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师德师风建设
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论文(精选合集)
编辑:独影花开 识别码:66-519295 师德师风建设 发布时间: 2023-06-12 07:17: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论文

一、古代教育家对“师德”的开示

我国古代先贤圣人、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并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1]教育家孟子在《离娄上》篇提出“教者必以正”。[2]《礼记大学》篇也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学记》篇则认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荀子在《修身》中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从先秦教育思想家对于“师”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有“德”为师,师要“正身”、“长善”、“知礼”,这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最早关于“师德”内容的雏形。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提出为师的标准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只有具备了“道”才能成为“师”。他不仅提出了师德的核心是有“道”,而且给予了师德的功能定义,即“传道授业解惑”。而笔者认为韩愈《师说》的这个“道”特指儒家的“道”,是指整个宇宙存在的“过程、本源、规律、法则”,谁了解了宇宙存在的“道”谁就有了“德”,谁就能为“师”。因此,相比现阶段人们对师德的理解,古人对师德的定义相对简单且较空洞。

二、现阶段师德有了具体内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育部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规定,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献身教育;遵循规律,教书育人;勤奋学习,又红又专;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2012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制定印发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加强自身修养。至此,笔者认为在新时期下,青年教师师德有了具体而充实的内涵。

1.师德体现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1)爱党爱国是青年教师基本的思想道德要求。“爱党、爱国”是每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思想素质,是每一个国人应具备的思想情怀。高校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知识青年的重要责任与历史使命,因此必须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和明辨是非的思想觉悟。而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人生事业刚刚起步,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将来在工作上抵御风险和坎坷的无尚“法宝”,是一切阻碍个人事业发展之“邪知邪见”的“照妖镜”,有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能确保个人思想言行与党的基本路线保持一致,并且在党的教育事业上不会走偏方向。

(2)青年教师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教师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高校教师对自我的人生定位和价值取向直接决定了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和对贯彻执行国家意志的彻底程度。教师个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影响了周围工作同事的人生观,同时也影响了受教育群体——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形成其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受到社会其他思潮的影响而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从事教育事业以后也还存在一个再教育和再提高的过程。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每一个从事高校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师德修养素质。

(3)青年教师要具有为了教育事业而奋斗终身的理想。我国的教育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其伟大成果不仅体现在当代,同时对后代有着深远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为了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高校青年教师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立志献身国家教育事业,将教育事业定位为终身奋斗的目标是使其具备教育者人格魅力的必要前提,是保障教育者始终不移地坚持正确教育方向、坚持正确教育理念的动力源泉。为此,倡导青年教师将教师事业摆在第一位既是教师师德修养的体现也是教育工作的切实需要。

(4)青年教师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是教师高尚姿态的体现和教师灵魂的发散,教师总是通过个人人格魅力来向外辐射“正能量”以感染人和引导人。因此,教师高尚的人格才是其行使“师道”的必备要件。教师的人格如同战场上的帅旗,具有无比强大的号召力和集结力。那么何谓高尚?笔者认为,高尚的人格可以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是教学过程中一丝不苟的责任心,可以是爱岗敬业的崇高精神,可以是热情洋溢的教课情绪,也可以是清新幽默的话语。总之,教师的人格不再是一个具体的范畴,它是一个综合了职业道德要求和自身思想品德的“聚合体”,它能最大限度的影响周围的人和事,它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闪亮、最至善至美的东西。

2.师德强调青年教师应具有的职业行为规范

(1)青年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育以人为本,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展开的一项社会活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受教育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核心内容。在此前提下,才能建立科学、平等、明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学活动中那种“施”与“受”、“教”与“学”的快乐。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总有学生对于教师的施教过程“逆来顺受”或“坚决反抗”,使得师生双方变成了一种对立矛盾。因此,教师只有做到以人为本、互相尊重、积极沟通、相互交流,将学生的人格塑造放在首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维持正常教学活动和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关键环节。

