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69-985555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03 15:32: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人

看到美丽的风筝,听着动听的歌声,肯定沟起你哪些想象? 同学们说得很好,风筝给了我们那么丰富的内容,有喜悦、兴奋的感受,有难忘的故事,下面我们来学的是鲁迅先生写的《风筝》,看看风筝在他的心中引起怎样的情感反应。

惊异、悲哀

二、先来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因为鲁迅就说过知人论事说,要看一个人的作品,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人)

二、字词落实:本文写与一九二五年的一篇白话文,许多语言习惯与现在已有所不同,让我们产生美好、喜悦感情的风筝,文中的句子作者鲁迅心中的感受如何?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文中写了“我”、“小兄弟”,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3.文中往事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问:出示幻灯

1、这两段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非常生动?说说你的理解? 4、想象一下当时的小兄弟的感受。

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复杂,该怎样体会? 的确挺复杂。鲁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观照当年的情景,但是写的又是当年自以为是的行为,所以褒贬的色彩挺复杂。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而“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一脸严冬般的肃杀,连看看风筝,连惊呼跳跃都加以鄙弃。鲁迅把这样的压制写得多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写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而要偷偷来做,实属可怜之至。褒扬与同情是可以体会得到的。作者把自己写得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最后“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看见”。小兄弟的痛苦我们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则是冷酷无情,这里含着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1、“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2、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实际,你认为这样

做好吗?

3、读了文章后你有何感想?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作业:

1、你与家人有过冲突或误解吗?你感受过其中的亲情吗?写一写看。

2、作业本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③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 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 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O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O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O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O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 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1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O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旷我,J瞳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O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 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 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 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O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O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O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O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r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作业:作业本

反思:

常言道,继承创新,推陈出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传统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法与学法。因为只有继承传统中优秀的东西,才可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才可能真正得到新课标的要求。更何况新课标中并不是排斥这些传统方法的事实上,传统教法中应当继承并发扬的主要有如下一些:

1、多读,以读的训练为主 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很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但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的终身阅读习惯。诚然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我们必须有意识的把学生向这方面引导,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他们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多样化、更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教师可以把学生读书的多少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作详细记录,以作为学分认定的一个依据。

同时,新课改是在强调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丰厚的阅读体验,所谓的能力培养只是无源之水。只有当我们在新课改中避免了抛弃“多读”的误区,我们才会真正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多背,以积累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为目的 新课标非常重视多背,它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事实上,这也是古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对此也有很深的体会。郭沫若就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大家知道,中学生时期是一生中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背诵积累一定量的古代诗文和其他优美的篇章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可见,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得到了培养,语文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学生自能认知和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通过多背,心中积蓄了大量的优美诗文,涵养了人文气息,提高了语文素养,汲取了民族精神,弘扬了灿烂文明,为将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多面人才打下了扎实基础。因此,多读多背与新课改并不相背。

3、多写,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为主

事实上,要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写。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写作上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注重写作的同学能够在考场上写出优秀的文章出来,一个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的同学也很难写出深刻的文章来。不但要多写,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也就是写学生想写的东西。所谓的个性化写作,就是要尽可能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写生活和学习中的人和事,还学生以写作的主体地位。新教材的编排上,对“表达与交流”做了积极而大胆的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我们老师在这一点上还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不限内容,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写作,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表达,让他们无所顾忌地说自己心中的人和事,自由地抒写生活中喜怒哀乐。新课标不断强调:“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即使做不到每日一篇,也应该要保持思考的能力,坚持对生活细心感悟,对生命用心体验。只有当你的内心向整个世界敞开时,才能在生活中锻炼思维,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在需要写作是游刃有余。所以,多写也是不能忽视的优秀方法。

以上三种传统教学法可谓古已有之,它们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算是语文教学中的宝典了,可是有的时候往往容易被忽视了,特别是语文教育改革大力提倡创新的今天,我们更要紧记这一点,以免走入误区。

