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五篇)
编辑:莲雾凝露 识别码:69-909686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2-14 10:07: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时代背景,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说理动情的艺术。

重难点:

1、积累本课要求的重点实词与虚词及文言文句式。

2、理解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奋斗精神。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问答法、朗读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在黑板上写对联,或者上课后,展示对联。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吗?(讨论)那好,老师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古代大将项羽带兵渡过渭水后,决心要战胜敌军,于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把自己的退路都断了,因此士气大涨,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击败了秦军,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报仇雪恨,最终达到目的的故事。

越王勾践当年如何卧薪尝胆,又如何雪耻报仇的,《勾践灭吴》这篇文章给了我们具体的答案,请大家翻开课本89页。

板书:18勾践灭吴《国语》

二、背景讲解

这篇课文是节选自《国语》,题目是后人加上的,《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重在记言,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前面我们学的《烛之武退秦师》是编年体史书,重在记事,大家要注意区分开。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时期,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在长江以北(画地图)南方只有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实力较强(画地图)吴国在今天苏州一带,越国在绍兴一带(画地图),两国毗邻,而且都是富饶之地,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同性相斥,异性相吸,两国都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发生摩擦,公园496年,吴王攻越受伤而死,他的儿子夫差于公园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退守到了会稽山,只有五千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难点字音

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全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一二读”

副板书:栖(qi)郗(xi)譬(pi)爪(zhao)牙暴(pu)露蕃(fan)不衣(yi)

板书:勾践栖于会稽

(同学们朗读全文完毕)大家读得很好,这里黑板上列出了易读错的字音,请大家注意。

四、分析课文

给整篇文章的大致内容用自己的话梳理一下,让同学了解故事发生的经过

下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一段,请一位同学或老师亲自朗读,读完第一自然段点评,(如果是学生读)

提问:此时勾践是处于何种状态呢?文种有哪句话说到了?

明确:栖于会稽之上

提问:在这里大家要注意“栖”字(用颜色粉笔重新描)这个字在文中翻译为“驻军”为什么不用“退”、“守”,而用“栖”字呢?谁来发表一下看法?

明确:《史记》中有句话:“犹鸟栖于木以避害也”这个“栖”字就形象的勾勒出勾践兵败后退守到会稽山的窘迫之态,这里用“栖”字形象,而且渲染的效果很好,比用“退”、“守”形象,“栖”翻译为“退守”之意。

“栖”字的确道出了勾践处境的艰难,这种局面下,勾践是否因惨败而一蹶不振呢?

明确:没有

追问:勾践有何举措?请同学回答(用原文或自己话归纳)

明确: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大家一起来翻译这句话

明确: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从翻译的意思中,我们知道越王勾践采取了招揽人才的行动,勾践如此求贤若渴,那有谁站出来给他出谋划策了?

明确:大夫种或大夫文种,大夫是一个官名,大夫(da)大夫(dai)

大夫文种进来向勾践说了什么?大家齐读大夫文种的话:

明确:“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郗,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大家读得很好,不过最后一句“无乃后乎”?似乎没有读出那种感情,应该是(老师示范)要生动且形象。

这段话说得简洁明了,其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大家找出来

明确:比喻:譬如

排比:贾人夏……冬……旱……水……

请一位同学起来翻译大夫文种这段话

明确:“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土,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既然勾践已经诚心诚意在求谋臣了,文种为什么还大讲谋臣的重要性呢?是不是勾践不知道这些道理呢?

明确:我们先来看看,“无乃后乎”这句话,翻译为“恐怕太迟了吧”

从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文种有些婉转地责备勾践,他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的责备君王平时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大家说文种是不是落井下石呢?还是说文种在有意识的试探勾践是否真心诚意的求谋臣?大家讨论一下,待会老师提问,要自圆其说啊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明确:古时候,下臣要给君王进谏,常常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如果是开明的君王当然会明白大臣的良苦用心了,文种作为一位忠臣,看到国家有难,站出来献计献策,当然是希望得到君王认可,那接下来,勾践是如何应对文种的说理的呢?

明确: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同学翻译

明确: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哪有什么晚的事呢?”

勾践谦虚诚恳,宽宏大量,看来越国是有希望了,勾践说完是如何做的?他们商量出什么对策?

