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编辑:落霞与孤鹜齐 识别码:130-1089214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 2024-08-02 22:02: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农民工

【摘要】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很显然,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亿左右的农民工,而且人数还将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由此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高达5800万,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的教育面临诸多困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变得十分突出。

一、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子女教育的现状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1、入学率偏低

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入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流动儿童中,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

2、学习成绩差

留守子女在受教育当中存在心理问题严重及道德偏差等问题。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

3、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因不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帮助,他们的性格会受到影响。测试结果显示,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劳动力转移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三十年。伴随城乡一体化的深化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二元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失衡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受利益驱使,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由于相关政策的滞后,农民工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严重。

2、所处的环境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1)家庭环境。人的社会生活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从家庭环境中开始的。家庭的气氛,亲人的性格及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生活习惯及道德观念。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弱化了家庭教育作用,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祖辈及其他亲戚。显而易见,祖辈对孩子的教育往往存在很多的误区。首先,对孩子过分溺爱,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的性格;其次,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孩子很好的帮助;再次,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畅通的交流,这对儿童的语言及创造性的发展有很大消极影响。而在亲戚的立场上,他们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缺乏自信。

很显然,如果农民工子女继续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话,农民工这个阶层与整个社会的脱节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1、政府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

(1)加大投入力度,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

(2)加大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寄宿制校舍管理体制,实施并完善素质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励学校积极开拓教学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

(3)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

2、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如前所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再者,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必须注意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任何其他措施都无助于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

(2)重视对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作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实施单位,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营造健康活泼的教学氛围。同时,要积极同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交流,对其做必要的培训,让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励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

3、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1)招募组建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队伍,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或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签订结对卡,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2)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论文

引言

乡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里或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些留守儿童要么仅由在家的单亲(一般为母亲)看护,要么被留给了祖父母、兄弟姐妹、亲戚、邻居等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照料。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体现了儿童优先、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文明进步思想。乡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分布面广,做好他们的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希望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牵动着千万家长的心,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正文

1.问题的提出

乡村留守儿童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2_年5月22日,在郑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上,公布了中国乡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有202_万人,其中14周岁及以下者占86.5%。按照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_-202_年)》实施情况显示,202_年中国流动人口约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202_万,留守在乡村的也有20万,这一数字约占全国乡村儿童总数的18%。

儿童早期的经验对人格、情绪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乡村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他们需要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2.原因分析

一般认为,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就是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出现。通过调查,研究者们发现,产生留守儿童现象有一系列具体的原因:

1)父母负担不起流入地昂贵的学费,城市物价高,这是父母把孩子留在家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打工者所流入的地区主要集中与一些大城市或者省会城市,相对于家乡,生活成本乃至于学费是很高的。

2)工作紧张,没有精力照顾孩子,一些父母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乡。一些打工者在现代化程度更大、生活节奏更快的城市,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更无从谈起对孩子的教育。

3)父母工作流动性强,孩子在外没法稳定就学。绝大多数打工者的学历、能力、经验以及所处的工作领域使得他们经常“跳槽”,而对于儿童的生活来说,稳定的学校、老师、同学、社会环境更为重要。

4)孩子在外生活不习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障碍。在很多南方地区一样,普通话普及不够,儿童在入学前根本得不到普通话教育。二是当地人的歧视。当地人的话听不懂而且还会有点歧视打工者。

3.应对策略和建议

总的来说,国家、学校、家长都要重视这个问题,积极应对新形势下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具体来说,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基于家庭层面的建议

农村父母应强化自身监护和教育子女的意识;“留守儿童”的家长应妥善安置孩子,强调对于孩子的教育和监护问题,让父母、亲戚承担起这份职责;带上孩子去打工或避免双亲外出打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一方面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同时也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2)基于学校层面的建议

学校教育工作中要采取综合措施来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加强寄宿制的管理,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并协调各方的关系;利用学校的现有条件,为学生建立“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引导儿童参与到健康的活动中来。

3)基于社区、社会层面的建议

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组织各种形式的“志愿者下乡”活动,配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组织科研力量,积极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等问题的长期研究。

4)基于政府政策层面的建议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壁垒,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务工人员携带子女进城上学;充分考虑到农村儿童生活和发展的现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允许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管理与教育,对一些地区已经出现的“代理家长”、“托养中心”之类民间托管形式,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明确其积极作用和地位,规范其运作行为。

