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编辑:寂夜思潮 识别码:69-964789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4-17 12:47:51 来源:网络

第一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过去的颐和园是皇亲国戚保养、休养身体的地方,现在已成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走进她。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颐”字在写的时候注意,中间是个“口”。(红笔强调“口”)请同学们在田字格中练习2个。

二、初读,抓脉络

1、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这些词语你能读好吗?

堤岸 画舫 横槛 远眺 琉璃瓦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在人们的心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让我们赶紧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93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 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直接告诉我们颐和园很美丽很大。这种写法我们叫做首尾照应法。男女生读。

4、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你看-----(出示句子: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指名读。

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请你迅速浏览课文,用()标出来。(出示四句)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5、借助这些句子,我们来想想,作者带我们浏览了哪些景点?(板贴)

6、请同学们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一读。同学们看,作者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一个景点的景色,他借助一些动词把景点连接起来,走到哪里就看到了哪里,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清楚地交代了游览的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

7、学了就要用,请同学们拿出自主学习卡,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写写我们的校园。请同学们把每个自然段开头,能表明你游览顺序的句子填写好。

学生练写:

我们傅家中心小学是一座美丽的校园。

(进了大门,)。

()。

()。

我们的学校不仅风景优美,更是书声琅琅,有机会请你来好好参观。

8、学生交流作品。

三、学习“长廊”

过渡:你已经学会了“移步换景”的基本写法了,这只写出了文章的浏览顺序,作者是怎样具体些颐和园美丽景色的呢?让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大门,绕过大殿,来到颐和园的第一站啦——[板书:长廊]。同桌一起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们读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1)“长”:

句子: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你能说说是哪个词让你感受到的吗?(700多米)你真会读书,一下就发现了句中的数字,700多米多长?不仅如此,这跟长廊被分成了273间呢,每四根柱子构成一间,273间就这样一字排开啊,长廊真长啊!

怎么读才能读出长廊的长?

你重读了这两个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的长,我们学着它的样子再读读。作者用具体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这种描写景物的方法就叫列数字。(板书)(2)“美”。句子:

这句话中最让你震撼的是什么?(几千幅,还是用数字)

哪里感受到了长廊美?长廊上都有些什么画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这五彩的画中,有人物,有花草,有四大名著中经典的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还有大家熟悉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八仙过海,长廊中的画各色各样,五彩缤纷、美仑美奂,有多少幅?

老师查过最权威的资料,在这七百多米长的长廊上,画竟有一万四千多幅呢!把你的感叹读出来。

6、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写出了长廊的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也学习用这样的方法来介绍一下我们的操场吧!

出示:学校操场一圈 米长,有 条跑道,既舒适又宽阔。

你看,我们已经可以把我们的操场写具体了,同学们课后可以把这部分补充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学习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1、现在我们走完了------(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啊!各位游客,快告诉我,你们看见了什么?课文中是怎么描写佛香阁的?指名读课文。

2、[点击课件,句子颜色变化:一座八角宝塔形(蓝)三层建筑(红)耸立在半山腰(绿),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黄)。那就是------佛香阁(黑)。] [合作读:4个学生与老师------4个小组与全班]

3、尝试背诵。

五、学习“昆明湖”

1、同学们,当我们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上,哪里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出示要求)

2、(教师配乐朗读)

3、印象最深的,最美的要数------昆明湖了。

4、谁愿意读?(打出课件: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5、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话写出了昆明湖的(静、绿),这儿用了一个“滑”字,游船、画舫是不是应该用这个“划”呢?文章是不是用错了?

(学生交流)是啊,似乎连游船、画舫都不忍心打破这宁静而美丽的湖面。从一个“滑”字,我们不但体会到了昆明湖的“静”,更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向作者一样,准确的用好词语,把作文写生动。

6、同学们,陶醉了吧,享受吧!让我们暂时回过神,思考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比喻)

7、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也有一处像昆明湖似的美景,那就是我们的鱼池。你也是这用比喻的写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你的小练笔的第四自然段写一写。学生练写:

六、小结

之前同学们对于游记的写法无从下手,但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了不少收获?谁来说说?