(2)青年教师要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教学器材的缺乏和教学手段的限制,一般只能采用照本宣科和“机械填鸭式”教育,但这种教育方式收效甚微。新型的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知识背景和基础素质的参差不齐的现状,对受教育者进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教无类。这既体现了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也是教育工作者师德修养的一种体现。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每一个受教育者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受益,使受教育者在获得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基本操作能力。而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一套教材或一种教育方法显然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在此情形下,就要求教师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接受能力,或者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方式,在详细了解情况的前提下为不同类群学生“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不拘泥于具体教学模式的情况下达到使每个学生最大幅度提高的教学目的。

(3)青年教师要积极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受到了诸多西方不良风气的浸染。譬如对歌星、影星的“偶像崇拜主义”,经济搞活后对金钱疯狂追求的“拜金主义”,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别人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不劳而获的个人“享乐主义”,甚至现阶段出现的对社会不良现象盲目愤慨的“仇富、仇官主义”。种种的不良现象的出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从雏形到成熟、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中所难以避免的一些负面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无法避免,但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和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作为青年教师,对于不良风气首先要摆明个人立场并且旗帜鲜明地予以抵制。同时,应思考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这些社会不良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不良事件本身、如何揭示不良风气和不良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青年教师在与不良风气做斗争的过程中,既升华了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检验了自身的行为准则,同时也为身边同事和学生做了楷模,具有一举多得的效应。

(4)青年教师要主动拓宽知识结构,做到与时俱进。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给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方,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受益程度。知识作为一种物质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因此,鉴于知识具有相对的可变性,教师不但要有宽基础、广口径的知识源,还要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与时俱进、自我更新。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来说,自身是否有能力去甄别、合理取舍知识也体现了青年教师的自我修养问题。因此,当代社会已对高校青年教师的知识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拓宽自身知识结构并切实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不误人子弟,不辜负社会、家长和学校对教师的期望。

(5)青年教师要重视言传身教,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见“师”之作用身教重于言传。“师”之典范、“师”之表率皆体现在一个“范”字上。对于受教育的学生而言,会非常自然地把教师的行为看做教师真实思想的外在表达,会以教师在课堂内外表现的行为作为评价一个教师道德水准的标准。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天花乱坠而课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的话,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会一落千丈,其为人师表的作用也会荡然无存。因此,教师必须“先正己,再正旁人”,“先善己,方善人”。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做到“身心合一”才能够真正实现“言传身教”和“为人师表”。因此,青年教师只有具备了优秀人格、了解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才是具备了师德修养,才能培养优秀的学生。

三、结束语

教师师德修养概括起来包括思想道德层面和行为规范层面两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既互相影响也互相渗透,没有正确的思想道德作为指引,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可能有完整的师德修养。同样,没有合理的和受约束的行为规范也不能对思想道德层面起到促进与升华作用,也不能形成和完善师德修养。因此,作为师德修养中不可分的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在目前高校大力倡导加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的前提下,青年教师理应把自身师德修养的提高放在第一位,从思想层面和行为层面落实自身道德修养,从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体悟师德修养,将师德修养落实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使其内化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师德修养论文

《教师道德修养》作业

“他人就是地狱”之我见

塘沽一中葛兰

“他人就是地狱”是萨特提出的观点,并且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这一观点,如《密室》、《禁闭》、《存在与虚无》等。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存在主义是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浩劫首先在德国和法国发展起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在欧洲进一步流行,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阶层中的时髦哲学。存在主义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是“存在”。但存在主义者所说的“存在”,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客观存在,而是指一种认识,实质上是指“我”的存在。

萨特继承了海德格尔关于存在的学说,并在社会生活中把它文学化、政治化,使它成为一种激进的行动哲学。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这一著名命题,认为它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最初是作为纯粹的主观性、虚无而存在的,没有什么本质。人所具有的各种具体的特质和规定性,是人后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选择和造就的结果。其二是,事物的本质是由人赋予的。萨特认为,“物”是消极被动的,它们不能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外部世界没有什么本质和意义,它们的本质和意义是当它们作为人的对象而存在时由人给予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人的纯粹意识活动指向外部世界时,才赋予它本质和意义。