明确: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板书:与文种执手相谋

“行成”意思是求和,求和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缓兵之计,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再一次集体朗读第一段

五、结课

这节课,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下节课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勾践灭吴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这篇文章大致内容,并分析了越王勾践在兵败后退于会稽上后的举措,招纳贤才,文种进谏,接着向吴国求和,施以缓兵之计。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至5自然段,看一看,越王勾践在复国之路上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二、课文分析

现在,全班同学来集体朗读2至5自然段,注意节奏

“勾践说于国人曰…结尾”

提问:越王勾践兵败,退于会稽山,并采纳文种意见,与吴国求和,越王勾践对战败后有没有思考,他是不是头脑发热,回来后马上组织兵马再与吴国拼个你死我活的呢?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

明确:对于这次战败,越王勾践进行了思考,痛定思痛,“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翻译)“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越王勾践对战败深深的自责

“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

这句话则是他诚恳纠正错误态度,越王勾践请求大家原谅,并改变国策

于是他做了哪些实质性的措施?

回答:“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翻译)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有人要外出远行,亲自相送;有外国的人到来,亲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认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认为应该做而没有做的,就补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人。勾践自己还亲自为夫差充当马前卒。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其,代自己;之,主谓间,取独。

寡人请更:请,表敬副词,不译。

吊有忧:吊,古今异义,这里讲成慰问。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今异义,这里讲成原野。

去民之所恶:去,除去。(上文“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离开。)

然后卑事夫差:卑,形容词作状语,以卑微的地位。

(简要的话概括就是:关心百姓、卑事夫差)

这里,作者用了平易朴实的语言记述了越王勾践对内抚恤战后的老百姓,率领它们休养生息,对外,他卑事夫差,这是勾践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政策,说到这,历史上有这样一段故事,勾践夫妇与范蠡到吴国,栖身于山洞石屋之中,蓬头垢面,做吴王的仆役。吴王每次外出,勾践徒步跟在左右,寸步不离,听从使唤。一次吴王染上了疾病,勾践亲见吴王,探问病情,私下尝了吴王的粪便,用“关切”之情迷惑了吴王,最终使得勾践能取得吴王信任,放回了越国。从这里可见,勾践在越国的生活真的是和奴隶一样,使他失去了尊严。俗话说:“士可杀不可辱”,越王勾践亡国后苟且偷安,在吴王夫差处受尽侮辱,却还受到人们称赞,这时为什么呢?

明确:精神可嘉,不怕失败忍辱奋斗,卧薪尝胆,不屈不挠

缓兵之计,获得喘息的机会,骗取吴王夫差的信任,为复国奠定基础。

(第三自然段: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

第3段主要写勾践实施的休养生息政策,为何开头要写这么一段话,是不是多余写的呢?

回答:不是。写出了勾践战后土地之少,形势严峻,复兴大业举步维艰,为下文的措施做好铺垫。

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今异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翻译:(又招集他的父辈兄弟发誓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国君,四方的老百姓都来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现在我无能,将率领你们夫妇们繁衍生息。”)

仍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致,招致,召集。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带领;二三子,你们;蕃:形容词作动词,生息、繁大家再思考一下,富国强兵,重点应该是发展生产,而勾践为什么要以繁衍人口为中心,大力倡导他提出制定“婚姻法”、生育法

回答:战争中伤亡大,复国更需要兵员,需知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与别国交战,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也是兵员的多寡。勾践以繁衍人口为中心,是非常明智的。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通“毋”,不要;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生丈夫:丈夫,古今异义,男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问:课文中写勾践“十年不收于国”与前面“三年释其政”,“三月释其政”是否相互矛盾?

