整理,利用信息,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长城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3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古人修筑长城的艰辛。
5教学难点:理解长城的特点与古人修筑长城所包含的智慧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维果茨基说过:课堂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老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有效备课。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偏僻的小镇,对于长城大多只知其名,不知其真,对长城的了解也只是微乎其微,同时,这类说明性的文章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将课文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 教学方法
基于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既可以使师生双方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指向教学内容,使精力节约化,体现有效教学的特征,又可以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简单化,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效应。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手段,缩 小与文本的距离,把学生心目中遥远的长城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并加工的心理倾向。
四 教学流程:
1、有效引导 广泛交流
古人云:乐学才能善求。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我通过和学生交流和学生一起了解长城。在这一过程中,既使学生产生了主动,积极,愉悦的情绪,又顺利巧妙地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2、信息整合 直观感受
(1)有效提问,提炼语言
在同学们兴致勃勃地交流长城知识的同时,把握提问的有效性,抓住这一兴趣点提问:“你们知道文中是怎样评价和赞美长城的吗?”
使学生自然进入文本的学习,自主读文找到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下面由此展开教学,反复朗读,层层深入地感受长城的特点。
(2)图文结合,直观感受
大屏幕出示长城远景图,直观感受长城的长,抓住反映这一特点的两处“一条长龙”和“一万三千多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理解长城的气势,如计算,打比方,举例子等。用激情的朗诵进一步感受长城的气势雄伟,这种有效的师生互动无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再现中心句,学生激情朗读,情感得以升华。(3)合作学习,动手动脑
大屏幕拉近长城的画面,学习作者由远及进观察事物的方法。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合作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我让同学们进行合作学习,画出长城的结构图,并用笔标出你知道的名称,同时把描写长城结构和特点的语句区分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最后为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再读中心句,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升华。
3、课内外结合,激发想象
在作者联想的这部分教学中,重点体会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这是朗读的重点,也是学文的难点。我设计了“知长城,小小展示台”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也为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做好了铺垫。同学们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北齐王朝修筑长城调用的民工人数等,从而体会了劳动人民的辛苦,这时学生的情感已经和作者产生共鸣,再让他们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想像当时的画面,对劳动人民的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4、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情感还在延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也成为研究者。”
(1)介绍三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进一步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感受长城的气魄雄伟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2)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长城的基础上,对长城进行赞美,连成小诗,与小诗人笔下的长城进行对比,让学生从中得到学习的乐趣。
五、说板书设计
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体现长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将三维目标有效确立,采用了科学有效的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得到了调动。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教师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节课的缺憾是个别学生由于受时间,家庭条件的限制,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今后应该多考虑个体差异,想尽办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我不期待这节课的完美,也不期待它的精彩,但求它的充实与真实,更希望学生能有所收益,我将不遗余力地勇于探索,在有效教学的道路上再创佳绩。
第三篇:《长城》说课稿
《长城》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长城》一课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三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全文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气势雄伟,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抒发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是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理解了本课生字生词,对整篇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结合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分析
在教法上采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笔品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引导学生品读、讨论、领悟,让学生用眼睛去接触文本,用大脑去思考和体验文本,用朗读去转换、表现文本,用语言去表达体现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勾画、批注,在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语言文字的训练、表达方法的渗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形成自己读懂课文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配乐播放《世界遗产景观》课件。),引出所学内容,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长城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样读会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想,边读边划作批注,更是要求学生要读有所感,读有所悟。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深入品读,感受长城的魅力。
这个教学环节就围绕“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怎样理解这句话展开的。我因势利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观察长城,感受长城的魅力。
1、从远处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姿。我先是让学生读一读、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描写长城长的,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犹如一条巨龙。接着我便追问,长城的确犹如一条巨龙,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峭的山岭就直冲云天,遇到低矮的峡谷就俯冲直下,它时而盘旋时而笔挺,作者用了一个词描写它的这一姿态,是什么?继而带领学生理解蜿蜒盘旋,并指导学生读出蜿蜒盘旋的姿态,气魄雄伟的气势。
在学习第二句话,了解长城具体长度时。我先列举一个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一万三千多里”,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再为学生展示一张长城行径路线图,使他们更直观的感受到长城蜿蜒盘旋,横向贯穿全国的气势。这样学生也会由衷的发出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远看长城就像是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象都会令人胸襟开阔、思绪万千。难怪,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这气魄雄伟的景象,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近处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近看长城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就顺势追问,古代劳动人民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他们要来做什么?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共同探究长城有怎样的结构,能够起到防御外敌侵略的作用。接着在问,除了近看长城设计巧妙外,长城还有怎样的特点?继续板书 高大坚固。
总结,近看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之巧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因此当世人当上长城后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这样的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登上长城产生联想,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落。这一部分我将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想象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感情充沛地读,淋漓尽致地读,在读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万里长城时的艰辛。
一默读。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从哪个字或哪个词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
