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端午节》——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推荐5篇]
编辑:天地有情 识别码:69-876566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1-17 21:56: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端午节》——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端午节》

—— 交流、评价探究成果课

活动背景:

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为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开展“端午节”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

活动目标:

(1)价值体认: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及传统习俗的参与,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2)责任担当: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3)问题解决: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自己对端午文化的需求,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且将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转化为研究小课题,体验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对问题的初步解释。

(4)创意物化: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感受端午习俗的魅力,掌握包粽子、做香囊、编五彩绳等基本技能,服务于学习和生活。

活动实施年级:

五年级 课时安排:课时 活动计划:

回忆课前的分组及活动任务,导入“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出示本节课的交流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各小组围绕“端午文化成果交流”分头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结合标准进行评价;各小组围绕“端午习俗我参与”分头进行展示汇报,其他小组结合标准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提出新的学习任务。

活动实施过程:

一、回忆课前的分组及活动任务 导入新课 前一段时间,同学们从众多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了《端午节》、并自由组合成了六个活

动小组,分头对照活动标准对节日的来历、习俗、故事等展开了一系列的考察探究活动。这节课,我们分别从“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和“端午习俗 我参与”两方面来共同交流分享,希望大家对照评价标准认真倾听、勇于质疑,掌握更多的考察探究类活动的学习方法。

二、明确第一环节活动任务 1、教师出示活动任务: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 2、各小组会汇报展示。

3、引导学生针对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评价。

三、明确第二环节活动任务 1、教师出示活动任务:端午习俗

我参与 2、各小组会汇报展示。

3、引导学生针对评价标准进行有效评价。

四、总结提出后续活动要求

通过今天的成果交流、评价,老师看到了你们各个小组沉甸甸的收获。不论是成果交流,还是参与体验汇报,你们都从中获得了考察探究的方法,学会了分工,懂得了合作,能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呈现出累累硕果,同时,加深了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与了解。下节课,我们将整体反思本次活动,并进一步改进完善活动方法,争取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有更大的收获!

学情分析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近几年随着洋节的深入,传统节日越来越不受重视,但他们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但是只有让学生理解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明白过节的意义,体验风俗,感受快乐,感受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氛围,才能把它传承并发扬光大。

小学生活泼好动,阳光、充满活力,对世界充满着好奇,让他们自主探究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很兴奋很感兴趣。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验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自觉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提升家国情怀。开展观察、实验、考察、调查、设计与制作等探究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交流分享小组对端午节传统节日的探究结果,增强了对祖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探究意识和认同感。学生在掌握包粽子技能技巧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动手兴趣。

首先,在探究中增长才干,丰富了综合知识。社会是个大课堂,融合着许多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本次活动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为了探究问题,必须了解各方面的知识。确定好课题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分别成立了“端午探源组、端午习俗组、端午诗词组、端午美食组、国外端午组、粽子飘香组”六个活动小组。各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明确分工,合作完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无形中主动学习了许多知识,还掌握了不少课堂以外的学习方法。

其次,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活动的过程是学生亲身实践的过程。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参访中如何与人交流、如何流利的表达、如何与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合作、如何总结、如何思考„„当学生尝试着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与此同时,家校互动,形成合力与家长交流多了、沟通多了,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和理解,充分调动了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真正使学校家庭形成合力,有效地教育学生。

教材 分析

这是一节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是 考 察探究类活动的关键要素之一。本节课,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从“端午文化成果交流”和“端午习俗我参与”两方面来共同交流分享,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评测练习

1、通过本次的考察探究活动,你觉得你掌握了哪些考察探究方法?

2、在本次的“端午文化 成果交流”环节,你在本小组当中担当了什么角色?自己认为表现得怎样样?以后打算怎样改进?

3、在参与端午习俗体验的活动中,你都收获了哪些技能服务于生活和学习?

4、能将在本次《端午节》考察探究活动中获得的所有体验与收获,呈现出来吗?你打算怎样做?

5、在参与实践、调查采访、获取资料的时候,你是怎样与人交流的?觉得自己有进步吗?打算以后怎样做?