明确:古代,赋和税是有区别的,赋一般指出人力,牛,马,车等以供军用。

税一般指田税。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结、美、饱,皆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摩厉,通“磨砺”,切磋、磨练。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动词,礼遇。这话是定语后置,“四方之士来者”,即来的四方之士。

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句,译为飘游在外的国家的年轻人。

无不歠也:,通“啜”,给人水喝。

十年不收于国:介宾短语后置句,译为十年不向人民收赋税。

(翻译)于是下令:青壮年不准娶老年妇人,老年不能娶青壮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岁还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岁还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样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报告,公家派医生守护。生下男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下女孩,公家奖励两壶酒,一头猪;生三胞胎,公家给配备一名乳母;生双胞胎,公家发给吃的。嫡长子死了,减免三年的赋税;支子死了,减免三个月的赋税:埋葬的时候还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亲儿子一样。还下令孤儿、寡妇、患病的人、贫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钱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漂亮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让他们在义理方面切磋探讨。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践亲自用船载来稻谷和油脂。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没有不给水喝的:一定要问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

“必问其名”——理解一:问通闻,“使……出名”(有名声),目的是想通过自己亲善亲为,与民同乐,以扩大影响力,增加亲和力,提高支持率,为下文“国之父兄请战”“国人皆劝”的同仇敌忾埋下伏笔。理解二:勾践不仅给吃的,给喝的,而且还问问他们的名字,以体现出君王体恤百姓,无微不至的关怀。

从翻译后的意思可以看出,勾践“十年生聚”励精图治具体有哪些措施?

明确:鼓励生育、减免赋税、广招贤才、修养生息

(老师范读)在老师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下,4、、5段中讲了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明确:越国军民。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提问:越国最终能消灭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1、越王勾践能在失败中崛起,卧薪尝胆,发愤图强

2、越国君臣的精诚合作团结

3、吴国夫差的见识短浅,不听忠言

在4、5自然段中,作者用饱含赞美之情的笔墨,形象的表现了越国君民上下一心,誓雪国耻的情景

国之父兄请曰:“昔日夫差耻吾君于诸候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勾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翻译)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勾践就推辞说:”从前打败的那一仗,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什么是耻辱?请暂时不用打仗了。“父老兄弟又请求说:”越国全国上下,爱戴国君您,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儿子想着为父母报仇,做臣下的想着为国君报仇,难道还有敢不尽力的人吗?请求再打一仗!“

这里可以看出,国民群情激愤,主动请战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翻译)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这个场景既动人,又深化了主题:越王勾践十年图强,医治创伤,人心所向,一举灭吴。充分说明,得人心者得天下,谁能够得到人民的倾心支持,得到人民的爱戴和理解,谁就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三、结课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篇课文的语言、情节,下节课,我们会具体归纳本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

勾践求贤,文种进谏

勾践认罪以安抚百姓

板书:勾践灭吴勾践忍辱,发愤图强

休养生息以富国强兵

同仇敌忾,报仇雪耻国之父兄两次请战

举国众志成城败吴

勾践灭吴毫不手软

今天我们学习了勾践灭吴的2至5自然段,请同学们课后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下节课检查

《勾践灭吴》第三课时

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文中难解词语质疑,师生共同解难。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总结全文,概括写作特点,归纳古代文言文常识,扩展知识

二、整体感知

《勾践灭吴》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的纪录。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供后人借鉴: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想像力。作者运用详略得当,使文中长达20年的历史,脉络清楚,主题突出,人物形象鲜明,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三、归纳基础知识

1、通假字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令壮者无取老妇无同毋,取同娶,迎娶

将免者以告免同娩,分娩

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三年释其政政同征,徭役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切磋,磨炼

无不餔也餔同哺,给人食物

无不歠也歠同啜,给人水喝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词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子,尊称。现在用于人的通称,或专指儿子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原野之中现在用于“中原地区”

寡人请更请,请允许我。现常用于请别人如何。

丈夫二十不取丈夫,男子。今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生丈夫丈夫,男孩

十年不收于国国,指国内人民,今天常用于国家或者代表国家的。

贫病者,纳宦其子。病,贫病,贫困。今用于得病等

爪牙之士爪牙,勇敢的,今为贬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孰是君也是,这个,代词。现代为肯定判断词

非二三子之罪也二三子,我们今常用于二、三个儿子

公与之母母,乳母,今意为母亲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亿,十万今意为亿万

国人皆劝劝,鼓励,劝勉今意劝说

3、词类活用

名词做动词

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穿)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服役)

名词做状语

南至于句无南(在南面)

必庙礼之庙(在庙堂上)礼(以隆重的礼节)

使动用法

三年释其政释(使……减免)

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使……整洁,使……美丽,使……吃饱)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蒙受耻辱)

文言句式

省略句

(勾践)执其手而与之谋

必庙礼之(于)

判断句

次寡人之过也(是……啊)

介词结构后置句

勾践说于国人曰十年不收于国又败之于没

宾语前置句

何后之有?