七、布置作业

远看昆明湖很美,近看昆明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你们瞧------[打图片:鲜花装点的昆明湖别样绚丽多彩;无论是春夏秋冬,无论是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都美得令人难忘;哦,湖面上的桥造型各异,引多少游人驻足观赏;数也数不清的石狮子一定会是你的最爱;黑天鹅是那么优雅、悠闲、姿态优美;一个个湖心小岛犹如一颗颗珍珠宝石镶嵌在湖面上„„] 下一节课我们再去欣赏昆明湖的美。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优质课比赛)3 推荐

(202_-10-14 18:32:00)一路轻歌

《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方案与反思

一路轻歌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长城》一课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于雄伟壮观。也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颐和园》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秦兵马俑》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其中,《颐和园》是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学习写法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文本。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隐隐约约、堤岸、雕刻、姿态不一”等词语。

2、重点学习昆明湖的片段,初步学习课文写景文章的叙述顺序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了解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优美句段。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及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观察,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学以致用。

2、通过关键字词,联系生活实际,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教学准备】颐和园风光片3分钟;课件;课堂练习纸。【教学时间】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片子里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吗?板书:颐和园

师:是的,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就是----颐和园;她,闻名世界,享誉中外,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她就是---颐和园。(学生有感情读题,注意“颐”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人们心目中,颐和园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颐和园,去领略皇家园林的魅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87页,自学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

2、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3、反馈。

(1)认读生字新词。

大殿

长廊

堤岸

雕刻

画舫

横槛

栽满

葱郁

掩映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隐隐约约

姿态不一

(2)交流: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课件:这是一个的颐和园。)学生选择积累的词汇。

(3)过渡:课文也有两个句子很概括地写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颐和园,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找到句子划下来。

(4)反馈交流。

随生回答出示句子:(第一自然段和最后自然段)——齐读句子。①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②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

(5)课文读完了,谁来说说导游带你们游览了哪几处景点呢?(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6)同学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了呢?

A自由读课文第2-5自然段,用“

”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B师:这些句子能否交换位置?为什么?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理清叙述顺序。(板书:按游览的顺序)

(7)用上表示方位的词语,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发现了什么?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师生总结:“总—分—总”的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过渡句的连接。)

三、品读4、5自然段,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1、在课文中作者用的笔墨最多,写得最详细的是有关于哪一部分的内容呢?直接出示第5自然段,师说:颐和园的美无处不在,我们先来领略昆明湖的美。

2、生自由读课文,思考:看看昆明湖的哪些景物最吸引你。

3、预设:

(1)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的垂柳。(有长长的堤岸,有数不清的垂柳,这使你联想到什么诗句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A、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此时,我们就站在昆明湖畔,范读句子,你好象看到什么?

B、是啊,站在湖畔,印入我们眼帘的是满目的葱绿,这是多么美的景色啊,让我们也美美地来读读,齐读。(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

(3)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A、生找到句子,出示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B、给“姿态不一”找个近义词。(形态万千、千姿百态、姿态万千等)

C、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狮子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出示狮子图片,引导学生朗读)。

D、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也来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姿态不一的小狮子吧!——拿出练习纸,学生动笔写句子——反馈。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E、这些栩栩如生、姿态万千的狮子,真是巧夺天功啊,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句子——齐读本句。

4、出示第四自然段:

师:在第4自然段中,也有描写昆明湖的句子,你们发现什么了吗?生找。(1)出示句子——生自由读,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2)你读出了什么?理解“滑”与“划”,哪一个更好更合适。预设学生多种答案。联系生活实际。

(3)指导朗读(个别读,集体读,想象读)。

5、师:同样是写昆明湖,作者为什么不把这段文字放在第5自然段呢?(一是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一个是站在昆明湖畔看到的,由远到近的顺序)

