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趣的折叠教学设计
《有趣的折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折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在学生动手的基础上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教学重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在小组间合作的基础上,以做游戏的方式达到本课的目标。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手工课,今天我们上一节手工课好吗?导入新课《折叠》
二、实施目标
1、出示课本图形,让学生说出各种数据。
2、想一想,按照虚线折叠后是什么图形,指名说出自己的想法。
3、自己用纸按照课本的样子折一折,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价。
4、提出新的问题:如果开一扇天窗和一扇门,在什么地方?在小组间交流,相互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
5、再图上标出天窗和们的位置。
三、巩固目标
1、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将附页3中的图1剪下来,并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并画出天窗和门,同桌相互交流天窗和门的位置,说出自己的理由。
2、试一试 先计算它的实际长度和面积,然后再做,独立做,全班订正。
3、练一练中1、2题独立折叠,小组中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评价。
4、练一练第三题
在小组中解决问题,最后全班交流。
四、课后作业:
五、课堂总结。板书设计:
折叠
测量——计算——虚线——折叠
教学反思:
第二篇:《有趣的折叠》教学设计
《有趣的折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78、79页《有趣的折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数学思考:在学生观察想象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和折叠的方法。解决问题: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情感态度: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在经历折叠与展开的过程中掌握观察及折叠的方法,体会立体图形和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标面法判断平面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有趣的立体折纸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奥秘
1、回顾旧知,引出方法
通过判断包装盒的平面展开图及对应的立体图形,回顾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的相关知识,总结观察的方法。
2、创设冲突,发挥想象
呈现有7个面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运用观察的方法进行观察后判断是否能够围成封闭立体图形,为后续知识做铺垫。
3、运用方法,继续想象
观察房子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围成的形状。具体想象怎么围,同桌互相说一说围的方法。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围一围,验证想象。操作后反馈,得到结论。
4、灵活应用,体中有面
求模型扩大后的底面积,体会面来自体,体中有面。
5、层层递进,体面转换
看房子的立体图,想象房子的平面展开图。在平面展开图上标窗子烟囱小鸟的大致位置。学生自己标位置,再集中反馈。
三、灵活运用
1、练习1 想象三棱柱和四棱锥从平面展开图围成立体图形的过程,并反馈。
2、练习2 判断几个平面展开图是否能围成正方体,并想象围的过程。
3、拓展练习
做游戏色子,先出示规则,请一生读规则,再分组完成,集中反馈。
第三篇:《展开与折叠》教学设计
《展开与折叠》
教材依据:
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2课《展开与折叠》内容,通过巧用工程智慧片操作,能更加生动形象地探究正方体表面展开图。
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数学的三种重要方法,而实践活动是培养我们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只要通过自己主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就能使之“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提高思维能力。首先创设礼品盒的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亲自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搭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桥梁;最后通过辨析活动,发展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空间观念。
设计理念:
本课采用“启发,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实践—总结和归纳—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借助益智器材——工程智慧片中的正方形,让学生亲自感知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的不同形式。采用小组合作,互相交流探讨的学习方式,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寻规律,整个教学过程发挥教师的指导、帮助的作用,适当予以点拨。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长方体
(一)》中的第2课内容,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练一练”的目的是通过想像、动手操作进行尝试,强化长方体、正方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相互转化的认识与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由于在小学低年级已学过正方体,并且生活中抽象成的物品比比皆是(如魔方等等),所以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五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欲,加上由于我校开设有益智数学课,有工程智慧片这些益智器材,所以我把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创新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正方体相对的面,能判断一些平面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2、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相互转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3、能运用正方体和长方体展开图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探索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情感态度:
1、通过合作活动,树立学生与他人合作劳动的观念,获得集体合作成果的愉悦情感;
2、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手段运用:
1、《展开与折叠》PPT课件。
2、工程智慧片若干。教学重点:
利用工程智慧片,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探究正方体相对的面在不同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正方体和长方体平面展开图的类型和规律。教学准备:
1、课前给每组同桌两人准备6片正方形工程智慧片,一张方格子纸。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彩笔。教学过程:
(一)活动复习:我们前面学习了正方体的特征。谁借助模型给大家再介绍一下?(指名学生说说,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二)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多礼物,使用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一些漂亮的正方体形状包装盒(如:魔方的包装盒)。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漂亮的包装盒是怎样制作的呢? 师提出: 把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使它铺成一个平面。动画展示包装盒的制作过程。
师小结:像这样由立体图形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就叫做正方体的展开图。设计意图:
1、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进入课堂。
2、让学生从感观上体会立体图形与其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三)自主探索正方体展开图,总结规律
1、小组合作探究:巧用工程智慧片,探究正方体表面展开图。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用工程智慧片做成的正方体,按不同的方式展开。首先是各自独立完成,再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相互交流。并且带着以下的问题进行思考:
(1)、观察正方体展开图,说一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有什么规律?