(1)产生背景

在战争中的经历促使萨特成为存在主义者。当时的法国处于二战中,社会上充满消极颓废、悲观失望情绪,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经历了与其他人一样的各种磨难,他们孜孜追求的知识并没有给社会带来文明,战争中所谓“文明”的人用各种手段残害、欺压、侵略同类,在自己的周围又有一些人为了各自的穆德不惜出卖亲人、朋友和祖国。战争的事实让他们对自己一直坚持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所

以在他们之中形成一种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于是,标榜个人的生活、自由、存在放在第一位的萨特的存在主义受到极大欢迎,被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当作最时髦的哲学。

(2)认识“他人就是地狱”的本质

萨特的作品《密室》(1944)是阐述存在主义哲理的剧本,剧中塑造了3个死后不改生前本性、在阴间互相追逐的亡魂,说明客观世界(包括他人的存在和自己的旧习)直接制约着人的生存和活动,人死之后还念念不忘他人对自己的议论,因而认为“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他本人解释说如果与他人的关系被扭曲了,被败坏了,那么他人只能够是地狱。也就是说,他人活在我们身上,他人就是地狱,他人就是天堂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谈到,人对他人的妨碍不仅是物质性的,而且是精神性的。人的行为,人的语言,甚至仅仅是一个眼神——“注视”,都可能含有限制他人自由、窥视他人隐私的用意。因此,在剧中,他企图通过三个亡灵在地狱中的关系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你们的印象中,地狱该有硫磺,有熊熊的火堆,有用来烙人的铁条……啊!真是天大的笑话!用不着铁条,他人就是地狱!”

从萨特自己的解释和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可以感觉到他用了一种极端和片面的方式来看待问题,没有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去处理一时的困难。他没有看到在战争中有很多人不但为了自己而且为了亲人和更多的人民得到解放在无私的付出,甚至是生命;他跟没有认识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尽管有许多人是在不停的侵害被人,成为他人的“地狱”,但是同时还有更多得人心的善良与他人毫无损害,或是志向远大,为人类执著努力,所以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总体来讲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

(3)产生的结果

用“他人就是地狱”这样的观点来看待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将自己禁锢在自我的狭小空间内,也就是人只能--也只应该生存于自我之中。人民不可能找到摆脱压迫的真正出路,只能诉诸孤独的个人反抗、个人奋斗。正如存在主义者所说的,他们主张的这种个人反抗和奋斗,是带有悲剧性质的。

总之,萨特的观点暴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困境,提出了研究人的生存状态、情绪意志、行为方式等问题的必要性,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责任感和行动的意义。但是,它视人的精神存在为第一性的,把情绪、体验、自由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夸大为决定性的,表现为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它把个人自由推向极端,以自我为基本视角,否定了客观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其实质是反社会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抽象人性论。它把人生视为荒谬,对人类的前途不抱希望,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有用的就是真理”之我见

“有用的就是真理”是实用主义者詹姆斯提出的观点。

(1)什么是“真理”

真理意味着观念和实在的“符合”,而虚假则意味着与“实在”不符合。实用主义者把这个定义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么,与实在相符是什么意思?从经验上来说,真理的兑现价值是什么?当实用主义提出这个问题时,它就已经找到了答案:真观念是我们所能类化,能使之生效,能确定,能核实的;而假的观念就不能。这就是掌握真观念时对我们所产生的实际差别。因此,这就是“真理”的意义。一个观念的“真实性”实际上是个事件或过程,就是它的证实过程,它的有效性就是使之有效的过程。“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或者说“它是真的,因为它是有用的”。

(2)“有用的就是真理”的本质

如果这句话对于正确的对象和短暂的时间范围内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能使社会进步的人们的行为中,对于他们有用的应该是真理的表现。但是如果对于更广

泛的人群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历史阶段来讲有用的就是真理,无论正确与否。实用主义由这个简单的线索得到了它的关于真理的一般观念:真理主要是和把我们由经验的一个瞬间引导到其它瞬间上去的方式联系着,而事后足以说明这种引导是很有价值的。真理很少需要完全的证实。直接证实与间接证实同样地有效。事实上,真理大部分是靠一种信用制度而存在下去的。这种实用主义实际上否定了人间有真理,有绝对的真理。只要有用就是了,不管它真不真,假不假。