师小结写法:由此可见,同一景物,站在不同的观察点,所看到的景物特点也各不相同。

四、小结余韵,再赏颐和园。

(配乐补充材料)穿过青石铺筑的小路,我来到了昆明湖畔。我惊诧于在这风尘满天、粗犷豪放的北方,竟有这秀美灵动的江南山水!湖面上笼罩着淡淡的薄雾。远山在薄雾里忽隐忽现。在山水相接之处,有小船在随波逐流,还有湖心岛右侧的一溜长堤,象极了杭州西湖的绿杨荫里白沙堤,左侧的那座桥,更象许仙与白娘子相约的断桥。虽然整个湖的构造与西湖相仿,却更显得大气,如诗如画之中透着几分无法抵挡的威严与庄重。(李丽君散文:颐和园随想)

师:“碧水 画舫 游船;绿岛 石桥 狮栏”多么美的画卷呀!(配乐朗读昆明湖的片段。)这节课我们徜徉在昆明湖畔,尽情领略了昆明湖的美,颐和园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道也道不尽,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游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吧!

五、板书设计:

远----近

长廊 万寿山脚下 万寿山上 昆明湖

颐和园

佛香阁

排云殿

“总---分---总”的结构

首尾呼应的写法

静 绿

过渡句连接

游游览的顺序

十七孔桥

绿岛 长堤 垂柳 石桥 石狮

课堂练习设计

一、想象回答: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有的,好像

;有的,好像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二、小练笔:(根据短文内容,将下列句子填在适当的位置,再连起来读一读。在括号里写序号)

A蟋蟀并不是挖掘技术的专家,它的工具又是那样柔弱,但它的住宅却总令人惊叹不已!B绕过铺着一堆碎石的小坡,拨开一丛青草,便是蟋蟀家的平台。C经过一条隐秘的“小径”,就来到了蟋蟀家的出口。

D走进洞口,顺着青草丛中隐藏着的一条倾斜的隧道,就来到了蟋蟀的客厅和卧室。E蟋蟀是昆虫界里比较出名的,不光是因为它歌唱得好,还是由于它的住宅。

蟋蟀的住宅

()。

()

。它跟别的昆虫不一样,不肯随遇而安,因此,连选择住宅的出口也是那么谨慎。要求排水优良,冬日阳光充足。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既隐蔽也安全。()

。面积不算太大,但也颇有讲究,四周被它收拾得很平坦,较的的土块用钳子搬掉了。中间的平地似乎也经过仔细耙扫,一尘不染,露出了硬土层。当夜幕来临时,周围一片寂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

。这里很敞亮,内部没有什么布置,但是墙壁很光滑。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大体上讲,住所很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卧室的天花板也不时掉下一些小泥球,原来是蟋蟀的身体在增长,它要让自己的住所加深加阔一些呢!

()。

【教后反思】

谈谈课堂上的几点“关注”

一、关注学生。

今天上课的教学设计是第三次修改后的方案,原因只有一个,充分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学内容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奋点为出发点进行设计。因此我选择了教学昆明湖的片段作为本课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刀阔斧地对教材进行处理,避免平铺直叙,从整体入手,在理清顺序之后,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昆明湖的美,整个教学思路设计得比较清晰,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二、关注学法。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习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因此,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初步渗透了有关于写景类文章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到习作当中去。

三、关注文本。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作者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描绘了那里美丽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湖光山色。但学生大多数没到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乏感性认识。基于文本的特点,课前,我选用了颐和园的相关视频资料,对它进行加工整合,用到了今天课堂上。在课前谈话时播放视频,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给原本单调的文字注入新鲜的血液,学生始终燃烧着热情和向往,学生也有了一种快乐的体验和学习的动力。从整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同时,根据文本特点,我的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块状操作,从后往前,落实到关键语句。以游记特有的描写方式为辅助手段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分清课文结构。教学中,紧紧围绕此类文章的特点进行教学,紧紧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感悟,说练结合,读写结合,写法迁移,呈现一个比较有“语文味”的课堂,同时也呈现一个较为立体的教学模式。