宾语后置句

国之孺子之游者

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恐怕……吧

(1)指名几位同学读练习第三题提供的文段,通过此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学生读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

(2)指名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然后指出不准确之处。

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时也不要多种……

四、结课

《勾践灭吴》是我们本单元所学习的四篇古文中最长的一篇,但是它也是故事情节最丰富的一篇,希望大家能在课下多阅读这篇古文,体味它的语言情节魅力。

第二篇:《勾践灭吴》

《勾践灭吴》

一、相关背景资料

1、有关《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起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共538年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关于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其后班固、李昂等都认为是左丘明所著,但是在晋朝以后,许多学者都怀疑国语不是左丘明所著。直到现在,学界仍然争论不休,一般都否认左丘明是国语的作者,但是缺少确凿的证据。普遍看法是,国语是战国初期一些熟悉各国历史的人,根据当时周朝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料,经过整理加工汇编而成。国语按照一定顺序分国排列,在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这是国语体例上最大的特点。《国语》编写意图:“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由于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还把国语称为《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如《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2、时代背景:

(1)春秋时的吴、越两国,虽然国土相接,但在历史上却一直是“仇雠敌战之国”。在连年的互相征伐与厮杀中,双方互有胜负。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攻打越国,结果吃了败仗,伤重而亡。其子夫差即位,誓报父仇,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败残人马退守会稽山上。本篇就是从这里开始记载,直至勾践灭吴为止。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二、文言知识总结

一、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句——同“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率领。

3、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4、将免者以告免——“娩”,生育,分娩。

5、三年释其政政——通“征”,指赋税徭役。

6、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同“磨砺”。

7、无不餔也餔——通“哺”,给人食物吃。

8、无不歠也歠 ——通“啜”,给人水喝。

9、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同“岂”,难道。

10、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词

1、爪牙之士爪牙——古义:武士;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中原——古义:原野;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3、十年不收于国国——古义:国内人民;今义:常用于“国家”或“代表国家的”。.

4、丈夫二十不娶丈夫——古义:男子;今义:常用于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

丈夫。

5、南至于句无至于——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引出处所;今义:表示达到..

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三、一词多义

1、子

必哭泣葬理之如其子(嫡子).

苟得闻子大夫之言(尊称).

2、请

请姓无庸战(请求对方).

寡人请更(请允许我).

3、之

夫差将欲听与之成(代词,代他).

勾践之地(助词“的”).

何后之有(助词,提宾的标志).

若水之归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其

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代词,他的).

必哭泣葬之如其子(代词,自己的).

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远指代词,那).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同“岂”,难道).

5、于

赵王勾践栖于会稽山之上(介词,在)

乃号令于三军曰(介词,向)

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介词,比)

南至于句无(介词,到)

四、词类活用

1、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暴露,使动用法,使„„暴露。)

3、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使动用法。)

4、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动用法,使„„受到羞侮。)

5、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名词作动词,穿。)

6、必庙礼之(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名词作状语,以隆重的礼节。)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仇雠敌战之国也。.

2、此则寡人之罪也。..

3、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 ..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

(1)乃号令于三军曰

(2)勾践说于国人曰

(3)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4)十年不收于国

(5)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6)而摩厉之于义

(7)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2、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3、宾语前置

何后之有

(三)固定句式

无乃后乎?(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

三、问题讨论

1、文章标题为“勾践灭吴”,那么,全文的重点是否在于“灭吴之战”?为什么这么

安排?

明确:不是。本文重点写了战争准备,一笔带过战争场面及结果。详写略写取决于文章表现的主旨。越王勾践深沉而有城府,他有胆有识,胸怀大志,他处事不惊,知人善任,他不忘国耻,关心百姓。只有详细地表现与其性格相关的事件,他能抓住读者。也使文势跌宕、高潮迭起。

2、越国使用了哪些计策,打败吴国?