应当看到农村“留守儿童”不是特殊群体,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改革举措,应当成为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正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并不意味把这一群体视作特殊群体,更不能把“留守儿童”与“问题儿童”完全等同起来。同时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全面纳入教育整体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是一种具有全局视野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留守儿童本身并不仅仅包含目前学术界关注较多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范畴。按照留守儿童的定义和实质来说,除了现今学术界关注较多的农村外出务工(进城农民工)留守家乡的子女之外,还包括外出经商人员子女,部分异地求学、做官人员的子女,出国人员的子女,军人子女等等,涵盖各个阶层背景的人员。而这些,学术界的关注仍显得远远不够,需要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探讨。

第三篇:《农村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初探》教育研究论文

农村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初探

黄义东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的孩子

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 “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留守儿童逐渐成为小学教育的一个难点。缺少家庭教育和父母监管的特殊成长环境对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造成了不利影响。要想解决问题,必须得找到产生问题的源头,方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的特殊性,使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残缺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比如说部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较少导致的学习问题。父母离家进城后,留守儿童在学习和接受教育上处于无人看管的境地。一旦遇到学习上的困难,在学校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家只能靠自己思索,思索不出只好放弃,长此以往产生了厌学情绪,并且自信心严重受损。使他们面对成绩不能上升的情况后逐渐变的消沉,总感觉自己太笨,没有自信心,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可见,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异常将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根据以上情况并结合我校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关爱途径:

一、“父母”是思想的引路人、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保护者。

首先、“亲生父母”的角色不可代替。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很多方面,他人是无法取代父母的。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我校发放《致留守儿童家长一封信》呼吁父母,在外出务工时不要忘记你们的孩子,要想方设法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进行交流,多与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每个月至少通一次电话,有条件的父母尽可能轮流多回家,或者在节假日把孩子接到身边团聚,让孩子有机会与你们分享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要定期与学校班主任、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思想和身体健康状况,形成教育合力。

其次、监护人就是“第二父母”。具备一定的心理文化素质和有责任心的监护人可掌握监护的主导权,为留守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满足留守儿童求知的欲望,促进留守儿童的正常发展。为此,我校通过“千名教师万家访”和发放《致留守儿童监护人一封信》活动,要求监护人提高自身心理文化素质,经常和学校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各科作业,多看一些有益的课外书籍,督促孩子加强身体锻炼,注意个人、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做好孩子易传染病的预防,确保孩子身体健康。督促孩子合理安排生活,要严格监控孩子的作息时间,督促学生按规定时间到校,不要过早到校,预防无监管情况下的安全隐患。确保孩子生活、学习能得到很好的照应。

再次、学校老师是“代理父母”。留守儿童的亲生父母及其委托的监护人,大多很看重他们孩子的成长,但是他们缺乏教育的方式、方法,更谈不上如何帮助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我校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为帮扶留守儿童补习没有掌握的学习内容;学习之余,和帮扶留守儿童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节假日里,老师们经常将帮扶留守儿童接到家中,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让他们感受到“不是亲情胜似亲情”的关爱。

最后、社会爱心人士是“爱心父母”。为了帮助留守儿童弥补情感缺失,家庭教育缺位问题,使这些处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社会爱心人士县教育局忽主席用爱心传递给我校留守儿童陆苏,新星书店负责人向我校留守儿童捐赠图书,县人民医院李医生为留守儿童讲解春季疾病预防知识等,为此,我校还组织学生走向街头发放《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即“关爱留守儿童创建和谐定远倡议书”倡议社会爱心人士争当“关爱留守儿童义务宣传员”。向留守儿童家长和监护人,宣传科学的家教观念、知识和方法。使他们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让孩子感受到亲情和温暖。争当“爱心妈妈,爱心爸爸”。一次亲情电话,一封亲情书信,可以安慰一个幼小的心灵,一顿便饭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一个温馨的提醒能让孩子享受到生活的幸福,一次无偿的捐赠能让孩子体会到人间的真情等等。从而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走到关爱的队伍中来。

二、“留守”是自我成长、感恩成长、快乐成长的一种力量。

首先、留守儿童把“留守”视为自我成长的一种机会。“留守”确实给孩子带来了生活上、教育上、精神上的诸多不便。然而,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留守儿童在生活上非常坚强,他们不仅学会了生活自理,而且在行为上也非常自立,学习上也很自觉。这就是因为他们珍惜父母出外打工带来的自我成长的机会,在理解父母打工选择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的独立性,增强生活、学习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促进了自身社会行为的健康发展。为此,我校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留守儿童的综合能力。我校留守儿童郑雨晴担任校少先队大队长、校园电视台记者等职务,她的事迹还被校报《师生园地》刊载;还有我校留守儿童索金雅担任校少先队大队委员、校广播站播音员、“留守儿童之家自治区”区长等职务,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留守儿童薛蕊的绘画作品获得市级奖等等,无不展现出我校留守儿童坚强的风采。

