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编辑:倾听心灵 识别码:69-994549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13 15:44: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5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3.powerpoint。教学过程: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任务设计: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一讲每首诗的意思。(3)有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准备上课质疑。(4)朗诵自己查找的课外古诗。总结、评价学生自学检查的情况

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己读书的积极性。

【二次备课】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二次备课】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1.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次备课】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1.谈读诵的方法和体会。

2.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三次备课】小结。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 学习《游山西村》

一、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看到“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感受到农人纯朴、田家盛情,表达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三次备课】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会写得子记住字形.2.学生参见课后注释,理解诗意。

二、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美酒加盛情让人沉醉;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柳荫深深,鲜花簇簇让人迷恋;前行的路就在这美景之中。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二次备课】陆游的心情怎样?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三、配乐朗诵

诵读《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1.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二次备课】小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揭示了人生发展的某种规律------人在困境是会生发出许多希望。

四、布置作业

1.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很有层次感。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第二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明确学法

1.揭题。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古诗宝库中,尤以唐代的古诗最著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唐诗。

2.回顾。过去,大家都学了不少古诗了,怎样来读古诗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3.小结。(可以根据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请教等)

【设计意图】开课伊始,通过“怎样来读古诗”一问,引发学生思考;再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启发,明确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有助于顺学而导。

二、合作学习,弄清诗意

1.自由阅读两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个别抽读,齐读。(师生共同纠正错误读音)

3.自学古诗。(用小结的方法弄清诗句的意思,先个人自学,再小组内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检查学生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

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①说说题目的意思,哪个字是“到、去”的意思。②说说整首诗的意思。③齐读。

⑵《送元二使安西》。①说说这首诗的意思。②齐读。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围绕一个“读”字进行:一是读准,二是读通,三是读懂。在读的过程中,采取了合作学习的方法。为了让合作学习更为有效,注意了以下三点:第一,先自学再合作,使合作学习的根基牢固;第二,合作学习有任务,有分工;第三,合作学习的效果有检测,这样的学习能落到实处。

三、想象画面,深入玩味

1.创设情境。伴随着古典乐曲,教师描述每一首诗的具体背景,声情并茂地范读这两首古诗。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合作学习。探讨:这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3.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捕捉阅读深入点“送”,因为“送”是两首诗共同的理解点。可在学生多元、零散思索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同样写“送别”,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指导学生抓住诗篇中的关键字词去品味。

?不同点:送别的地点不同;送别时天气、情景不同;送别时心情不同……

?相同点:同是写送朋友;同是写朋友离别时的依依难舍之情……

(结合学生体会,启发、指导学生对比着入情入境地朗读,在理解中反复咏叹这两首诗)

【设计意图】乐曲声由开始第一首时的明快、激越,转为第二首时的舒缓、低沉和悲凉,再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这样便可很快让学生入情入境。与此同时,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朗读,在相互对比、相互映衬中形成了一种阅读磁场,有利于学生去品味、去研读。虽然两首诗有那么多不同的地方,但友情是相同的。让学生在不同中求相同,启发学生比较、研讨,在比较中发表真切感悟,反复咀嚼,品尝诗“味”,并通过学生的想象、朗读以及对字词的品味,来丰富学生内心的诗意世界,层层深入,读出情味!

四、切己体察,余音绕梁

1.背诵。播放古典乐曲,学生自由背诵。

2.写话。李白和王维的这两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依依不舍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浓浓的友情。联系个人经历,说说自己对友情的感触,或亲身经历的难忘友情,再写下来。

3.引入。这两首古诗仅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宝库中两粒很小很小的“沙子”,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情真意切的古诗名句,请看: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请大家课外去找找,去读读,再背一背。

【设计意图】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读文本,而是读自己。因此,读书要切己体察,让学生联系个人经验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课文结束前,补充课外资源,让学生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热情,可谓回“味”无穷。(作者单位: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朝阳中心小学)?茺□本栏责任编辑徐纯军