明确:A美人计——“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危。利用御寇,顺相保也。”美人计为败战之计,是形势不利于我方时采用的一种谋略。越王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的形势下,以八个美女贿赂吴王夫差的亲信,是符合形势需要的。美女西施也是在此时送给了夫差,目的是求得媾和。

B、苦肉计——“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意蒙之吉,顺以馔也。”以勾践越王之尊,而行为夫差牵马之实,其目的就是要夫差放松警惕。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夫差生病时,曾亲口尝过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C、暗度陈仓——勾践一方面卑事夫差,另一方面在国内体恤民情,休养生息,增强国力,终于具备了与吴国抗衡的实力。

3、越国能最终灭掉吴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评:越王本身的智谋、胆识、毅力、德威使之能够对外隐忍,创造日后复兴的条件,对内成功建立影响力和物质基础,这些构成了越国胜利的重要因素。另外,吴王的不忍也是越王保存自己,并最终取胜的外在因素。

四、思维发散

本文塑造了一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

总结、扩展

给下边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用一个成语作标题,注意其中加点的词语。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参考答案)

1.标点

勾践之困会稽也,唱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2.标题:卧薪尝胆

3.加点的词语

女通“汝”,你。

重(chóng)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

折节——屈己下人。

振——通“赈”,救济。

吊——慰问。

4[译文]

勾践固守在会稽的时候,唱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附:板书设计

勾 践 灭 吴

准备:1.群臣携手,文种定计,向吴求和

2.抚恤国人,卧薪尝胆,厉精图治

完成:3.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第三篇:《勾践灭吴》(节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国语》的体例及主要内容。

2.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3.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4.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等人物。教学重点:

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教学难点:

1.理解文言实词:知、成、耻、资、服“等的含义;了解几个通假字:帅、政、取、有等。2.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审视勾践的人物形象。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国语》及历史背景,讲析前三段。

一、导入新课:

老师摘录了蒲松龄是一幅有名的对联,希望与大家共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与春秋时期哪位著名人物有关?对,越王勾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勾践灭吴》的主人公。请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第89页。

二、介绍《国语》: 师:《勾践灭吴》选自《国语》请同学们看一下注释①:《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约八国的史实,“国”就是指周王朝和七个诸侯国,“语”就是语言。这部书记载各国人物语言来反映春秋各国的政治、军事、文化和外交活动,所以称之为《国语》。《国语》的作者没有定论,相传与《左传》都是左丘明所作。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称《春秋外传》。

三、介绍历史背景:

在进入课文的学习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年,地处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经常发生磨擦。公元前496年,越王允长去世,吴王阖闾趁着越王允常之子勾践刚刚继位,进攻越国,结果受伤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时,只剩下5000人。本文叙述的就是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后,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报仇雪恨,灭掉吴国的故事。那么勾践是如何“十年磨一剑”雪洗前耻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进入课文的学习。

四、讲析课文前三段。

1、正音

2.讲析第一段:求谋臣、文种定计、与吴求和。

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一自然段。我们一起来翻译一下这一段。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退守。为何用一“栖”字,而不用“退”“守”“军”等字? 明确:形象地写出了勾践兵败退守会稽山的窘迫、凄惶。乃:于是、就。三军:古时军队大多分为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指全军。退:使动用法,使„„撤退。知:管理。资:积蓄,储备。以:目的连词,用来。夫(fú):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然:转折连词,不过、但是。爪牙:古今异义字,古:勇猛的将士。今:走狗、党羽。不可不养而择也: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然后:这样之后;然,指示代词,这样。无乃后乎?:特殊句式“无乃„„乎?”,恐怕„„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句,有何后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其:指代文种。行成:离去前往吴国,并与吴国达成协议。子大夫:即大夫,子是加在人名或官名之前的尊敬之词。何后之有?: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句,有何后。遂:终于。行成:求和。大夫种是怎样论述为政必须“求谋臣”的道理的? 明确: “臣闻之„„无乃后乎?”

文种以比喻说理的手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第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本段主要写了(为了保存奄奄一息的越国)勾践退守会稽山后求谋臣定计、与吴求和。

3、讲析第二段:(勾践责己请更:对内体恤民情、对外卑事夫差、宦士于吴。)

国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践,下一步你会怎么做呢?勾践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接下来学习第二段。同学们对照注释看一下文段,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的回答第二自然段中勾践做了哪些事?