其次、学校把“留守”当成感恩成长的一种教育。

“留守”本身并非贬义,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来看,“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痛苦与磨难、所演绎的各种感人的故事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拼搏奋斗精神等等都是现实的教育财富。为此,我校组织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关爱留守儿童国旗下讲话、在重大节日留守儿童向父母写信、以感恩为主题的留守儿童征文活动,在教师节、妇女节留守儿童向老师献花、写祝福感恩活动,在“留守儿童之家”,还特别开通亲情视频和亲情电话,让孩子们在想念父母的时候,能够听听父母的声音,和父母见见面,让他们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感受父母的艰辛与伟大。从而深化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感悟,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同时,我校对留守儿童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每学期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各届“小百花”艺术节、学雷锋活动、植树护绿活动、书画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综合运动会、免费体检、消防演习等活动,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让“感恩”生长在每个留守儿童的心中,成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一种动力。再次、“留守儿童之家”吧“留守”塑成快乐成长的一种特色。“留守儿童之家”设备齐全,布置精美,是孩子们活动的快乐场所,温馨的家园。“留守儿童之家”组织健全,关爱有方,是孩子们成长的引路人,成才的指明灯。

“留守儿童之家”实行“自治”管理、常态开放。留守儿童既是“留守儿童之家”的成员,更是“留守儿童之家”的主人,因此,我们采取留守儿童自治管理,“留守儿童之家”每周定期对留守儿童常态开放。我们鼓励孩子们自己当家作主,聘请有责任心,有组织能力的留守儿童担任“自治区”的管理员,设置正副区长,图书借阅管理员、视频电话管理员、体育器材管理员、报刊杂志管理员、电影放映管理员,负责“留守儿童之家”的设施、卫生的管理、活动的纪律、图书的借阅与登记等。孩子们可以在活动室里尽情地读书、看报、借书、下棋、打球、跳绳、踢毽子、聊QQ、打电话、看电视等等。在温馨的家园里,孩子们互帮互爱,团结协作,亲如一家人。

“留守儿童之家”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了留守儿童能锻炼能力、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花园湖历史博物馆、参观工业园区、参观119消防大队、赴藕塘烈士陵园祭扫、赴王小庙烈士陵园祭扫、参加学雷锋见行动清理卫生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爱,让他们始终保持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

“留守儿童之家”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记录留守儿童的“成长故事”。校园电视台经常播放留守儿童之家常态开放的活动以及留守儿童参与校内外活动的成长故事。广播站利用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关爱留守儿童教育,表扬留守儿童好人好事,还为留守儿童点歌,送祝福。校报及时报道教师、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事迹。如单正霞老师的《用爱心筑起幸福的城堡》、杨文菊老师的《同在蓝天下,共享一个家》以及留守儿童专版刊载留守儿童自己写的成长故事。我校的充分宣传,为的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留守儿童,从而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

当然,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中,各校的实际情况虽然不同,但不管哪种教育方法,只有适合于留守儿童才是最好的。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转变,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留守儿童”这个词就会消失掉,所有的孩子都能幸福的生活在他们的父母身边,都能成为心身健康的祖国栋梁之才。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浅谈淮北地区教育情况

摘要:教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文化等各方面联系愈来愈密切的今天,教育成为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中西方的对比和借鉴也屡见不鲜,成为我国课改的关键词。

关键字:教育发展 农村教育 生源流失 改革

正文:我国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教育质量和受教者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当前,我国教育取得一定突破,不过,在具体的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以及现实地区性的差异,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对于所存在 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区教育的实效,这篇文字主要走访了淮北地区城乡各处,在对于教育教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大量的基本材料的支持下,对于淮北地区的教育做浅短的认识和探讨。

濉溪县百善镇一所农村小学,共有十一位教师,一百九十多名学生,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共年纪,六个班级,平均每个班大约三十多名学生,其中学前班人数多一点,有五十八名学生,其他班级每班差不多不到四十名学生。在校老师平均学历大专,大部分是中师学历,自学提高,其中已经有两位老师获得本科学历。教师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已经十多年没有新进老师。据了解,学校的电教设备为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机,阅览室配备完成。而据学校老师介绍说,学校的电教和阅览室形同虚设,老师们很少去利用,教师的多媒体知识不充足,而且,使用起来很麻烦,基本上就是闲置的,阅览室也没有相应的能够满足学生的读物。笔者观察了电教室和阅览室,两者是在一起的,房间里的摆放有些凌乱,电教设备看起来很久没有使用,图书摆放在书架上,可是鲜有查阅的痕迹。学校里也没有基本的活动设施,除了基本的房舍,只剩下灰黄的泥土灰尘。学生下课就是在班级门前站一会,一位主任表示,现在的孩子还不如以前的学生有玩耍的空间,很无奈,但是没办法!