(2)、观察小组里的正方体展开图有多少种形式?小组讨论这些展开图可以分为几类?按什么分的?(教师从旁点拨。)设计意图:
1、开门见山,点出学习目的。
2、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进行操作。
2、汇报展示:经过5分钟的操作、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到讲台前来,站成一排,把成果展示出来,同学们进行比较,查漏补缺,尽量找全正方体的展开图。
注意以下几点:
(1)如果你手中的图形经过旋转、翻转后与其他同学手中的图形相同,则视为同一种展开图,按上台的先后顺序,请后者回座位。
(2)如果你感觉你手中的图形与某位同学的开展图是一个系列,请你们站在一起。(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分类站队)
看来正方体的展开图有这么多种形式。其实,经过有心的数学家研究发现:正方形共有以下11种展开图。
(如果学生发现的开展图不全,教师可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其它形式的展开图补全)
3、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类:1—4—1类型,共有6种:
第二类:2—3—1类型,共3种。
第三类:2—2—
2、3—3类型,各1种。
4、同伴合作:把每一种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并讨论:正方体中相对的面在展开图中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
小组讨论,组与组之间代表共同补充式发言。
师生共同得出规律:同一正方体,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图是不一样的。在正方体的展开图中,相对的面如果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一定只隔一个面,不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可以隔着一些面。
5、课件演示:正方体展开图及特征口诀,将工程智慧片实物演示转化为图形演示。并提问:观察这11种情况,你有什么发现?
(师生相互合作、分析讲解、引导归纳:形如1-4-1,2-3-1,2-2-2,3-3这样的展开图一定是正方体的展开图,一定能拼成正方体)。
第一种:“中间四个一连串,两边各一随便放”简称“1—4—1型”
第二种:“二三紧连错一个,三一相连一随便 ”简称“2—3—1型”
第三种:“两两相连各错一”简称“2—2—2”型;“三个两排一对齐”简称“3—3”型
设计意图:
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思维能力。
2、用语言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得出规律。
6、应用到长方体展开图:
下面是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请分别说出与1号、2号、3号面相对的各是几号面?先想一想,再利用附页1的图1试一试。
方法归纳:对于1—4—1型,相隔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是相对面。其它形式可运用平移法转化成1—4—4型。
7、牛刀小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P15“练一练”第2题: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先想一想,再利用手中的工程智慧片试一试。
8、更上一层楼
思维训练:下图的6号正方形摆在左图的什么位置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正方体的展开图?
设计意图:
1、应用知识由浅入深,适合了学生不同层次的水平。
2、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给学生以获得成功体验的空间。
(四)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今天通过我们的探索懂得了这么多少知识,我们可以辨别包装盒的展开图是什么样子了吧?请你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题: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上 面哪个盒子的展开图?想一想。连一连。
2、课后“练一练”第3题: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能围成长方体?(1)让学生先观察,再想一想,利用附页2中的图1自己试一试。(2)如果不动手折只用眼睛观察能不能做出判断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找相对的面,相对的面一定不相邻,从而排除错误答案,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收获与小结:
(PPT最后一张,轻音乐中)这节课你经历了什么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悟吗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关注学生对数学活动的感受。)小结:正方体表面展开图一四一有6种,二三一有3种,二二二与三三各1种,共11种。在正方体的展开图中,相对的面如果在同一行或同一排,中间一定只隔一个面。展开图找相对面的方法在长方体展开图中同样适用。
(六)课后延伸:
简单的展开与折叠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其实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研究其它的立体图形。相信同学们随着课后的不断研究一定会有了不起的发现。例如:无盖正方体表面展开图共有几种不同形式?试着挑战一下自己的潜能。有“小成果”的同学会有奖励哦!