二 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和地位。在人文性方面,被过分强调和渲染。动辄就是人文素养,语文教学中老师也害怕被人说成没有贯彻新课改理念,搞出很多花样,仿佛很人文了,其实语文被“异化”了,变味了:语文课上,学生的确参与很多,也很活跃,很主动,处处都不忘和人文教育挂上号,以为这样一来就是新课改了。殊不知,作为真正面目的语文必须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有机融合。他们之间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非对立的。教学中也是这样,该精讲的语文知识还是要大力讲,反复讲,该训练的地方还得多训练,大可不必有那么一种紧张,怕突出了工具性,偏离了人文性。人文性应当很自然地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中去,不是人为地割裂开的,也不是仅凭几句“煽情”的语言就能培养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提高读写能力是他们学习语文的最基本要求,先要学会掌握语言表达的工具,有了基本的语文功底,然后才能谈得上审美呀、素养呀等等方面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素养,也才谈得上有人文素养。语文课要提高读写能力,必须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和积累,必须坚持以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为语文教学的根本,这是毋容置疑的。

第二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语文教学设计

学校:梁化第二中学

教师

课题

名称 周荣生 授课课题 科研课题 年级 七年级 科目 语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策略》

一、学生

分析

二、教材

分析

三、教学目

标设计

四、教学

策略

设计 初一学生已经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大意。但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摄入的信息量比较狭窄,不能主动地、积极地合作探究学习。个别学生对语文缺乏兴 趣,依赖性较强,学习较为被动。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1.知识与技能 神。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感情。 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 2.过程与方法 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值 做人原则,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学本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确立学习目标,使学生在这三方面都有所得。重在指导学生感悟人文内涵,学习名人的崇高品格和奉献精神。 运用“朗读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解决本课重点难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 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

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 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

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五、教学

过程

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掌握下列词语:锲而不舍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目不窥园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慷慨淋漓

四、理清课文整体感知1指导学生朗读: 放录音 教师范读个读互评、纠正 齐读 2合作探究(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1教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明确:“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五、小结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作业布置

1、读一读,写一写

2、完成练习二

2过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二、重点研读第一部分,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画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

六、课后 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请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写闻一多挑灯夜读的情景。5 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三、课外拓展 4.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等 5.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6.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

四、内容总结 闻一多既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五、作业布置 1赏析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感悟闻一多先生作为卓越学者的精彩语言和作为大勇的革命家的风范。附板书: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卓越的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大勇的革命烈士“说”了就“做”1.朗读的效果较好,通过朗读,让学生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4反思

七、课例

评析

2.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3.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 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三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2. 课堂气氛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实现共同达标。3. 课堂结构紧凑,能够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情感。5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基本执教者 信息 所属教材目录 名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张俊平课时 七年级下册第一课

三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书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少年鲁迅在游戏、学习教材中所具有的童真和童趣,发掘他对生活的情趣和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分析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一是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现的童趣和童真;二是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三是进行练笔活动。教学的难点,一是理解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二是理解课文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及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有些内容,如百草园学情里的故事、雪地捕鸟的活动学生可能比较感兴趣,易于理解;而有些内容,如三味书屋中的环境、学习活动,可能不感兴趣,难于理解。所以,分析 在教学时教师要处理好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与方法目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目标 标

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值观目标 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1、掌握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及叙事写人的方教学法

重点

重难点 教学策略与设难点

2、理解文中词语的表达作用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

2、正确理解过渡段的作用和情感。

以朗读为主线,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来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并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个性化的阅读。计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教师活动 节预设 的时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常回忆童年,怀念童年,童年留在我们的心里是很美好,美好的回忆同样留在鲁迅的心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探索一下他成长的足迹吧。

二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中我们可得到哪些信息?