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些重点字词:(幻灯片显示):

其:指代说话人自己。而:连词,表转折,却。以:连词,表因果,以致 中原:古(原野)今(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请更: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请②:请你做某事。(治国策略)【省略句】

然后:然,代词,这样,这样之后。卑事:卑下地侍奉。宦:做帝王的仆隶。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简要概括一下这一段勾践主要做了哪些事?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没有的话老师就点将了哦!××同学你来说一下。

点评明确:回答得非常全面。勾践首先是把战败的责任归于自己向国民请罪并表希望改变治国策略,对内关心百姓,安抚国民,对外则卑事夫差、宦士于吴。思考:勾践这一系列的“更”,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卑事夫差、宦士于吴这些举措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付吴国勾践在这里运用“苦肉计——暗渡陈仓”越王勾践卑事夫差,骗取了夫差的信任。即要表明无东山再起之意,而他的真正目的是?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富国强兵,这是缓兵之计。

4、讲析第三段

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我们接下来看,同学们几分钟的时间对照注释阅读第三自然段。我们来点一下这一段的重点字词:

至:到达。乃:于是,就。誓:告诫。之:代词,指代后面说的话。归:归附。二三子:春秋时表复数的习惯用语,相当于“你们”。丈夫:古(男子的通称)今(女子的配偶)与:提供。释:减免。洁、美、饱:使动用法,使之洁、美、饱。其:第三人称代词,那些。庙礼:庙,名词作状语,在庙堂上;礼,礼待。

通假字:

1、南至于句无(勾)

2、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率)

3、令壮者无取老妇(娶)

4、将免者以告(娩)

5、三年释其政(征)

6、而摩厉之于义(磨砺)

7、无不餔出(哺)

8、无不歠之(啜)

为了复国,勾践采取了哪些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请同学们来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明确:鼓励生育、优生优育、减免赋税、爱民如子、关心弱势群体、广纳贤才、身体力行。勾践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达到了休养生息、民富国强的效果,也就是所谓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出处: 《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五、结课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这个问题我们留到下节课,听同学们回去做好预习,把课后练习做一下。下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勾践灭吴》的前面三段,了解了勾践为存国、复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是越国日渐民富国强。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样的反应?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

二、讲析第四段:国之父兄请战,勾践严明军纪,赏罚分明。首先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最后两段。

面对越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有怎么样的反应? 明确: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

重点字词: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节:克制。请报之:请②:请你做某事。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 勾践答应了吗?(明确:没有。)安与知耻?:哪里还知道什么是羞耻呢? 国之父兄是否就放弃了?(没有)这一次国之父兄请战的原因是什么?

“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亲:敬爱。其:副词,表诘问,同“岂”,难道。请复战:请①:请你允许我做某事,此例较常见。(请允许我们再打一战)勾践这次答应了吗?(答应了,勾践既许之。)既:副词,„„之后。

既然勾践已经答应与吴国一战了,那么他在战前做了什么准备呢?

其众之不足: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衣:名词作动词,穿。有yòu: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欲:赞成。

(明确:召集民众,对吴国作分析,表明这是助天灭吴是正义之战。同时还严明军纪,赏罚分明)

三、讲析第五段。果行(果断地这样做),国人皆劝(劝勉、鼓励)。越国伐吴时,国人为什么“皆劝”?(明确:勾践在复国时,采取了有效的治国方略和亲民措施,使国家强大,人民富足,勾践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越国国力大增,百姓忠君爱国;越国上下精诚团结,雪耻心切。)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能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难道不应该为他效死吗?)是故:因此。

在国富民强、民心所向、万众一心的局势下,勾践攻伐吴国势如破竹,屡战屡胜,终于灭掉吴国。

本文的题目是《勾践灭吴》。可是我们发现作者把笔墨放在描写战争场面的有多少呢?(明确、很少,只用了一句话概括灭吴的战果)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那么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确:重点写了勾践战前的准备工作。第一段:存国——求贤定计,与吴求和。

第2、3段:复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第4、5段——灭吴:同仇敌忾,一举灭吴。

四、拓展延伸

作者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我们首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勾践终能灭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