E-mail:xuchunjun@126.com

第三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佚名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A案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②默写《望天门山》。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④学生自由背诵。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江苏建湖 吴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佚名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江苏建湖 吴勇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a.学生个人读悟。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同桌互相背。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②默写《望天门山》。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④学生自由背诵。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江苏建湖 孙娟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⑤练习背诵。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②抄写《望天门山》。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②交流展示。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②配乐情境朗诵。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14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有一种情,悠远而又绵长,那是思乡情;生活中有一种爱,平凡而又伟大,那是慈母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诗人为此写下了感人肺腑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首,请齐读课题(师指板书:《14 古诗两首》)

二、检查预习

1、第一首《泊船瓜洲》,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师板书:《泊船瓜洲》 宋 王安石)那《游子吟》呢?(师板书《游子吟》)——唐朝的孟郊。(师板书:唐 孟郊)

2、这两首诗我们都已经预习了,谁来读一读?你来吧(指一名),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读音是否正确。

3、(生读完第一首,读得很流利)

师:读得真不错,这首诗共28个字,其中有6个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特别是这个 “间” 字,(师板书:间),在这里是指——间隔

师:对,滚滚长江水把京口和瓜洲间隔开来,所以这里读“京口瓜洲一水间”,咱们再来读一遍——

4、谁来读《游子吟》?(指一名)师:读得很流利,吐字很清晰。

5、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这两首诗有了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泊船瓜洲》写了作者非常思念家乡。师:你读懂了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生:我知道了《游子吟》歌颂了母爱。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

师:还有吗?你还了解到什么?(学生继续汇报,师相机评价)师:还有吗?(生不举手,师点拨以下方面)字词读懂了哪些?对诗意有了哪些了解?通过读诗,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搜集到的王安石或孟郊的资料)师:真会学习,知道多方面获取学习资源。(了解诗人的背景,可以加深我们对诗的理解。)(如果介绍得较多)以后再介绍的时候,可以把这些资料稍加整理,简单介绍给大家。

6、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学不但了解了诗意,还感受到了出门在外的游子思乡思亲的深厚情感。现在我们就踏上王安石的那条小船,去品味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情。(师板书:思乡情)

三、学习《泊船瓜洲》

(一)品读“绿”

1、(点课件:全诗)请同学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多读几遍,想一想从哪句诗中,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吧——

2、谁体会到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是啊,这句诗最能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体会着读一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点课件:“春„„岸”变蓝)让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点课件:放《姑苏行》合成音乐)

5、你的眼前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来说——

生:我仿佛看到江南一片嫩绿,小草露出了可爱的小脑袋,柳枝抽出了嫩芽。小河的冰融化了,河水哗哗地流淌着,小鱼儿在水中吐着泡泡。我还听到了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到了,春天到了。”

师:好一幅江南春景图啊,你看到了什么?

生:春风吹过,江南一片新绿。有红的花、绿的草,还有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嫩绿的柳枝随风摆动,粉红的桃花也绽开了笑脸,鸟儿们在枝头欢快的歌唱,鱼儿们在水中嬉戏,处处充满生机。伴着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小朋友们在草地上尽情地玩耍,有放风筝的,有摘野花的,别提多高兴了。

师:是啊,春风一至,处处充满生机。你还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也可以用自己积累的诗句啊、成语啊,把你看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生:阳春三月、鸟语花香、生机盎然、桃红柳绿、草长莺飞、姹紫嫣红„„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是多美的一幅画啊!有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把你看到的画面读成一句诗,那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指屏幕)

师:这么美的画面读成诗中的一个字——绿(点课件:“绿”字变成绿色)

6、说到这个“绿”字,让我想起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炼字故事,想听吗?——据传,诗人王安石在作《泊船瓜洲》时,先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后来他觉得“到”字不好,就改为“过”,接着又改为“入”、“满”等字,经过十多次修改,最后才确定改用“绿”字。

7、那你觉得这个“绿”字妙在哪里?(指几个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8、一个“绿”字就让我们品出了这么多的滋味,自己体会着读一读这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指屏幕)

9、谁来读——(生读得不太好)

10、我感受到了丝丝绿意,谁能让春意更浓郁一些?你试一试——(生读得很好)

11、浓浓春意,扑面而来,我们一起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12、然而这一个“绿”字仅仅是在写江南明媚的春色吗?透过这一个“绿”字,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热爱家乡、赞美家乡、思念家乡、依恋家乡之情。

13、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他又身在何处呢?读读诗句想一想(指屏幕)

(二)理解“一水间”“只”

1、诗人身在何处——瓜洲

2、这蓝色是烟波浩渺的长江,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点课件:出现“瓜洲”)那京口呢?——在长江南岸,和瓜洲隔江相对。(点课件:出现“京口”)

师:那诗人的家乡在哪儿?——

师:钟山和京口之间相隔着数重山。(点课件:出现“钟山”)

3、(指屏幕)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王安石,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点课件)——京口瓜洲“一水间”,想到(引读)——钟山“只”隔数重山

4、再读读这两句诗,看看从这些词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诗人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师:怎么感受到的,具体谈一谈好吗?

