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69-978735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4-28 10:52:0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语文教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托物喻人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的语言很有特点,作者通过樟树的“枝干粗壮”“树叶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表现出樟树蓬蓬勃勃的生长特点,文字简洁明了,给读者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接着作者通过对比,运用关联词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表现了樟树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教学目标:

1.能正确书写“年龄”“搬家”“稠密”“瞻仰”等词语,理解 “瞻仰”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宋庆龄先生高贵的品质,理解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宋庆龄故居的原因。

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关联词语在表达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复习巩固词语。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读课文之前,咱们先默写几个词语: “年龄 搬家 稠密 瞻仰”。(教师画一条横线,让学生默写。)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默写的怎样。

(a “龄”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的“齿”表示意思,“令”表示读音。b“瞻“右边的写法)2.这几个字很难写,我们要记住。(学生读一个,教师擦一个,只留下“瞻仰”)怎样看叫做“瞻仰”呢?(恭敬地看,指怀着崇敬的敬意看。)

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究竟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呢?请大家先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第二板块: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1.全班交流: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

从文中找一个最能体现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教师板书:蓬蓬勃勃,并请学生跟着书空。)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圈画画,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1)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a.“伸向四面八方”能让你感受到什么? b.“伸得远远的”让你感受到什么?

c.能不能让你的手臂也伸得远远的,你有什么感觉? d.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 e.能读好这句话吗? 教师评价:

★这位同学读得真不错!让我仿佛看见了一棵枝繁叶茂的樟树!★这真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樟树呀!

▲能把“樟树的枝干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这个特点表现出来吗? ▲这棵樟树还不够茂盛。能不能读得更好?

(2)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a.说说这句话让你感受到樟

树怎样? b.一年四季,樟树要经历各

种各样磨难,樟树会经受哪些磨难呢?请你也用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樟树四季常青,无论„„还是„„,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白雪皑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电闪雷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c.谁能读好这句话?

★ “蓬蓬勃勃”读得多好呀!意味深长。★ 这真是一棵蓬蓬勃勃的樟树呀!▲“蓬蓬勃勃”该怎么读呢?可以读得轻一点儿,慢一点儿,这样同样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关联词语强调一下,效果会更好。(3)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a.“绿得发亮”让你感受到什么?怎样的树的树叶才会绿得发亮?

2.指导朗读:这真是一棵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樟树。谁来读好这一段? a.指名读。

同学评价:这位同学读得怎样,谁来说一说? 教师评价:★这真是两棵枝繁叶茂的樟树!★这真是两棵生命力无比旺盛的樟树!★这真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b.集体读。

3.教师总结:这真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第三板块:感悟樟树香气永葆的品质。

1.这还是两棵怎样的樟树?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板书:香气永存)2.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它香气永存的品质?

教师出示: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也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a.老师把教师逐句出示:

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

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课文中,作者用关联词“即使„„仍然„„”把这两句话连在了一起。谁来读好这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仍然不变”读得慢一点,强调一下。)b.(教师引说)“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虫类就„„” “只要这木质存在十年,虫类就„„” “只要这木质存在百年,虫类就„„” 教师评价:

★真不错!你把樟树的可贵品质表现了出来。掌声送给他。▲“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应该怎样读呢?再试试!

教师总结:关联词语不仅能连接下文,而且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如果把这些关联词语读好,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谁来试一试?(教师将关联词语用红颜色标出。)

这段文字,真该记在我们的脑海中。怎么快速地记住它呢?老师教你们一个秘诀:只要把关联词记牢了,就能把课文背出来!试一试!

4.浏览课文,看看第五自然段还剩下三句话写了什么?老师不禁有个

问题,这段文字明明写的是樟树的品质,作者又为什么要写 石榴树呢?

男同学读读描写石榴树的句子,女同学读读描写樟树的句子。教师总结:这真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第四板块:感受宋庆龄先生高贵的品质。

1.学到这儿,我们对樟树已经非常了解。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就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写的是蓬蓬勃勃的樟树、香气永存的樟树,但题目为什么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什么关系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2.黄老师这儿也有一段宋庆龄的资料,仔细读一读。

宋庆龄大学毕业后,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理想毅然回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期间,她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而不懈斗争。抗战胜利后,宋庆龄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

解放战争时期,她募集了大批医药物资,运往解放区,支持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特殊的功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关心妇女儿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读了这些资料,现在你们知道宋庆龄和樟树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 教师总结:两棵樟树就是,看到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像这样,表面上写樟树,实际上却是通过樟树来写宋庆龄的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树如其人,人如其树,难怪人们(学生读第六自然段。)4.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最高雅的女性。”她的美德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芳香四溢,永远播洒在人们的心间!让我们拿起书,深情地诵读第四、五自然段。

5.教师总结:这就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就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第二篇:语文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通读 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中主要内容,并能运用合作 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

