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编辑:悠然小筑 识别码:69-976486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4-26 17:06: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过风楼镇初级中学 余 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严峻现实。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环保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三.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1.黄土高原的录像(VCD)剪辑;关于反映黄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图片和资料等。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演示实验器材。

3、课前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学生:提前收集有关黄土高原的图片、资料文字等信息。四.课件设计思路

课件内容主要包括黄土高原的概况视频,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黄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图及原因分析。课件设计原则是简单、精要、实用。力图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重在重点知识和重点图片的分析和归纳。在应用时根据学情灵活、有选择性的利用。五.教学实施过程

新课导入:多媒体屏幕上依次出现四段描述,都是关于我国的一个著名地形单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随时抢答)

1、从飞机上看下去,褐黄色的原野,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

2、从出发地看目的地并不远,但车子上坡下坡,绕了好几道梁子才到。

3、这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了窑洞居住,冬暖夏凉。

4、我国科学家刘东生因毕生研究黄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获得202_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称为“黄土之父”——(黄土高原)

学生:个人或小组发表不同的意见或见解。(教师对学生发表的见解给以正确的评判,对有创新性的见解加以表扬、鼓励和推广。)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教师:介绍获得202_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黄土之父”——刘东生院士的研究黄土成因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课件:投放关于黄土地貌的图片和资料。(塬、梁、峁、林、柱等)教师:既然“风成说”认为是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黄土应该是均匀覆盖在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什么形成沟壑纵横的景象呢? 学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活动四:分小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学生:据图8.4归纳

1、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开矿)

教师引导:思考并讨论各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困难问题逐一通过分析和结合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结合物理知识)

(2)、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参考P72延安降水量图)

(3)、土壤:土质疏松易溶于水。(对比黄土和岩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数量多少影响水土流失的强弱。(P69活动题1的实验)总结:看来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与自然要素密切相关,同时人类活动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使区域的特点发生变化。

活动五:结合P69活动题2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坏又会加剧水土流失。关系如下所示:

课件:中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

第二篇: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运用白板在地形图上识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后果,探讨如何解决并采取的措施。(4)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的煤矿。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地形图片,让学生探讨黄土高原地形特征。(3)探讨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的观念。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教学难点:利用白板与课件结合探讨本课的重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黄土高坡》,猜想:黄土高原的地形类型和人们的生活。

2.多媒体播放图片滚滚黄河水,讨论:黄河水为什么是黄色的?你有办法让黄河水变清吗? 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 1.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地形图,学生运用白板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2.生生讨论:看黄土高原地形,找出最典型的三种景观。3.利用白板,让学生完成课本对应的三个问题。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1)学生小组讨论;(2)展台展示;(3)归纳总结: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

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贫瘠的土地及旱涝灾害频繁图片,结合课本,学生讨论,教师参与。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黄土高原披绿。学生结合多媒体图片探讨。四.黄土高原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1.引导学生读图,完成第1.2.3.题;

2.探讨黄土高原地下的矿产资源及分布特点。

五.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学生总结,教师肯定。

第三篇: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宋海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

2、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以上内容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原因及治理的途径

教学方法:讲述 讨论分析 读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丹凤县铁峪铺中学

八年级地理下册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请同学们根据平时所见所闻,并结合图8.2“黄土高原景观”,谈谈对黄土高原的印象。既然是跨省区域,就要让学生对它的位置范围有明确的概念。因此进入学习的第一步,就要安排学生进行活动1,明确黄土高原跨越了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

讲授新课: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再问:为什么一看图片就知道这儿是黄土高原,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 以此来引出学生对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物质——厚厚的黄土引起重视。在介绍黄土高原的厚度以及在世界的地位之后,进一步提出质疑: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对“风成说”的探讨。

阅读讨论:这些证据能不能说明黄土高原的黄土一定是风吹来的?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让学生分成两派(“赞成派”与“反对派”)进行辩论。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风成说”有更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严重的水土流失】

师生活动1:阅读图8.4和图8.6,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师生活动2:阅读图8.7的对话,谈谈你的看法。

通过此活动让学生意识到:植被的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而地表的破碎又会加剧水土流失。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并且归根到底,丹凤县铁峪铺中学

八年级地理下册

地表植被破坏是造成这一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讨论回答以下问题:水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水流走之后,留下了什么?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水带着泥沙流向了何处?结合上学期所学的黄河的内容,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会帮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

读图提问:阅读图8.8,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以外,还包括哪些地区?