据一位五年级的教师介绍,虽然看起来学校的师生比例是合理的,但是实际上很短缺。基本是两个老师承包一个班,语文老师兼任英语、音乐等课,数学老师同时负责体育等课目。老师们叫苦不迭,虽然口口声声的素质教育,可是每年都会有抽考考试,老师们在忙于正常教学的同时,还要应付各种检查,在兄弟学校的抽考比赛中如果名次靠后就要受到批评。一位一位语文老师说,自己在教授语文的同时,还要教授英语等课目,可是精力和学识各方面根本不够,上级也不重视其他科目,所以学校能够开设的勉强会应付,除了语文和数学这些主课,其他的是得过且过,不能教授的也没有办法。课本越改越难,主课的教授已经很费力气,实在鲜有时间去关注别的事。

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校的十一位老师其实正常教课的只有九位,另外两位老师是退休返聘的,十一位在编岗位,不过另外两位老师因为在农村条件艰苦等其他原因,没有真正的在职,而是通过其他渠道另外聘请两位退休农村教师任教。其中缘由不难得知。

而对于学校学生的情况,老师表示很多是留守儿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看管,学生的学习全靠老师督促,自律性很差,布置的作业只能说竭力督促完成,有些不做的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虽然说老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但是生活和教学的压力,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举动,不过也不能很好地去交流,只能是发现个别学生异样时去查问一番。家长会和与家长交流基本是空谈,在家长眼里学习是孩子的事,孩子到学校就等于完全的交给老师,老师对学生事事何种教学家长是不理会的。

谈到现在生源流失,学校领导表示没有办法的事,学校条件差,对学生的管教不可能像一些寄宿学校那样周全,家长为了孩子好送去城里能够理解。但是对于外界说的责任心不够,老师表示情况不属实,不能够把责任心等问题也划分为城乡问题,农村的教师比起城里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等方面并不差,只不过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客观不能够更好地去管教学生。农村的孩子放学后就是在泥土里玩耍,城里的孩子可以聘请家教,进行课外辅导,这样就很大程度上令老师减弱了教学的压力。城里教师面对的压力更多地是外在的,而农村教师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对于教学的不足的压力。一位老师说,可能在学历上面与城里老师有差距,但是这不能说明教师素质就比他们的差。老师举了一个她接触到的实例,城里的老师对学生说回去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布置二十道数学题,这在农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如果你敢对学生说这样的话,家长绝对饶不了你,认为你老师没本事。

对于老师自身的一些培训,学校老师表示基本形同虚设,很少听到学校有这样的安排,一位老师说估计这是对于学校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情况了解很少,老师的自身进修就是自己的事情。

走访烈山区一所小学,学校在校老师六十多位,学生九百多名,情况比起百善镇的农村小学好得多,电教设备配置完善,电教室也利用起来为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教授电脑课。按照中小学师生配备比率,政策要求的是每名老师安排二十一名学生,而该小学的情况比较好,每名老师需要管理不到二十名学生。不过,小学教师普遍反应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很大。课改,这个被提及几年的话题,在师生眼里,非但没有减负,反而更加地令学生感到疲倦,师生在“减负”的课改面前不堪重负。95%的教师表示,现在的教材偏难偏重,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延伸,简单地针对教材看,是符合社会提出的素质教育和新式教育的要求,不过结合小学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水平中小学课本明显的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课程多,作业多,加上自身能力的限制,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失去了兴趣,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很多老师表示,现在小学的课程安排不符合规范,为了出成绩,现在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数学课成为学生最多的课目,其他的课目,例如,劳动实践,每周一次,有的根本没有,音体美等课程低年级多一些,高年级的少一点,增添了电脑学习课,任课老师一般由主课老师兼任,缺少专职教师。由于学习的内容难于理解,教学任务困难重重,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让学生真正地接受掌握知识中无法平衡,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

一位小学教师表示:“低年级语文教材比原来的教材改的更离谱,增大识字量,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个学期要从原来的识认200个字,到现在500字,学生这么小,好可怜,反复的写,认。平均每天都认几十个字,这么小的学生怎么能接受?”在问询小学学生时,他们也表示要记得东西太多,勉强刚记住昨天的学习内容,今天的又充斥而来,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去明白学习的内容,渐渐地对于学习就剩下机械地死记硬背。更多的学生连识记也无法按照老师的节奏做到。