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学生分析:学生在学习此诗作前,已经接触过毛泽东同志的一些作品,初步了解了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对诗词的领悟、品味已有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因为年龄及阅历的限制,对诗词意境的把握还会比较肤浅。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重点生字的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2.有感情地诵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诵读词的过程中,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2.学习本文正确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的修辞方法,增强文章的形象生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诵读词,体会词所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情感。2.领略词人在特定历史时期伟大的胸襟、坚定的信心。

教学重点:朗读理解诗词,分析词中语言形象、精辟、优美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教学策略: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来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品味能力,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同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用具:多媒体ppt,背景音乐,配乐。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1.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通过学生谈总结)在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家比较多的注意到他的雄才武略。其实,他的诗词也同样堪称一绝,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学习这伟大篇章中的一篇----《沁园春· 雪》

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且使学生对毛泽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既有雄才武略,又有出众才华。

二、范读、听读、谈感受

教师配乐诵读,提出要求:认真听准每一个字音,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生:认真听读,然后谈听读感受。【设计意图】整体感受诗歌的风格、气势。

三、指导学生朗读

教师提出要求:(1)注意押韵(2)注意:停顿、节奏、重音、感情(打出幻灯片)

生:1.学生尝试齐读;

2.学生对齐读的朗读加以评价;

3.教师引出创作背景;

4.大声自由朗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5.指名朗读;并让朗读比较成功的学生自谈经验。)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强学生对诗歌朗读技巧的把握,加深对作品感情、意境的体会和理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四、简介作品写作背景

师: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当时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日本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而国民党反动派奉行不抵抗主义,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抗日先锋队准备东渡黄河,开赴抗日战争最前线。渡河前,适逢大雪,毛泽东于雪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观察地形,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战胜敌人的坚强信念,豪情激荡的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生:了解词作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情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师教学上阕:

1.诗人描绘了什么地方的雪景?是怎样的景?用作品中的语句回答。(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2.指导前三句的朗读并重点品析“千里、万里、封、飘”这几个词。古诗词中,常有一个字能起到领起下文的作用,叫做“领字”或“一字领起”。你能从上片中找出这个字吗?它领起了那几句话?(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人描绘的雪景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呈现在你大脑的荧屏上,然后描述给大家听。

3.重点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以《江山如此多娇画卷》引出上阕末尾三句,并由学生进行想象描绘,对写景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加以分析。

5.小结上阕。

6.学生对上阙进行男女分节朗读。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其中蕴含了诗人乐观、必胜的信心,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作者首先总写,然后分写。作者在分写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先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再写作者想到的。在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时,作者又运用了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静写动的手法。同时,作者在景物描写时,还运用了互文、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师教学下阕:

1.由历史背景及柳亚子的词作引出对过渡句的理解。柳亚子词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想想看,它是由《沁园春·雪》词中的哪两句演化来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诗人写到了那些历史英雄?毛泽东是如何评价他们的?由那个字总领的?(惜)

3.文章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最后三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下阕。

5.男女合作读下阕

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惜中含贬: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文中的风流人物指的是今朝的革命英雄,新时代的人民群众。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对革命英雄必将主宰山河的无比坚定的信心。

【设计意图】: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指导学生再次诵读,深入感悟诗词情感

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同学们,十几年后,你们也会成为新世纪的主宰者,会成为真正得风流人物,让我们满怀这种豪情,齐读《沁园春·雪》。

生:有感情地齐读词作。

【设计意图】:更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七、课堂小结:谈谈学习《沁园春·雪》后的收获或启发。(可以是写作方法、写景角度、遣词造句、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气概等方面来谈);

(此处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八、布置作业:

1.收集写雪的诗词作品,并将其写景与《沁园春·雪》进行比较,写品析文章。

2.课外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至少5 首),写读后感。【设计意图】:1.加深对《沁园春·雪》写景抒情手法的体会。

2.进一步了解伟人的诗词艺术及人格魅力。教学后记:

教学亮点: 1.学生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价值虽然有限,但却较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2.问题设计遵循了整体把握文本的原则,力图使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过程,问题设计切中了作品的要害。3.授课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使课堂在对话教学中成功实现互动。

存在问题: 1.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2.学生诵读指导不够细致和充分。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

改进方法: 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再教的设想:应该在诗词鉴赏方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使学生通过对本诗的学习鉴赏,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第三篇:语文教学设计

简答题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导向性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三)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一)激励功能

(二)调控功能

(三)鉴定功能

(四)选拔功能

(五)导向功能

三、识字写字的教学设计策略

① 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② 在生活中识字 ③ 汉子拼音是帮助学生识字的工具 ④ 认少写≠不写 ⑤ 既要设计识字活动,也要设计写字活动

四、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选择目标,制定计划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三)明确步骤,组织学习

(四)展示成果,评价反思

五、初中语文知识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树立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教学观

(二)全面认识语文知识的中介性

(三)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注重知识间的联系

(四)语文教师要有整体的语文知识教学计划

(五)知识性教学必须精要、好懂、好用

六、作文讲评的特点和要求

(一)讲评内容不限于作文本身

(二)选取的事例有普遍性

(三)有重点,有中心

(四)态度热情恳切,形式生动活泼

(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七、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操作性建议