我们来分析一下勾践的人物形象,同学们认为勾践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明确:败而不馁,能屈能伸,城府很深,知人善任,性格坚忍,善于团结人民富国强兵的政治家形象。

从勾践身上,同学们得到了那哪些启示?(学生各抒己见)

明确:蛮对挫折和困难,要生不见败不馁,不轻言放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士兵突击》“不抛弃,不放弃”。

五、讲解课后练习,结课。

在勾践身上同学们都收获了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胜不骄败不馁,取得更高的成就。下面我们来看课后练习。„„下课 知: 复: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1、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感觉

2、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又

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反复

4、孰为汝多知乎?通“智”,知识 既: 劝:

1、既而儿醒,大啼。不久

1、果行,国人皆劝。劝勉

2、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

2、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

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 遂: 当:

1、自杀未遂。成功

1、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

2、登轼而望之„遂逐其师。于是、就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值、正当

3、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

4、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应当

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将

勾 践 之 困,会 嵇 也 喟 然 叹 曰:“ 吾 终 于 此 乎 ?”吴既 赦 越,越 王 勾 践 反 国。乃 苦 身 焦 思,置 胆 于 坐。坐 卧 即 仰 胆,饮 食 亦 尝 胆 也。曰:“女 忘 会 嵇 之 耻 邪 ?”身 自 耕 作,夫 人 自 织,食 不 加 肉,衣 不 重 采,折 节 下 贤 人,厚遇 宾 客,振 贫 吊 死,与 百 姓 同 其 劳。

第四篇:勾践灭吴学案

《勾践灭吴》学案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补充材料: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原文没有标题,题目是后人加的。文章记述了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而且是第一部分国记言的国别史,它所记载的言论史实,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十二年(前990),下止于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全书分为八部分,即《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共二十一卷。关于作者:

虽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但《国语》的作者历来没有定论。

一、预习准备:

1、查找相关材料:

春秋五霸: 吴越争霸

2、重点实虚词积累

①、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栖: 爪牙之士: 去: 亿: 丈夫:

②、一词多义:

知:知道;感觉;管理;通“智”„„ 例

复:繁复;再;恢复;答复„„ 既:不久;已经;既然; 劝:劝勉;劝说„„

遂:满足;于是;终于„„

雠:仇敌;仇恨;伴侣;报答„„

当:掌管;面对;在某个时候;阻挡;必定;将„„

3、通假字

帅—— 取—— 免—— 摩厉——

4、词类活用

(1)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 退:(2)我攻而胜之 胜,(3)服之而已 服,(4)然后卑事夫差 卑,(5)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6)必庙礼之 庙,礼,(7)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衣,5、重点实词

知、资、旅 更、摩厉、劝

6、文言句式(1)判断句 例

(2)省略句

⑶ 倒装句

第五篇:《勾践灭吴》教学设计9-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其说话艺术。

3、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评价勾践等人物。4、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对文章的感想。教学重点:

同上1 教学难点:

同上1、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宣布上课后,直接播放音乐,屏幕显示杨慎的《廿一史弹词》。

播放完后,教师:话说天下大势,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 霸。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司马)

下一张幻灯片:

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越。越王勾践迎击之,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阖庐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而父乎?”夫差对曰:“不敢。”是夕,阖庐死。夫差既为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三年,伐越,败越于夫湫。

教师:但越王夫差与吴王勾践之间的恩恩怨怨并未由此结束,惊心动魄的战争也就是从这儿才真正开始!

二、学习第一段

1、找一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2、教师讲析该段,需要强调的重点字词: 栖——本指鸟类歇宿,引申为停留居住。使动用法:有以助寡人谋而退吴者——退

知:管理资:积蓄水:动词,发大水苟:如果子——加在人名或官名前表示尊敬。古今异义:爪牙——勇猛的将士

然后:这以后无乃后乎——恐怕太迟了吧?

何后之有——宾语前置执其手而与之谋——而,表示顺承 行成——求和

教师分析时,要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1)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成败之机,在乎今日。——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必与越国共存忘!”)