对于公布的所谓不以升学率衡量学校,不以成绩衡量学生,老师们纷纷表示纯粹是宣传,学校间依然是成绩为重。学生的成绩是衡量各方面的标准,这就迫使老师不敢放松,更不敢轻易地尝试,只能在稳中求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严格的训练式反复学习,通过加大作业量和频繁的考试来保证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的接受无法去探知。老师也不能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逐个提问学生,学生多,作业量就增多,交流都无法进行,根本顾及不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内容除了机械地记忆,很大程度上处于懵懂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学的什么,为什么去学。

通过问询老师,得知,小学大部分是矿工子女,还有一部分是周围的农村子弟,据老师介绍,学生的学习不理想,矿上的子弟还能应付,而农村的孩子实在不行。农村孩子主要是留守儿童,老师表示,“很多学生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爱,也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现在教育的问题就出在农村,你想想中国有多少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谁来管,很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谁来教育?”老师只能在课堂督促,一旦离开学校,根本无法管理,所以,学生各方面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学习问题,不爱学习,难以管理,很多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据了解,很多“问题学生”并不是自身真的存在问题,只是没有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不服管理,或者由于跟不上进度而厌学,老师无法及时管理,渐渐地也疏于管理,最后就被定性为“问题学生”,成为师生眼里的差生和不好的典型。老师们表示,并不是不想去管理,只是,普遍的都是每个班学生人数50,60,有的甚至有70,80个,老师照顾不过来这么多学生,学生人数过多,纪律都不容易维持,上课更是不容易,更没有时间去管理其他的学生,实在没有办法的才会进行教育,不过收效甚微,老师们只能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不加理会。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无法与家长能够进行沟通,老师们表示鞭长莫及,只能在学校时尽力地督促管教,离开学校就不清楚了,部分学生甚至会辍学,但是无能为力。

老师们表示,目前的教育情况只能是挂在墙上的数字,在现实情况面前,换汤不会换药,虽然学校的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是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现实的教育仍旧是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的牢,不过学东西比较死,不会发散思维,动手能力也差。

老师自身的工作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和控制,突破的教学很难,加上学校的教师少,因为编制问题已经10年没有新教师的加入,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新思想新理念引入教学的很少,虽然教育部门每年都会有培训,濉溪县每年会有3天的时间安排专业人员为教师进行再学习,学校本身也会有50天左右的时间进行校本培训,不过效果不大。不过,对于淮北市每年举办的观摩课,教师们评价很高,认为贴近教学,对于自身教学有很好地启发作用。在成绩的要求和时间的有限性面前,完成教学任务压倒一切,成为师生努力的目标。

对于自身的无奈和处于对学生的关爱,老师们表示,希望教材不要编制的这么难,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去研究编写教材,现在的教育投入还是太少,希望每个学校都能小班化教学,更加合理地分配师生比例,真正是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把社会等方面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们失去热情和自我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在家庭费用支出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费用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城市和农村,教育费用的比率都在上升,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

中央教育部逐年地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费和其他费用,希冀通过各种努力减轻家庭负担,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和生活压力。不过,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的生源情况还好,初中的生源状况就很不理想,一般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家庭,不会选择把孩子送进位于乡镇的中学,认为乡镇中学教学水平低,中学教师责任心不强,孩子学不到知识,生活等各方面的照顾也很差,宁愿选择民办中学,花费更高地代价,以期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城区家长一般也是选择民办中学,认为公办中学在学习、监督各方面的责任心无法与民办学校相比,在没有竞争压力的公办中学里,教师的压力较小,在自己工龄和职称达到一定标准的情况下,待遇各方面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民办学校的老师,取得的成果直接和自己付出的努力有关,责任心更强。家长普遍相信民办学校更加有利于自己孩子的未来。而选择民办学校,家庭的付出更大,一般中学,由于国家减免政策,学生需要缴纳的费用一般只有保险费等几十元钱,民办学校一学期的书本费和杂费达到上千元,据了解,差一点的位于农村的民办中学,学费在1200元,位于城区附近的达到202_元以上,例如,广文学校一学期要缴纳2750元的费用,包括伙食和住宿的费用,比较有名的,办学条件较好的龙华中学一学期的费用是2800元。

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选择花费更多的民办中学,很多家长表示,希望孩子在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下能够有所成绩。家长大约算了一笔帐,一个孩子上学,一年的花费大概在万余元左右,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字,很多家庭的家长纷纷出去打工挣钱,完全地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一个农村家庭的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加上打工的收入,大概在四万元,不过除去花费,所剩不多,孩子的上学费用对于家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支出了。