①阅读教学建议 ②写作教学建议 ③口语交际教学建议 ④综合性学习教学建议 ⑤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建议

第四篇:语文教学设计格式

教学设计格式

格式正确,要素齐全,设计科学,环节清晰,语言简洁规范,字数不少于2500字。

[标题] 标题要具体写出教材版本、年级、册别,上课内容的课题。如,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12课

雪地里的小画家

[正文]

一、教材分析

分析所用的课文和其他教学材料的特色,本课教学目标与学段、本册以及本单元教学目标的关系,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析这一阶段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生可能采取的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指导策略,说明本课学习效果评价标准以及主要评价手段。

二、教学目标

用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行为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但不建议分开描述。

要写“目标制定依据”

三、教学准备

说明学生学习本课需要做的学习准备;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教具的设计和准备。

四、教学过程

这是教案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或师生交互活动、教学策略以及预期的效果等。一般应采用分级文字叙述的格式,最好不要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

要写“设计意图”

正文标号:一级标题用“一、二、三、……”,二级标题用“

(一)(二)

(三)……”,三级标题用“1.2.3.……”,四级标题用“(1)(2)(3)……”。

五、作业

饱含深情诵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五篇:语文教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共鸣

谈话导入:同学们,有一部著作,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再现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历史画卷;有一部著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部著作的名字叫《史记》。你可知道,在这部著作背后凝聚多少艰辛、多少屈辱?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发愤”到底是什么呢?两千多年前,一个伟大的灵魂——司马迁用其一生的心血进行了诠释。

二、学习课文——品悟“发愤”

1、学习第一自然段(发愤源自年少时追梦)

(1)、师:发愤战胜厄运,厄运缔造奇迹,奇迹成就强者,强者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段漫长的砺炼过程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年少时的司马迁是如何追梦的?板书:追梦

(2)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年少时他心中涨涌着什么梦想?

师生交流:

英雄之梦——是啊,黄河和长江一起,被称为我们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在这里衍生,无数英雄们的故事让年少的司马迁如痴如醉,英雄们的壮举让年少的司马迁振奋,英雄们失败也让年少的司马迁唏嘘,英雄们活着是一个人,倒下是一座丰碑,这一切的一切让他心弛神往。(英雄情结)

指导读一二句。

史家之梦——受父亲的影响,积累丰富。(家学渊源)出示资料:

从资料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说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深刻,让我们感受到司马迁让历史具有浓厚兴趣,也让我们想到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此时你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司马迁?(迷恋英雄、熟谙历史、充满幻想——)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临终时的承诺)

英雄的影响让司马迁热血沸腾,史学的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父亲的临终嘱咐又让他感受到什么?出示课件:

你读出什么?学生品析

读出父亲的一份悔恨——谁来读?

读出父亲的一份遗憾——谁来读?

他泪流满面的带着悔恨,带着遗憾,谁来读?

这是一个老人,一个史学家,临终时的话,大家一齐读

师:这样的嘱托时刻牢记,这样的遗愿时刻谨记,这样承诺他怎能忘?板书:承诺

于是他——引读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发愤源自于人生的价值)2

师: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对父亲的一句承诺,就在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一场飞来横祸降临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了什么?

(1)生默读课文

(2)提问:什么是横祸?这飞来的横祸指的是什么?

(3)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所以他——(引说)悲愤交加 所以他想——(引说)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引说)了此残生

师:痛苦与耻辱同在,梦想与嘱托共存,他何去何从,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该怎么办?为什么?

选择“生”:父亲的遗愿。生读

选择“生”:人生的价值。

这句话在古文中这样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齐读

(4)思考: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轻于鸿毛——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鸿毛指什么?

在司马迁看来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泰山指什么?

板书:价值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我一定要引读——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指导读。

出示:

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正对天发誓的司马迁,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我们仿佛看见一个深藏屈辱,不屈不挠的司马迁。读: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5)围绕提供情境,通过想象进行描述。

师:因此他选择了编写《史记》,也就意味着选择了劳累,选择了孤苦,课件出示:

那是一个风沙满天的清晨,()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

(6)师生交流

(7)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从你们丰富的想象,绚丽的话语中我分明看到了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发愤、发愤、发愤。(学生齐说)

这发愤分明源于对父亲的一句承诺——

这发愤分明彰显出生命的价值——

这发愤分明浓缩出司马迁生命的结晶,谛造出生命的奇迹。

板书:奇迹——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4、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发愤缔造奇迹)

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枯燥的数字,想想看它意味着什么?

什么叫前无古人?

想想:《史记》是什么?《史记》是

师:史记是什么?鲁迅先生这样说:出示:《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生读

三、全课小结——叩问“发愤”

师: 环境越是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强的毅力和信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可以说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发愤是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后写出的《兵法》 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馈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自由大声读

出示:

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学生齐读

语文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