第四篇:教学设计(展开与折叠)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过程,体验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经历和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过程,渗透转化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在展开与折叠、展示交流与汇报活动中渗透数学的转化、对应思想。3.培养学生多角度探究问题和空间思维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在不断体验数学的活动中获得探究过程和创造过程带来的乐趣,建立正确的学习数学的观念。
备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难点:判断一个展开图能否折叠成正方体或长方体。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教材的意图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策略,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研究数学知识,这样做的意义就在于将学生的独立思考、展开想象、自主探索,交流讨论,分析判断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不断获得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在教学中要通过操作和想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充分体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建立展开图中的面与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的对应关系。
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PPT课件、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明确目标
师交待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剪一剪、折一折,体验正方体展开与折叠之间的对应关系,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会根据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或动手操作等方法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设计意图:师交代学习目标的作用:让学生明确这节课要做什么,学会什么。二.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活动一 展开
提出活动要求:把一个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1.教师做示范并操作指导。
第一、必须沿着棱剪;第二、各个面相互连接,不能剪散;
2.学生动手剪,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并把一个剪得好的长方体展开图展示在黑板上。
3.小组交流剪出的不同的形状的展开图。
4.全班交流;黑板上的这些不同形状的平面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5.教师小结:同一个正方体,剪法不同得到的平面展开图也不同,共有11种不同的展开图。(大屏幕出示11种展开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展开的过程,同学的合作和要求展开的结果尽量不相同给了学生展开过程中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同是正方体展开的结果是多样的。)
活动二 折叠
提出活动要求:同伴合作,把同伴的展开图重新折叠成正方体。1.同桌各自交换展开图动手折一折。2.找规律:(看大屏幕11种图形)师:观察11种图形看一看有什么规律?
生:有六个中间是四个正方形的,两侧各有一个,但是形状不同。生:有三个中间是三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是两个和一个。生:有一个是中间是两个正方形的。两侧分别是两个。生:有一个是两排个有三个正方形的,但是错开的,不是并列的。
3.教师小结:总结这种方法叫“数字巧记法”第一种是1、4、1 第二种是2、3、1 第三种是2、2、2 第四种是3、3 记住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判断某一图形折叠后能否围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4.尝试练习(书15页第二题)
(1)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进行判断。
能围成正方体的在课本上打√,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打×。
(2)反馈、辨析。
①把你认为不能围成正方体的找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想象折叠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演示。生:数,小正方形的个数;
看,小正方形的排列方式; 想,在心里折一折。②找出能围成正方体的图形。利用“数字巧记法”进行验证。5探究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立体图形可以转化为平面图形,平面图形也可以转化为立体图形,探讨了正方体的展开图上的面与正方体上的面的对应关系,那么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2)组织学生将长方体纸盒展开,观察展开图的特点并交流展示。6,尝试练习(书中第三题)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2)小组交流答案。(3)利用附页中的图形验证答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给予学生折叠的需要。学生经历把平面图形折叠成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活动三 找相对的面
活动要求:利用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特点尝试找一找正方体和长方体相对的面。