他们认为,道德上的善,就是符合个人某种需要的东西,也就是人们认为有用的“真理”。他们把“有效性”、“实用性”作为评价真理与虚伪的根本标准。按照他们的逻辑: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手段,只要达到了一定的目的、被认为是有用的,这种手段就是道德的,就是善的,得到的结论就是真理。或者可以这样说:能够满足个人欲望的一切行为,都是可以归结为按照真理行事的行为。很显然,实用主义对真理的论述正是由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原则出发,引向了它的必然归宿——唯我主义、个人主义。而这恰恰暴露了它的资产阶级道德的实质。

实用主义者还否认客观规律,特别是否认社会发展的规律,认为社会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偶然发生的。人生就是:“赌博”、“冒险”、“碰运气”。在这种论断下,意味着人们没有真正的真理可以寻求,真理具有不确定性,“命运”安排人的一生、指导人的所有行为,事实上,“命运”掌握着真理。事实上,实用主义者将很多问题的解决归结为对个人的有用性。可见,实用主义伦理学的哲学理论基础,是以唯我论为内容的主观唯心主义。

实用主义从哲学理论上,集中概括了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政治要求,从实用主义者对“真理”的评述中可以跟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实用主义产生以后,深受资产阶级的赏识,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的给自己的行为冠以“真理”的头衔,可以更加堂而皇之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实用主义者所倡导的“真理”是片面地、带有阶级色彩的理论。

第三篇:师德修养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师德修养

遂川县汤湖中学 黄路平

【摘要】思想品德教师加强师德修养,在教师队伍中具有榜样和模范的影响和指导作用。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针对师德修养中存在的理想信念淡薄、观念陈旧落后、教育教学工作难度和压力增大等方面,以坚定理想信念、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智能结构为着力点,加强师德修养,发挥德育课程教师的优势,起榜样和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教师队伍的师德修养。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师师德修养榜样影响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师德修养,他本人为培育英才呕心沥血,百折不回,表现出崇高的师德;他精辟的师德理论,是新世纪师德建设的宝贵财富。他在强调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又中肯地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位在师之自重”。这“自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师德修养。

在学校课程中,思想品德课程是学校的德育课程,因为课程的这一特性,思想品德教师更应该加强师德修养,敢为师德建设的急先锋,争当榜样,影响、指导其他课程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带动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教师应努力做到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提升师德修养,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做一个公正的评价,使自身的教学成为有效的教学。

一、课堂教学评价应尊重学生

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真正地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伙伴、朋友甚至是自己的孩子,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就象尊重自己最尊重的人一样,鼓励他们能在课堂上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对于积极的思想加以鼓励,并在班级乃至 1

全校加以推广;对于消极的思想不能强加干涉,而是通过一些委婉的方式转变他们的思想,让他们心服口服,自愿地接受老师的教育。这种尊重不是形式的,是骨子里的,只有这样,教学民主才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充分地发掘出来,孩子的学习才能真正有效。

二、课堂教学评价应真实生动

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回答只是做出简单评价,比如,“正确!”“很好!”“不错!”时间长了,学生会对这种评价感到麻木,失去了回答问题的热情,课堂上往往会死气沉沉,只有老师或少数几个同学在唱独角戏,毫无生气。这时,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样、具有感召力的评价语,“大家都被你的朗读深深吸引了,你愿意再读一遍吗?”“你的回答太精彩了,我们为你骄傲!”“你的词汇量真大,就象一本活字典!”“你的见解很独特,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当学生听到这样的评价语时,他们肯定很激动,并会继续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评价。这样,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够被最大限度地调动,从而形成一个个教学高潮。

三、课堂教学评价应以激励和表扬为主

在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用赞赏的眼光,多角度多方面地看待学生所做出的努力,并加以肯定。俗话说:“人怕剥皮,树怕激气”。其实际含有很大的鼓动成分,用得恰当,可以激发学生的斗气和勇气,使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奋发亢进的良好心