还有部分家长自孩子上小学开始就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送入城里的小学,濉溪县县城很多小学都有接收来自农村地区的孩子,缴纳高额的择校费,由于公办城区小学不是寄宿制,很多家长便选择在学校附近的出租房租赁一间房屋,由家长陪读。走访了濉溪县第六小学附近的陪读集中区,出租房简单,很多是一个家长带着几个孩子,一部分是父母都在,就近卖蔬菜或者打工,赚取生活费用和孩子学习费用。出租房简陋,陪读家长一般是母亲,父亲外出打工可以赚取更多的钱来维持家用。问及陪读的情况,家长们表示,都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环境好一点,陪读的花费很大,家里只是依靠着一个劳动力赚钱,生活很拮据。陪读的家长很少有时间去额外地赚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效果不敢保证,只求孩子能够争气。据估算,陪读的租赁费和额外的生活费是一大笔费用,原本可以两个劳动力的家庭,由于陪读,实际上只能有一个赚钱,变相地削弱了家庭收入,增加了家庭支出成本。

而家长所选择的民办学校的质量参差不齐,城区具有一定鉴别能力的家长在选择时能够谨慎地对待,而农村地区家长一无所知,对于学校完全不了解,只能根据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去选择,在濉溪华宇学校被勒令调整前,笔者走访得知,学校的生活和学习设备很差,学校尘土飞扬,教室简陋,食堂就像一个破旧的工厂的框架,到处灰蒙蒙的,状况极差。学生年纪小,自理能力差,衣服上的灰尘满布,头发蓬乱,看上去犹如野外生存的人。学校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过大部分都是摸清情况后无法继续留任,选择离开,学校长期拖欠教师工资,学校6个月才给教师500元工资,很多老师不得不离开。没有老师的管理,学生无人理会,整个学校看起来纷乱不堪。据一位曾经在此学校工作的老师表示,华宇学校不单纯地是小学或者初中,凌乱纷杂,招生有小学,初中,甚至曾经开设过高中教学班和职业教育教学班,管理制度混乱,学生自由放任,学校配置的电教器材变相地成为学生的在校网吧,后来不得不废除。在二零一二年元月八号,笔者再次来到华宇学校,家长们在学校门口迎接孩子,上前询问,家长很气愤地表示不能再让孩子继续留在那里上学,老师们罢课,学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课,在学校漫无目的地滞留。一位家长指着自己蓬头垢面的孩子,称孩子简直与混混无异,生活比监狱的生活还不如,孩子还没有进行期末考试,家长们已经不愿意等待,将孩子带离了学校。据一位教师称,整个学校学风不正,基建太差,学生的生活食宿都得不到保障,特别是食堂伙食特差,教师更换频繁,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家长们在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向县教育局作出反应,在二零一二年一月十八号,县教育局做出批示,责令华宇中学停学整改。剩余的学生转移到附近的学校就读。而评价普遍较高的龙华中学,笔者了解到,学校招生严格把关,学校也是全封闭制的管理,师资力量充裕,虽然管理较严,不过学生和家长评价很高。学校整齐规划,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林立,新建设了塑胶跑道,对面就是县一中,环境方面没有问题。学生反应老师的素质很高,不会像其他学校的老师随意的打骂体罚,教学严谨。公寓都配有生活老师,一般都是本班班主任自带,24小时地对学生负责。家长表示,学校有事都会及时地联系家里,还专门开通了校讯通,各方面的资料都可以及时得知,方便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生成绩在同级学生中突出。

结论:据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目前民办教育迅速崛起,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得到更好地教育,在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条件后自然地会选择更好地教育。据统计,目前进入高中的学生,民办中学的达到30%以上。民办学校的兴起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希望更好地完善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对于民办学校对于政府办学的影响,一位股长表示,民办中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政府办学是一个压力和激励,面对民办学校抢夺生源的挑战,公立学校只有更好地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才能生存,不然就会被淘汰。而对于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家长宁愿付出高额就读费而不愿选择免费的问题,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有钱,就算是相等的教育教学,家长们也希望在城里,而不愿留在农村。对于选择民办而舍弃公立教学,领导坦言,确实是公立学校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够,家长们无力管教孩子,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民办学校的教师在竞聘制的压力下责任心更强,付出的更多,效果就会更好,而公立学校,奖惩力度薄弱,仅仅依靠绩效工资作为奖惩的手段,效果不佳。这也是很棘手的事情!