课后 反思

本节课,分为两大环节,一个是关于端午文化的成果交流,一个是关于端午习俗的参与体验。关于端午文化的考察探究性学习,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成端午探源组、端午习俗组、端午诗词组、端午美食组、国外端午组、粽子飘香组 6 个活动小组,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关于端午习俗的参与体验,多个小组能选择两样习俗参与实践。汇报的课堂上,孩子们能够人手包出一个粽子,并且有的学会了编五彩绳,有的学会了做香囊,有的还学会了做彩绳粽子„„收获劳动技能的同时,也收获了恒心和毅力。

应该说,本节课学生较好地感受到了端午文化的魅力,在小组合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学会了沟通与包容,收获到了快乐、成就感、耐心、细致,可以说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课标分析

考察探究是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观察、记录和思考中,主动获取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行等,它注重运用实地观察、访谈、实验等方法,获取材料,形成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考察探究的关键要素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选择方法,研制工具;获取证据;提出解释或观念;交流、评价探究成果;反思和改进。

《端午节》——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通过考察探究节日的来历、习俗、故事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统文化的激情;通过参与体验端午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意识和认同感,符合课标要求。

第二篇:初中综合实践_走近端午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设计教师

科 综合实践 课

走近端午节

新授课

教材分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次活动主题的选取是端午节的特色活动课程,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它为学生理解端午节意义、走进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活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会举行赛龙舟等活动,但对于端午节的历史意义及文化功能却知之甚少。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能通过上网、看书、采访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虽然已是七年级的学生,但平日很少做家务,希望能通过学包粽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文化及习俗; 2.通过亲手尝试包粽子,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和与人交往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端午节及学习包粽子。

教学难点:学习包粽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包粽子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活动导入

1.我们国家的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 2.我们刚过了什么节日?下一个节日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

二、认识端午节

多媒体出示:

1.端午节简介

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另有端阳、端节、端五、重五、五月节、女儿节、浴兰节等说法,是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据学者研究证明,端午节起源于中国,端午节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存在,迄今已有 202_ 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202_ 年 5 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 202_ 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2_年 9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起源: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有很多不同的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源于纪念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 339 年~约公元前 278 年),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 问》、《九歌》等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 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 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源于纪念伍子胥

在江浙一带流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伍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定一学生读给大家听

学生 交流讨论 讲故事

让学生了解告诉端午节

加深学生对端午节认识

子胥,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助吴伐楚,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夫差继位后,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故此又有端午节为纪念曹娥一说。

2.端午节文学记载

端午儿歌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童谣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吉祥!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

[唐] 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乙卯重五诗

指定学生选读

让学生知道从古至今都有文学作品关于端午节的记载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已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明】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午日观竞渡

【明】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律•端午(二首)

端午大雨,组缃兄邀饮,携伞远征。幺娃小江着新鞋来往,即跌泥中。诗纪二事:

其一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著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其二 小江脚短泥三尺,初试新鞋来去忙; 迎客门前叱小犬,学农室内种高粱; 偷尝糖果佯观壁,偶发文思乱画墙;

可惜阶苔著雨滑,仰天踬倒满身浆!

(1942 年作于重庆)

3.端午节习俗

• 赛龙舟:这项为了纪念屈原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已经逐渐从民间习俗演变成具有官方色彩的专业竞技活动,形成了有章法、有规范的体育文化,并蔓延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

• 悬挂菖蒲、艾草:端午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门上悬挂菖蒲和艾草借以避邪。

• 吃粽子:粽子,又称 “角黍”、“筒粽”。这个习俗来源于纪念屈原,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流传到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

• 饮药酒、洗药 澡:端午节时,人们饮用浸泡着雄黄或菖蒲的药酒,用兰草煎熬出来的水汁洗澡,从而祛病除疫。

• 端午配饰:人们常以各式各样的小饰品作为驱邪避害的象征。例如香囊。

• 食五黄:在江浙一带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的是黄瓜、黄鱼、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

全国有着不同的粽子,端午节粽叶飘香,粽子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感情。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广东粽子个头不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江西粽子多以尖三角形,有腊肉、蜜枣、绿豆等风味。

福建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

世界各地还有许多种粽子。(拉美 缅甸 越南)

三、学习包粽子

学生交流讨论,然后口答展示

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1.先播放视频——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教学 2.再用多媒体出示温馨提示及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

温馨提示 :