生:滚滚长江是那么浩荡,可在诗人眼里,却觉得只有“一水间”的距离。而数重高山那么远的距离,作者却用了一个“只”,说明诗人感觉家乡离自己很近。所以看出诗人很想念家乡,才会觉得家乡离自己这么近。

师:你读懂了诗人的心,是思念让天涯变成了咫尺,谁再来谈一谈。生:诗人离家乡虽然已经很远,但是他心里一直想着家乡,所以感觉家乡离自己很近。

师:(你也感受到了)是啊,(指屏幕)从钟山到瓜洲,这一道长江水,数重高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然而,正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依恋,才让诗人感觉家乡仿佛就在眼前,我们体会着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5、其实,诗人不仅在这首诗中表现了这种情感,在这次赴京途中的其他诗中也有所流露。(点课件:“青松十里钟出路,只隔西南一片云。”)自己读一读,看看能否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6、谁体会到了?(你体会到了,你来谈一谈)

生:离开钟山都十里路了,诗人却感觉离家只有一片云的距离,说明诗人思念、依恋家乡,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家乡。

7、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好吗?——

8、是啊,诗人虽然身在途中,却心系家乡,他仿佛永远走不出自己的家乡,所以才会感觉——“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三)品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1、同学们,家乡风景如画,家乡如此让人眷恋!那诗人为何又要离开呢?为此,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点课件:出示王安石资料)自己读一读——

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临川人。青少年时代随父亲在钟山(今南京江宁)居住,视钟山(江宁)为第二故乡。

1042年王安石入朝为官,在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知政事,第二年升任宰相。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后来,变法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所以遭到朝廷内外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他们千方百计地排斥他,打击他。皇帝也逐渐对王安石失去了信任。王安石万般无奈,辞去了宰相的职务,回到江宁任知府,从此寄情于山水。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而未获批准。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钟山出发,上京赴任。他知道这一去是凶多吉少,因为只要他坚持变法,就会受到保守派的打击、排斥,而皇帝又反复无常,所以他忧心忡忡,更加思念家乡。这一天晚上,王安石夜宿瓜洲江边,感时伤景,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2、你体会到诗人此时的心情了吗?(点课件:《长相思》配插图)同学们,五十五岁的王安石,正站在瓜洲江边,皓月当空,微风拂面,面对遥远的家乡,面对迷茫的仕途,诗人不禁思绪万千。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如何,他又会想些什么呢?请把它写在诗的旁边。

3、同学们坐好了,有些同学虽然还没有写完,但在写的过程中,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深处,你可以把你感受到的直接说出来。

师:天色渐暗,晚风徐徐,诗人慢慢走出船舱,举目远眺,此时他在想—— 生:离开家乡已有几日了,看到江南两岸已是春色盎然,想必家乡也是满目新绿吧。这正是和家人一起踏青赏春的时节啊,可是我现在却只能孤独的站在长江岸边,遥望家乡,满腹的愁怅无人倾诉。唉!也不知变法能不能继续下去。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陪伴着我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呢?

师:是啊,这一去,仕途险恶,吉凶难测,这怎能不令人担忧,这怎能不令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点课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变蓝)

师: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升,诗人在想——

生:亲人啊,这一路,你们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想到和你们依依惜别的情景,我不禁泪眼朦胧。我何尝想跟你们分离呢,只是皇命难违,我不得不离开啊!又是一个月圆之夜,而我却不能陪着你们在树下赏月,只能借明月寄去我对你们的无限思念。明月啊,你可知我内心的迷茫、悲苦和无奈?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我深爱的家乡和亲人身边呢?