我们要求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教育改革,但是面对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改?改成什么样式的教育才更符合我们的现实?才能更好地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国民素质?在信仰缺失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一个塑造健全人格的机会?教育是工具,也是发展所必须的支撑的基础。在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与发达国家青少年的差距所在,在实践方面缺失严重。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同龄人群的差距,甚至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我们要付出哪些努力,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这不是说沿袭西方教育,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而应该在了解我们教育、文化的特殊性的前提下,解决其中不符合教育要求,纠正被扭曲的成分,输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保持属于自我的本色,并且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青少年拥有一片自我的天空更好地长成。

致谢:感谢家乡学校领导对我们本次调查的支持,感谢老师们的配合与理解,以及学生和家长们的倾情讲述。感谢所有对本次调查做过帮助的人们!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

The Study of Education about Rural Rear Children

文献综述:通过查找相关文献,例如《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和《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究》

等,这些资料从社会支持因素、社会化因素、认识层面对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及解决方案做了详细的阐述,本文的某些观点也是受上述文献的启发:解决问题可像大禹治水一样采取梳理的方式,不一定要去防止它。

摘要:本文就是要综合上述因素对留守儿童问题做一个系统的探究,并且在解决方案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要正确的对待这种现象。本文介绍了留守儿童的现状,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以及从国家、社会、个人、家庭、学校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虽然留守儿童问题追根究底是经济的发展问题,但是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这一问题肯定会有很大的缓解。

Comprehensive depiction:Through the method of searching literature, such as ,< The Study of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about Rural Rear Children >, ,we conduct the research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reason of rear children.These materials reveal the content that the writers elaborated on this point from the aspects of social support factor,soceity factor and cognitive level.Abstract:This pater is aiming to explore the problem comprehensively with a new idea that is to break up our mindset, to break the caldrons and sink the boats and Be snatched from the jaws of death.In fact, we should treat this phenonmenon correctively.This pater introduces the outlet of solving this tricky problems included what our nation, society, families and inpiduals should do.Though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why our nation has this problem i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we could make great progress with our common efforts.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管理 支持 建议

Keywords: rear children;education;management;support;suggestion “留守儿童”现象[1]主要出现在农村地区,他们的父母或者父母一方在外长期务工,自己跟着主要社会关系或者相关的亲戚生活。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正在逐年增加,由于亲子教育缺失,他们在应该得到教育的年纪因为父母外出打工而变成真空,使得他们在情感,学习,安全等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久而久之,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正视它。

一、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留守儿童问题追根究底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农村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自

身发展和养家糊口的需要,所以一些青壮年便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他们的父母或者其他亲戚看管。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要加快发展。

再者,农村地区,教育毕竟是落后的,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这就使得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好好学习是理所当然的,便忽视了对他们教育,忽视了他们的心里变化。实际上家庭教育的缺失的后果是很严重的。由于父母外出,不能很好的和他们进行沟通,不能对他们进行指导,这样一来,孩子在人格形成过程便会很容易出现缺失;又因为临时监护人要么没有有效的管理,要么不管,便容易使孩子养成畸形性格。学校老师们一般都会喜欢学习好的学生,由于留守儿童父母不监护他学习,一般学校较差,便形成了老师眼中的调皮捣蛋的学生。老师也很容易对他们放任不管,给他们带上差生的帽子。因此,学校和家庭都要转变教育理念。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性格孤僻冷漠。俗话说,家是我们幸福的港湾,因为有了妈妈,家变变得温暖;因为有了爸爸,家便有了坚强的柱石。留守儿童在本该享受温馨的年纪,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需要自己去承受空洞,寂寞的时光,这对他们的伤害是很大的。虽然爷爷奶奶也会给予温暖,但是爷爷奶奶的年纪已经很大,他们对世间的事情都几乎看淡,远不如父母给的关爱多。另外,由于父母不在家,容易遭受别的小孩的嘲笑,容易受到孤立,因此他们的性格很容易变得孤立离群。

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糟糕。小孩总是贪玩的,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督,他们能正襟危坐的学习,但是一到了家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就是老大。爷爷奶奶一般溺爱他们,什么都顺着他们,那么他们自己就没有了自制力,学习成绩就会落下。

留守儿童缺乏正确行为规范的引导。一个好母亲胜过100个教师,一个好父亲胜过100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可以说是他们的模范。父母能够交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做人原则与传统美德,能够交给他们怎样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等。虽然有爷爷奶奶,但是一般隔代老人大多没有读过书,观念较落后,信息叫闭塞,不能很好的言传身教。