(1)小组同学之间要合作,发现的问题告诉小组长,并一起讨论解决的方法。也可以请教老师。

(2)在添米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米撒出来,要爱惜粮食,粒粒皆辛苦哦。

(3)轻声说话,要注意卫生。

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

NO.1 :需要准备的工作是:糯米洗净,滤水,不要滤干,水到米表面就行,泡着,不用泡太久,一般 30 分钟到一个小时就行了。根据个人口味将各种辅料备好。

NO.2:选两张大小接近的粽叶,把两片粽叶光滑面朝外,剪掉叶柄。

NO.3:在靠近叶柄的2/3处折叠成漏斗形状, 大拇指压着粽叶的接头处(不能有漏洞)。往漏斗里装入少量米。

NO.4:依据自己口味放进辅料。

NO.5:继续放米,米和漏斗口持平即可,太少了粽子很瘪,太多了包不住。用大拇指把米压实。

NO.6:将上端叶子折过来盖上,手不能松。

NO.7:左右两边的粽叶向内折叠,使粽叶把米全部裹住,要包的密不透风,不要让里面的米漏出来。

NO.8: 折转合上。

N0.9:

握紧粽子,用绳子缠紧,粽子就包好了。

3.优秀作品展示 观看视频,明确主题。

教师把包粽子用的材料分组发放,学生按步骤合作学习包粽子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

让学生了解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

提高学生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板书设计

走近端午节

一、活动导入

二、认识端午节

1.端午节简介

2.端午节文学记载

3.端午节习俗

三、学习包粽子

学生对端午节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端午节要吃粽子,会举行赛龙舟等活动,但对于端午节的历史意义及文化功能却知之甚少。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能通过上网、看书、采访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虽然已是

七年级的学生,但平日很少做家务,希望能通过学包粽子体验劳动的乐趣。

《走近端午节》这一活动的设计,立足传统,源于生活,实践性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才艺得到了充分展示,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收获了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加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有关的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新课程背景下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要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次活动主题的选取是端午节的特色活动课程,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思路是以端午节的节日文化为核心,以研究性学习、技能学习为基本形式,以学习包粽子为主要载体。在自主活动与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与感悟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对端午文化的认同感。它为学生理解端午节意义、走进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活动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给家人讲端午节的故事。

2.给家人做粽子。

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们走进了端午节,了解了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文化及习俗,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本着体验生活,快乐学习的理念,我们在课堂上动手包粽子。本次活动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与感受。

知识 与技能 :

3.了解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文化及习俗; 4.通过亲手尝试包粽子,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和与人交往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第三篇:小学美术_12端午节赛龙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 端午节— 赛龙舟

版本:湘美版

年级:三年级(上册)第 12 课 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屈原其人其事、端午节的来由与相关习俗,感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2.通过了解端午香包的特点与用途,在制作香包的过程培养学生专心、细致和耐心的作风,发展动手能力。

3.学生掌握龙舟及人物的表现方法,能将赛龙舟场面创造性的表现出来,感受赛龙舟时团结协作、坚持不懈、勇夺第一的精神,提高综合运用能力,享受创作活动的乐趣。

点:

龙舟及人物的表现和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难

点:

人物的神态与动态刻画 教

法:

讲授法

欣赏法

游戏法

合作法

表演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书、彩卡、记号笔、鼓、旗、红头巾、小组合作当堂达标表等 课

型:

绘画 学情分析 :

三年级学生属于小学中级学段,思维较活跃,能够大胆想象,敢于表现。下笔果断能较准确生动的表现出龙舟的特点和人物的神情、动态;充分而恰当的表现节日热闹的气氛。

程 学

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感受龙舟文化 谜语导入,让生猜谜。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谁能猜出来?“两片绿叶把米装,小绳一系真漂亮”对!是粽子。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粽子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习俗?师小结:赛龙舟是端午节举行的最隆重的水上竞技活动,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 12课---端午节 引出课题 粘贴。现在我们就到比赛现场去看看播放视频。

生答谜底:粽子 生答:赛龙舟

生带着问题看视频

生:“红红火火,很热闹!” “很热闹,大家都想争夺第一名” “他(她)们把鼓敲得特别响!”