四、关注朗读。

朗读是中年级的一个训练点。初读课文时,我先提出了读书的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学生带着目的去读,读得投入。并且在理解关键语句的过程,除了注重对字词句的分析外,更多的是基于学生情感的激发,进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比如,在指导学生读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要求学生先理解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展开争论与交锋,在理解了作者的用意后便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段,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最后补充了李丽君的优美散文,进一步升华了情感,学生的朗读更加充满内心真实的情感。

五、关注积累。

课堂上,我很关注的是学生的“积累”。“厚积薄发”,积累语言是中年级的又一个教学重点,也是小学语文任何一个学段都不能忽视的内容。我在教学中将词句积累做得扎实、落实。比如:在检查字词时,用课件出示词语,并将难读的词归类,落实字词的读音。在品读关键语句的过程中,对于重点词语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词汇。“划”与“滑”的对比教学体现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教学“姿态不一”这个重点词语时,我让学生发散思维,寻求更多能替换这个词的词语,学生的语言库被充分打开,并能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在学完“十七孔桥”的石狮子的片段,让学生想象说话,写话,这一过程就是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过程。

六、关注运用。

读练结合,学以致用。方法的习得需要在语言实践中运用,它才有价值。比如在学习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片段,在学生充分读书感悟的基础上,理解姿态不一的基础之上,先说后写,结合想象,达到了课堂练笔的要求,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当然还有第二道练笔题型,用选择题的方式让学生给片段补充“首尾呼应”和“总--分--总”的句子,就把课堂中学习的游记的描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了,用了,才是学生的。

最后,是课堂中的不足与思考:

第一,因为教案不熟悉,课堂显得有点拘谨,不够放开,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 第二,就如评委提出的疑惑,学生自主选择的内容是否真正做到自主?自己心里最清楚,还是有所保留,没有找到更为巧妙的方式过渡的昆明湖片段的教学,略显生硬;

第三,教学语言还需要精心设计,哪怕是自己朗诵的语言也要进行充分的训练才能在课堂上呈现,今后要加强;

第三,从后往前的教学设计是否可取,是否违背了游记的教学流程,值得商榷。

第二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廊、殿、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和摘录最感兴趣的词句,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激情导语,板书课题。强调“颐”的笔顺。

二、读课文。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找出作者的游览路线,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2、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3、画一画旅游示意图。这就是按地点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4、出示课件。

三、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习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

(1)长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①长:一眼望不到头,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②美: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栽满了花木,神清气爽„„

(2)“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现长廊的“长”、“间数多”

(3)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4)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3、练习说话(出示课件):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_____________”

四、写字:

第二课时

一、学习“登上万寿山”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有名的长廊,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

你们认为观赏、游览颐和园的最佳位置在哪里?(是啊,登高才能望远,站在万寿山上,一览无遗)

1、出示课文句子,请一组同学美美地读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一下。

2、你们组登上万寿山都看到哪些美景?

3、景色美在哪里?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4、指名朗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互相遮掩、互相衬托。)B、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5、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名朗读。

出示昆明湖的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为什么会是隐隐约约的?

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万寿山的景色真是迷人,你们愿意美美地朗读,静静地欣赏吗?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老师来读这句话,同学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一下画面。请几位同学当小导游。那你们喜欢把这个句子积累下来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着图试着背诵一遍(出示课件)。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堤岸;石桥;垂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些狮子各有什么姿态呢?

