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透镜教学设计
编辑:烟雨蒙蒙 识别码:69-939390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3-08 10:22:25 来源:网络

第一篇:透镜教学设计

《透镜》教学设计

高艳艳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地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透镜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并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多彩的自然现象导入课题采用实验进行探究,逐步深入,使学生真正懂得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过程与方法

(1)会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2)会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3)能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能根据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图。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2)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3)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理解;光路的作图。【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凸、凹透镜、透镜对光线作用一套器材、光具盘、光源、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2、【展示眼镜】教师拿一副老花镜和近视镜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老人家戴老花眼镜和年轻近视的人戴近视眼镜,与前面所学的面镜相同吗?谁能说出在生活中不戴或戴上眼镜来看东西时的情境呢?

3、【教师讲述】像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一类镜子,它们都是透明的,我们把它们叫做透镜。用这些透镜能够纠正视力,只因为它们对光能起一定的作用,具体是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提出问题: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2、整体感知: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3、教师归纳: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薄透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师]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它们是什么透镜? [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师]引导学生了解除了玻璃外,冰、水等其他透明物质都能做透镜。[思考] ABCDEF

属于凸透镜的是:A、C、D 属于凹透镜的是:B、E、F

(二)、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图一 两球相交

如图一所示,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 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许多同学可能都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放大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 一侧,调整放大镜与纸的距离,纸上会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光斑处的温度很高,如果 长时间照射,纸会被烤焦,甚至燃起来。这个现象提示我们什么?(放大镜能把光会聚起来)放大镜是凸透镜,看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凹透镜也能使光会聚吗?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1、【演示】教师演示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凹透镜来演示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 用:

(1)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三)。(2)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四)。

图三 凸透镜使光会聚

图四 凹透镜使光发散

2、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通过光轴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四)、焦点和焦距

实验发现,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如图五所示。图中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透镜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3、薄透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二、主光轴和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

3、通过光轴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四、焦点和焦距

1、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2、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课堂练习】

1.中间 厚、边缘 薄 的透镜叫凸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中间 薄、边缘 厚 的透镜叫凹透镜,它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它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3.一束平行光射到凸透镜上,出射光线一定是(D)A.平行光 B.会聚到焦点 C.发散光 D.会聚光

3.要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经某透镜后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在()

A.凸透镜前任意位置

B.凸透镜的焦点上

C.凹透镜前任意位置

D.凹透镜的焦点上 4.完成下列光路图

【小结】

1.知识方面 2.学习过程的体会 【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3.预习“生活中的透镜”一节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引入,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让学生区分近视眼镜和老花镜,亲自观察凸透镜与凹透镜的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透镜》实质上是前一节《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由于透镜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向学生介绍透镜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这是后续知识“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的基础,因此,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按照《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尽量从日常生活现象引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探究出透镜对光的作用,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探究实验研究问题的能力。

新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透镜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自由提出“透镜”的有关问题,然后鉴别出桌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第二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我把它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上是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出现的。我选用了激光光学演示仪做的实验,使得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更容易掌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第二篇:《透镜》教学设计

《5.1透镜》教学设计

临高县博厚中学 陈清娥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透镜、薄透镜,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2.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3.能正确理解会聚、发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教学难点

1.完成凸、凹透镜光路作图。

2.通过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结论。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故事导入】:有一批旅行家冒着严寒,到了中午,当他们捡来一堆干草准备生火做饭时,却发现打火机丢了,怎么办呢?正在这时,一个博士想到了一个办法,他带领大家用冰磨制了一块像放大镜一样的冰块,博士拿着这一块冰块迎着太阳,把阳光聚集到干草上,一会儿,干草就点燃了。用冰取火的奥妙蕴藏着怎样的科学道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然后在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2、【复习提问】: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对光线分别起反射还是折射作用? 【说明】:面镜不能透过光,只能反射光。出示近视眼镜、放大镜等能透过光线,我们把这类镜片叫做透镜(板出课题)

二、推进新课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课件播放】:照相机、眼镜、放大镜、望远镜、幻灯机的实物图片。【提出问题】:这些物品都有的共同的光学部件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它们的表面都是球面的一部分,这种镜子叫透镜。

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后说出自己想法。

同学们提出这么多的问题,看来大家对透镜很有兴趣,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归纳总结】:透镜有两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放大镜、远视眼镜等。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如近视眼镜等 【说明】:透镜:透光,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 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薄透镜。下面我们只研究薄透镜。【问题】:

1、下列透镜哪些是凹透镜?哪些是凸透镜?

