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8《世说新语》二则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编辑:月落乌啼 识别码:69-987177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 2024-05-04 22:32:11 来源:网络

《世说新语》二则

【教材分析】

《咏雪》一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同时,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勾画出家庭浓重的亲情氛围,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露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写“友人”不守约定、不讲信用的故事,说明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尊重的道理。刻画了一个聪明机智、据理力争的儿童形象。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要认清这一特点,并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课文,也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基本教学方式应当是“诵读——讨论——诵读”。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反复诵读短文,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

4.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教学重点】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诵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

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在言语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通过分析人物描写辨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咏雪》中的两个比喻。

3.反复朗读,感受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由《三字经》引出谢道韫

师:中国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里面有一段话:“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蔡文姬从小便能分辨琴韵,谢道韫能出口成诗。这里的谢道韫就是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大将军谢奕的女儿,是当时有名的才女,文能吟诗咏雪,武能提刀杀敌。让谢道韫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就是那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今天我们学习的《咏雪》就记载了这句话。

2.介绍文学文化常识

结合注释及相关资料,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

课件出示: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

【设计意图】设计本环节,可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并通过对人物、对《世说新语》的了解,让学生初步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1.听读课文

在听的过程中划出朗读节奏,标注重点字的读音。预设

课件出示:

节奏划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齐读、个别读

要求:读准节奏、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句

课件出示:

重点句子的理解:

(1)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译文:与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4.疏通文意

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点拨讲解,并明确全文大意。

【设计意图】初中阶段学生第一次阅读文言文,所以以“读”为主,着力于“言”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疏通大意,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三、品读理解,感受情趣

1.探究学习,感受情境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要内容。正因为“寒雪日”,才能引出“咏雪”。

(2)从文中哪些词语、细节能看出古人怎样的生活情趣呢?

预设

“寒雪”“内集”“讲论文义”——其乐融融、情趣高雅

“欣然”“大笑乐”’——亲密无间、谈笑风生

(3)“咏雪”中,谢朗和谢道韫分别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更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

预设

示例一:更欣赏“未若柳絮因风起”。“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之态,“柳絮”是轻盈之物,而“盐”是颗粒之物,缺乏美感和动态感。

示例二:更欣赏“撒盐空中差可拟”。“撒盐空中”更符合当时的景致,因为文中写的是“雪骤”之景,大雪猛烈密集时,难见雪花飘舞,“撒盐空中”的比喻或许更为真切地描绘出当时之景。

(4)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论,只是“大笑乐”而已,你能看出他的态度吗?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预设

谢太傅的态度表明了他对晚辈的赞赏,也说明他看重的是家庭氛围和生活情趣。作者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2.熟读成诵,理解人物性格

(1)自由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揣摩几个人的语言,选择恰当的语气语调。

(2)全班分组按照旁白、谢太傅、兄子、兄女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受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3)生自由朗读,背诵全文。

师小结:通过以上细节分析和分角色朗读,我们不难看出谢太傅是一个重视家庭生活,重视晚辈教育,善于启发晚辈思考,尊重鼓励晚辈学习的人。谢朗和谢道韫都是才华出众的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做到“言”“文”兼顾,把文本学习“做”充分,适当涉及朗读的训练,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积累存储,布置作业

1.课后搜集咏雪的名句。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试着对这篇课文进行朗读节奏划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加大学生的积累,促进学习,在积累中提高审美能力。同时学习用“法”,预习课文。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的儿童故事,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3.了解“谦辞”和“敬辞”,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辞,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一、检测巩固

背诵并默写《咏雪》。

二、导入新课

师:中华文化中不仅有蔡文姬、谢道韫、李清照等才女的故事,还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故事,如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而今天学习的古代少年的智慧故事会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将上节课习得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迁移到本课的学习中,帮助学生掌握文言学习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介绍古代少年的智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1.听读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课件出示: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齐读、个别读,读准节奏、读准字音

3.理解重点词句

学生自读,结合注释,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课件出示:

重点句子的理解: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过了正午时分(友人)没到,太丘丢下(他)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2)君与家君期日中。

译文:您与家父约定中午见面。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中午您没来,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无礼的表现。

4.复述故事

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点拨,讲解文意。

四、品读课文,理解人物

1.探究学习

(1)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陈元方的“方正”?

(生讨论明确)

预设

元方从无礼、无信的角度据理对辩,表现出方正之气,有理有据;入门不顾,维护了尊严。

(2)小组辩论:文中的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辩论中提高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比赛

(1)生自由诵读本文。

(2)分小组或分男、女生背诵本文,相互评比。

【设计意图】在读、辩、赛中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五、拓展延伸,感悟思考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生自由发言)

预设

(1)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做诚实守信、言而有信的人。

(2)我们要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学会尊重他人。

(3)知错能改,善于反思自己的缺点错误。

(4)学会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5)为人要方正,光明磊落,敢于坚持原则。

师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正直。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发扬,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内化,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梳理总结,积累存储

师:学完这两篇文章后,我们对文言文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两篇文章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课件出示:

1.特殊的文言词语

(1)古今异义:儿女、去、委、引

(2)一词多义:不

2.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

(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

(3)省略句:(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陈太丘)去后(友)乃至。

(4)判断句: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敬辞和谦辞

敬辞:尊君

谦辞:家君

(结合教材P31补白了解并积累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体现出个人的文化修养,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特点。

