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济南的冬天》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编辑:落花无言 识别码:69-990825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10 16:15:19 来源:网络

济南的冬天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最具个性的写景散文,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极好范例。文章开头写济南冬天的天气,作者以自己亲身的感受,写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特点;接着转到对冬天山水的描写,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次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再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文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点。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如这样一句话,“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作者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地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的语言清新、优美、亲切、自然,描写生动形象而又妙趣横生。作者对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平中见奇,常处见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种观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应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另外,还可以把本文与《春》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作用。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的感情。

3.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1.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感情。

2.品味语言的优美,揣摩词语的妙处。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济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1968年的一天,许多知名人士纷纷祝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因为他是日本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可当时,有一位瑞典大使却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知道吗,这次得奖的本不应该是你,是一位中国作家,只可惜他已去世,而这个奖项只颁给健在的作家。”你知道这位中国作家是谁吗?(明确:老舍先生)老舍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语言大师,他的文章用语质朴清新,没有特别华丽的辞藻,却饱含深情,独到洗练且韵味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济南的冬天》,去感受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板书课题和作者)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在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尽可能地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到文章的语言上来,为学习本课明确方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注释,了解作者

2.自读课文,掌握字词

结合相关资料圈出疑难字和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3.细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概括赞誉济南的?

(2)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1)“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温晴。

(3)文中选取了山和水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4.研读课文,体味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如何突出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一特点的?

预设

作者是通过三组对比突出的:北平(大风)与济南(无风声),伦敦(无日光)与济南(响晴),热带(日光毒辣)与济南(温晴)。

(2)作者围绕着这个特点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

三组山景:阳光朗照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和城外的远山。两组水色:水上冒着热气和水中透着绿色。

(3)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小结:文章先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一一进行对比,突出济南冬天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绘水色绘了水上冒着热气和水中透着绿色,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在自读与速读过程中,学生先初步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整体认识,再在交流讨论中寻找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这种从粗泛到精准的过程符合学生感知新事物的认识规律。

三、再读课文,指导朗读

师:老舍先生于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29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达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本文是他怀着对“故乡”的深情写成的。

1.朗读课文,把握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朗读,并说说其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自由朗读)

预设

第4、5、6段。景物及特点: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上冒着热气——温暖;水中透着绿色——澄清。情感:对济南的冬天一往情深(热爱、赞美、喜悦)。

2.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一往情深,这种热爱,充溢在字里行间。所以我们在朗读课文时不仅要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和停连的把握,还要用心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请结合课后练习四,重点朗读第3段,感受小山的可爱。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音与停连示范:

课件出示: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2)作者是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的可爱的?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预设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用一“睡”、一“醒”,一连串的拟人手法,烘托济南冬天舒适温暖的环境。“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②从人们的感受写。“面上含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写人们的幻想,不仅描绘笑容,更突出其心理活动,侧面写出小山的可爱。

(3)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师评议并指导。

提示:评议、指导朗读时,要在前面朗读训练的基础上,侧重于指导学生用适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情达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一个老城,有山有水……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一句,“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突出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此环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可朗读文章中其他喜欢的段落。

师小结:老舍先生描山景绘水色,不仅写出了济南的冬天气候温晴的特点,更是把济南的冬天的这种温晴渗透进每一个字眼儿,一处景就渗出一缕情。难怪他眼中冬天的济南是慈善的、秀气的、富有生机的。

【设计意图】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细细地品味语言,才能更好领会文章的内容。学生在朗诵实践和体味情感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品味,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布置作业

1.课后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济南山水的热爱之情,感受作者内心的温暖和明亮。

2.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仿照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进行仿写。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在写景中的作用,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2.品味文中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朗读,我们发现在老舍先生的眼里,那山、那水、那阳光、那城、那雪均给人美的享受,仿佛充满了灵性。请你根据你的阅读体验,用“济南冬天美,美在”的句式,说说你对济南冬天的美的理解。

预设

(1)济南冬天美,美在温晴的天气,没有呼呼的风声,没有浓重惨淡的灰雾,没有毒辣辣的烈日,是响晴的宝地。

(2)济南冬天美,美在阳光朗照的小山温暖可爱,像个小摇篮;美在薄雪覆盖的小山秀美迷人,像位害羞的少女;美在城外的远山素淡雅致,像幅小水墨画。

(3)济南冬天美,美在秀美的睡态,它“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多么美妙的理想境界!