学生小组学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和想象,让学生经历和充分体验展开与折叠的过程,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加强感悟立体图形中的面与展开图中的面的对应关系,渗透转化与对应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应用,及时反馈
1.完成教材15页“练一练”1题。学生小组内合作交流,全班汇报。
2.笑笑制作了一个如下图所示的正方体礼品盒,其对面图案都相同,那么这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可能是()。
3.先观察,再连线。
4.下面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在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写着“祝你学习进步”六个字,请你说出每个字相对的面上是哪个字。
(设计意图:这四道练习题的设计,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考空间,把已经初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巩固。)
四 课堂总结 谈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第五篇:《100米折叠跑》体育教学设计
《100米折叠跑》体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100米折叠跑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练习使学生掌握折叠跑的动作要领;
2、在练习中体会折叠跑的节奏和用途;
3、动过练习培养学生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
4、通过练习使学生体会运动带来的情感变化和心理变化。教学重点 :折叠跑的要领和时机的把握。教学难点:折叠跑转身时身体平衡的控制。场地器材:100米田径场。
安全设施:
1、检查场地的设施完好,练习时避免发生碰撞;
2、检查学生着装。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时间:5„„
1、体育委员整队把学生带入学习场地,同时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
2、师生问好。
3、老师宣布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着装,安排见习生。
4、老师讲解本次课的要求,学生领会学习内容,从心理上进入学习状态,做好准备。学生表现:
1、学生成六列横队面对老师;如图所示:
2、听老师讲解要求,并做好准备按照要求进入学习角色。
二、准备部分:10„„
教师表现:让体育委员下达口令和学生共同慢跑200米,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表现:
1、慢跑200米,(体育委员带领,在指定场地慢跑,行进间有口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游戏:换位跑(此游戏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规则:学生成六列体操队形,听老师哨声,排头和排尾的同学互相跑动,交换位置后到对方的位置,依次进行。图示:
要求:排头和排尾的同学及其他各对应位置上的同学逆时针跑,跑到相对应位置上后下一组同学才可以开始跑动进行两轮,恢复到原位。
3、徒手操。六节(4*8拍)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 扩胸运动、直臂、踢腿运动、腹背运动、体侧运动、跳跃运动。
要求:动作到位,活动有力度,力求关节各部位活动充分,达到预防受伤和热身的目的。
三、基本部分:22„„(100米折叠跑)
(一)辅助练习:30米直道跑
30米 教师表现:讲解要求:
1、采用站立式起跑,动作细节不做硬性要求,但要注意身体重心的控制和上下肢的配合。
2、集中点评,对反应敏捷。动作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
3、本轮练习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学生表现:
1、学生按男女分六个小组,采用站立式起跑,在老师动作要领指引下完成30米快速跑练习一次,并从跑道两侧走回起跑点。
2、本次练习完成后,注意听老师点评
(二)100米折叠跑
教师表现:讲解要求,示范演示,要求:
1、按锥形标志物的摆放位置进行练习,注意控制身体平衡;
2、必须越过标志物后才可转身;
3、跑的过程中注意速度的变化带来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学生表现:
1、注意锥形标志物的摆放位置;
2、练习时不碰撞标志物,不能和其他小组发生碰撞;
3、不能跑到别的小组的练习路线上;
4、进行两轮次的练习。
图示:
●●●●●
○○○○○
5米 5米 5米 5米
(三)、点评表演
1、两轮练习后,对学生的练习表现进行点评,通过点评使学生体会速度的变化如:急停、转身、加速等带来的身体的和心理的各种反应;
2、让学生集体推选3—4组进行表演,加强练习气氛,将本次练习活动推向高潮,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部分:3„„
教师表现:
1、整理活动队形;
2、带领学生进行身体放松活动;
3、对本次课的学习情况进行小结,并提出下节课的要求;
4、回收器材,宣布下课。学生表现: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身体放松活动,同学之间前后相互按摩肩部、背部,并通过整理活动使身体恢复正常状态;
2、听教师进行小结,并感受自己运动后带来的心理、生理变化;
3、见习生帮助老师回收器材,下课。
五、运动负荷:
本节课的运动强度:中度;心率跳动:每分钟140—180次。
六、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100米折叠跑”,是第一节新授课。从很多意义上来说,折叠跑就是往返跑。可是,在教学中我又赋予了折叠跑在往返跑中新的教学含义,就是在教学内容的诠释上,不给学生重点强调折叠跑就是往返跑,而是在给学生做教学示范时,直接给于了折叠跑的定义,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直观感受到这就是折叠跑的学习。对于动作及动作要领都没有做详细的要求和说明,而是让学生在练习中用自己的眼睛和动作直观感受学习所带来的肢体快感,从中去创新发现和领会,实实在在的去领会经过了激烈拼搏后所带来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有了这种直观的感觉,在进行表演比赛中学生就会出现每个小组都要争着上去去进行表现。这也是集体凝聚力的更好的体现和培养。那么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也就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