【设计意图】积累、梳理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积累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和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七、布置作业

1.课外搜集有关“礼”“信”的名言警句。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这两个故事,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进一步拓展积累,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加强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品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古诗文,但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所以本课的文言文学习必须做到“言”“文”兼顾。

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时代久远、含义深刻,并且有很多生僻字、通假字与异读字,学生学习有难度,有畏难情绪,因此,朗读应该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小组辩论(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理解古代少年的聪慧方正,了解古汉语的特点,拉近学生与古人的心理距离,积极创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境,与作品人物对话的平台,积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体验,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学习的兴趣。

此外在教学设计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及独特的审美能力。如《咏雪》中对两个比喻句的评价,《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对元方不接受友人道歉的行为是否失礼的讨论,都将话语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开放性和思辨性。

【素养提升】

如何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

让朗读贯穿文言文教学的始终,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四读”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一读,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读顺句子。通过朗读来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成果,发现字音、句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如,先让学生读,在读中呈现问题,然后听读示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注意适时指导;再让学生试读,以检查字音、句读的掌握情况;教师再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由读、个人读、分组读、接力读等,在熟读中为理解文本打下基础。

二读,读懂文意,读出情感。在第一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课文。此环节的朗读,是带着问题朗读,在解决问题的探究交流中,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体会,可以说朗读是学生进入文本的最好方法。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梯度,从对文言文词语理解的解惑到内容、情感、写法的设问,有梯度地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三读,读出感悟,把握主旨。要达成这一教学目标,除了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朗读文本外,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根据学情设置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交流碰撞中,进一步深入理解,让学生在扎实阅读的基础上进入文本,实现个性理解。

四读,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指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揣摩虚词的语气、语调,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慢慢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隔膜感和畏难心理,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活动的起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延续;朗读是思维的起步,又是思维的延伸。通过朗读产生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探讨将教学进一步推向深入。以朗读串起整个文言文课堂活动,在教学环节的推进中,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以培养,方法获得训练,成长受到启迪。

课后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寒雪日内集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俄而雪骤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陈太丘与友期行

(6)相委而去

(7)下车引之

(8)元方入门不顾

(9)俄而雪骤

(10)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1)去后乃至

(12)非人哉

2.用现代汉语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理解填空。

(1)《咏雪》中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是:

(2)《咏雪》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是:

(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对父亲的朋友是这样批驳的:

二、课内语段阅读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君/久不至

B.俄而/雪骤

C.与儿女/讲/论文义

D.元方/入门/不顾

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

A.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故时有物外之趣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C.未若柳絮因风起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飞舞。

D.“尊君”与“家君”,前者是敬辞,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7.《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

8.元方有哪些性格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

9.“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三、课外类文阅读

【甲】……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巴童观而妒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②,左右皆蹈节。巴童佁然③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猴褫④衣而争之,翻壶而倒案。僰人呵之而不能禁,大沮。

郁离子曰:今之以不制之师战者,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其何异于猴哉?

——《郁离子·僰人舞猴》

【注释】①僰(bó):我国古代西南部的一个民族,今川南及滇东一带。②伫:站立。③佁然:静止貌。

④褫(chǐ):剥去,脱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元方入门不顾

(2)耻己之不如也

(3)思所以败之

(4)乃袖茅栗以往

11.翻译下面的语句。

蠢然而蚁集,见物而争趋之。

12.元方、巴童聪明机智,其令友人“惭”、使猴舞“败”的原因有何共同之处?

13.你认为两文在“修身”“治军”方面提出的积极主张分别是什么?

【答案与解析】

1.(1)

聚会。(2)像。(3)急、大。(4)凭借。

(5)约定。(6)离开。(7)拉。(8)回头看。(9)不久。(10)表判断。(11)才。(12)语气助词,可译为“啊”。2.(1)不一会儿,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2)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起。(3)与别人约好了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4)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3.(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4.C(正确断句为“与儿女/讲论/文义”。)5.D(D项两句的“是”都解释为“这”。)6.B(“儿女”是指其子侄辈。)

7.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8.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9.“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10.(1)回头看。(2)以……为耻(或:认为……是耻辱)。(3)用来……的方法(手段等)。(4)用袖子装。

11.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

12.都抓住了对方身上存在的问题或弱点。13.①甲文主张讲“诚信”和“礼仪”;②乙文主张治军要强素质,整军纪,倡导节制利欲,从军为国为民。

[乙]文参考译文:

僰族人(善于)调教猴子,给它们穿上衣服教它们跳舞,(使它们)旋转得很圆、转动有角度(很有章法),配合音律节拍(默契)。四川的(一个)儿童看了很妒忌它们,为自己不如它们而感到羞耻,想着用什么方法打败它们,就用袖子装了茅栗前往。宴席开始猴子们出来(表演),众人都站起来专心观看,左右的猴子跳得都很合节拍。四川的儿童装作无意地挥袖丢出茅栗,将它们扔到地上。猴子(见了)扯掉衣服上前争抢,撞倒了酒壶,掀翻了桌案。僰族人(怎么)呵斥也不能制止,非常沮丧。

郁离子说:当今用没有纪律约束的军队去打仗的,骚动紊乱,像蚂蚁一样地聚集在一起(或:像蚂蚁一样骚动紊乱地聚集在一起),看见东西就上前去争抢,他们和猴子有什么区别呢?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8《世说新语》二则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