2、从地形地势着手,看看这一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3、看年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 【脆弱的生态环境】

过渡:看来,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重要原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的不利影响,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师生活动:阅读图8.11和图8.12,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哪些气象灾害? 追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结果? 讨论:为什么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是脆弱的? 【生态建设】

思考讨论:结合活动题1,黄土高原的人们在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结合活动题2,人多地少是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现在,丹凤县铁峪铺中学

八年级地理下册

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仍然较快。思考下面各方面人士对解决这个问题的看法,谈谈你的意见。

课堂小结:应明确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原因及治理的途径 作业练习:依据实际情况而定.丹凤县铁峪铺中学

第四篇: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最终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臵。

2、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臵,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臵,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本节为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臵。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臵做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 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教师可给学生作简要介绍,详见备课资料)。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º以上,有的达30º坡长一般 100米 一 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上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泛支持。但是本节的难点,学生不易想想。遇水浸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是本节的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七、板书设计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一一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八、作业 调查我们烟台地区有没有水土流失的地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九、教学反思:

教情反思:本节的知识点和重点:黄土高原的特点学生掌握较好,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脆弱也知道,总体来说,知识贯穿到位,衔接自然,结构清晰,但也存在下列不足之处:

1、缺少必要的辅助性和建学手段,以致于课堂教学显得单调,如:有关黄土高原补充图先的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形成之演示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有这些材料的补充,让学生看材料抓要害,理特征,则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会感到身心快乐,能达到课堂气氛和谐,激发认识潜能的目的。

2、有关因果关系的讨论,放得不够。在推导“风成说”的结论后黄土高原土层的稀松,雨水的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壑”的特点如果让学生自由讨论,适时引导则特征会更突出,学生记忆就会转为理解记忆,效果会更好。

学情反思:学生对对于自然环境中的要素和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方法理解不够。如果根据黄土高原土层推积特征和流水冲刷严重这方面综合起来,让学生自己体会:怎样才能使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减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怎样才能改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特点呢?学生自然会提出建议,然后择其合理的适用的归纳起来,应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第五篇:黄土高原(一)教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

(一)教学设计

邯郸市新兴中学 李粉玲

【设计思路】

本节是一个跨省的自然区域,突出强调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观,而对当地的人文民俗风情介绍无多,所以要根据教学要求,优化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本节基本按照自己新授课教学模式:“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达标检测”,这四大环节来组织课堂教学。具体教学步骤:第一步运用直观教学法,展示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简短视频,形成初步感性认识。第二步运用读图法,通过指图认图绘图等活动,整合教材,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黄土高原位置、范围、主要景观、成因等较简单的概况知识的学习。第三步承转过渡:展示图文资料,以黄土窑洞知识为承转,激发学习兴趣,并为后面合作探究问题做铺垫;第四步,以乡村景观为问题情境,合作探究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结果,第五步,讨论沟壑纵横景观的形成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第六步,运用所学,能力迁移,分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共同自然原因。最后是达标检测,巩固所学。本节知识密度大,讨论展示多,占时长,需适时引导,加强课堂调控。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4、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的第一节。黄土高原是空间尺度较大的跨省区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的自然区域,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惟一一个地形区。教材没有涉及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层面,而是侧重于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既有前面所学区域的一般学习方法,考察读图用图能力,又通过该区域的突出特征,即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认识到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会学习地理对终身发展的有用性,从而树立正确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学情分析】从学生逻辑起点来看,通过前面区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描述一个区域位置和范围的方法,能够运用地图较快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也通过前面所学,对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所认识和了解,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从多数学生的现实起点来看,仍需依赖于教师提供更直观有效的图文资料和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建立空间概念,建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等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主要地形景观的特征;

2、了解“风成说”有关黄土高原的成因;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

4、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5、进一步提高读图能力,收集资料、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等地理素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文资料,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景观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影响,树立人地和谐的地理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理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各自然条件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千沟万壑和水土流失的关系。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图法、分析归纳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教学视频,幻灯片等。【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欣赏一组视频。(设计意图:以阿宝的信天游为背景音乐,展示一组视频图片,运用直观教学法,通过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简短视频,给学生初步感性认识。)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 生2:„„