态,收到的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比如,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即使他会做的题目也不敢举手发言,这时老师可以轻轻的走到他的身旁,倾听他的答案。如果他的答案是正确的,可以大声地向全班宣布他的答案,面向全班同学对他加以表扬,并适时鼓励他一定要树立信心,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除了课堂实际应用之余,又如何加强师德修养呢?不妨从一下几个角度来看看师德修养的着力点:

(一)要坚定科学的社会理想和信念,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激发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

理想、信念是师德修养的内在动力。思想品德教师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都接受了系统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教育,对此有较深刻的认识,基础较其它课程的教师要扎实,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坚定社会理想和信念的意义。

(二)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学生观和教育观。

1、教师的发展观,从教育目标上看,有以下三层含义。首先,发展观强调教育为未来培养人才。其次,发展的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教师,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三,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2、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就是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和客体的传统观念,确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处处体现其主体性,使之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新世纪的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

第一,确立新的教育本质观。

第二,确立生活教育观。

第三,理解学生的生命世界。

第四,教师要树立团结协作观。

(三)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加大和压力,要优化智能结构,终身学习,加强施教能力。

建立合理的智能结构,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现代教师完成自己的使命,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教师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积极钻研和精通业务,用人类创造的知识武装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表现。这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师德修养价值。教师优化自身的智能结构,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需要成千上万的高素质教师去实施,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应该是高道德素质的教师,才能完成此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只有把教师的道德素质提高了,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因此,新世纪的教师要以“万世师表”陶行知先生为光辉榜样,不断提高师德修养,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总之,课堂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并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积极的课堂评价能够使学生获得鼓舞、鞭策,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思维,使课堂教学知情相融。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努力做到

在评价孩子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第四篇:浅析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师德修养

浅析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师德修养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实际,对高校青年教师自身师德修养的提高进行分析。师德修养是青年教师成长的灵魂工程,是教师从事科研教学必备的道德素质。它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还影响到受教育学生的成长,也是影响学校综合素质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为本之大计。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从自身的角度对加强师德修养进行浅析:青年教师要培养自身崇高的道德

道德乃做人之本,立身之要;道德也是事业之基,是事业获得良好发展的源动力;道德亦为大师之风,大学之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凡大师者,无不以人格之魅力照耀学生之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之人格。拥有强大人格魅力的教师在工作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健全的人格也是教师自身的事业发展最基本的保障。师德修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1 人格示范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青少年正当增长学识、树立德行、塑造人格的黄金期,其情、意、志、行都还具有相当的可塑性。所以教师的个人人格示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具有“向师性”,有其师必有其徒,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的人格就像一面镜子,学生可以从中认识到何为善,何为恶,何为美,何为丑,何为高尚,又何为卑劣,教师人格也能暗示学生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身教甚于言传”,启示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好学生活泼而纯真的模仿意识,身教与言传相结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推动学生在人格塑造中由“知”向“行”的转变,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 提炼德智

青年教师需要加强自我反省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注重保持心理健康,力戒心浮气躁。要培养育人意识,提炼德育智慧。德育智慧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提炼,德育智慧是在教师不间断的德育反思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是教育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也是教师在探索教育教学的理念指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结果,更是教师的教育风格、教学理念、教育情感、教育修养与价值观等多方面个性化素质高度融合的综合体现。大多青年教师由于处于教育教学环节的实践早期,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在感悟和反思中提炼教学理念,树立新时期青年教师“德厚流光”的师德修养,培养积极的教育观、学生观和人生观。

1.3 慎在独处

即是“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自活动且没有借助外物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的自觉,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活动,而不做任何违背道德准则、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师德修养水准的高低,取决于能否达到“慎独”的境界,因为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独立开展工作的机会较多,不管是备课、上课,还是辅导学生,教师的工作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个性特征,具有相对隐蔽性。同时,费耗的精力和心血是不可估量的,也是别人不易觉察的,这时,衡量教师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独处的时候做些什么。如果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都能自觉履行师德规范,独立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胜过奖励或者惩罚的外力来推动师德修养的提高。一个教师离开了“慎独”,就无所谓“良心”,也谈不上什么师德修养了。青年教师要尊崇教育的信仰