(4)济南冬天美,美在小雪点染后的山色,树尖上顶着白雪,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的白雪,好似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白雪黄草组成彩色美景,又像是给山们穿上一件花衣,山腰上的雪被阳光斜射,好像害了羞,微露粉色。

(5)济南冬天美,美在清亮透绿的水,它冒着点儿热气,水中的水藻绿意正浓,水边垂柳弯腰照影,澄清的水与碧蓝的晴空浑然一体,像块蓝水晶,蕴蓄蓬勃生机。

师: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山清水秀、美丽如画、温暖如春。济南地处中国北方,真的如老舍先生所写的那么温暖吗?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济南的冬季气候

冬季的济南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吹寒冷的偏北风,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使气温不断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4℃左右,整个冬季雨雪稀少,北风频吹,干燥寒冷。

本文的写作背景

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6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回国后在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作者分别领教过北京的风、伦敦的雾、热带的毒日头的厉害,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地方来与济南对比,是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预设

济南的冬天是冷的,作者说济南是个“温晴”的“宝地”,既是长期生活在寒冷的北京的老舍对济南的真实感受,更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祖国怀抱的真实感受。

师:因此,文中每一个巧妙的词语、每一处生动的句子、每一段优美的话语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体现。本节课,我们着重欣赏作者笔下的语言,探究作者心中的爱。

二、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1.比较句子

比较下面四组句子,读一读,说说各组中甲句与乙句哪一句更有情味,两句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

第(1)组:

【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这是个理想的境界。

第(2)组:

【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第(3)组:

【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儿粉色。

第(4)组:

【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乙】天儿很晴,水藻很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预设

(1)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暖和安适地睡着”“把他们唤醒”运用了拟人手法,把老城的山水比作人,具有人一样的动作——“睡着”和“唤醒”,增添了趣味性。几个句子组合起来,营造出一种优美、温馨的意境。

(2)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把济南放在……”“低声地说”运用了拟人手法,表现小山对济南的温柔呵护,把小山写得特别有人情味;“小摇篮”运用了比喻手法,表现济南受到的婴儿般的呵护。

(3)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甲句比乙句更有情味。“不忍得”运用拟人手法,把水写得善解人意、和蔼可亲;而“绿的精神”“照个影儿”,表达得特别新鲜,特别活泼。

2.品析字词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了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玩味。思考下列问题: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预设

不可以。“没有风声”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卧”字和文章哪个地方相呼应?

预设

①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现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②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师小结:或许济南冬天实际上未必如老舍描写的这般美。但平常之景进入文学家的眼里,便会成为美好的诗意风景。这是因为作者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并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精当地遣词造句,赋予了济南的山山水水无限的情意。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指导学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在思考和感悟文章内容的过程中,品词析句,有感情地朗读,不仅让学生对修辞手法及景情结合的写作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更能深刻领悟作者对济南冬天的一片深情。

三、比较阅读,拓展升华

对比阅读本文和朱自清的《春》,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和《春》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你觉得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预设

①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季节景物的特征。

②两篇散文都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极具表现力、感染力。

③两篇散文在描写景物的同时都融入了作者对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

④两篇散文在描写眼前实景的同时都结合了自己的想象,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内容,引人入胜。

(2)这两篇散文都语言优美、写景动人,通过对两文的学习,你认为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预设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赏析,强化学生对本文写景特点的再认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好的写景文章都是在写景中写出作者真切的感受,景与情紧密结合。只有心中有爱,笔下才有动人的语言。

四、布置作业

1.祖国的宽阔辽远,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眼里不同的冬天。我们家乡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仔细观察你家乡的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无限热爱之情,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将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2.课外阅读老舍先生描写济南的系列散文《一些印象》中的其他几节,可尝试写几句简短的感想或评论。

【设计意图】以读写训练连通课内外,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帮助学生在课内外建立一条通道,谋求语文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描山景,绘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了济南冬天山水温晴的特点,又汩汩流淌出作者对济南的一片深情,是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去阅读文本、观察生活的范例。

本文抒发感情的方式很是别致,与《春》大不相同。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种表达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地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平中见奇,常处见险。鉴于此,本设计以揣摩语言作为学习的突破口,来分析理解这篇极富个性的写景抒怀佳作。

在整体把握文意及初步体味情感的基础上,《春》从段落入手,引导学生习得了阅读写景文章的一般方法;本课则打破段落局限,着眼全文,眼界更为开阔,直接引用几处原文中精彩的句子做对比品析,既便于集中引导学生体会老舍先生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也便于随文教授课后补白中的“比拟”这一修辞手法。