留守儿童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管教育,存在很大的安全问题,容易成为很多不发犯罪分子的侵犯目标。例如,借机拐卖儿童,性侵女孩等。临时监护人缺乏安全防护和保护意识,不能很好的教育他们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不能切实教育他们不玩危险的物品。而且,留守儿童的识别能力不高,很容易被别人利用,从而和社会小青年混在一起,偷摸拐抢骗,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三、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应的对策。

毋庸置疑,肯定是需要政府、社会、家庭、个人联合协作,来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协调各部门工作的作用,要知道,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弊端,政府不能一棒子打到底,去要求外出打工的父母们回到他们的家乡照顾孩子,要想大禹治水那样采取舒缓的政策[2]。例如政府在近年来已经形成了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由国家,群体和个人组成,包括各个方面。流出地政府成立专门教育留守儿童的机构,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人口流动综合管理种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来看待,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加以解决。对外出打工的家长子女上学有困难的,政府要及时的加以慰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例如给他们每个月补贴。对于跟着父母出去读书的,学校

要给予他们特殊的优惠,例如寄宿费降低,学费降低等,从而从各方面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帮助和解决。

社会要给予广泛的支持[3]。首先,我们必须改正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的观念,要知道人生而平等,不能因为他们父母因为经济问题离开他们而歧视他们,更不能因为他们出现了调皮、不上进的坏毛病而疏远他们。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可以去参加一些义工活动帮助他们,例如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带到村里一些励志的电影,带给他们一些好听的歌曲,让他们紧跟潮流;我们还可以像哥哥姐姐一样,耐心的指出他们的缺点,和他们聊天,给予他们温暖,弥补他们因为父母出去打工不能陪他们交流的真空。作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要慷慨解囊,多捐一些善款,帮助他们,例如修建农村游乐园,农村图书馆等,这样可以大大解决他们的安全问题,他们可以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媒体朋友们也要加入进来,大力宣传留守儿童的感人事迹,励志事迹,不要让他们认为自己是被忽视的那一部分人,要让他们主动地心甘情愿的加入社会这个大集体。

学校要给予悉心的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往往会忽视育人这一关键的因素,殊不知,预先成材必先成人。学校要特别关注这一类学生,可以定期的给学生们上心理课,但是不要单独给留守儿童门上,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部,提供心理问题信箱,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要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与关心,例如专门为他们设立一个成长簿,记录他们的成长经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们要鼓励他们,并且从心底里喜欢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奋发图强,做一个品德兼优的好学生;高年级的学生还可以成立一个“留守儿童”社团,定期给他们补习功课,定期带他们出去郊游等。总之,师生们共同奋进,帮助他们度过一个美好的童年。

家庭要给予充分的关爱。我们已经清醒的认识到父母外出务工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是也要加强交流。这需要我们打破思维定势,破釜沉舟,从而绝境逢生。实际上,“留守”背后蕴含着极大的教育财富[4]。对学生而言,父母含辛茹苦,外出打工供他们上学,平时自己舍不得吃穿,勤俭节约,让他们过上好生活,这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教育事迹,而且是言传身教,孩子们要感受父母的苦心,不要让他们的苦心变成你们出现问题的因素,那样会让父母伤心。对父母来说,你们经历背井离乡的精神磨难,你们要经历看人眼色的低下生活,要经历劳累的身体磨难,无疑是一笔现实的教育素材。这些素材对于深化孩子对生活的认识,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于传统美德的继承,对于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感激,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现在已经进入高科技时代,科技信息技术非常发达,对于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方便了很多。空间上的距离所造成的问题已经没有以前那样的眼中,家长们所要做的就是弥补和他们交流情感的缺失,例如通过互联网和他们视频,缓解他们的相思之苦;通过手机和他们通话,互相了解他们的近况,让彼此都觉得对方就在自己的身边;通过一些节日像孩子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意,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留守儿童自己要自强。从国家角度来说,便是少年前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中华之前程便在于我国之少年;从自身利益来讲,便是可以结束这种父母孩子两地分离的悲苦境遇。要认识到,作为农村孩子,出人头地只有一条路,那便是读书。只有读书好了,才能走出大山,了解外面的世界,才能找到一份稳定有保障的工作,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自己可以见证孩子成长的每一天,孩子也会因为有一个温

暖的家庭茁壮成长。

总之,我相信,在我们不能改变父母外出务工的背景下,留守儿童自己,他们的父母,学校,社会,政府齐心协力,便可缓解留守儿童出现问题这一现状。

参考文献:

[1]《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许传新 [2]《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究》李星贵 [3]《留守儿童—教育的再思考》冯建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探析》段宝霞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论文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