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这17孔桥真是()。

(3)出示课件。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六、作业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2、课外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板书设计: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第三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品读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分析总结,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馆陶有好多小镇,谁去过?好不好玩?我没去过,谁能对我说说那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把自己在旅游中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游记。到底如何写游记呢?相信学习了本课之后会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

二、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

板书:颐和园。解释“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这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公园?(美丽、大)

2、这是一篇游记。游记是有一定的浏览参观顺序,再读读书,把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这些句子划出来。

3、小结游记的写作规律。再读游览线路,体会文章的游览顺序。

4、提问:就这样跟着作者走了一遍,就这样结束文章,可以吗?(不可以。具体而生动地描绘景点是游记最重要的规律)

四、品读课文,学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一)长廊(长、美)

1、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到关键词(有名)

2、抓住关键词、数字指导学生朗读,体会长廊的特点。

3、小结:长廊看似平常,但却用它的长、它的画表现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美,它是世界之最,也组成了颐和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高、美)

1、指名读课文。

2、对比读,感受倒装句的魅力。

(1)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型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2)一座八角宝塔形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3、这两句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4、小结:倒装句写出了惊喜,写出了激动,写出了兴奋!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情。

5、再读课文,感受佛香阁的特点。

(三)昆明湖(静、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印象最深的句子。

3、品析: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4、假如此时你就坐在画舫上、游船里,你又有什么特别感觉?

5、小结:如果说佛香阁仿佛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天宫,那么昆明湖就是无与伦比、令人惊叹、让人陶醉的天河(湖)。

6、思考:作者用什么办法把昆明湖写得这么美,让我们产生美好的幻想?(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

五、分析三个景点特色,引出点面结合的写法

1、描写长廊时还写到了长廊两侧的风景以及昆明湖。

2、描写佛香阁时还写到了排云殿。

3、描写昆明湖时还写到了城楼、宫墙等。

4、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犹如绿叶衬托红花,云彩托起明月,犹如美丽的花边点缀。会把主景打造、衬托得更美,更精彩。)

六、小结游记的特点。

学习了《颐和园》这篇游记,你觉得对你今后写游记有什么帮助和启发?

1、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

2、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

3、要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七、布置作业

从下列几项作业中选择其中一项你最喜爱的作业:

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结合课文描写,展开想象,画一幅游览图;

3、为颐和园或颐和园其中的一处景观设计导游词;

4、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游记。

八、板书设计

颐和园 美丽 大 游记

长廊 长 美 列举数字 游览顺序

佛香阁 高 美 变换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

昆明湖 静 绿 比喻

第四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版仅供河北省全员项目参训教师提交实践作业时参考使用,教学设计内容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颐和园》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文,它开头点明文章的中心:“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接着围绕这一中心,运用了移步换景向我们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最后再以开展“小导游有名园”的活动进行总结。所以,我教学这篇文章时,启发学生从文章的构思、写作方法等多方面地向《颐和园》学习。

(二)教材分析

《颐和园》这篇文章是这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课文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理解。

(三)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长城》之后,对本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学习方法也掌握了一些,容易产生新鲜感降低,兴趣减小的现象。因此,设计本课,一是在学法上坚持以新颖促进学生注意,激起兴趣,融入情境;二是在教法上注重适当放手,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我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

2、我能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我要积累描写颐和园景美的优美句子。2.教学重点与难点

写好“长廊、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金碧辉煌、神清气爽”等词语;积累课文好词佳句;理清课文描写顺序。

(五)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本节课我想用最简单的朗读、感悟的方法来教学本课,抓住关键的词语咀嚼、品味、赏析升华,让学生在课堂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的表达感受。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的简单应用,优化课堂教学。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前置学习,注意帮助学困生。提出预习要求,按照预习步骤完成预习:

1、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景色优美。我要搜集有关颐和园资料,与同学们共同交流分享。,我还能搜集一些颐和园的图片展示个大家看。

2、查阅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和资料,了解颐和园的历史。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二)新课导入部分

颐和园是座美丽的大花园,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美丽的呢?(1)读课文,你最喜欢颐和园哪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2)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3)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

温馨提示:你还可以把自己当成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你感兴趣的景点。

(三)师生互动部分

1、小展:每个同学汇报自己对颐和园最感兴趣的方面。

2、研讨:小组商量选取最好的展示方式进行备展。

3、大展:分小组展示,评价交流

4、反思: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还有哪些疑问,我学到了哪些学习课文的好方法?

