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遥感技术下水文水资源的论文
1.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RS技术在水资源保护方面的应用
一是常规水污染监测。通常情况下,当水体遭受污染时,其本身的颜色、透明度、密度以及温度等指标均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由此会直接导致水体反射率变化,这种变化在遥感图像上会呈现出形态、色调、纹理以及灰阶等特征的差别。为此,可以应用遥感图像对水体污染源、污染范围、浓度、面积等进行识别,同时借助遥感数据还能对水体污染进行跟踪监测。当水体出现热污染时,受污染区域内的水温会高于其它水体,此时,可应用热红外影像对水体温度进行反演,借此来识别污染源、范围、面积等信息,进而监测污染情况。二是突发性水污染监测。目前,很多流域的水资源常常会出现突发性水污染问题,为确保饮用水安全,可在突发性水污染出现后,利用小型飞机或是卫星等遥感影像数据,对污染过程进行追踪,为污染物拦截排放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1.2R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1)降水量监测。通过遥感资料能够获取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雨量监测站或是雷达观测站比较稀少的地区。目前,可用于估算降水量的遥感信息源主要包括雷达、气象卫星以及航空飞机等等,其中雷达常被用于短时期局部地方价降雨量的预测预报,而气象卫星则可对大范围降雨进行估算。雷达是微波遥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是利用大气层中的降水粒子对电磁波的吸收与散射作用,再通过对回波信号的处理,从而确定出降水粒子的后向散射能量,最后借助计算机便可计算出实时降雨量。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雷达很难对数据进行有效数据,如云层较厚,此时可将雷达与卫星两种测量方法进行结合,由此便可对降雨量进行测定。
(2)蒸发量监测。这是一种借助物理方法对地表能量与质量转化进行勘测的手段。近年来,随着RS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蒸发量的估算日趋成熟。在对蒸发量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可借助全遥感信息模型。例如,在对某水域的水资源进行调查中,可以利用ERDASIMAGINE8.7系统中的几何计算模型,确定检查点的误差,并借助野外采点数据,在地图上选点后,用数字化仪对控制点坐标进行采集。
(3)地下水观测。在水位勘测的过程中,地下水观测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的环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观测数据结果的准确性不高。而RS技术的出现使这一问题获得了有效解决,应用该技术可通过对地表植被和地形地貌等特征,间接获得地下水的勘测数据。虽然采用RS技术对地下水进行勘测时,无法直接观测到地下水,但是地下水反映在地表植被上的信息却能够借助遥感图像进行破译,由此便可获得相应的水文信息。
1.3RS技术在洪涝灾害评估中的应用
洪涝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波及范围较广、危害性较大的灾害之一,由此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非常巨大。应用RS技术能够对洪涝灾害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从而可以准确确定出洪水的淹没范围和面积,为灾害的控制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随着RS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数据源的出现,使该技术在洪涝灾害监测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有些业内人士应用RS与GIS技术,并以Radarsat影像为数据源,对我国淮河水情进行了实时监测,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内涝区和淹没区的灾情进行了评估。
1.4RS技术在土壤水分及旱情监测中的应用
所谓的土壤水分具体是指土壤自身的湿度或是土体当中的含水量,它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连接纽带,一旦土壤水分大量流失,便会引起干旱。现阶段,很多专家学者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RS技术在土壤水分与旱情监测中的应用上,并提出了多种土壤水分的监测方法,依据遥感光谱波段,可将监测方法分为两大类:
(1)光学遥感。主要是指利用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测。此类监测方法的算法较多,常用且比较成熟的有热惯量法、植被指数法、作物缺水指数法等等。
(2)微波遥感。由于微波本身对云层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并且不会受到光照条件的限制,最为重要的是长波段的微波可以穿透植被并对土壤有一定的穿透能力。所以,可利用微波遥感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测。在实际应用中,微波遥感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动式,即通过微波辐射计获取土壤的亮温温度,在借助相应的模型反演土壤水分;另一种是主动式,即借助土壤本身的介点特性与含水量的关系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测。
1.5RS技术在水域解译中的应用
为水域解译的具体流程。由于水资源本身具有低反射率与较强的红外波谱吸收特性,故此在遥感卫星影像当中,其特征更加明显。表物解译结果。
2.结论
在未来一段时期,应当重点对现有的RS技术进行不断改进和完善,并努力开发一些新的技术,从而逐步扩大遥感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应用范围,这对于解决我国紧缺的水资源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遥感技术论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滨江学院
遥感与遥控技术论文
班级:11电信(2)学号:20112305914 姓名:陈宇豪
遥感技术的应用
摘要:
遥感技术集合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生物学和地学等科学的最新成就,是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发射成功并获取了大量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后,遥感技术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遥感技术的出现揭开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的序幕,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遥感技术 环境科学 应用 3S一体化 发展趋势
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从陆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城市扩展动态监测评价,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分析,海面悬浮泥沙、叶绿素含量、黄色物质、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热污染等的发现和监测,珊瑚和红树林的现状调查与变化监测,堤坝的规划与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遥调查以及水域初级生产率的估算。再到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气污染范围识别与定量评价,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参数化,全球水、气和化学元素等的循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
(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
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图像,特别是数字密度分割图,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油量的分布情况。通过彩色密度分割可把相差零点零几厚度的海面油膜区分出层次来,这有利于用航空遥感对海面油的扩散分布和半定量研究。浓度大的地方是黄色,往外扩散的油膜变薄,呈黄紫混在一起的颜色,再往外扩散的油膜就更薄些呈紫色。通过对污染发生后各天的气象卫星图像的对比分析,确定油膜的漂移方向,计算出其扩散速度和扩散面积。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水体富营养化
浮游植物中的叶绿素对蓝紫光和红橙光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我们就可以利用遥感技术推算出水体中的叶绿素分布情况。赤潮区的海水光谱特征是藻类、泥沙和海水的复合光谱,另外有机或无机颗粒物也会吸收入射光,影响水体的透明度。
(3)通过遥感技术调查废水污染和泥沙污染
废水的颜色与悬浮物性状千差万别,特征曲线上的反射峰位置和强度也不大一样,可以用多光谱合成图像进行监测。水中悬浮泥沙的浓度和粒径增大,水体反射量也会相应增加,反射峰随之红移,定量判读悬浮泥沙浓度的最佳波段是0.65~0.85微米。
(4)应用红外扫描仪监测水体热污染
应用红外扫描仪记录水体的热辐射能量,真实反映其温度差异。在热红外图像上,热水温度高,辐射能量多,呈浅色调。冷水和冰辐射能量少,呈深色调。热排水口处通常呈白色羽流,利用光学技术和计算机对热图像作密度分割,根据少量的同步实测水温,画出水体等温线。
(5)通过遥感技术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和水体沼泽化
水体总体反射率较低,选择1.55~1.75微米波段的多时域影像可以分析水域的分布变化。沼泽化在时域图像上反映为水体面积缩小,从水体向边缘有规律变化,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植被特征。
2.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1)臭氧层
臭氧层位于地球上空25~30千米的平流层中,对0.3米以下紫外区的电磁波有较大吸收,可用紫外波段来测定臭氧层的变化。臭氧层在2.74毫米处也有一个吸收带,可用频率为11O83兆赫兹的地面微波辐射计来测定臭氧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另外臭氧层会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可使用红外波段来探测,如用7.75~13.3微米热红外探测器测定臭氧层的温度变化,参照浓度与温度的相关关系,推算出臭氧浓度的水平分布。
(2)大气气溶胶
利用遥感图像可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分布和含量,工业烟雾、火灾浓烟和大规模沙尘暴在遥感图像上都有清晰的图像,可以直接圈定其大致范围。利用周期性气象卫星图可监测沙尘运动,估计其运动速度,及时预报沙尘暴。通过卫星资料可及早发现森林火灾,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大比例图片可用来调查城市烟囱的数量和分布,还可以通过烟囱阴影的长度来计算其大致高度。应用计算机对影像进行微密度分割,建立烟雾浓度与影像灰度值的相关关系,可测出烟雾浓度的等值线图。
(3)有害气体
彩红外相片可监测有毒气体对污染源周围树木和农作物的危害情况,通过植物对有害气体的敏感性来推断某地区大气污染的程度和性质。一般污染较轻的地区,植被受污染的情况不宜被人察觉,但其光谱反射率却会明显变化,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灰度的差异。正常生长的植物叶片能强烈反射红外线,在彩红外相片上色泽鲜红明亮。受到污染的叶子,其叶绿素遭到破坏,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下降,其彩红外相片颜色发暗,如白蜡树受污染后呈紫红色,柳树呈品红色略带蓝灰色。
(4)气候变化
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组成的静止气象卫星监测系统昼夜不停地观测地球的气候变化,得到全球范围内的大气参数、海洋参数、地表状况、辐射收支和臭氧分布等信息,对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的研究非常重要。
3.遥感技术在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中的应用
彩红外遥感影像可监测固体废弃物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热红外遥感影像可调查工业废水和废气的排放情况。城市道路宽的呈带状和环状,窄的呈线状,城市广场一般以块状蓝灰色与街道紧密相连于中心地带。居民区呈灰色,高层楼房带有宽长影,平房呈密集排列的小长方块状。水系呈浅蓝色,绿地呈红色。从遥感图像上获取这些信息,对优化城市结构有很大帮助。另外城市里的高大建筑物对太阳辐射和其他热辐射的吸收和释放特性跟以土地和农作物为主要下垫面的郊区有很大不同,利用热红外遥感对城市下垫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城市的热岛效应。