你们说得很好。黄土高原气势恢宏连绵不绝的山川,汹涌澎湃呼啸而过的黄河,黄沙漫漫苍凉而又空旷的黄土,给人以别样的辽阔与粗犷,美丽而神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首先让我们学习她在哪儿。现在打开书和图册,参考导学提纲上的地图,快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第一和第二题台前展示)(8分钟)

1、在黄土高原位置图上描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和长城,总结黄土高原的相对位置。

2、在黄土高原范围图的适当位置,填充黄土覆盖区的主要省份,说出黄土高原的主要范围。

3、连连看:右面的三个图对应哪种景观?说出判断的理由。

4、科学家曾提出许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最广泛的支持,你支持这

一学说吗?比比谁说的理由多。你对这种学说有什么疑问吗?大胆说出来。

(设计意图:整合教材,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性,锻炼学生运用地图能力,查找图文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表达能力等。)

第三环节:合作交流。

1、承转过渡:我们都知道黄土高原的民居特色是窑洞,它有什么好处呀?你知道它都有哪些分类吗?这是靠崖式(指图)这是嵌入式,这是独立式。为什么黄土可以建窑洞?跟黄土节理构造有没有关系?图上黄土有什么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也为后面黄土土质的性质等做铺垫。)生:„„

对,黄土有直立性的特点。这种竖向结构有利于承受较大的压力,有效防止窑洞塌陷。黄土高原上质朴的人们祖祖辈辈就是在这样的窑洞里辛勤的劳作。

案例研究:我们来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吧。这是几个地区水土流失图片。这是甘肃洮河一位老农自己的故事:“以前一下雨,河水全都是黄黄的。1997年8月,我们家已经准备第二天早上收割麦子,可是头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早上看到地里的土都被冲走了,剩下的只有石头。„„”再来看这样一段话:“前几十年里,我们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那时的风刮起来飞沙走石,厉害着哩!沙打的人站不稳、睁不开眼,口、鼻子、耳朵里灌的全是沙子,就连饭碗里也是沙子。”为什么这里以前一到刮风就黄沙满天,黄河水一到这里就变得浑黄无比?而村里的坡耕地更是广种薄收,凡是有暴雨突降、山洪暴发,冲垮耕地、冲走农田的事是时常发生。这些问题困惑着边远深山里的老农们。

结合上述图文资料,假如你是当地的林业局、气象局、地质局、水利局及农业局的局长,你能从各自的角度来解释发生水土流失的原因吗?水土流失又带来了哪些危害呢?请六个小组依据相应的图文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后,有理有据有序地发言总结。(教师巡视,指导,可以作为组内的一员,引导学生的思维。)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合作互助,交流展示,提升综合能力。教师适时激励评价和引导,最后做精讲点拨,明确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各组代表依次展示学习成果,从各自角度依据相应地图,来说明水土流失的原因,最后一组说水土流失对于当地和下游等产生了哪些危害?

(承转)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那么沟壑纵横是怎么形成的呢?沟壑纵横与水土流失之间到底谁先谁后呢?(教师鼓励学生发言,鼓励不同见解)

(设计意图:引发思考,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看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图,除黄土高原外,还有哪些地区水土流失也很严重?他们和黄土高原在自然地理特征上有什么共同点呢?(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能力迁移,形成能力。)

第四环节:达标检测,反馈练习。小组评分,选出优胜组,做激励评价总结。

【小结】这是甘肃洮河现在的景观图片,昔日沙滚滚,植被稀疏,飞沙走石,天昏地暗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山绿、地平、路宽、人富。那么秘诀在哪里呢?那就是留住水土,那么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你是当地领导者,你会怎么做呢?可以参考书本上和网络上的有关信息,汇成材料,作为作业交上来,比一比看谁的点子好,看一看谁的点子多。加一加,我们班共提出好的建议多少条。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概况:

中国轮廓图等(配长江黄河示意图,主要山脉图、长城等,对教师板图能力要求较高,半分钟内可完成。学生在幻灯片和板图上指图回答问题)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地形,降水,植被,土质 人文原因:陡坡垦殖,开矿修路等。造成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密度大,讨论和展示占时长,课堂安排上有些紧张。有些学生对于植被郁闭度,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等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疑惑,还是应制作教具,真正将实验引入课堂比较好。

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