朱自清说:“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的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此信仰,实际上也包括一种坚持的精神。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维持其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青年教师更要尊崇教育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教育观。要戒骄戒躁,不可急于求成,要教好学生,须先有“培育之心,温热之心”,能爱人,尤其能博爱,爱每一个学生,爱学生的长处、爱学生的短处。要用爱心关注学生,经常去感动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就能被学生爱戴。正如父母抚育子女一般,无怨无悔,无论怎样繁琐的事情,都要用心地去做,对学生无意犯下的错,要能够谅解,这就是爱,对教育有信仰的爱。学生是要悉心栽培的,需要循序渐进,是不可以按时间传授的。正所谓“行不言之教”、“君子诲人,润物无声”讲的就是“培养的功夫”。要如此,青年教师除了具备健全的人格之外,还要对教育有忠贞不二的信仰,犹如信教徒对待宗教一般矢志不渝。青年教师的人生理想,也应该超越功利主义。换言之,青年教师不但要做一个“能者”,更要做一个为教育奉献终生的人。青年教师如果有了这样的人格信仰,德行修养便会逐渐提高,也自然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有利于自身事业的良好发展。青年教师要锻炼健康的身心

教师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值很高,关注的人很多,教师不仅仅只是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而且还是长者、管理者、学者和学习者、保姆、医生等等。学生如果出了状况,人们很容易将责任归咎于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又经常把问题归结于教师这个特殊的身份,正所谓,“为人难,为师更难,作为青年教师,更是难上加难”。青年教师由于涉世未深,立足未稳,同时又处于各种压力的排挤之中,肩负着非同寻常的重任,心理压力不言而喻,所以,青年教师需要在现实中锻炼健康的身心,作为青年教师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点:

3.1 学会转变角色

青年教师要迅速转变角色。由教学中的唯一主角向平等中的主持转变;由传统观念中的授课者向学者型教师转变;由工作中课程被动的知识搬运工向开发者、研究者转变;由教育改革中的旁观者、排斥者向参与者和实践者转变;由学生管理中的管理者、组织者向对话者和激发者转变等等。

同时,这些转换的过程中,势必会给青年教师的造成很大的压力,青年教师应该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做好心理调适,不断调节各种心理矛盾和困惑,加强自身对待压力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真正进入教师角色。学校应当加强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力度,创造各种条件,建立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有效释放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其尽快融入教师职业的体系中,逐步完成各种角色的转变。

3.2 正视自己,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

青年教师大都意气风发,对自己的工作期望很高。同时又缺乏深刻的自我认识,对自身力所能及的事情过高估计,从而导致在工作中的挫败感和压力,以及自身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现实有时是残酷的,工作经常是繁杂的,教师也有许多事情是无能为力的。所以,青年教师也要学会自我反省,认识自己的短处和优势,并接受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在自己职业涉及的范围,明确自己并非全能,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该做的事情。

3.3 注意安排工作顺序,合理利用时间

教师的时间观念应该是最具有合理性的,在什么样的时间该做什么样的事情,这是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必须具备的“管时能力”。不管遇到任何不可控的事件,都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做时间的主人。所以青年老师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利用时间,分清事情的缓急轻重次序,“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3.4 学会沟通,学会倾诉

在遇到问题或者困惑的时候,要学会主动与人沟通,善于向人倾诉。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一种沟通性强的职业,要学会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通过交流来调适、缓解职业压力。在面对同事、学生、家长时,有效的沟通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功率,办起事来事半功倍。

3.5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如果脑力劳动时间过长,而不通过体育锻炼来进行调剂,将不利于身心的良性发展。合理的体育锻炼、节制的娱乐生活和适量的营养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对身心健康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处理好各种关系,解决好各种冲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才会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才能做好自己,教好学生,搞好工作。

总之,青年教师应该培养崇高的道德,尊奉教育的信念,锻炼健康的身心,勤奋踏实地工作,自觉维护学校形象,并与学校共命运,才能使自身的事业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基础,使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第五篇: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方法之我见