4.应用遥感技术监控生态环境
遥感影像真实记录地貌形态特征并提供各环境参数的组合情况,根据其空间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环境范围的生态区划。利用遥感卫星相片还可以编制森林树种、生长状况和森林覆盖图,使用计算机集群分类,精度可高达8O%。一般野生动物环境与森林植被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研究植物的分布与长势可大致确定动物的活动繁殖场所,从而编制森林野生动物保护规划。
5.利用遥感技术监测自然灾害
遥感技术对于暴雨、水土流失、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也很有效。比如说地震与地球活动构造块体分布及其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利用卫星预测地震技术主要集中在电磁波辐射和电离层异常监测、地表形变监测、红外辐射监测以及卫星重力监测等方面。但由于目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地震还是不能准确预测,202_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几乎震碎了中国人的心,期待有一天,我们中国人能通过遥感技术准确预测地震灾害,今天的悲剧永远不要发生了。
二、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1)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研制开发水平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遥感传感器的改进和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像雷达和光谱仪,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对地质勘测和海洋陆地生物资源调查十分有效。
(2)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影像以及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对地观测领域有很大优势。干涉雷达技术、被动微波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以及植物穿透性宽波段雷达技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实现全天候对地观测的主要技术,大大提高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
(3)开发和完善陆地表面温度和发射率的分离技术,定量估算和监测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和平衡过程,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组成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以及全天候、全时域和全空间的数据能力,为地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
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多平台、多层面、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多空间分辨率的融合与复合应用,是目前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3S一体化
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的需要以及地球空间与生态环境数据的空间分布式和动态时序等特点,将推动3S一体化。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自然环境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空间动态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影像处理提供辅助,用
于图像处理时的几何配准和辐射订正、选择训练区以及辅助关心区域等。在环境模拟分析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实现环境分析结果的可视化。3S一体化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
4.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随着3S一体化,资源与环境的遥感数据量和计算机处理量也将大幅度增加,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就必须要有更高的处理速度和精度。神经网络具有全并行处理、自适应学习和联想功能等特点,在解决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特大复杂的数据信息方面有明显优势。认真总结专家知识,建立知识库,寻求研究定量精确化算法,发展快速有效的遥感数据压缩算法,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
5.建立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
国家环境资源信息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环境资源数据库是国家环境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我们要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宏观调控能力,为我国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和决策支持。
6.建立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国家环境遥感应用系统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环境监测数据,建立天地一体化的国家级生态环境遥感监测预报系统以及重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系统,可定期报告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状况。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是其支撑系统,在各种应用软件的辅助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存储、处理和管理;环境遥感专业应用系统是其应用平台,在环境专业模型的支持下实现环境遥感数据的环境应用;环境遥感决策支持系统是其最上层系统,在环境预测评价和决策模型的驱动下进行环境预测评价分析,制定环境保护的辅助决策方案;数据网络环境是其数据输入和输出的开放网络环境,实现环境海量数据的快速流通。总之,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有广泛应用,随着科学的进步,遥感技术会越来越先进,其所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1.任源,杨晓晶.遥感技术在现代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环境保护科学第33卷第3期,202_