(四)课堂总结部分

指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五)课后作业部分

阅读《千纸鹤》同步课文及从课外搜集到的相关文章。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共有、共享学习资源,能够按照自我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取学习资料、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资料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光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潜力、想象潜力、认识潜力和综合潜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用心性,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的综合潜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第五篇:《颐和园》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轩辕路小学 高占明

一、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金碧辉煌、葱郁、堤岸”等词语。

2、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四、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六、教学课时:2课时

七、教学设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用一句话给

大家介绍一下.教师出示图片,导入新课: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教师板书:颐和园)

2、教师提问:看到课题,你想了解颐和园的什么? 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形成自探提纲(板书)

(一)、我积累

1、默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本课生字.2、用圆圈勾画出喜欢的词语,并借助工具书理解.3、温馨小贴士:本课中有哪些易错字、形近字、多音字?

(二)我概括:

4、课文中重点写了几处景物?(用思维导图展示)分别在哪几段?

5、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3、学生自探

二、解疑合探

1.小组合作交流自探结果。

2.出示评价分工表。小组展示、评价,教师进行补充。

3、了解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情况(1)生字:7个会认字

舫 眺

态(2)11个会写字

殿

栽 筑

堤 雕

态(3)词语

长廊

建筑

耸立

宫殿 葱郁

堤岸

掩映

雕刻 闪闪发光

隐隐约约 惟妙惟肖

姿态不一

(4)讨论交流作者的写作顺序----游览顺序,交流展示这些过渡句: “进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4,教师出示颐和园的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作者的游览顺序.三、质疑再探

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教师品读优美句子,交流感受,体会景色美。学写比喻句。

四、拓展运用

1.学生当小老师,考考你的同桌。

2.用本课学过的几个词语说一段话。比如:“树林里的树木好多啊!树木葱郁,姿态不一,放眼望去,云雾中隐隐约约有一条长长地堤岸伸向远方。”

五、学科班长总结

1、归纳本节课主要内容。

2、评出本节课的优秀小组。

六、作业: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颐和园真是人间天堂!用”我手写我心”,写家乡美丽的名胜古迹,把它介绍给你的朋友吧.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 一.体现语文课堂的审美意味

语文具有审美性的特点,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无不

深深打动每一位读者。课文介绍的景物多而分散,同时作者对颐和园中的景物只进行概括性的描述,较为抽象,学生对颐和园景物没有感性认识,不容易感受其魅力。课堂上我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赏析因子含英咀华,批文入情,让学生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画面美,体会到文字表达的意蕴美、情感美。如:抓住首尾“美丽”统揽全文,从“美”切入;通过图片展示、丰富想象再现语言文字的意象美,品味“长廊”的“画美”;通过想象、介绍了解“颐和园 ”“佛香阁”“排云殿”名字的渊源、出处,领悟颐和园的内涵美;通过比较“滑”与“划”,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将感官上的浅层美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和情境美;通过营造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共同感受中国园林艺术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带来的情境美和情感美又相得益彰„„让学生浸润在美的享受中。二.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本文编排在 “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局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如:解读“颐和园”园名,了解其历史背景;欣赏“画美”拓展到四大名著、神话传说、成语故事、唐诗宋词等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三.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

本课教学以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回归语文的本味。

“读写结合”实现语文味: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中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布局谋篇的巧妙,遣词造句的匠心,使学生写作中有法可循。

“授之以渔”体现语文味:扶着学生品“长廊”,领着学生品“万寿山”,学生独立品“昆明湖”,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品读文本的方法。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两个方面做得仍有欠缺:

1、引导孩子对昆明湖静和美的感悟提 高一个层次。

在这一个环节,我只是将孩子们的品读感悟预设到感受到美和静就可以了,如果通过引导孩子们恰当地想象:如果此时,你正坐着一叶小舟畅游在这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欣赏着两岸如画的风景,心情怎样?带着你的感受,咱们再读----如果将这种感受提升到心情美上,学生品读起来一定会有更有味道一些。

2、对学生评价语言不够适时,到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