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本课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前一课熟练把握重音和停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用朗读技巧准确地表情达意的指导,在变化中体会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由于对本课知识点进行过取舍,本文还有许多内容值得挖掘。如果时间充足,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对文章写景顺序的探讨。

【素养提升】

《济南的冬天》中的写景艺术

1.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使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

济南虽然地处北中国,但是冬天无大风而多日照,它在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温晴”(温暖晴朗)。文章紧紧抓住这一点,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如果说,第2段主要写的是济南全景,第3、4段主要写的是济南的山色,第5段主要写的是济南的水上景色,那么,全文就是由这几幅互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图画组成的长轴。而这幅长轴,也就靠这“温晴”的基调统一起来,给人以和谐一致的美感。

2.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使眼前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素有“家家泉水,户户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先后层次问题。文章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2段),然后再让读者饱览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阳(第3、4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而水藻越晴越绿的水上景色(第5段)。由大到小,从山到水,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自然这是就各大层次来说的。各大层次的内部,又同中有异,如第2段的由写景而兼及写人,第3段的由写雪而兼及写晴,第5段的由写水面而兼及写天空。笔法活脱,不失参差错落之致。

【疑难探究】

文章的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这样写是否矛盾?

不矛盾。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为标题,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个特定地方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文章最后的“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的“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明了题旨,抒发了作者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课后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2)暖和()

(3)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4)贮()蓄

(5)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2.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A睡着;B躺着;C放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A吹绿;B唤醒;C摇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2)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安适:

(2)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慈善:

(3)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4)……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空灵:

5.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2)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6.第四自然段开头“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究竟“妙”在哪里?正确的一项是()

A.小雪可以给小山穿上“花衣”。

B.小雪可以给蓝天“镶银边”。

C.小雪可以把小山装点得更秀美。

D.小雪可以反射出小山的各种色彩。

7.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美景。

B.文中描绘了如下几幅图画:阳光下济南全景;冬日山景;清亮的水色。

C.作者在描绘济南冬天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时,巧妙地运用表示色彩的词语和确切的比喻、拟人,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色,流露出自己的赞美之情。

D.文章开头,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通过三组对比,反衬出北平、伦敦、热带三处令人讨厌的气候。

二、课内语段阅读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儿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8.文段第一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9.文段中加点的两个“他们”的意思是否一样,请简要说明。

10.指出作者描绘景物的观察角度。

11.济南为什么是个“理想的境界”?

12.文中“睡”“醒”用得很贴切,你是怎样理解的?

13.“小摇篮”比喻什么?作用是什么?“小”照应了前面的哪个词语?

三、课外类文阅读

夏  梁 衡

①夏天到了。

②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成了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③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④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⑤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选自梁衡散文集《夏感与秋思》,有删改)

14.通读全文,说说作者笔下的“夏”有哪些特点。

15.作者描写景物用词贴切,请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16.文中说,“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7.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18.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文段,说说该文段与《夏》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夏 夜

他靠纱窗望出去。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刻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哪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飘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节选自钱钟书《围城》)

【答案与解析】

1.(1)děi(2)huo(3)jì(4)zhù(5)xiāng 2.A B 3.(1)拟人(2)拟人、比喻 4.(1)安静而舒适。(2)原来形容人的态度仁慈谦和,这里指使人感到十分温馨。(3)清秀、美丽而不俗气。(4)灵活而不可捉摸。5.(1)把一圈小山比作小摇篮,又用拟人手法写小山“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赋予小山以慈母之情,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2)“水也不忍得冻上”,运用拟人手法,因为要助长水藻绿的精神,要让垂柳在水里照个影儿(也是拟人手法),所以水不忍心冻上。这里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感受。6.C 7.D(是用这三个地方反衬济南的冬天的温晴的特点。)8.承接上文。

9.不一样。前一个指济南的山山水水,后一个指这一圈小山。10.先俯视,后仰视。11.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12.运用拟人的手法,创设了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13.比喻围着济南的一圈小山;这一比喻把一圈小山写得如慈母般温存、体贴、慈祥。“小”照应了“小山”的“小”。14.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15.“扑打”写出麦浪翻滚的气势;“涌”描写了麦浪翻滚的动态情景,准确生动。(意思相近即可)16.夏天的农民是忙碌而辛劳的。他们既要忙于收割,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所以说,夏“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意思相近即可)17.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棉苗、高粱、玉米、瓜秧“旺盛的活力”,表现出夏天蓬勃的生机。18.《夏》一文作者借“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意在赞美在夏天辛勤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劳动人民;《夏夜》则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作者对宁静且充满活力的夏夜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2《济南的冬天》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