2.王旭,徐永花,李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地下水第29卷第3期,202_
3.施益强,陈崇成,陈玲.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中的进展.科技导报,202_
4.徐铁兵.3s技术集成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河北环境科学第3期,202_
第三篇:可持续利用下水资源论文
一、榆林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水资源供需矛盾是目前榆林市水资源持续利用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然而,解决这一问题还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首先,由于长期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榆林市在水资源的勘测和数据的管理分析上有较大不足,目前许多数据还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期间获取的。然而,新世纪以来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自然条件的演化,水资源数据势必会有了较大改变,这一现象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榆林地区水资源造成了巨大阻碍;其次,水利工程基础薄弱。榆林市各地水利工程的规模普遍较小,而且在实际利用中供水规模难以达到设计理论水平,大大影响了日常的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改善已有的水利工程,夯实榆林市水利工程基础,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最后,用水缺口巨大。榆林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最核心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在于全市的供水缺口非常巨大,“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的供水缺口达到了4.5亿立方米,导致生产、生活用水的严重不足,大大制约了榆林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环境污染严重
榆林市的水污染情况非常严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工业污染,特别是矿区污染。榆林市是一个各种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煤、气资源特别丰富。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多年的超高速发展,对于矿产和能源的需求量日益上升,这也为榆林市的资源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多年来只重经济效益,忽视环保效益,导致目前资源矿产区域的生产活动对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没有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直接影响了农业用水和居民用水安全。目前,全市的水污染情况还在进一步恶化,达标排放量不到20%。
(三)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首先,在榆林这样水资源极度匮乏区域,全市内对于节水的宣传不强,市民的节水意识比较淡薄,这不利于水资源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许多水资源利用政策也难以普及;其次,缺乏执法。无论是从专门的水资源保护法规的制定,还是基础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相关规定的落实,榆林市都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水资源保护法规,加大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构建一个保护水资源的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最后,缺乏新技术的应用。目前榆林市在水资源保护领域采取的还是相对落后的传统手段,主要依靠用水规划和水资源的外调来解决全市的用水问题,缺乏对于节水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例,榆林市范围内农业灌溉平均用水定额为322m3/亩,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在0.5以下,水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
二、虚拟水角度的榆林市水资源压力分析
虚拟水概念最早由以色列的农业研究人员提出,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农产品所需的水资源的数量。虚拟水概念的引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榆林市实际的用水需求总量。此外,结合虚拟水概念,学者又提出了水足迹的概念,将人类消费和水资源系统联系起来,并直接反应一个地区实际的水资源消耗量。水足迹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环境用水。这三部分的水资源量之和为该年的总水足迹,其与人口的比值即为该年的人均水足迹。总水足迹与总可用水量之比可以表示出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压力状况,正常情况下,水资源压力的数值小于1,说明该地区的水资源理论上可以自给自足,并且可以通过较为方便地手段缓解水资源压力。当该数字大于1时,则表明该地区的水资源匮乏,处于缺水状态。利用算模型,我们对榆林市202_年、202_年和202_年的用水状况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榆林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调查