2、说说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二)、透镜的做法: 【提出问题】:透镜是怎么做成呢? 【课件播放】: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

光心: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一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薄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三)、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问题】:如果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或凹透镜后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们都猜想。

【过渡】: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正确,那么我们来证实一下。【播放动画】:凸、凹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相互靠拢,更加靠近主光轴,向主光轴偏折;通 过凹透镜的光线相互远离,更加远离主光轴,向边缘偏折。【结论】:(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四)、焦点和焦距

实验中我们发现凸透镜使光聚成一个小光点,这个点叫做什么呢? 【播放动画】:凸、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现象:平行光经过凸透镜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经过凹透镜后远离主光轴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说明】:实验证明,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实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焦距相等。

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叫做虚焦点,也用F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同一透镜两侧焦距相等。

【想想做做】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大家能不能想办法利用太阳光粗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呢?这需要什么仪器? 把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该凸透镜的焦距。【归纳小结】 三条特殊光线:

1、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2、据折射时光路可逆知,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向异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平行于主光轴。

3、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通过虚焦点的入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课堂检测】:完成光路图

【知识拓展】: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

【解析故事】:课前引入的小故事。

三、课堂小结

1、透镜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凸透镜是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的透镜。而凹透镜是中间________、边缘________的透镜。

2、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于主轴上会聚在一点,这点叫做________。这一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凹透镜使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主轴上会聚的点,通常叫做________。都常用字母F表示。

3、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即使折射光线在原来的基础上偏向主轴,也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作用,即在原来的基础上偏离主轴,也叫发散透镜。

4.关于三条典型光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通过光心的光线,折射光线方向不变

B.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经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焦点

C.过凸透镜焦点的发散光线经折射后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入射光线的延长线经过凹透镜焦点的会聚光线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D.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折射光线一定与主轴相交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1节 透镜

一、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光心:透镜的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三、关于透镜的几个重要名词

焦点:平行主光轴的光会聚相交的点。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第三篇:《透镜》教学设计

《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领略物理知识就在身边。

二、重点、难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三、教具:洗衣粉、透明水槽13组、激光手电13组、透镜组13组、老花镜5个、课件(U盘)、三角板(刻度尺)、彩色粉笔、小透明塑料袋若干。

四、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请举例说明。(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用后擦掉)

师:请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你分类的标准。(小组讨论完成)生:镜面是平面的有:平面镜、三棱镜、镜面是曲面的有:汽车后视镜、近视镜、老花镜、哈哈镜、交通镜等 镜面能透光的有:三棱镜、近视镜、老花镜

镜面不能透光的有:平面镜、汽车后视镜、哈哈镜、交通镜等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板书课题:

一、透镜

五、引导实验,探索新知: ㈠、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师:你们想知道关于透镜的什么知识呢?(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鼓励学生多提问)生:①透镜有哪几类?

②透镜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③老花镜与近视镜有什么区别?

④冰透镜能取火的原因是什么? ⑤透镜有什么用途?……(将这些问题板书在黑板右侧)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这章的学习中陆续研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

①透镜有哪几类?

②透镜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③老花镜与近视镜有什么区别?

④冰透镜能取火的原因是什么?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对下列透镜进行分类

生:分两类:一类中间厚,边缘薄,另一类中间薄,边缘厚。板书:

1、分类: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㈡、感悟图形,明确概念

师:常见的透镜是由玻璃制成,透镜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边版画边讲解)凸透镜——通常把它画成这样(如图1所示),它是两个球面的相交部分;凹透镜——我们常它画成这样(如图2所示),它是两个球面的相离部分。

板书:

2、主光轴C1、C2,光心O

(讲授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明确基本概念,为以下的实验探究作铺垫)师:根据我们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找出桌子上的凸透镜。并说出依据。生:、、观察或用手摸(隔着镜头纸)

师:老师这里有几副老花眼镜,戴近视镜的同学把你的眼镜借一下,分别把老花镜和近同学们传递观看,然后告诉我老花镜是什么镜?近视镜是什么镜?