师:是啊,明月自古就有团圆之意,诗人睹月思亲,归心似箭,可是皇命难违,只能望月兴叹——(指屏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明月清辉之下,这位两鬓斑白、年过半百的老人在想—— 生:春天又到了,家乡现在也应是风景最美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永远地留在家乡,永远陪在亲人身边啊!可是我身负重任,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安康,不得不离开家乡和亲人,孤独的远赴他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我这一走,吉凶难测,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也不知还能不能回到家乡,见到让我朝思暮想的亲人啊!

师:是啊,我这一走,何时是归期?还有没有归期啊!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喟然长叹——(指屏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这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指一名学生读)师:这是诗人内心忧愁的真实写照——(指一名学生读)

4、站在瓜洲古渡的诗人,此时千种滋味,万般愁绪,涌上心头,化作江水边、明月下的两句感叹——(指屏幕: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5、九百年前,瓜洲古渡口,站着一位诗人,他的身后是深深依恋的家乡,他的前方仕途茫茫,谁来读这首诗——(指一名)(若生读得不好)

6、老师能读一下吗?(师配乐《渔舟唱晚》范读)

7、谁再来读?——(指一名)

8、我们一起读——(齐读全诗)

四、学习《游子吟》

(一)自学交流,理解“密密缝”。

1、刚才,我们通过想象画面,走进了诗人王安石的内心深处,感受到了诗人那份绵绵的思乡情。下面,我们就走进另一位游子,去感受他的情怀。(点课件:出示《游子吟》全诗)

2、自己读一读《游子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感受比较深的地方作上批注(写写体会),一会儿我们交流。

3、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阅读收获,谁先谈——(1)密密缝

生:我从“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体会到母亲很疼爱儿子。师:具体谈一谈好吗?(母亲怕儿子出门在外迟迟不能归来,衣服破了没有人给缝补,没有替换的衣服,再受冻,所以缝得特别密实。)

师:这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谁再来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学生回答和上一个差不多)

师:你也感受到了母亲的担忧。

师:其实,唐朝有这么一个风俗,子女远行前,母亲都要为其缝制衣服。据说针脚越小,归期就越近;针脚越大,归期就越远。你再读一读这句诗,看看有没有新的体会。——

师:谁又有了新的体会,你来说——

生:母亲把针脚缝得那么密实,是盼望儿子早日归来。

师:你体会到了母亲的心意,那此时母亲缝进衣服的还仅仅是那一根又一根长长的丝线吗?——那是什么?

生:是母爱„„(多指几名学生说)

师:是啊!(是深深的母爱)是叮嘱、是牵挂、是担忧、是惦念,是那颗永远给儿子温暖、幸福的慈母心。(师板书:慈母爱)师:这是一个怎样的缝啊,容纳了千言万语,浸透着殷殷的母爱,读出你的感受——(指屏幕: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还有哪些诗句让你感受深刻——(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生: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儿子无法回报。师:你体会得这么好,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走进画面,升华情感。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的真挚与伟大,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走进游子的心。

2、(点课件:播放《长相思》)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酣然入睡,惟独我家的油灯还在闪烁,只见——慈母手中线„„报得三春晖。)

3、看到眼前这感人的一幕,想到明天就要和母亲分别,我不禁泪眼朦胧,泪花莹莹。此时,我真想对母亲说——

生:母亲,看到您一夜未眠为我缝制衣服的情景,回想起我们相依为命的日子,点点滴滴,涌上心头,我真想永远陪在您的身边,以尽孝道啊!

师:我真想对母亲说——

生:母亲,我一定会苦读诗书,考取功名,不辜负您的期望,早日接你同住的!在我离去的日子里,您一定要保重身体,照顾好自己啊!

师:我还想对母亲说——

生:母亲,您歇歇吧,儿子已经长大,能照顾自己了,您千万别再为儿担心,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儿子此去,不知何时才是归期,但您放心,虽然相隔千里,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每当想您的时候,我会轻轻抚摸您为我缝制的衣服,捧着衣服,就是捧着娘的一颗心啊!