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学习热情

师:划龙舟比赛现场是怎样的场面?同舟队的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师小结:“岸上是人山人海,彩旗招展;江上是锣鼓喧天,龙舟竞渡”。师给回答问题的小组奖励粘贴小红旗。

二:探究龙舟画法 老师讲授龙舟结构,分为龙头、龙身、龙尾、船桨、鼓、旗几部分。整体呈现出“窄而长”的特点。讲授龙头、龙尾的装饰画法,“这些龙头采用了民间艺术的手法,大红大绿,色彩鲜明,具有浓郁喜庆的节日氛围。” 师讲授人物动态及表情“选手根据分工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分别讲授不同角色的动态及 神情。掌声鼓励!给追梦队和同舟队的同学奖励小红旗。

总结观看选手在生观察欣赏学习龙舟的构造

生欣赏学习龙头和龙尾的装饰画法

“旗手:他拼命的挥舞旗帜为船员鼓气;“划桨手:拼命的划船,为自己的队伍赢得第一”。

“鼓手:敲鼓的时候很卖力,敲得鼓声喧天。他想敲鼓带动大家的热情!让大家尽力划船”。“舵手:他们拼命地把握住舵,掌握方向!”

让生加深对龙舟的认识、感悟和体验

龙舟上的站位,出示图片。

三:小游戏互动体验

“接下来我们体验一下划龙舟的小游戏,每小组为一条龙舟,分别选出鼓手、舵手各一名,其余的为划桨手,佩戴道具,听我号令,”看哪一组的同学表演最精彩!”师生互动,共同体验。为表演精彩的学生奖励小红旗。

各小组推选鼓手、舵手,选出的鼓手扎上红头巾,手持鼓椎准备击鼓,舵手站立模拟动作,划桨手手持竖笛作桨准备划船。

此环节旨在让生进一步感受体验赛龙舟的紧张而激烈的氛围,入情入境。体会选手的动作、表情。为下一步创作打下基础。

四:讲授龙舟画法及 人物动态表情

分别出示图片讲解侧面、正面龙舟画法 以鼓手、舵手为例分析人物动作、表情。“鼓手高举鼓椎,头扎红巾,喊着号子,表情严肃地用力击鼓。划桨手也口喊号子,扎着头巾,用力 生观察比较找出正、侧面龙舟的不同点。分析欣赏人物的动作表情画法。

此环节让生多角度的了解龙舟,丰富构图形式。抓住人物的神情及细节描写。突出教学中难点。

划桨。线条简练、流畅,形象概括。生动传神!”

五:尝试创作 教师辅导

观看了龙舟比赛,亲自体验了激烈的紧张的氛围。我们来一场“赛龙舟绘画比赛作品展”好吗?出示作业要求,比赛规则。播放背景音乐。

生分为四个小组合作完成‘赛龙舟’作品,开展合作学习。

检验课堂合作学习成果及小组合作学习达标情况 六:作品展评 课堂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到前面展示作品,小结总评。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端午节的习俗—划龙舟,同学们亲身体验了赛龙舟紧张而激烈的氛围!作品构图大胆饱满、形式新颖、别具一格。色彩鲜艳、丰富、对比和谐。

人物动态生动、生送作品自评、互评作品

师评选出优秀作品颁奖,根据各小组表现进行达标总分评比!

检验学习成果和小组合作作品完成达标情况

传神。画面效果精彩!希望同学们今后多观察生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美术作品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都是追梦人,每个人都有一个远大的梦想,愿你在追梦的途中能同舟共济、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歌,让它伴你成长的路上与你一路同行!在歌曲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同学们!下课!”

生聆听回味本节课学习知识,展望未来,带着梦想踏上新征程!

师对本节课总结同时对生提出新要求,憧憬美好未来!

七:课后拓展

让生收集中国其他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的习俗都有哪些?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创作美术作品,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

《端午节---赛龙舟》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善于模仿,美术学习兴趣浓厚,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有一定提高。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的绘画能力也有了初步提高。

八:板书设计

一:龙舟-----窄而细长 二:人物-----动态神情

九:教学反思

本课是中国传统节日,有浓郁的节日氛围。学生对这类题材很感兴趣。也有部分经验与感受,参与激情高,兴趣浓厚。师生互动好,整堂课气氛活跃。作品效果好,小组合作当堂达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但他们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平时学生就积累了一些关于端午节的感性认识体验和一定的理性分析,并能对常见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和简单的描绘。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媒体资料的进一步了解和小组探讨,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经历和现象中去发现问题是很有益的。

《端午节---赛龙舟》效果分析

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大量的观察和提问环节,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赛龙舟。同时,搜集了大量关于龙舟的图片,以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龙舟,更加形象的了解赛龙舟的情景。美术课堂是动手动脑的课堂,课堂中能够很明显的体现出学生就是主体,所以课堂在各个方面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导”师。美术课堂还是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赛龙舟,学习龙舟和人物的画法后,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画,先进行小训练,发现问题后共同修改再创作。

