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
一、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解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教学重点)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教学难点)
二、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学习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上课前教师先用白色粉笔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4.师:这篇文章如果不是放在这个说明文单元,看到这个题目,我们恐怕不会想到它竟然是一篇说明文。为什么呢?(教师指名回答)
提示:大部分说明文的题目往往点明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或点明说明对象的xx特征,或揭示说明内容,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则在表达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当我们再分析说明文题目的作用时,看到这样的题目,可以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方面考虑。
二、寻章摘句,品味语言。
寻找文章生动语句,感受语言生动这一特点,带动学生读书兴趣。1.师:从题目我们可以猜测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我们的猜测是否准确呢,如果准确,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呢?(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学生在速读课文,寻找答案。(文章2500字左右,默读5分钟完成)3.学生回答并朗读。
学生回答时,教师引导开头引用高士其的诗的作用。
4.小结: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三、我的问题,我能答。
师:老师在读文章时,除了关注文章中生动的语句外,还总爱把一些句子变成某一问题的答案,如读到第二段“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记录下它的踪迹,用钟表、用日历……”时,我会想到“时间记录它的踪迹的方法有哪些呢?”“方法有:用钟表、用日历。”同时我还会由省略号想到,还有哪些记录踪迹的方法呢?
老师还会关注文章中的关键性句子,如过渡句、中心句。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是文章中的过渡段,读到这我会问自己“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包括哪些呢”,通过读上下文我找到了答案,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包括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等。
(一)再读文章,自问自答。
互动环节。(二)师引导:读完文章后,老师还发现作者在文章里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时间变化引发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哪些?
学生举例教师归纳。
板书:黄色粉笔板书: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三)师引导:作者虽然举了很多例子,但文章却井然有序,脉络清晰,这都是因为作者大量运用了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的独立成段的单句。
学生1分钟找,简单分析,教师小结。写作指导:要想使文章思路清晰,可使用这样的语句。
(四)师:通过上面的自问自答环节,我们不难发现,时间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我们通过读文章,很容易就能读懂它们,不信,请看下面。
(白色粉笔板书:读懂)25段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如果这里的石头有光滑的擦痕,那很可能从前这里有冰河经过。
(五)师: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读懂这些记录其实是很困难的。
但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总有办法来读懂它。读懂它的意义是什么呢?(31段)(白色粉笔板书:意义非凡。)四、拓展
师:《时间的脚印》一文所说的时间是地质学上的“时间”,而我们感受到的时间,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202_年11月15日,59岁的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时间的脚印也由202_年走到了202_年,在这五年中,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视频)
师:少年强则国强,希望我们同学们少壮努力,珍惜大好时光,走好每一个脚印。
师:齐读有关时间的名言,结束本节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五、作业:1.整理笔记。
2.完成本课同步练习教学反思:
《时间的脚印》是八下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的文章,七年级第二学期和本单元已经学过三篇说明文。结合本单元和本课的目标,我备课的宗旨就是既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特点,更要让学生在这节课由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真正有所收获。
回想我的一些课堂,一些课文学生其实并没有读熟,甚至一些学生并没有读完或读过,我却还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像机器一样面无表情地听,被动地记,思维没有真正动起来,每每想到这些,我就问自己,学生这一节课下来有没有收获,有多少收获,难道这收获只是在课本上课留下了笔记,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语文知识和一些答题技巧,我的课堂怎样让学生的思维由沉睡到苏醒,甚至活跃起来。我们的学生靠家长靠课下很难靠住,那我就只能靠在学校的时间,只能抓住课堂,变无效课堂无有效课堂(何为有效要因生而异,或读熟了课文了解了文章大意,或掌握了字词,或掌握了某种答题技巧,或会美读文章。)。基于上面的考虑,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1.培养学生理解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2.培养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在处理一些环节时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法,如在介绍作者这一环节时,我没有让学生从头到尾读一遍,而是让学生默读筛选自己认为重要或感兴趣的内容,再如,用图片对楔形文字进行介绍,以及考虑到学生读完第四段对铜壶滴漏及时原理的介绍后脑海中仍不太理解,我让学生观看了相关视频。
老师的授课,不但要传授知识,更应传授学习的方法,所以我用“老师在读文章时,除了关注文章中生动的语句外,还总爱把一些句子变成某一问题的答案”“老师还会关注文章中的关键性句子”等这样的句子引导学生如何来读书,并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老师在授课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当我看到教参中“人们感受到的时间,无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是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句话时,我就想到我国近五年的巨大变化,因此就在本节课的结束让学生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中的视频,并用齐读珍惜时间的名言结束本节课。
关于课件,我认为课本里有的资源就没必要在课件里展示,所以本课后的“读读写写”我就让学生打开课本直接来读。
当课堂沉闷时教师应想办法让课堂变的活跃起来。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小时,要鼓励学生大声自信的再说一遍,当让集体回答声音小时,教师可让学生反复回答。
这节课,虽然我的设想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并不是想象的好,课堂气氛不如二班活跃,在处理一些问题时缺少了生成的过程,如对“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包括哪些呢”问题的处理上,没有让学生充分思考。今后,在课堂的生成,问题的设置,重难点的确定上应细心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