4、可是,我这颗漂泊不定的游子心,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那无边的厚爱呢?我只能将千言万语溶于一句诗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5、此情此景,永远印在了诗人心中,时时拨动着游子思亲的心弦,齐读——(全诗)

五、拓展阅读

1、刚才我们和两位诗人共弹了一曲余韵绵绵的思乡怀亲曲,现在我想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推荐给大家,喜欢读的可以和我一起读——(点课件:配《思乡曲》朗诵)

乡 愁

台湾.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同学们,思乡的诗写了千百年,今天还在写;思亲的诗读了千百年,今天还在读。总有一天,你们长大了,也许要远离家乡和亲人,去追寻心中的梦想。到那时,你们会觉得,故乡和亲人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温馨、最难以割舍、最魂牵梦绕的。

第五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

二 学情与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编排在新人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两首都是送别诗,耳熟能详,学生对这两首古诗并不陌生。三 设计理念

同意象同主题的两首送别诗,如果教学时只是展示单一的文本,那么教学体现的一定是一元思维的视角,对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感的理解就显得苍白了,教学也就显得单一和肤浅了。然而借助同一主题进行同构,教学中对两首古诗进行比较,分析,体悟,升华,对两个诗人一样的送别中不一样的离情就感悟颇深了!四 设计思路

(一)复习导入 吟唱中入境

(二)走近诗人 初品一样送别

(三)走进诗句 细品两样离情

1、从不一样的送别天气里品不一样的送别心情。

2、从不一样的送别原因里品不一样的送别心情。

3、从朋友不一样的去向里品不一样的离愁别绪。

4、从不一样的送别方式里品不一样的饯别愁绪。

(四处品析,方法不尽相同。或把文字转化为画面;或咀嚼文字奥妙;或借助视频走进诗中的意象;或转换角色变换方式引读)

(四)拓展延伸 五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想象两首送别诗的诗歌意境,体会一样的送别中两样的离情。

2、有感情地吟唱两首古诗。六 教学准备 课件 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吟唱中入境

1、人生自古重离别,人生自古又伤离别!我们如此,古人更是如此!所以李白有诗《 》王维有诗《 》

2、这两首诗,诗题中都有一个“送”字,是两首送别诗!李白《 》王维《 》

3、唐诗中送别诗多如繁星,这两首却堪称珍品,千古传颂,脍炙人口,谁想高声诵读?

(1)指读(读出节奏平仄)(2)齐读(3)试着吟唱

4、吟诵之余,回忆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 【吟诵是古诗中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我先让学生在读出古诗的平仄韵 味,再让学生吟唱古诗,古诗独具魅力的抑扬顿挫的音韵美,随着音乐的渲染牵引,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诗歌的意境之中。】(二)走近诗人 初品一样送别

1、一首诗,一段情;一首诗,一段故事 出示课件:

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关的故事:

在李白的好友中,和他最心心相印的是孟浩然,俩人性格豪爽亦爱酒。42岁那年孟浩然准备在考取进士之前先游历名山大川,正好在黄鹤楼巧遇李白,两人相见犹似故人归,兴奋不已,于是一同在黄鹤楼度过了几天令人难忘的时光。可是,孟浩然要离开他去扬州游玩了,李白便在黄鹤楼前相送,依依不舍。

与《送元二使安西》相关的故事:

王维与元二既是好友又是同朝为官,感情非同一般。两人常在一起吟诗喝酒,郊游散心。可是突然朝廷派元二去三千里外的安西,现在的新疆最西边守卫边疆。王维便从长安到渭城为元二摆酒送别,依依不舍

2、走出故事,返回古诗,此刻你能不能对两首古诗一齐来点看法?

@ @ @ 【对诗歌的一些背景知识的适当补充,既能丰富学生的表象知识,又能有利于学生凭借故事走进诗人的情感内心。为进一步的感悟诗人的情感做下了铺垫。】

(三)走近诗句 细品两样离情

A

1、一样的送别,可不一样的诗人,不一样的友人,送别之中一定是两样的离情!

出示课件:走近诗人,走进诗句,结合资料,寻觅一样的送别中不一样的点点滴滴!

2、生自由读诗。

3、你发现了不一样的什么?

@ 我发现不一样的送别天气,李白在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的日子里为好友送别,而王维是在绵绵春雨中为好友送别。

4、你也发现了不一样的天气了吗? @ @

5、你们从哪句诗里发现的?

6、展图:哪幅是烟花三月 哪幅是渭城朝雨?

7、“一切景语皆情语” 不一样的天气会给诗人的离愁平添哪些不一样的心情?