《 端午节---赛龙舟》教材分析

1、学习龙舟的表现方法。

2、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记忆赛龙舟人物的变化。2、运用线条大胆地表现对赛龙舟的感受。难点:运用线条大胆地表现对赛龙舟的感受。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记忆交流——观察分析——尝试训练——指导表现——交流评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 PPT 课件、鼓、旗、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

《端午节---赛龙舟》评测练习练习练习:

1、用线画出龙舟、人物场景。

2、运用线条大胆地表现划龙舟的感受、场面。

评价:

1、学生自评:说说你是怎样用点线面形态来表现赛龙舟的呢? 2、学生互评学生互评:你认为那幅作品较好的表现了赛龙舟的激烈的场景?为什么?

《端午节---赛龙舟》课后反思

美术课上我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是可以美术教学来采用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是美术课程中一个最重要的意义。我设计了大量的观察和提问环节,用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赛龙舟。同时,搜集了大量关于龙舟的图片,以

便于学生更加形象的了解龙舟。美术课堂是动手动脑的课堂,课堂中能够很明显的体现出学生就是主体,所以课堂在各个方面尽量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导”师。美术课堂还是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龙舟,学习龙舟的画法后,就是让学生自己去画,先进行小训练,发现问题后共同修改再创作。但是在讲的时候还是出了一些状况,比如,提问时不够精准,教师讲的太多。所以,我就想,我们的课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程度来备课的。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每个小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知识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候应该在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的情况下来设计课堂,精讲多练,时间尽量还给学生。

《端午节---赛龙舟》课标分析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活动方式上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和展示,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体验愉悦和成就感。大胆设计创造,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还是探索未知,体验成功与情感,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端午节》在新课程标准中本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本课以生活中传统节日端午节划龙舟为内容题材,让学生回忆体验划龙舟的情景与不同的感受,并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本课是一节表现性绘画课,应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夸张表

现.

第四篇:综合实践课 端午节课后反思

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魅力端午》教学反思

交界中心学校周巍岩

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临近时,我们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节的了解很肤浅,仅限于端午节的时间,要吃粽子等。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深入了解端午节,我选择了《魅力端午》这一主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研究。通过自主备课——试讲研讨——修改再上等几轮下来,我豁然开朗,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题课有了新的认识。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有很多地方感觉很舒服。

一、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追溯端午渊源

本节课,首先谈话读童谣,引出课题,然后交流感知,分组汇报,动手实践。这样简单的教学环节,清晰的思路,像一条线串起整个课堂,操作起来灵活自如。

众所周知,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自主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因而,在这节课上我注重以生为本,教师只做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学生把收集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组成由来组、习俗组、诗词组、活动组、饮食等组进行回报。在孩子们绘声绘色地讲述中我们知道了端午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存在,迄今已有202_多年的历史。伍子胥、曹娥、秋瑾、屈原他们的传说的故事为课堂增添了许多情趣;端午习俗为学生打开了好奇的窗子,端午诗词组的古诗词、对联使我们沉浸在厚重的文化氛围中;最吸引人的还要数端午节的饮食组的汇报,孩子们呈现了不同地区风格的粽子,让人看了垂涎三尺。丰富多彩的汇报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又同时落实了活动目标,还实现了对学生综合实践学科核心素养的训练。

二、授之以渔 自主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综合实践课上,老师要做辅导员,在孩子们有困难时,雪中送炭,给他们一个例子,引导他们自己去揣摩,使其习得一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走进我们学校的食堂,请的食堂工作人员亲自指导学生实践。面对真材实料,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了包粽子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成形难、容易漏、扎不紧。带着发现的问题,再动手实践,寻找使粽子有形、防漏、扎紧的有效办法。经过几次实践,孩子们对包粽子的方法和步骤初具轮廓,实践起来也轻松了许多,他们就能边学边做,真正掌握方法,真正学会。完成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以生为本,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自己去感悟,去摸索,去探究,老师做真正的服务者,引导孩子进行真实有效研究活动,在活动中习得方法。

三、巧妙安排,紧凑高效

这次综合实践课,较为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就我个人而言,在锻炼之余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明白了课堂上要以生为本,教师要做好引领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调控能力„„总之,我们教师必须设计思路清晰,耐心指导、细心安排,才能顺利完成综合实活动。