目前榆林市的水资源整体状况仍并不十分明确,许多数据亟待更新。因此,首先应该利用多种手段,全面摸查全市的水资源状况,通过科学手段对水资源的存量、用量、可开发量等一系列数据进行调查整理。此外,对于重点的水源地,要加大研究调查力度,并且编制长期的水资源数据调查规划方案,逐年逐步完成。这些数据可以为榆林市水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科学参考。也是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相关决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二)采用新技术,改善工农业用水现状
对于现有的工农业生产活动榆林市应该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重点管理,在其生产中的用水量、采水方法和排水质量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核,一旦不符合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一律要求整改,并且通过行政手段对其进行监督、处罚。此外,还应该帮助这些工农业生产组织和个人,引进相关的节水和污水处理技术,由政府牵头,组织和个人参与的方式,加大整改榆林全市的水资源相关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对于未来开工建设的工农商业组织,应该有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准入门槛,在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引入更多地健康、绿色产业,改善榆林市整体的用水环境。
(三)虚拟水调配促成产业转型
榆林市水资源严重匮乏,应当把有限的水资源更多地利用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的部门和单位,减少耗水量多,经济和社会效益都较低的产业发展。对于耗水量多的产品可以多从外地购买,充实本地市场,通过市场倒逼上游生产组织和个人改变生产经营策略,向节水型产业发展。
第四篇:遥感技术应用论文
遥感技术应用论文
遥感技术是指从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器上,利用各种波段的遥感器,通过摄影、扫描、信息感应,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遥感技术的应用
1、地质遥感
2、林业遥感
3、测绘遥感
4、军事遥感
5、农业遥感
农业遥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业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作物估产等农业应用的综合技术,是当前遥感应用的最大用户之一。在202_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写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可见遥感在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①.农作物估产与监测202_年以来,利用遥感估产运行系统得到的冬小麦、玉米的长势、墒情、面积和产量监测结果一直纳入农业部“农情信息发布日历”,成为农业部粮食会商的3大信息渠道之一,通过农业部官方网站对外发布。像遥感站所进行的冬小麦监测、玉米监测就是遥感估产运行系统中的地面调查系统。
②.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在小麦生产中,小麦条锈病是损失大、危及范围最广的一种病害。长期以来,我国对小麦条锈病的监测工作仅限于田间取样调查。但是,针对大面积病害的监测,采用人工调查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监测效率很低,等病情上报到有关部门时,往往病害已大范围暴发。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马占鸿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已能够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我国主要小麦品种实施条锈病病情监测。和人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监测相比,采用卫星遥感监测效率更高,精度更高。
③.农情监测 农情参数的获取可以用于指导农田的生产管理,实行变量投入,达到优化生产、提高生产率、减少污染,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趋势。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大、探测周期短、现时性强、费用成本低的特点,为农情参数快速、准确、动态地获取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
6、环境遥感
农业现代化要求运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武装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而应用农业遥感技术可以及时了解和准确地收集农业资源和农业生产信息,提高农业决策科学化水平,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业资源区域优势分析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性和支持性信息,为农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现化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如果我们照搬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等到完全实现现代化之后再去考虑信息化,那么我们就只能行进在历史潮流的末列,与很早就使用农业遥感技术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必然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必须及时、充分地利用遥感技术,以遥感技术推动动现代化,则可以大大加快传统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赢得时间,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甚至有可能实现“后来居上”。在现阶段,要想以遥感技术推动农业现代化,就必需以遥感技术农业开发利用为重点,以提供农业信息为突破口,以遥感技术研究创新为动力,全面推动遥感技术在整个农业领域的渗透和应用,从而推进农业局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五篇:下水技巧论文