生:老花镜是凸透镜,近视镜是凹透镜。

板书:

3、老花镜——凸透镜、近视镜——凹透镜。㈢、合作交流,探究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老师在桌面上给你们准备了装水(洗衣粉水:显示光路效果好,且方便清理)的水槽、绑在一起的激光手电,凹凸程度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同学们可以看看光通过透镜后呈现在水中的光路是什么样的?

生: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找到不同实验现象的小组,并告诉他们要有把所做实验和结论展示给同学们的准备;帮助、启发困难的同学;时间要充足)

师:刚才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实验很有创意的小组,现在请这些同学为大家展示一下。

生:学生上前展示,教师在旁协助、引导得出结论: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凸透镜越凸,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师:大家刚才的实验非常出色,那么你们能不能在这个图(教师先版画的图3甲)上把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光路图画出来?

生:版画图3甲

师:这位同学的绘图能力很强,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焦点,用F表示。由于这个焦点是实际光线通过凸透镜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同时我们把实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同学们设想以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

生:能。

师:所以对于这种形状的凸透镜左、右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且对称。当然也就有两个焦距,且焦距相等。根据光的可逆性,如果我把一个光源放在焦点上,这个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光线呢?

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

学生版画:点光源发出的光透过透镜以后将成为平行光

师:很正确,所以很多人造平行光源就是根据这个道理制成的。现在再看看,凹透镜,有没有同学也可以把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在图上体现出来呢?(表扬前来画图的同学:你很勇敢)

生:版画图3乙

师:如果把这个折射光线反向延长,我们会发现它们也相交于一点,由于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是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以我们叫它虚焦点。也用F表示。同时我们也把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也用f表示。所以对于这种形状的凹透镜左、右两侧也各有一个焦点,且对称。当然也就有两个焦距,焦距也相等。根据光的可逆性,向着焦点射来的光线,透过凹透镜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光线呢?

生:跟主光轴平行。

学生版画:向着焦点射来的光线,透过凹透镜以后跟主光轴平行。师:观看课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板书:

4、性质:⑴、凸透镜:会聚光线,有焦点;越凸,焦距越小。

⑵、凹透镜:发散光线,有虚焦点。

六、反馈

师:对。下面请同学们看屏幕:

1.根据光线通过透镜的前后方向在图中填上合适的透镜(P4作业2)。2.一束光在空中经凸透镜折射后,对于折射光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定是平行光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一定是发散光束

D.折射光束比原来光束会聚一些(提示:凸透镜只能使光线会聚一些,凹透镜只能使光线发散一些)

3.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七、归纳小结,体验成功:

师:小组讨论讨论:通过探究实验,你获得了那些知识?

生:透镜对光的作用;用两种方法鉴别透镜:用手摸、对光的作用。(以后还有其他方法)师:我们再看看本节课你想了解的知识是否都明白了? 生:①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

②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③透镜可以是玻璃、水晶、水(塑料袋内充水)或冰制成的; ④老花镜、是凸透镜,近视镜是凹透镜; ⑤冰透镜也能生火。………

师:本节课中,你印象最深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法是什么? 生:用探究实验的方法来获得知识

八、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P4第2题,3题做在练习本上。

2.课外:回家做个水凸镜或冰凸镜(用冰箱冻)观察他们对光线的作用,并试试看能否测出他们的焦距(不能,由于水的流动,冰的熔化,透镜的形状发生变化,故焦距不是定值)。

第四篇:透镜教学设计及反思

《透镜》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透镜是照相机、幻灯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光学的关键,所以这节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2.知道什么是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3.能够粗测凸透镜的焦距。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领略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以及成像现象的奥秘,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②培养学生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1.透镜的初步知识; 2.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

1.以“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这个知识点为载体,使学生理解三条特殊的光路; 2.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对光的折射能力。

五、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演示实验法、启发发现法。

六、学生学法

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讨论、总结、练习。

七、教学器材

透镜组、老花镜、近视镜、激光笔、小手电筒。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

(二)新课讲解

1、认识透镜(1)透镜的分类 ①什么是透镜?透镜不同于我们上一章介绍过的各类面镜,它是由透明物质(玻璃或水晶)制成的光学元件。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透镜。②让学生仔细观察外观相似的近视镜和老花镜,说出这两种透镜的外形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其他学生也可借助眼镜纸摸凸透镜和凹透镜,感知其差别。③对透镜命名。④展示各种形状的透镜,让学生观察分类。(2)主光轴、光心

引导学生发现透镜表面的共同特点,教师用圆规、三角板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形成,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的概念。

2、探究透镜的作用

(1)提出问题:透镜对光的作用相同吗?有怎样的作用?