第五篇:小学信息技术_信息和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了解身边的信息和信息技术;(2)如何传递信息;(3)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什么是信息,感受生活中的信息无处不在。了解信息的多种表现形式。了解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能借助信息技术用不同形式表现信息,能辨别信息的真伪。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培养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维护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课内容的分析,确定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什么是信息和信息的表达 难点: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课堂预设)

二 次 调整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通过学生喜欢的侦探柯南的形象导入,拉近学生和信息的距离。通过侦破失物招领的案件,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体会因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生活中的信息无处不在。

(一)寻找失主,引出课题(导入激趣)

1.播放课件: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朋友,同学们看看认识他吗?(柯南)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位朋友吗?(柯南带着一副黑色眼睛,老师用 3D 打印机打印了一副柯南的眼镜准备送给今天表现最好的同学)

今天我们就学着柯南来侦破一起案件。今天早上有位同学在我们校园里捡到这个包(课件),他把包交给了大队辅导员。根据包里的几样东西,请我们的小侦探们分析一下这个包最有可能是谁的,好吗? 2.我们先来看看第一样东西口红,分析:包的主人可能是女的 这里还有本一年级的数学书,分析:包的主人可能学生、家长、老师 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什么,一本书,上面写着“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师用书”,分析:包的主人最有可能是一年级数学女老师 3.小结 你们真棒,从这三个简单的物品中找到了这么多有用的信息。(板书信息)谁愿意交流一下,通过查看不同类型信息文件,将抽 象 概 念 具 体化,总结出什么是信息。因为是使用电脑查看文件,所以此处也在潜移默化的渗透最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通过“你还从哪些地方见到过文字信息”、“你还见过哪些安全符号”等问题,培养学通过上面的案件分析,你有什么心得和收获?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边的信息无处不在。(板书:一、信息时代)对于得出结论和发言的同学,组长盖章奖励。

(二)多种类型,感受信息(重点部分)

1.信息的表现形式 老师要通过计算机给同学们看几个不通类型的文件,找一找里面包含的信息,比比谁的速度最快。第一个文件是老师的自我介绍,学生可以找到老师的姓名、学校、爱好等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文字类型的信息。请学生说一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文字信息。第二个文件是小心触电的符号,通过分析得出这是图形类型的信息。请学生说说你还见过哪些安全符号。第三个文件是老师的照片,学生可以找到老师拍照的地点、季节等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图像类型的信息。第四个文件是上课铃声,学生可以的到该上课的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声音类型的信息。第五个文件是大白机械臂的视频,学生可以的找到这个机械臂很软等信息,通过分析得出这是视频类型的信息。

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意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身边信息的多样性。

通过游戏教学法解 决 本 课 的 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增进团队默契,明确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信息”这样的抽象概念也可以通过游戏变得好玩、有趣,并通过使用计算机初步感受到现通过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总结出常见的信息表现形式:文字、图片、声音、视频。(板书)

2.小结 同学们真棒,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什么是信息吗?小组互相说一说(这些通过文字、图形、图像,还有声音、视频等方式传递给我们的各种消息就是信息。)对于得出结论和发言的同学,组长盖章奖励。

(三)游戏互动,传递信息(重点部分)

1.接下来我们来玩个“你比我猜”的游戏。出示游戏规则:每次请一个小组上台,一个人比划三个人猜。比划者可以用语言或动作传递信息,但语言中不能带有要猜的词或字,否则按不计分处理。每组 5 个词,计时 30 秒。

第一组:举重 小白兔 上蹿下跳 奥特曼 电脑 第二组:街舞 蜗牛 手忙脚乱 喜羊羊 手机 第三组:打篮球 大象 三头六臂 哆啦 A梦 iPad …… 恭喜获胜小组每人得到两个印章奖励,其

代信息技术在传递 信 息 时 的 便利,为下一环节信 息 技 术 做 铺垫。

通过学生自学和交流,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课下去了解更多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相关的故事,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通过我国成功 发 射 “ 墨 子号”,增强学生的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他参与小组每人一个印章奖励。

2.接下来我们难度升级。出示游戏规则:将扇子图片通过教室软件在规定时间内传给老师的获胜。时间 10 秒。

3.小结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不仅能用我们的身体和语言表达和传递信息,而且还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计算机和网络完成了信息的传递。