青年教师师德修养方法之我见

建设社会精神文明是一个巨大的综合工程,而基础教育是其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站到了中学讲台前,青年教师的思想状况、精神风貌、师德修养将直接影响到当代中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并将由此产生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深远影响。因此,如何来提高整个青年教师群体的师德修养,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大课题。

我校自1988年起,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十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对青年教师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同样是一份值得总结的经验。现在,复兴中学的35岁以下年轻教师有40余人,其中担任中层干部的有3人,教研组长、年级组长的有4人,高级教师2人,担任班主任14名,占全校班主任工作的50%。整个青年教师队伍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成绩显赫。自九○年以来,因出国或其它原因离开教师岗位的仅有5人,这在许多学校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而自九○年以来,单以笔者所在的物理教研组为例,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取得的成绩(见附表),就叫人啧啧称赞。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复兴现象”。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深懂得这一切与全社会对青年教师特殊关怀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但是如果没有我校青年教师对教育工作的一份执着,没有我们青年教师对学生无限的热爱,没有我们青年教师的忘我奉献精神,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而这份执着、这份热爱、这份奉献精神却并非与生俱来,她是深植在复兴十年教改丰富的土壤上,茁壮成长的一朵精神文明小花。

下面笔者想从一名普通青年教师的角度来谈谈“复兴现象”的由来。

(一)、以老带新,狠抓三年

刚毕业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信息面广,精力充沛;缺点是浮躁,缺乏责任心和耐心,缺乏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而最大的特点是可塑性大。俗话说:“三岁看老”,同样,青年教师的可塑性,决定了头三年的重要性。可以说在这几年里形成的对教育教学的基本态度和素质、工作学习习惯,将影响到今后的一辈子。

复兴有一批高素质的中老年教师队伍,这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就崇高的师德来说,最好的说教也无法与潜移默化的力量相比。第一年,每位新教师都会得到两位有经验老教师的带教,一名负责指导教学业务,一名负责班主任工作。每次备课笔记老教师都会认真批阅,很多节老教师的课要求去听,在“蹒跚学步”中,年轻教师学到的岂止是上课的方法和备课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认真负责、严谨治学的态度。同样在深入班级工作的同时,我们在老班主任身上不仅仅学到了带班的方法与规律,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对学生无私的热爱。

记得我有节物理课上了一半,在下面听课的张静甫老师铁青着脸走出教室,说教室外有人找他。可一下课,他便找到我说:“根本没人找我,象你这样上课,永远也不会有出息!”而当我的一节公开课成功后,他竟然高兴地到处去说,还跑到电教组大发脾气,怪他们没来摄像。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忘我的关怀,同样体现了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前几年竖立了正确的教育观念,还谈什么热爱教育事业、献身教育事业呢?

(二)、上下重视,形成共识

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高尚的师德集中体现在对学生的师爱之中。对年轻教师来说,喜爱一些行为规范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是容易的,因为他们本来就可爱。而要青年教师去热爱那些“差生”,就有些困难,因为他们很多地方确实可爱不起来。

对这方面我校非常重视,经常召开一些研讨会,请有经验的班主任介绍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特别强调对品质、行为规范、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和关心。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年前在同济大学举办的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的一句话,“差生”更需要关心。确实,对优秀同学的关心可能是锦上添花,可对“差生”来说却是“雪中送炭”!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关心每位学生

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从教育的原则来看尊重每位学生的人格和受教育权是教师的崇高职责;而从教育功能的角度来看,把一名原本“不可爱”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可爱”之人,才真正体现了师爱的艺术。

应该说,刚开始我有个错误的观点,觉得每位教师都讲师德,都热爱学生,不利于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社会并非处处充满了爱。甚至觉得,全方位的关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通过交流和实践,青年教师们慢慢达成了共识:讲师德是维护教育和教学秩序最起码、最基本的准则,热爱学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对学生的个性培养也恰恰是师爱的一种表现,爱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爱社会、爱劳动、爱他人,同样在于教会学生辨别、憎恨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教会他们与不良现象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三)、放手放心,形成氛围