(2)猜想: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或者 你做的小实验,你可以初步判断透镜对 光的作用。

(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利用激光笔显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的情况 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指出焦点和焦距,并指明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焦点的形成原因,指出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4)想想做做:

我们知道太阳光线也是向四周射出的发散光线,但由于太阳距离地球十分

遥远,所以太阳射到地球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给你一块凸透镜、一张白 纸、一把刻度尺怎样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平行光会聚法测焦距: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放张白纸,改变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在白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5)问题:

现在如果入射光线从焦点发出,射出的光线射向什么方向,谁能画出 来?为什么?

用激光笔显示两条任意方向入射的光线,让其通过透镜,观察射出的光线。

3、师生交流讨论、归纳结论

照原来光路的方向和主光轴的位置,你觉得经过透镜以后的光线发生了 什么变化?

(1)射出的光线跟原光线相比更靠拢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会聚作用。(2)射出的光线跟原光线相比远离主光轴,我们把这种作用就叫做发散作用。

九、课堂练习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___________。

3、凸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作用,凹透镜对光有___________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到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光心的距离叫做___________,一个透镜有两个___________。

十、本课小结

1、透镜的分类:凸透镜和凹透镜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3、关于透镜的概念:

(1)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

(2)光 心(O)---主光轴上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3)焦 点(F)---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4)焦 距(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4、透镜对三条特殊光线的作用: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 过 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异侧虚焦点。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十一、作业

课本“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

十二、教学反思

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要探究的主要课题。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加强合作,在合作中不仅注重结论的得出,还要兼顾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激发起学生活跃的思维。在教学中,只有保持学生对学习、对科学的兴趣,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才能使学生在各自学习层面上取得进步。

第五篇: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39中物理组:孙岩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

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

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

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猜想

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教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

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

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有了这些猜想之后你应该怎么办?(三)制定计划

学生:制定计划,怎样实验研究。

教师:在制定计划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教师:希望同学们在制定计划时不要受光具座的限制,可以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计划。

教师: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

教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计划。

学生1:先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再让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分析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学生2:把凸透镜固定,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试试看得到的像是怎样的情况(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记录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做。

学生3:固定物体和光屏,移动凸透镜看能不能得到像,测u、v,改变物体和光屏之间的距离,再重复实验。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这些方案都是同学们设计出来的,用哪种方案?大家都可以试试,不管你们组使用哪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与原来物体比)、像的正倒、物距(u)、像距(v)、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想办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接下来大家按计划自由实验。把实验过程数据记录下来。

教师: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大家互相监督。

教师:你组同学所成的像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有的组得不到像,或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 学生:把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蜡烛调在同一高度。

教师:对,最好是烛焰中心。

教师: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记录下来。

教师: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清晰的像,移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移动?你认为他们如此移动可行吗?如果移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移动? 教师:有小组反映没得到正立的像,哪组同学能帮助他们一下。

学生:演示用f=10cm的凸透镜,物距u=4.0cm时成虚像,光屏上有模糊的像,是虚像。

教师:模糊的像就是虚像?

学生:虚像、实像都能看到,但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成像在光屏上。上面的同学在光屏上的模糊的像不是虚像。

教师:很好!那怎样才能得正立的像?

学生:我们有时叫凸透镜为放大镜,凸透镜距离物体不太远,透过凸透镜看到的蜡焰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教师:(指导实验)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为两倍焦距(2f)时,你猜会观察到什么?试试看。

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先猜,后试试)教师:请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五)分析论证:

教师: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整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六)交流评估: 教师:思考你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进?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

三、教学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就暂时到这儿,我们从实验到分析数据得到规律,有问题、感兴趣的或者想再实验的同学可以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我们共同探究。

四、巩固与延展

问:思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工作的。

透镜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