(四)信息技术,开阔视野 提出两个问题,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吗?除了计算机你还知道哪些信息技术工具呢?请大家自学课本第四页,时间 2 分钟。学生自学后发言交流(获取、加工、存储、管理和传递信息的技术统称为信息技术。)(数码相机、卫星系统等是信息技术工具)

我们平时生活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计算机,课件出示计算机家族中的明星。那么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一下它们的故事。

除计算机技术外,还包含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通过“墨子号”发射的新闻视频让学生再

通过实例分析和微视频等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突 破 本 节 课 难点。引导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通过观看微视频,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能够掌握简单的信息保护方法。通过问卷星进行在线当堂检测,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将“小组得分表”贴在黑板上,展次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播放短片)看完短片,交流感受。

(五)信息安全,社会责任(难点部分)

1.上课前老师收到一条短信,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播放中奖信息。提问:你觉得老师应该去领奖吗?为什么? 看来同学们都明白,原来我们收到的信息不一定都是真的,对信息的真实性我们要加以区分。信息和信息技术为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好处。但是,同时也衍生出了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高科技犯罪。那么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要怎么做呢? 小组讨论一下(应当明确信息和信息技术(计算机)使用规范,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相关法律法规。)

课件出示,师生齐读。

作为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往往是信息侵害的受害者,那么接下来老师要通过一段微视频教给大家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播放视频。

2.总结 最后通过问卷星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的所学吧。公布答题情况,请组长将得分表贴到

示学生的学习过程。

黑板上,根据得章数颁发最佳侦探奖(3D 打印眼镜)。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信息技术课,对于这样一门学科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好奇。对于信息和信息技术这样抽象的词语只存在一些懵懂的意识,并没有系统明确的概念。他们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身边的信息缺乏归纳总结。学生使用电脑的水平是有限的,像通过教师软件传送文件和问卷星的操作还要提示和指导。

效果分析

不属于信息类型的是()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文字 0 0% B.计算机(答案)35 97.22% C.声音 1 2.78% D.图形 0 0% 正确率:97.22%

小明想给国外的朋友发几张照片,以下什么方式最快速?()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打印出来寄过去 0 0% B.网络传输(答案)36 100% C.自己送过去 0 0% D.没有办法 0 0% 正确率:100%

当你收到短信:“三星电子集团大陆分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恭喜您的手机号码中(二等奖)12.8 万元,兑奖热线:***”。你应该()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直接删除短信;(答案)33 91.67% B.置之不理 2 5.56% C.打个电话试一下 1 2.78% D.去领奖 0 0% 正确率:91.67%

个人信息都包括哪些?()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姓名 0 0% B.学校 0 0% C.家庭住址 0 0% D.以上都是(答案)36 100% 正确率:100% 学生学习的效果非常理想。其中第三题学生出的问题相对较多,学生会认为置之不理也是正确的,此处教师再加以引导。

教材分析 《信息和信息技术》是小学阶段的第一课。是理论知识课。是使学生正确认识信息技术这个学科的重要一课。(不是电脑课、计算机课、上网课)本课教材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指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为依据,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合理恰当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因此这一课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确定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

(1)了解身边的信息和信息技术;(2)如何传递信息;(3)培养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对教材内容的补充); 评测练习信息和信息技术

学号:

[填空题]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属于信息类型的是()

[单选题] *

A.文字 B.计算机(正确答案)C.声音 D.图形

小明想给国外的朋友发几张照片,以下什么方式最快速?()

[单选题] * A.打印出来寄过去 B.网络传输(正确答案)C.自己送过去 D.没有办法

当你收到短信:“三星电子集团大陆分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恭喜您的手机号码中(二等奖)12.8 万元,兑奖热线:***”。你应该()

[单选题] * A.直接删除短信;(正确答案)B.置之不理 C.打个电话试一下 D.去领奖

个人信息都包括哪些?()

[单选题] * A.姓名

B.学校 C.家庭住址 D.以上都是(正确答案)课后反思 1.结合《指导纲要》和《课标》,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站在四年级学生的立场进行了思考。

3.注重了学生在课上每一个环节和整堂课最后的评价,使用了“打分表”和问卷星等形式。

4.《信息和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在一节课上既想把相关内容都呈现出来,但实际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这个题目在课时设计和内容设计上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这也是下一步我要研究的重点。

课标分析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本课对应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_《端午节》——探究成果交流评价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推荐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