一年带教,二年压担,三年放手,四年放心。这恐怕是我头四年教育教学成长经历的写照,也是大多数复兴年轻教师成长的轨迹。

年轻教师在基本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后,对工作有可能失去新鲜感,由于精力旺盛,容易产生不满足,甚至产生改行的念头。最好的方法便是压担子,提出新的要求。比如说,独立地担任班主任,在和学生的频繁接触中,大多数年轻教师会深深地爱上学生,从而热爱上教师这个岗位。有句话很有道理,说“不做班主任,不知道做老师的甜”。有趣的是,我校近几年离开教师岗位的5位年轻教师中,竟无一人是班主任,这恐怕很能说明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学校培养我真是煞费苦心,一开始安排的班级就是一个讨人喜欢的班级,我从学生那里学到的东西真是远远大于我教给他们的。

另外,学校还鼓励年轻教师单独开设选修课,安排年轻教师带超前班、带毕业班,甚至担任一个年级的备课组长。压担子需要信任,更需要老教师的理解。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刚开始也许有些想不通,凭什么要听从几个“嘴上没毛”的“领导”,但一旦他们认识到后继乏人、后继没人的现状,往往就能理解学校的安排了,甚至会对小青年们倾囊而授,从而真正形成了一种重视年轻教师的良好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年轻人心情舒畅,觉得有奔头,同时进一步从老教师的行为中学到了为师之道。

从压担到放手,再到放心,需要一个过程,但在复兴这一切就这样发生了。教学水平与师德修养同步提高,是每位年轻教师成长的正道。

(四)、既设重奖,又讲奉献

一名青年教师有志向,愿为教育事业作一份贡献,是特别需要鼓励的。甚至有一些名利思想,只要不出格,也无妨。在一个群体中,有人为实现自我的价值而非常努力时,常会激发起周围人不甘落后的竞争心态。年轻人最怕未老先衰,不思进取。因此,学校在给青年教师压担子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年轻教师间的公平竞争。在学校里,只要你取得了一点成绩,学校就会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当你取得较大成绩时,就会及时给予大奖,乃至重奖。

我们组里的一位年轻教师,对带尖子学生非常投入,带班级也很有特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教学常规上有点欠缺。学校赏罚分明,他带学生获奖,为校争光,就给予奖励,有时奖励的钱款一次就达上千元。教学常规出差错,就按规定罚款和批评。尽管他的缺点与优点一样明显,学校仍然给他评先进,安排出国机会,申请政府特殊津贴,脱颖而出评高级,并且发挥其特长,始终安排他带尖子班。可以肯定这些举动利大于弊,激发了组内其他几位小青年的竞争欲望。

重奖不是目的,更不可能成为永久的动力。对青年教师来说,如果不提高思想觉悟,没有勇气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只求索取,不讲奉献,那么迟早会失去方向和上进心。因此,学校更多地提倡奉献精神,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让青年教师觉得做教师有乐趣,和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很快乐。学校里特设的艺术节、科技节刚好提供了这个与学生共同进取的舞台,许多年轻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组织活动中,忘了吃饭和休息,和学生建立了

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旦爱上了学生们,看到有些同学学习有困难,就会着急,就会自觉地、毫无计较地给他们补课,自然而然,奉献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五)、自挖潜力,永无止境

年轻教师几十年后就不再年轻,但师德修养犹如大海,永无止境,前人竖立的高尚师德尤如明灯,伫立在我们的面前。“为人师表”四个字,就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据说有些人凭良心做事成了好教师,但他肯定会觉得很累;有些人只是把教书当作一种谋生手段,那他会觉得做老师很没意思。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敬业、负责的态度,但决不可能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只有热爱学生,才会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只有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才会自觉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乐此不疲。

有句话非常刺耳,“医生越老越值钱,教师越老越不值钱”。但假如一位教师的师德修养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停滞不前了,这恐怕是十分精确的同时又是十分残酷的描述。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们很幸运,因为我们共同拥有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可将来的路还很长,完美的师德修养、文化修养、能力修养、身心修养将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论青年教师师德修养论文(精选合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