(2)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3)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 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天欲灭我,我亦无所用焉。”

三、学习被课文删去的部分

原文——(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达)声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指军队),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子女赂(送财物给人而有所要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作奴仆)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全都带来);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惟君左右(调遣)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拘囚)妻孥(儿女),沉金玉于江,有带甲一千人,将以致死(效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将欲听与之交。子胥(名员,吴国大夫,助吴王阖闾夺取王位,并率吴军攻破楚都。后为吴王夫差赐死。)谏曰:“不可!夫吴之与越也,仇雠敌战之国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员闻之,陆人居陆,水人居水。夫上党之国(中原各诸侯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夫越国,吾攻而悔之,亦无及已。”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曰:“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太宰

谏曰:“ 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1、先让学生设想,自己若是夫差,会如何对待勾践、如何对待子胥呢? 2、然而,夫差并没有那么做。而是——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第二段。3、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句——

于是——这种局面

上党之国——中原之国

四、拓展思维:(如果学生有时间看完全文,就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请你认真阅读下文,认真思考:编者为什么要把原文中的第二段删去呢?你认为这合理吗?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不站在全文的高度上,是拿不出成熟的观点的。好,下面的时间留给大家,希望结合注释认真自读课文。***我的看法***

这一段一删,就使得比原文大为逊色。一是使“遂使之行成于吴”,没有了下文,求和究竟成功了没有啊?全文中线索不明显。二是使勾践其人失去了最好的比较对象,使勾践的形象略显单薄。三是失勾践灭吴的理由不够充分了。如果一是一味地讲勾践如何求人、求才、求强,那么夫差怎样呢?如果他对勾践心存戒心的话,勾践灭吴,我看未必。

四、删去的那一段正是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删去该段,着实少了些许情节上的波澜。教后感

不知为什么,在前一天晚上,我忽然意识到,把被删去的那场外交之战放到这节课上,实在上显得太雍肿,内容太繁杂,于是“忍痛割爱”。

事实证明此乃明智之举。这节课就得得精致了许多、从容了许多。我先把“随文练习”给学生进行了讲解,然后再步入新殿堂。学生很喜欢杨慎的《廿一史弹词》,他们情不自禁地去高声朗读它。他们也逐渐熟悉了“司马”这个名字,一见就它,学生就喜不自禁,因为司马总会给它们带来许多新鲜的东西,而且来得时机恰好。我常感到惭愧,光让司马来舞文弄墨,学生只是来拜读其文,总是一种遗憾,一种失败。于是就有了一个梦想——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写出象模象样的文言短文,让我所教的学生也都在文言课堂上都能说出象模象样的文言来。虽任重道远,然窈窕淑女在诱惑,于是,我只好迸发出初恋般的激情来了。

这节课还临时加了点佐料。前他们起立时,我未让他们坐下,而是让他们齐声连喊两声——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情绪激昂,慷慨之至。甚好。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公开课来上!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课来上!把每一节课作为自己一生的最后一件来做!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与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第一段及所删的段落

2、找两个学生分别阅读课文第二、三两段。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教师:以前我们总是先解释讲析,后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先提出问题,大家从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勾践采取的措施归纳为对已、对吴、对民三类的话,请问——对已,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已:卑事夫差、“卧薪尝胆”、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对吴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吴)

对民呢?——以民为本(制订“婚姻法”,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览纳士;轻徭薄赋;整顿军纪)

2、找一学生“当老师”,讲台上为全班讲析第二段。

3、教师强调:

其——自己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连词,表示结果、用途、目的。中原——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厕,上厕所。吊——慰问。有喜——讳饰语

去——废除。事——侍奉宦——使„„为官为——充当

4、教师讲析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至于——古今异义,到达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致——召集 取——通“娶”丈夫——男子免——娩豚——小猪饩与忾的辨析

政——通“征”必哭泣„„如其子——介词结构后置洁、美、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5、教师:从这两段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勾践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计的哪些策略呢?

(附三十六计:满天过海、围魏救越、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苦肉计——暗渡陈仓——

5、学生熟读这两段。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三、作业布置:

经过采取了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越国强大起来了。越王是不是主动下令攻吴呢?他是怎么做的呢?请课下同学们认真预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思考这个问题。教后感

总体感觉这是上得最不好的一节课。

是不是教师节这个伟大的节日,学生送给

《勾践灭吴》 教学设计(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