新课标指出,各个阶段都要重视默读。默读是用眼看,用心想,让学生在课堂中安安静静的去思考、揣摩、品味。这样,学生在思考中才会变得自信而睿智,浮躁的心境由此才能变得安静,思维也将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入。在这一段中,几乎每字、每词,字里行间都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从沉重的山石、陡峭的山峰中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步履艰难。从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的时代背景中可以体会到劳动人民修筑时的艰辛。从数不清、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可以想象到修筑长城的时间之长,克服的困难之多。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只有通过默读这种方式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有感情朗读。引导学生把刚才所体会到的情感都带回到这段话中,看看谁能读出劳动人民的艰辛。
三想象读。引导学生想象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场景,思考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引领学生在一段段遐想后再去读,这样更能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
通过一遍遍读,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为他们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感到自豪,最终从心底里发出赞叹——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至此,学生就分别通过远看长城蜿蜒盘旋、近看长城高大坚固设计巧、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这三个方面全面的、深刻的体会到长城的伟大,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
(四)拓展延伸,赞美长城
出示名人登上长城后说的话,学生写下自己的心声。
(五)结语:
长城已被列入世界遗产文物,长城的故事说不完,长城的历史道不尽,如果你还想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课后搜集长城相关的更多资料,你们定会了解到更多的奇迹。
(六)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紧紧围绕课文内容,从学生的交流体会中提炼重点词语,体现作者的观察方法,体现长城的结构特点和历史作用,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能将三维目标有效确立,采用了科学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参与中成长,在快乐中收获,我运用语言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策略,挖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节课的缺憾是学生由于时间、环境的限制,课前预习不够充分,参与积极性受到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没得到充分的调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多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想办法解决他们的困难,真正实现全员参与,整体互动。
第四篇:长城说课稿
《长城》说课稿
杨柳中心小学
张君
《长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我将从教材解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展示。
一、说教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它不仅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呈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为此,我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内容和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拟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字词。
2、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3、理解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4、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重难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新课标倡导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思想理念,我采用了以作者的情感体验为主线,抓住中心句及相关语句进行朗读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逐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运用有关长城的视频歌曲、图片,等信息,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基本掌握“读-悟-感”三步学习法。
另外我还采用情境教学法和鼓励教学法。做到讲与读理解与感悟相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体会运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形象准确性。
五、说教学过程
整个课堂教学我分为六个环节:
(一)、课前师生做知识抢答小游戏。
教师出示一些国家著名的建筑物图片,请同学们迅速说出建筑物的名称和所在的国家。通过做知识抢答小游戏,明确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国家的名片和象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提出问题:那我国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师多媒体出示长城图片,导入新课。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
1、出示教学目标,请同学们票据教学目标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3.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作者的观察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三)、通过朗读感悟长城的远、近各有什么特点? 师出示图片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板书:一万三千多里)
(多媒体出示图片感受长城的长,理解说明方法的运用)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通过图片,和事例让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请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惊叹。(指导读“一万三千多里”→齐读)感受长城的确很(长)。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通过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真正感悟到长城的长。
近看长城还“奇”在什么地方呢? 读一读找一找,生交流抓住关键词“高大坚固”师相机板书:高大坚固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高大坚固? 多媒体出示:“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感受长城的设计巧妙
1、现在让我们再走近些,把目光投到城墙顶上,你看到了什么? 多媒体出示相关语句。(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出长城的宽、平整)
2、除了看到又宽又平整的城墙顶,你还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中圈出关键。
通过圈划词语,找出长城特点,结合课件,直观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
⑴出示图片,生上台按顺序指出具体位置,并说出它的作用。垛子用于__瞭望口用于__射口用于__
⑵那城台又是怎样的呢?请用“——”划出相关句 出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了解城台的作用。
由此可见,长城的设计十分__。板书:设计巧妙
3、目睹如此高大坚固的长城,面对如此巧妙的设计,我们不得不赞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要想读好这句话,你们觉得哪些词很关键?(气魄雄伟、伟大的奇迹)相机板书:伟大的奇迹
随机指名朗读→齐读,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教师相机指导
(五)、我是“小导游”,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班准备爬长城的“游客”真多呀,哪位同学愿意当“小导游”带着大家逛一次长城?
(六)、总结全文 长城的长、高大坚固以及设计巧妙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奇迹所在,伟大奇迹还会“奇”在哪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和直观性原则,为了让学生一目了然,我以课文两个中心句为主线,紧扣关键词板书设计如下:
长城
远看一万三千多里
长龙
近看
高大坚固、设计巧妙
伟大奇迹
第五篇:《长城》说课稿
《长城》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采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学法:根据以上教学方法,我将引导学生采用朗读、勾画、批注、交流、书写等方法来学习课文,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
六、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学生:了解长城的有关资料。
七、说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继续带领大家去游览中国古代最伟大建筑之一——长城(板书课题),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而世界各国总统游览完长城之后也留下了这样的感言:
2、出示各题词: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
(这样的情境导入设计能使学生在直观中,充分感受长城的气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进入
2、这时学生浏览课文,交流。相机引出
句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8、最后让我们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崇敬再读这句话。
句一: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一个句子,我让学生通过不同要求,反复朗读,不断加深情感体验,学生通过一读、二读、三读、四读,甚至五次读、六次读时候,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时这巍然屹立的万里长城,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现在它已不单是城砖、条石所堆砌而成的一道城墙,更是一座具有血有肉,历经沧桑、饱含情感、永不言败的世纪老人。)
(引读句一以后,最后带领学生理解最后一段,已经是水到渠成了。)我这样说到:同学们,现在你到了长城;你看了长城;游了长城。你再读课文这一句话!学生齐读句二:
出示句二——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抓住气魄雄伟引导学生读出自豪和骄傲之情。
1、师:同学们,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万里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把你的感受也以题词的方式写下来,那就是你献给长城的题词。
2、(生写作业纸
结构精致,教学方法多样,教学手段合理,教学成果明显,教学的重、难点自然而然得以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