(1)“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使学生容易进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入课堂

了解鲁迅,进入主题

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

了解,整体感知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

浏览阅读,分段

整篇文章结构 写的。(2)全文叙写了作者儿时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3)表明了作者由幼时玩乐到长大读书的过程。

2、快速浏览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第一部分(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二部分(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注:第9段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三、研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并思考:作者说:百草园是一个荒园,可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

课堂小结

2分钟

(乐景,乐闻,乐事)

在百草园中有有趣的植物、有趣的动物组成了有趣的活动,可以干有趣的事情,听有趣的故事,所以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2、个别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⑴、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明确: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鸣蝉、黄蜂、叫天子 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来赏析

明确:(1)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

(2)多角度来写景: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合理的顺序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3)运用多种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写景。(4)借助准确的形容词、动词表情达意。

师生小结:本段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着高低的顺序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并将高兴愉快自由无忧无虑的心情寓于其中,写出了童真,写出了情趣,体现了一个乐字,做到层次井然,情景交融。⑶、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景物写得这样详细,为什么能写得这样仔细?(为什么过去了那么多年,印象很深?)

作业一 布置作业 1分钟

1、识记课文中词语和拼音

2、熟读全文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作业二

运用课文中所学习的写作手法并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自己童年的趣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选自《朝花夕拾》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一、自由快乐的百草园生活

板书 景物;传说——(对比)——三味书屋:环境、学习、玩耍;捕鸟 设计 自由快乐

枯燥无味

这是我本学期上的一篇课文,在编教案时反复阅读了教参,并上网搜寻了多篇教案,最后整合了几篇教案及自己的一些见解,就有了这篇教学设计。从教这篇课文至今,已有三个星期了,回头想想,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教 学 反 思

一、将三味书屋的生活基调定为充实快乐的生活,既让百草园的生活与三味书屋的生活前后一致——都是快乐的童年生活,又能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我在具体上课时,将“同学们,你们告别小学来到中学,生活得快乐吗?为什么?”的问题一抛出,学生们都说快乐,并摆出了许多理由:环境新、老师新、同学新、知识新„„我再将“那鲁迅先生告别自由快乐的百草园生活来到三味书屋,生活得快乐吗?何以见得?”学生都说快乐,并一下子就找出了新的学习环境和折蜡梅花、寻蝉蜕,喂蚂蚁、做戏、画画儿的事。我再问学生“你们现在读书每天必做的事是什么?”学生都说上课、做作业。我再问学生“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每天必做的功课是什么?”学生马上就找到了读书,习字,对课。而对于学习生活中的小遗憾,学生就更好理解了。

二、在将全文作为一个整体时,三课时又分别突出三个重点:如何写景、如何叙事、如何写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方法。

三、将知识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紧密结合。在领略了文学大师的文采时,就学以致用,在第三课时的第四个环节,安排了学生的练笔。

四、板书的设计,全面地涵盖了本文的知识。

当然,也有不足的地方,那就是课的战线拉得较长,显得拖沓,不紧凑。我在具体上课时,实际上用了四节课的时间,到了第四节课时,学生的热情就没前面那么高了。这也正是我感到难处理的地方。因为鲁迅先生的文章被人分析得太透彻了!随便哪个段落都可出几个题来考学生。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要求

能从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角度理解教材,选取教学内容,并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材分析中要渗透教师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探讨,做到教材分析的个性化。

第二部分

教学设想 要求

一是,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教师能从语文的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要求出发,选择适合的教学设计理念和课堂教学方法,并很好体现个人的教学风格特点。二是有正确的学情分析,并做到教材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对象的融合。

第三部分

教学目标 要求

教学目标呈现要明确、具体、适切,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实际,教学目标设定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第四部分

教学过程: 要求

教学过程可以分成预习检查、导入新课、整体感知、语言品味、结构分析、问题创设、问题探讨、创新发现、合作学习、知识拓展、作业布置等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安排,部分或全部选择这些环节组织教学,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安排好相应的教学内容后,要附加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从教学内容的落实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和学习指导等方面简述设计意图,努力把对课堂的组织和认识上升到科学和理性层面。

第五部分

课堂小结与反思 要求

能客观呈现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反思值得借鉴或改进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反思要做到具体、实在。

第五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专题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荐二下

语文教

(3000)

案字荐202_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荐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