众所周知,“下水”,是指导学生作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许多老师对于“下水”的技巧却知之甚少,因此不能在作文教学中自如地“下水”。笔者在多年的习作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把握“下水”时机
1同步“下水”
老师们通常习惯提前“下水”,再以自己的“下水文”为学生引路,使他们在正式作文时少走弯路。诚然,对于中年级的学生,“下水文”安排在习作之前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至少,它可以引领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也是医治“谈文色变”的一剂良药。但是,“提前下水”不能使用太频繁,否则,容易使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也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而“同步下水文”可以克服此不足。在学生奋笔疾书之际,让指尖如蝶般飞舞在键盘上。如学生般亲历作文过程,一路走来,你会了解这篇习作的沟沟壑壑,也会减少评价时的盲目性。有时,敲出一段颇为得意的文字,稍稍打扰一下学生,轻轻地念出来,这对于正在咬笔杆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根“救命稻草”。在念过一段后,再放眼瞧教室,尚未埋头的开始埋头了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作文,对自己前面部分不满意的急急修改后往下走笔了,形势一派大好。此时,师生继续投入到美妙的作文之旅,互不干扰。这样穿插指导的效果显而易见的,许多学生举一反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滞后“下水”
习作教学中,遇到学生不能驾驭的部分,不是冷眼旁观,也非包办代替,而是将自己下到学生的位置上,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尝试练笔——写同题作文,这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像给夜路摸索的行人拧亮了手电,一束强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在批阅学生的作文后,抓住多数学生的通病,选一个较有兴趣且有把握驾驭的题材,与学生来个同材料作文大赛。评讲时,师生分别上台展示,学生当评委给出评价,评价时需充分阐述理由。而后,全体学生结合评讲所获进行修改。多数学生在“下水文”的激发下修改热情高涨,修改质量颇高。对于高年级学生,这种“滞后下水文”的方式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一次,布置学生写半命题作文《我不再了 》,一学生写的是《我不再冷漠了》,讲有一次到校后,他未和我打招呼便一脸漠然地径直走向座位,被我责罚去练习微笑着与人打招呼,使他成了一个微笑待人的热情的孩子。选材较新颖,可转变的过程写得不够细致(这也是本次作文的通病)。由于这个材料去我也参与了,因此,对其中的细枝末节了如指掌。于是,我以那个孩子的身份写了一篇同题作文:“在同学们善意的笑声中,我再次退出教室,来到厕所的镜子跟前,准备练习微笑。在“抬头对镜”的一刹那,我怔住了:这是一张怎样的脸呀,眼睛瞪得溜圆,眼珠几欲爆出,干裂的嘴唇无神地撇着,面若寒霜,仿佛谁欠了我一大笔钱似的。我把嘴角向上扯了扯,脸上立即有了几分生机;我又扯了扯,感觉更笑意浓烈了;我索性咧开嘴巴,来了个“朗声大笑”……自我感觉良好。正在我洋洋自得之时,一位打扫厕所的同学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摸摸我的额头,说:“老兄,没发烧吧,要不要陪你去医务室”我尴尬至极,只得将实情禀告。听完我的叙说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作文,那位同学一拍胸脯,说:“此事包在我身上了。送你一个锦囊——用心去微笑。”后来,再次修改这篇习作时,孩子们将转变的过程写得细致入微。
二、提高“下水”质量
1当一名称职的记者
“下水文”并非一蹴而就的,有的需要有个酝酿的过程,有的则需要“不耻下问”。为了写好一篇写人的“下水文”《瞧,这个小辣妹》,我先后采访了“小辣妹”本人,“小辣妹”的朋友以及她的父母。在采访中,这篇文章才慢慢成形。其中有一个反映小辣妹“辣椒嘴巴豆腐心”的材料就是从她的朋友口中得知的:“我呀,是‘辣椒嘴巴豆腐心’(老妈语),善良得很哪!就说前些日子吧,一向笑看人生的陈洁哭丧着脸告诉我,她爸妈最近每天都‘唇枪第三舌剑’,吵闹不休,家里都快成战场了。我一听,禁不住也眼泪汪汪了。经过冥思苦想,我决定来一招‘温柔一刀’——由我口述,陈洁笔录,给她爸妈写一封信,以情动人。
‘亲爱的爸爸妈妈,忘不了你们起早摸黑忙碌的身影,忘不了你们风里雨里奔波的辛劳,更忘不了你们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曾经我好骄傲,好幸福,因为我有个温暖的家!’”
2做个虚心的学生
“下水文”的修改权应属于学生。我念完“下水文”,会在学生的指导下修改,改完后,我会让“小老师”帮我过关。我会为了推敲一个“下水文”的开头,请全体“小老师”出谋划策,再来个大比拼,为开头被录用的学生颁发喜报。有时,我会请“小老师”一对一地辅导。一次,我组织学生观看班里一个练跆拳道的孩子的表演后写片断。我也写了个“下水片断”。为了让“下水文”起到应有的作用,写完后,我特聘表演者当“小老师”指导我修改“下水文”。我请他边读我的“下水文”边比划。我则再次欣赏表演,对照自己的文章反复推敲,遇到疑惑处“不耻下问”:“这个动作为什么叫‘脚刀’呢能再演示一遍吗”为了更好地体验跆拳道的力度,我还让表演者向我掌心发力。在掌心遭到“沉重的一击”后,我对跆拳道的了解也更进一步。
三、交流“下水”感受
“下水文”就像新鲜出炉的面包一样,腾腾的热气中包裹着浓浓的诱惑,使人迫不及待想咬上一口。整个聆听的过程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那份贪婪,那种满足,刻骨铭心。在“享用”完毕后,如果再为学生讲讲“面包”的制作过程,也一定会受欢迎。经常这样做,学生很快会掌握技巧,用爱与勤奋为原料,为你烘焙出香甜的“面包”。
一次,写完“下水文”《第一次爬树》和《第一次学骑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小学作文,为学生讲述写“下水文”的经历:“写作文离不开想象。二十多年前,我爬过树,而今,坐在斗室,在键盘上敲出这些灵动的文字,除了一定的生活基础外,凭借的就是想象。插上想象的翅膀,抖动羽翼,自由翱翔,便是作文的最佳状态。二十多年前的记忆,就像隆冬时节,教室里结了冰花的玻璃,经室内热气的蒸腾,模糊了,只隐隐透着轮廓。于是,不停地在脑中倒腾,甚至离了座位去尝试,将柜门当作大树来个攀爬。虽然未能如当年般尽享上树的威风,但招招式式却因了这别具一格的攀爬而逐渐浮出水面。这一次次的琢磨、尝试仿佛神奇的抹布,擦去了玻璃上的水汽,一切又清晰如昨,闪亮如昨。……”
听完“下水”感受,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原本干巴乏味的语言焕发出了迷人的光彩。
我们相信:只要每位教师运用“下水文”时,多一点尝试,多一份思考,多积累经验,那么,一定会让“下水文”绽放异彩。