@ @ @ @

8、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一晴一雨,一暖一凉,不一样的天气给了诗人不一样的心情!烟花三月的江南美景温暖了李白的离愁,而渭城霏霏朝雨濡 湿了青青垂柳,更濡湿了两颗装满离愁的心!【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烟花三月”“渭城朝雨”不一样的送别天气由文字生成为画面时,诗人两种不一样的送别心情便在“一切景语皆情语”中释然了!】

B

1、你们还发现哪些不一样之处?

@ 我发现了不一样的送别原因,孟浩然要去扬州游历山水了,李白为他送别。元二被朝廷派去安西阳关守卫边疆,王维为他送别。

2、从哪句发现的?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具体说说。

@ “之”是去的意思,自己去的;而“使”是出使,朝廷派去的。

4、很有道理,不一样的字告诉了我们不一样的离别原因。

【咀嚼是最恒久的感悟,一个“去”一个“使”不一样的文字里咀嚼出不一样的离愁别绪,耐人寻味!】

5、那“扬州”和“安西”当时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出示课件A:谁来读!

扬州是江南千古名城,古称“广陵”。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天上人间;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明月在扬州”的锦绣地;是“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的人间仙境。

安西在新疆的最西边,那儿大漠茫茫、阳关漫漫、寒风劲吹、黄沙飞扬、戈壁荒凉;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苍茫大漠。老师这还有视频,我们去看看!

6、“离情更关风与月!”好友不一样的去向给了诗人哪些不一样的心情? @ @ @ @ @ 【两段视频冲击着孩子们的眼睛,同时也撞击着孩子们的心灵。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再多的语言此刻也成了苍白,李白和王维不同的离愁别绪早已盈满了心头!】

C

1、你们还发现了不一样的什么?

@ 我发现了不一样的送别方式,李白是伫江目送,王维是摆酒相送。

2、哪句诗读到的?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示课件

3、好朋友要下扬州了,李白在黄鹤楼前,长江岸边相送!

(引读)孟浩然乘坐的帆船渐行渐远,李白伫立江边只见____________ 渴望再看一眼好友,于是他登上了黄鹤山,可是一样只见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得一知己难得啊!李白不忍离去,信步登上了黄鹤山上黄鹤楼,可是依然只见___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念着诗句登上了黄鹤楼最高处,然而眼前仍然只见____________ 望着滔滔江水,帆船早已不见影子,李白若怅若失,久久不愿离开,真是帆远情更长啊!

4、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而此时的王维呢,正在为好友摆酒送别,频频举杯!来!举起酒杯为即将去塞外大漠的元二说声送别的话吧!@ @ @ @ @ @

5、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频频举杯,殷殷话别!

(引读)想到塞外荒漠,好友将长途跋涉孤身漂泊,所有担忧化作一句:________ 想到好友将背井离乡,历经千辛万难,满腔心酸化作一句:________ 想到大漠茫茫,阳关漫漫,寒风刺骨,黄沙飞扬,满怀凄凉化作一句:______ 想到好友被派边疆,建功立业前途渺茫,无限感慨化作一句:_________ 想到此地一为别,生死两茫茫,千种牵挂化作一句:_____________ 想到今日一为别,何日再重逢,万般无奈化作一句:_________ 千言万语,万语千言,一生情一杯酒!酒入愁肠,皆化作一句:_____

6、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如此之别!喝了杯中酒,再喝壶中酒,喝了壶中酒,再喝坛中酒!真是酒尽心已碎啊!

【如果说想象是欣赏诗歌的翅膀,那么诵读便是欣赏诗歌的基石。读有百味,将诗歌中的意象化为生活情境的引读,再辅以角色的转化中的一次又一次的引读,造成回环复沓的诗歌韵味,诗人不一样的离别情感便纷呈缭绕在心头久久地化不开了,诗歌蕴涵的情感便淋漓尽致地充盈在学生内心深处了!】

(四)总结拓展

1、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同是送别,细细品味,离情不同,李白的帆远情更长,豪情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王维的酒尽心已碎,柔情切切情意绵绵!我们说一样送别,两样离情!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啊!

2、此时的你再读这两首古诗,我想一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读吧!3作业: 课后读《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试着体会这两首诗中那不一样的离情。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